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
广陵散绝嵇康死
青白眼作阮籍生
在魏、晋两朝交替时期,司马昭专权前后,中原大地上出现了批有才华有个性的人物,当时人们称为“竹林七贤”:就是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和刘伶。他们来自各个地方,在一个时期内都聚居在京城洛阳,气味相投,经常在竹林中饮酒谈天,议论政治,豪放不羁。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嵇康和阮籍。 2628 谯郡 嵇康 ,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与陈留阮籍、籍兄子咸、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特相友善,号 竹林七贤 。皆崇尚虚无,轻蔑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
嵇康 不愿做官,曾经靠打铁补助自己的生活,过得倒也自由自在。有个人叫钟会,是司马家族的忠实大臣,却仰慕嵇康的名声,很想结交他。
一天,钟会专程前来拜访,到了围墙外边,看见主人正在树下打铁,抢着大锤,光着膀子,“咳嗬,咳嗬”,一扬一落,很有节奏,像个老师傅的样子。钟会站了会儿,很有礼貌地招呼:“嵇康兄,你辛苦了。”可主人却头也没抬,毫无反应。2628 钟会 方有宠于司马昭,闻嵇康名而造之,康箕踞而锻,不为之礼。
钟会感到没趣,转身便走。嵇康却停下锤子,抬起眼睛,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2628会将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意思是说,你听到过我的什么闲话才来找我的?你现在就走,又看到了我的什么秘密呢?
钟会本是出于仰慕,特地来拉朋友关系的,反而碰了一鼻子灰,很不痛快,当即回答了两句幽默而叫人摸不着头脑的话:“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2628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遂深衔之。
他是说,你问我听到了什么吗?我听到了那些我想听到的话;看到了什么秘密吗?秘密倒也没有,只不过看到了我已经看到过的事。
嵇康把很有权势的钟会得罪到家了!
不久, 山涛 推荐嵇康接替自己的官职, 嵇康 不答应也罢,却写了一封《绝交信》,大骂山涛好比猫头鹰,想吃死老鼠,看见天空的大雁,以为要来抢这老鼠的,竟然张牙舞爪直哼哼,向大雁示威哩。信里把当官比作猫头鹰抢死老鼠,影射朝廷掌权的官僚们。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鸳雏(chú):传说中像凤凰一类的鸟。《庄子·秋水》中说: 惠子 做了梁国的相,害怕庄子来夺他的相位,便派人去搜寻庄子,于是庄子就往见惠子,并对他说:"南方有鸟,其名为鸳雏……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鸳雏过之,仰而视之,曰:'赫!'")2628 山涛 为吏部郎,举康自代。康与涛书,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昭闻而怒之。
正巧他的朋友 吕安 ,被兄弟告发,说是不孝;嵇康出面作反证,说吕安很孝顺。吕安进了监狱,嵇康自然受到牵连。 景元 四年(公元263年,一作景元三年),嵇康的好友 吕安 的妻子徐氏被吕安的兄长 吕巽 迷奸。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嵇康与吕巽、吕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以保全门第清誉。但吕巽害怕报复,于是先发制人,反而诬告吕安不孝,使得吕安被官府收捕。2628康与东平吕安亲善,安兄巽诬安不孝,康为证其不然。
钟会把这些事情罗织起来,告他一个“言论放荡,害时乱教”的罪名,也就是告他胡说八道,煽惑人心,对国家和政治有害,应该抓进监狱,判死刑杀头。2628会因谮“康尝欲助毌丘俭,且安、康有盛名于世,而言论放荡,害时乱教,宜因此除之。”昭遂杀安及康。
嵇康的才华极高,在当时影响很大。关进监牢后,成百成千的太学生到处呼吁,要求释放他。司马昭更加害怕了,下令马上处死。临上刑场的时候,嵇康坐在地上,要场边的学生们把他心爱的五弦琴递过来,当着围观的士民百姓,弹起平素最爱弹的曲子《广陵散》。琴声琤琤琮琮,飘飘荡荡,回旋在刑场四周,直上浩渺的青天。他完全出神了,忘了身在刑场,忘了生和死的界限,和琴声,和雁行,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满场的观者、听者、监斩者、以及临刑的人们,在这音乐世界里,都陶醉了。这悲凉优雅的琴声似乎把他们的灵魂给带走了。琴声嘎然而止,嵇康放下琴,仰天叹了口长气:“《广陵散》从此绝矣!”刑场内外的人,如梦方醒,扬起一片号哭之声。晋书·嵇康传: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
