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阳盛阴衰
上海这个城市有着四张“文化名片”,分别是刘翔、姚明、韩寒和余秋雨。有意思的是,这四个最有名的上海人,无一例外都是男人,在这里,你根本无法看到任何有关“男女平等”的痕迹。
然而,刘翔、姚明、韩寒和余秋雨们,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作为运动员的刘翔和姚明,他们的商业运作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别忘了,在“奥运会金牌大户”中国,我们并不缺乏好的运动员;而在现阶段的中国,有思想的,能搞好经济建设的人才,才是最为紧缺和必需的资源,对刘翔和姚明的过度炒作,只会让更多的年轻人迷失方向。而作为上海另外两张“名片”的韩寒和余秋雨,就显得更加的荒唐和可笑,一个是侥幸出了本自传炒作成功的,一个是就会写几篇无病呻吟散文、甚至连自传这样长篇都写不出来俨然还以“大师”和“儒宗”自居的,这两位的“成功”,远不仅仅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悲哀,更是所有中国人集体的悲哀。
从刘翔、姚明、韩寒、余秋雨这诠释着上海城市文化的四个上海男人身上,我们读懂了什么叫“浮躁”。
二、崇洋媚外
上海人管北京人、广东人、江浙人以及其它所有凡上海人以外所有的内地人都叫“乡下人”、“农民”或者“瘪三”,他们显是早已忘了,他们的爷爷奶奶曾都是从苏北乡下和浙江农村逃荒出来的“乡下人”、“农民”和“瘪三”。
上海人的子女几乎从不会到上海以外的地区去上学,当然,成绩特水货家境特糟糕实在没办法的除外。上海人的子女留学多在日本,上海话、日语和国语,是上海的三种“官方语言”。在上海,往往只要有一个日本人在场,所有人立马就舍弃他们平素奉为玉语纶音的在上海话而改用日语交谈,在上海,日语的普及程度会让你感到惊讶。
上海人开得最多的是日本车,去商场买东西,售货员会盛气凌人难抑骄傲地跟你说:“这是大日本帝国的原装货,便宜又耐用”,说着说着,口水便要流将出来,那语气,仿佛大日本帝国就是他们的亲爹。
三、冷漠自私
如果要评选中国“最没有人情味”的城市,那一定非上海莫属。如果在上海你骑自行车摔了个头破血流,千万别指望有人会帮上你一把,只要还不曾听见后边有人一边在拼命地摁车铃,一边极不耐烦地骂骂咧咧:“哪能啦,侬快点啦,阿拉还要上班啦!”这就是对你最好的人道主义救助。
行色匆匆的上海人从不知红绿灯为何物,走大路如同他们自个儿家里客厅,所以上海的交通事故发生频率是最高的,据说有关方面正考虑在上海的十字路口引进北京披黄马褂的交通协管员,这好歹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上海的公交和地铁永远都是“先上后下”,3年前张一一先生在上海曾有过一次乘地铁的美好经历,到站后又过了三站还没法脱颖而出冲出车门,只好绝望地大呼“救命”,这才有人极不情愿地让出一条羊肠小道,让我在过了四站后才如逢大赦遍体鳞伤地挤下车,从此谈上海地铁色变。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有网友拍到姚明的父母乘地铁去五棵松体育馆看篮球比赛,我当时就想,要是把这五棵松体育馆搬到上海去,我保证姚明他爹妈一定看不到那场比赛。后来,我又听说张曼玉也乘坐北京的地铁了,我又想,曼玉姐有本事你去上海坐上两回试试,没准还没十月就能让你做妈咪!王志文和戴娆合唱的一首情歌这样唱道:“在人潮汹涌的都市寻找内心完美的自我,你是不是有些在意?”是的,我确实很有些在意。
四、没有文化
我曾说过湖南人没文化,但那毕竟是气话,是对近些年湖湘文化的日渐没落的恨铁不成钢。倘若以上海人作为参照系的话,湖南人其实个个称得上“鸿儒”的了。湖南好歹还有几千年高天厚土的文化沉淀,但作为上海这样一个舶来城市,头重脚轻根底浅,如同美国人一般上溯两三百年就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了,正如同周迅那挺爷们的歌喉所唱:“你飘啊飘,我摇啊摇,无根的水草”,根基相当地浅薄,根本就无从谈起什么文化的底蕴,所以像韩寒和余秋雨这样最没有文化的两个人,都能大步流星堂而皇之地跻身上海最著名的“文化人”,成为上海的城市象征和文化名片,真是没有办法。
上海人嗓门特大,有个掌故说,一老外看到俩上海人在激烈地吵架,热心肠走过去排解,原来这俩上海人不过是在说悄悄话。这掌故虽然有些“臭”上海人的意思,但也能从另一方面折射出上海人内心的惶恐和空虚,因为没有文化的支撑,因为内心空虚和不够自信,所以上海人才拼命要从大嗓门中去寻找安全感。
上海人的“没文化”,还表现在他们行为的浅薄,上海人是出了名的势利眼,唯物质论,上海人对货币有一种天然的眷恋和情有独钟,上海女人宁可每天在家啃咸菜馒头也要挎个LV包出门,实在是让人敬佩又落泪。
