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 音乐家。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诞生于 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 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 女儿。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 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 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 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 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 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 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 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 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 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 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 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 剧都曾有过贡献。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 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但贝多芬 并未被艰难困苦的适遇所屈服,他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 他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他 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他虽然没有莫扎 特的早熟天赋,也没有莫扎特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他那孜孜不倦 的自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辈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 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自由、 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1790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 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做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 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早年对改良 主义的不合实际的幻想。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 为一体的最早尝试。
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 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 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 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 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 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 的地位。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 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 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 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 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 ,而长期隐 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 脱开海顿和莫 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 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 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 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 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 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1815一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 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 笼罩着欧洲大陆。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 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 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 歌上。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共和主义者是有其历史局 限的。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 时期。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 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 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 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 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 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 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 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 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 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 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 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 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 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而且 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 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 期。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 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生平作品
交响曲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英雄)降B大调第四号交响曲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F大调第八号交响曲战争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
管弦乐G小调小提琴浪漫曲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弦乐四重奏降E调第十二号A小调第十五号降B调(大赋格曲)降B调第十三号升C小调第十四号F大调第十六号伟大追逸曲
宗教音乐D大调(庄严弥撒曲)
钢琴作品给爱丽丝
歌剧费德里奥
合唱曲合唱幻想曲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F大调(春)C小调奏鸣曲G大调(克罗采)
协奏曲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C大调六重协奏曲G大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
序曲雷奥诺拉序曲柯里奥兰序曲艾格蒙序曲雅典废墟序曲史蒂芬生序曲命名日庆典序曲
奏鸣曲 变奏曲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D大调钢琴奏鸣曲(田园)降E大调英雄变奏曲D小调钢琴奏鸣曲C大调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告别)E小调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汉马克拉维亚)狄亚贝里变奏曲
《月光》
创作于1801年。尽管在过去一首音乐因为有了俗称而变成非常通俗化的例子不少,但从来没有像这首奏鸣曲这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变成名满天下的名曲。“月光”这一名称,据说是缘于诗人雷尔斯塔布(1799-1860)评论说:第一乐章使人想起“犹如在瑞士卢塞恩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轻舟一样”。由雷尔斯塔布的出生年推测,“月光”的俗称成为一般化,是在出版后经过相当时日以后的事情。不过,这首乐曲似乎一开始就有了相当的名气,使贝多芬反而有一点感到心烦,究其原因,不能否认的,不但是因为这首乐曲含有容易招来文学面上的遐想要素非常强烈,因而成为蜚声鹊起的原因,而且除了“月光”以外,也另有各种独创的解释和牵强附会的传说。其实这首奏鸣曲贝多芬自身的命名是与作品27之1同样是“幻想曲风的奏鸣曲”。在第一乐章,一样是全部为舍弃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到第二乐章即转换气氛,然后到达于属于这一奏鸣曲重心的第三乐章。第三乐章是热情的奔流,不但其奔流的激烈是在这一时期的所有奏鸣曲中极为罕见,而且是结构非常卓越的奏鸣曲形式。如果将此第一乐章的瞑想性,第三乐章的激情性与当时的贝多芬的恋爱事件、耳疾,以及一八O二年的海里根城遗书等一连串的悲剧看来,是有不可分的关联,似乎也说得通,然而遗憾的是并没有具体的资料能证实这些关联。 演奏时间:大约十五分钟。
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向往着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9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授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9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他准备把它献给拿破仑。正在此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叫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一撕为二,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
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平下来,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初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 英雄交响曲 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 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开头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第一乐章、第三《雷奥诺拉》序曲(作品72)、《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等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的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不禁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
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形象,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
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
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
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末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对《命运交响曲》作出非常中肯的概括。
第七交响曲
瓦格纳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作品92)为“舞蹈的极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体运动的最妙的体现。”据说有一次他想在李斯特的钢琴伴奏下,用舞蹈来表现《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理想,后来由俄国舞剧编导马辛实现了。1938年,他把这部交响曲编成了芭蕾舞,表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情节——世界的创造和毁灭:
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变成了植物和动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现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