嵇康从容地死了,一代文豪和音乐大师,竟死在尔虞我诈的政治倾轧之中。
嵇康的死是必然的。当时的大隐士 孙登 曾接见嵇康,直率地提醒他说:“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说他才学很高而不懂人情世故,是逃不脱这个污浊的社会的。可惜嵇康没有把话听进去。2628康尝诣隐者汲郡 孙登 ,登曰:“ 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
阮籍 的才华跟嵇康差不多,名声也同样高,但生活和处世态度则有些不同,总算保住了一条性命。
他接受司马昭封的官,当上 步兵校尉 ,却百事不管。2628 阮籍 为步兵校尉据说他要当这个校尉,是听说该部门的厨师很会酿造美酒。他最爱喝酒,酒是他的生命,有了酒就不顾别的事情。《晋书·阮籍传》籍闻步兵厨营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
他常常跟家人们一同饮酒。侄儿 阮咸 找来一个大木盆,装满酒,大家围坐一起,你一瓢,我一碗,大口大口地喝。一次,有头小猪把一张脏嘴伸进木盆,也“呼噜呼噜”的。可阮家人毫不在意,还和猪一起共饮呢。
司马昭很看重 阮籍 ,要跟他攀亲家,请人来求他的女儿做儿媳。可阮籍不愿攀高枝,但又不好推辞,怎么办?于是日日夜夜喝酒,一连醉了六十天。媒人没找到机会开口,只好作罢。《晋书·阮籍传》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阮籍最佩服嵇康,见他来家,便和颜悦色,用黑眼珠望着,表示欢迎;可最讨厌嵇喜,他刚进门,就横着白眼,不理睬。当时的人说他“好作青白眼”,爱憎态度都摆在眼睛里。《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邻居有位年轻女郎开酒馆。阮籍欣赏她的美貌,常常去喝酒。醉了就躺在酒店,呼呼大睡,绝不轻薄。那女郎从不介意,她的丈夫也不怀疑。《晋书·阮籍传》邻家**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
有位退伍军人的女儿,才貌双全,没出嫁就死了。阮籍本不认识这家人,居然跑到死者灵前痛哭失声,表达自己的哀悼感情。哭完了,转身出门,也不打招呼。阮籍就是这样坦然地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晋书·阮籍传》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有时候,他的行为很难使人理解,称得上惊世骇俗。
一天,他和友人下围棋,正在兴头上,家里来人告诉他,母亲死了。他本是很孝顺的人,按情理马上就该走;朋友主动停手,请他快些出发。阮籍却一反常情,就是不起身,硬要决出胜负。2628其母卒,籍方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直到一盘棋完了,端起旁边的酒蛊,把酒咕噜咕噜倒进肚子里。接着又长嚎一声,眼泪像雨水般洒下,一口鲜血吐了出来。悲伤之际,人也瘦了,皮包着骨头。但在守丧期间,他还是喝酒吃肉,又像没事人一样。2628 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毁瘠骨立。 居丧,饮酒无异平日。
他的一些话也非同寻常。部下曾经告诉他,有人杀了自己的母亲,他不冷不热地叹了口气:“杀父亲还差不多,怎么能杀母亲呢?”别人报告皇帝,说他不近人情,他慢条斯理地回答:“禽兽知道有母,不知道有父;杀父,跟禽兽一样;杀母呢,连禽兽也不如了。”皇帝得知,也佩服他的言论。《晋书·阮籍传》有司言有子杀母者,籍曰:“嘻!杀父乃可,至杀母乎!”坐者怪其失言。帝曰:“杀父,天下之极恶,而以为可乎?”籍曰:“禽兽知母而不知父,杀父,禽兽之类也。杀母,禽兽之不若。”众乃悦服。
他到荥阳的广武山游历,参观刘邦和项羽当日对峙的遗迹,别人都啧啧称赞,很是崇拜,他却谓然叹息:“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这话是说,只因为当时没有什么真正的英雄人物,才不得不让这两个小子冒尖,出头露脸,浪得虚名!可见阮籍开口说大话,到了何等惊人的程度。《晋书·阮籍传》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种思想言行和作风,哪能不使世俗之人讨厌,官僚们憎恨呢?
