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我国的制造业的整体水平非常好,而且整个产业链非常完善,这一点在很多欧美国家是做不到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连续11年蝉联世界第一的这种原因。
制造业的问题也只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一个地区的制造业直接会影响到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的正常生活,我们作为世界的第一制造业大国,在整体的制造业能力上领先全球。
我国的制造业水平连续11年处在世界第一的位置。
这是一个来自新华网的数据,在这个数据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制造业水平连续11年处在第一的位置,可以说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的制造业第一大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小伙伴都特别好奇,为什么我们能够完成这样的成就?其实主要是跟我们的制造业的产业链条有关系。
为什么中国制造这么牛?
很多人在提到中国制造的时候,往往会提到中国的劳动工人,会认为中国的工人特别勤奋,所以才会让中国知道这么厉害,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产业链条,因为我们的制造业特别发达,以至于从上游到下游会有一套完整的系统,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保证了我国的制造业水平能够居于世界第一的位置。
我国的产业升级速度特别快。
以前我们在提到中国制造的时候,总会去想到一些廉价的产品,认为我们的产品只是性价比比较高,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会发现现在中国制造越来越技术化和科学化,这正是我国产业升级给制造业带来的转型,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我国的产业升级速度特别快,在很多高新技术领域都已经取得了突出贡献和成就。
代表着中国产品,由中国人生产出来的产品。
现在说这句话有两种意思
一是不好的,劣质的中国产品,主要是我国生产技术还不成熟,做出来的东西质量不怎么好,或者是仿制国外的产品
二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的产品,在世界上也是比较突出的产品。也表示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进步,正慢慢摆脱贫穷落后的帽子。这里的中国制造正是表示这种意思的代名词
中国很长时间被看做世界生产据点。但这种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开始质疑。拿中国和日本来说。
中国工业生产之所以取得飞跃性发展的背景了。那是因为:在这个国民所得连续上升,人口占全人类1/5的巨大市场上,日本欧美企业群纷纷以获得市场为目标而展开本地生产;另外还有当地劳动工资很廉价这个原因。诚然,假定劳动者的质量没有什么差别,那么,在组装同样产品的时候,看起来人工费便宜的一方是有利的。现在在日本,从大人到小孩子都很热衷去购买附带赠送玩具的食品,即所谓"食玩",而如果不是中国制造,是不可能拿来随着食品来随便赠送的。这些东西在细部上漆的工程等无论如何也需要人手来进行,这要在日本来制造,人工成本太高,那就不划算了。同样,在需要缝纫的纤维加工业,在日本进行制造也将是成本非常高的。所以,如果没有中国这个生产据点,优衣库(UNIKULO)公司那样的飞跃发展是完全难以想象的。到现在,在日本的超市中销售的大众服装,几乎都是中国制造的。
外国资本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生产低技术产品赚去高额利润的本质。中国的生产力的确是上来了,但是更多的是为国外市场的中低端消费品市场提供价廉物美的大量消费品。我们有的是人口,从不会缺乏劳动力,在竞争原理的支配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很难上升,社会总消费能量也有限,物价也就很不容易走高,这样,为各国资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理想生产基地,而当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已经成为负担的高成本生产体系转移到中国来后,由于有了中国这个安稳的后勤基地,保证了其社会经济体系基础部分的相对稳定,转移了通货膨胀的危机,它们便可以放心而轻松地走向更高级的消费社会,去强化自己已经领先不少的发展优势。所以,有学者曾经指出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实际上可以说我们在替全世界打工。资本的本质从来就不是善意,只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疯狂地,有时候甚至是血腥地。