第二乐章:大地——地球上出现了憎恨和强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着被谋杀的少年。
第三乐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对大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尽情欢乐。
第四乐章:酒色和毁灭——人们沉于酒色。神看见他们恶劣地模仿上界的欢乐,因为愤怒,用火毁灭了世界。 1938年5月,这出舞剧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贝多芬大事年表
1770年 12月17日,路德维希——宫廷歌手约翰·凡·贝多芬和妻子玛利亚玛格达蕾娜的第二个孩子,在波恩圣雷米吉乌斯教堂受洗。
1778年 3月26日,“六岁童星”首次登台公演。
1779年 10月,克里斯第安戈特罗布内弗来到波恩,担任贝多芬的老师。
1782年 通过弗兰茨·盖哈尔德·韦格勒结识了封·布罗伊宁一家。 根据德赖斯勒尔的一首进行曲所作的九首变奏曲在曼海姆出版。
1784年 2月15日,科隆大主教和选侯马克西米利安·弗里德里希逝世;玛丽亚·特雷西亚 女皇最小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弗兰茨即位。6年27日,成为波思宫廷乐队的正式成员。
1787年 3月至4月,首次去维也纳旅行,与莫扎特会面。7月17日,其母因肺结核病故。
1788年 贝多芬后来的朋友和资助人华尔斯坦伯爵来到被恩。12月14日,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在汉堡逝世。
1789年 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
1790年 2月20日,奥皇约瑟夫二世逝世。见多芬患下腹疼痛症。 12月25日,约瑟夫·海顿旅行途中路过波恩。
1791年 3月6日,演出一首骑士芭蕾舞的配乐。�12月5日,沃尔夫冈·阿马道伊斯·莫扎特在维也纳逝世。 1792年 11月2日,开始第二次维也纳之行。是年至1793年底,师事海顿。12月18日,其父在波恩逝世。
1793年�年底或者1794年初,在李希诺失斯基亲王举办的家庭晚会上首次演出三首三重奏。
1794年 寓居李希诺夫斯基亲王家中。
1795年 3月29日,首次在绍也纳公演。
1796年 2月至6月,游历布拉格、德累斯顿、莱比锡和柏林普鲁士王宫。波拿巴统兵进攻意大利。
1797年 1月31日,弗兰兹·舒伯特出生于维也纳附近的利希滕塔尔4月6日,在小提琴手、友人舒潘策希举办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五重奏(作品16号)。5月,开始结识特蕾泽和约瑟菲妮·封·布伦什维克。
1798年 出现最初耳疾症状。
1800年 4月2日,在胡浮堡皇宫剧院举办首场个人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一交响曲》和《管弦乐七重奏》。
1801年 爱朱丽叶塔·桂察尔迪6年1日和11月L6日,先后写信向友人阿芒达和韦格勒披露日渐重听的实情。
1802年 10月6日和10日,在海利根施塔特写下遗嘱。
1803年 4月5日,在维也纳歌剧院举办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二交响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夏,在巴登和德普林谱写《英雄交响曲》。开始向奥地利鲁道夫大公爵传授钢琴演奏技巧和音乐理论。
1804年�秋天至1807年底,与约瑟菲妮·封·戴姆相爱;她娘家姓布伦什维克。5月20日,波拿巴称帝,宣告为拿破仑一世。8月11日弗兰兹一世就任奥地利皇帝。
1805年 4月7日,首次公演《第三交响曲(英雄)》。 11月13日,法军占领维也纳。11月20日,首次上演《菲岱里奥》。
1806年 3月29日,首次上演《菲岱里奥》第二曲本。10月,与李希诺夫斯基亲王断交,结识拉苏莫夫斯基伯爵。12月23日,首次上演《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
1807年 3月,在格布科维茨亲王宫邸举办专场音乐会,首次演出《第四交响曲》、《科里奥兰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
1808年 10月,吉罗姆·波拿巴王室聘请贝多芬前往卡塞尔。12月22日,在维也纳歌剧院举办音乐会, 首次上演《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 曲》和《合唱幻想曲》 �������
1809年 2月26日,鲁道夫大公爵、洛布科维茨亲王和金斯基亲王许诺给贝多芬支付年金。 4月9日,奥地利对法国宣战。 5月10日,法军再次占维也纳。 5月31日,约瑟夫·海濒逝世。奥地利蒂罗尔地区和德国爆发反抗拿破仑的运动。
1810年 春,爱上特蕾泽·封·玛尔法蒂。
1811年 3月15日,“金融专利笔鼓杲鸨嶂怠 8月1日,抵达泰普里茨,结识阿玛里埃·西博尔德。 11月28日,在莱比锡举办《第五钢琴协奏曲》的首场演出。
1812年 6月24日,拿破仑举兵进攻俄国。 7月6和7日,致书“永恒的情人”。 7月19日至23日,在泰普里茨与歌德多次会晤。10月19日,法军开始撤退。
1813年 夏,逗留于巴登。 6月21日,威灵顿在维多利亚大败法军。反抗法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纷起。 12月8日,在维也纳大学礼堂举办音乐会,首次上演《第七交响曲》和《战争交 响曲》。
1814年 2月27日,首次上演《第八交响曲》。 4月6日,拿被仑在枫丹自露退位。4月,结识安东·申德勒。4月15日,卡尔·李希诺夫斯基亲王逝世。5月23日�状紊涎荨斗漆防锇隆返谌尽 9月18日,维也纳会议开幕。 11月29日 为维也纳会议与会者举办盛大音乐会。
1815年 1月25日,最后一次以钢琴演奏家的身分演出。 3月1日,拿破仑离开流放地区尔巴岛重返大陆。夏,逗留于巴登和德普林。 11月15,其弟卡尔去世,贝多芬成为侄子卡尔的监护人。
1816年 2月2日,侄子卡尔就学于詹纳塔西奥·德尔里奥开办的青少年教养院舒潘策希四重奏组解散。夏,逗留于巴登。自10月起,因感冒引起的各种疾病久治不愈。12月16日,约瑟夫·弗兰茨·洛布科维获亲王逝世。
1817年 夏,在海利根施塔特和努多夫逗留。
1818年 夏,在默德林逗留。
1819年 安东·申德勒成为贝多芬的助手。开始用“谈话册”与人交谈。
1820年 4月8日,成为侄子卡尔的惟一监护人。�夏,逗留于默德林。
1821年 夏,逗留于德普林和巴登。患黄疸病。
1822年 夏,逗留于德普林和巴登。11月9日,俄国的尼古劳斯·伽列青亲王约请贝多芬写三首弦乐四重奏。
1823年 5月4日,舒潘策希从俄国返回。 夏,逗留于赫岑多夫和巴登。
1824年 2月,维也纳艺术爱好者致书贝多芬,请求他在维也纳上演新作。4月18日,《庄严弥撒曲》首次在彼得斯堡上演。5月7日,在克思滕托剧院举办音乐会, 首次上演《第九交响曲》。夏,逗留于维也纳附近的彭青和古腾布仑。
1825年 3月6日,由舒潘策希四重奏组首次演出作品127号四重奏。 5月,患严重肠炎。夏,逗留于古滕布仑。10月,迁入西班牙式公寓。
1826年 身心遭受重创。 3月21日,首次公演作品130号四重奏,该曲末乐章是时为《大赋格》。7月30日,侄子卡尔企图自杀。 9月29日,动身去弟弟约翰的住地格耐克森多夫。 12月2日,返回维也纳,贝多芬病情严重,患有肺炎、肝硬化和腹水症。 12月20日,第一次腹腔穿刺。
1827年 1月3日,写下遗嘱。 1月8日,第二次穿刺。 2月2日,第三次穿刺。 2月下旬,贝多芬病危。 2月27日,第四次腹腔穿刺。3月24日,失去知觉。 3月26日,下午5时45分,贝多芬逝世。是时狂风怒吼,电闪雷鸣。
海顿 HAYDN
约瑟夫.海顿于1732年4月1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罗劳村,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维也纳。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父亲是一个马车制造匠,母亲是个厨娘,父母都是音乐爱好者,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时施台芳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才勉强活了下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庭乐师。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象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他还热心关怀青年音家,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顿求教,并且尊称他为“我们的父亲”。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内乐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这些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贝多芬的故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一晃几年过去了,贝多芬从4岁长到了8岁,经过4年的刻苦练习,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亲也感到满意,于是便让他在音乐院举行了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亲享受到了儿子成功的喜悦。
17岁的时候,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见了莫扎特,莫扎特给了他一个很难的曲子让他即兴演奏,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说:“你们要注意这个孩子,他将来会惊动全世界的。”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维也纳艺术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经常以钢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正当他飞黄腾达的时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后来彻底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个残酷的打击,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打垮贝多芬,他还是靠顽强的毅力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在他的《命运交响曲》里,我们都能听到他和命运做斗争的声音。
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您之所以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巴赫的故事
约翰·塞巴斯提安·巴赫(Johan Sebastian Bach)于1685年3月31日出生在德国,在 10 岁时父母就双双去世,只好到外地他大哥克里斯多夫处居住。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风琴大师学琴,并拥有一本大师的手抄本乐谱,他把乐谱锁在书房一个带格子门的柜子里,非常保密。小巴赫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这本乐谱对他来说无疑是一大宝藏。于是,在一个明月之夜,小巴赫偷偷溜进哥哥的书房,用小手伸进格子门橱里把乐谱卷起拿出来,借着月光抄写。六个月后,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乐谱。不幸的是,当其哥哥发现后,竟粗暴的把谱子没收了。巴赫并没有因此怨恨哥哥,他在悼念哥哥的讣文中满怀感情的叙述了这一“天真无邪的欺骗行为”。
外出求学
在巴赫成长的年代,贫穷落后的德国,交通和乐谱印刷尚不发达,要想向著名的大师们学习,除了抄录他们珍贵的乐谱手抄本,就只有亲自拜访他们,聆听他们的教诲。这对于家境贫寒的巴赫来说,注定要踏上一段段艰辛的求学之旅。
15 岁时,巴赫离开了哥哥,徒步 300 公里前往吕内堡学习。在吕内堡圣米歇尔教堂学习期间,他结识并熟悉了该城的管风琴大师伯姆和他的音乐;巴赫还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汉堡聆听赖因肯的演奏,还有一次徒步两天前往策勒聆听那里法国风格的宫廷乐队的演奏。
在一次从汉堡返回吕内堡的途中,他没有了路费,饥饿难耐地坐在路边一个小饭馆旁歇脚。突然饭馆窗户里扔出两个鱼头,巴赫连忙过去捡起来想以此充饥。没想到鱼头里藏著两个金币,原来这是好心人对他的施舍。巴赫感激万分。这下他不仅填饱了肚子,还凑足了下次去汉堡的路费。
1705 年,巴赫已经担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风琴师一职,他向教堂当局请假去吕贝克聆听著名德国作曲家布克斯特胡德的管风琴作品演奏会。在那里他被布克斯特胡德的音乐迷住了,待了四个月才返回。为此他受到了教会当局的训斥。
管风琴之王
巴赫可称得上是“管风琴之王”。管风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创作工具,也是最能体现他演奏艺术的乐器。巴赫生前作为一个管风琴演奏家的名气远超过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声望。巴赫首创了五指并用的管风琴演奏技巧(此前的音乐家很少用拇指触键),并高度发展了运用踏板的技巧。
1714 年底,巴赫访问了卡塞尔城,为弗里德里希亲王演奏了管风琴,引起了轰动。时隔多年后,有人这样回忆当时的情形:“他的脚在踏板上飞行,仿佛是长了翅膀一样,使得声音像暴风雨中的雷鸣闪电一样在回响。亲王脱下手指上的戒指赠给了他。试想,如果巴赫熟练的脚也得到这样的赠与,那么亲王又将以何物去奖励他呢?”
一位著名音乐家在巴赫逝世后这样评价他: “就像希腊只有一个荷马,罗马只有一个维吉尔,德国也只有一个巴赫。无论是在作曲艺术或管风琴和羽管键琴的演奏上,全欧洲迄今还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将来也不会有人能超过他。”
巴赫的另一样绝技是即兴演奏。他的儿子后来回忆说,父亲经常即兴弹奏不可名状的美妙旋律,一连几个小时都不停,没有一首谱写下来的曲子可以与之相媲美。 1720 年,巴赫前往吕贝克访问了 97 岁高龄的管风琴大师赖因肯,并根据他的主题即兴演奏了幻想曲《在巴比伦河畔》,一连两个小时,才思化作美妙的音符汩汩流淌出来。赖因肯惊叹道:“我原以为这门(即兴演奏)艺术已经死去,现在我看到它在你身上还活着。”
据说巴赫还喜欢到郊外乡村简陋的小教堂弹奏。有一次,一位久闻巴赫大名但并不相识的乡村风琴师听过巴赫用简陋的管风琴弹出了惊人美妙的音乐时,他对眼前这位非凡的陌生人说:“您如果不是伟大的巴赫,就是一位来自天堂的天使。只有他有这样的技艺!”
杨燕迪
杨燕迪,1963年生。音乐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兼任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翻译家协会理事。
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中文名:杨燕迪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青海省西宁市
出生日期:1963年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上海师范学院
代表作品:《孤独与超越--钢琴怪杰古尔德传》,《乐声悠扬》等
职务: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副院长
职称:教授
人物简介