司隶校尉 何曾 ,一个好奢侈享受的人物,每天的饭菜要花上一万钱,还说没地方下筷子,却不能容忍阮籍的言论和行动,攻击他“纵情背理,伤风败俗”,说他应该流放到老山沟里去!幸而司马昭鉴于各种人事关系,没有同意,才保住性命。2628司隶校尉 何曾 恶之,面质 籍 于 司马昭 座曰:“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因谓昭曰:“公方以孝治天下,而听阮籍以重哀饮酒食肉于公座,何以训人!宜摈之四裔,无令污染华夏。”昭爱籍才,常拥护之。
阮籍五十四岁死去,留下了八十二首有名的《咏怀诗》,这是他人格的最好证明。《晋书·阮籍传》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比阮籍更爱喝酒的是 刘伶 。他常常乘着一驾小木头车,时人称作“鹿车”。车上挂着一壶酒,车后跟着一个小幢儿,扛着锄头,怪模怪样的。别人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醉死了好埋呀!”2628 刘伶 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曰:“死便埋我。”当时士大夫皆以为贤,争慕效之,谓之放达。
一天,为点小事,刘伶得罪了人。那人气势汹汹,卷起衣袖,扬着拳头,在他脸上直晃。刘伶懒洋洋地笑道:“朋友,我这一把鸡骨头,当得起老兄的大拳头吗?”那人听了,觉得他太不是对手,一股雄气化作轻烟,摇摇头走了。《晋书·刘伶传》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徐曰:“鸡肋不足以安尊拳。”其人笑而止。
又有一次,在外面喝得大醉,回家本该躺下的。可他还要喝,大呼小叫,要妻儿拿酒来。妻子很厌烦,劝他说:“喝多了会短命的,何苦如此?”把酒壶也藏起来,逼他戒酒。刘伶笑嘻嘻地说:“你说得对。我就是没决心,今天我要当着鬼神赌咒发誓,一定戒掉。请夫人给准备些好的酒菜吧。”《晋书·刘伶传》尝渴甚,求酒于其妻。妻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善!吾不能自禁,惟当祝鬼神自誓耳。便可具酒肉。”妻从之。伶跪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儿之言,慎不可听。”仍引酒御肉,隗然复醉。
妻子十分高兴,很快就收拾出一桌鱼肉,提来一壶好酒,要他立誓。刘伶装模作样,跪在地上,一面磕头,一面大声地祝告: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
一饮一斛,五斗解酲。(解酲:过瘾的意思)
妇人之言,慎不可听。①
念罢,抱上酒壶,骨碌碌地一口气吸干了。
刘伶一生没作官,也没卷入政治风波,他离官僚们远远的,从不谈他们的是非好歹;有些人是“明哲保身”,他算得上是“醉酒保命”了。
①这首祝词载于唐欧阳询编《艺文类聚》。
> 嵇康 > 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时期,是曹魏王室的女婿,魏时曾做过中散大夫,故世人称之为嵇中散。嵇康与、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6人被称做“竹林七贤”,在当时极有名望。但是这么有名望的人,不但未受到司马氏重用,反而惨遭杀害。他的死因究竟何在?> > 关于嵇康的死,后人主要有3种观点。前2种观点都认为和吕安有关。> >吕安是吕庶的弟弟,吕庶是钟会亲近主人,而钟会又是司马昭的心腹亲信。根据干宝的《晋书》记载,吕庶对吕安之妻屡有非分之想,事情败露后吕庶恶人先告 状,枉告吕安诽谤自己,吕安获罪。无奈吕安在迁徙途中写信对嵇康大吐苦水,其中“昔李叟入秦,及关而叹”之句触怒了司马氏,吕安被收入狱,嵇康也受牵连一 同入狱,二人被司马氏杀害。> > 另一种观点认为,嵇康是被钟会置于死地的,其中也牵涉到吕安案,但吕安案仅是钟会的一个借口。称嵇康轻慢了前来拜见他的钟会,钟会一直耿耿于怀,借吕案事件置嵇康于死地。这是《魏氏春秋》中的记载。> >第三种观点认为,嵇康的死就是因为不与司马氏合作。因为嵇康是曹魏王室的女婿,感情上总要偏向曹魏,而对曹魏一党的大肆杀戮激起了他的对抗情绪, 因此作了《太师篾》抨击“宰割天下,以奉其和”的恶劣行为。但有人反对,因为此文写了之后,嵇康并未立即遭到杀害,如果此文是主因,司马氏不会拖延嵇康生 命。> > 三种说法都是证据充分,难分高下,而嵇康之死也就成了难以定论的谜案。
嵇康(224年-263年,一作223—262年),字叔夜,别称嵇中散、嵇生、嵇公,三国曹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著有《嵇中散集》。嵇康被誉为“竹林七贤”之一,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信奉道教,与阮籍等等人开创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嵇康在吕安、吕巽兄弟案中得罪司马昭,而与他结缘的钟会乘机诬陷,最后,吕安和嵇康都被处死。
嵇康之死嵇康之死的起因是因为两朋友吕巽吕安兄弟的事情,吕巽把弟弟吕安的老婆徐氏灌醉并奸污,吕安想告发哥哥,找嵇康商量,嵇康劝他家丑不要外扬,此事打住。结果哥哥吕巽恶人先告状,把吕安给告了,罪名是“不孝”。钟会和吕家两兄弟关系也不错,就把吕安发配边疆,吕安满腹郁闷给嵇康写了封信,结果信被司马昭给截了,由此把吕安给追收入狱。吕安在衙门申辩,叫嵇康做证,嵇康义不容辞出庭做证,钟会当庭宣告他乱群惑众。结果就把自己也给带进去了。
晋阳秋曰:“初,康与东平吕安亲善。安嫡兄逊*安妻徐氏,安欲告逊遣妻,以咨于康,康喻而抑之。逊内不自安,阴告安挝母,表求徙边。安当徙,诉自理,辞引康。”
