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穿越时空与千年的屈原相见了,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如果你穿越时空与千年的屈原相见了,你最想对他说什么,,,第1张

写作思路:从现代人对于屈原的了解,写出对于屈原生平的赞美,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叙述出来。

正文:

屈原,我想对你说,你是楚国的脊梁,作为楚国的三闾大夫和外交官,你一直把楚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不考虑个人的私利。当年,张仪来到楚国,面见楚怀王,并告诉他,如果他愿意与齐国废弃友好条约,和秦国交好,秦王就将会无偿地把秦国的六百里土地给楚国。

楚王一听,竟然马上就动了心。可屈原你呢,猜中了秦国的计策,劝说楚怀王,但楚怀王却不听,一意孤行,和齐国断交。导致楚怀王上当受骗,一下子就气死在异地他乡。屈原,我深为你具有远见卓识而钦佩,也为你的正确建议不被采纳而愤恨……

屈原,我想对你说,尽管世人独醉,唯你独醒,世人浊浊,唯你独清。尽管你被流放到汨罗江,可你仍旧日日夜夜心系着故国。

只有你意识到楚国将有一场大灾难,人民将遭一场战争的涂炭。每天,你都会来到汨罗江畔,望着北边国都的方向,涕泪横流……屈原,你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不知感动了多少中华儿女,自你之后,杜甫、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孙中山……都以忧国为己任。直到今天,你的爱国情怀和精神都一直被我们铭记在心……

屈原,我想对你说,你是多么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的《离骚》、《天问》和《九章》等诗篇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最美的篇章,你的诗歌中“香草美人”,一直流传千古。

你的浪漫情怀感染了一大批的诗人,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沿着你的诗歌之路,走向辉煌的顶峰。屈原,我想对你说,是你打造了我们诗歌国度的高峰,让我们在今天还能品尝诗歌的芬芳。

屈原,我想对你说,在这个安康的日子里,在这粽叶青青粽米飘香的节日中,我们站在岁月的这头望着岁月的那头的你,你像一株青青的芦苇,站在汨罗江畔,站在历史深处……

 屈原作品的艺术风格是什么诗经强调其现实主义,分风雅颂三部分,通过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男女爱情和反抗压迫;

 楚辞在于其浪漫主义和反抗精神,屈原的《离骚》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楚辞》中收录了他的二十五篇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招魂》《天问》《卜居》《渔父》等。这些诗篇,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恶,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政治理想,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和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屈原的诗歌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采华丽,富有浪漫主义精神。屈原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发展的“楚辞”这一诗歌形式,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古代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他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积极顽强的斗争精神给一切追求光明坚持正义的人士以精神上的鼓励;二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自觉运用,“楚辞”的参差灵活的体裁以及“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方法都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散文和诗歌创作。从屈原之后,中国诗歌开始了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楚辞》作为第一部个人创作的诗歌集,对后世文人心态的确定与赋的形式都有重要影响。它那恢宏瑰丽的锦绣文章,像一缕永恒的精神血脉,穿超千年时空,涌动在代代文人心中。怀才不遇的贾谊、“发愤著书”的司马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旷世独立的李白、描摹社会百态的曹雪芹,还有现代的郭沫若,无不受屈原的作品精神的浸润。李白曾吟诗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作为第一个集浪漫主义大成的诗人,屈原一生共创作了二十七篇作品,其中《离骚》最能代表屈原的创作风格。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长诗,表达出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同样也带有自序的性质。在作者叙述自己生平时,并不是枯燥得陈述一个个事件,而是将其象形化、实体化,例如作者在诗中说自己美好品质时写到“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以江蓠、辟芷、兰喻己之品德;在写奸佞时“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苣!”以申椒、菌桂喻之;“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中以美人喻指君王;“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说自己曾经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培养了大批人才,“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这种形象化的叙述手法比单一的叙述要生动形象得多,对生平的事件的描写也加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是浪漫主义最大的特点,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就体现于其中。《离骚》中上下求索的精神是最使读者感动的。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到失败后,又开始了对重华的陈词,开始了新的上下求索,在诗中写道;“驷玉虬以乘鹭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圈。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风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下面又接着写“寻女”之失败。在这里,作者把神话中的人物运用于笔下,他饮马咸池,总管扶桑,望舒和飞廉为其座驾,鸾皇、雷师、凤鸟等都供之驱使,神游于天地之间。在这幅神奇的幻想图景中,作者“上下而求索”,这些都是作者为楚王奔走内外,忠贞于国政的体现。

 这就明确地表示了幻想境界正是现实的反映这一情况,也使诗人的追求更富于激烈的感情。浪漫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离开现实世界,描写幻想世界,幻想世界又是现实世界的折射。《离骚》里玉鸾为之戒,凤凰在翔,蛟龙在架桥,玉虬在驾车,若木可以拂日,鸩鸟作媒,望舒、飞廉在前后奔走,鸾凰、凤鸟在上下飞腾,一切都在作者的智慧下按照他的意愿活动着,构建成一个神奇变幻的境界,烘云托月般地突现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浪漫主义的作品往往还要用夸张的手法来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离骚》里就事物的本身夸大或夸小手法不多,但是却很能表现事物的本质特点,他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不能九死,但诗人为了极力表现自己向善之心的永不改变,用“九死其犹未悔”来夸张,突出诗人的坚定不移的信念。《离骚》里的夸张多用在对某些象征性事物的重复性描写上。如为了表示诗人的品行高洁,诗人用他佩带香花芳草来表现,但这些香花芳草的种类之多就是夸张,说他“揽木根以结兮,贯薛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种反复的夸张,突出地表现了诗人的高洁的道德品质。