杨燕迪,男,1963年生于青海省西宁市。祖籍四川省达县。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曾任音乐学系副主任、主任;中国著名音乐学家、评论家。兼任全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全国音乐评论学会副会长、全国音乐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人民音乐》副主编、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
1977年入伍,任部队宣传队队员;1979年复员后任电台音乐编辑;同年入大学学习,198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学院艺术系音乐专业;同年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从谭冰若教授,1986年获硕士学位;1991年师从钱仁康教授,1994年获博士学位;1986年毕业后留学任教,教学职称两次破格晋升;1987年留学英国,1993年、1999年和2002年间曾分别赴美国和德国进行学术研究和考察。杨燕迪教授研究范围广泛,涉及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批评、歌剧研究以及著作翻译。
先后于1983年、1986年和1994年获得学士、硕士(导师谭冰若教授)和博士学位(导师钱仁康教授)。曾留学英国(1987-1988),并在美国(1993-1994,1999)和德国(2002)进行学术研究和考察。发表著译200万字,另发表校译文字约300万字。主编论著及审校西方重要学术论著多种。论域涉及音乐学方法论、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歌剧研究、音乐批评与分析、中国现当代音乐评论、音乐表演艺术研究等多个专门化领域。曾获得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993),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美国亚洲基金会(ACC)学者研究奖(1993)、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1994)、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研究奖(1996)、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三等奖(1996、2008)、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7)、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2001)、上海市育才奖(2001)、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奖,2001),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奖,2002),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2002)、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学术研究奖(2002)、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二等奖(2005、200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上海领军人才(2007)等荣誉和奖励。
著作
《孤独与超越--钢琴怪杰古尔德传》(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乐声悠扬》(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音乐的人文诠释——杨燕迪音乐文集》(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主编
《二十世纪十大音乐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外国音乐研究卷》(与钱亦平合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上海之春50年纪念文集》(陆在易、杨燕迪主编、王勇执行副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版)
《音乐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六点音乐译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著
参与译著
《李斯特传》(Liszt,AWilkinson原著,与孙国忠、洛秦合译)
《作为戏剧的歌剧》(OperaasDrama,JosephKerman原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usicinWesternCivilization,PaulHenryLang原著,中译本与
顾连理、张洪岛、汤亚汀合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2009年版)
《音乐史学原理》(CarlDahlhaus原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CarlDahlhaus原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校订译著
《简明牛津音乐史》(TheConciseOxfordHistoryofMusic,GeraldAbraham原著,顾_
译,钱仁康、杨燕迪校订,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与后现代状况》(Music:HealingtheRift),IvanHewett原著,孙红杰译,杨燕迪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音乐诗学六讲》,IgorStravinsky原著,姜蕾译,杨燕迪校,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4月版。
《歌剧与观念:从莫札特到施特劳斯》,PaulRobinson原著,周彬彬译,杨燕迪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LydiaGoehr原著,罗东晖译,杨燕迪校,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4月版。
《作曲家的人格声音》,EdwardTCone原著,何弦译,杨燕迪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
《音乐哲学导论:一家之言》,PeterKivy原著,刘洪译,杨燕迪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音乐中的伟大性》,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AlfredEinstein)原著,张雪梁译,杨燕迪孙红杰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系列文章
《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分析理论述评》(博士论文)
1、《音乐分析的本质界定及历史回顾》(《音乐艺术》1995年第1期)
2、《申克尔分析体系》(《音乐艺术》1995年第2期)
3、《对申克尔分析理论的扩展与修正》(《音乐艺术》1995年第3期)
4、《动机分析:勋柏格及其影响》(《音乐艺术》1995年第4期333333)
5、《迈尔的分析理论:心理学的角度》(《音乐艺术》1996年第1期)
6、《结语:对音乐分析的批判与展望》(《音乐艺术》1996年第2期)
《音乐爱好者》"新世纪随想"
专栏
1、《音乐的新生命--CD现象》(1996年第1期)
2、《何谓"懂"音乐?》(上,1996年第2期)
3、《何谓"懂"音乐?》(下,1996年第3期)
4、《奏乐之乐》(1996年第4期)
5、《大的小作曲家与小的大作曲家》(1996年第5期)
6、《歌剧的误会》(1996年第6期)
7、《造访现代音乐》(1997年第1期)
8、《走进歌剧》(1997年第2期)
9、《布拉姆斯百年祭》(1997年第3期。后收入《流动的经典》一书,陈子善编,浙江人民出
版社2000年版)
10、《阅读马勒》(1997年第4期)
11、《〈卡门>新解〉(1997年第5期)
12、《评判音乐》(1997年第6期)
13、《演释不是临摹》(1998年第1期)
14、《听乐之道》(1998年第2期)
15、《女仆作贵妇--漫议歌剧中的音乐》(上,1998年第3期)
16、《女仆作贵妇--漫议歌剧中的音乐》(下,1998年第4期)
17、《世纪末的音乐沉思》(1998年第5期)
18、《话说〈图兰多〉与普契尼》(1998年第6期)
19、《听昆德拉谈乐》(上,1999年第1期)
20、《听昆德拉谈乐》(下,1999年第2期)
21、《将自己的生命植入其中——访马勒"第二"专家、"业余"指挥大师卡普兰》(上、下,1999年第1期、第2期)
22、《高屋建瓴与明察秋毫——《简明牛津音乐史》中译本前言》(1999年第3期。转载于《上海新书报》597期B版头版,略有删节)
23、《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切利比达克的音乐境界》(1999年第5期)
《文汇报》“笔会”专刊“听乐思乐”专栏:
1、《琴声中的极限体验》(1999年1月24日第7版)
2、《“误入”音乐》(1999年2月24日第9版)
3、《经典永驻》(1999年3月30日第9版)
4、《飘泊与拯救》(1999年4月11日第7版)
5、《倾听切利比达克》(1999年8月16日第9版)
6、《纽约乐记》(1999年9月9日第11版)
7、《寂静的独语》(1999年9月13日第9版)
8、《马勒的“后现代性”》(1999年10月24日第9版)
论文及文章
《对于我国音乐理论工作的一点看法》(《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3期)
《对我国西方音乐史研究现状的思考》(《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4期)
《音乐体验的层次与方式》(《人民音乐》1986年第8期)
《自我意识与音乐思维》(与孙国忠、洛秦合作,《上海艺术家》1987年第2期)
《音乐史家的自诘与迷惑》(《中国音乐学》1989年第2期)
《现代音乐的荒诞状态》(《中国音乐报》1989年2月3日第3版)
《在突破中寻找自身》(《中国音乐报》1989年3月17日第3版)
《1989年音乐学方法论研究综述》(《中国音乐年鉴》1990年卷)
《实证主义及其衰落--二次大战后英美音乐学发展述评》(《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1期)
《论西方音乐研究在我国的重建》(《黄钟》1990年第1期)
《关于西方音乐书目翻译的选题推荐》(《音乐学术信息》1990年第1期)
《寻找自立--谈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的意义》(《人民音乐》1990年第2期)
《荒诞及其本质--西方先锋派音乐中的主体抛弃与自我肯定》(《音乐生活》1990年第3期)
《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莫扎特歌剧重唱中音乐与动作的关系》(上、下,《音乐艺术》1992年第2期、第3期)
《西方音乐研究的主要领域及其代表著述》(上、下,《艺苑》音乐版,1992年第2期、第3期)
《作曲家与歌剧脚本作家的关系》(《音乐研究》1993年第4期)
《无言的恳谈--漫话室内乐》(《音乐爱好者》1994年第5期)
《音乐断想》(十二则,《音乐爱好者》1994年第6期)
《今日权威碟评》(CD乐评四则,《音乐爱好者》1994年第6期)
《音乐中的幽默》(《音乐爱好者》,1995年第1期)
《西方音乐断代史研究导论》(上、下,与孙国忠合作,《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第3期)
《为音乐学辩护--再论音乐学的人文学科性质》(《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4期。本文曾获
上海市九四年至九五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听乐与读乐》(《音乐爱好者》1995年第6期)
《悲歌经典莎翁情--写在古诺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沪首演之际》(《歌剧艺术研究》1996年第3期。删节版《古诺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载《新民晚报》1996年5月26日第15版)
《唱片感受与现场体验》(《现代音响技术》1996年第7号)
《孤傲天才现代隐士--记钢琴怪杰格伦·古尔德》(《东方歌声》1996年第11期)
《个体感悟与东方寓言--评97上海国际广播音乐节海外华人作品音乐会》(《音乐周报》1997年12月19日第3版)
《探索音乐史:方法论反思四题》(《中国音乐学》1998年第1期)
《经典故事重新诠释--刘敦南舞剧〈梁祝〉观后》(《人民音乐》1998每第1期)
《责任与人性的冲突——写在中国首演〈阿依达〉之际》(《文汇报》1998年9月2日第8版"笔会"专刊,《歌剧艺术研究》1998年第6期转载)
《音乐的心灵回声——贺〈音乐爱好者〉发刊百期》(《文汇报》1998年10月18日第4版“笔会”专刊)
《浮士德传奇的歌剧演绎》(《文汇报》1998年11月15日"笔会"专刊第4版;《歌剧艺术研究》1999年第1期转载)
《歌剧〈浮士德〉:背景、诠释与评价》(上海大剧院98年11月下旬上演歌剧《浮士德》节目单专论)
《古诺〈浮士德〉的上海之旅》(《新民晚报》1998年11月20日第32版;《歌剧艺术研究》1999年第1期转载)
《论歌剧与音乐剧的不同美学品格:起源、音乐功能与展望》(《歌剧艺术研究》1998年第6期》)
《普契尼的歌剧创作道路》(《音乐艺术》1998年第4期)
《体验合奏之乐》《新民晚报》(1998年12月18日第32版)
《1996年西方音乐研究综述》(载《中国音乐年鉴》1997卷)
《解读〈茶花女〉:现实主义与心理洞察》(载1999年12月上海大剧院演出《茶花女》节目单,后转载于《音乐爱好者》2000年第1期)
《歌剧的真谛:以音乐承载戏剧——评克尔曼的〈作为戏剧的歌剧〉》(《音乐艺术》2000年第1期)
《期待郑京和》(《新民晚报》(2000年4月6日第17版)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译后琐记》(《音乐艺术》2000年第2期)
《坚守抑或退却?》(《文汇报》2000年2月24日第11版)
《“专业乐迷”自白录》(《文汇报》2000年7月4日第11版)
《〈简明牛津音乐史〉简介》(《音乐爱好者》2000年第3期)
《巴赫的神性》(《爱乐》2000年第3期)
《启蒙和觉醒——莫扎特〈魔笛〉的内》(《文汇报》9月9日第9版)
《非常时代的诗意锻造——重听田丰交响合唱〈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音乐周报》2000年9月15日第3版)
《科普兰研究的新启示——读何平新著〈科普兰与他的音乐世界〉》(《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3期)
《世界儿童钢琴名曲集》注释解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年)
《〈二十世纪十大音乐家〉绪论》(载《二十世纪十大音乐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未来的同代人——古斯塔夫·马勒》(载《二十世纪十大音乐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艺术歌曲创作漫谈——全国艺术院校艺术歌曲创作比赛观后记》(《人民音乐》2001年第2期)