嵇康人物生平嵇康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其祖先本姓奚,住在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其曾祖父后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谯国的铚县(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并改姓为嵇。嵇康的父亲嵇昭,字子远,官至督军粮治书侍御史。嵇康有兄长,名嵇喜,早年即以秀才身份从军,志在用仕,后官至太仆、宗正。
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喜读道家著作,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然不注重打扮。后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因而获拜郎中,后任中散大夫。嵇康与长乐亭主育有一儿一女。他常修炼养性服食内丹之事,弹琴吟诗,自我满足。
嵇康崇尚老庄,曾说:“老庄,吾之师也!”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著《养生论》来阐明自己的养生之道。他赞美古代隐者达士的事迹,向往出世的生活,不愿做官。
嵇康曾经游于山泽采药,得意之时,恍恍惚惚忘了回家。当时有砍柴的人遇到他,都认为是神仙。到汲郡山中见到隐士孙登,嵇康便跟他遨游。孙登沉默自守,不说什么话。嵇康临离开时,孙登说:“你性情刚烈而才气俊杰,怎么能免除灾祸啊”嵇康又遇到隐士王烈,一道入山中,王烈曾得到石头的精髓饴糖,便自己吃了一半,余下一半给嵇康,都凝结为石头。又在石室中见到一卷白绢写的书,立即喊嵇康去取,而嵇康便不再相见。王烈于是感叹道:“嵇康志趣不同寻常却总是怀才不遇,这是命啊!”
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他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坚决拒绝为官。
吕安之妻徐氏貌美,被吕安的兄长吕巽迷奸,吕安愤恨之下欲状告吕巽。嵇康与吕巽、吕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劝吕安不要揭发家丑,以全门第清誉。但吕巽害怕报复,遂先发制人,反诬告吕安不孝,吕安遂被官府收捕。嵇康义愤,遂出面为吕安作证,触怒大将军司马昭。此时,与嵇康素有恩怨的钟会,趁机向司马昭陷害嵇康,将吕安、嵇康都处死。
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这些要求并没有被同意。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嵇喜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从前袁孝尼(袁准)曾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广陵散》现在要失传了。”(《广陵散》并不是嵇康独作)说完后,从容就戮。海内的士人,没有不痛惜的。司马昭不久后才意识到错误,并深为后悔。谢万将其列为“八贤”之一。袁宏在《名士传》中称嵇康等七人为“竹林名士”。
阮籍嵇康两位乃魏晋“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都是那个时期的叛逆者和特立独行者。
阮籍常骑车狂奔,遇绝境则长啸悲哭,以排解心中郁郁不得志的郁闷; 嵇康则于深山中赤拳打铁,无视权贵,后遭人陷害,当他将被斩下高傲的头颅时,他奏响了《广陵散》,这是最悲壮的死亡,也是最震撼人心、最诗意的死亡。
两位虽然性格乖戾,但这是乱世造就的,他们的高傲不羁成就了魏晋风格。魏晋有他们,是这个时代之幸。
嵇康打铁一种象征姿态,以显乱世的卓荦不群,特立独行的叛逆气质 这是公元223至262年间的一幕至今依然清晰生动的场景:洛阳城郊,大树荫下,一个高傲的身影,举起了手中的铁锤,击向火红的砧上,火花四溅。叮当叮当的节奏,响彻了邻近的村庄,使其余的世界,包括那个时代的寒冷的时间,显得寂静无声。人们好奇地赶来,请这位诗人敲打出锄头,铁锹之类的不属于战争,屠戮的农具。而他却拒收他们的酬金,一顿随意的酒肴就好了——然后,他又回到他的叮当叮当的节奏中去。
嵇康广陵散《广陵散》具有的这种怫郁慷慨、戈矛纵横的斗争精神,使它深受历代追求自由之名士的喜爱,嵇康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人。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著称,传说他弹此曲是由仙人所授:在一次出游中,嵇康夜宿华阳亭,当他弹琴时,忽然有自称古人的来客求见。两人共谈音律,非常投机,后来仙人索琴弹奏一曲,将其授于嵇康。这首乐曲声调绝伦,它就是《广陵散》。嵇康酷爱《广陵散》,不但从不教人,而且临刑之时,从容不迫,慨然弹奏此曲,把自己的满腹怨恨和对政权统治黑暗的不满在演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遂成千古佳话。《晋书"嵇康传》载:“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曰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嵇康之死