 我们在指出《离骚》的浪漫主义手法的时候,还要再次澄清,屈原的浪漫主义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它揭露了现实的黑暗和污浊,揭示了真、善、美与假、恶、丑之间的斗争,并且不加粉饰地展示了光明战胜黑暗的前景,激起人们向往光明,向往美好,唤起人们对黑暗现实的反叛情绪。因此,屈原的浪漫主义精神是积极的,健康的,培养了我国人民高尚纯洁的品格和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屈原作品中的浪漫主义主要特色便是旖旎多变的幻想,这种幻想大量出现在其作品中,成为了屈原表达自己爱国情感、抒发愤懑等多种矛盾心理的主要工具,而在这些幻想中运用了比喻、暗示、夸张等艺术表现手法,让这个幻想的世界显得更加五彩缤纷、色彩绚丽,也使所表达的感情具象化,更能让作者的情感力量渲染读者。

 爱国名人屈原的故事及相关作品介绍

 屈原所在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他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最终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几起几落的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在20多年的流放生活中,始终关心着楚国的命运,陆续地写出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篇,表白了自己不愿与黑暗腐朽的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决心。

 其中,高中课文《屈原列传》、《离骚》、《湘夫人》等,都说到屈原。

 一、原文再现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

 二、素材评析

 在屈原的作品《涉江》一诗中他自己写到:“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这是屈原受到奸臣谗陷,被楚王流放时,在愤激之下而写的'。正如司马迁所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所以作诗《离骚》泄愤。但是,屈原的高洁之处,在于他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与谄害,但他总是执著地坚持自己的操守,所以司马迁赞美到:“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三、适用话题

 适用“肩膀”、“位置与价值”、“我想握住你的手”、“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责任”、“理想”、“执著”等等。

 屈原《离骚》作品鉴赏

 内容思想

 《离骚》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自“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嬃之婵嫒兮”,至“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描写屈原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顾。叙述屈原出身于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家庭及其生辰名字;描写他自幼就努力自修美德、锻炼才能,并决心报效楚国的愿望;描写他激励引导楚王“及前王之踵武”,使楚国富强的理想,和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然而由于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改革的实践触犯了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因而招致了他们的重重迫害和打击,X谤和诬蔑漫天而来,而楚王也听信谗言,疏远和放逐了屈原;就在此时,屈原为实现理想而精心培植的人才也纷纷变质,使屈原的处境极为孤立;在此情况下,屈原看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民生之多艰”,而祖国陷入“路幽昧以险隘”的岌岌可危的境地,使爱国爱民的屈原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屈原满怀愤怒地揭露了楚王反复无常,不辨忠奸,昏庸无能的作为;同时揭露腐朽的贵族集团贪婪嫉妒,苟且偷安,背法妄行,结党营私,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罪恶;描写了屈原不向反动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

 后一部分主要描写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首先,女嬃劝他接受历史的教训,不要“博謇好修”,而要明哲保身;但是屈原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古往今来的史实,否定了女嬃建议;于是屈原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历程。首先,他上叩“天阍”,却遭到冷遇;接着,诗人下求佚女宓妃、有娀氏女和有虞之二姚,以便上通天帝,然而均都落空,这象征性地说明了争取楚王已经毫无希望了;于是屈原去找神巫灵氛占卜,灵氛劝他去国远游;诗人犹豫不决,又去找巫咸问策,巫咸则劝其暂留楚国待明君而行;在矛盾的建议中,诗人分析了国内政情,觉得不能久留于黑暗无望的楚国,决定离楚远行;但是,远行的想法又与屈原爱国的衷情发生矛盾,所以在他升天远行时,忽然看到了楚国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形象地否定了离楚的道路,最后诗人决心“从彭咸之所居”,用死来殉其“美政”的理想。

 全诗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和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人物形象

 屈原在《离骚》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体现了屈原的伟大思想和崇高的人格。

 首先,这是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形象。他有明确的“美政”思想,这与屈原改革弊政,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其最终目的是要“及前王之踵武”,使历史上曾兴旺发达的“三王”政绩发扬光大。亦即由楚国统一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美政”思想的实质是要巩固楚王的统治,它充满了儒家美好政治的色彩,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的要求,屈原不但有美政理想,也有实现它的具体办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君明臣贤”。要有好的国君,还要有忠于国君并且有才干的大臣加以辅佐,君臣和谐才能成功。因而他歌颂“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他极力主张选贤任能,赞美古代贤君“举贤而授能”,称颂“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今,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同时他还主张废斥群小,这也是实现“美政”的重要保证。他在诗中极力揭露群小的罪恶,正是出于这种想法。他还主张“循绳墨而不颇”,强调以法度治国。他为此奋斗终生,充分显示了这一形象的政治家风度。

 这一形象还体现了诗人勇于同黑暗腐朽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诗人清楚地知道,楚国的不幸命运,以及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正是楚廷群小造成的。诗人对之极为愤恨,因而不遗余力地反复加以揭露和抨击,斥责他们“好蔽美而称恶”,竞进贪婪,嫉妒成性,朋比为奸,随波逐流,黑白颠倒。诗人还揭露了楚君的过失,说他反复无常,荒唐糊涂,宠信奸臣,疏远忠良,善恶不辨,致使诗人的“美政”理想落了空。显示了诗人同黑暗势力的勇敢斗争精神。