《寻访中国音乐之"真"》(《读书》2001年第2期)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译本前言》(删节版,《音乐爱好者》2001年第2期;另,此文的全文以""超越时间"的音乐史"为题刊登在《读书》杂志2001年第10期)
《威尔第百年祭》(《爱乐》2000年第1、2期合刊)
《展望理想的"音乐学生态"》(《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命运无情——谈柴科夫斯基的歌剧《黑桃皇后》》(《新民晚报》2001年5月27日第12版)
《艺无止境——从李云迪获得肖邦钢琴比赛大奖说起》(《文汇报》2001年7月11日第11版)
《以音乐透析政治——上海大剧院音乐会歌剧〈唐·卡洛〉观后》(《爱乐》2001年第9期)
《形式的困境》(舒巧与杨燕迪对话录,《艺术世界》2001年第11期)
《豪放的或隽永的》(回顾中国的爱乐杂志,《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1年11月1日,第23版)
《听莫扎特三境》(载《文汇报》5月28日,《爱乐》2002年第4期)
《现代音乐与中西文化——从《响趣》音乐会谈起》(瞿小松、杨燕迪、孙国忠三人谈话录,《爱乐》2002年第6期)
《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笔谈》(载《光明日报》2002年3月21日)
《音乐的"双城荟萃"》(《人民音乐》2002年第9期。删节版载《文汇报》2002年7月27日)
《〈波希米亚人〉的诗意》(载《文汇报》2002年12月22日第八版)
《日常生活的诗意——〈波希米亚人〉观后》(《歌剧艺术研究》2003年第1期)
《经典的枕边书》(《剑桥插图音乐指南》书评,《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1月10日第8版;另转载于《音乐爱好者》2003年第2期,更名为《学术型的音乐普及——读〈剑桥插图音乐指南〉》)
《19世纪浪漫主义的交响音乐》(载《美的启迪——全国著名专家谈美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39-273页)
《音乐与媒体》(《文汇报》2003年4月30日第13版《音乐·鉴赏》)。
《社会批判与人性和解——〈费加罗的婚姻〉的人文/音乐解读》(《歌剧艺术》2003年第3)
6、《听音寻路——论谭盾的新作〈地图〉兼及其它》(《文汇报》2003年8月8日第11版)
辞典条目
《新格罗夫妇女作曲家辞典》(TheNewGroveDictionaryofWomenComposers):黄准、刘庄、瞿希贤、辛沪光,1993年)
《国际现代艺术辞典》(余秋雨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有关二十世纪音乐学名著介绍词条14则)
《学生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有关音乐知识词条25则)
译文
《现代音乐的主要特征及代表作品》(上、下,GAnderson原著,署名翔启,《音乐译文》1981年第2期、第4期)
《瓦格纳之后的德奥音乐》(MBernstein原著,署名翔启,《音乐译文》1982年第1期)
《音乐史学的观念》(PHLang原著,《音乐艺术》1986年第4期)
《新古典主义》(AWhittall原著,顾连理校,载《西洋音乐的风格与流派》,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年版)
《音乐中的意义与信息论》(LBMeyer原著,《黄钟》1990年第4期)
《关于音乐意义的论辩》(LTreitler原著,《音乐艺术》1997年第1期)
《欧洲钢琴教程》(第三册文字说明,EFritz原著,与赵小红合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贝多芬的音乐精髓》(PaulHenryLang原著,载《音乐爱好者》2000年第3期)
《品评莫扎特的歌剧》(PaulHenryLang原著,载《音乐爱好者》2000年第4期)
《文艺、学术中的古典倾向》(PaulHenryLang原著,载《音乐艺术》2000年第3期)
《〈基尼斯经典唱片1000张〉序》(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所获奖项
曾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993)、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1993)、“文化部优秀专家”(1994)、“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6)、“上海领军人才”(2007)等称号,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基金会研究奖”(1992)、“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5、2008)、“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研究奖”(1996)、“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奖,2000)、“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奖,2001)、“上海市育才奖”(2001)、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研究奖(2002)、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05、2007)、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三等奖(2002、2010)等各种奖励和奖项。
社会评价
杨燕迪:读书十分重要。杨燕迪小时候,有这么几件事情让他着迷:打弹弓、赢香烟牌子、读书。
舒曼
(1810-1856)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书商的家庭,从小喜爱音乐和文学。
因家庭偏见,他年青时在大学学习法律,只能业余学习音乐。当他通过曲折的斗争而能够专攻音乐时,因急于求成,借机械装置锻炼钢琴指法,使手指受伤,失去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可能,他遂致力于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
舒曼生性感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他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关心和支持尚未为人所知的音乐家,如: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1838年由于维也纳反动当局发现了他介绍舒怕特的《C大调交响曲》,迫使他无法工作,他遂于1839年回莱比锡。
1840年与当时有名的钢琴家克拉拉结婚。1843年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56年因患精神病逝世。
舒曼的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这些乐曲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1840年写了138首歌曲,被称为“歌曲文萃”,还写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秦曲》、《曼弗雷德序曲》等。
如果有一天我变成流氓,请告诉别人,我纯真过
舞指如歌
青铜元老
财产 21388
帖子 7962
注册 07-04-01
来自 爱我中华尊驰车友会
社会影响力 0
爱卡长号码 870938
2楼发表于 07-12-05 09:55
莫扎特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1756 - 1791),是音乐史上罕见的奇才。他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小提琴家。莫扎特3岁开始学习钢琴,4岁时对一般的乐曲只要弹几遍就能背诵,5岁便开始作曲,6岁和姐姐一起跟随父亲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出,轰动了欧洲,被誉为“音乐神童”。
他出身于萨尔斯堡一个宫廷乐师家庭,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即兴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被誉为"神童"。1773年起他任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师,因向往自由的生活,不满主教对他的严历管束,于1781年愤然辞职,来到维也纳,走上了艰难的自由音乐家的道路。在他的创作中出现了许多革新的因素,但却不为当时墨守成规的人们所欢迎,因此经济压力很大,经常靠借债度日,然而他却心甘情愿地过着贫苦而自由的音乐家生活。他曾说,"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磁味,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他在短促的一生创作了歌剧二十二部,其中最著名的是《费加罗的婚礼》、《唐·横》、《魔笛》;交响曲四十九部,其中《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一》交响曲最为著名。他还创作了奏曲、钢琴曲、室内乐重奏等多部作品。莫扎特的创作深受巴赫、海顿等人的影响,他的作品结构精致匀称,旋律富有歌唱件,风格明朗,乐观,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莫扎特一生中最后的两年是他经济最困难的时期。1791年12月5日他去世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连一个零钱也没有,他被埋在穷人的公墓里,没有一个亲属给他送葬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成员之一。他的创作是十八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他为德国民族歌剧奠立了基础,创造出一种现实主义音乐剧的新体裁;他扩充并革新了器乐作品的内容,使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的形式格外严谨。莫扎特在创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把十八世纪的音乐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后来的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这就是莫扎特在音乐史上的功绩所在。
如果有一天我变成流氓,请告诉别人,我纯真过
舞指如歌
青铜元老
财产 21388
帖子 7962
注册 07-04-01
来自 爱我中华尊驰车友会
社会影响力 0
爱卡长号码 870938
3楼发表于 07-12-05 09:59
海顿
约瑟夫·海顿于1732年4月1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罗劳村,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维也纳。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父亲是一个马车制造匠,母亲是个厨娘,父母都是音乐爱好者,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时施台芳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才勉强活了下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庭乐师。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象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他还热心关怀青年音家,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顿求教,并且尊称他为“我们的父亲”。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歌颂生活。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内乐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这些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舒伯特
----奥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近郊一个中等市民家庭。童年时代,他从家庭音乐生活中学会了演奏风琴、钢琴和小提琴,掌握了基本的作曲方法和合唱艺术。他穷困潦倒,三十一岁十就英年早逝。人们根据他的遗愿,把他葬在他所崇拜的贝多芬的墓旁 ----舒柏特生活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时期。他的交响性风格继承的是古典主义的传统,但他的艺术歌曲和钢琴作品却完全是浪漫主义的。谈到舒柏特的歌曲,可以引用舒曼对《C大调交响曲》的评论:“这种音乐把我们引入一种境地,使我们忘却了以前曾有过的东西”
巴赫
巴赫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国的埃森纳赫城。他的家庭是一个音乐世家,大约从16世纪开始,巴赫家族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在这个家庭所出生的20多名音乐家中巴赫的成就最高,名字最响亮。 创作了《平均律的钢琴曲集》。在钢琴演奏技巧上,他完善了指法的运用,这对钢琴曲的创作、演奏、钢琴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除了著名的《平均律的钢琴曲集》外,还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布兰登堡协奏曲》及《农民康塔塔》等。
巴赫继承和发扬了前辈作曲家的创作手法,把复调音乐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对小提琴协奏曲形式的完善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布兰登堡协奏曲》对交响音乐的产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钢琴音乐也十分突出,为后来贝多芬钢琴音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巴赫不但是一个伟大的作曲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的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他在世时重用贫困,没人过问他的作品,死后数十年才得到人们的重视。他成为人们推崇的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大师,并在世界音乐史上享有音乐之父的美称。
李斯特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