我们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农村青年能够进入合资企业打工,能够走进城市改变身份,并加入新兴的消费大军而感到社会的迅速进步,但是,却不能忘记了他们全部都处于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之中。也许为了实现中国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伴随改革开放而带来的这样的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占据中国社会基层的最重要部分的他们生活环境的部分改善,或者中国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未必就简单意味着中国国力已经真正强盛了。
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的目的,是为了确保通向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的通路,也是为了寻求仅相当于日本的1/10甚至1/20的廉价劳动力。在中国市场上能销售日本产品当然很不错,为此在当地设置生产设备,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美国,日本的汽车依然很热销,大家知道吗,在美国行走的日本车中70%都是在当地生产的。过去在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中,进口的日本车曾经是被攻击的对象,可是,如果是在本地生产的汽车,谁也没法来说三道四。首先,美国和日本汽车的使用环境不一样,与其在日本制造好运到美国去,肯定不如在当地一边倾听用户的需求一边生产更好。关于日本企业投资中国,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经常强调的是后者的廉价劳动力。这就是所谓在中国可以很廉价地进行制造,所以日本的制造业迟早将全部被中国吞没的论调。
可是,廉价的人工费并不是制造业全部的成本。像服务行业那样依赖人手部分很大的工作,人工费要占据相当的比例,可是在制造业中,却不能说全都如此。
用手工制作的产品,比如手制的陶瓷器和雕刻等,制作成本几乎都是人工费,而材料和设备几乎没有什么费用发生。在这样的场合,如果人工费便宜,产品的价格就可以压得很低。同样,缝纫业所需要的衣服布料和简单的组装可以制造的电视机和计算机等,也是人工费的廉价可以决定胜负。塑料产品等也是如此,只要搞好设备,下面就只是制造了。这就是说,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制作出的同样产品等领域,因此,人工费的廉价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在日本,作为普及型产品的电视和录像机等几乎都没有生产了。这是因为让日本工人来进行制作,价格立刻就会上去。那么,原来从事这些产品生产的日本工人是否就失业了呢?那是不会的。他们现在正在更加高层次的产品生产线上工作呢,他们在制造者大画面等离子电视,以及硬盘内藏的DVD录像机。这些产品市场价格很高,而人工费占据的比例则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其中使用的元器件都是一些价格很高的东西。在高科技化很发达的日本的工厂,一般现场操作人员都很少。由于引进了机器人和自动化机械,需要用人手的程序被降低到了最小限度。制造业到了这样的程度,人工费廉价与否,已经根本不再是什么问题了。
在象征中国的词语中,有一个叫做"人海战术"的,其意思是说依靠人的数量来决定胜负。通过一气投入在日本难以想象的巨大人数去解决问题,这在土木建设工程以及灾害救援等方面,肯定将发挥巨大威力。可是,在制造业上,却并非人多就可以干得很好的。制作剪纸或者是捣毁空的汽水罐等,也许人多还可以和机械争一雌雄,而在用高度技术制造精密产品时,人再多也是不起任何作用的。
仔细观察一下被中国生产的产品充斥着的市场,我们可以知道主要有服装,塑料产品,普及型的家电产品等。在里面没有热心消费者用羡慕眼光注视着的高级产品。这样的产品,只要是经受过一些简单训练的工人,谁都可以生产出来。所以,人工费便宜的中国才控制了这部分的市场。也有人会说,家电产品难道不是高科技产品吗?不是,现在的家电产品,包括计算机和电话机等,都属于单纯零部件组装的组装产业。它和服装和塑料产品一样,只要对工人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制造。中国制造的产品都集中在普及型产品领域中。所谓普及型产品,价格的便宜是竞争力的关键,所以,使用的元器件也很便宜。因此,与产品相关的劳动力成本,将反映到最终的产品价格上。据说中国制造的录像机和传真机成为了世界第一,可是最高级的录像机和高级办公室复合文档处理机,却没有见到过中国制造的。也许要看到这一天还有待于时日吧。
