恒星爆炸后形成了什么?

恒星爆炸后形成了什么?,第1张

你这么说应该是指超新星 在恒星生命的整个过程中,受控制的一系列核反应活动从氢聚变直到硅聚变,释放出极其巨大的能量。同时产生出地球上生命所必需的许多元素。然而,与大质量恒星临终的暴烈活动——超新星爆发相比,前面一系列产能过程会显得不够突出。怀有惰性铁核的庞大红巨星,其中心在耗尽能源的最后时刻,引力坍缩立即开始。这时已不存在出现新的聚变反应来抗拒坍缩以恢复恒星平衡的条件。在恒星核心熔炉熄灭数秒钟之内就导致一桩桩急速相继的剧烈事件,而不是继续坍缩下去。这种超新星爆发,以多种方式释放能量,其中包括已知的像宇宙射线这类加速荷电粒子。 恒星铁核在巨大的压力下坍缩。质子和电子被挤压到一起形成中子,作为副产品释放出数万亿中微子。典型的结局是,恒星核以约每立方米1000万亿千克的与原子核相同的密度,聚集到一个30千米直径的球体之中!而该恒星的外层随着坍缩以很高的速度向内运动。向内运动的物质同固态中子核相撞,变得很热并又向外反弹出去。在气体的极端高温与从星核逃逸的中微子的联合驱动下,反弹运动同爆炸一样猛烈。高速向外运动的激波,携带上更多气体使爆炸物质达到极高的温度。高温又点燃恒星外层大气中的氢和较轻的气体,产生聚合反应。庞大外层气体整体的巨大聚合爆发,仅发生在约1秒钟的时间里,瞬间令这颗超新星剧变到1000亿颗恒星那样明亮! 灾变性的爆发之后,随着超声速激波的继续向外冲向星际空间而使越来越多的气体加热,该星能以如同2亿颗太阳那样明亮的光芒,继续闪耀两三个星期之久。由于特别明亮,有时只凭肉眼也能看到超新星爆发。公元1054年,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杨,对他称之为"客星"的突然出现的一颗亮星作了观察记录,在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白天也能看见这颗星。我们当今知道,那就是产生金牛星座中蟹状星云的超新星爆发,这是现代天文学研究得最清楚的天体之一。 相当近的一次超新星爆发事例发生于1987年11月24日的初始数小时内。有位名叫I·谢尔顿(Ian Shelton)的加拿大年轻天文学家,当时他从正在作观测的智利南部一台大型望远镜近旁走出圆顶室小憩。他注意到在我们小型比邻星系大麦哲伦星云中出现一颗"新的"星星。这个天体,后来命名为SN1987A,就是另一颗稀有的凭肉眼就能看见的超新星,近400年来出现的最亮的超新星。当时,从地球上埋藏在地下的两处检测器记录到少数中微子,从而我们得知这次爆发产生出这类难以检测的粒子。(因为中微子不易与物质相互作用,抵达地球的绝大部分超新星中微子仅只穿过地球而未留任何踪迹。)在这次爆发之后几乎已过去了十年的今天,我们仍然不知道这颗超新星身后遗留下什么。爆炸物质壳仍然从爆发处向外冲击,妨碍我们看清里面有什么。我们猜想,超新星激波把粒子加速到很高的能量,形成宇宙射线和其他辐射,在直到爆炸壳变得足够薄让这种辐射逃逸出来时,我们才能确切知道。另一方面,对于近千年前被中国人看到的有关蟹状星云遗迹的事件,我们却知道得很多。 死亡恒星的余烬 当今,蟹状星云爆炸区仍在发光,星云中心有个急速自转的早已死亡的恒星,已知它是一颗脉冲星。该天体从射电直到甚高能γ射线的广阔范围发出很强的辐射。什么恒星才是脉冲星,它为何发出如此广阔范围的辐射脉冲星的发现和我们对其本性的理解在科学实践上提供了一个有意思的研究事例,导致其发现者之一于1974年获得诺贝尔奖。 故事实际上是从更早些年的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还须回溯到恒星聚变反应理论刚提出后。天文学家观测到超新星爆发并认识到这就是大质量恒星生命的终点。但是恒星核到底变成什么当时流行的理论是恒星核变成了白矮星。已经知道存在着这种恒星,它的特征是具有白热表面的暗弱恒星。 有关白矮星的理论是卓越的年轻印度天体物理学家S·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于1931年提出的。他当时21岁,从印度奔赴剑桥大学为了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去学习,正待在旅途的船上。在漫长的旅途中,他考虑解决坍缩的恒星最终的特性问题。他提出所谓"电子简并压力"使恒星停止坍缩的见解。意思是说,由重元素原子核组成的恒星核湮没在群集的电子海洋中,当引力坍缩将电子"气体"挤压进入恒星核的尽可能最小的体积中之后,恒星就变为稳定状态。已压缩的电子气所给出的压力会支撑恒星核的重力,于是就形成了稳定的白矮星。钱德拉塞卡的计算表明,白矮星极其致密,是把太阳那样大的质量挤压进地球这样小的体积之中的一类天体。尽管这种天体令人不可思议,也不顾来自当时最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Arthur Eddington)的反对,白矮星的这一理论最终还是被接受了。 钱德拉塞卡的理论发表后的30来年间,很多理论提出具有比白矮星更高密度的恒星,但这些理论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大多数天体物理学家乐于接受白矮星就是超新星爆发后的残留物的说法。不管怎样,钱德拉塞卡的理论确实包含一个预言性结论。他发现电子压力不能阻止大于14个太阳质量的恒星核的坍缩。换句话说,更大质量的恒星核在巨大引力的作用下坍缩更加急速,以至电子气体压力也会被征服。这种坍缩中的巨大质量恒星核的结局当时尚不清楚,大多数天文学家去研究其他课题了。