 这一形象也是追求光明和真理的美好形象,体现了诗人坚持正义的刚毅不屈的伟大精神。他坚信真理和正义的存在,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他始终是“上下而求索”。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他的高洁的品格,他的超群拔俗的崇高理想,都“不同于今之人”,因而招致“谣诼”X谤,遭受种种迫害打击。在这种情况下,连他亲近的人都劝其随俗浮沉,不要“博謇好修”。可是,诗人却在诗中反复申明他决不能随波逐流的态度。在打击和迫害面前决不动摇,岿然如山,坚强不屈。诗中描写屈原三次求女嬃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不懈地探索真理,寻求志同道合者,这种对光明和真理的追求与热爱的精神,正是他终生奋斗的力量源泉。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深远的。

 诗人还通过这一形象,描绘了诗人自己思想感情的波澜,诗人把自己描绘成浑身披覆着香花和美玉的洁身好修,幽美芳香,妩媚奇特的超人,用来象征其纯洁高尚的内在美质。屈原内在美质的表现,最感人的就是他那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人自幼就立下为国尽忠的理想,他为此自修美德和才能,祖国被“党人之偷乐”搞得“路幽昧以险隘”,他为之而伤心,他一再表白“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为祖国的前途而忧心忡忡。他被群小打击迫害而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始终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虽然为自己不幸的命运而痛苦忧伤,但他更关心的是国家和君王,他始终系心怀王,不忘楚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凭着屈原的杰出才能,他投奔别国也许会成为将相高官,但它否定了一切离楚远游的想法,非常形象,非常真挚地表现了屈原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差不齐的句子形式

 《离骚》吸取楚地民歌的语言特点,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长,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屈原不仅采用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散文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长太息”等,从而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离骚》中出现了不少“言对”,即工巧的对偶:“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还出现了一些“事对”,就是上下句所用的典故相对:“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但是这类句子在屈原作品中仅占少数,参差错落的句子占着绝对的优势。从节奏效果看,《诗经》倾向于整齐匀称,屈原的作品倾向于参差错落。一般来说,《诗经》中的诗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是二二节奏;《离骚》的典型句是五、六字句,句中常常是三三或三二节奏。“四言简质,句短而调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调易杂”。《离骚》既非四言,也非七言,而是句式灵活多变的自由体,“折繁简之衷,居文质之要”,语言节奏自有独到的妙处。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通过字数的增加与减少,有意造成跌宕起伏的语言节奏,形成《离骚》特殊的语言节奏美。

 错落变化的句子结构

 《离骚》与《诗经》的区别在于,当上下两句有可能形成对偶的时候,《离骚》有意识地变换词语的结构形式,使之具有错落之美,如“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蜿蜿”与“委蛇”是叠音词与连绵词相对,“掩涕”与“浪浪”是词组与叠音词相对,对应的词语或词组结构发生变化,是为了使语言形式发生变化,从而形成诗歌语言的节奏变化。《离骚》“乎”和“于”的用法,很能说明屈原有意追求错落的特点。“《离骚》语法,凡二句中连用介词‘于’‘乎’时,必上句用‘于’,下句用‘乎’,‘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胥其例也。”

 《离骚》大量使用双音实义二字结构,大量使用连绵词:耿介、謇謇、冉冉、郁邑、岌岌、菲菲、歔欷、逍遥、相羊、周流、啾啾,等等。双声、叠韵、重言,错杂相间,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调美。

 “兮”字的普遍使用

 “兮”字在屈原的作品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离骚》中即普遍使用。“兮”字并非《楚辞》所独有,在北方文学中也较早地、大量地使用,“十五国风”中除《秦风》外,十四国风中都有“兮”字出现,而且多达236次。《诗经》中的“兮”字一般是用在句末,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兮”字的典型句式;还有用在句中的句子,如“宽兮绰兮”、“伯兮朅兮”,但是这样的用法相对来说只占少数。到屈原的作品,“兮”字用得更为广泛,而且有比较严格的规律性,用“兮”虽然不是屈原作品的特长,但是用得奇特、富有创造性并因此成为屈原作品语言形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屈原划时代的创造。从《离骚》来看,两句用一“兮”字,用在奇句末尾,这种用法对调整诗歌节奏起着很大作用。“兮”本来是个语助词,许慎说:“兮,语所稽也”,段玉裁说:“语于此而少驻也,此与‘哉,言之间也’相似”。从屈原作品使用的情况看,“兮”都是语气助词,如果译成现代汉语,相当于语气词“呵”。郭沫若、闻一多认为“呵”是“兮”字的本音。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凡今本《老子》的“兮”都写作“呵”,证明郭、闻二位先生的推断是有根据的。如此“兮”字的作用主要是强化情感、延长音节、调整节奏,增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艺术特色

 深深植根于现实盼积极浪漫主义

 中国文学观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创作方法源远流长,现实主义导源于《诗经》,浪漫主义导源于《楚辞》。《离骚》的浪漫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离骚》展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为实现这种理想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他殷切希望楚国能实行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的“美政”,再现尧舜禹汤文武和三后那样的自己心目中的盛世,所以他极力赞颂道:“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他为了理想,坚持不懈,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第二是大量的浪漫主义手法。作者插上幻想的翅膀,尽情驰骋,这在诗的第二、三两大段里有充分的表现。如上款帝阍一节,诗人幻想在太空中翱翔,早晨从南方的苍梧山出发,傍晚便到了西北昆仑山上的悬圃。他在太阳洗澡的咸池给马喂水,在太阳升起的扶桑树下总辔启行。月神、风神、雷师、凤鸟、飘风、云霓一大群神物前呼后拥。神游西天一节,写他驾飞龙、鸣玉鸾,从天津启程,取道昆仑,渡赤水,过流沙,经不周,到西海。想象丰富奇特,境界恍惚迷离,场面宏伟壮丽。