生平 1811年l0月22日李斯特生于匈牙利西部肖普朗的莱丁村选择德国魏玛定居,从事创作,并任魏玛宫廷乐长兼剧院指挥。这时欧洲各地革命相继爆发,他同情和支持这场革命,创作了《匈牙利康塔塔》和《工人大合唱》。1849年匈牙利革命失败后,他沉痛地写了钢琴曲《送葬的行列》,1854年写了交响诗《英雄的葬礼》以悼念革命烈士。他每季要指挥演出一部新歌剧,并经常举办音乐会,大力推荐古典作品以及青年作曲家的作品。他在逐渐掌握管弦乐写作技巧的同时,首创了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一共写了l2首这类体裁的作品(晚年才写最后的第l3首)。这个时期李斯特还创作了其他重要作品,如两首带合唱的交响曲(《但丁交响曲》和《俘士德交响曲》),第l和第2钢琴协奏曲,l3首《匈牙利狂想曲》,《b小调奏鸣曲》等钢琴曲和抒情歌曲多首。此外,作为音乐评论家,李斯特撰写了一系列音乐评论文章,如《柏辽玆和他的<哈罗尔德交响曲>》、《罗伯特·舒曼》等。他还组织全德音乐家协会,使魏玛成为新德意志乐派(亦祢魏玛乐派)的活动中心。这是他事业上尤其是创作上的黄金时期。可是由于门户之见,1858年他指挥上演他的学生P科内利乌斯的歌剧《巴格达的理发师》时,遭到了非难。1860年他和R瓦格纳一起受到报纸上的攻击,加上他的幼子夭折,以及未能与卡罗琳正式结婚等一连串的挫折,使他他的钢琴作品和他的演奏风格是一致的(除晚年一些作品)。他的《高级技巧练习曲》以技巧艰深、形象鲜明而著称。他的钢琴音乐中,以激情和诗意见长的有《但丁奏鸣曲》《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爱之梦》等,以悲壮奋发的革命豪情著称的有《里昂》《送葬的行列》等;雄劲刚健的有《第一钢琴协奏曲》;思想深刻并富于强烈戏剧性的有《b小调钢琴奏鸣曲》;最富民族民间特色的则是《匈牙利狂想曲》,其中第2首运用民间的募兵舞曲最为典型。他晚年的作品则反映出对新技巧的探索。
如果有一天我变成流氓,请告诉别人,我纯真过
舞指如歌
青铜元老
财产 21388
帖子 7962
注册 07-04-01
来自 爱我中华尊驰车友会
社会影响力 0
爱卡长号码 870938
7楼发表于 07-12-05 10:02
柴科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他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
柴科夫斯基十岁时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钢琴,并时常去看歌剧。1859年他毕业后曾在司法部任职。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社交性钢琴演奏和创作活动。1862年柴科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于他终于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毕业后(1866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 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但他时常为这妨碍他的创作活动的枯燥的讲课工作而感到苦恼,既使这样,他还是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
曲》等。这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1877年,柴科夫斯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当年结婚,快速仳离。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为痛苦的一年,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为此他辞去音乐学院的职务,并就此永远结束了繁重的教学工作。此后,在1885年以前,他主要住在乡下或到国外,多半在瑞士或意大利。这个期间,通过鲁宾斯坦的介绍,他得到一位非常热爱音乐和十分慷慨的富孀——梅克夫人的赏识和资助(1877-1890年),使他有可能就此专心从事音乐创作。同时,1877年开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的极盛时期。他开始创作两部天才的作品——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响曲》。
这时候,俄国的现实生活进入反动的时期,革命的力量转入地下活动,俄罗斯社会思想和俄罗斯艺术的一切进步的和民主的表现,都受到了残酷的压制。他在这个时期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反映了亚历山大三世统治下的黑暗的反动时期的社会情绪——俄国人民,特别是俄国知识分子感到惶惑不安和不知所措的情绪,以及思索着祖国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的心境。但他并不是消极无为的,柴科夫斯基在扎记中曾说:“从完全听从命运, 转而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克服悲惨的命运”,从而表现了他对生活是持肯定的态度。
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1888-18他访问了德国、捷克、法国 和英国,与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诺、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1891年他到美国作演出旅行,获得很大成功。1893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在这 期间,他除了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外,还创作了《第五交响曲》、 《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还 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几平涉猎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不料,10月2I日他意外地感染了霍乱病,于10月25日不幸与世长辞。
柴科夫斯基是总结全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这使他成为交响音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西欧作曲家之一。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了七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一交响曲》是他的交响乐体裁的处女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罗斯交响曲,其特征是着重于心理描写、充满爱国主义的抒情情调。这部交响曲也是人们理解他的交响乐作品的人门阶梯和“门径”。
柴科夫斯基曾说:“我全心全意地渴望我的音乐传播开去,渴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它,会从这望面得到安慰和支持”。历史上有过许多音乐家,对于他们的才能,专业音乐工作者给予的评价比一般听众安分的多,但是柴科夫斯基所一贯追求的——只是他的音乐 使更多人被感动,为大多数人所喜爱,这个愿望在他生前就已经实现了。柴科夫斯基的知音,不只是专业音乐工作者,而且还有广大的无名听众。他的音乐力求用最直接的抒 发个人感情的方式,来表达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他以大家都能理解的音乐语言组织出 一层生活中的诗意和人类感情中风流迷人的成份,因而能触动人们的心灵。
如果有一天我变成流氓,请告诉别人,我纯真过
舞指如歌
青铜元老
财产 21388
帖子 7962
注册 07-04-01
来自 爱我中华尊驰车友会
社会影响力 0
爱卡长号码 870938
8楼发表于 07-12-05 10:03
卡尔·车尔尼
1791年,奥地利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车尔尼出生在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他3岁时就能弹钢琴,7岁时能将自己的乐思记录下来,10岁时已能清晰流畅地弹奏莫扎特、克莱曼蒂的全部钢琴作品,并且具有超凡的音乐记忆力。1800年,9岁的车尔尼作为钢琴家已在维也纳举行首次公演。1801年,年仅10岁的车尔尼去见贝多芬,贝多芬被车尔尼精彩的演奏所打动,欣然接受了这位学生,其后,车尔尼先后演奏了贝多芬的《C大调协奏曲》和《皇帝协奏曲》,从而使他名声大振。
车尔尼的演奏引起了评论界的高度重视,以为他是继胡迈尔后维也纳最主要的钢琴演奏家。但是,由于车尔尼身体纤弱、生性腼腆、内向,与演奏相比他更适合教学,因此,从15岁起,车尔尼便开始了他为之献出毕生精力的教学生涯。作为一名杰出的钢琴教师,他培养了大批才华横溢的学生,其中包括多勒、克拉克、伊尔、塞尔伯格等,而最著名的便是一代钢琴大师李斯特。
李斯特9岁时,有幸拜会了车尔尼。据车尔尼自传中写到:李斯特当时的演奏很不规范,粗糙而混乱,他的即兴演奏不具备扎实的和声基础,完全凭灵感。然而,在他的演奏中却蕴藏着一种天生的才气,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气质,使车尔尼认为此人是位可造之材。经过车尔尼的精心调教与李斯特的刻苦努力加聪明才智,通过几个月的练习,当李斯特弹奏胡迈尔、贝多芬、巴赫的作品时,车尔尼无须去重视他的演奏技巧,而着重于让他了解各位作曲家的写作风格,车尔尼不断给他浏览新作品,使李斯特有了一种令人震惊的视谱能力。一年后,李斯特举行公演,轰动了整个维也纳。然而,车尔尼并没有把李斯特局限在刻板机械的技巧练习中,而是充分让他施展自己的才能,使他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钢琴大师。
作为一名杰出的钢琴教育家,车尔尼的成就不仅在于培养出了一批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更重要的是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车尔尼写了大量的钢琴练习曲及论文,指引着当时的钢琴演奏艺术得以健康发展。这些练习曲融古典派的雅典风格和克列门蒂的动态风格为一体,经过精心的编排,严密的分类,由浅入深,适应不同层次的钢琴学生练习。
车尔尼作为贝多芬的学生、李斯特的老师,在19世纪钢琴演奏史上占有独特的承上启下的位置。如果说克列门蒂的动态演奏风格和李斯特的演奏技巧是钢琴演奏史上的两块里程碑的话,那么车尔尼就是这两块里程碑的铺路架桥者。今天,车尔尼离开我们已136年了,在这一个多世纪中,钢琴音乐的创作和演奏艺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车尔尼的钢琴练习曲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手指基本功训练以及演奏维也纳古典作品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养料,他为钢琴演奏艺术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值得后人永远纪念和敬仰。
他的钢琴练习曲对于训练手指以及演奏技巧具有一定作用,在许多国家被广泛采用为钢琴教材。其中《钢琴初步教程》(作品599号)、《钢琴流畅练习曲》,(作品849号)、《钢琴快速练习曲》(作品299号)、〈手指灵巧的技术练习〉(作品740号,也称699号)、〈高级技术练习曲〉(作品365号)在我国常选作主要钢琴教材。其他偶尔选用的练习曲还有作品139、821、636、221、721、337、261、553、300、335、355、399、400、500以及专门锻炼左手技巧的718等。
如果有一天我变成流氓,请告诉别人,我纯真过
舞指如歌
青铜元老
财产 21388
帖子 7962
注册 07-04-01
来自 爱我中华尊驰车友会
社会影响力 0
爱卡长号码 870938
9楼发表于 07-12-05 10:05
贝多芬
路德维希 凡 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诞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 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 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 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 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 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1815一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笼罩着欧洲大陆。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 歌上。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共和主义者是有其历史局限的。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 时期。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 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波兰作曲家,有一半的法国血统。他的父亲国移居华沙,教贵族子弟学法语。肖邦在孩童时代就显示了音乐天才,并就学于新成立的华沙音乐学院。在校期间,他恋上了年轻的歌手康斯坦西娅格拉特科芙斯卡。十九岁时他写下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据说就是这位少女激发了肖邦的创作灵感1831年9月,肖邦来到巴黎,他的余生便和这座城市的艺术生活联系在一起。肖邦在沙龙中与许多杰出的艺术家来往,如音乐家李斯特、柏辽兹,文学家雨果、巴尔扎克、乔治桑、海涅,画家德拉克洛瓦。通过李斯特,肖邦结识了“有一双忧郁的眼睛”的奥罗尔杜德旺夫人,也就是闻名于世的小说家乔治桑。肖邦对她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种他从未经历过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乐想象力达到高度兴奋的程度。其后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诺昂乔治桑的别墅里度过的。这些年也是肖邦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但他的健康逐渐变坏,他和乔治桑的关系也走向破裂。在他最后的信件充满了孤独的绝望。1848年他在英国演出,返回巴黎后几个月便逝世了,时年三十九岁。他的葬礼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礼进行曲》中举行。他被安葬在拉雪兹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波兰的泥土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风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绝不会把他的风格与其他人的相混淆。在第一流的艺术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创作生活集中于钢琴上的大师。从一开始,他的想象就献给了键盘,他在这狭窄的结构中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钢琴的局限性也转变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时间长度的持续音当然是钢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却巧妙地克服了这些局限。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不下于任何其他音乐家的。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诉学生:“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在他的音乐中,精致的装饰——颤音、装饰音、轻盈的过渡句——魔术般地把那些单音延长了。所有这些总是安排得很顺手的,音乐几乎像是自己演奏出来的----在肖邦的身上,母亲的血统占着优势,他是在自己的音乐中强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的第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从此以后,斯拉夫民族因素归入了欧洲音乐的主流。在肖邦的战争气氛的波罗涅兹中,波兰民族的血液沸腾得格外有力,它们那矫健勇猛而拱起的旋律犹如折弯的钢条。那骑士般的玛祖卡闪烁着火热而辉煌的姿态;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贯穿在圆舞曲之中。除了这些精神化了的舞曲形式之外,肖邦还写了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即兴曲、前奏曲、奏鸣曲。他抒发感情有时象魔鬼般地神秘莫测,有时又象水妖般地令人销魂,但却永远是心血温暖而慈祥的。通过他的抒情而成为一种普遍语言的灵性在他那些光辉灿烂的练习曲中庆祝着最大的胜利,而那些夜曲则是他在孤独中的梦幻,他向静夜倾诉着一个人的最恳切的渴望。他虽然在表面上是幸运的宠儿,但实际上,却和他那浪漫主义的许多同代人一样,也是一个饱经生活苦难的人