大家都知道,我们太阳系的行星都是围绕太阳运行的,所以一直以来,类似太阳系的系统,是天文学家寻找地外生命的一个显著的参考目标。

但是最近哥本哈根的专家提出,双恒星系统将成为发现地外生命的新目标。双恒星系统特点是两颗恒星在引力作用下相互结合并围绕对方运行,可能为寻找地外生命提供了最佳途径。因为将近一半的太阳大小的恒星都在双星系统中,能量将宜居区域延伸到更远的地方,并使其变得更大。这些成对的恒星互相加热对方的世界,这意味着它们有更大的机会被一个有液态水的世界所环绕。

项目负责人Jes Kristian Jorgensen教授说:"这一结果令人振奋,因为在未来几年内,寻找地外生命的工作将配备几个新的、极其强大的仪器。

这一发现是基于智利的ALMA望远镜对距离地球约1000光年的一颗年轻双星的观测。命名为NGC 1333-IRAS2A,它被一个气体和尘埃盘所包围。

两个团队独立地发现行星形成于围绕同一个恒星的证据。

图解:艺术家对原行星(顶部,中心)的印象影响了圆锥形盘中的气体流动。蒙纳士大学

来自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有了世界首次发现,确认了在原行星盘中移动的新形式行星。

原行星盘或星周盘是密集的气体和灰尘聚集形成的,都催化和包围着新形成的恒星。由于重力推着星盘中的物质愈发聚集就形成了恒星。随着它的推进,增厚中心处的尘埃和颗粒升温变热,同时变得更压缩,最终聚集在核心位置。

旋转盘那远离中心的一部分经过翻腾运动,随着所有部件沿着相同方向进行,逐步变平、压缩。最终,云内物质开始聚集,整个过程随着多块团块的聚集继续,首先形成一个胚胎星子——被称为星子——随后孕育为足尺寸的行星。

这个理论被详细的证据和建模充分支持,但是至今观察报告尚未完整——或者,起码来说,模棱两可。

天文物理学家克里斯托弗-潘特和丹尼尔-普利斯带领调查人员在天体物理学期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至少有10个学者声称拍到了行星圆盘的图像,但是所有的研究都被提出质疑。

“我们将继续 探索 ”,作者写道。

其他天文学者也称通过原行星盘的干扰,发现了新形成行星的间接特征。然而,通常情况下,行星的存在不需要其他解释也同样合理。

使用从智利阿塔卡玛大型毫米/亚毫米波阵(ALMA)天文台收集的数据来看,潘特、普利斯和同事们现在已经有了明确的证据。

他们的观测目标是一个年轻的,形成于四百万年前,距地球大约330光年的恒星,编号HD163296。ALMA成像显示,在一个区域内,围绕恒星的云内气体流动表现不同——表现为纠缠或碰撞。

出于好奇,研究人员把天文台的读数和预测恒星周围气体流动的模拟结果做了比较。

“我们将这些观察结果与计算机模型进行对比,显示“有些东西”非常适合新生行星周围流动模式的预测,”潘特解释道。

“尽管我们没有准确的看到行星,我们有一个非常强烈的迹象表明它就在那里,并且它仍在和星盘相互作用并是哺育关系,就像妈妈在喂养新生婴儿一样。”

