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德国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1774年9月5日出生于德国格雷夫斯瓦德港市,早年在哥本哈根美术学院学习,后来定居德累斯顿。那里他过着平静的活,有时会去波西米亚的山区和湖泊旅行。性格忧伤而内省,喜欢依靠己的沉思来唤起创作的灵感。曾说:“当你闭上肉体的眼睛,你就第一次能够用心灵眼睛观察你的绘画。”他一开始用铅笔绘制风景,直到1807年才进行油画创作。他的题材开辟了风景绘画新的领域,发现了人们从未发现的新的自然:无穷无尽的海洋或山脉、大雪覆盖的山地,以及照在上面的阳光或月光。他很少用宗教形象,但是风景画传达了崇高的精神力量。19世纪晚期随着象征主义的兴起,他的艺术受到人们高度评价
他的风景画在今天是浪漫主义的代名词 对于他来说, 关键的不是机械地模写, 而是自由地创作, 通过颜色和造型表达出言语所不能表达的东西 弗里德里希生活在在19世纪被成为浪漫主义的郊区的德雷斯顿 作家诺瓦利斯, 让·保尔和史雷格尔兄弟和他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在他死后百年, 他的风景画才获得广泛的认同 在国内外举行的他的作品的回顾展在今天是被参观地最多的展览
弗里德里希早年衣食无忧,尤其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由于贸易受阻,当地的肥皂价格飞涨,别人家生活受到影响,而弗里德里希家却收入颇佳。当时正值他求学从艺时期,完全没有受到生活窘迫的干扰,本应该在艺术中表现出欢娱情迹,然而,事实是早在他7岁母亲去世开始 ,就接二连三地遭受人生不幸。母亲去世后1年多姐姐伊丽莎白也随之去世,5年后哥哥克里斯多夫又在一次滑雪运动中丧生,直接原因是哥哥为了救助即将淹死的弗里德里希送命的。
1791年他的另一个姐姐又不幸去世,这一系列生活悲剧在他心灵中烙下浓重阴影,并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或许,他作品中对大自然的崇拜之余,对人面对自然时的渺小、无奈的悲观情绪就是来源于此吧
另外,弗里德里希家庭信仰新教,是虔诚派信徒,讲求自我内视,他也受家庭影响,早在十五六岁时就在文章中表述过社会教化的内容。这种影响体现在他的画中的神秘的宗教气息,而这股宗教气息在《海边修士》中尤为突出。
弗里德里希20岁时到哥本哈根艺术学院求学,深受尼古莱 ·阿伯拉 ·阿比尔德加教授影响,奠定了沉静忧思的艺术情调。1798年春天,他迁居到德雷斯顿。德雷斯顿虽然不是非常繁华,当沿着易北河流域有优美的风景区,因为这里有一所艺术学院吸引着艺术家来到这里,所以有较浓的艺术气氛。从这时起到1808年是弗里德里希绘画风格的形成阶段,他在1801年展出的波西米亚祭坛板油画《山上的十字架》标志着他的风格已经成熟,他基本上告别了单色画,领略到了色彩与光的魅力。
他常利用自己对自然景物勾画出的素描,进行高度个人化的演绎。他的画粗略看去似乎平常无奇,但仔细审视就会发现极丰富的奇特内涵。他的艺术思想是与德国的民族情感和宗教相连的。这段时期正值拿破仑于德国战争,虽然他的作品色彩丰富,但并不是快乐风格,而是悲观忧郁的。他认为地理环境对某个民族性格的形成非常重要,自然条件也会影响人的文化特质,每个地区自然环境不同,人们的气息也不会相同,每个民族只适合在自己的土地上生存。因此,他一生中的不间断旅行写生都是在德国,尤其多在中部和北部,因为他的故乡就在这里。他与布莱克有相同之处,他们都带有浓厚的唯心思想,然而又都有浓厚的民族情感和人道精神,是他们作品中的精髓所在。
1810 年开始是弗里德里希的黄金时期 。这一年 ,他在柏林美术学院展出了《海边修士》和 《橡树林的修道院》,画面浓郁的阴沉忧郁气息震动了观众。这两幅画是他的艺术进一步成熟的标志,也是感情基调据许沉降的显示。1816年,德雷斯顿艺术学院把他选为学院院士,标志着他的艺术得到了承认,他多年悬浮不定的心终于稳定下来,也开始卖出画作了。1818年,他与克里斯蒂安·卡洛琳·邦梅尔结婚,从此,他的画中多了一分温馨。
。
1810-1834 年是弗里德里希的黄金时期,到了1835年,他中风瘫痪,再也没有画油画,而是一些小幅的墨水壁画 。这些画的内容更直接描绘死亡与永恒的话题,如乌鸦、猫头鹰、坟场、棺材、十字架等。 1840年5月7日,弗里德里希在德雷斯顿去世。他死后,很快被人们遗忘,对他的艺术成就很少给以肯定。只到20世纪初,才重新引起艺术界的重视。弗里德里希的大部分作品都由德累斯顿博物馆和大学收藏。1985年 9月在中国北京举办的19世纪德国绘画展览会上陈列了他的几件代表作品 。
A |
本题考查的是绘画,根据材料中王维在《画》中要表达的是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强调内心情感的创作风格是浪漫主义,所以A项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
即便没有听过 阿尔丰斯·慕夏 的名字,也多多少少观赏过他的画作。
画中有典雅清新的色彩,装饰性花环,飞扬的长发和错综复杂的植物图案,这些 丰富的自然主义装饰 及抽象元素,呈现了 隐喻、象征主义与现实性的结合 。
比如这组名为鸢尾、百合、石竹、玫瑰的花系列石版画就是许多艺术爱好者的心头所爱。
© 花系列石版画
众所周知,阿尔丰斯·慕夏是活跃于 19世纪末的捷克艺术大师 。
不论是慕夏的同辈人,还是把他视为 新艺术运动标杆 的后辈,都认为时运成就了慕夏。
因为他幸运地结交了当时巴黎艺术界最受瞩目的明星莎拉·伯恩哈特女士,同时,海报这种精细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法也为他的成功推波助澜。
《莎拉·伯恩哈特之日》石版画
© 《羽毛》杂志,1896年
如果要解读慕夏 华丽曼妙的艺术风格 ,那么理当从他的海报入手。
赞美美人
海报艺术的兴盛始于1894年底《吉思梦妲》发表后,这是一幅高达两米的彩色石版画海报。
莎拉·伯恩哈特在《吉思梦妲》中的造型,摄影
© 翻拍自沙尔特朗的绘画,1896年
《吉思梦妲》采用了 竖幅版式 ,不仅能呈现出人物的全身,也自然地展现出吉思梦妲的高大形象。
平面化处理 是这幅作品的一个特色,慕夏并不追求空间的纵深感,因此利用视觉效果把画面中的女主角推向观众。
海报中人物的姿势源自戏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幕。
在复活节游行中,吉思梦妲身着一袭华服,手执棕榈叶,神态庄严肃穆。
《吉思梦妲》,石版画
© 1894年