骄傲的上海人呵,什么时候,能低下你们并不高贵的头颅呢?
曹静
上海文化,是上海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它,凝聚着城市的“精、气、神”,激发出上海发展的蓬勃活力。
因此,对上海文化的探讨,正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也逐渐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
日前,在刚刚主持了一个名为“都市研究与上海经验”的高级研讨班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两位研究员许纪霖、罗岗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探讨上海文化的本质内涵。
在国际视野中,上海是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只要我们重视上海历史中那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赋予这个城市以自由的、大众的活力,上海是充满希望的。
解放周末:最近几年,上海文化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许多学者都投身于有关上海文化、上海经验的研究课题中,“上海学”俨然成了一门活力四射的“显学”。这是种必然,还是种偶然?
罗:最近几十年来,在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下,我国渐渐崛起了一批以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为代表的大城市。很自然地,文化研究也逐渐从以国家为单位转向了以城市为单位,趋向于微观化。和西方相比,我们的城市研究才刚刚起步,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许:如果从中国现代化的经验来说,上海这个城市富有典型性。有个说法,如果你要研究中国两千年的历史,要去西安;要研究五百年的历史,就去北京;而研究20世纪以来的历史,就要来上海。所以,上海文化研究之“热”,还将延续下去,深入下去。
解放周末:有一种看法,香港、台北、上海,这三个华人大都市在文化传统、历史经验上有十分相似的东西。在相似之外,上海自己的特色是什么?
许:三座城市各有特色,而上海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上海的起步比较晚,但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它是最新、最有潜力的。它具备香港和台北无法比拟的地理优势 ———上海以长江三角洲为广大的腹地,向全国辐射广阔的市场。而香港和台北没有这么大的发展纵深。另外,上海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不仅仅指市民的文化素质、独立性,上海更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传统,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历史可以影响未来。上海不同于一些新兴的城市,城市历史是一张白纸;上海又不是历史特别悠久的城市,负荷太重,活力不够。今天的上海恰恰处在历史发展的阶段。中国没有第二个上海。在国际视野中,上海是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只要我们重视上海历史中那些丰富的文化遗产,赋予这个城市以自由的、大众的活力,上海是充满希望的。
罗:这已经是一个世界共识了—上海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城市,是一个蕴含着各种各样可能性的地方。
“海派文化”不是指某一个文化传统,而是指蕴涵着的多元文化传统。这种多元文化传统可以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很奇妙的张力。
解放周末:上海在开埠以来一百六十年的历史过程中,一直处于中西、现代和传统、城市与乡村……彼此间激烈的冲突中。独特的历史经历,形成了它独特的文化传统。人们自然好奇,上海的文化传统究竟是什么?
许:如果说上海文化有什么特点,这特点就是“没有特点”。上海文化海纳百川。它是一个移民社会,不仅有国内移民,还有全球移民,对全世界和全中国,上海都采取“拿来主义”,海纳百川,在不经意间形成了自己“没有特点”的特点。
解放周末:那么,能否对上海的文化传统进行一番细分?
