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历史传统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史上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各有特点和长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了社会生活,使得古代文学出现了许多具有不同特色、不同风格和色调的作品,丰富了文学的宝库,满足了人们多种多样的艺术欣赏的需要。
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虽是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但却经常联系和结合在一起,而不是互不相关,更不是互相排斥、各不相容的。
在反动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里,人民的进步理想和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是矛盾对立的,许多作家不能在生活中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社会力量和正确的道路,因而当他们反映生活的时候,往往不是偏重于暴露现实的黑暗,就是“宁肯弃现实而取幻想与梦想”①。这是形成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但是,也应该看到,就历史发展的总的进程来看,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统一的。即使在旧时代,黑暗的现实本身就在激起人民对美好理想的渴望,而理想又反过来引导着、鼓舞着人民参与变革现实的斗争,这种斗争又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着人民的理想。没有理想,就不会有变革现实的斗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革命实践来推动社会前进。所以,现实和理想往往在人民的革命实践中被统一起来。这就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常常联系在一起的现实根据。在旧社会里,固然有许多作家是远离人民的斗争的,但也有很多作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人民的斗争的影响,并且用自己的作品反映了这种斗争,或者不同程度地表达了人民群众渴望改变现状的要求与愿望。文学史上,反映人民的斗争和愿望的作品,往往有不少是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的。我国《诗经》中的《硕鼠》、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戏曲《窦娥冤》、《牡丹亭》等,都是如此。有许多民间传说,像杨家将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白蛇传的故事等,都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精神。特别是在社会革命运动高涨的时代,像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和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时期,或像我国“五四”时代,那时的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往往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那些被卷入革命的漩涡之中或受到革命浪潮冲击的作家们的创作,也往往是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的。俄国的普希金和后来的革命民主主义的作家们是如此,我国的鲁迅、郭沫若也是如此。
就作家的主观方面来看,没有一个进步的作家是没有理想的。无论是屈原、李白、关汉卿、汤显祖、吴承恩,还是杜甫、白居易、孔尚任、曹雪芹等,就他们对社会的积极的、严肃的态度来看,可说都是现实主义者,从他们对理想的不倦的追求来看,又可说都是理想主义者。在创作方法上,有些作家,如前面所说,或偏重于刻划实际生活的典型画面,或着重于对理想的热情讴歌。但也有些作家,是把现实的典型图画和理想的境界熔铸在同一部作品之中的。这种结合,可能还不是有机的。但不能否认也有些作品是结合得相当好的,像《窦娥冤》和《牡丹亭》便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较好的例子。在漫长的文学历史上,有许多作家和作品确实很难简单地划在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的范围内。正如高尔基所说,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作家,“我们就很难完全正确他说出,——他们到底是浪漫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在伟大的艺术家们身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好像永远是结合在一起的”①。高尔基还进一步明确地肯定:“这种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合流的情形是我国优秀的文学突出的特征,它使得我们的文学具有那种日益明显而深刻地影响着全世界文学的独创性和力量。”②不仅高尔基的看法是如此,前面提到的席勒的《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一文中,也曾提到:只有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产生符合“真正的审美标准”的作品。①以上的例证说明,在中外的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某种程度的结合,不是绝无仅有的。换句话说,历史上有不少优秀的作品,往往不同程度地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当然,在多数情况下。文学作品所采取的创作方法都是有所侧重,如有的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有的是以浪漫主义为主。这种情况,与作家所处的时代、个人的生活经历、创作个性和风格有密切关系,也同他们所选取的题材与体裁有关,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作具体分析。
文学史上这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交错或有程度不等的结合的情况,我国古代有许多作家和评论家也做过不少的研究与探索。他们关于文学创作中的虚与实等问题的论述,对我们理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很有启发。我国古代的评论家常用“虚”与“实”来表述两种不同的方法与风格,而分别以李白和杜甫作为代表。有不少杰出的作家、评论家,都认识到虚实是可以而且应该结合的,无论是李白还是杜甫,都是能虚能实,虚实结合的。明代的屠隆说:“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乃右实而左虚,而谓李杜优劣在虚实之辨,何与?”②可以说,作者在这里已经接触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虽然他并没有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样的词。关于理想与现实的不可截然分割的关系,近代的王国维也曾提出过一种说法:“有造境,有与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①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传统之所以特别值得珍视,是因为将二者结合起来,就能更深刻、更充分、更全面地反映时代,在艺术形式上也将更加多样化,对读者也往往具有更大的艺术感染力、更强烈的鼓舞力量。关汉卿的《窦娥冤》,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的黑暗现实,充分地表现了被冤屈的窦娥的满腔怨愤和正义的最后得到伸张,深深地打动了千百万读者。作者在揭示现实的时候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在人物及其与现实关系的描写中渗透着理想和热情。窦娥在临刑前对“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黑暗社会,发出了激昂的诅咒:“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在做天!”这无情的揭露,激起了人们无比的愤怒;这惊天动地的反抗的声音,更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和巨大的鼓舞。
