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和他的「三部曲」

姜文和他的「三部曲」,第1张

《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姜文式“北洋三部曲”已悉数呈现,豆瓣评分分别为:87、63、71。

相比于早些年的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88、《鬼子来了》92,连晦涩难懂的文艺片《太阳照常升起》80都比「北洋三部曲」中的两部要高的多,于是 有人说着姜文已「姜朗才尽」「神话不再」,有人仍力挺他拍的片子是「真男人风采」「有原始冲动的本能」「肆意挥洒生猛和超现实主义」。

截止7月24日,邪不压正票房累计554亿,不管口碑是否两极分化,“姜文”二字的招牌仍表现出了强大的票房号召力。

强叙事

如同北平的哈姆雷特

如同李小龙智取危机四伏的卡萨布兰卡!

邪不压正宣传海报

姜文拍的这“三部曲”的民国二十多年,尝试了不同的风格和类型。

《让子弹飞》把土匪打恶霸的故事讲到了极致,《一步之遥》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谱写了马走日从风光无限到一桩谋杀案引发的悲剧收场的大起大落的人生,而相较于恶评如潮的《一步之遥》, 《邪不压正》不管在表现手法、叙事和整体风格,都明显克制了许多。

致敬昆汀,影片就像是中国1973李天然版《杀死比尔》,一个复仇的故事:朱潜龙作为大师兄和日本人根本一郎勾结杀死了师父全家,少年李天然侥幸逃生,背负着血海深仇,在美国训练多年后回到了抗战爆发前混乱的北平,各方势力、人物各怀心思,风起云涌,最后李天然走上了复仇之路,手刃仇人。

在一次访谈中他(姜文)说: 我觉得(这个故事)比以前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每个人无论对自己成长和自己的失败,都带有某种自觉性。

或许应该这么理解,相较于前两部主人公的形象都是「智勇双全」「奸诈狡猾」的社会老油条,青年热血又迷惘的年轻一代李天然这个角色的塑造和他的故事更像是一种融合历史大潮的新生力量。

他的出场设定不是上台就能跟各路军阀特务斗智斗勇的谋臣勇士,他,作为一个「个人」,或者说作为隐喻代表「新中国」觉醒的一员,他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自己的原因和目的,最后才是结果,也就是这个故事的核心: 成长的「自觉性」。

隐喻

窦文涛问:你比如说今天的观众,咱就拿年轻观众来说,你**里那一点点的讲究,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所谓呢?

姜文回答说:我其实是一个非常正能量,一个乐观的人。我觉得他今天不懂,他有一天会懂的,等他懂的那一天回来想,老姜真对得起我。

姜文圆桌派访谈

尚不得知这「北洋三部曲」是否真的有诸评所数的政治隐喻,按照时间结合故事内容来看,《让子弹飞》评述最多的隐喻就是1911年关于「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而配上土匪恶霸互斗,群众革命意识的觉醒,预示着层层剥削压迫的旧社会已经过去,一个新的斗争时代的来临。

影片最后「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预示着下段故事开始的地方——上海,而上海1920年, 革命燃烧的火种和激情也在新文化运动等后达到了新的发展。

但辛亥革命后却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一步之遥》在乱世中改编一件「阎瑞生案」,尽显社会矛盾,荒诞中参杂着迷惘和困惑,如果说它隐喻着革命果实被窃取而离胜利「一步之遥」,那《邪不压正》就是「自家兄弟相杀」(亲日/保国)和「抗日」的矛盾。

是否隐喻着北洋统治时代的结束,国共十年对峙局面打乱,混乱的局面终于暂时完结,全民族开始一直对外抗日呢?

姜文的心思若能够强猜得到,那《邪不压正》也就不会硬生讽刺诸多影评人了。

或许他**里有意思的那点「讲究」,那点固执的时代感和历史感,用一个或几个人物的历程由小见大的呈现出来,在观众们嬉笑之余,也能够静下心认真的思考,拨开层层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理解。

人物/人性

江湖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姜文**里的人物形象都是简单又复杂的。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夏雨饰演的马小军,他顽劣、混日子、内心深处渴望着被有魅力的女性关注并「发生故事」,而实际上或许什么也没有发生。

他的 痞气藏在心里 ,独自一人的时候就畅快的释放自己,面对喜欢的女性,他 又羞于表达 ,隐藏自己的愤怒和悲伤。

这些在成长过程中交杂着的欢愉、困惑和痛苦,都在人物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虚幻又真实,让观众既是马小军,又是自己。

