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当时李密一方面不想背上违抗君命的罪名,另一方面更不想遵从君命去当官而当时朝廷倡导天下行孝李密正是利用这一点,以行孝为由来违背君命如果朝廷给李密加罪,就等同于否定了倡导天下行孝。
这样李密既可以逃脱罪名,又因行孝而得到天下人的称赞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进过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西晋代魏,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执政泰始三年(公元267年)立司马衷为太子。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司马炎征李密做官,任太子洗马,也就是太子的侍从官。
李密究竟有没有做官?
实际上是有的。刘氏去世,李密为祖母守孝期满,就去做了这个太子洗马。但他并不安分,《晋书》说他后来做外任官,常常盼着被调回中央朝廷。然而世态炎凉,李密“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朝中无人替他发声,他后来虽然升了官,却是被派去作汉中太守。当时西晋的都城是洛阳,李密却被派去了汉中,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积攒的怨念终于爆发了,当晋武帝在为他赐宴践行时,他终于忍不住赋诗嘲讽:“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李密再一次“辞不就职”。武帝罢了他的官,顺遂了他耕田的“心愿”。《晋书》也只以一句“后卒于家”作为交待。
正直、不愿委曲求全,侍奉曹魏,所以以陈情为名,不愿仕宦曹魏是实;孝顺、认为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照顾年老的祖母;聪明、以感人肺腑的语言解释了需要报恩奉养老祖母,不愿意从侍曹魏的原因。
李密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
扩展资料:
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
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
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氏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陈情表》
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三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即十七年之后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要坚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