我国古典文学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交错的传统,是和文学历史一样久远的。从神话开始,经《诗经》、楚辞一直发展到近代,这一传统不断地在丰富着和发展着,而它在文学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又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都还有待我们认真地加以研究、总结。这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交错的历史传统,发展到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就不能不在新的现实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产生根本的变化。一九四二年以后,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指引下产生的一些优秀的作品,像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歌剧《白毛女》,小说《暴风骤雨》等,有的革命的现实主义的倾向显著,有的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倾向明显。有的则兼有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特色。这正是说明: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指引之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武装自己的作家们,已经开始探索适应我国革命的新形势所要求的创作方法。全国解放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时期。在这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人民群众的社会地位和精神面貌也根本改变了。他们进行劳动和建设。不再是为少数剥削阶级,而是为了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还有曲折,甚至会遇到严重的挫折,但曲折和挫折教育了人民,使他们更加坚定地为实现革命的理想而努力工作。因为,他们知道,每一项具体、切实的工作,都是通向伟大理想的一个阶梯。在这样的社会里,理想和现实已经不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可以通过革命实践求得一致的。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在每一项实际工作中被逐步地实现着,并且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精神生产力也得到了解放。几千年的私有制度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精神枷锁正在被逐步地粉碎,劳动群众由于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的地位,对自己的力量和革命的前途充满信心和自豪。因而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英雄气概,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发扬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首创精神。
我国革命的胜利,是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的领导下取得的。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革命远见、革命精神结合起来,善于在实践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毛泽东同志还强调要把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结合起来。他坚持《***宣言》所明确指出的“***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①的精神,教导我们从事任何革命工作必须把宏伟理想和当前的实际斗争结合起来,既不忘记今天,又要看到明天,今天为明天开辟道路,而明天又是今天的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思想是一切工作的指导,也是文学工作的指导。毛泽东同志正是从上述的思想出发,根据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五四”以来我国革命文学的创作经验,根据解放以后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革命文艺创作的实践经验,同时又吸取了国际无产阶级文学的先进经验,于一九五八年提出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基本要求 提倡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是为了“把文学艺术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艺术方法辩证地统一起来,以便更有利于表现我们今天的时代,有利于全面地吸取文学艺术遗产中的一切优良传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作家、艺术家不同的个性和风格”①。
那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首先,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要求作家在创作中自觉地把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所谓革命的浪漫主义,实际上也就是革命的理想主义。可以说,把革命的理想和客观的现实有机地统一起来,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它要求作家既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又要站在一定的理想高度去认识和概括生活,即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表现理想,把革命理想溶化于现实主义的描写之中。优秀作家的创作总有一定的理想作指导,但对过去的作家来说,理想与现实往往较难统一,因而反映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理想往往具有乌托邦的色彩。同时,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人民的革命理想往往受到压抑和摧残,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实现。这也影响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理想和现实在矛盾斗争中可以得到统一,无产阶级作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指导下,具有共产主义的理想,能够从现实生活的发展中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趋向,能够把对丰富多采而又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的描绘,同展示人民群众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崇高理想有机地统一起来。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诗词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蝶恋花·答李淑一》等,就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在这些诗词中,诗人把对现实的形象描绘同崇高的革命理想的抒发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鼓舞、激励人的力量。在小说《创业史》中,由于作者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理想高度来描写互相合作时期农村的现实生活的,因而能在深刻地描写现实的革命发展的同时揭示生活的发展趋势。作者在描写蛤蟆滩上发生的这场革命的风云时,形象而又充分地展示出农业集体化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和生命力,使读者深深感受到农业集体化的光辉前景是当时农村矛盾斗争的必然趋向。
我们说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要求把表现理想和反映现实结合起来,把揭示生活的内在矛盾和表现矛盾斗争的前景结合起来,这是因为革命理想只有通过生活矛盾的内在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表现。它不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一种东西,而是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鼓舞人民群众斗争、推动生活前进的巨大力量。我们不需要在生活画面之外,再去外加一个理想,而是通过生活的革命发展的真实描写,反映出理想的光芒和实现这种理想的途径。对于无产阶级来说,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不但不需要回避,相反的需要勇敢地加以揭示。因为只有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矛盾,战胜一个个困难,理想的境界才能逐步地实现。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真实的,使人信服的,能培养读者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品质。如果离开生活真实,回避矛盾,粉饰现实,把生活写成一点曲折和困难都没有,把理想变成廉价的豪言壮语,其结果只能造成创作上的说大话、说空话、说假后的恶劣风气,这对于文学创作和广大读者来说,都是十分有害的。反之,如果只写矛盾和困难,看不到生活的光明前景,也就缺乏激励和鼓舞读者的力量。
