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
浪漫主义者是就是指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具备乐观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奔放的激情、丰富的想象。
“浪漫主义”一词指一种文学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的归宿是自我分裂吗?
这本书读完以后,发现结尾是很俗气的“大团圆”叙事,反而有一些失落。最后主人公认为自己即将再次陷入精神危机,但是由于掌握了“良质”,并且跳出了从前的思维误区,因此不再害怕即将到来的各种问题和状况。
以这样的论述结尾,才能给读者一个安置。在书封上有很多推荐语,商业化的图书销售总是把书的功能吹的神乎其神,类似你读完这本书,就能走出心灵的误区,你读完这本书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其实并不存在这样的一本书。
一本书读进去,只是因为这本书走进了你的心,书和作者都来到了你的生活中,和现在的你发生连接,这种连接可以是向往,或者是憎恶,或者是交流,总而言之,你选择了他,他也来了。打开书的时候,好像进入了茶室,两个人对坐,他开始说他的理论。你时不时回应,时而困惑,时而聚精会神。
说完以后他还要继续他的生活,你也是一样。合上这本书,他走了,你似乎若有所悟,更多的是你依旧在自己的混沌中继续摸索。我们似乎看到一些方向,但最终要走到哪里去,从来不是别人给的设定。
说是“心灵之旅”似乎有鸡汤嫌疑,这都是话语的标签在起作用。故事的主人公用了一个旅行的场景和“肖陶扩”的方式把生活与哲学串在一个表述框架里。
旅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引出关于“良质”的探讨。按照最后作者所说,“良质(Quality)”类似柏拉图的“善”,解释认为“伦理道德”在希腊语中的意义是“卓越”,那作者所说的“良质”其实简化成很容易理解的,“好”。而这种所谓的“好”、“对好的追求”、“希望变好”,是先于本质与形式的,也是先于一切创造的。这种感觉模糊不可说,却存在而无法自证。我们在“好(quality)”的指引下才创造了神话。
问题就明白一些了。作者表述了几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 与时代相关:科技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寂寞。
“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问题就是:由于人类的知识太过复杂,结果每个人都变成专家,然而却造成了彼此之间的疏离感。”
“传统的理性越来越无法处理现有的经验,因而造成目前世界上价值十分混乱的现象,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超越理性的世界。比如占星术、神秘主义等等。因为他们觉得传统而又严谨的理性无法处理现实之中的经验。”
“造成寂寞的主要原因就是科技,科技产品。但不是科技本身。而是科技所带来的一种趋势,物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 看问题要从本质和内涵去看,停留在情感和直觉上于事无补。
“很多问题不是表面上的经验性状况,而是有着更本质的原因。一些生活中的小分歧,牵涉到的问题可能比看到的要严重的多。就像约翰夫妇一直对修理摩托车不上心,根本在于他们对科技的逃避和厌恶。因此他们像旁观者一样,对真正的维护系统正常运行毫无兴趣。”
“看问题有两个粗糙的层次,第一是情感、直觉、当下,第二是理智、知识、科学。约翰之所以对维修那么厌恶,是因为他从直觉和当下的角度去看,而作者从内涵入手,看到的是金属的所有科学的特性,是分析各种关系、各种组合以及事物之间的原委。”
“你如果一直向前看,或者只看到目前的状况,对你并没有任何意义。一旦你回顾以往,就会看到一种模式隐隐出现。如果你由这个模式出发,那么很可能会迸发出一些东西,刚才有关科学和艺术的见解,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一种超越,我想那是别的许多人也想要超越的。”
“不要逃避被卡住的情形,这是达到真正了解之前的心灵状态。要接纳这个现象。要解决人类价值和科技需求之间的冲突并不需要逃避科技,方法在于打破传统的二分法,进而真正了解科技的本质——并不是窃用自然,而是把自然和人的精神融合为一。”
“要培养内心的宁静,让自己不要和工作环境疏离。内心的宁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会产生正确的行动,而采取了正确的行动,便可使别人从中看到做事人内心的宁静。”