 比兴手法的运用

 《离骚》继承并发展了《诗经》的比兴传统。其具体表现为:在广度上,它较多地应用比喻,构成庞大的比兴系统;在深度上,较之《诗经》更为注意比兴中“此物”与“彼物”的内在联系,用作比喻的事物与全篇所表达的内容统一,富有象征性。如诗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对比手法的运用

 屈原在其诗篇中,以远古的尧、舜贤君的“耿介”、“既遵道而得路”与桀、纣暴君的“猖披”、“夫唯捷径以窘步”相对照,用以劝谏楚王要走正确的治国之路。又以“恐年岁之不吾与”和“惟夫党人之偷乐兮”相对照,使自己的热心为国与小人的苟且偷安形成鲜明对比。

 抒情中有故事情节的叙述

 抒情诗一般没有故事情节。《离骚》是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抒发其忠而被疏的愤懑之情。但是诗中的前一部分里叙述了自己的家世、出生和被疏的事实,后两部分里更虚构了女嬃詈原、陈辞于舜,上款帝阍、历访神妃,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西天等一系列幻境,使这首抒情诗具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看来似乎山穷水尽,眨眼又是一番新的景象,波澜起伏,百转千回,从而把叙事诗和抒情诗融为一炉。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屈原的现代诗歌,一起来看看吧。

《屈原》

那是从撕裂的肺腑里传出的哀伤

那是诗魂最后给世人悲壮的吟唱

在汩罗江边轻身一跃

却将离骚留给后人长念

路漫漫兮上下而求索

舞一曲壮歌长剑

让楚国百舸争流

用艾草香熏过的角黍

伴随着九歌里旋转的韶舞

汩罗江啊,你是否仍然在沉思

那是诗人瑰丽珍奇的琼佩

雄黄已经发散开浑厚的酒香

菖蒲把屈原的美德颂扬

一曲豪壮的悲天悯人的音律

在中华大地上数千年荡气回肠

纵是千帆追逐也难以弥补的细节

就让震耳发聩的鼓声催动龙舟

让屈子的情感穿越时空

像是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

将我们可爱的中华民族照亮

《屈原》

最先祭拜他的人,一定是名女子

眉目似我祖母。投汨罗江之前

一定有个像我母亲般的女子,离他而去

我一定是那个偷吃祭品的人了,雄黄酒烧得我彻夜难安

来来来,祖父一刀砍断疆绳,龙舟抢先到岸

来来来,父亲一双泥匠手,把鼓擂得震天响

来来来,我手抓艾草,扶门楣,点江山

把离骚、天问、九歌,把楚秦烧还给你

作为交换。你把遗恨千古留给我

留给我在端午这天,抽龙筋、剥龙皮、驱邪断念

留给我在这二十四节气中,关注你一生的传说

“遗恨千古何时了,忠心一片付汨罗!”