引言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他既是作曲家,又是键盘乐器演奏家、小提琴家、古提琴演奏家、指挥家。他在四岁即显露出卓越的作曲才华,更可贵的是他不但作曲速度极快,而且创作的音乐水平极高。莫扎特一生所完成的作品,已知的有:二十部歌剧,四十多首交响曲,五十余首协奏曲,二十七首弦乐四重奏等共计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中清新明快的节奏、悦耳动听的旋律、高雅庄重的气质,使他的音乐宛如天籁的声音。人们都说,莫扎特音乐之美,古今无人能及。音乐神童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是位知名的音乐家,也是萨尔茨堡的宫廷作曲家。莫扎特的姐姐娜妮(Nannerl)是个音乐天份极高的孩子。从五岁起,父亲便开始叫她学习键盘乐器,并对她的学习速度非常满意。而小莫扎特四岁时边开始正规的音乐课程了。莫扎特的学习速度非常惊人;他可以在半小时内学会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一位名叫约翰安德列斯沙赫勒(Johann Andreas Schachtner)的宫廷乐手对莫扎特的童年有生动的描述:
"一旦他投身音乐,他的感官就不理会其他活动了。甚至连恶作剧或游戏也得和音乐有关,他才玩得开心。比方,我们玩一种把玩具由一个房间搬运到另一个房间的游戏,谁空着手就要唱歌,或用小提琴拉一首进行曲。"在沃尔夫冈四岁时,他试作了第一首键盘乐器协奏曲,并首次在舞台上以歌手身份露面,参与歌剧演出。从那时起,歌剧就成为他最衷爱的艺术形式之一。当沃尔夫冈快满六岁、而娜妮十一岁时,利奥波德决定将两位杰出的孩子介绍给全世界。当时巴伐利亚选帝侯亲王在慕尼黑有两个奢华的宫殿,许多音乐家依附其门下。利奥波德决定先带孩子们去那里参加嘉年华会,如果演出成功,再到更远的地方。结果,这场音乐会空前地成功,两个孩子成了慕尼黑嘉年华会谈论的焦点,并被邀至各大家族和皇宫演出。而令小沃尔夫冈最感兴趣的是观赏意大利歌剧,并从此产生了创作歌剧的心愿。
维也纳年代1762年9月,莫扎特一家启程前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当时欧洲最重要的音乐中心之一。那儿是弗朗西斯一世(Francis)皇帝与玛利亚特丽莎(Maria Theresia)皇后豪华宫廷的所在地。从十二世纪阿尔伯特一世(Albert Ⅰ)召集一批乐师组成所谓的"皇室音乐家"以来,维也纳就一直是音乐之都,音乐成为皇室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著名的作曲家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就曾在维也纳附近的一个伯爵门下任乐长,另一位作曲家格鲁克(Gluck)当时就在皇家宫廷任首席作曲家。这个俯仰呼吸皆音乐的城市,早就非常期待六岁神童沃尔夫冈的到来。小莫扎特一行刚到维也纳,就在一个私人宫邸做了第一场表演。隔天,皇帝和皇后马上召唤他们到宫廷。一位实际参与那场音乐会的人士为我们留下一段叙述:"当孩子们演奏时,观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弗朗西斯一世尤其满意小精灵--他对莫扎特的戏称--的表现,他还多次和莫扎特闲聊。"当皇帝要求他用一根手指演奏时,他毫不犹豫的照做了。"他毅然决然地立刻开始尝试,而且干净利索地弹奏了好几首曲子,让在座的每一位大吃一惊。在他当时的年纪,已经可以看出他后来一贯的态度,也就是蔑视来自高贵者的赞美,尤其若是他们对音乐没什么认识,他甚至不太愿意为他们演奏。"
1763年6月,沃尔夫冈七岁,娜妮十二岁时,莫扎特一家开始了他们的第一趟长途旅行--一个持续三年半,走遍欧洲各地的旅程。他们经过慕尼黑、曼海姆(Mannheim)、奥格斯堡(Augsburg)、海德堡(Heidelberg)、法兰克福(Frankfurt)等德国城市。每到一处,都无一例外地引起轰动,各种音乐形式对沃尔夫冈而言都好象吃饭、睡觉一样容易,他几乎不需要任何教导,好象早已知道一切。巴黎和伦敦之旅1763年11月18日,莫扎特一家穿过奥属荷兰,到达巴黎。在这个视世界其他地方为"乡下"的大都会,莫扎特一家一呆就是五个月。老莫扎特带着两个孩子拜访了巴黎许多贵族的宅邸,包括凡尔塞宫。皇室对沃尔夫冈和娜妮非常礼遇,这完全出乎那些高傲的法国贵族的意料之外。稍后沃尔夫冈在所有宫廷权贵面前演奏管风琴,赢得在座每个人的掌声。奇怪的是,沃尔夫冈幼年时获得的掌声和瞩目,竟一点也没让他变得虚荣或骄傲。1764年4月9日,结束了在巴黎的一系列演出之后,莫扎特一家前往英国伦敦。在那里,他会见了前辈阿贝尔(CFAbel)和宫廷作曲家约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在莫扎特的一生中,这是个很重大的事件。因为这两个人的创作大大开拓了小莫扎特的眼界。J C巴赫教给沃尔夫冈的另一项重要的技能,就是意大利的如歌快板(Allegro cantante)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莫扎特一辈子。当然,还有另外一大批音乐家也影响了莫扎特的视野,如阉人男高音曼兹欧里(Manzuoli)。沃尔夫冈此时最大的心愿就是写一出意大利歌剧。他与曼兹欧里册、成为好朋友,曼兹欧里教他唱歌,而他则写咏叹调作为回报。在英国期间,莫扎特开了一连串的音乐会,被人们成为是"大自然的奇迹"。1764年夏季,莫扎特一家搬到伦敦乡间修养了七个星期。在此期间,沃尔夫冈以巴赫的作品风格写了一首交响曲,这就是他的第一首交响曲《降E大调交响曲》(K16)。不久,他又写了三部交响曲以及许多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其中包括《D大调第四交响曲》(K19)。1765年7月24日,沃尔夫冈一家离开了伦敦,在荷兰海牙、日内瓦和洛桑等城市做巡演活动。在1766年11月的最后一天他们回到阔别三年的萨尔茨堡。前后两次乘马车横穿德国的山川、田野和森林,给小莫扎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此,他开始了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
意大利之旅一个成功之士无论有多么高的天赋,总要有一段潜心学习的时期。在莫扎特八至十三岁这六年间,老莫扎特因材施教,对儿子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训练。莫扎特曾有过这样一段自白:"人们总以为我的艺术创作是轻而易举得来的,这是误解。没有人像我这样在作曲上花费如此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还没有哪一位著名大师的作品是我没有再三研究过的。"但这还不够,老莫扎特觉得该带儿子往南方去一趟。几百年来,欧洲艺术家要是不去意大利"朝圣",就没有资格登堂入室。1769年12月,沃尔夫冈随父亲一道开始了第一次意大利之旅,是年他十三岁。后来证明,在莫扎特一生短暂的音乐创作生涯中,这次阅历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这次巡回访问演出是老莫扎特的精心安排,也是他远大眼光的具体体现。当时如果音乐家在意大利得到了掌声和欢呼,他就等于得到了全欧洲的赞美。但老莫扎特带着儿子跑到意大利来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有意让儿子进一步得到深造,以便和世界水平接轨。
他们经过意大利的维洛那(Verona)、曼图亚(Mantua)和米兰,到达波隆那。波隆那可以说是十八世纪所有音乐家朝圣之地,当时最伟大的音乐学者和教授帕德瑞马提尼(Padre Martini)就住在此地。据说,有关音乐的任何事,马提尼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任何作曲家或演奏家,一经他赞美,立即可以享誉全欧洲。当莫扎特面见他时,马提尼对他做了各种不同的测试,结果大感意外,也非常高兴。是年十月,少年莫扎特天天去马提尼家上课,主要学习对位法。说"莫扎特的天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无疑抹杀了马提尼对莫扎特的教导。这时,一个非凡的荣耀正在罗马等着莫扎特。1770年6月26日,教皇克莱门特九世(Pope Clement IX)颁给莫扎特黄金马刺勋章,以骑士身份晋身贵族阶级,以表彰他音乐天份。两天后,这位十四岁的黄金马刺骑士,颈上带着以红丝带系着的十字勋章,接受教皇的亲切接见。在此之前,作曲家中只有格鲁克接受过此殊荣。不过,与格鲁克不同的是。莫扎特从未利用这份荣耀。事实上,他视整件事为一个玩笑。
另外,他还在由马提尼领导下而成名的波伦亚音乐学院,成就了一项殊荣。这个学院设置了一项极为艰难的测试来筛选会员,参加者必须年满二十一岁。十四岁的莫扎特被破例允许参加,他被关在一间房子里,被要求用极为复杂的音乐形式作曲。莫扎特在一个小时内就完成了,裁判评判后,全数同意他当选学院的荣誉会员。而当时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耗费了好几个小时都未能通过。大约在10月中旬,莫扎特在米兰上演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剧《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和另一部歌剧《阿斯卡尼欧在阿尔巴》。尽管有人嫉妒莫扎特的天才和名气,企图破坏歌剧的演出,但演出还是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任职于萨尔茨堡大主教宫廷1772年春天,莫扎特十六岁时,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下半辈子的事:萨尔茨堡仁慈的大主教史拉顿巴赫突然去世了。继位者柯罗瑞多伯爵来自一个强势的贵族大家庭,是个严肃而高傲的人。他在萨尔茨堡很惹人厌,只要不是跟他来自同一个阶层的人都讨厌他,莫扎特一家人也不例外。刚开始,一切还算顺利。莫扎特的作曲速度很快--三个月为大教堂做了两首交响曲、三首嬉游曲、一首钢琴奏鸣曲、五首歌曲、一首咏叹调、一首弥撒曲、多首连祷文以及两首三重奏奏鸣曲。可这么多曲子,柯罗瑞多只给莫扎特150基尔德。莫扎特的生命这时进入了不太愉快的阶段。他十七岁了,那一段志得意满的童年已经远去,但他依旧是那位爱胡说八道、凌乱、不切实际、冲动、傲慢、热情的沃尔夫冈,仍对自己的天赋感到骄傲,也对这个既给他喝彩又随即遗忘他的世界感到不满。然而和一般人一样,为了糊口和继续作曲,他也需要钱,而十八世纪音乐家获得稳定报酬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宫廷里占一个长期又优厚的职缺--不管是维也纳、慕尼黑、米兰还是巴黎。
但柯罗瑞多大主教只给了莫扎特一个薪俸微薄的小职位:他的首席乐师,即乐长手下的宫廷乐师。他不喜欢四处活动的莫扎特父子,对他来说,他们不过是两个自视清高的小人物,加上他无端地讨厌小个子的人,而莫扎特又老长不高。在那段不顺心的日子里,莫扎特一直呆在萨尔茨堡继续以惊人的速度作曲。他写了许多嬉游曲和某些为特殊场合而作的小品,一首键盘协奏曲和五部大型的小提琴协奏曲,还有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La Finta Giardiniera)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的日子越来越难挨了。据利奥波德写给马提尼的信中提及,大主教公开宣称莫扎特的无知,并说他"应该到那不勒斯公立音乐学校学习音乐。"莫扎特决心离开这个令他极度厌恶的城市。1777年9月莫扎特和母亲启程前往慕尼黑(大主教不允许他父亲同去)。莫扎特一抵达慕尼黑便与巴伐利亚选侯帝在宫廷会面,他告诉选侯帝自己再也不想回萨尔茨堡了,并将自己过去的成绩单呈上,尽可能谦卑地请求其任用。但是选侯帝说目前乐团并不缺乐师,说毕随即离去,留下莫扎特俯首鞠躬的身影。莫扎特特痛恨对贵族卑躬屈膝,尽管利奥波德一再督促他要更礼貌些,但他越来越不善于此道。他在慕尼黑的公开演出非常成功,但仍没有人提供长久的职位给他。更让人气馁的是,慕尼黑不再有人请他写歌剧。
莫扎特又开始了旅行生活。他在奥格斯结识了钢琴制造商安德瑞斯斯坦因,并对斯坦因钢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曼海姆疯狂地陷入了情网。那女孩名叫阿劳西亚韦伯,年仅十五岁,美丽动人,而且是个优秀的歌手。但阿劳西亚是个冷血而有心计的女孩,当她成为宫廷首席女歌手、名字传遍大城小镇、在全欧洲崭露头角、薪俸甚高时,就不再爱这位尚在为生计而挣扎的可怜作曲家了。加上四月间,莫扎特的母亲因为舟车劳顿、风餐露宿、房间暖气供应不足、吃不好且喝不到干净的水等原因,开始发病,于1778年7月3日与世长辞。悲伤的莫扎特只有回到那可恨的出生地萨尔茨堡。婚姻与成功莫扎特的整趟旅行完全失败,家里的债务也增加了。为了还清债务,莫扎特不得不再度受雇于他最痛恨的柯罗瑞多大主教,再度任职首席乐师,每年薪俸450基尔德。由于莫扎特和他父亲对于金钱和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父子关系也开始紧张。利奥波德不能容忍儿子邋遢、骄傲、情绪化和在金钱上挥霍无度的生活习性。他知道儿子是个天才,希望莫扎特除了音乐之外,在经济和人际关系上也能高人一筹。利奥波德深知财富可以带来舒适的生活和社会地位,能成为大财主是他的向往。而莫扎特只希望有足够的钱让自己拥有自由,不必向贵族卑躬屈膝,不必委屈自己为自己那些肥胖、无趣又毫无音乐细胞的女人授课,能够自由地写自己喜欢的音乐,尤其是他所钟爱歌剧。 莫扎特确实不善于理财,经济拮据一直是莫扎特一生挥之不去的噩梦。他经常身无分文,入不敷出,老是在寻找丰厚的终身职位以求一劳永逸,不再为钱财担惊受怕。但欣赏莫扎特的贵族总是送他一些无用的礼物,而非实实在在的金钱。然而当莫扎特稍有进帐时,他从不曾想到存点钱以备不时之需,这使他成年后的生活非常艰难。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的生活和创作都不如意。1781年,慕尼黑的嘉年华会请他写一部歌剧,莫扎特向大主教请了六个星期的假,去慕尼黑专心创作了歌剧《克里特王伊多梅尼欧》(Idomeneo Re di Creta)。歌剧在慕尼黑立即造成轰动,莫扎特趁机留在慕尼黑享受成功的甜美果实,不愿再回萨尔茨堡。六个星期的假最后延长至四个月,大主教忍无可忍,下了一道命令要莫扎特立即回萨尔茨堡。在萨尔茨堡,柯罗瑞多大骂莫扎特是"他所认识的最放荡的一个,"骂他是"流氓、恶棍、四处游荡的无赖。"尽管莫扎特对从前对他极度容忍,但这次再也忍耐不下去了。1781年6月8日莫扎特毅然和柯罗瑞多大主教决裂,宣布辞去在萨尔茨堡的职务,从此终获自由。"人心高贵,也可以成为贵族。""