潘特和他的同事计算这颗婴儿行星有着木星两倍的质量,在距离主星390亿公里的轨道上运行。

该论文在欧洲南方天文台网站(ESO)上保存完整。

无独有偶,澳大利亚团队不是唯一一个将HD163296发布到新闻上的天文物理学家团队。潘特和普利斯的论文公布的同一天,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理查德-蒂格的论文也被载在同一批期刊上。

同时利用ALMA数据和对气体流动的干扰,研究人员报道了两颗更年轻的行星的发现,这两颗都与木星的质量有关,在距主星120亿和210亿的轨道上运行。

相关论文也存档于ESO网站。

1WJ百科全书

2天文学名词

3 cosmosmagazine-刘不知

转载还请取得授权,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如果有人问宇宙中是否存在外星文明,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给出肯定的答案。事实上,科学界普遍认为宇宙中应该存在外星文明,而且数量相当多。有趣的是,外星文明可能已经在39光年外建造了一座巨大的灯塔。这篇论文来自法国波尔多大学天体物理学家肖恩·雷蒙德领导的研究小组。研究人员认为,当宇宙中的智慧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他们会急于寻找其他智慧文明。

一、如果找不到它们,它们甚至可能会以某种方式在宇宙中宣告自己的存在,让其他智慧文明找到它们并与之取得联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即外星文明有可能通过技术手段操纵恒星系统中行星的轨道,使其成为一个多共振行星系统,同时将行星系统的轨道周期比设定为一个特定的数字代码,并期望以此作为一个巨大的灯塔来吸引其他智慧文明的注意。

二、这篇论文发表后,一个39光年外的恒星系统迅速引起了关注。这个恒星系统位于天空中的宝瓶座,其主星最早由智利的特拉普斯特望远镜发现,因此被命名为特拉普斯特1。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在过去的观测工作中,我们从未发现过数量高达7个的这种多共振行星系统。正因为如此,天文学家大胆推测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灯塔。

三、该组织已经向几个恒星系统发送了高功率无线电信号。根据他们的计划,发送到TRAPPIST1恒星系统的消息将从地球出发。但考虑到该恒星距离我们39光年,即使那里真的存在外星文明,并且他们及时返回地球,我们地球文明也需要78年才能接收到他们的信息。相对而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给出的观测结果更值得我们期待。

EPFL天体物理学家参与了一颗非常稀有的恒星发现,这颗恒星特别古老而且缺乏金属。作为来自遥远过去的信使,它将让科学家们在大爆炸之后对年轻宇宙有更多的了解。EPFL天体物理学实验室(LASTRO)的研究员Pascale Jablonka说:有了重大发现,这对我们对宇宙中第一代恒星形成的理解提出了质疑。”是,这是一个致力于寻找最古老和缺乏金属的恒星的国际项目。它允许最近鉴定出一件极为罕见的物品。它被命名为“纯净221”,是迄今为止银河系光环中最缺乏金属的10颗恒星之一。此外它是两颗几乎完全不含碳的著名恒星中的一颗。这一突破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博科园-科学科普:对于早期宇宙的研究,天文学家有不同的方法可供选择:一种是观察宇宙深处,然后回到过去,观察第一批恒星和星系的成长。另一种选择是研究我们所在星系银河系中最古老的幸存恒星,以获取来自早期宇宙的信息。由莱布尼茨波茨坦天体物理研究所(AIP)和斯特拉斯堡大学领导的原始调查正在寻找这些原始恒星。要在众多的年轻恒星中找到这些最古老的信使并不容易。就在大爆炸之后,宇宙充满了氢、氦和少量锂。没有更重的元素存在,因为它们只是在炽热的恒星内部合成,而那些还不存在。我们的太阳大气中约有2%重元素,当对它的光进行光谱分析时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原始221光谱显示了大量的氢谱线和很少的其他元素,除了少量的钙。这告诉我们恒星是超贫金属的,这种大气中不常见的较重元素的缺乏意味着它可能属于星系中形成的早期恒星。:Ecole Polytechnique Federale de Lausanne