总之,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必须坚持从现实生活出发,同时又不是简单地做生活的记录员;以革命的现实主义为基础,以革命的浪漫主义为主导,把对现实的生动描绘同对理想的揭示有机地统一起来,就是这一创作方法的基本要求。
其次,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要求作家努力表现新的时代和新的人物,批判反动、落后的势力和各种消极现象。每个时代、每个阶级都要求文学表现自己时代的英雄,塑造处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本阶级的代表人物,在这方面,过去文学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无论是过去的现实主义文学或浪漫主义文学,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和阶级的局限,它们中的英雄人物,与时代、与集体、与群众常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情形就不同了,个人与集体、英雄与群众是可以而且应该统一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个性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而真正的英雄也都来自群众之中。新的人物的出现向作家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地表现一代新人,反映处于现实的矛盾斗争中的新的人物,通过歌颂新的时代、新的人物,来展示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和历史发展的趋向。
无产阶级的英雄,是集体主义的英雄,他们从群众中产生,在党的教育下成长,又成为党的坚强战士和群众的领导或骨干。他们把党和群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终生为此而奋斗。他们虚心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的意见,又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推动革命事业的前进。他们尽管也有思想矛盾,也有缺点,甚至会犯错误,但他们对于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他们那种闻过则喜、有过则改的坦白无私的性格,他们那种联系群众、平易近人的作风和对周围群众的真诚的爱,使他们取得了群众的信任,成为群众爱戴的领袖,能够带动群众一起前进。这样的人物,今天已经无需作家凭空来创造,他们活跃在实际生活之中。他们身上闪耀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光辉,成为推动时代前进的先进力量。这样的新人和资产阶级宣扬的那种高踞于群众之上的个人主义“英雄”,那种性格分裂的人物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当然,歌颂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并不是要求作家脱离现实生活去写天生的“圣人”,写十全十美、高大完美的英雄,写没有任何缺点、没有成长发展过程的纯粹的“完人”。这种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对于无产阶级作家来说,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就是要正确地表现英雄和群众的关系,真实地描写我们时代的英雄人物的斗争历程和精神面貌,以及他们鲜明而多样的个性。在这方面,《红岩》等反映革命先烈的斗争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那么,是否可以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来批判旧世界,批判今天世界上存在的反动势力和反面人物,包括社会主义社会里的落后、反动势力和一切消极的现象呢?毫无疑义,这不但可以,而且是必须的。毛泽东同志说:“一切危害人民群众的黑暗势力必须暴露之,一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必须歌颂之,这就是革命文艺家的基本任务。”①在社会主义时代,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不仅可以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来歌颂新的时代、新的人物,而且也可以用它来暴露和批判反动、落后的势力和一切消极的现象,这是社会主义时代文艺家的基本任务。当然,这里有两种不同性质的暴露与批判:一种是对人民的敌人、社会主义的敌人的,一种是对人民内部的错误、缺点和一切落后、消极现象的批判。性质不同,态度、方法和分寸也应该有所不同。我们决不能以对待敌人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人民内部的问题。运用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来写暴露与批判性的题材,同样可以发挥无产阶级文艺的打击敌人与教育人民的积极作用。
第三,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要求文学作品实现倾向性与真实性的统一。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文学艺术都程度不同地、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一定的思想(或政治)倾向性。只不过有的作品表现得明显突出,有的作品表现得并不那么明显罢了。这是因为作家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态度,总要直接间接地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出来,不表现是不可能的。同时,文学艺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它与生活之间就有一个反映得是否真实的问题。或是反映出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或是歪曲了现实生活,没有真实性。过去时代成功的文学作品,总是深刻地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其思想倾向应当说是好的,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的作品虽然反映了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但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却不完全正确,有些甚至是错误的,有的作品虽然倾向是好的,但缺乏真实生动的形象,缺乏浓厚的生活气息,这种作品的倾向性和真实性也不能说是完全统一的。至于那些反动的作家,他们所代表的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违背,同历史发展规律相违背,同客观存在的实际相违背,所以他们的作品的政治倾向性与真实性是无法统一的。而无产阶级政治是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代表了千百万群众的利益,作家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进行创作,能够深刻认识和反映千百万群众的革命实践和客观生活发展的规律,使作品的思想(或政治)倾向性与真实性达到统一。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要求把作品的倾向性与真实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因为,进步的、革命的倾向可以促使作家更真实地反映生活,面对于生活的真实表现又使革命的倾向性更有说服力。任何把革命的倾向性与真实性对立起来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以上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创作方法的基本要求。与历史上任何创作方法一样,它是在实践中产主的,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丰富和发展。