目前,在日本出口产品中占据主要地位的,不是消费产品,而是所谓资本财型产品。在日本出口产品中,汽车等消费产品占据的比例仅为20%,剩下的都是元器件,原材料以及生产设备等。这样的变化也就是最近20年左右出现的,可是日本的媒介对于如此重要的问题却不去报道。他们总去写一些中国和韩国生产的录像机驱逐着日本产品等文章。其实,录像机等早已经不是日本制造业的主战场了,对于日本不应该再去制造的产品,今后由谁去制造,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
那么,日本制造的资本财型产品,会不会遭遇到中国的追赶呢?回答的否定的,可以说在这个领域中,日本在世界上也是独领风骚的。比如,在中国生产的录像机和传真机,其主要零部件和生产设备几乎都是日本制造的。而且,在那些零部件中,有不少是日本的中小企业在世界上独占整个份额的。用于生产的设备也是高科技的结晶,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的制造业越是向前发展,日本就越有钱赚的一种机制。这样一些产品几乎都是在日本国内制造的,这就是由于作为制造业的生产环境日本国内最为适合的原因。零部件不会多余,生产设备单价也很高,所以即便出点运输成本,也应当不成什么问题。现在,日本的制造业已经没有依靠价格来进行竞争的必要了。因为日本可以向世界各地的制造基地销售只有日本才有的,只在日本生产的产品。看到这一切,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迅速腾飞将不会构成对日本的威胁。
在今天,开放的中国对世界资本的魅力,最大一个还是廉价的劳动力。在我们中间,有不少人对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之一津津乐道,觉得因此全世界的资本主义都对中国俯首称臣了。其实,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论来说,这本是一个很值得悲哀的事情。因为,劳动力的廉价吸引资本的到来,其实只能证明这里存在着资本主义剥削的残酷,并非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事情。中国巨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在高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分流了那些发达国家科技含量很低的加工组装产业的压力,也方便了它们调整产业结构和保持领先,帮助了资本向更加高端更加精尖的领域的集中。外国资本凭借自己的经济和科技上的领先优势,最廉价地役使几乎是无穷无尽的中国劳动力,生产出各种产品出口到全世界各个国家,赚取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利润。广大来自农村的中国民工也许因此走出了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走进了接近城市人的生活,得到了比当农民要高出很多的收入,但是,他们始终改变不了自己被外国资本残酷剥削的命运。
日本人把那些枯燥重复和简单组装的产品拿到中国来生产,自己的工人们则去从事更高水平的,科技含量更多的产品的生产。中国成为世界的白色家电和黑色家电的生产基地,许多国人天真地陶醉在那些在全球占压倒比例的产品生产数量上,甚至错觉地认为,通过这些产品的生产中国就左右了世界市场,其实,这是对世界资本主义的本性缺乏理解的表现。在依靠高科技产品进行全球化竞争的时代,通过智能的发挥来提高生产性是走向发达的标志,而成熟产品的组装作业和大量生产,对一个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包袱,因此,它们需要也必然要寻找转移这样的包袱的地方,而既能够转移这样的包袱产业,又能够让它继续产生利润,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投资建厂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选择。日本在中国投资生产的都是日本人自己不做的东西,这些部分转移到中国来,日本的工人们就可以腾出手来从事科技含量领先而附加价值更高的产品,这样从制造业水平来说,他们整体就始终保持着先行一步的优势。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根本不担心中国由于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产量上的压倒,他们安心于质量上的领先和技术上的超前。在国际上,根据市场经济的原理,人们说这样的资本和大量生产流向劳动力廉价的国家属于产业分工,水平合作,说到底这纯粹是骗人的鬼话。依靠高智能高科技开发生产更前端的产品,然后不断把随着时间推移而成熟并走向过时的产品抛向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一种"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结构,依然是资本主义体系剥削本质的罪恶之体现。