「北洋三部曲」更是把人物的「痞性」,表现的更好更深。不管是《让子弹飞》里智勇双全的土匪头子张牧之(张麻子),还是《一步之遥》里挂羊头卖狗肉大起大落的马走日,抑或是《邪不压正》里亦敌亦友城府极深的蓝青峰,都敞着一股 「大丈夫」「英雄主义」 「血肉情义深重」 敢于斗争和放手一搏去干事儿的猛劲儿。

可是这**光有「猛」劲儿可不够味,有勇无谋那就没意思了,这男人都是个「人精」,不能瞎斗,同时他还得有点缺点,一根筋的性格就没意思了,复杂的人性就有意思的多,英雄狗熊他也得接地气,打牌也得看运势啊!

比如 张麻子 就为了斗黄四郎,明明可以收手或者直接杀了黄四郎的时候却依然执着群众参与彻底推翻的重要性,从而牺牲了很多人。

汤师爷 是典型的小人,他买官敛财,贪婪狡黠,同时又对自己的夫人情深意重,斗到如火如荼险恶丛生时,又劝张麻子收手保全他自己。

马走日 更是玩砸了自己的牌,从一开始的教父式出场,到最后落得如此下场。

蓝青峰 城府极深,可敌可友,涉及利益和危险暴露就杀了大亨德勒,既让李天然归心,又拿到了名单,一箭双雕。

李天然 又聪敏又幼稚,有着年轻人的冲动,复仇的目标坚定又勇敢,但同时又迷惘和脆弱。

这些人物都是鲜明又复杂的,由此来表现人性中的恶与善,爱与恨,利益与人性的交织。

姜文善于表现「饭桌政治」,各色人物在饭桌上的冲突、矛盾、虚伪、谨慎、各方利益及诡谲都展露无疑,这人精斗人精,得斗的有法有面儿,得斗的让人家心服口服,同时让观众乐呵乐呵,也瞅瞅这高精人士们斗法都是咋个整,再混杂个这些国破家亡的时代,各派势力对峙,这戏就有的好看。

反思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太阳照常升起。

姜文的**仿佛倒叙着从北洋时期,到抗战,再到抗战胜利、新中国时期产出,风格多变,但是他的个人意识始终贯穿他的作品。

台词磨刀处见功力,说半句留三句,让人回味猜想,突出人物性格,那些「站着把钱挣了」「没有你对我很重要」「肚子像天鹅绒」「Today we make history 」「我压着速度呢」意味深长的台词,断的节奏刚刚好,火候刚刚好,他对细节的要求和处理也很苛刻。

《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小说《侠隐》,小说对老北京的描写细节精确,是一个 传统、现代、市井、江湖、最中国的、最西洋、最平常、最传奇的结合体,杂糅共处,显示出「一种特殊的现代性」。

张北海在访谈中提到这个故事的主题是老北京的消逝和侠的终结,姜文在影片里还原了当时的老北京,比如李天然刚回北平时候镜头里被拆的城墙,开汽车、拉黄包车、骑自行车的各种各样的人,体现了那时候老北京的样子。

周韵饰演的关巧红则还原了施剑翘作为一个小人物在历史沉浮中隐忍报仇的形象。

片里的社会人物在时代的大潮中走向自己的命运,而这些伴随着时代走势的更多的意义和思考,就需要观影人自己体会了。

他给你展现出来的东西,既不摆在桌上,又有迹可循,好像感觉要让你从一条河的一岸去到另一岸,他带着你在水中走,走到了一半突然消失了,留下你在河中间困惑:

究竟哪个岸是我要去的岸?

我为何要去那个岸?

我应该怎么分清楚是哪个岸?