虽然我失去爵位,心中却比有许多爵位更觉得荣耀。而且不管是仆役或伯爵,只要侮辱我的,都是无赖。"这是莫扎特对这件事的最终态度。现在莫扎特搬到维也纳,寄宿在韦伯家。韦伯先生已经去世,没有留下分文给他的太太和四个女儿,莫扎特曾经爱慕的阿劳西亚已经他嫁,韦伯夫人除了靠房租的收入之外,就靠女儿女婿定期给她的一笔丰厚的款子度日。韦伯夫人是个有心计的女人。虽然莫扎特曾心爱的那一个女儿已经出嫁,但她想设计莫扎特娶她四个女儿的另一个。为了这个缘故,韦伯一家对莫扎特照顾得无微不至。幸好韦伯家的一个女儿康斯坦采勇敢且善解人意,尽管她当时十八岁,相貌不怎么美,但莫扎特很喜欢她。这段时间维也纳待莫扎特不薄。他有好几个固定的课可以上,而一次六达卡特(当时欧洲的货币单位)的报酬算是不错的。莫扎特心情愉快,工作努力而且无忧无虑。他出版了六首小提琴奏鸣曲,并不时举行了一些反应热烈的音乐会。莫扎特在1781年12月24日受到奥地利皇帝的邀请,和穆西奥克莱门蒂(Muzio Clementi)举行了一场音乐史上重要的竞技。克莱门蒂对莫扎特的表演有如下的看法:"我从没听过有人象他演奏得这么幽雅而充满智慧。我尤其对他弹的一段慢板部分以及几段由陛下指定主题、要我们互相伴奏的即兴变奏曲大为着迷。"7月份,莫扎特奉命写作一部歌剧《后宫诱逃》(The Abduction from the Seraglio)。歌剧叙述了一位美丽的西班牙女子被土耳其司令官囚禁在后宫,最后为其爱人所救的故事。莫扎特用德语脚本写这部歌剧,这在当时是一大创举,因为在这以前所有歌剧脚本一直都用意大利语。在《后宫诱逃》一剧中,莫扎特首创歌剧第一个真正的"角色"。在这以前的歌剧角色一直是歌手炫耀声音的媒介,不必演得真实。但在《后宫诱逃》一剧中,莫扎特把一个名为奥斯敏(Osmin)的土耳其仆人这个角色塑造得非常生动。莫扎特身处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接受着听众的喝彩和崇拜,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费加罗婚礼》与《唐乔瓦尼》婚后,莫扎特进入一个成就辉煌的时期。他并不在意没能在宫中拥有一个安稳的职位,他悠游自在地做一个自由的作曲家。虽然意大利人试图在第一幕以嘘声和倒彩来破坏他的歌剧《后宫诱逃》的首演,但这对他的生活仍旧毫无影响--他有足够的学生,可以以教学为生,他可以利用教完课的下午和晚上作曲。1784年春天,莫扎特病倒了,而且情况相当严重。据最近研究莫扎特死因的权威报告指出,莫扎特是受到一种链球菌的感染。这场大病使莫扎特的肾受到严重而永久的伤害,并成为他七年后致死的病因之一。1785年的春夏期间,莫扎特准备创作一出新的歌剧《费加罗婚礼》。该剧取材于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创作,歌词由罗伦佐达庞特(Lorenzo da Ponte)创作--一个光芒四射、活力充沛的意大利诗人,在维也纳撰写歌剧歌词多年,而皇帝刚给了他一个官方剧场诗人的职位。他可以说是维也纳最好的歌词作者,一位朝气蓬勃、极为优秀的作家。对莫扎特来说,庞特是位极佳的合作伙伴。莫扎特最伟大的三部歌剧《费加罗婚礼》、《唐乔瓦尼》(Don Giovanni)、《女人心》(Cosi fan tutte),皆由庞特作词。许多人都在想,要是当时这两个人没有如此幸运地相识及合作,歌剧史不知会有什么样的改变。《费加罗婚礼》叙述一位名叫费加罗的穷作家,为了糊口从事理发事业,是一位西班牙贵族的理发师兼侍从。剧中费加罗最重要的一段话是:"伯爵大人,因为您是位贵族,所以就认为自己是个天才?……权贵、财富、阶级、影响力,这种种使一个人引以为傲!这么多的好处,您到底是怎么挣来的呢?您除了出生时要费了点劲找对人家,什么也没做。撇开这点,您不过是个平庸之人。然而,迷失在凡人群中的我,为了糊口所耗费的精力和脑力,恐怕要比过去数百年来治理整个西班牙的心力要多的多!"这几乎就是莫扎特本人的声明。1786年4月28日,《费加罗婚礼》准备首演。莫扎特相当的紧张,因为仇敌萨利里领导的一些意大利籍宫廷音乐家,决心要使这部歌剧惨败。后来首演推迟于5月1日举行,虽然受到那些意大利人恶毒的阻挠,演出仍然大获成功。5月至12月期间,《费加罗婚礼》重复演出了九次。事实上,第一个真正肯定莫扎特天份、并给予合理待遇的城市不是维也纳,而是波西米亚的布拉格。自从1783年布拉格民众听了《后宫诱逃》后,他们的耳朵就再也听不进其他作曲家的曲子了。当《费加罗婚礼》于1786年12月在布拉格演出时,引起空前的轰动。莫扎特到达布拉格后,接受了布拉格人民无限敬重、爱戴及如雷的掌声。布拉格人民给了他无比的信心和另一项任务:创作另一部歌剧《唐乔瓦尼》。10月29日,莫扎特偕康斯坦采来到布拉格参加《唐乔瓦尼》的首演。整个城市再度为莫扎特的音乐疯狂、沸腾。关于这部歌剧的小趣闻是:在首演的前一天晚上,莫扎特还没有完成歌剧的序曲。但他毫不在意地出席了一场盛大的晚会,深夜才尽兴而返。第二天清晨七时,他竟然完成了序曲。因此难怪世人说,莫扎特的音乐,早在脑海里完成了,剩下的工作,不过是将记忆里的东西抄录下来罢了。莫扎特的父亲没有和儿子一起享受成功。1787年5月28日,他在萨尔茨堡寂寞地去世,而莫扎特连父亲的葬礼也没能参加,因为当时他生重病,根本没有办法赶回萨尔茨堡。1787年底,名满天下的莫扎特终于被指派为皇家宫廷作曲家。虽然薪水微薄,但至少是个保障。莫扎特最终以三十一岁之龄,达成了父亲对他的殷切期望,尽管他的父亲已无缘目睹。在1786年初,莫扎特还收了一位引人注目的门生:约翰内波穆克胡梅尔(Johann Nepomnk Hummel),一位八岁的神童。后来,胡梅尔成为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教授,他把功劳都归功于他那善良而热情的启蒙老师。另外在1787年春天,一个十七岁大、短小精悍、皮肤黝黑的小男孩造访了莫扎特。他就是路德维西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莫扎特清楚地知道这个男孩的特殊才华,但实在没有时间来指导他。两个星期后,贝多芬因母亲病逝而匆匆返家,两人从此再未谋面。1788年春天,《唐乔瓦尼》在维也纳首演。但维也纳一点也不喜欢这部歌剧。对于各方面的批评,莫扎特仅平静地说:"给他们一些时间咀嚼吧!"莫扎特的音乐、爱好者坚持在维也纳重复上演《唐乔瓦尼》,因为它还不算成功。但慢慢地,也很自然地,维也纳人每多听一次,就会多一份喜爱。最后,他们终于承认,这是所有曾经在舞台上演出的歌剧中最美丽、最动人的一部。贫穷与死亡新的宫廷职位对莫扎特目前的经济状况没有多大的改善。1788碾月莫扎特带着妻儿搬到维也纳近郊。十天后,六个月大的女儿特莉莎就夭折了。尽管莫扎特非常哀伤,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他仍然以最成熟丰富的灵感构思写下了他最后的三部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十九号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以及被誉为"朱庇特"的《C大调第四十一号交响曲》。这三首交响曲浑然天成的作曲技巧,恐怕是其颠峰之作。人们实在难以想象他在作这些曲子时所承受的苦难和悲惨的命运。他对音乐创作的爱好,总能令他忘记外在世界的不愉快。1789年春天,莫扎特去莱比锡和柏林两地公演。虽然演出非常的成功,但他一分钱也没赚到。不幸的是,卧病在床的康斯坦采产下的一名女婴又夭折了(莫扎特夫妇到目前为止已经失去四个婴儿)。莫扎特不得不向他忠实的朋友、共济会会员米歇尔普赫伯格(Michael Puchberg)借钱,以便送康斯坦采去巴登(Baden)休养,送儿子卡尔到寄宿学校去。整个夏天,莫扎特就一个人留在维也纳工作。他全身心地投入了一部新歌剧的写作,试图籍此忘记所有烦恼。这部歌剧名叫《女人心》,同样由庞达作词。该剧在1790年1月底首演,立即大获成功。当时自然仍有莫扎特的宿敌萨利里私下策动阴谋,到处散播流言蜚语,希望皇帝能禁演莫扎特的歌剧。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在1790年2月驾崩,维也纳宫廷内部发生巨变,所有宫廷职位的任期自然中止。莫扎特只好像其他宫廷乐师一样,等待新皇帝利奥波德重新任命。莫扎特等了一整年,结果毫无消息,他只好再向他那位患难之交普赫伯格借贷。他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学生的学费,而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支付康斯坦采的医药费。1790年夏季是莫扎特一生中最悲惨沮丧的时期。他的健康状况欠佳,头痛、伤风、睡不着觉。远在巴登的康斯坦采又怀孕了,没有固定的收入,钱根本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作曲,真是奇迹。当时莫扎特正在创作歌剧《魔笛》,该剧是一出共济会式的娱乐剧。剧中描述一支魔笛带领着主人翁塔密诺(Tamino),历经艰险而最后得到某种启发,并在此过程中赢得女子帕米那(Pamina)的爱。莫扎特争分夺秒地写这部歌剧,为了不受打扰,他在一间位于剧院附近、特地为他盖的小屋子作曲。一天当身患疾病、情绪不佳的莫扎特独自写作时,一个身穿黑衣、高瘦、憔悴的男人造访莫扎特。他留下一封匿名信和钱,要莫扎特写一部《安魂曲》(Requiem)。莫扎特这一惊非同小可,他误以为那个男人是死神派来的,自己的死期将至,所以才要他写《安魂曲》。他并不知这穿黑衣的陌生男人是受某位贵族之托,想要将莫扎特的作品买来据为己有。《魔笛》的首演定在9月30日,莫扎特在9月29日才将最后一个音符写完。他生病了,要靠药物度日。贫困的生活和疾病,使他失去了往日的纯真和信心。但歌剧《魔笛》首演的成功使他略为宽心。他的夙敌萨利里,现在也成了他的朋友,对他的新歌剧很热衷。当莫扎特的歌剧演出时,若进行到萨利里特别钟爱的部分,他还会在观众席上大quot;好极了!"然而,莫扎特的健康状况已经到了关键性的阶段。康斯坦采11月初回到维也纳时,发现莫扎特似乎已经病入膏肓:他的肾脏自去年以来就逐渐恶化,日渐衰竭。因此他经常情绪紧张、忧郁,而且常常晕倒。11月20日他又发高烧,持续呕吐,身体因为紫斑和极度的肿胀而不成人形,内出血加速肾脏恶化,从而加速了他的死亡。但是不管病得多重,莫扎特还是喜欢看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他们也经常来看他,甚至在12月4日时,他还曾再度拿起《安魂曲》的乐谱,和朋友一起唱了其中的几段。他早已清楚地告诉他的门生苏斯迈(Sussmayr)如何完成整部《安魂曲》,他很明白自己是不可能完成了。当天,他的身体状况愈来愈虚弱。1791年12月5日零点55分,一代音乐奇才沃尔夫冈。阿马迪乌斯。莫扎特与世长辞。他最后的一口气,是试着发出《安魂曲》的鼓声--直到最后他仍在挂念自己的音乐创作。莫扎特的葬礼简单而寒伧。康斯坦采很穷,而当时维也纳的习俗也不时兴铺张。许多人听说莫扎特去世,都跑到他们家门外哭泣。不过真正举行葬礼时,却只有一些亲友参加,萨利里也在其中(康斯坦采并不在场,当时的女人是不能参加葬礼的。但她确实真挚而深情地为丈夫的死哀悼。她才二十八岁,就失去了"让我和整个欧洲都永远无法忘怀的莫扎特")。葬礼当天因为下雨,并没有亲人和朋友随棺木至墓园入殓。莫扎特被草草葬在一个贫民墓园,没有人在场观礼,也没有人在他的墓碑上放十字架,以至于几天后康斯坦采在众多的坟茔中,已经找不到她丈夫的葬身之地。直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莫扎特葬身何处。他的一生直至离开人间都被忽视,但他的音乐却永远在人世间流传。正如海顿所说:"后代子孙在下个世纪将看不到这样的天才。"
对莫扎特的评价《牛津音乐大词典》如是说:莫扎特的才智宏大通博至于令今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若以三言两语把他的成就加以归纳,难免流于庸俗。他把童年时代在欧洲宫廷中学到的点滴音乐化为金玉宝藏。他对乐曲的形式感和对称感似乎是与生俱有的,而且他将此天赋与他那半来自学习、半来自直觉的万无一失的技艺紧密结合在一起。他在歌剧中不仅表现出迄今仍无人可及的戏剧感,而且还透过与当时几位最伟大声乐家的接触而扩展了歌唱艺术的天地。由于具有极强的敏锐
罗伯特·舒曼
罗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1856年7月29日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中文名:罗伯特·舒曼
外文名:robertschumann
国籍:德国
民族:德意志
出生地:茨维考城
出生日期:1810年6月8日
逝世日期:1856年7月29日
职业: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毕业院校:耶拿大学
代表作品:《蝴蝶》、《维也纳狂欢节》、《新音乐杂志》等
人物生平
罗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181068~1856729),诞生于德国东部莱比锡附近的小城—茨维考(zwickau)。父亲奥古斯特舒曼(augustschumann)是一位精明能干的书商,具有极深的文学素养,对舒曼后来的文学造诣,影响至钜。母亲约汉娜·舒曼(johannaschumann)是一位富于浪漫气质的妇人。舒曼从母亲身上所承袭的热诚而敏感的个性,可说是他成年以后精神发展的基因。1817年,舒曼初随昆施(gottfriedkuntzsch)学习钢琴,此时便已崭露出即席创作的天才。1819年,他欣赏了莫薛勒斯(moschles)的演奏之后,得到父亲的支持,立志成为钢琴家,从此努力不懈。1826年,父亲骤然辞世。1828年3月,舒曼在母亲的要求下,前往莱比锡改学法律。这个决定使舒曼至感痛苦。
莱比锡是全德音乐文化中心,这里聚集着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各种艺术活动都非常频繁活跃。具有强烈艺术家气质的舒曼,一到莱比锡就被这里活跃的艺术空气所吸引。在学校里,教授枯燥的法律课程命他感到索然无味,而音乐却使他感到格外的亲切。他几乎每天都在从事音乐活动。为了达到高超的钢琴演奏水平,他拜当时著名的钢琴教师里希·维克为师。两年后,舒曼在音乐艺术上的造诣与成就使他声誉大振。他公开举行的演奏会得到了音乐界的普遍承认与好评。于是他终于说服母亲,选择了音乐艺术的道路。1830年,他搬进了维克老师的家中潜心学琴。他时时抱怨老师的授课速度太慢,为了迅速提高技能,他别出心裁地用一根细绳把手指吊挂在天花板上偷偷练琴,试图以此加强手指触键的灵活性与力度。但是,错误的方法使他的手指受到了严重损伤,他想成为伟大的钢琴家的理想从此破灭了。这个意外的不幸对他的心灵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挫折并没有把他的精神与毅力摧毁。不久,他把目标转向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方面,在新的音乐领域中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三十年代是他钢琴创作最活跃的全盛时期,许多钢琴小品与曲集都是这时期的作品。
1810年6月8日,舒曼生于茨维考城。父亲是个颇有文化修养的书商,母亲是一位外科医生的女儿。舒曼7岁时向教堂管风琴师JG孔奇学习钢琴,12岁开始尝试创作。他在中学时代便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特别喜爱GG拜伦、J保尔、ETA霍夫曼等人的作品。
1828年舒曼遵母命进莱比锡大学攻法律。他对此毫无兴趣,不久便放弃。1830年从钢琴家F维克学习钢琴,同时向HLE多恩学习作曲理论。当时他立志要做一个钢琴家,但由于手指受伤,不得不放弃钢琴转向作曲。1830~1840年间,舒曼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他的音乐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1834年,他创办了音乐评论刊物《新音乐杂志》并任主编。四十年代他不断扩大音乐创作的范围,写了不少声乐曲、交响曲、室内乐重奏曲、清唱剧、歌剧等,如著名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列德序曲》、声乐套曲《诗人之恋》、《女人的爱情与生活》及第一、二、三、四交响曲。同时应门德尔松的邀请,任教于莱比锡音乐学院。舒曼同维克老师的女儿克拉拉相恋多年,但他们的爱情却遭到维克的坚决反对。维克在这一方面对舒曼十分残酷,以至使他患了精神忧郁症。直到1840年8月1日,莱比锡法庭才终于裁决了他们的婚姻悬案,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舒曼的音乐创作十分注重于人物内在感情的描写。他喜欢标题音乐,并经常描写一些梦幻的世界。他的钢琴作品形式短小。但在旋律、和声上、节奏上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到之处,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音乐诗人”。