刺绣毛皮披肩笔直下垂,显得她的肩膀宽大,与裙摆上跳动的图案形成对比,裙摆占据了海报的下半部分。
唯一的人物位于画面中央,而海报的上方和下方都绘有文字,包含演出名称、女主角及演出地点的信息。
画面中的拱门仿佛为女主角带上了光环,进一步突出了她的庄严而白皙的脸部,这种表现手法在慕夏后来的作品中多次出现, 这里的装饰图案参照了镶金片的拜占庭马赛克镶嵌画 。
就这样, 现实主义与效仿传统风格同时出现在一幅作品中 ,它们完美交融,产生新的美感。
莎拉·伯恩哈特《茶花女》剧照
© 1880年,摄影
无论是莎拉本人还是评论家和观众们,都对慕夏的海报艺术十分心动,莎拉也和慕夏非常合得来,于是他们又进行了第二次合作——《茶花女》。
《茶花女》海报,石版画
© 1896年,慕夏基金会
对于《茶花女》的创作,慕夏更加游刃有余,他采用了《吉思梦妲》的构图方式,只是棕榈叶被替换成了茶花树枝。女主角的面部表情凝固,但白色的裙摆轻舞飞扬。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作品的装饰性并不在于人物的服饰,而在于 极具诗意的背景 。
玫瑰组成一道天穹,画面中缀满了银色的星星,玛格丽特·戈蒂埃洁白的身影跃然纸上。
线条的节奏
如果观赏过慕夏的作品展览,一定对那些围绕着柔软的身体的装饰图案、浓密而流畅的发丝、轻盈的裙衫上或宽大或密集的裙褶印象深刻,它们构成了 慕夏的图像语言 。
《梦想》,装饰板,石版画
© 1897年,慕夏基金会
慕夏 通过夸张的线条营造出活力及流畅感 ,利用已有的女性形象和植物界元素,创造出一个具有 阿拉伯风情 的装饰艺术世界。
将女人的头发描绘成装饰图案 的头发处理也随之成为他作品的标志并大放异彩。
1897年,曾经给予过慕夏莫大支持的《羽毛》杂志委托慕夏绘制年历。
于是,慕夏创作了一个极其精致美丽的东方女孩:她纤长的侧影像一位苏丹王妃,正静静坐在密札浦或戈尔康达的金色大殿的门槛上。
《星座》,石版画日历
© 1897年
画中的年轻女子露出半身,侧身示人,佩戴着大量东方首饰,十二星座符号围绕着她的脸庞。
慕夏用变幻的曲线来刻画这位虚构美人的长发,越到发尾越是夸张,还画上了植物花纹的画框。
这幅作品 丰富的装饰性、富有诗意的性感 胜过慕夏此前的所有作品。
使用线条流畅的发丝幻化成阿拉伯式花纹,这样的画法同样引领了商业海报。
例如,它出现在慕夏于1897年设计的 JOB卷烟纸 上,这款商业海报一问世就被人们视为杰作。
《JOB圈烟纸》海报,石版画
© 1897年,慕夏基金会
慕夏绘制了一位女性的半身像,她看起来无精打采,躲在错综复杂的发丝后面。
发丝形成一张具有装饰效果的网,烟从女人手中的香烟袅袅升腾,两者交相辉映,与充满拜占庭风情的马赛克背景融为一体。
如此性感地展现一件消费品的功能,慕夏是第一人。
在其他商品海报中,慕夏回归了为莎拉设计的海报形式,充满了 象征主义的美感与意象 。
如果不是海报上的字母,我们可能很难理解广告要传达的信息。
《从摩纳哥到蒙特卡洛》海报,石版画
© 1897年,慕夏基金会
比如这幅《从摩纳哥到蒙特卡洛》,这是慕夏受巴黎-里昂-地中海铁路公司的委托而设计的,创作于1897年。
在世纪之交,巴黎-里昂-马赛铁路公司一度是“出发去度假”的代名词。
背景中的山峦暗示了列车驶向的目的地蔚蓝海岸,它仅占据画面中很小的部分。
画中的年轻女子凝视上方,双手托着下巴,沉醉于眼前的景色,她显然代表了春天。
然而,如果 进一步观察 ,就会发现 传递广告信息的细节 。
例如位于海报对角线上的大型植物花环,它旋转、动感的形态仿佛在铁轨上全速行驶的火车车轮,因此而切合铁路公司的主题。
历史长卷与理想主义的悲怆
作为海报设计师,慕夏擅于突出人物及物体的轮廓,并运用细腻、明快的色彩,这些方法能有效简化图像。
慕夏自拍照
© 1896年
然而,他暂时告别了这类创作,因为他获得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为 1900年巴黎世博会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馆设计墙面装饰。
展馆是一座田园村舍般的建筑,土耳其风格,深灰色塔楼、红色屋顶、外突的阿拉伯式遮窗格栅、拱顶走廊、带有镶嵌图案的蓝墙,独特的配色令人着迷。
通过这个机会,慕夏把自己的艺术才能施展到了更广阔的地方,他的 历史题材绘画 几乎达到了史上最杰出的水平。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馆的壁画 》(局部)
1900年巴黎世博会,布面蛋彩画
© 巴黎,奥赛博物馆
他不出几天就完成了第一稿设计图:
“墙面装饰的主体为三幅绘画长卷,它们覆盖了整间大厅的墙面。位于下方的壁画上画满了花卉图案,中间的那幅更宽,讲述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历史,上方的那幅取材自波斯尼亚传说。”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馆的壁画 》(局部)
1900年巴黎世博会,布面蛋彩画
© 巴黎,奥赛博物馆
这组 由12幅绘画组成的历史长卷 以3幅反映史前文明的绘画开头,结尾则描绘了反映波斯尼亚的多种宗教信仰的三组人物,这组绘画展现了慕夏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得以一窥他对民族的炽热之心。
因为同样 取材于历史历史及现实 ,很多人将慕夏的大型画作 《斯拉夫史诗》 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馆的装饰壁画联系在一起。
慕夏正在绘制《斯拉夫史诗 》的第六幅作品
《塞尔维亚国王艾蒂安·杜尚加冕为皇帝》
© 1924年
然而事实上,《斯拉夫史诗》与“慕夏风格”毫无关系。
“慕夏风格”指的是用阿拉伯花饰描绘人物和植物,并将两者融为一体。
这种风格显然 并不适合叙事性绘画 ,它所表达的含义模糊,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
因此, 为了使画面的叙述清晰易懂,必须放弃美学手法 。
《斯拉夫人民在原来的国土上》,布面油画和蛋彩画
《斯拉夫史诗》第1幅作品
© 1912年,慕夏基金会
慕夏对于《斯拉夫史诗》的表现手法融合了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 ,即使他清楚,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很难让观众接受同一主题的系列绘画,这种古典的方法并不受现代艺术待见。
《向大摩拉维亚帝国介绍斯拉夫礼拜仪式》
《斯拉夫史诗》第3幅作品
© 1912年,慕夏基金会