“一个人如果能在安静当中,真正看见、听见、感受到真实的宇宙,而不是一些八股的思想,他必然会充满了进取心。进取心不是某种稀奇古怪的东西。”
第三, 学校教育可能在扼杀我们想要的创造力,而科学与理性可能缘木求鱼,走向反科学的空地。
“科学的方法有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从观察开始,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但演绎法则从一般的原则推论出特定的结果。而这两种方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你能够准确的知道事情的真相而不会误入歧途。”
——但是:科学的方法建立在问题和假设之上,时间推进,假设越来越多,需要验证的也就越来越多。当你想要借着科学方法接近真理,实际上你根本没有任何进展,甚至离它越来越远。科学把人从唯一绝对的真理,引向多元、摇摆不定、相对的世界,是造成社会混乱、思想价值混淆的主要元凶。而这一切现象原本是科学要消灭的。
——科学反而制造出反科学的混乱。
“同样,知识上的死胡同还包括——你的理性原本是让事情更容易理解,但事实上却正好相反。如果理性摧毁了自己的目的,那么它本身的结构势必要有所改变。”
“论文总像上帝在谈论永恒一般严肃。然而情况不是这样的,人们应该了解,这只不过是一个人在特定的时空和环境背景下发表的他的看法,情况仅止于此。”
“确实有些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受教育而来学校,但是学校里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很快就使他们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当你是为了追求真正的知识,就不需要别人强迫她去学习,他的动力来自于内在。一旦转变成这种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大的爆发力。如果学生能找到自己,就会发现自己曾经空空如也。求知,也是为了自我反省。”
第四, 良质才是一切的发源。
“究竟是什么把人和人的工作分离开来,人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缺少真正的关心,缺乏“良质””
“良质是无法被界定的。凡是有创意的人都有那个神秘而属于个人的内在目标。”
“读了一会儿书,但是梭罗并没有到我们中来,书中谈论的是另一个时空下的事情,只提出科技的恶果,而不是解决的办法,所以他并不是在对我们说话。”
“为什么你所喜爱的是不重要的?因为它来自于非理性的情感。”
“良质是主体和客体的因。是主体和客体相遇所产生的结果,他们是由于良质这事件所产生的。”
“传统科学不曾教导你如何自己摸索着解决。它让你清楚地知道身在何处,也能够验证你拥有的知识,但是它无法告诉你该往何处去,除非你的方向只是过去方向的延续。因此,创意、原创力、发明、直觉等全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外。”
“真正的知识火车并不是静止的状态。它总是要朝向某个方向行进。而它的铁轨称作是良质。美国政府不是今天的,如果我们不喜欢它的现状,就可以寻求某种更好的方法。所以美国政府不会受限于任何僵化的教条主义。(中国呢?)”
“在一切开始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进取心。钓鱼回来的人往往从世俗的眼光中看来浪费了时间,但回来以后他会充满热忱,有力量面对几个礼拜前他厌恶至极的事物。最重要的是保有这样的热忱。”
“进取心有两种陷阱,其一是外在环境——挫折。其二是内在环境——忧虑。内在因素的陷阱有三个——第一个会限制情感的理解,叫做价值陷阱。第二个会阻碍认知的理解,叫做真理的陷阱,第三个会阻碍精神运动行为,叫做肌肉的陷阱。其中价值的陷阱最严重也最危险。”
——价值陷阱中常见的:价值僵化
——真理陷阱常见的:二元论,忽视无的状态。
——精神运动的陷阱:工具的不足。
“神话是一辆装满意识的列车。良质是引导这辆列车的铁轨。”
“那位无辜的学生低着头看着桌子,涨红着脸,然后用双手捂着脸,斐德洛看到他受窘的情形十分气愤。他在自己班上从来不会这样对待学生。原来这就是他们芝加哥大学教古典文学的方法。斐德洛现在认清了哲学教授的面目,但是哲学教授却没有认清他。”
“骑摩托车旅游要的就是身临其境,而不是冷眼旁观,暴风雨自是不可避免的一环。”
事实上我们时常抨击时代病态,或者形式主义,但很可能我们根本无法脱离形式主义给我们的禁锢,这似乎是一种永恒。如果我们想要脱离客体,主体就无所依附。那凭什么认为良质就是主体和客体相遇时候的必然呢?