于是有的人回了原岸,

有的人过到对岸,

有的人在水里骂着不尽职尽责,

有的人思考两个岸的不同,为什么要过岸,

有的人说这个河是姜文带我走的,就算我不明白他的意思,我去哪都觉得他厉害。

这些人物、细节、故事情节、背景等「火候」熬成了一锅浓汤,里面又掺杂着姜式个人意识和风格以及抛砖引玉似的思考,使得这些作品既不老套低俗又不过于太文艺无趣。

只是这熬的浓汤以后可能还需要仔细斟酌,隐喻穿插在故事里太深和晦涩而表达的太浅又过于片段化,则使观影的体验不佳,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是姜文应该认真思考的地方。

洋洋洒洒这么多, 艺术作品文艺气息太重又总不能被大众所理解,太通俗又难以彰显深处的思考,个人意识又与普世价值观时常冲突, 权威已经不再是引导和掌控舆论的风向标,观影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

「北洋三部曲」成绩虽不如「出道时期」的那些巅峰之作,可是仍然无法阻挡姜文对个人意识、时代大潮和强故事结合体风格的**的探索和执着。

美人在骨不在皮 ,这些「讲究」或许总有一天会历经时间的考验被大众认可,而姜文的下一部作品,又将会是令人期待的、新的开始。

最后,分别借用《一步之遥》、《太阳照常升起》的一句台词: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太阳照常升起。

参考资料

在我个人看来,他的**的景别带有极强的主观性,集中地体现了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即创作者是在“叫你看什么”,还是在“随你看什么”。景别元素的运用,直接决定了影片的风格特征。姜文**大量运用近景、特写等小景别,强调、夸张、放大地表现对象,来突出其戏剧化的特征。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有大量特写,米兰的笑脸、小腿和脚,马小军翻动抽屉的手等,体现了少年视角。《鬼子来了》开头日本军官的军鞋、青天白日旗的特写简明地交代了人物身份,多场室内对话采用小景别起到了淡化背景、淡化镜头存在感的作用,镜头随着不同人物的说话而运动,没有正反打,通过不同的拍摄角度和用光区分主次。《太阳照常升起》小景别占多数,疯妈的脚、林大夫被摸的屁股、食堂女工捏面的手等镜头强化了气氛,多场室内交流也淡化了背景。《让子弹飞》中很少全景,所有叙事几乎在近景下完成,特写闹钟、惊堂木和枪等能迅速让观众抓住要点事物,这些特写镜头构成的节奏感,在影片中营造了有力的视觉节奏基调。

望远镜作为拉近与被观察者距离的工具多次出现。《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用望远镜观察胡老师,发现米兰的照片后又用望远镜仔细观察;《让子弹飞》里黄四郎很喜欢用望远镜观察张牧之一行人,张牧之斩杀假黄四郎的重要一幕也是通过黄四郎的望远镜近距离展现的。

怎么样?如果喜欢我的回答的话欢迎给我留言和点赞吧!

1 不晓得老天是怎么安排的

台湾演员彭于晏终于得到了**《邪不压正》里面的一个角色。

七年前,他和导演姜文还互相不认识。那时他凭借《翻滚吧!阿信》入围第4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只跟演了姜文戏的葛优打过照面。

当年的竞争不可谓不激烈,角逐这个奖项的除了演《让子弹飞》的葛优,还有《钢的琴》的王千源和《桃姐》的刘德华。彭于晏见过许鞍华好几次,“但姜导就没有认识,想说不可能拍他的戏。他不认识我,那时候他也没来。”彭于晏对“十点人物志”说。

跟姜文见面的机会是彭于晏找上门要到的。“ 当时知道导演要拍个新片选角色,我就透过一个朋友去认识,他搞不好有角色适合我的。 ”去之前,彭于晏先读过了小说《侠隐》,《邪不压正》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

得到角色的过程则破费周折。彭于晏先到姜文的工作室,跟姜文见面吃了个饭。后来他又去了好几次,在最后一次碰到了“凡哥”廖凡。他们换好衣服,姜文就让他们聊天,随意地做一些戏的状态。试戏的剧本欠奉,他们得自己走戏样。

彭于晏原本也不符合姜文对“李天然”的想象,导演想要一个20岁出头、英文讲得好、会中文、拍过动作戏的演员,但彭的年龄并不符合。不过,这几年,彭于晏倒是真的拍了不少打戏。

“就不晓得老天是怎么安排的”,彭于晏最后还是演上了姜文的戏。这样一来,他才有了机会去见识一下七年前《让子弹飞》的导演。

曾经,在他们两个之间的距离像一条银河那么遥远的时候,姜文在彭于晏的心里是“ 遥不可及、有点神秘、很恐怖的一个人,好像随时会火山爆发 ”。后来一接触,彭于晏对姜文的印象完全变了样,“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幽默可爱的人。”