“我希望这里能出现一些立意高远的东西,犹如管风琴的旋律般回荡在穹顶下。”
这样的信念指引着慕夏。
《斯拉夫史诗》的创作始于1910年(即奥匈帝国统治的末期),贯穿整个二战时期,于1928年完成,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十周年献礼。
《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布面油画和蛋彩画
《斯拉夫史诗》第19幅作品
© 1914年,慕夏基金会
整组绘画由二十幅巨大的画作组成,慕夏选取了一系列历史人物和事件,以此 回顾斯拉夫人的历史 。
为了完成这项恢宏的创作,慕夏大量借助摄影,他走遍了巴尔干半岛、东欧,对斯拉夫人的历史、文化、服装进行实地考察,并用照片记录。
它们组成了丰富的纪实素材库,为人物、服装、装饰的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模特儿为《斯拉夫椴树下的欧兰第纳誓言》摆造型
© 1925年至1926年,慕夏基金会
其中,有些照片拍摄于工作室中,工作室里搭起了画面所需的场景,有些照片则严格按照学院派的传统方法拍摄而成。
通过男、女模特儿的表现,慕夏不仅抓住了主要人物的肢体语言,还观察到人物的情绪表达,他们使画面生动了起来。
《斯拉夫椴树下的欧兰第纳誓言》,布面油画和蛋彩画
《斯拉夫史诗》第18幅作品
© 1926年,慕夏基金会
《斯拉夫史诗》是慕夏的心血之作,他渴望在精神上团结他的斯拉夫同胞,相信艺术的启迪力量能推动人性的进步。
慕夏与新艺术运动
20世纪初,在巴黎风靡一时的“新艺术”风格中,阿尔丰斯·慕夏大放异彩、受人追捧。
他的大型壁画、名伶海报、华美插图等作品均极具个人风格,线条优雅,色彩丰富,人物甜美。因而, 慕夏当之无愧地成为新艺术运动的先驱者 。
在这本 内容翔实、配图精美 的书中,菲利普·蒂埃博从 绘画、海报、插画、家具、珠宝等方面 回顾慕夏令人赞叹的创作生涯,以及他与当时新艺术派艺术家之间的故事。
《慕夏与新艺术运动》
[法] 菲利普·蒂埃博
2020年2月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 有趣有料的慕夏和新艺术运动一本通
捷克国宝级艺术家慕夏为首的 18位 艺术大师, 100余幅 “新艺术运动”全彩经典作品,沉浸式体验为新时代而生的“崭新艺术”。
☾ 法国知名艺术史学家、策展人倾情撰写
前任奥赛博物馆馆长执笔,绘画、海报、插画、家具、珠宝……分门别类回顾慕夏创作生涯生动还原艺术大师跌宕起伏的一生。
☾ 巧妙融合人物传记+艺术鉴赏
详实文献资料,保证学术意义,内容包罗万象,再现灵感来源,一本概览现代设计的先驱实验。
☾ 给西方艺术与慕夏爱好者的献礼
16开精装便携口袋本, 随时随地汲取艺术养分 ,呼应风靡全国的慕夏展览热潮,新艺术运动爱好者的绝佳入门书。
不同:
1、艺术风格不同
新古典主义是以当时市民的英雄主义为典范来塑造的,提倡采用重大庄严的题材来反映社会的现实。
而当时的浪漫主义则表现出一种自我的个性,反对古典主义的那种崇尚理想的规范,摒弃其僵化的教条和呆板的模式,崇尚的是一种自由,一种解放,一种释怀。
在艺术形式的表达上,新古典主义要求的是完整与严谨,注重造型,强调严谨的造型,忽视情感,忽视气氛,忽视色彩。
2、代表人物不同
浪漫主义绘画的真正奠基人是德拉克罗瓦,代表作有《希阿岛的屠杀》、《自由引导人民》等等,其中最为代表的是《自由引导人民》。
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有维安、大卫、安格尔,代表作有《荷拉斯兄弟之誓》、《哈里·亚诺什》、《加兰塔舞曲》、《管弦乐协奏曲》等。
3、组成流派不同
浪漫主义的组成成分有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
而新古典主义主要涉及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
相同:
1、都涉及到了思想的解放
古典主义认为人要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
浪漫主义强调思想的启蒙,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
-新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古典主义
Le Classieisme
17世纪和18世纪前半期流行于欧洲君主专制时期的一种文艺思潮或文艺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古典主义一词由此而得名。
法国是欧洲古典主义文艺的中心。从17世纪初起,法国诗人马莱伯等为反对一切方言与俚语,确立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语言的规 范做了大量工作 。 诗人梅莱在悲剧《 索福尼斯贝》中,最早实现了意大利学者提出的三一律原则,即一个情节线索、一天时间和一个地点。这是古典主义剧作家创作的基本准则。法国文艺理论家N布瓦洛的《诗艺》是一部具有古典主义文艺宣言性质的重要论著,概括和总结了几十年法国古典主义创作的实践,要求文艺“模仿自然”(包括人性的自然),“研究宫廷”,“认识城市”;把体裁(史诗、悲剧、喜剧等)分为界限分明的不同的等级,并对每种体裁进行严格规范;依据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提出理性至上的美学原则。古典主义在法国文学中的代表者有高乃依、拉辛、布瓦洛、莫里哀、拉封丹等;绘画的代表者有普桑、勒布朗 、大卫等;建筑中的代表者有芒萨尔、勒诺特尔等。他们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主张民族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国家整体利益;塑造了为崇高社会理想而服务的人物典型;他们的创作基本上为宫廷服务,对民间文学采取轻视态度。古典主义由于过分强调理性主义、普遍性和情节的集中、单一,往往忽视个性,突出类型,不少作品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大卫《荷拉斯兄弟之誓》为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作