许:首先追溯上海本土文化。上海本土文化的底色是江浙文化,或者说以江浙为代表的江南文化。明清时期,江浙形成了特殊的士大夫群体,他们对待生活特别细腻精致,有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他们的文化特别注重文采,注重书卷气,逐渐形成了江南士大夫文化。
再来看西洋传统,上海文化包含了各种各样不同的西洋传统。比如说以英国、德国为代表的强调“入世禁欲”的新教传统。新教传统在上海文化精神中表现十分突出。上海人工作拼命,在全国范围来说是最有职业感的,比较讲信用。过去困难时期,全国买粮食都要用粮票,但唯独上海有一种面值半两的粮票,可见上海人计算的细致,这种精神背后体现出的就是新教中的工具理性。
欧洲的另一种传统——天主教传统,也在上海生根发芽。天主教文化更注重的是艺术性。它表现的是一种浪漫的、超脱的传统。上海以前有一大块地方就是法租界,这些地方孕育了大批的文化人。浪漫、艺术的传统与新教中的工具理性有很大的反差。所以在上海文化中既有紧张的一面,又有松弛的、浪漫的、超脱的一面。欧洲的两种宗教传统对上海形成了一种张力。
一方面上海江浙文化中的理性主义成分(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和新教传统相结合,另一方面江浙文化中才子佳人的浪漫温情成分又与拉丁文化产生呼应。这就使上海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产生了奇妙的对应关系。上海文化传统相当丰富,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组合。
解放周末:概括地说,上海文化可称为“海派文化”。
罗:“海派文化”不是指某一个文化传统,而是指蕴涵着的多元文化传统。这种多元文化传统是非常可贵的,可以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很奇妙的张力。
上海应该认识到自身多元文化的宝贵。世界各国的文化都在这里留下烙印,上海可以灵活地使用自己的文化身份,灵活地应对时代的变化。
解放周末:在21世纪的今天,上海的这一文化传统又发展得如何?
许:我认为,在上海今天的这一轮发展中,上海文化似乎削减了原有的丰富性。 有种倾向是,现在一些上海人成了“经济动物”,他们的人生追求就是成为高级白领,在“高尚地段”买一套房子,然而,他们丧失了自身生活的品味和乐趣。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浪漫文化被滥用,演化出了所谓的白领文化、小资情调。
上海这几年一直在刮“怀旧风”。这里所怀的“旧”不是说过去的一切都是旧,而是单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代表的海上旧梦,这种怀旧恰恰是一种布尔乔亚式的怀旧。如今上海的“小资”看上去很法兰西,很浪漫。他们周期性地到咖啡馆、酒吧,确认自己与平民不一样的文化等级身份。然而这种“小资”却是肤浅的,像城市的表面涂了一层奶油,里面却是空洞的。
过去上海文化中既有一种拥抱现代化的传统,所谓布尔乔亚的传统,也有鲁迅所代表的左翼的反思现代性的传统。但今天在所谓“怀旧”的一片大合唱声中,后面的那个传统丢失了,只剩下一片以小资为代表的消费文化、时尚文化。上海历留下的多元文化传统似乎传承得不够全面。
解放周末:另外,在上海历史发展中,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思想状态的“普罗文化”,也曾存在并有所发展,它对今天的上海也不无影响。
许:是的。
解放周末:那么,今天上海文化的优势在哪里呢?