“(姜文)导演就像一个大哥大。特别是现场,虽然大家都挺怕他的吧,但我觉得他其实非常温柔细心,也很浪漫。”彭于晏说。

拍《邪不压正》的一场重要的感情戏的时候,正好碰上彭于晏生日。那场戏里,“李天然”的父亲去世,饰演“前朝武人蓝青峰”的姜文像教父一样站在床边,准备把一块白布掀开,让“李天然”看看他的父亲。

外面下着大雨,现场放着音乐,彭于晏全身湿透,悲伤的情绪酝酿得刚刚好。但当他噙着眼泪靠近那张床,随后“蓝青峰”掀开那块白布,彭于晏却突然看到了一个生日蛋糕。

“那一个镜头(白布)掀开的时候,是23点59分。你看他多精准,我生日的那一秒他就要给惊喜,他就是这么细节到这个(程度)。”彭于晏对“十点人物志”说,“ 我在想, 你怎么会是这么可爱的一个导演。

因为姜文是这样在意演员感受的导演,所以彭于晏把自己百分之百地交给了导演。 “他就有那种能力让你很放心,心甘情愿地把最不想掏出来的东西掏出来。很恐怖的一件事情,说实话。”

不过,彭于晏百分之百地把自己交出去的原因,可能还不止因为姜文,而是因为酒精。在拍摄现场,姜文会吆喝剧组员工“来,给彭老板喝一口(威士忌)”。两口威士忌落肚,彭于晏就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了。

“他想拍拍我不一样的状态。导演常常会给你不同的东西,让你有不一样的感觉。”彭于晏说,拍姜文的戏,他体会到了什么是“过瘾”。过瘾行为的其中之一,是演员们都是到了拍戏现场才拿到台词,拿到台词就开始背。

彭于晏说,这种过瘾对他来说“太重要了”。“这个就是你学一个东西的过程,这个就是让你一直坚持下去的原因。 因为你得到的养分、经验,都会让你内心很强大。

这些年,彭于晏的拼劲,**行业有目共睹。 2007年,他因《基因决定我爱你》提名第44届台湾**金马奖最佳新人奖。

2011年提名台湾金马最佳男主角奖的两年之后,他又靠《激战》获得第50届台湾**金马奖和第33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提名。2015年,《黄飞鸿之英雄有梦》让他入围第34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和提名各种奖项一起到来的,是这些年他拍的打戏越来越多。 早些年,在经验还不足的时候,彭于晏对打戏“特别怕”,“很多动作怕做不好,就得大家跟你重来。”有一次拍戏,他在大雨中从三楼跳下去,空中还要对焦,感觉“像坐了云霄飞车一样”。

但彭于晏有自己的幸运。他算是洪家班的成员,洪金宝是他的义父。2015年,彭于晏拍《黄飞鸿之英雄有梦》,每次跟洪金宝一起练习,都能得到特别的照顾。本来演员拍打戏可以用替身,这样也能保持演员的精力,但他更愿意自己上阵。

每次我都说我试一个吧,然后我就自己做,拍不到脸也做。 ”彭于晏自评这些动作他“做得还可以”。“所以洪家班都说我抢他们饭碗。(他们是)开玩笑,很可爱,说以后你不当演员,来干武行,叫我跟他们一起混。”

因为有专业团队的帮助,彭于晏拍打戏的这些年,没有受过大伤。小伤则好像没办法避免,他多年拍打戏,休息时间又不够,在长时间的积累下长了内骨刺。

“可能是拍《翻滚吧!阿信》的时候受伤的。以前比较恢复快,现在恢复慢了。后来就开始知道拍戏前先热身,不管拍文戏武戏都先热身。拍完武戏会放松,也不要马上去吹冷气这样。”彭于晏说。

在这样的拼命之中,彭于晏在七年前提名金马影帝的时候,达到了他演戏生涯中的一个“小巅峰”。 “那个时候就觉得,哎呀,可以了可以了。”彭于晏说。

颁奖典礼公布得奖名单之前有一个开屏大框,摄影机会对准每一个入围的演员。彭于晏在台下,下意识让自己“要淡定”,如果得奖的人不是他,那他脸上“绝对不能失落感太重”。

但是,在那样的情境下,演员的竞争心会被挑起来。 彭于晏在慌乱的脑补过程中还想着:“哎呀,如果是我该多好啊,后面就平步青云了。快点是我吧是我吧。”

当“十点人物志”试图从彭于晏身上得到一些戏剧感,问他有没有哪一个角色,让他曾经觉得“啊,演员可以做一辈子”。彭于晏的回答是:“真的很多。”他的一番话,显露出了和他的外表一致的开朗乐观的底色。