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需要全面地继承我国文学历史上优秀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并加以革新和创造,求得更新更高的发展,使之适合于表现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生活。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要充分研究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和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总结过去优秀的作家结合地运用或参差地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成就和经验。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发展史上,既有光辉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也有灿烂的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并且也不乏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的成功范例。鼓励作家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进行创作,有利于更系统、更全面地继承我国民族的文学遗产和文学传统,从中吸取丰富的养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更光辉的社会主义新文学。
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也为更好地发挥作家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开辟了宽广的道路和广阔的天地。它有利于把政治方向的一致性和文学形式、风格和题材的多样性辩证地统一起来。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既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文艺为工农兵、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又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二者在创作实践中得到统一。这一创作方法还有利于鼓舞作家在文学传统的全面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和多种途径的推陈出新,发挥作家们的积极性和独创性,并由此使社会主义的新文学更进一步地臻于优美动人、丰富多采、风格多样。作家们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指导之下。可以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喜爱,探索多种多样的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的途径。在具体的创作中,每个作家都完全可以发挥个人的独创性,积极地为造成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多姿多采、万紫千红的繁荣局面而努力。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客观性较强。它提倡客观地、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世界各国的文学艺术自始就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主要倾向是源远流长。但作为一种比较自觉的文艺流派,现实主义通常是指19世纪30年代以后在欧洲文学艺术中取代浪漫主义而占主导地位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和运动。也有一种意见,认为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形成于文艺复兴时代,或始于古希腊时代,并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即所谓“古代现实主义”、“文艺复兴现实主义”、“启蒙主义的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等。
“现实主义”这个名词之在欧洲文艺界盛行,并且形成一个以它命名的文艺流派,这是19世纪50年代在法国发生的事。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等人初次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并由杜朗蒂等人创办了一种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1856~1857,共出6期)。刊物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作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这派作家明确提出用现实主义这个新“标记”来代替旧“标记”浪漫主义,把狄德罗、斯丹达尔、巴尔扎克奉为创作的楷模,主张“现实主义的任务在于创造为人民的文学”,并认为文学的基本形式是“现代风格小说”。从此,才有文艺中的“现实主义”这一正式命名的流派。
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是继浪漫主义之后,并作为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抗而走上历史舞台的。它的形成有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19世纪上半叶,欧洲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并没有和浪漫主义划清界限。他们不但同浪漫主义作家一起反对新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而且在创作上也沿用浪漫主义文学惯用的一些题材和手法。一些为各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道路的作家(如梅里美、巴尔扎克、霍夫曼、普希金、果戈理等)更是由早期创作中的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这一文艺思潮的更迭,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几个主要国家最后战胜封建主义的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病日益显露和激化,“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面对这种冷酷的社会现实,“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宣言》)。此外,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和唯物主义在反对宗教与唯心主义斗争中的胜利,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都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转而用比较客观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在这样的历史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作家不满于浪漫主义文学耽溺于主观幻想和个人叛逆精神而忽视客观社会现实的主观主义创作方法。他们继承和发展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冷静地观察和评价资产阶级统治带来的种种弊病和矛盾,如实地客观地描写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从剖析人物性格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揭示造成种种社会罪恶和弊病的根源。这样,以如实描写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为其特征的现实主义文学,就逐步代替浪漫主义,成为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在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两种基本创作方法,并不是互相排斥、各不相容的,而是经常联系和结合在一起的。一切真正的艺术都必然既要反映客观现实,又要表现主观理想。在这个意义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艺术在本质上都不可缺少的因素。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残留在日常生活中。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因此主张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而呈现人的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就叫做“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是当时欧洲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生活和官方沙龙文化不满的反映。他们不敢正视现实,不愿直接表述自己的意思,往往采用象征和寓意的手法,在幻想中虚构另外的世界,抒发自己的愿望,这样便产生了近代象征性的艺术。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首先提出这个名称。