18世纪20年代起,古典主义思潮几乎遍及全欧。英国的代表者是复辟王朝的诗人约翰·德莱顿和深受布瓦洛影响的诗人蒲柏。德国的代表者是约翰·戈特舍德,曾据贺拉斯 、布瓦洛等的观点写成论著《为德国人写的批评中诗学试论》。俄国古典主义占有特殊地位,讽刺性突出,倾向减弱,其文学代表者是苏马罗科夫、罗蒙诺索夫和康捷米尔等,建筑的代表者是卡扎科夫、沃罗尼辛等。
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德拉克洛瓦《米索伦基废墟上的希腊》(油画)
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 。 18世纪60年代~19 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 。 19 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故又称哥特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英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发源地,最有名的建筑作品是伦敦的英国议会大厦、圣吉尔斯教堂、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音乐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的特点是,不论作曲或演奏,都以个性为重点,注重感情表现。这种变化部分地是由于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所致。17世纪的作曲家是受托为贵族保护人而创作,而18世纪的作曲家则依靠城市音乐会的听众。就这一意义来说,贝多芬上承古典主义时期,下启浪漫主义时期,因为他的音乐技巧基本上是古典主义的,但他把自己的音乐看得高于一切,看作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从而为19世纪作曲家树立了重要的典范。一般认为CMvon韦伯是真正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开端 。 他以《魔弹射手》建立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随后有舒伯特、柏辽兹 、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和瓦格纳等大量作曲家。他们分别在艺术歌曲、标题交响乐、钢琴小品、交响诗、歌剧等浪漫主义新体裁的创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不论在浪漫曲还是在器乐方面,往往从诗歌、童话和民间故事吸取灵感。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形式结构更加自由 ,它服从于感情上的需要,有意识地带有片断或即兴的性格 ,对远距离和声和调性关系的探索使和声语言大为扩展。把浪漫主义理想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是19世纪的大歌剧,强烈的民族主义,对英雄的崇敬,奇异的布景和服装,描述性音乐 ,以及交响和声乐配曲所显示的精湛技巧,都是构成浪漫主义音乐的因素。
现实主义
Realism
19世纪30年代 后欧洲文艺 中占主导地位的 文艺思潮和流派;也指文艺创作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发展史 德国诗人席勒在1789年4月27日致歌德的信中第一次从美学意义上使用“现实主义”这个词 。1850年9月21日,法国作家尚弗勒里在《秩序报》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法国画家库尔贝的文章《艺术中的现实主义》。1855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库尔贝的两幅画遭到主办者贬抑而未能入选 。库尔贝便在博览会旁边举办个人作品展览,之后,尚弗勒里同小说家兼批 评家杜朗蒂一起 ,创办了一个名为《 现实主义》的刊物(共出6期) 。1857年尚弗勒里在论文集《现实主义》的序言里,称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方法的创始者之一;并同时列举了狄更斯、萨克雷、 C勃朗特 、果戈理、屠格涅夫等一批英国和俄国作家的名字,企图给现实主义提出某种纲领性的东西。欧洲一个以“现实主义”正式命名的文艺流派和文艺思潮,即由此而来。
现实主义在19世纪 30~40 年代形成 并取代浪漫主义 ,具有社会历史发展和文艺本身发展的深刻原因。面对现实 ,进步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反映社会的某些真实状况。此外 ,19世纪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传播,都促使进步作家用客观的、批判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他们不再满足于浪漫主义文艺的主观理想和个人的叛逆精神、非凡事件和非凡人物的理想世界,而把目光投向文艺复兴、启蒙主义时代面向现实的传统和古典主义文学的讽刺倾向。法国的梅里美、巴尔扎克,德国的霍夫曼、俄国的普希金等一批原来用浪漫主义方法创作的作家都转向现实主义,并成了各国现实主义道路的开拓者。
特征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创作原则 ,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①它偏重对现实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描写,强调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②典型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典型化和个性化不可分割,每个典型又是“这一个”。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的序言中说:“不仅仅是人物,就是生活上的主要事件,也用典型表达出来。有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处境,有典型的阶段,而这就是我刻意追求的一种准则。”