这样想起来,不管一个公司能够制造多么多的产品,只要被别的公司控制着源头,那么这公司就无法成为领军企业。就比如不管台湾的计算机企业再怎么表现出色,只要CPU和OS是美国制造的,那么,在计算机领域君临天下的就是美国企业。制造业今天迎来了全球化的时代,许多主力企业都在全世界各地进行生产,使用的零部件也是从世界各地发送来的。这样一来,人们再去议论是国产品还是进口货,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实际上,本田汽车公司等在北美地区或者泰国生产的汽车被进口到日本销售,可是用户大多数都没有什么开着进口车的意识。然而在进口车统计的时候,这些车辆是被计算在那些欧美进口车辆一起的。在中国的工厂中,使用日本的技术和制造装置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区别,而最主要的在于:产品技术原来是谁的,提供制造知识的是什么地方。
中国应有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当然是不好,都是些需要廉价劳动力技术不高的产品,真正尖端高科技的东西我国的市场份额很少,都是花大钱买别国的,真正赚钱多的东西是不会放到中国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又不傻,一台ipad能换多少这些足球、假发什么的,只有我们才对“世界工厂”津津乐道。需要大投入的东西(航天的、高铁、民航客机、军用战机等等)我们都没有什么像样的企业在做这个,真有战事的时候难道就靠球啊、假发啊、廉价衣服啊、鞋子什么的武装我们的子弟兵么?若是这样,只能要像国歌里的唱的那样“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了”。
现在企业都短视的很,只要能赚钱,哪怕是扣子、针线也照做不误。君不见力拓案的事情除了澳国企业的间谍活动外,本国几大钢铁公司自挖墙角,互相指责,为己私利固不愿结成价格同盟的事情吗?这样的事情今后也不会少。
污染大的、低技术的产品都愿投产在中国,因是利税大户,有税收、促进就业率,当地政府只会多方放任,真是拿着大把的优惠福利,压榨华人劳动力,赚血汗钱黑心钱。常此下去国民的创造力、创新力会慢慢枯竭,只会重复劳动,不会深入提高自己的劳动技术水平。
这就是慢慢渗透的敌对资本主义,有什么比不动一刀一枪,和平的逐渐的让他国人民自己养成习惯,不再深入思考,不再自立根生,不再想着要艰苦创业,只需要重复简单劳动就好,够养活自己就行更阴险的主意呢?和平演变是防不胜防的~~~可怜人民被所谓的“专家”“教授”忽悠的云里雾里,还真以为世界工厂是个褒义词呢!
因长江水位持续降低,武汉铁路遗迹露出成为武汉江滩一景,那么中国制造有多牛?随着近段时间的天气干旱,原因造成的,很多地方的江流河域都出现了水位极度下降的现象,而近日又多出了一处打卡的网红地,其原因就是因为天气干旱导致了长江流域的水位急速的下降,在武汉市武昌区徐家棚江边,粤汉铁路,火车轮渡码头遗迹露出全貌,虽然露出来的轨道锈迹斑斑,沿着提案延伸至江中。但是铁轨上刻有固定汉阳铁厂,这样的铭文还依然清晰可见,不难看出从江滩上露出的铁路,其说明我们中国制造在古时就有很牛的地位了。经历了如此长的岁月。而且还是长时间的泡在水里面,还保留得如此完整。种种迹象已经说明这些结尾的周到技术已经是当时的先进水平。而在网上也有很多网友富裕相关的单位,将这做一次,打造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运用我国的裸眼3D技术,复原当年火车过轮渡的情景,让历史文化遗址活起来。中国制造有多牛?其实这个问题我想现在已经不再需要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回答了,因为在全世界都有很多我们中国制造的产品。比如现在我国的国产神器远销印度。,所以印度的民众也会排长队的进行抢购。对当地购买了我们产品的很多民众都直说,比美国货要好。而且也有很多专家对此作出评价,到中国总能为相关市场准备符合市场的产品,这点值得很多国家学习。其实我们中国很牛的产品还有很多,比如说我们中国制造的福耀玻璃。远销全世界。而生产这种玻璃的技术,也只有我们中国才能生产出这种硬质量的产品。随着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有很多学者表示,如果突然没有了中国生产的商品,那么在西方国家的生活模式很多将会回到原始社会。
美媒称,中国是世界工厂已成过去时,且正日益成为世界的消费者。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达634%。家庭消费出现迅猛增长,增至45万亿美元。零售销售以年均10%的增长率稳步上升。中国消费者已越来越成熟,而且越来越富裕,其购买的产品也在不断升级。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原因是:中国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们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过去的国情决定
中国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制造业就成为中国经济起步时所能选择的方式,因为我们缺资金、缺技术,不缺的只有劳动力优势。中国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而发达国家的工人工资很高。就算发达国家把零部件运到中国组装完成,然后销往其他国家,也比本国组装的划算。
2 世界组装车间