1843年F门德尔松建立莱比锡音乐学院,舒曼应邀在该校任教。次年随克拉拉去俄国旅行演出,回国后迁居德累斯顿。40年代舒曼的创作重点从钢琴音乐和艺术歌曲转到交响音乐、协奏曲、室内乐、戏剧音乐等大型体裁方面。
1848—1849年德国爆发革命,舒曼受到革命浪潮的激励,精神振奋,这在他的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1850年舒曼居住在杜塞尔多夫,担任了该市的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的指挥。但是由于早已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急剧恶化,1853年辞去指挥职务。
1854年,他因精神病恶化而丧失了理智,甚至连妻子也认不出了。一个严寒的冬日,他竟跳进冰冷的莱茵河里企图自杀,幸而被救并送进了精神病院,但他始终未得到完全的恢复。
1856年7月29日,舒曼在爱妻克拉拉的怀中安然逝去,终年46岁。
创作风格
旋律特征
舒曼钢琴作品的主要特色,乃在于其深具个性化的诗意表现,而旋律是呈显其特色的主要媒介。
舒曼钢琴作品在曲式上所表现的独特性,最主要乃源自其音乐诗化之理想。他曾说过:音乐是诗的最大潜能。舒曼认为,做为艺术家,道德应成为一个诗人,并且努力达到诗的悟性。这种铭刻于心的理念,使他的音乐如同富于幻想的诗,自由地从凝固的形式中解放出来,用以表达自己的理想世界。
舒曼的主要钢琴作品在多完成于一八三九年之前,也就是热情洋溢的青年时期。这个时期的舒曼习惯于在钢琴上倾诉自己的情感。一篇篇的钢琴作品,其实就是他一篇篇的生活日记。作品中所涌现旋律,也大都是可歌性的语法。而在诗学的影响下,其作品的旋律,也往往离不开方正的二小节、四小节、八小节的乐句组成。这使得他的旋律显示出极为热情内敛而不虚华外烁的线条。它在钢琴的中间音域以平和的音程进行,所表达的无限性内涵,必须像“朗诵诗”一般地反复寻味,才能得到深切的同情共感。
大致上,舒曼钢琴作品的旋律,有如下五种特征:
1、以相同的旋律语法,使用在不同的作品中,而成为特有的笔调。
2、偏爱以上拍开始的旋律。
3、绝少使用附加的装饰音。
4、常以对位手法卡农或赋格处理旋律。这是舒曼孜孜钻研巴赫作品所获得的理念。
5、常以模进手法处理旋律。进而达到转调、简化或扩展的目的。
节奏特征
“节奏”是舒曼钢琴音乐中,重要而有力的表达手法。经由节奏和拍子之间奥妙而多样的变化,产生了‘舒曼风节奏’所特有的飘逸性,这种飘逸性的不安定内涵,明显地是经由重音的拖延所造成而这种重音的不规律出现,大多来自切分音的大量使用,当节奏重音和拍子重音无法同时落下时,节奏韵律就失去了惯有的重量感,因而呈现出强烈的不安定个性。
舒曼惯用的节奏规律,大体有台下几种模式:
等节奏(homorhythmus)
互补节奏(komplementarrhythmus)
纠缠节奏(konfliktrhythmus)
以不等分节奏相互遇合的旋律与伴奏,在舒曼的钢琴作品中,较常以2:3的形态出现于内敛的乐段。这种节奏或多或少呈显了舒曼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潜藏于灵魂深处的自我挣扎。
和声特征
和声也是舒曼钢琴作品呈显其特殊风格的表达手法之一。虽然舒曼的和声理念主要承袭自贝多芬和舒伯特,但浪漫主义追求无限美的思想,以及舒曼自身耽于梦想的主观性格,更驱使他极力寻求多样化而富于特性的和声效果。
舒曼特性和声的手法,主要有如下五种:
1、避免使用原位主和弦。舒曼为了达到调性感的消失,常使主和弦以隐伏的姿态出现,甚或将之排队而藉著“虚为终止”(v——vi)迅速转调。
2、经常使用转位和弦。特别是边疆六和弦,以造成音乐的飘浮性。
3、经常使用和声外音。
4、经常使用“副属和弦”与“拿坡里六和弦”(neapolitanische)。由此造成调性的扩展或藉以扩张终止式。
5、运用“持续低音”(orgelpunkt)。藉此以造成和声的混淆,使音乐产生不协和的色彩。
音乐作品
舒曼钢琴作品的曲工序要有下列三种:
奏鸣曲式
(sonataform)此类钢琴作品计有下列六首:
1、1834年《触技曲》作品7;
2、1835年《第一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1第一乐章;
3、1836年《幻想曲》作品17第一乐章;
4、1836年《第三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4第一乐章;
5、1838年《第二首钢琴奏鸣曲》作品22第一乐章;
6、1839年《维也纳狂欢节》作品26第五乐章,终曲。
变奏曲式
(variationform)此类作品有如下五首:
1、1830年《阿贝格变奏曲》作品1;
2、1833年《克拉拉主题即兴曲》作品5;
3、1834年《交响练习曲》作品13;
4、1836年《第三首钢琴奏鸣曲》作品14第三乐章;
5、1853年《三首为青年的钢琴奏鸣曲》作品118之一第二乐章。
套曲曲式
(zyklusvoneinzelstucken)此类钢琴作品有如下十八套:
1、1829年《蝴蝶》作品2;
2、1832年《间奏曲》作品4;
3、1835年《狂欢节》作品9;
4、1837年《大卫同盟舞曲》作品6;
5、1837年《幻想曲集》作品12;
6、1838年《儿时情景》作品15;
7、1838年《克莱斯勒亚那》作品16;
8、1838年《叙事曲集》作品21;
9、1839年《阿拉贝斯克》作品18;
10、1839年《花曲》作品19;
11、1839年《幽默曲》作品20;
12、1839年《夜曲》作品23;
13、1839年《钢琴曲》作品32;
14、1840年《罗曼斯》作品28;
15、1845年《为踏板平型钢琴而写的练习曲》作品56;
16、1845年《为踏板平型钢琴的技巧》作品58;
17、1848年《少年曲集》作品68;
18、1849年《森林情景》作品82。
后世影响
舒曼是浪漫主义音乐成熟时期的代表之一,生性热情敏感,并且有民主主义思想。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对改变当时陈腐的音乐空气,促进浪漫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浪漫主义音乐是欧洲音乐文化进程中一种特定的音乐思潮和创作倾向。浪漫主义时期是个钢琴特性小品盛行的年代,作曲家们都致力于创作形式各样的特性小品。舒曼作为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文化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在他的生活和艺术创造上,深刻地反映出了德国的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他无疑也是这支浩荡大军中的一员。舒曼在直接继承贝多芬的古典主义风格,发展舒伯特和韦伯的德国进步浪漫主义传统的同时,他使幻想曲、随想曲具有了在他以前从未有过的重要性,间奏曲在他的笔下成为了独立的钢琴作品。“阿拉伯风格曲”、“新事曲”、“幽默曲”这些体裁名称也首次被舒曼运用在钢琴作品中。最重要的是,舒曼借用了舒伯特创作的声乐套曲的形式,如同诗人将感情浓缩在数行诗中,将他的自身经历像日记般记载在精简而富有特性的小品上,然后将之连成套曲,表达完整的诗意。他首创了钢琴小品套曲这一体裁形式,这成为他区别于同一时期其他作曲家的重要标志。舒曼的钢琴小品套曲的创作风格、创作技法,如标题性,在音乐思维中掺合着文学思维,切分、赫米奥拉节奏的运用等手法对19世纪中、后期乃至19世纪后的各个乐派的众多作曲家们在钢琴小品创作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评价
舒曼狂喜的、热情的精力增加了他音乐的个人特征。他关注高于他内在自我和灵感的源泉,无论是霍夫曼还是克拉拉。这种思想几乎是意识流的,造就了奇迹般的具有独创性的形式——在此之前,从未有像《狂欢节》或者《C大调幻想曲》那样的作品问世。
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是受到家庭和时代的影响而形成,这个时代流行的唯心主义哲学、浪漫主义文学以及浪漫主义音乐塑造了浪漫主义音乐家舒曼。舒曼是属于十九世纪的,也是属于后世的,舒曼的音乐创作和音乐评论,更重要的是他那种精神,对后世乐坛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古典主义三杰,维也纳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以他们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音乐开始盛行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法国大革命的冲击,欧洲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艺术已不再仅仅是贵族所欣赏的高雅艺术,新崛起的中产阶级也成了剧场和音乐厅的观众。因此,来自民间的喜歌剧和平易生动的器乐音乐大量涌现
这个时期被历史学家和美术学家推崇为“古典”,在音乐领域,古典的风格表现在艺术上崇尚理性,音乐语言朴素精练,以严谨和谐的形式表达淳朴真挚的感情。这一时期堪称欧洲音乐史上辉煌成就。同时也影响着世界各国音乐的发展。
而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资产阶级民族和民主革命时期,以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和德国作曲家威伯的歌剧为标志开始形成浪漫主义形式,一直延续到19世纪20年代。
而以萧邦、舒曼、李斯特、瓦格纳、柴科夫斯基等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主观性,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偏重个性化的心理的刻画,感情热烈而奔放,形式上不受拘泥,各民族音乐家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民族风格。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时空的界限并不明显,他们曾经共存过一段时间。而想要找到一个可以明确划分两者的定义也不是很容易的,这些定义常常因为过于简单化而忽视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因素。事实上古典主义像线条一样棱角鲜明,而浪漫主义却偏重于色彩和情感,并含有许多主观和空想的元素。这是音乐给我们的直观感受。
而我想,两种音乐间的区别更多的体现在非音乐的元素上。到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在社会上的地位已有改变,他们不再是一个城市,宫廷或教堂的雇员,古典主义时期的贝多芬也只是赢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独立,因为不管那些富人们多么慷慨的让他自行其是,他的大多数收入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而现在,理论上讲作曲家完全是自己的主人,实际上也就是大众的仆人,所以他们可以毫无顾及的做出大众想听到的音乐。
古典主义像木刻一样,理智,清晰,充满了逻辑思维的感觉,而浪漫主义的音乐就像水彩和五颜六色的油画一样,充满了人的各种感情,喜欢古典主义的恢弘和大气,更喜欢浪漫主义的细腻与贴心。听莫扎特的《女人心》感受“笑声与眼泪的结合”,也喜欢听舒波特的《小夜曲》,那种精致和小巧让人惊叹不已。我喜欢音乐,喜欢各种类型的音乐,他们让我感受到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激情和感动,音乐让我充实,让我学着感动,音乐是有情感的,他让人哭泣,让人欢笑,让渐渐走向非我的人重新走向自我。无论是古典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都无法脱离的基础。
古典主义音乐指的是173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古典主义音乐承继著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多乐章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多乐章奏鸣曲等等体裁。而奏鸣曲式和轮旋曲式成为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最常见的曲式,影响之深远直至二十世纪。乐团编制比巴洛克时期增大,乐团由指挥带领逐渐变成一种常规。现代钢琴在古典时期出现,逐渐取代了大键琴的地位。
随着法国大革命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作曲家的生计也受到影响,由最初依赖宫廷、教会供养转变为独立的经营者。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浪漫主义音乐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方面的考虑。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浪漫主义的因素,则包含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创作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代,因为音乐创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而浪漫主义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体现。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音乐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人,浪漫主义音乐抛弃了古典音乐的以旋律为主的统一性,强调多样性,发展和声的作用,对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质进行刻画,更多地运用转调手法和半音。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是韦伯,音乐的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影响广泛和民族分化的倾向,在法国出现了柏辽兹,意大利的罗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兰的肖邦和俄罗斯的柴科夫斯基。浪漫主义音乐在瓦格纳和布拉姆斯时代逐渐走入历史。
1、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英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单簧管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低音管协奏曲》、《第一圆号协奏曲》、《第二圆号协奏曲》
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
3、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勃兰登堡协奏曲》、《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
4、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降E大调辉煌大圆舞曲》、《降E大调夜曲》、《c小调革命练习曲》、《波洛涅兹舞曲:军队》
5、弗朗茨·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交响曲《浮士德》、《但丁》,钢琴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