嵇康之死的起因是因为两朋友吕巽吕安兄弟的事情,吕巽把弟弟吕安的老婆徐氏灌醉并奸污,吕安想告发哥哥,找嵇康商量,嵇康劝他家丑不要外扬,此事打住。结果哥哥吕巽恶人先告状,把吕安给告了,罪名是不孝。钟会和吕家两兄弟关系也不错,就把吕安发配边疆,吕安满腹郁闷给嵇康写了封信,结果信被司马昭给截了,由此把吕安给追收入狱。吕安在衙门申辩,叫嵇康做证,嵇康义不容辞出庭做证,钟会当庭宣告他乱群惑众。结果就把自己也给带进去了。
晋阳秋曰:初,康与东平吕安亲善。安嫡兄逊*安妻徐氏,安欲告逊遣妻,以咨于康,康喻而抑之。逊内不自安,阴告安挝母,表求徙边。安当徙,诉自理,辞引康。
另一则更详尽的记载:
干宝晋纪云:吕安与康相善,安兄巽。康有隐遁之志,不能披褐怀玉宝,矜才而上人。安妻美,巽使妇人醉而幸之。丑恶发露,巽病之,反告安谤己。巽善钟会,有宠于太祖,遂徙安边郡。安还书与康,其中云:顾影中原,愤气云踊。哀物悼世,激情风厉。龙啸大野,虎睇六合。猛志纷纭,雄心四据。思蹑云梯,横奋八极。披艰扫难,荡海夷岳。蹴昆仑使西倒,蹋太山令东覆。平涤九区,恢维宇宙。斯吾之鄙愿也。岂能与吾同大丈夫之忧乐哉?太祖恶之,追收下狱。康理之,俱死。
下面的记载突出了至烈,有济世志力。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注引魏氏春秋:初,康与东平吕昭子巽及巽弟安亲善。会巽*安妻徐氏,而诬安不孝,囚之。安引康为证,康义不负心,保明其事。安亦至烈,有济世志力,钟会劝大将军因此除之,遂杀安及康。
凭钟会的能耐是杀不了嵇康的,我们来看看钟会如何说服司马昭杀掉嵇康的:
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欲助毋丘俭,赖山涛不听。昔齐戮华士,鲁诛少正卯,诚以害时乱教,故圣贤去之。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晋书嵇康传
钟会举的两个圣人姜太公和孔子杀人的例子,来加强司马昭的信念。
昔齐戮华士:韩非子外储20621721155说右上:太公望东封于齐,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_、华士昆弟二人者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于营丘,使执杀之以为首诛。
鲁诛少正卯:荀子宥坐原文: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日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不可不诛也。
有了圣人为后盾,钟会就振振有辞在法庭上宣读判书了,全文如下:
文士传曰:钟会庭论康曰:今皇道开明,四海风靡,边鄙无诡随之民,街巷无异口之议。而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势,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昔太公诛华士,孔子戮少正卯,以其负才乱群惑众也。今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
关于嵇康之死,很多值得考究的地方。竹林七贤只有他一个是被害的,其他人都得于保全善终,这本身就意味深长。嵇康有太多的死亡陷阱。
第一,他是曹魏宗亲。在魏朝中后期,被杀害的名士全部是和司马家族篡夺政权相关联。只要直接或间接成为司马家族的异己力量,都有被杀害的可能。这是中国政治斗争的残酷,中国的历史实际上就是政治力量彼此消长的过程。因此说,嵇康娶的老婆这层家族关系无形成了他被害的因素之一。
第二,毋丘俭谋反嵇康要响应里透露的康有力,让我们联系起很多嵇康行为背后的蕴涵:打铁经常不要别人家的钱,仅仅弄点酒肉来娱乐朋友?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再者,嵇康凭什么去响应人家谋反?谋反得要人马,得要兵器,得要号召力。这对于嵇康应该都具备的。虽然终因山涛劝戒而未动,可毕竟埋下被害的口实。
第三,我常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gǔ,反求诸其身。那嵇康有什么自身因素会导致他脑袋不保的呢?这就涉及到他的性格和为人。性格刚烈,刚正不阿,才高识寡,尚奇任侠,直性狭中,这些都是历史记载的。坚守自己的理想又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性格直爽,又胸无城府,自然不能容人容事。心高气傲,在哪个年代都难免不容于小人。这才有钟会们的陷害。
第四,导致嵇康被害最突出的原因,就是他的完全不合作的态度。司马昭实际上是想笼络嵇康的,这和司马昭对待竹林七贤的任何一位都一样。对嵇康尤甚,因为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在当时社会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只要他学点阮籍的做法,无关紧要的当个混饭混酒的官,完全可以保全生命。这点不是他不知道,而是做不到。在他那篇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里写到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以不如嗣宗之贤,而有慢驰之阕;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在不委屈从俗方面,他态度坚决到恶劣的地步。
第五,嵇康被害的导火线是他那领袖般的号召力。钟会称之为卧龙。晋书嵇康传记载: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三千人啊?黑压压的请愿,你说中国哪个朝代的皇帝会不杀?