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扮演的是“世界代工工厂”角色,只是挣着一点辛苦的代工费,把利润的大头留给外国的同时,还对本国的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
3 消费低端商品
过去,中国人购买消费的主要是生活必需品,低端的大众商品,衣服和主食的消费份额所占比重大。发达国家环保力度很大,有些工厂达不到要求,所以都迁往发展中国家,所以中国为了发展,环境污染很严重。
总结:中国的消费性质出现了改变,即消费不再围绕着生活必需品。
中国制造和中国制造业内容重点不一样
中国制造,指一般在中国生产、加工的外国产品(可能是国外的工业、工艺技术),或销售到国外的产品;
中国制造业,讲的是中国自己的工业、工艺技术的发展情况;
以上是个人意见。
所以我认为:将中国制造业的资料放到中国制造中是不对的,
《“中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
1环境污染问题;
2资源开采浪费对中国以后的发展影响问题;
3制造、开发、贸易,而中国做的是制造,利润很低(劳动成本廉价)
读下面的资料:
当全世界都在把中国称为“世界工厂”,而中国也正积极地融入全球化,向世界敞开大门的时候,外资也加快了抢滩中国的脚步。在这当中,外资对中国制造业的并购尤其令人关注。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对中国这样的大国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外资并购是否会给中国带来潜在危害,如何能够趋利避害,这是我们需要作出解答的问题。否则,谁能肯定“世界工厂”的主人还会是中国呢?
凯雷入股徐工引发一场风波
据媒体报道,近日,凯雷亚洲投资基金(下称“凯雷投资”)入股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徐工机械”)的新方案已在北京签署,且正在上报有关部委。10月16日,商务部正式听取了徐工集团有关方案的修改意见。
时间倒转10个月:
2006年1月,国际资本大鳄凯雷集团(以下简称凯雷)并购徐工集团(曾经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制造”,以下简称徐工)的方案已通过了江苏省国资委审批,商务部和证监会的最终批复通过也指日可待,历时三年的徐工改制将尘埃落定。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这场并购在随后不久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9年3月,1997年4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120家试点企业集团,是国家520家重点企业,国家863/CIMS应用示范试点企业,2005年实现营业收入170亿元,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开发、制造和出口企业。(摘自徐工集团网站)
凯雷收购徐工的方案一出炉,立即在业内引起了巨大反响。“需要警惕的是跨国公司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强势渗入。”厦门厦工董事长王昆东认为,以跨国巨头图谋的不仅是中国市场,而是从全球产业链的角度“整合”中国市场和资源,把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确保其在全球市场的绝对优势。“如果不积极应对,那么我们的装备制造企业将沦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加工车间。”三一集团总裁向文波更是言辞激烈,多次发表言论质疑这一并购,
商务部出台《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
《规定》指出,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应遵守中国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遵循公平合理、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造成过度集中、排除或限制竞争,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不得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应符合中国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投资者资格的要求及产业、土地、环保等政策。依照《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不允许外国投资者独资经营的产业,并购不得导致外国投资者持有企业的全部股权;需由中方控股或相对控股的产业,该产业的企业被并购后,仍应由中方在企业中占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禁止外国投资者经营的产业,外国投资者不得并购从事该产业的企业。