按照这样的推断,理性的分析会走进死胡同里,浪漫主义的路走向的是精神分裂。苦苦追索的意义到底又在哪里?“良质”似乎提供了一种热忱的状态,使我们摆脱浑浑噩噩的僵尸状,但我们真的能摆脱吗?热忱过后呢?有时候也只是一地鸡毛吧。
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 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 19 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故又称哥特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英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发源地,最有名的建筑作品是伦敦的英国议会大厦、圣吉尔斯教堂、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音乐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特点是,不论作曲或演奏,都以个性为重点,注重感情表现。这种变化部分地是由于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所致。17世纪的作曲家是受托为贵族保护人而创作,而18世纪的作曲家则依靠城市音乐会的听众。就这一意义来说,贝多芬上承古典主义时期,下启浪漫主义时期,因为他的音乐技巧基本上是古典主义的,但他把自己的音乐看得高于一切,看作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从而为19世纪作曲家树立了重要的典范。一般认为CMvon韦伯是真正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开端 。 他以《魔弹射手》建立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随后有舒伯特、柏辽兹 、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等大量作曲家。他们分别在艺术歌曲、标题交响乐、钢琴小品、交响诗、歌剧等浪漫主义新体裁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论在浪漫曲还是在器乐方面,往往从诗歌、童话和民间故事吸取灵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更加自由 ,它服从于感情上的需要,有意识地带有片断或即兴的性格 ,对远距离和声和调性关系的探索使和声语言大为扩展。把浪漫主义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19世纪的大歌剧,强烈的民族主义,对英雄的崇敬,奇异的布景和服装,描述性音乐 ,以及交响和声乐配曲所显示的精湛技巧,都是构成浪漫主义音乐的因素。
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以赛亚·柏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当时正是写一篇和浪漫主义相关的论文的时候。柏林的这本书虽然是由讲稿组成的,但是思路清晰,语言流畅,逻辑严谨,可以说在当时给了我很多启发。因为说到浪漫主义,我们会想到浪漫主义诗歌,浪漫主义绘画,但是柏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却把思路完全打开,认为浪漫主义是一种思潮,发端于哲学,酝酿在启蒙,表现在文艺。真正的浪漫主义精神不是男女卿卿我我,动辄感动唏嘘,而是康德仰观宇宙,思索道德律令的笃定与磅礴,是德国古典哲学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浓烈的绽放。
《浪漫主义的根源》根据以赛亚·伯林1965年关于浪漫主义的梅隆系列讲座的BBC录音结集而成,自浪漫主义定义问题始,中经浪漫主义之滥觞、成长和壮大的过程,至浪漫主义的巨大影响终。结构了然,思维缜密,处处闪耀着天才洞见的火花,伴以伯林特有的雄浑酣畅的即兴风格,是一曲令人魂销神醉的思想咏叹调。
万物有本然,终不为他者。
——约瑟夫·巴特勒
巴特勒这句话是以赛亚·伯林最喜欢的引语之一。在他最重要的一篇论文中,伯林一再引用。我以此开头是为了消除任何可能的误会,因为这部集子无论如何不能算做伯林关于浪漫主义的新书。自伯林于1965年三四月间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A W 梅隆系列讲座上做了关于浪漫主义的脱稿演讲之后,他曾试图将其变成文字的著述。在其后的那些年里,特别是他于1975年卸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一职之后,他不断扩展自己的阅读,积累了一堆笔记,以期完成一本浪漫主义的专著。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把所有笔记存放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重新开始整理他的资料:他列出一些标题,并把筛选出来的笔记口述录制到磁带上,归纳到预设的标题之下。他甚至考虑利用已有的材料为E T A 霍夫曼的著作写一个长长的序言,而不是独立成篇,作为他的一个专题研究。但这个计划屡屡搁浅,部分原因可能是资料准备的过程太长,致使写作的兴味阑珊。据我所知,到后来他对这本计划过的专著未著一字。