屈原大夫,你来,且让我们在端午这天

擎杯对饮,只说诗歌,不谈家国事

只把那匹烈性马往下压了压,然后痛哭出声

《屈原》

端午,心绪伸出纤细的触角

联想渺远的一株幽兰

我闻到了两千年前飘来的阵阵幽香

我去山野采撷苦艾

然后将她斜挂在门扉

屈子,我以虔诚的方式

将你顶礼膜拜

我以纸船代替龙舟

你可听到了桨声欸乃

划进了汨罗江,划进了华夏的水系

也划进了我的心海

我双手擎起粽子,倾听你的太息

同时也听到了你以身击水的声音

没有谁能剥夺你对生命对理念的诠释

我把粽子抛向空中,撒向水中

我只能以此招回你的清魂

我伫立在潇湘之滨,跋涉你的足迹

天际飘来楚天的云雨,濡湿了我的思绪

我在蒙蒙细雨中看见了你

衣荷镶蕙,峨冠博带,长袂飘飘

正缓缓向我涉水而来

茕茕孑立,瘦若清风

我看到了你紧蹙的眉

也看清了你绝望的眸

你对橘而颂,指天而问

你见风落泪,遇雨伤怀

《屈原》

当诗人决意把身躯

化作一块投江的绝望石头

砸向患有严重软骨病的浑浊时代

身后溅起的那一朵浪花

注定会被时光定格,千代不衰

一个一心爱国的诗人

被自己的国家一步步逼上了绝路

没权利行走,就变做一条鱼

从狭隘的河床里决绝地出走

一路独唱,游向自由的理想之海

第一个包粽子的人

必定也是一位大智慧的诗人

他把极度的愤慨与惋惜,包裹成

一种看似柔软而有棱角的食物

让所有有良知的人们世代口口相传

那蘸糖的一角,恰是某一个时代

矛盾最尖锐的部分

《屈原》

一切皆有可能,火焰以花朵的形式说话

有时大地忘了生长果实

它不是被美魅惑,它需要一场风暴

一场风暴是从一声叹息开始的

他绝不会料到,这些个方块字

就这样在风暴中倒塌

对它们进行重组的

不再是穿着皂衣、青衫、白袍的人

而是山鬼

是从洞庭的波光里走来的帝子

持有命符者张开了嘴巴

吐出了火焰的内核

云中君则将花朵一把把撒下

这哑了的象形文字是国殇的用语,覆盖了

一个国家的尸身

他,这个国家独醒的人

脱下了长袍

试图抖掉衣褶里的尘埃

却使风暴陡然增强。哦,他不知道

他就这样制造了一场刮了两千多年的风暴

现在依然在刮着,不知何时会结束

《屈原》

那香草美人,衣衫褴褛的走来,

呆滞的目光中透出几丝悲凉,

在尘垢的'涂抹下,

也无法掩埋那眉宇间的浩然正气。

那三闾大夫,步履蹒跚的走来,

沉重的步伐踏出铿锵的足音,

一条笔直的道路通向汨罗江,

他长身玉立,气宇轩昂。

那是一个风雨如磐的年代,

古栈道挥剑杀敌的万丈豪情,

千军万马从远山下蜂拥而至,

喊杀声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有的万古留名,有的百世流芳。

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年代,

战鼓咚咚交织着马蹄声声,

在刀枪叮咚和人们的悲喊声里,

多少将士血洒江河,埋骨青山。

滔滔江水呼唤着沉睡了几千年的英雄,

涤荡的浪花祭奠你万丈的豪情,

风声呜咽倾吐你一世的悲壮,

那香烟袅袅的紫炉

寄托着人们对你的思念和敬仰。

有水的地方就有龙舟,

有龙舟的竞渡就有人击鼓,

你恒在鼓声的前方引路。

非湘水净你,是你净湘水,

你奋身一跃,所有的波涛,

汀芷蒲兰流芳到现今。

你注定是楚人心中抹不去的一道伤。

《怀念屈原》

屈原是个水手

在汨罗江一泅渡就是两千多年

从漩涡钻到漩涡

从浪尖飞向浪尖

呼唤着歌唱着呐喊着暴怒着

搏击楚国的苦难

求索中华的文明

屈原是个水手

据说他投江是向昏暗的反击

在汨罗江的水底长眠

在汨罗江的岸上永生

作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凝聚成燃烧的语言

喷溅成清亮的胆汁

激荡中国人的脉管

让我们一个个走进他的情怀

我们就这样凝聚揉合在一起

航行在世界

翱翔在太空

我们是汨罗江的浪花龙舟鼓声

沉重的桨橹

我们争先恐后地划动起来

中国与时俱进地划动起来

便形成了一道

流体的长城

《思屈原》

五月初五端午节,

屈原魂灵在穿越;

清忠一世爱国者,

娴于辞令铸伟业。

三闾大夫千秋绝,

举贤授能献国策;

浪漫情怀永不灭,

楚辞风韵唱大捷。

读着《离骚》千千结,

情思馥郁显忠烈;

吟咏《九歌》振奋悦,

激楚情调爱炽热;

畅想《天问》凭感觉,

神驰飘逸谱歌阙;

聆听《九章》交响乐,

日月光辉照汉北。

秉性耿直遭谗诽,

博闻强志空悲切;

忧思愤懑琴萧瑟,

眷恋秭归不离舍。

汨罗江水冷如雪,

岁月流逝不停歇;

伤心怀石道诀别,

龙舟竞渡寻魂魄。

祭祀亡灵诗人节,

香草美人世代学;

志存社稷载史册,

沧海桑田颂豪杰。

《怀屈原》

满腹文章满腹忧,满怀激情一腔愁。

世皆浑浊我独醒,君王昏聩国蒙羞。

呼号天地谁响应,罢黜朝廷遭放流。

江边踽踽孤老影,舟头哀哀伤病鸥。

丹心赤胆映日月,蕙质兰形气韵优。

问天岂能埋公道,涉江回望故乡楼。

拼将一难省人世,投身汨罗警楚囚。

离骚千古赤县祭,忠良万代护神州。

每逢端午祀先哲,争前恐后赛龙舟。

屈原和李白都是中国有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很多的诗词都进入了教学课本中。可以说学语文就必须要学习和背诵他们的诗词。

屈是战国时期楚国十分出名的诗人, 是伟大的爱国诗人,还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他的作品《离骚》、《九章》、《天问》等等。很多的作品中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情景描绘。同时他把理想的热烈追求融意境之中,在诗歌的领悟上可以说是相当的深刻。

下面有很多熟悉的诗句都是出自屈原笔下,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李白人称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代表作很多,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等等。意境奇妙,语言奇妙,可以说浪漫主义情怀相当的重,让了读了他的诗句就好像身临其境一样。

这里也有他的一些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当这样浪漫主义的诗人在一起的时候,很容易有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情景和追求理想的完美结合,生活有酒,有故事,人生有理想,有追求。

屈原离骚

战国时期楚国的离骚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首诗歌,它篇幅最长,字数两千多,句子达到三百多句,而且离骚所表现的意境和个人的思想情感也都非常具有感染力。

屈原画像

司马迁对离骚两字的解释为,遭受忧苦。因为他们离的时代比较近,所以相对来说这个解释还是比较正宗的。离骚整体讲述了作者个人出生名字经历和曾经的抱负,将古代传说,人物对话,自然以及对美的追求,现实的困境和理想的美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诗歌所蕴含的内容非常丰富。

在用词押韵上,它开创了诗歌的楚辞体,以兮押韵,字词表达华丽率性,这种文体诗歌对后人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句子结构,字数要求则比较没有限制,突破了之前旧文学传统的禁锢。兮字的大量反复运用,也是离骚的一大个性,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思想,经历,转变,神话和现实巧妙结合。这些也体现了屈原独特的人格魅力,引发了后代诗歌史上对诗歌以丰富澎湃的个人情感来大胆创作的新潮。