由于这一事实,天体物理学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太阳是作为新一代恒星的一部分而出现,并且在大气层中“循环”了那些在它之前存在很久的恒星的产物,而这些产物后来就消失了。在寻找最古老的恒星时,科学家们寻找的是比我们的太阳拥有更纯净大气层的恒星。大气越纯净,这颗恒星诞生的年代越早。研究不同世代的恒星可以让我们了解银河系的形成历史——这一研究领域因此也被称为近场宇宙学。

化学丰度

这个原始的研究小组在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上使用了一个特殊的窄带滤光器来预先选择具有原始大气的候选恒星。随后,西班牙的艾萨克·牛顿小组和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望远镜进行了详细的光谱运动。EPFL的研究人员Pascale Jablonka和Carmela Lardo组成了三个小组中的一个,他们与巴黎天文台和Canarias天体物理研究所一起,负责光谱分析和化学丰度测量,从而确定了这颗特别的恒星,可以证明这颗恒星的大气层中确实只有很少的重元素。

与太阳相比,大多数元素的耗竭系数在1万到10万之间。此外不同元素的详细模式也很突出。通常非常缺乏金属的恒星在碳元素上表现出很大的增强,而这颗恒星却没有。这使得这颗恒星成为同类恒星中的第二颗,也是早期宇宙的重要信使。科学家们曾经认为碳是一种必要的冷却剂,可以使恒星形成的气体云产生小碎片,并导致高红移宇宙中低质量恒星的形成,现在有两个这样古老和低碳恒星的例子,模型需要修正。

黑洞是宇宙中最特殊又最普遍的天体,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拥有无法被测量的引力,能将所有出现在事件视界中的物质都吞噬掉。它的普遍之处在于整个宇宙中到处都有黑洞,只是人类无法通过肉眼观测到它们而已。在宇宙空间中,无论是黑暗的地方还是明亮的地方,都有可能存在黑洞,银河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就是典型的例子。

根据报道,近期《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刊登了一篇与黑洞吞噬恒星相关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指出来自多个国家的天文学家在智利欧洲南方天文台中观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距离太阳系大约215亿光年的空间里存在一个名为“波江座”的螺旋星系,而研究人员观测到该星系中一颗恒星被黑洞吞噬的过程。

根据研究人员的描述,这次黑洞吞噬恒星的场面与以往的观测结果不同,黑洞将恒星撕碎成条状,就像是在享用自己的“意大利面条”一样。参与该项研究的智利科学家托马斯·韦弗斯表示,这是人类天文史上十分罕见的场面。那么研究人员是如何发现该场景的?被吞噬的恒星又遭遇了什么?

研究人员怎样发现该天文现象?

一般情况下,黑洞吞噬恒星的场景是很难被捕捉到的,因为黑洞在吞噬的过程中会释放出“烟雾弹”,这个“烟雾弹”就是大量的尘埃和碎片。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黑洞吞噬恒星的过程中会对外释放出大量尘埃和恒星的碎片,这些看似琐碎的物质在黑洞的能量组织下逐渐形成了一层“帘幕”,遮挡住了人类观测该现象的视线。

而在这次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了多种手段对该现象进行观测,例如X射线、紫外线和无线电波,因为不同种类的射线可以与恒星内部的物质产生联系,研究人员通过探测这些联系的存在来确定恒星的情况。最终他们发现该黑洞对外喷射物质的速度达到了每秒钟1万公里,幸运的是他们在后期观察中发现那层“烟雾”已经逐渐消散了,所以才能看得更清楚。

恒星是如何被撕碎的?

托马斯·韦弗斯表示,任何一颗足够靠近黑洞的恒星都不会有好结果,无论该黑洞是恒星级黑洞还是超大质量黑洞,因为黑洞的超强引力会导致恒星的球面受力不均匀,从而导致恒星被吞噬的时候无法以完整的形态被吞进去,而会被弄得变形。这个研究团队在去年就发现了宇宙中一道特殊的爆炸光线,该光线促使天文学家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研究。

在这次的观测中,研究人员就发现该恒星遭遇了一颗超大质量恒星,因此它被撕成更多细小的碎片。这些细小的碎片在太空中汇聚成类似流体,因此被称为“物质流”,还有研究人员将物质流比喻成意大利面条。类似恒星被黑洞撕成物质流的事件在天文史上很少出现,因此天文学家对该事件更加关注。

这次发现说明了什么?