别林斯基认为果戈理的小说是“现实在其全部真实性上的再现 。在这里 ,关键在于典型”。③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象,以及社会下层、“小人物”的悲惨遭遇 。④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反映生活为其基本形式,但不局限于这一形式。它具有广阔的审美可能性,不排除采用假定、夸张、荒诞、变形、意识流等多种手法。它重视社会分析,包括心理分析。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是它的艺术特征之一。⑤思想基础一般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谴责社会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平等地位,但一般未触及社会矛盾和现实关系的真正根源。
成就 由于欧洲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社会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各国也各具特色。法国是现实主义的发源地。早期代表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真实地描绘了那个时候法国从外省到首都、从社会底层到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深刻地揭示了法国社会矛盾的种种复杂的现实关系,是法国现实主义的第一部代表作。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创造了从拿破仑帝国、复辟王朝到七月王朝这一历史时期社会各阶层两千几百个人物形象,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历史。此后,法国现实主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福楼拜、莫泊桑等一批优秀作家。福楼拜在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等作品中,尖锐地揭露了教会、贵族、地主、资产者的恶行,生动地描写了第二帝国时代的社会风貌。莫泊桑的创作有力地鞭挞了法国社会的腐朽、黑暗,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复杂的矛盾进行了深入的精神探索。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现实主义发展迅速。狄更斯的小说描写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揭示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资产阶级的伪善。萨克雷的《名利场》等小说,淋漓尽致地揭露了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中追名逐利 、腐化堕落等丑恶行径 。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登 》 、C勃朗特的《简·爱》 、哈代的《 德伯家的苔丝》,都是英国现实主义的名作。70、80年代后萧伯纳、高尔斯华绥等作家,运用社会心理小说和社会讽刺戏剧的形式,对英国社会的政治、道德、宗教和文化等方面都作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的现实主义文学另有特色。以海涅为代表的早期现实主义的锋芒主要指向封建割据和君主专制。后期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等作家的创作,反映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讽刺了大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的贪婪无耻。在法、英、德之后,19世纪中期北欧各国的现实主义开始形成。挪威易卜生 的社会问题剧和丹麦的安徒生的作品,在世界现实主义的历史发展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它的主要特点在于描写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下的黑暗现实,而且始终与俄国的解放运动紧密相连。普希金、果戈理、赫尔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冈察洛夫、谢德林、亚·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一批风格各异的作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俄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对现实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和平民知识分子中的“新人”。到70、80年代西欧现实主义的批判力量已经削弱的时候,在托尔斯泰、契诃夫、柯罗连柯等的创作中,现实主义继续得到发展和深化。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80、90年代,比欧洲晚半个世纪。最早提倡现实主义创作的是豪威尔斯。在他之后,加兰、诺里斯开始转向现实主义。而主要代表人物则是马克·吐温。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原则,在20世纪仍在发展。它不仅继承了19世纪的传统,也吸收和创造了许多新的形式和手法,从而艺术地揭示了20世纪的新过程和新特征,并且出现了像 R罗兰和法朗士 、海明威和德莱塞等一批优秀现实主义作家。
Impressionism
19世纪后半期~20 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 、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