罗:上海应该认识到自身多元文化的可贵。世界各国的文化都在这里留下了烙印,上海可以灵活地使用自己多元化的文化身份,灵活地应对时代的变化。这就是上海文化不可多得的优势所在,它具备了某种更现代、更丰富、更具软实力的发展基础。
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今世界已经日益深刻地卷入到“全球化”过程中。不过,全球化并不等于“同质化”和“单一化”。其实西方也是多元的。不要一想到全球化,就把它想象成席卷全球的“麦当劳化”、“好莱坞化”、“沃尔玛化”,麦当劳也要和世界各国的当地文化结合。全球化创造了一部分的同一性,同时更在创造一个差异的世界。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种误解,似乎摩天大楼越多就越发达,“声光化电”越先进就越现代。其实,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并不需要去比这些。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是否有文化的自信。上海,应该有文化的自信。
越先进的国家,就越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传统;传统保护得越好,对自己就越有信心。如果传统流失,或支离破碎,对自身文化的定位与前景就越是手足无措。
解放周末:现在的上海,每一天都处在变化之中。全球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向这里,推动城市的开发、改造,再开发、再改造……在这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该怎么处理现代和历史的关系,保留上海的文化风貌?
罗:全球资本引向上海,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商业力量,介入了城市的规划、建设之中。这商业力量导致的后果是,对城市面貌的尊敬程度大大下降,整个城市显得有些凌乱,都市肌理被一定程度地破坏了。因此,上海今天依然要实行“拿来主义”,但政府必须要对整个城市有所考虑、规划,同时,城市的开发不应该完全由商业力量来主宰,应该规划为若干个区域,不该见缝插针、想到哪就到哪盖楼。
此外,我们最近几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建筑,这些建筑的风貌和上海的文化传统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值得思考。一个城市有“文脉”,建筑也要讲“文脉”。建筑的“文脉”,不仅仅是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还是建筑和城市面貌、甚至和城市历史、文化的和谐。一幢建筑存在于此,是给城市增添了什么,还是破坏了什么?不能因为这个建筑是国外最有名的设计师设计的,就认为它必定是的,这是一种认识误区。
解放周末:这让我想到了研讨会上龙应台的一段话。她说,西方的现代化来自于它的传统一层层地发展,拥有一步步到达美的过程。而我们没有经历这个过程,只是把它的结果横植进我们的土地,这其实是一种移植盆景的做法。我们拿来了美丽的图像,但这只是一个美的盆栽。
许:确实是这样。越先进的国家,就越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传统;传统保护得越好,对自己就越有信心。如果传统流失,或支离破碎,对自身文化的定位与前景就越是手足无措。相对于“移植盆栽”,我们更应该有意识地保留、培植自己的文化。我很喜欢外地一座城市的一条老街,这条老街上居住着不少手工艺匠人,每天在老街里的工坊劳作;老街上有中药铺,每天开张营业。这里的老建筑,连同它的日常生活,一起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在英国有这样一个规定,拆除上世纪60年代以前建造的建筑,必须经议会通过。又譬如香港,在中环这么寸土寸金的地方,至今还保留了古老的石板街,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大都市最后的问题,不是都市空间如何被扩展的问题,不是都市面貌如何日新月异的问题,而是落实到人的精神面貌、人的价值观上,落实到人和城市的关系之中。
解放周末:城市毕竟是人的造物,城市是否为人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活,这是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
许:“以人为本”不是冷冰冰的口号。城市虽然宏大,然而却是落实到一个个与人有关的细节上的。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注重人性化的细节,但在一些城市建设中人性化因素考虑得仍有不足。偌大的地铁站,你要“方便”,其实并不方便。在浦东机场,要“方便”一下,非得扛着行李,走十八级台阶,下一个楼层去解决。人们说到现代化,仿佛就是水泥的现代化、金属的现代化和玻璃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以自我为中心,于是成了由金属、水泥和玻璃组成的人工世界,大而无当。这其实不是我们要的“摩登”,这不是多数老百姓的梦想。
解放周末: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城市天际线越来越高,这固然让人欣喜、自豪。但也产生了一种迷惑:上海文化的“心”,或者说上海文化的“底子”究竟是什么?