世说新语雅量注引王隐晋书:康之下狱,太学生数千请之。于是,豪俊皆随康入狱,悉解喻,一时散遣。看到这则注的时候,我是热血沸腾,在那个极度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竟然还有数千知识分子置生死于不顾,随嵇康入监狱,并尽力解救,这样看来中国也还是有希望的。这些人代表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嵇康死的场景,和其他名士一般,都是慷慨就义,因为那曲绝唱的广陵散,让死亡之音回响在中国两千年的文化历史上空。
晋书嵇康传记载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文士传曰:临死,而兄弟亲族咸与共别。康颜色不变,问其兄曰:向以琴来不邪?兄曰:以来。康取调之,为太平引。曲成,叹曰:太平引于今世绝也!
《世说新语·雅量》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文大意是说嵇康被司马氏处以死刑于东市(即古代处以极刑的地方)时神态不变,悠闲大度,毫不畏惧,只是为自己的《广陵散》失传而遗憾的情景。文中“勒固”据《世说新语考释》(吴金华 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认为是用作同义复词,表示固守,吝啬,舍不得之意。比如《玉篇》:“勒,固也。” 翻开《世说新语》,跌入一个玄乎晕乎的时代,嵇康留给后人的感慨似乎最多,前人留给后人关于这些感慨的资料也就很多了。特别是嵇康临死的神态,为千古传颂。嵇康之死的本末,据《魏氏春秋》记载:“康临刑自若,援琴而鼓。”《晋书》说他“顾视日影,索琴弹之”。 甚至现在有些后人描述:“公元262年一个夏日的傍晚,落日的余辉将洛阳东市刑场染成橙色。风儿轻轻,琴声悠扬,围观的人群屏气慑息,谛听着神秘的旋律、生命的绝响。抚琴人是被司马昭画了红圈的魏晋名士嵇康。”似乎就是当时的场景了。 很多时候,我们总在以古人的描述想象古人,比如简单的相信嵇康的当时的社会地位,加上《世说新语》的片面神化,以及《晋书》《魏氏春秋》相互引用。导致了很多后人的误解。“嵇康活得坦荡,走得潇洒,他没有过多的牵挂,只是想到《广陵散》将要失传感到有点遗憾。嵇康这极富诗意极具美感的临终一叹,将生命的旗帜插上了人类美学的高山之巅。”之类的言辞。 嵇康是否活得坦荡,是否走得潇洒——这是濠墚之辩,我们不是嵇康,自然我们无法确切的知道毕竟。我们不是嵇康。但是我么客观的把整个事件思考一下,得出的结果可能就有一点区别。本文想从嵇康最后弹的《广陵散》的角度来看着个问题。 史书载嵇康曾得《广陵散》于一个隐者,并允诺不再他传,后来袁孝尼等人想学都被回绝。临行前想到《广陵散》将要失传感到有点遗憾。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最早出现的年代大约为东汉后期。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在这则故事里,聂政杀的不是韩相,而是韩王。聂政也不是为严仲子而行刺,而是为父报仇。原来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聂政还掌握了异容术,变得无人认识自己。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韩王听说后立即召见了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这时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一举刺杀了韩王,为父亲报了仇。后来伏在聂政尸体上恸哭不止的不是聂荣,而是聂政的母亲。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这个“聂政刺韩王”的故事反而成了《广陵散》的曲情。虽然故事情节与史书的记载有太多出入,但《广陵散》一曲主要表现的内容,如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等,并未因故事的走样而减色。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清末刘鹗在扬州得到这个谱子,由琴师大兴人张瑞珊整理恢复,刻于张所著的《十一弦馆琴谱》之后,现有传本。