象征派在艺术上受英国拉斐尔前派和象征派诗人马拉美、波特莱尔,音乐家瓦格纳及尼采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象征派主张强调主观、个性,以心灵的想象创造某种带有暗示和象征性的神奇画面,他们不再把一时所见真实的表现出来,而通过特定形象的综合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内在的精神世界。在形式上则追求华丽堆砌和装饰的效果。
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产生于法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巴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并对20世纪美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该运动主要在法国,欧洲的其他文化中心也有一些追随者,如德国,比利时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实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1、特点不同
浪漫主义想象瑰丽,手法夸张,热情奔放。
现实主义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描写客观。
2、代表作家不同
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有威廉·布莱克、威廉·华兹华斯、塞缪尔·柯尔律治、乔治·戈登·拜伦等。
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居斯塔夫·福楼拜、莫泊桑、萨克雷等。
3、表现形式不同
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而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
4、性质不同
“客观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内在规定现实主义的文学观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模仿说”,要求作家在把握生活时,必须对生活现象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强调作家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生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区表现生活。所以现实主义在表象形态上具有再现生活原貌的特点,具有真实性。
与现实主义相反,浪漫主义强调想象具有创造性,并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浪漫主义通过对自然的强调,要求文学表现真实的情感,把诗的抒情视为人对自身热情和生命力的释放。遵循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也在所不惜。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一是细节的真实性
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著名油画传达出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
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
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 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各种真正艺术所固有的现实性,而是理解为单独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的话,那末,在西欧来说,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又有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而著称它表现出人类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纯洁,而且富有诗意但在分析社会关系方面又不及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后者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和思想教育作用
1、特点不同
浪漫主义想象瑰丽,手法夸张,热情奔放。
现实主义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描写客观。
2、艺术渊源不同
在文学传统上,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与浪漫主义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浪漫主义一词即来源于传奇一词。而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繁荣铺平了道路。
欧洲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与古罗马。但18世纪英国小说、法国启蒙运动文学和俄国讽刺文学等,则是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艺术方法上的直接先驱。
3、代表作家不同
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有威廉·布莱克、威廉·华兹华斯、塞缪尔·柯尔律治、乔治·戈登·拜伦等。
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居斯塔夫·福楼拜、莫泊桑、萨克雷等。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一、现实主义(Realism),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关心现实和实际。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范畴中有很多意思,特别是在绘画、文学和哲学中。它还可以用于国际关系。
在艺术上,现实主义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据实摹写,它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
二、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
扩展资料:
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18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的名称则首先出现于法国文坛。法语中的Realism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alistas(现实,实际)。现实主义名称的出现和这种文艺思潮的存在根本就是两回事。
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浪漫主义的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1)浪漫主义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体现为浓重的感情色彩、自由理想的抒发、强烈的个性张扬。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注重比较真实地展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强烈不满,往往摒弃现实,注重理想的憧憬或感情的宣泄,描写他们追求的理想生活和艺术典型;而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不满,则是充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社会罪恶的根源。
(3)浪漫主义文学着力描绘自然景物,主张社会回到“自然状态”,以表达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文化和工业文化的厌恶;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则注重观察生活,仔细描写环境和生活细节,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性格的决定作用。
(4)浪漫主义文学的实绩在诗歌方面更突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长篇小说方面更突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