罗:上海的“心”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上海的人。因此,对上海的研究固然需要密切注意它“摩登”的一面,但也不能忘记“霓虹光影”之外的人的内心世界。譬如,和现代大机器工业相伴而生的上海产业工人,还没有进入到文化研究的视野里,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和文化诉求还没有得到仔细的描述和研究。上海的人,代表了上海文化的“心”。它落实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生活着的人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上,落实到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中。
解放周末:如今上海研究还必须注意到另外一个现象,那就是上海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空间。“新上海人”出现了,上海人不再是那个“味道”了。
罗:但是人与人之间,人和城市之间依然需要强烈的认同感。我曾看到外地一则新闻,某个城市某一小区前树着这样的牌子:外来人员不要擅自进入小区,打死责任自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冷酷的语言?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有这样的戒备心?我们建设城市,建设社区,最终要解决的人与城市之间的良好的互动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大都市最后的问题,不是都市空间如何被扩展的问题,不是都市面貌如何日新月异的问题,而是落实到人的精神面貌、人的价值观上,落实到人和城市的关系之中,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
作为外地人,想要嫁给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其实非常不容易的,而本地的上海人其实也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傲气,他们就觉得自己非常厉害,其实主要是因为上海的房价非常贵,能够拥有上海的户口非常不容易,而且上海现在是一个发展性大都市,能够作为本地土著自然会有一种骄傲感。其实能够让现在的上海人觉得那么骄傲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真的拥有了非常好的地段资源。自从中国开始画分一线二线城市之后,上海无任何悬念的成为了超一线城市,就已经奠定了本地人的骄傲的资本,毕竟他们从出生就已经坐拥这么好的地段资源了,这是多少人想求都求不到的,这么多的沪漂一年兢兢业业的努力就是为了挣取一个上海的户口,但是他们从出生就拥有了,所以自然会感到一种骄傲感。再加上在上海落户是非常麻烦的,不仅要打拼非常多年买一套房子。而且有非常多的手续要办,所以说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这些本地人,却一直就已经享有了这一个户口,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他们轻而易举就能拿到,而且作为本地人盼望本身就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和强大,所以他们自然有理由骄傲。毕竟即使是一个小小的户口,也是千万人都难以达到的标准了。所以说,如果能嫁给本地上海人的话,就能够轻轻松松拿到上海的户口。好像很多上海人其实很挑剔的,这也和他们本地的风气有关。上海人的个性本质就是有一点点骄傲的,但这也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这是不同地区的人的不同的风貌。
但我认为,无论身处什么地区,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过就是一个地段一个户口罢了。
有很多人在找女朋友,这件事情上都是因地制宜地在上了大学之后女朋友基本上就是一起上大学的时候所认识的。而在这个情况的时候有可能女朋友和自己不是一个地方的在毕了业之后。两个人的情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危机,今天小编也就想说说我在选女朋友的时候地域真的很有必要吗?