“如果是说**的话,我选的都是我自己非常喜欢的(**)。 与其说是我塑造角色,不如说这个角色让我学到很多东西。 ”他跟廖凡一起拍《邪不压正》,就是一边看着廖凡“炸裂的演技”时偶尔忘词,一边跟廖凡在训练的时候互相鼓励。“就觉得很荣幸跟师兄拍戏吧,很过瘾。”

“这个过程大家在一起创作一个东西出来,这个宝贝花了大家的心血跟时间,这个就很值得,是forever lasting。 这个东西存在,就让我觉得我这一年或者这几个月有做一些东西存在这个世界上。 ”彭于晏对“十点人物志”说。

某种意义上,“李天然”这个角色,也是将彭于晏的少年经历定格在了大银幕上。

彭于晏喜欢看《灌篮高手》、《火影忍者》之类的漫画,他说,漫画里的主人翁跟**的主人翁,很多时候都很像。“ 每一个**的主角、配角其实都有这样的过程。刚开始一定是不厉害,很逊,被各个人欺负,受到挫折。 ”彭于晏说。

他像从未对往事介怀一样对“十点人物志”聊起他的小学时光——“我是被打大的。”彭于晏是单亲家庭的小孩,小时候很胖。他的妈妈曾经跑到他的小学里告诉老师,他们可以“努力地打骂”彭于晏。

于是,只要迟到,他就会被打巴掌。只要上课讲话,他就会被罚蹲。那时他是小学里唯一一个要每天跑10圈操场的学生,跑完要写200字的日记。

但这些体罚似乎没有给他造成任何创伤,聊起来他也乐呵呵的:“以前真是太纯朴了,太乖了,跑10圈,(还以为是)因为老师觉得我太胖了。”

接着他又聊起了成长过程中,他怎么接连放弃爱好,变成一个从小就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人。读国中的时候,他有一次代表国中部去参加校际间的比赛。

“我觉得自己蛮厉害的,哔,下水,游游,使劲拼拼命,100米自由式。到了以后一看,没人。我想说应该是我第一了吧,结果一看,大家都已经在上面在擦水了,震撼到我了。”彭于晏从此放弃游泳,开始练篮球。

“后来到了加拿大念书,打篮球。我篮球很厉害,开始跟黑人、白人打球。他们都很喜欢我,就叫我去参加全BC省16岁以下的比赛。我去了以后,去试,准备上嘛,就被同年级比我矮的人扣篮。我就放弃打篮球了。”

彭于晏将这样的人生形容为“充满了幽默”。但他也说,一旦人们克服那些困难,就终究会成为“厉害的高手”。“ 我们每一个的人生都是这样累计的,都不是一开始就很厉害。都是一直很努力很努力,才慢慢变得很厉害的人。

2002年,彭于晏出演了他的首部电视剧《爱情白皮书》,参演的第一部短片是钮承泽的《记录》。他合作过的导演,也许会令一些想要进影视圈的人心生羡慕:徐克、曾国祥、洪金宝、张艺谋、许鞍华……一直到这一次《邪不压正》的姜文。

他的拼劲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如果你“很喜欢一样东西,你就得想办法自己去经营去努力”。最终,与那些大导演合作创造出来的作品,成为他口中的“丰硕的果实”。

长大后的这些年,彭于晏拍完戏回到家,突然从角色中脱离出来,不知道可以做什么的时候,他就会回自己的小学去。他要么是夜里不睡觉,到小学去跑步,要么是早上不睡觉,起了床就买份豆浆油条,然后到学校操场去看学生升旗。