五部委调查组赴洛轴 反对外资并购呼声渐涨
外资斩首式并购席卷河南 国资出售存隐忧新规施行能否遏制外资并购“斩首行动”
从食品、日化行业到装备制造业、服务行业,近年来,外资并购事件在我国屡屡发生。
吸引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发生在我国境内的外资并购份额也日益扩大。并购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大领域:一是能源生产、基础材料工业领域的并购。二是机械制造领域的并购。近年来,轴承企业、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收购,以及目前沸沸扬扬的徐工收购案,就都发生在机械制造领域。三是具有巨大市场规模和长期增长潜力的食品、消费品生产领域。四是新技术服务和正在逐步兑现加入世贸组织承诺走向开放的商业、金融服务业领域。
在并购的诸多模式中,有一种模式被形象地称为“斩首行动”———选择弱势行业里的龙头企业,通过并购获得其控制权,控制该行业某一个地区甚至全国的生产。这一跨国并购模式正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有专家指出,一旦越来越多的中国行业龙头企业被跨国公司并购,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明显下降。如果听任跨国公司的恶意并购自由发展,中国将会出现核心技术缺乏症。
外资并购制度亟待明晰相关细则法律探讨中
向文波:徐工贱卖 价不如“锅”
外资并购中国国企时表现出的强势地位与所提出的苛刻条件,已经引起了国人的警惕与担忧。如果将外资的这类表现称作“狼性”,则我们更多的不应是停留于对“狼性”的批判,而应该对外资形成“狼性”的根源进行反思。
“斩首”式外资并购是国人对外资并购行为痛加挞伐的一个主要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外资在并购中表现出的强势地位与强悍作风,也令国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就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方式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总结出三个“必须”———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这三个“必须”是一些跨国公司目前在华并购战略的基本要求。
在对外资的“狼性”表示反感与警惕的时候,也许我们更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外资的口味会如此之刁?为什么外资如此之刁的口味仍能顺利得到满足?
资本的逐利性本无可厚非。假如我国资本到国外开展并购,在相同条件下,我们自然希望并购当地最优秀的企业,而不是那些垃圾公司。这是一个基本的理性选择。但是,如果当地政府将那些优秀企业的并购条件设置得足够高,也许我们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为了进入当地市场暂且并购在行业内并不十分突出的企业。再进一步,如果并购次一等企业的谈判成本足够高,也许我们会选择直接投资而不是并购。
上述过程也可以反过来进行推导。最初,某国政府提出给予外资高于当地资本的优惠待遇,并且使我们的资金能获得比在本国投资更高的收益,于是我们到那里去开展直接投资,成为当地的“外国投资者”。然后,当地政府向我们开放了并购市场,允许我们对该国国有资本经营不善的企业进行并购。在并购成本不超过直接投资成本的前提下,我们一定会选择尽可能好的企业予以并购。随后,当地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我们的投资,以完成“国企改制”任务和实现任期“政绩”,将处于该国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也向我们开放,并且在并购价格、税收政策、土地出让等方面给予我们足够多的优惠,使我们并购这些企业的成本甚至比先前并购次一等企业的成本还低。这时候,我们将毫不犹豫地扔下次一等的公司,转而攫取“龙头”企业,并对当地政府希望我们并购的企业提出类似三个“必须”的苛刻条件。
在外资“狼性”逐步炼成的过程中,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以及具体操作层面的一些问题被暴露出来。有关专家指出,地方政府的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外资并购的行为模式。随着《外资并购规定》的实施,外资并购我国重点企业的审批权将从地方政府收归中央。这将大大削弱地方政府(主要是省级政府)在外资并购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从而有望改变因地方与中央利益取向不一致而导致“外资泛滥”的局面。
中国制造不好的方面很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