显然,对于伯林的读者来说,他未将演讲修订成书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对他本人来说亦是如此。但未及付梓也不是件坏事。如果当初就完成此书的写作,那如今这本充其量只算是编辑过的讲稿就永远不会出版。一旦经过精心修改和扩充,伯林演讲所特有的那种清新、直接、强烈和令人心潮澎湃的文风难免会变得晦暗。伯林还有一些脱稿演讲最终都是以录音或抄本的形式保留下来,我们不妨拿这些演讲与那些终于修订成文的稿本,或者演讲参照过的文字稿本做个比较,就会看出伯林为了出版曾经三番五次修改过他的内容。显然,这些修改使其更具知性和精炼,但有时不免减弱了口头表述本有的魅力。或者,反过来说,根据一篇尚未斧削的长篇底稿——伯林称之为“残篇”——来做演讲,而非照本宣科,演讲内容就会显得酣畅淋漓。或许,以多元论的术语衡量,这二者之间的优劣根本不可比较。在这种情况下,优也罢,劣也罢,伯林的主要思想成就之一也只能以前一种形式存在了。
我所用的标题是伯林自己早年计划写作该书时拟用的。在演讲时,他将标题换成了“浪漫主义思想的来源”(Sources of Romantic Thoughts)。因为在索尔·贝娄1964年出版的小说《赫索格》的开篇几页里,书中的主人公,那位名叫摩西·赫索格的犹太学者,正在经历一场自信的危机。他在纽约的一间夜校里试图讲授一门成人教育的课程,却未能成功。这门课程的名称恰好就是“浪漫主义的根源”(The Roots of Romanticism)。据我所知,这完全是个巧合。伯林自己明确否认它们之间有任何直接联系。不过,无论如何,先前的标题显然更加响亮。如果伯林当时确实因为某些理由放弃使用一个更好的标题,这些理由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以赛亚·伯林(1909-1997),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之一。出生于俄国里加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0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1932年获选全灵学院研究员,并在新学院任哲学讲师,其间与艾耶尔、奥斯丁等参与了日常语言哲学的运动。二战期间,先后在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担任外交职务。1946年重回牛津教授哲学课程,并把研究方向转向思想史。1957年成为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并获封爵士。1966年至1975年,担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
《卡尔·马克思》(1939)、《自由四论》(1969,后扩充为《自由论》)、《维柯与赫尔德》(1976)、《俄罗斯思想家》(1978)、《概念与范畴》(1978)、《反潮流》(1979)、《个人印象》(1980)、《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现实感》(1997)等。
浪漫主义是理想主义的一个具体化体现,因此,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文学、哲学、绘画等,无一没有浪漫主义的历史。特别是文学领域,浪漫主义诗人以及作家层出不穷,也是光辉灿烂。我国的屈原先生,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句“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多么的催人奋进。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多么的富含哲理。
生活需要浪漫,平淡的日子能够浪漫一下,就如同是润滑剂,将跑不动的汽车焕发活力。这就需要仪式感。大多数女生的心里就非常渴望这样的浪漫行为。所以浪漫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何选择要因人而定,因事而定。
浪漫主义是幻想的产物,无论形式技巧多么高级,它始终摆脱不了它虚假的本质。因此,它的谎言性时刻存在,这也是它的最大的缺点。所以,浪漫主义是精神鸦片,腐蚀人的心灵,却也能给人带来短暂的快乐。
往往我们在满足现实的时候,就会将浪漫主义视为自己亲密的朋友。儒家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温饱思*欲。我们说在近代的时候,人们忙着果腹,忙着生存环境的斗争,就无暇考虑浪漫主义的事情。不过十八世纪的英国,却是不同的境地,条件丰厚,自然是浪漫主义盛行的沃土。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都特真诚,互相取暖。如今的社会刚好反过来,人们“温饱”已经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因此为获取浪漫主义的天堂就不惜一切代价,所以今天的社会状态是符合规律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