在内容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过去,陈述现状。内容包括了诗人自己的出生名字,经历,政治抱负,以及被小人陷害抑郁不得志和对楚国昏庸政治的愤怒。

后一部分描述向往未来追求真理,表达自己对贤明政治的不懈追求还有对人民群众的热爱,甚至还表示出以死殉国的决心。

屈原九歌

九歌是优秀诗人屈原的一首经典诗歌,这首诗想象力肆意狂放,用词华彩瑰丽,读起来朗朗上口,荡气回肠,是战国时期诗歌的典型代表作。

九歌舞台照

屈原和李白堪称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双绝,和李白的豪放洒脱不同,屈原的诗歌里有时会多一些悲怆,多一些怜悯,多一些优柔的情思。

――九歌就是这样。诗歌讲述了一位多情惆怅的女鬼在山之巅默默等待的故事。女鬼穿着漂亮精致的衣裳,上面点缀着朵朵鲜花,山间的微风吹来,衣袖飘飘,芳香迷人;女鬼还画着迷人的妆容,娇艳欲滴,像是刚被露水打过的花瓣一样。她从幽暗神秘的竹林深处而来,来到这座高高的山岗上面。

山岗下面过客很多,山鬼耐心的端详着每一个人,等了很久还是没等到自己的心上人。是不是自己来晚了?她恨自己走的太慢,她恨这山路太过陡峭崎岖。她满腔是恨,寂寞又凄凉的站在那,孤苦伶仃,行单影只。风吹动天边的一片片白云,连白云都是成双成对地簇拥在一起。

白云变成了乌云,山风越来越大,马上就要下雨了,还是没看到心上人的身影。乌云越来越密,天地间一片漆黑。劲风吹的树叶哗哗直响,吹散了女鬼漂亮的妆容,冷得她瑟瑟发抖。她多么希望心上人此刻就出现,给她一个宽广的肩膀,为她遮风避雨,驱寒取暖。

大雨倾盆而至,夹杂着电闪雷鸣,天地间一面灰蒙,还是没有心上人的踪影。

屈原橘颂

一代诗人屈原的一生起伏不定,个人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安危绑在在一起,以投身报效国家为终身目标。当楚国灭亡,屈原的生命也随之走到了尽头。他所创作的《橘颂》可以说是他信仰追求的真实写照。

屈原剧照

橘树生在气候温润的南方,如果强行移栽到北方,那所结的果实就又酸又涩,难以下咽。这在屈原看来,是橘树对故土忠贞不二的表现。这样的品格正是屈原毕生所追求的,他借助橘树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身为楚国朝臣他心系国家危亡,到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初衷。其实,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纷争不断,很多士大夫在本国得不到器重,转而投向跟自己志同道合的别国君主。在那样纷乱的年代,忠孝情意反倒没有个人抱负那般重要。

但是,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他把橘树当做忠贞不二的榜样,借物言志,把橘树当成是自己的化身,绝不会因为权势而投向他国,对楚国的感情至死不渝。这不仅仅是他作为文人的一代风骨,也是他楚国贵族身份的最好出路。他的国家没有了,他的生命也就随之消失了。诚如橘树一般,脱离了故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养分,还有对这个世界有什么可留恋的呢?

不管屈原的结局如何,他所创作的《橘颂》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开辟了借物言志诗歌的先河,非常值得后世借鉴。

关于屈原的故事

说起屈原,大家首先可能会想到他报国投江的故事。其实还他有另外一个故事同样动人心魄,那是关于爱情的一个故事。公元前325年,屈原15岁,正是青春年少,情愫懵懂的年纪。

屈原剧照

屈原每天早起读书,读累了就沐浴着清晨的阳光在田地里散步。连续三天了,每天他都能看到一个小姑娘背着一个大大的竹篓,手里拿着一把镰刀。小姑娘右手持着镰刀飞快地划过野草,左手迅速接住,然后头也不抬,顺势扔到背后的竹篓里。整个动作成熟老练,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可是小姑娘的面容却一点也不成熟,眼睛不大,嘴巴也不大,看起来小巧精致,大约有十三四岁的样子。屈原看着小姑娘背着满满的竹篓消失在田野里时,心里总会升起一阵莫名的失落感。好几次,他都想走上去问个好,但都没鼓起勇气。

又是一个清晨,这天天气并不好,阴得很重。屈原刚走出门口就看到了那个小姑娘。小姑娘低着头,全神贯注地割着草。屈原在远处静静得看着,他忽然觉得这默默地关注着也挺好的。

乌云很快越积越多,随后就下了雨。小姑娘头发一下子被打湿,她无助得抬起头。突然看到屈原所在的屋檐,她咧开嘴,露出一个甜甜的笑容,飞快地跑到屋檐下。

竹篓里草已经很多,她想卸下来,但是有点吃力。屈原赶快上去帮了一把。

小姑娘回报了一个和刚才一样甜的笑容并且问道:下雨了,你怎么还不回家啊。

屈原是第一次听到小姑娘的声音,这声音直爽干脆,像是田野里无拘无束的风一样。屈原支支吾吾地说:我回家也没事做,在……这看你割草。

小姑娘说:唉,割草很累的,有什么好看的,看你这打扮,平时很少干农活吧?