这正像《邪不压正》中“李天然”去美国学医又最终回到了北平。 不一样的是,“李天然”是惦记着为师父报仇,而彭于晏,是在怀念自己小学的时候。

-作者-

李敏,90后,潮汕人,长得美,写得好。本文首发十点人物志(ID:sdrenwu),记录每一个值得被记录的人,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开篇我说两点,其一我们的**工业化程度和西方尤其是好莱坞还是有不小的差距。《流浪地球》是个很好的开端。其二我们的审查制度,到底对创作者的自由有无限制,这个目前没有定论,留给大家讨论。2010到2020年十年,华语**十佳送上。让子弹飞 2010年>距离上一部神片《太阳照常升起》之后三年,姜文开启了他的民国三部曲。野性、想象力和浪漫主义,在这三部**里随处可见。我倾向于把三部**连在一起看待,它们代表了一个男人对于那个时代的自我代入。姜文的**总是在刻意隐去某些东西,将说未说,欲说还休。给人留下巨大的解读空间。这就和他整天挂在嘴上的那句,人和人之间其实有很多的误读。他喜欢这种,甚至是享受来自于各类观众对他**的误读。然后笑嘻嘻的躲在暗处看着大家,心里不由得泛起一句,怎么样,老子就是牛逼吧。如果是别人拍这样一部**,大家可能全当爽片看了。但出自姜文之手,大家总觉得不那么简单。他一定是想通过这事说点什么。鹅城这个小地方的几方势力争夺,是不是也有点以小见大的意思呢。这三部曲是姜文在**上全新的尝试,和他之前的三部有很大区别,是他在**市场环境变化后,对于艺术和商业平衡的探索。《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依然都是上乘水准的作品。也许在商业上没有《子弹》成功,但在个人的表达上,姜文又向前进了一大步。钢的琴 2011年2011年上映,2017年重映。导演张猛之前的《耳朵大有福》让人印象深刻。这次的《钢的琴》可以说是一次爆发,无论在题材角度的选择,以及对整部**节奏的把控,完全趋于成熟。另外把这样一部基调悲凉的影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处理。既能在商业上降低观影门槛,同时又是一种很高级的讽刺方式。很多人戏称这部**还可以叫做《杀死那个东北人》。影片的剧情其实很简单,一位钢厂工人在下岗后,面对离家出走的妻子再度回来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展开。一无所有一事无成的男主,为了把女儿留住,联合厂里的其他工人,准备用钢厂的废旧材料,自己动手做一台钢琴供女儿练习。导演把东北旧工业基地那种破败感捕捉的十分到位,在让人窒息的环境里,底层人民为了自己的生活而产生各种荒诞想法,并付诸于实践。这样的反差让《钢的琴》从一开始就产生了明显的戏剧冲突。小人物在大环境中无力的挣扎是这部**的底色。这和我们后面要说的《大佛普拉斯》有异曲同工之妙。好在导演给了它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影片停在了女儿用这台做出来的钢琴演奏的片段,让人在最后产生了一丝欣慰。真的是难得一见的国产现实主义力作。万箭穿心 2012年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导演在13年的作品《大明劫》,而《万箭穿心》这部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导演王竞在创作上的最高峰。我经常说,我们其实有很多现实主义的作品,因为商业上的失败而被埋没。这个时代大家更愿意把**看作一种娱乐化的商品,而深刻反映现实的作品就更显得弥足珍贵。影片讲述了一个苦命女人半生的故事,把生活强加给她的一切,一点一点的剥离给观众看,既心碎又心疼。导演在叙事的过程中,保持了极大冷静与克制。并没有主观的判断谁是谁非。而是把生活中的命运和无力感,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客观的展示出女主在半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在她认知范围内的自我反抗。生活强加于每个人的劫数,一个也不会少。而你面对这些劫数的方式,其实就组成了你的一生。颜丙燕用她极其出彩的表演撑起了整部**,完全融入了角色。让观众在共情上更上一个台阶。直到大家明白那句:“万箭穿心,习惯就好”的意思。狗十三‎ 2013年>曹保平导演的《烈日灼心》和《李米的猜想》都是上乘佳作,尤其前者在15年赚足了口碑。但这个十佳里我仍然愿意给这部13年的作品《狗十三》,它一直被禁到18年才上映。影片的故事围绕着13岁的小女孩和她的爱犬爱因斯坦展开,再放大到女孩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孩子的单纯与执拗,在面对成人世界时所产生的各种摩擦,成为了女孩成长过程中的伤痛。一个人长大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导演把这个问题赤裸裸的揭示给众人。就像影片中的两场饭局,是导演给所有成年人的一记耳光。没有真诚,只有丑陋。拍的实在太过精彩。片尾,一直执着于寻找狗狗的女孩,却对于爱因斯坦视而不见。这样莫大的反讽最终成为女孩长大成熟的标志。这是一部青春片,但又不全是。影片以小见大,把孩子与父辈之间的关系,放大到整个成人世界的规则,那里有各种各样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肮脏的潜规则。远不如人和狗的关系那么简单。狗十三一语双关,如此深刻。一代宗师 2013年>王家卫这十年间唯一的长篇作品,精致如油画般的质感。一以贯之的摄影风格。它很王家卫,但又与以往的王家卫有所不同。相比之前的作品,尤其是同类型的《东邪西毒》,《一代宗师》所表现出的节奏感和故事张力更胜一筹,更加贴近主流化的叙事模式。影片场景的搭建十分考究,服化道做到了高度统一与还原。片中的几场打戏,在剪接上快慢结合。运动转场使用快速灵动的剪切,凸显比武的激烈。特写处运用慢镜,拳拳到肉打击感十足。《一代宗师》并不是关于叶问个人的传记片,更像是对曾经辉煌而又逝去的武林平添的一份追忆。这些追忆包括了名利,意气以及情愫。人呐最怕的就是重温旧梦。若近若离的情感更符合东方人的审美哲学。武侠片的文脉不能断,它是最能代表东方文化和美学特征的表现形式,从徐克到王家卫,从《卧虎藏龙》到《刺客聂隐娘》。再到后面要说的徐浩峰。武侠片不仅仅是古装片,更重要的是对于“武侠”两个字的开掘,其中所包含的逻辑与智慧是我们独有的,它涵盖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事风格。《流浪地球》我们固然要做,但武侠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更要香火延续,生生不息。最后墨镜王《繁花》搞快点。