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 正因为嵇康临刑索弹《广陵散》,才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一定程度上,《广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来的。但所谓“于今绝矣”则非指曲子本身而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临刑时的愤激之语。事实上,琴曲《广陵散》经《神奇秘谱》保存,一直流传到今天。嵇康在音乐理论上也有独到贡献,主要表现在嵇康对琴和音乐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嵇康与儒家传统思想相左的看法。最典型的就是他的《声无哀乐论》。嵇康一向主张音声来源于自然的本质,而与喜怒哀乐等主观情感无关。反对礼教音乐治世的观点。 可是我们从曲子本身来看,却是表现出“雷霆风雨”和“戈矛纵横”的气势,毕竟曲为心声,嵇康在那个行刑关头怎么会神气不变,怎么会出现前面那样的描述呢?——“风儿轻轻,琴声悠扬,围观的人群屏气慑息,谛听着神秘的旋律、生命的绝响。”这种描述纯粹是想当然的说法。 另一种视角,史书说嵇康临刑前,唯有叹息《广陵散》之不再传,可是以前嵇康本人认为《广陵散》不传别人,是很坚决的。人之将死,其心也真。可见他自己曾经很矛盾的行为,在临刑前暴露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有人说他临刑前对于《广陵散》“有点遗憾”其实,何止啊!嵇康是一个很懂音乐的,也是一个酷爱音乐的人。资料表明嵇康曾经有一张非常名贵的琴,为了这张琴,他卖去了东阳旧业,还向尚书令讨了一块河轮佩玉,截成薄片镶嵌在琴面上作琴徽。琴囊则是用玉帘巾单、缩丝制成,此琴可谓价值连城。有一次,其友山涛乘醉想剖琴,嵇康以生命相威胁,才使此琴兔遭大祸。 想一想一个如此酷爱音乐的人会真的肯让自己临死不忘的《广陵散》“于今绝矣”吗?我们可以作出推测,就是“于今绝矣”说得并不是《广陵散》(事实上也并没有绝),而是嵇康的激愤之语,再也没有像他这样的铮铮士人弹奏《广陵散》了。《魏志注·康别传》“载康临终之言,盖康自以为绝妙时人,不同凡响……以此从此以后,无妇续己者耳。”见(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 这样我们就可以解开为什么嵇康为什么生前不曾传《广陵散》的原因。这是因为从广陵散的内容来看,是反映刺杀韩王的,也就是直接对当政者的暴力反抗,过去嵇康虽然从《与山涛绝交书》中看出他的摆明了与当政者的关系,但是很明显这种关系也仅仅在“不合作”的层面上,而并没有上升到直接的像《广陵散》中的那样暴力反抗。这也就很清晰表明嵇康本人的政治立场。这就容易让人想到当阮籍的儿子想学他时,阮籍所采取的那种果断的态度。嵇康也是基于同一种考虑。《广陵散》的那种气势滂沱,那种难以抑制的激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嵇康自己的声无哀乐,清淡,喜怒哀乐不外露相左。可是我们知道,嵇康自己也有反抗礼教,反抗当时政治那种充满激情的一面……等等的这些,我们都可以从他身前不传《广陵散》,死前后悔的矛盾中读出很多。这也是人感性好恶同理性思辩永恒矛盾的地方。难道这些积郁于胸中的不平,难道曲目《广陵散》中的“冲冠”、“发怒”、“报剑”在他临刑前尽兴弹奏表现出来的那种激情,豪迈,愤怒,慷慨,嵇康自己就没有融入其中?这些还能够表明“神气不变,索琴弹之。”?依我只见,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并非“不变”,在他的内心深处,从他的琴音当中表现出来的也决不是神气不变。所以古人的在这里表述不一定非常准确,这个有嵇康自己弹的曲目,以及曲目的内容佐证。 伟大的光环下,必要有一颗伟大的生命来承担这种光环的沉重。我们可以感慨系之,可以由衷敬之,也可以操志行之,但是神而化之,总是不太好的。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丝毫不能否认嵇康在文化精神上的独特意义。
嵇康被诬陷致死。嵇康富有才名,但追求自由的隐居生活,因为多次拒官,得罪司隶校尉钟会和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遭其构陷,被处死。