印象主义美术 印象主 义作为绘画流 派出现于 法国 。1874年3月25日 ,C莫奈 、P-A雷诺阿、C毕沙罗、A西 斯莱、E德加、P塞尚、B莫里索等一群年轻的法国画家,在巴黎举办了无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展览会,因莫奈展出的一幅题为《日出·印象》的油画的题目被一位观点守旧的记者借用,撰文嘲讽此展览为“印象主义画家展览会” ,遂产生印象主义或印象派之名。
在艺术观点上,印象主义画家反对当时占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落入俗套、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绘画 ,而是在C柯罗、巴比松画派和G库尔贝等人的写实画风的推动下,吸收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家绘画的营养,同时受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由于个人的兴趣不同,印象主义画家又分为重光和色彩与重造型和素描两种类型,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毕沙罗则介于两者之间。
由于追求外光和色彩的表现,印象主义画家主要把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题材,多描绘现实中的人物和自然风景。在构图上多截取客观物象的某个片断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
印象主义画家先后举办了8次展览 ,前两次均受到当时舆论界的猛烈抨击,以后逐渐成为具有很大影响的美术流派,并扩大到其他艺术领域。印象主义绘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曾得到E马奈的支持与鼓舞。
作为一种美术思潮,印象主义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推动了以后美术技法的革新与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产生过或大或小的影响。
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印象主义一词在音乐中首次出现于1887年,法兰西美术研究院的评委指责德彪西在罗马进修时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响组曲《春天》结构不明确,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1894年他的《弦乐四重奏》在布鲁塞尔首演时,评论家开始用“印象主义音乐”加以赞扬。以后此词常被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风格与他接近的音乐,并不再带有贬意。
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是从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中演变出来的,同时也吸取了东方音乐的养料。其艺术表现手法有:①以短小的曲调细胞组合成一种新颖的动机语汇。②在节奏上喜欢复节拍与复节奏,节拍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现松散流动的状态。③重视调式的表现力,根据形象要求采用相应的调式。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收束式。全音音阶的运用使调式中的每一个音居同等地位,减弱了调中心感,出现多调性因素。④由于喜好对不同色彩与音响作平面的、绘画式的并列,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与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得到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⑤音色丰富、独特而新颖。在声乐作品中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戏剧力量的低音区。广泛运用各种乐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⑥配器与织体安排新颖。⑦结构往往松散模糊,但许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轮廓。
德彪西以后,虽然难于将某个作曲家截然归入印象主义的行列,但是,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与手法的实际影响已遍及整个音乐世界。
印象主义文学 文学史家认为印象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文学 ,但文 学中的印象主义表现如何 ,哪些作家和诗人属于印象主义 ,却众说不一 。能够确定的只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 欧一些文学 家的确 有类似印象派 绘画和音乐的那种创作方法,即致力于捕捉模糊不清的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由于文学创作的特殊性质,文学中的印象主义者更注意这种瞬间感觉经验如何转化为感情状态。他们与绘画和音乐中的印象主义者相同,也反对对所描写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合乎逻辑或理性的提炼加工,于是他们本人也成了传达外界刺激与本能反应之间的中介。
印象主义文学与象征主义文学 之间有类通之处 ,它们都是形式主义的文学流派;但两者也有不同,主要在于印象主义反对使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而倾向于感觉的描述。通常被认为象征主义的某些诗人,实际上更倾向于印象主义 ,例如象征主义领袖之一保尔·魏尔兰的《诗艺》一诗,与其说是在谈象征主义,不如说是一篇印象主义宣言。
法国文学史家把龚古尔兄弟作为印象主义小说的代表 ,另一位被看作印象主义代表人物的法国诗人、小说家皮埃尔·洛蒂,他的某些诗歌的确如印象派画家那样在“捕捉瞬间的感觉印象”,但并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20世纪法国某些作家受到印象主义的严重影响,某些小说中只剩下感觉印象的朦胧的追求。