如果被撕成“面条”的恒星周围存在类似地球的宜居星球,而且该星球上已经存在生命,这些外星生命估计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失去了光源和热源,它们甚至不知道在恒星被吞噬掉后就轮到自己的星球了。虽然这只是笔者所假设的场景,如果有一天有一颗黑洞出现在太阳附近,那么太阳恐怕也会遭遇类似的情况。

因此该发现告诉我们,宇宙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地球虽然位于太阳系的宜居带中,但并非永远都是安全的。人类作为地球上的高等智慧生物,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多去 探索 宇宙中未知的奥秘。早一点了解宇宙中的奇特天文现象,或许能够早一点帮助地球规避外部风险,目前也只有人类能够做到这一点。

资料来源

澎湃网 10月14日 《迄今最近距离围观一颗恒星被黑洞撕成“意大利面条” 》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日前,最新一项研究显示,天文学家在北斗七星中发现一颗新恒星,它是辅星的一颗体型相对较小的红矮共生恒星。 辅星位于北斗七星的长柄勺的把手位置,这颗较年轻的恒星质量是太阳的两倍,像辅星这样的大质量恒星十分罕见,寿命较短,并且较明亮。它与目前最新发现的恒星形成于5亿年前同一个宇宙星云。 今年3月份,一支天文学家研究小组在加利福尼亚州帕罗玛山天文台的200英寸直径海勒望远镜上添加了一个日冕观测仪和适应光学仪,从而更好地观测北斗七星中的辅星。该研究小组的尼尔-齐默曼(Neil Zimmerman)说:“很快我们在辅星旁发现一个昏暗的光源,之前没有人曾报道这颗星体的存在,它非常接近于辅星,因此我们认为它很可能是一颗未知的共生恒星。” 几个月之后,研究小组再次对辅星进行观测,希望能够通过绘制两颗星体之间的微弱变化(相对于非常遥远的背景恒星),证实这两颗恒星存在着共生关系。如果这颗新星体仅是一个背景恒星,那么它就不会随着辅星一起发生位置变化。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天体物理学系教授兼馆长的本-奥本海默(Ben R Oppenheimer)说:“我们在之后的103天再次观测辅星,发现这颗新恒星与辅星具有相同的运行方向。”目前,研究人员将新发现的共生恒星命名为“辅星B”,它们与地球距离80光年,两者之间环绕轨道运行周期为90年或者更长时间。 基于特殊的观测方法研究小组使用已纪录的同周期不同颜色的图像,从而可确定辅星B的色彩、亮度,甚至构成成分。最终研究小组确定这是一个普通类型的M-矮恒星或者红矮星,质量是木星的250倍,质量大约是太阳的四分之一。它比辅星A的质量小一些,更寒冷一些。 奥本海默说:“红矮星并不常见于像辅星这样的明亮、质量较大的恒星周围,但目前我们真实地发现这一罕见的现象。该发现揭示了在星空中最明亮、我们最熟悉的恒星中隐藏的秘密。”这项最新观测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目前,奥本海默和研究同事们还计划基于相同的方法寻找系外行星

采纳哦

天文学家已经探测到他们认为是来自另一个星系的至少与木星大小相当的行星。

如果属实,这个世界就是在银河系中发现的第一个行星移民。这一发现还将违反关于行星如何形成以及在何处形成的主要假设。

这颗行星位于 海尔米流 ,距我们 2200 光年远, 海尔米流 是一圈穿过银河系平面的古老恒星。天文学家认为,这条流形成于 60 亿至 90 亿年前,当时银河系将另一个星系撕成碎片,并在此过程中吞噬了其中的一些恒星。

德国 海德堡马克斯 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天文学家约翰尼·塞蒂亚万喜欢观察这些恒星,因为它们往往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性。

但即使按照这些标准,也有一颗星星特别吸引了他的眼球: HIP 13044恒星。 马克斯普朗克和欧洲航天局的 及其同事注意到,这颗恒星相对于我们的太阳并没有以恒定速度运动。他们的仪器记录了一个常规的 16 天模式,有时恒星离得更近,有时离得更远。这可能是由恒星上的斑点引起的,这可能会混淆速度测量,或者是由恒星膨胀和收缩(称为恒星脉动)引起的。

但研究人员也没有发现。那只剩下一种可能性:一颗行星对恒星产生引力。研究小组在线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报告,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在银河系中发现的第一颗外行星。但这并不是它唯一的不寻常之处。

它不应该首先形成,那是因为 HIP 13044 是一颗 非常古老 、 非常缺乏金属的恒星 。它比我们的太阳年长约 30 亿年,金属含量仅为太阳的 1%。

直到现在,流行的假设都说,随着恒星的演化,它们周围旋转圆盘中的金属(天文学家的术语是指任何比氢和氦重的化学元素)形成微小的“种子”,吸引其他物质并慢慢成长为行星。