选女朋友要选自己家门口的吗?为什么小编建议大家选女朋友的话,最好选一个省的,因为一个省的几乎生活环境是差不多的,这也就养成了一个消费观念差不多,人们观念也差不多,而且在两家离得比较简单,两个人结婚之后回彼此的家都非常姐这样也会简单一些不仅如此在结婚之前很多的事宜,如果两家离得比较近,婚俗也都差不多,所以也会好弄一些。
感情还是最重要的。找哪里的女朋友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两个人的三观比较祥和,有共同的话题。在之后的生活之中能够过得去,这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在婚后两个人就是有着陪伴一生的业务。所以说地狱和家庭地位。这些东西都是次要的两个人的情感才是首要的问题。
把一切都交给时间。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因为在恋爱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的事情根本都无法显现出来,而在婚后两个人的缺点被放大,最后无法忍受着就会离婚。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的离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所以小编在这里也建议大家如果想结婚的话可以首先好好的考虑一下,并且两个人也先试一下婚后的生活是否能接受,因为可能两个人的工作和之后的一些习惯都会影响到两个人的婚姻情感问题。这些问题与其在婚前发现解决千万不要拖在婚后去解决。
上海人和广州人,都是事业心强的人,而且会对做过的事负责,气质当然自信了。追问:能,但是你会包容他就可以。补充:可能忽略了你,因为她的心思全放在以后,能让他爱的人过上好的生活上了。追问:我不会说错的,他还是以事业为重的,还是那句话,只要你能包容他就可以啦,他会爱你一辈子的,我喜欢这样的人,果断,有性格,是个男人。把握幸福吧,快乐也需要人自己把握的,不是吗。追问:你这样认为,没办法,懂得好好爱一个人,确实挺难得,而且你又是女生,恰巧又遇到年轻的上海男人,可惜两个人都不会包容呀,爱是,信任,相互包容,相互帮助体谅,为了美好的未来一起努力,不后悔的。
本片剧情:
来自安徽阜阳的罗海燕(王真儿饰)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上海,立志成为上海那10%的人,十多年间一路打拼的励志故事。生活不止对事业的追求,也有情感的浸润,当张天皓(李程彬饰)、陈晓伟(李现饰)、严冰(盛一伦饰)等各型各款的男士接连出现在她的生命 中,影响着她的小世界,而她依旧不忘初心,坚定、独立的朝着目标前进,有野心、靠自己、最终享自由,实现了“魔系女子”的漂亮进阶。
虽然看这类剧有损本人一贯以来的逼格,但是前几天由于想看看什么不用动脑筋的东西,鬼使神差地打开了这部剧。大概中国的编剧不太上班吧,这部剧有着国产剧一贯的YY职场戏,这是通病了(虽然比欢乐颂还是好那么一丢丢的)但是这部剧也不是没有亮点的,而这亮点,我千算万算也没算到,居然是地图炮,这些地图炮精准老套到简直让你觉得恐怖。全然不是那些老式论坛(比如kds)里面刻板的标签(比如 硬盘,乡wo宁,苏bo宁,安徽宁 )能概括的!!人物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每个细节都反映着本片编剧们在上海几十年丰富的生活经验(不是职场经验),一集看完了让人欲罢不能只想看看这编剧还能开出哪些更加精准的地图炮……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是中国人口流动性最大的地方之一,也是一个充斥着各种地图炮的地方,从解放前的山东人、苏bo宁、浙江商帮、广东商帮,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港台商人、外企老外高管、义乌帮、宁波帮、温州帮,现在的white trash、安徽人……没在上海听过几个地图炮段子那简直不算是到过上海了。而感人至深的是,编剧除了对以上的 硬盘 群体开了火力极猛的地图炮,瞄射最精准的地图炮,居然是对准上海人开的……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上海妈宝男、妈宝男的妈、地产钻石王老五、贵妇、捞女……一应俱全一个都没有放过……
—1—
那首先说说最先登场的女主的初恋男朋友——山东男,他是女主的大学初恋男友,在找工作的路上有着极差的心理素质,相反地,在面对女朋友的时候有着极强的自信心,口头禅是“ 我养你 ”。