英国19世纪末的王尔德等人的部分作品中,印象主义的倾向比较明显。1912~1918年在伦敦的一部分英美诗人组成的意象诗派,与印象主义一样强调感觉印象的描绘,但他们自称所追求的是“清晰、硬朗”的形象。他们认为形象的模糊与不明确是浪漫主义的余风,因而全力加以攻击。但理论上的分歧在创作实践上有时却很难觉察,例如意象派中的美国诗人艾·洛威尔、希·杜利特尔、约翰·高尔德·弗莱彻等人的许多作品与印象主义的诗无分彼此。
在德国文学中情况也相似,文学史家无法确认界线分明的印象主义流派。以德特勒夫·封·李利恩克龙为首,包括理查·戴默尔、古斯塔夫·法尔克等人,被认为是德国印象主义倾向最明显的诗派,但他们强调如实记录事物给诗人的感觉经验,因此接近自然主义。此外,如胡戈·封·霍夫曼斯塔尔和阿尔诺·霍尔茨等人的许多诗作也具有程度不等的印象主义倾向。
印象主义一词同时还指一种文学批评,称为印象主义批评,亦即感受式批评。这种批评拒绝对作品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分析,而强调批评家的审美直觉,认为最好的批评只是记录批评家感受美的过程,至多指出这美的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在哪种条件下被感受到的。因此,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朦胧的、没有明确论证的“以诗解诗”式的批评,而且往往写成散文诗的格式,文学批评就成为一种与文学创作没有本质区别的艺术门类,写这种批评文字的人往往本身也就是诗人或作家。
1、卢梭(法):浪漫主义开拓者,主张回归自然,代表作《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爱弥儿》。
2、雨果(法):浪漫主义作家,不过很快就转换成为现实主义作家了,但是作品中仍然部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3、华兹华斯(英):消极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湖畔派诗人”代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代表作《孤独的收割者》。
4、海涅: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 早期代表作:《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后期代表作:《德国,个冬天的童话》(抒情长诗)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5、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 《麦布女王》:(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理解社会”。
自然山水诗:《致云雀》,《西风颂》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
6、济慈《夜莺颂》(颂诗):以精巧著称。
7、司各特:(以历史小说著称)”威弗利小说” 代表作《艾凡赫》 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
8、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爱玛》 。
8、小仲马:《茶花女》通过妓女玛格丽特同阿尔芒斯的爱情悲剧揭露虚伪的社会道德和门第观念。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②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③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④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摘 要:由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地域习俗的不同以及诗人自我审美情趣的迥异,中外诗歌中关于春天的描写也是各有特色。本文主要以宋词与欧洲浪漫主义诗歌中的春天意象为例,浅析春天意象在两者之间的异同。
关键词:春天 宋词 浪漫主义
一、引言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古今中外无数的文人骚客都曾用春天这一季节意象去诠释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情感,中外诗歌都要求诗歌要有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语言要求高度集中,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语言文字、历史传统、民族习俗、文化背景有差异,因而在审美情趣上也有差异。因此,在面对同一题材时,中外诗人的表现手法也会不同,如宋词与欧洲浪漫主义诗歌中对春天的描写。
二、静淡寄意的水墨画与色彩绚丽的油画
春天,是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经常描写的对象,翻开《全宋词》,一幅幅春天的景象映入眼帘,一句句渗透着春愁、春恨的诗句跳跃在心间。如:“夜雨如倾,满溪添涨桃花水。落红铺地。枝上堆浓翠。去年如今,常伴酴醾醉。今年里。离家千里。独猛东风泪。”(《点绛唇·春雨》赵长卿)(唐圭璋,1999:4)春天的景色在一场春雨过后变得如此的美丽,但这种美丽给人一种憔悴的感觉,枝头的翠绿更惹人喜爱。中国古人用写意的方式描绘出来了春雨后的景色,而这种环绕着春愁气息的景色犹如一幅淡淡的春景水墨画,诗人在春雨过后的春天把乡愁寄托在了落花流水的意境之中。又如:“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远,苹满汀洲人未归。”(《江南春》寇准)(唐圭璋,1999:31)江水飘渺,柳树依依,诗人在杏花纷飞的春天等待着,或者是被等待着。这恰恰是一幅用几笔淡墨所勾画的静淡的春愁画卷。