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调查都支持这个理论:富含金属的恒星,比如我们的太阳,比没有的恒星更有可能拥有行星。

德克萨斯州休斯顿莱斯大学的天文学家克里斯托弗·约翰斯-克鲁尔 (Christopher Johns-Krull) 没有参与这项新研究,他说:“事实上,你可以围绕一颗这种物质很少的恒星形成行星,这是一件非常令人惊讶和不寻常的事情。”但是关于行星是如何形成的,还有第二种更猛烈的理论。

如果旋转的气体盘足够大——是其恒星质量的十分之一或更多—— 约翰斯-克鲁尔 说,盘的引力会使盘不稳定。在这些情况下,恒星的大小不足以控制圆盘,因此圆盘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开始坍塌并形成行星。

美国宇航局天文学家 史蒂文普拉夫多 说,虽然仍然不确定行星是否是恒星速度变化的原因,但迄今为止所有的发现都指向了这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天文学家将需要进行其他测试。

他说,理想情况下,他们会寻找从恒星前面经过的行星,但只有当行星以正确的角度运行时,这才会起作用。“关于它是银河外的说法是一种猜测,”普拉夫多说。

这颗恒星可能在数十亿年前与另一个星系相撞时最初是银河系的一部分。虽然是河外行星,

“这是一个很好的可能性,”普拉夫多说,更令人兴奋的发现是这颗行星可以对驯服的、渐进的行星形成的想法做些什么。

“外星人”行星上发现盘旋垂死恒星

天文学家声称发现了第一颗来自银河系外的行星。他们说,这颗类似木星的行星是曾经属于矮星系的太阳系的一部分。根据在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的一个团队的说法,这个矮星系反过来又被我们自己的银河系吞噬了。

这颗名为HIP 13044的恒星 即将结束生命,距离地球 2000 光年。 这一发现是在智利使用望远镜完成的。

宇宙同类相似

迄今为止,行星猎人已经使用各种天文技术在太阳系外捕获了近 500 颗所谓的“系外行星”。但是,研究人员说,迄今为止发现的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银河系的土著。

他们说,这个发现是不同的,因为这颗行星围绕着一个太阳旋转,太阳属于一组被称为“海尔米流”的恒星,已知这些恒星曾经属于一个单独的矮星系。

这个星系在 6 到 90 亿年前被银河系吞噬,在 星际间自相残杀 的行为中。

这颗 新行星的最小质量被认为是木星的 125 倍,并且在其母星附近环绕,轨道仅持续 162 天。

它位于天炉座的南部 星座 。 研究人员说,这颗行星可能在太阳系的早期形成,在这个世界并入我们自己的银河系之前。

“这一发现非常令人兴奋,”德国海德堡马克斯普朗克天文学研究所的雷纳克莱门特说,他的目标是研究中的恒星。

“天文学家第一次在河外起源的恒星流中发现了一个行星系统。这次宇宙合并使我们能够触及到一个河外行星。”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 罗伯特·梅西 博士说,这篇论文提供了第一个关于银河系外行星的“确凿证据”。

他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行星确实在整个宇宙中非常普遍,不仅在我们自己的银河系中,而且在数以百万计的其他星系中也是如此,但这是第一次。我们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一点。”

新发现也可能让我们一瞥我们自己太阳系的末日可能是什么样子。 HIP 13044 即将结束。在消耗了其核心中的所有氢燃料之后,它大规模膨胀成一颗“红巨星”,并且在收缩之前可能会在此过程中吞噬像我们自己的地球这样的较小的岩石行星。 目前,这颗新发现的类似木星的行星似乎在火球中幸存下来。

“当我们考虑我们自己的行星系统遥远的未来时,这一发现特别有趣,因为预计太阳也将在大约 50 亿年后成为红巨星,”同时在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工作的约翰尼·塞蒂亚万博士说。天文学,以及谁领导了这项研究。

“这颗恒星旋转得相对较快,”他说。“一种解释是,HIP 13044 在红巨星阶段吞噬了它的内部行星,这将使恒星旋转得更快。”

这颗新行星是使用所谓的“径向速度方法”发现的,该方法涉及检测行星在牵引太阳时引起的恒星中的小摆动。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银河系外也逐渐和我们拉近,这是令人激动的时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586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