嵇康是晋代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嵇康博学,在当时是远近闻名的学者,并且容貌出众,器宇不凡。但嵇康信奉老庄哲学,追求道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不愿意走进官场,反而是喜欢居住在山林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饮酒论诗。
后来在朝中势力强大的大将军司马昭听闻嵇康的才名,想招纳他做自己的幕僚,嵇康为了躲避他的邀请特意跑到河东郡居住,结果司马昭的亲信司隶校尉钟会又带着丰厚的礼物前来拜访,嵇康并没有理会钟会。并且随后就做了一首《与山巨源绝交书》,表达了自己坚决拒绝出仕的决心,司马昭听说了这件事极为恼怒。
后来嵇康的好友吕安的妻子遭到迷奸,凶手反而诬告吕安,导致吕安被捕。嵇康出面作证却被与自己有过节的司马昭和钟会陷害,判了斩刑。嵇康弹了一曲《广陵散》后从容赴死,时年四十岁。
嵇康,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
嵇康这一生可以说是活的很惨,但同时也活的很快活。其实我个人,很看不起嵇康的人为的。
嵇康向来鄙视权贵一流,从不愿与他们来往。钟会身居高位,一直对嵇康心生崇拜,可嵇康却拒绝与他交往。钟会曾写了一本书,想给嵇康看看,可是又怕遭到嵇康拒绝,所以钟会躲在嵇康门外将写的书偷偷扔到嵇康家中。嵇康在河东居打铁时,钟会多次拜访嵇康,嵇康一直把钟会视为空气,对他毫不理会。钟会在嵇康处多次碰壁,所以对嵇康怀恨在心。
嵇康的朋友被人陷害入狱时,嵇康出来仗义执言,惹怒了司马昭,而此时钟会火上浇油陷害嵇康,嵇康因此下了大牢,不日处死。
行刑当天,三千学生到刑场为嵇康求情,但也无济于事。行刑前,嵇康脸色毫无变化,只看了看天色还没到行刑时刻,便拿着最爱的琴在刑场上弹了一曲《广陵散》。一曲终了,嵇康从容赴死。至此,一代名士就此陨落。
其实嵇康的死跟他自己也有很大的原因。
那么,嵇康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嵇康是曹操的孙女婿,何晏的侄女婿,又不明不白地跑到汉献帝的贬居地山阳住了十几年。这种身份,这种态度,都令司马昭难以放得下心来,这是其一。
其二,嵇康平时就抱一种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态度,
山涛举荐他为吏部郎,他竟然愤然与山涛绝交。
其三,王肃、皇甫谧等人杜撰汤、武、周、孔的话,为司马氏篡位制造礼教根据,而嵇康却“非汤、武而薄周、孔”,这就等于是反对司马氏篡位。
其四,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嵇康下狱后,三千太学生为之请命,司马昭心生忌惮。太学生为嵇康请命本来是想救嵇康,结果却让司马昭看到了嵇康在文士中的巨大影响,促使司马昭痛下决心。
如果只是一般人物,司马昭也许不会把嵇康放在心上。但嵇康不同,他是曹操的孙女婿,和被司马懿杀掉的何晏有姑侄之亲,又是魏晋之际的大名士,在文士中很有号召力。
嵇康下狱后,三千太学生为之请命,要嵇康做他们的老师。遭到司马昭的拒绝后,他们又要和嵇康一道入狱。这充分说明了嵇康在当时文士中的影响力。
嵇康如果仅仅是不合作也就罢了,但是他竟然“非汤武而薄周孔”,反对司马氏代魏自立。这样一个如此有影响的人,竟然反对他谋篡曹魏大权,司马昭如何能够容忍!司马昭处心积虑代魏自立,虽然已是人人尽知之事,但是没有一人敢于公开站出来反对。
嵇康尽管是以“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方式,委婉曲折地表达反对的意思,但还是被司马昭看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嵇康即使不牵扯进吕安的案子中,即使钟会不去诬陷他,但只要嵇康稍有不慎,随便有一点不合礼教的行为,司马昭都会对他痛下杀手。
嵇康之死的真正原因,就在这里。
比较而言,阮籍虽然狂放不羁,任性而为,且同样不与司马氏合作,但他善于掩饰,且能屈能伸,该低头时就低头。司马昭要进位晋王,郑冲让他起草劝进书,阮籍虽不情愿,喝酒醉得一塌糊涂,但他还是写了,并且词不加点,一挥而就。
像阮籍这样的不合作,司马昭能够容忍。而对嵇康这种既不合作又反对司马氏篡魏自立的人,司马昭就不可能那么宽容了。
所以,嵇康之死,表面上看是受吕安一案的牵连,是钟会有意诬陷,而实际上则是司马昭认定嵇康有意与他作对造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