屈原点点头。

小姑娘低头想了会,狡黠地笑道:那以后你帮我割草啊,我俩一起割。

还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事?屈原捣蒜一般地点着头。

遗憾是,自从雨后两人分别后,屈原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个小姑娘。屈原每天都在房檐下等候,小姑娘的身影再也没出现过。很多人认为是小姑娘雨后回家时遇到了意外,但这只是猜测,具体原因无人得知。

后来屈原根据这段伤心事写成了诗歌《九歌》,诗中主角也是苦等心上人而未至,大概是屈原最真实的内心写照吧。

为什么要纪念屈原

屈原生于公元前278年抱石自尽于汨罗江,是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中国五千年历史悠长,名人层出不穷,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

屈原画像

这一是纪念他出色的文学成就,二是纪念他高尚的品格。屈原呕心沥血作成的诗歌,开启了楚辞这一文体的先河,把赋、比、兴巧妙融合在一起,将借物明心、抒发思想感情发挥到了极致。屈原在楚怀王时代在官居高位,也曾在朝堂上大放异彩。他的骨子里流淌爱国的血液,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因自己遭罢黜而怨恨不以个人处境悲凉而心有怨怼,一心只想着自己能为楚国的强大添砖加瓦。

屈原一生历经三朝君主,在第二任君主楚怀王时得到重用。他能够现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上预见未来政局的走势,主张富国强兵抵御秦国。无奈屈原他算的准未来却看不清现在,受到其他各方势力的排挤,最终与楚怀王之间产生嫌隙。即使这样,在楚怀王死后,他仍对楚国王室抱有期许,不想自己满身本事被白白浪费。随着他再一次被流放,他的政治生命走到了终点。

不管屈原的结局如何,在他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他是正义和忠烈的化身,他身上所带有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情怀,值得每一个人敬仰。尤其是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他身上的宝贵品格显得尤为重要。

结局莫愁女做了楚王的妃子, 屈原喜欢的是莫愁女但是最后去了碧霞。

出生于名门千古第一浪漫诗人屈原,爱上了普通女奴莫愁。正逢战国,天下大乱,群雄争霸之际。于是,在这满是战乱,满是硝烟的年代里,他们的爱情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隔。无论是门第之别的阻隔、或是时代思想的侵扰,都变作一把巨大的沉重的无形的枷锁,牢牢捆住两个年轻的相爱的心。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虽破万重在一起了,却终是难以逃脱的命运。旧时光根深蒂固的门第之见,战乱年代里那些顽固的权贵之争,纯粹而又脆弱美好的爱情妄想冲破黑暗,接受阳光的洗礼谈何容易。为了坚守那份来之不易的爱情,为了坚守心中向往的那份美好,他们在同这些恶霸、权贵等的激烈斗争中硬生生被卷土了宫廷之战与家国情仇的沼泽。望采纳

  **屈原观后感篇:屈原读后感

 读完屈原我心中更多的是愤怒与惋惜。愤怒的是那些在楚国占有庞大权力,但为了个人暂时的利益而私通秦国,背地里说屈原坏话的佞臣小人。惋惜的是屈原这个政治人才一生的政治道路都被“亲小人,远贤臣”的楚怀王这样白白的断送了。 屈原出生在当时楚王朝一个占据着重要地位的贵族家庭,他出生的日子更是被古代人称为几百年也难得出现的良辰吉日。因此,屈原的父亲从小就对屈原寄以很大的希望。因为出生在一个有这显赫地位的家庭,他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屈原十岁那年,父亲伯庸战死疆场,母亲也因此改嫁。从此以后,屈原便于姐姐女嬃相依为命,在屈原父亲生前为他聘请的一个老师的教育下,二十岁那年,屈原便告别亲人和老师因在家乡抗击秦兵的卓越表现被太子熊櫆招入兰台宫,任文学待读。他在这个荟萃人才之所,以自己辅佐皇上统一天下的气魄终于折服了太子,成为日后楚怀王的重要辅佐大臣。 在屈原任左徒之职的时候,他进行了改革与变法。但会对贪官造成打击,那些贪污大臣便背地里说屈原坏话。使屈原降职为三闾大夫。一次,秦国国相对楚怀王实施了政治欺骗,事候屈原直言批评怀王,怀王不应轻信了小人的谗言仅不听还将屈原流放到了汉北。在汉北有一条河,河对岸就是韩国了。一天屈原从茅屋里走出来,只见一个人用斗笠遮住脸,从河那头乘小舟过来了。那人恭敬的对屈原说道;"尊敬的三闾大夫,您既然在出国毫无用武之地,那您就到我们韩国来吧,这可是我们韩国国君诚挚的邀请。"说完,指着身后的一辆马车,“上车吧!”屈原听了,摆摆手;"楚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可不能做像‘苏秦、张仪’那样的叛国贼。”那人听了说:“我也是楚国人,你看我现在多好啊!天天要吃又吃,要喝有喝,衣食无忧,何必要留在一个对自己毫无意义的地方呢?”屈原听完,直言拒绝。韩国使者只好摇头回去了。韩国邀请屈原失