宋词中对春天的这种静淡寄意的描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有很大的关联,中国的文化形态是伦理型文化,个人的命运和价值取决于个人在宗法网络中的关系。在文学表现中体现以理节情、情理和谐统一的审美特点。再则,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主张在文学作品中要有节制地宣泄情感。因此古代诗人在抒写内心情感时总是委婉曲折,含蓄深沉,而且在寄意中又显露出独有的山水画般地静态。
春天,不仅是中国古代诗人笔下的诗意宠儿,在西方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笔下,它更是绽放出了亮丽的色彩,表现出了与中国古诗不同的热闹欢腾气氛的特点。如前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的《天真之歌》中的《春》则把春天的热闹和喜气洋洋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长笛鸣,/长笛暗。/鸟儿们,/齐欢腾;/夜莺啼,/在山里;/在天上,/喜洋洋,/喜洋洋,/欢欢喜喜迎新年。”(布莱克,1999:50)
“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在《阳春三月作》用细腻的观察描绘了春天:“雄鸡啼叫,/溪水滔滔,/鸟雀声喧,/湖波闪闪,/绿野上一片阳光;/青壮老弱,/都忙农活;/吃草的群牛,/总不抬头,/四十头姿势一样!/残雪像军队,/节节败退,/退到山顶,/面临绝境;/耕田郎阵阵吆喝;/山中有欢愉,/泉中有生趣,/云朵轻飏,/碧空晴朗,/这一场春雨已过!”(华兹华斯,1996:83-84)通过上述两首欧洲浪漫主义诗歌,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一些共同的特征:描写春天都是不遗余力地多方面的展开这个大自然最美丽的季节,色彩斑斓,绚丽多姿。
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特点与西方的文化形态是分不开的。在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政治法律关系,而不是靠血缘的纽带来维系的伦理道德关系。在商业经济和民主政治中陶冶出来的民族特征是以自我为核心,以享乐为目标的敢于冒险、敢于进取的开放性民族品格,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为直率。因此,在表达情感时往往热情奔放,重笔浓彩,在描绘景物时总像是在绘制一幅油画。
三、天人合一的抒情言志与自由浪漫的意象描写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诗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志”在胸中激荡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古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童庆炳,2000:67)感的是“物”,“动”的是“人心”,是人心中的“志”或“情”,强调的是心与物、物与情之间的相互感应。只有当胸中的“志”被情感所浸透、融会时,才能产生创作激情,才能“发言为诗”。正是抒情性质使得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在艺术境界方面追求的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如在一些山水田园诗中诗人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所见的景象,寥寥几笔,重在神似,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欧洲人侧重作品与宇宙的关系,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再现、写实。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总是对人物事件详细描绘,故篇幅较长。难怪布莱克、华兹华斯在描写春天的诗歌里,无不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描写春天,因此逼真、细致,给人一览无余、色彩斑斓之感。
春天意象在宋词和欧洲浪漫主义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抒情表现,宋词是一种抒情言志的、含蓄的、内敛的情感表达,而浪漫主义诗人笔下的春天往往是直抒胸臆地情感流露。
四、结语
中西诗歌的比较是无穷无尽的,春天意象在宋词与欧洲浪漫主义诗歌中的比较研究也是无限纵深拓展的,最后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总结本文的主旨,即“西方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朱光潜,1987:76)
参考文献:
[1]唐圭璋编著全宋词[M]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9
[2]威廉·布莱克.布莱克诗集.张炽恒译.[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9:50.
[3]威廉·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杨德豫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83-84.
[4]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67
[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第三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76
作者简介:薛朋(1986-),男(汉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东华大学外语学院,西方文学研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