女主面试迟到了——“没事 我养你 ”
女主面试没过——“没事 我养你 ”
女主没自信心——“没事 我养你 ”
结果两人去面试同一家公司,女主过了山东男没过,山东男二话不说跑回老家托老爹找了份公务员的工作。
山东男回到上海想把一心沉醉大城市的女主带回山东——“回了老家我会让爸妈托关系帮你找工作的,实在不行 我养你 ”
……
当然女主没和他回山东,最后分手了。分手之后女主有一次不小心拨通了他的电话,他和一大堆人在山东汉子式敬酒。最后一集山东男也有戏份,同学会他和女主打了个照面之后,他和他相貌平凡的太太与已经会打酱油的女儿离开了同学会。
—2—
第二任男友,上海妈宝男:这个上海男和女主是上英语班认识的,上海男是英语班的老师,女主为了提升职场竞争力读的英语班。女主的英语水平有没有得到提高我没注意(应该提高了),但提高了女主感情生活的丰富度倒是真的。上海男妈宝也不是那种天涯论坛上的老套妈宝男,是那种经常提“我妈说”、“我妈很随和”的男的。上海妈也是那种不露声色、表面功夫做得很好、“不搞明面地域歧视”、特别难搞的上海阿姨。最经典的台词是,吃饭的时候,阿姨给女主夹菜说“这个鱼很新鲜你们乡下没有的”——一句话呛死你不偿命啊简直!!最后女主和上海男分手的原因是什么呢?妈妈嫌弃女主没有上海户口,于是上海男听了妈妈的话,去相亲了。最后这上海妈还给了差不多两万块?如果我没看错的分手费,看了这点钱我居然觉得这家人真的蛮厚道的???囧,比较05年之前两万块和现在二十万差不多了。
分手多年之后的某个情人节,妈宝男也出现了,妈宝男的妈在超市里挑了把玫瑰花,这对母子开车离开超市,可以看出来妈宝男依然单身……
—3—
第三任男友,香港抠门男:在这几年外资撤退之前,江浙沪地区(相信广东福建更多)有很多港台人高管和很多港台小老板,而这些港台有一个爱好,就是包二奶(性质和现在海外派遣或者做生意的温州人在非洲印尼找当地女人始乱终弃差不多,谁也不比谁强哈)。 港台抠逼男的故事呢,这几年虽然少了,但从小到大也听得不少了,总体特征是喜欢给大陆女生灌输各种男女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想然后吃饭一定要AA。 而香港抠门男是怎么和女主相遇的呢?女主跑步崴脚的时候,港男掏出了一瓶冰水,给女主敷了jio,又揉了揉,然后叫了自己还没下班的司机不用想,外企给配的,送女主回家,成功递上了名片,这一段我简直快笑死了。
后来,油头粉面、西装笔挺、人模狗样无贬义、客观描述的港男通过了教女主各种装逼的生活方式,职场诀窍,女主没听过的高端心灵鸡汤,和卡地亚的定制手镯,拿下了女主。女主住着港男(公司给租的)陆家嘴的大平层,以为自己开始了高贵甜蜜的同居生活,实际上,非常俗套地“被小三了”简直比当二奶还惨,二奶的房都是有产权的。
某一天女主回到了同居爱巢,结果大奶出现啦!然后普通话标准的大奶对女主说:“哎呀!他要不是骗你怎么能够和你这么优秀的女生在一起呢!”自尊自强的女主当然不会愿意做小三啦,于是果断分手,还把那个卡地亚刻字的手镯还掉了。
之后的剧情就更加刻薄了,11集的彩蛋是北京女子图鉴的女主收到了“香港一个客户”送的一大把玫瑰和刻了名字的卡地亚手镯……估计是把手镯上原来的字抹掉重新刻了,循环利用,多环保啊敲黑板!!!
Likewise,港男在分手多年之后的某个情人节也有一点戏份,他现身一个便利店,花了12块钱买了的两个冰淇淋,一个给老婆,一个自己吃,老婆说:“这么大年纪还吃冰淇淋!”,港男说:“没关系,今天系特别的易滋嘛!”,于是老婆喜滋滋的开始舔这个6块钱的冰淇淋。
你说编剧是不是令人肃然起敬???!!!
—4—
女主和港男分手之后意兴阑珊,跑去相亲了,认识了一位江苏盐城男,这位戏份比较短,但并不妨碍编剧黑某地男性黑得一塌糊涂,黑得发亮,黑得令人叫绝,江苏盐城,在上海,那就是标准的苏bo!我们简称这位大哥为苏bo宁。相亲的时候,苏bo宁第一次见面就和女主介绍自己籍贯年龄,强调上海交大毕业(没说是交大的专升本,交大的本科,还是交大的研究生,我猜编剧考虑到女主自己是上大毕业的,不讲究这个),原来在银行,和女主相遇的时候自己在创业,享受自己把握人生的感觉,一副企 (liú) 业 (qiáng) 家(dōng) 的派头。
(他算不算全国最著名的苏bo男?)
和女主订婚了之后,送完戒指就开始谈房子,说要买哪里哪里的别墅,然后房产证名字要写谁的怎么写,首付怎么出,原来那套房怎么安排。如果不是看着电视剧我还以为是财上海植入了呢!!!!!
—5—
第五位登场的,是一位上海老克勒,和女主在画廊认识的。这位上海老克勒,从事地产行业,家住(目测)青浦豪华大城堡,家门口的水晶灯大概和中石化那个差不多大,目测五六十岁了,从来没有结过婚,是传说中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