 败后,其他五国连秦国这个楚国最大的敌人都以高官俸禄去请屈原,屈原都无动于衷。 后来,楚王因不中用屈原而导致势力越来越小使秦国仗势请楚王去秦国武关会盟。屈原听说了,不顾王法规定,擅自连夜赶回都城跪着劝楚王不要去上了圈套。楚王仍然不听屈原劝告去武关会盟。结果应此命丧秦国。此后,顷襄王继位,更加重用贪官污吏。还将屈原放逐到了沅湘。不久,由于顷襄王任意重用贪官,楚国国都被秦军攻下了。屈原听到了这个消息,悲痛万分,在一个电闪雷鸣,狂风大作的清晨投江自杀了。屈原就这样结束了他那悲剧的一生。 篇二:屈原读后感 从离骚中我看到了屈原的浪漫于自爱。屈原属于楚国公族先世三代在朝,官至左徙曾经深得楚怀王得信任,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以对诸侯。屈原作为一名外交家与军事家,对内他主张统一楚国,对外实行联齐抗秦得策略。正如屈原所认为得他兼具有着内美与外才,是有资格象爱香草美人那样爱惜自己得。 离骚中反复出现了江离,辟芷,秋兰,杜衡,菌桂,胡绳等种种的香草再加上秋菊,芙蓉,香草(花)的形象深入人心。离骚中又写了屈原上下求索的迅女的过程,此中屈原还以美人自比与出怀王的关系。为什么这样写呢?咋一看还真是狂妄!诚然花草是天地间自然造化的产物,屈原以此自比,就是在说屈原就像这花草一样预审据来就有着天然的芳香与美丽。而写自己能上天入地则是以此表示自己的非凡人生经历。日本的孩子都相信自己是天国送给人间的礼物。原本生命是一种很偶然的诞生,但人来总是乐此不彼地给赋予它神秘而美丽地色彩。屈原也是这样。屈原愿与荷叶为衣,芙蓉为裳,在淡淡的清晨收集兰花的朝露,在夕阳的黄晕中采摘初开的菊花。因为他相信自己是非凡的,所以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但现实不可能这样美好。尽管想象中的事物这样美好但这只能是一种非现实的浪漫。 非现实的浪漫也是浪漫。在屈原理想的世界里是容不下半点的污秽的,应该在一片浓郁的花和同样浓郁的花香里纵横允吸着天地神明赐予的空气,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要做地事。拥有这样芳香浓郁的庄园,心里期盼着美人的相伴。屈原爱自己,因此对美人的要求也很高,以至于天上人间上下求索竟不能得。屈原爱自己至此。 屈

 原得自爱又是和浪漫联系在一起得。爱惜自己本身就是人类最原始的美好情结,屈原是个浪漫到极至的人,其浪漫情怀也是巍然独立的。屈原之前没有出现过象离骚这样的长篇抒情诗,屈原的独树一帜就是浪漫。凡是人有两种境遇,生活事业得意或者失意。得意的人心里开的是明朗的花,失意的人心里开的失幽怨的花。自爱而又不得意的人虽然开的是幽怨的花,但却依然可以美丽着傲视群芳。屈原是这样的,虽不得志,但却可以孤芳自赏。屈原对江而叹:时间象流水一样追赶不上,年岁匆匆不再等待我,内心的忧思滚滚也如江水。屈原在离骚中表现了他愿意效法前人彭咸的意愿,屈原后来也的确这样做了。为非现实的浪漫付出的代价同样是诗意般的浪漫死亡。 篇三:屈原读后感 如余秋雨所说,世上所多者为小人,且令人防不胜防,多少人死在小人“一口一口咬死你”的嘴下。小人从你对他极微小的利益冲突着眼,越害你越不能不害你,直到你死,小人绝不会起“留人一条生路”之想。何况屈原比较出众,枪打出头鸟的规律不会改。 打倒小人的办法只有以毒攻毒,你也去变成小人,看谁做得更狠、更毒、更下流。这办法在屈原身上没用,“宁溘死以流亡”也“不忍为此态”,这就只有一条死路了。 再不然,设法不和小人起利益冲突,退出庙堂隐居山野。问题是屈原就算去国离家,也会“忽观睨夫旧乡”,舍不得走。 所以屈原一定会死。 屈原具有典型的中国文人的性格。这种性格多以悲剧收尾,至少拥有这种性格的人多不快乐,一片污浊他就偏作莲花,春有春恨秋有秋愁,隐居山野时会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选上当官了又说“忙日苦多闲日少”,流放了他马上恨“云横秦岭家何在”,离家在外还得“望极天涯不见家”,就算什么都圆满他还得“一向年光有限身”,怨到人生太短上头去了。(真不如拉一天板车回家喝大碗茶不识半个字的好。)他们清高、孤独、敏感,像寄居蟹。他们可以选择壮烈地死去,却不能承受艰辛屈辱的生活。前者是一种理想化的民族精神,是梦化诗化的,而后者才是民族生存强大的基础。试想作为一国最上层最优秀最具希望的知识分子,遇到打击就缩回去“梅妻鹤子”,要不就“士可杀而不可辱”,这叫什么事儿呢?从社会角度看,真是自私脆弱的表现。 所以屈原又不该死。 对屈原的崇拜,是不完全正确的。当然,在今天,有传统文人既刚烈又脆弱的性格的人已经很少,但谁能在歌颂传统文化的同时,向我们指明传统文人的人格弱点?谁能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说明性格孤傲自闭的坏处?谁能在鄙薄轻视中国文化和盲目崇拜中国文化的两极之间,

 找到一个中间点,认识它、理解它、爱它? 屈原的死,既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个错误。 他的形象是美的;芳泽杂糅时,昭质未亏。“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 字里行间,手指抚弄那时飞扬的冠带明灭的灯火竖排的书卷清朗的陈词和浩然的长叹,以及冰冷的江水和黎明前最后的黑暗,想最后笑一笑的时候已经泪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772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