一:《阳关灿烂的日子》

这部**在中国影史中也算是一部别具风格且不可或缺的佳片。**中姜文以回忆体的表现手法,描述了一个自己心目中的完美童年。**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他引起了中国一代人的童年共鸣。姜文也印证了那句话,处女作即巅峰。**用异常细腻的表现手法将那个年代的老北京年轻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跃然荧幕之上。真是不可多得的佳片。

二:《让子弹飞》

如果我跟您说这部**上映于2010年,可能很多人心中会为之一振。这怎么会是一部十年前的作品?明明里面的所有桥段甚至台词都如此得清晰。这就是一部好**的共性了。它们总是能让人难以忘却,同时这部**也开启了姜文的“民国三部曲”的新篇章。如今《一步之遥》和《邪不胜正》都已上映,姜文的民国三部曲也得以终结。虽然后两部无论是在故事还是内涵上都和《让子弹飞》有着很大的差距,但依然展现了姜文独特的个人风格。

三:《鬼子来了》

这部由姜文执导并主演的《鬼子来了》一片也以独特的视角来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侵略者与当地农民的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本片由于触及敏感的话题和非传统的表现手法,至今未能在中国大陆地区公映,但曾在中央电视台**频道播出过。在该片拍摄期间,姜文参观了日本东京的靖国神社,引起了国内舆论界的轩然大波。**以全黑白的表现形式为观众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法西斯的毫无人性。**中没有什么伟大的家国情怀与英雄主义,完全是以一个当时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直面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这也是一部合格的反战**。

姜文是中国导演界的异类和奇葩。这可不是骂人的词语,反而使我本人对姜文导演的肯定,而且没有比这两个词更合适且贴切的形容他了。姜文相比于他的请兄弟姜武,他无论是做演员还是导演,都无时无刻不散发出天赋的创意和魅力,有人说他是中国的昆汀·塔伦蒂诺我认为名副其实。

之所以说姜文是奇葩,是因为相比于靠黑色幽默起家,并靠葛优发家的冯小刚,姜文多了一丝霸气和果断;相比文艺为先格局宏大的张艺谋又多了一点秀气和细腻。所以我们很难讲姜文应该属于哪一类导演,他有点类似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欧美的荒诞派艺术家,又时时表达着自己的无奈,又发出了对社会和人性的哀嚎。

姜文通过饰演农民马大三已经可以看出他对这种矛盾的人物深刻的理解和诠释。面对突然塞进自己手里的两个鬼子,马大三身上既有中国作为人的怜悯和善良,又有对遭欺骗后的对日本人的仇恨和反抗。可以说还没有亲自做导演的姜文已经对自己的艺术风格有了想法。

后续姜文自导自演的《让子弹飞》即使为了商业效果做了妥协,但仍然具有强烈的荒诞色彩,姜文在其中影射讽刺的社会现状的镜头应接不暇,值得思考的点直到今天还具有十足的话题性。我们可以看到姜文将众多文化元素糅合到一起并达到了出人意料的表现效果,也足以看出姜文的功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2840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