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的三个时期

浪漫主义文学的三个时期,第1张

浪漫主义文学常常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浪漫主义诗人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和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布莱克在法国革命时期民主思潮的影响下,冲破了18世纪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自己写诗、自己配画、自己雕刻的诗人。他的《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这两组有关“人类灵魂两种相反的状态”的诗歌至今多受喜爱。而罗伯特·彭斯这个下地之余、自学成才的诗人长期致力于搜集、整理、改变苏格兰民歌、民谣,赋予其新的生命。这样他不仅发展了民歌的传统,又为浪漫主义做出了贡献,因为民歌的复兴也是浪漫主义的潮流之一。他的《往昔的时光》(Auld Lang Syne)、《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 Red Rose)最出名、流传最广。

中期的浪漫主义作家是高举浪漫主义大旗的两个浪漫主义的奠基人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前者写自然、写人性,虽说文字极其普通,但是普通中的崇高让人敬仰,至今人们还在吟咏他的《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孤独的割麦女》(The Solitary Reaper)和那些关于一个名叫露西的姑娘的组诗;后者的超自然、神秘主义的诗歌,不同凡响,充满了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忽必烈汗》(Kubla Khan)和《克利斯特贝尔》(Christabel)是他的超凡的想象力的伟大见证。

在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的诗才暗淡之后,不过十年,英国的文坛上就崛起了一代新的诗人:他们是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波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这三个诗人也都是在法国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开始写诗,都是民主派,都遭到社会的迫害,都是不幸的英年早逝。拜伦的《唐璜》(Don Juan,1818—1823)被雪莱坚持认为“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不朽的”。雪莱更是以他的一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19))被全世界铭记。济慈一生短暂,但他以惊人的速度创作了大量的杰作:《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1819)、《希腊古瓮颂》(Ode on a Grecian Urn,1819)等颂词使济慈跻身于乔叟、莎士比亚、弥尔顿之列。

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文化艺术领域,它们各有各的奉行者,在不同历史阶段,这些思潮也反映着当时社会的集体意识,集体意识的流变在文学家、音乐家、诗人、画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放眼西方,在科学启蒙时代之后,浪漫主义运动紧接着登上历史舞台。启蒙运动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宗教革命、法国大革命,带来了重视理性思考和外部世界客观规律的社会形态;浪漫主义运动则由文学、艺术、思想领域的先锋扛起旗帜,他们高呼回归人的内心,重视心灵表达,提倡以人为本。

浪漫主义的定义是什么?其实并没有清晰严格的词语界定它。浪漫主义也不是一种风格,它不像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有清晰的形式上的界定。所有风格都被尝试过,法国首位浪漫主义史学家托兰把他的领域定义为“那些正好定义不了的东西”。另一位浪漫主义学家则说“浪漫主义恰恰无关于话题的选择,也无涉于真实,而在于一种感受的方式。”

浪漫主义不是一种明确的风格,而是一场革命。德国哲学家恩斯特·特洛伊奇说:“浪漫主义同样是一场革命,一场真正的、彻底的革命,一场同时反对资产阶级情调和普遍平等主义伦理的革命;总而言之,这场革命反对在西欧盛行的算术化、机械化的科学精神,反对混淆功利与道德的自然法,反对将人性过度抽象为普世与平等。”黑格尔则把浪漫主义简洁的定义为“绝对的向内性”。如果按荣格对心理类型的分析,我们便可以把浪漫主义定义为内倾型,而启蒙运动属于外倾型。

对于浪漫主义运动具体的起点时间,大家各执一词,但基本是在18世纪中期。在这场运动中,思想家、音乐家、画家、作家和诗人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坚持倾听内心声音,反抗启蒙主义的理性精神。在这面“浪漫”旗帜下,汇集了思想家卢梭、赫尔德,诗人歌德、华兹华斯、拜伦,音乐家贝多芬、李斯特、瓦格纳,画家透纳、戈雅等。浪漫主义的浪漫,从这些巨匠胸中迸发出来,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貌。

浪漫主义的浪漫,是卢梭的《论科学与艺术的道德影响》,是他的《新爱洛漪丝》,是他的《忏悔录》,是他“人最终会彻底地疏离于现代世界,以至于他们将祈求上帝让他们回到从前无知、天真、贫瘠的状态,只给他们留下那些令人快乐、值得珍重的东西”的预言。卢梭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开路先锋,他深刻的认知到,启蒙之光虽然温暖光明,但不能照彻人性。

浪漫主义的浪漫,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的《浮士德》,他认为美感是无法学习得到的,那些学校教授的课程和某些规范对于发现美来说无济于事。“对于一位天才来说,原则比榜样还要有害”,自然的元真就是一切。

浪漫主义的浪漫,是人们对音乐大师的推崇,是对贝多芬的顶礼膜拜,是对李斯特和帕格尼尼之魔鬼技巧的着迷,是被瓦格纳的史诗交响招了魂,是肖邦,是舒伯特,舒曼,是柏辽兹。音乐成了宗教,它直接和人的心灵对话,音乐家成了国王。

浪漫主义的浪漫,是诗人们的直抒胸臆,是雪莱的“诗意的产生与重现,同意识、意志没有关系”,是华兹华斯“自然之书在万事万物之上,不朽之下,生命生长”,是拜伦“我独自在那里冥想一刻钟,梦想希腊仍旧自由而欢乐”。

浪漫主义的浪漫,是对夜和梦的赞美,是对《静夜思》十多种不同的德语翻译,是英国教士爱德华·杨笔下的“到了晚上,灵魂去外物而得自由,去激情而得冷静,思绪不受牵绊,不受压抑,在无疆的世界里甄选自己的所爱”,是画家福塞利描述灵感时说的“梦是最少被探索的艺术领域”,是肖邦琴键上流动的那么多首夜曲。

浪漫主义的浪漫,是各民族语言和神话的回归,是歌德的文集《论德国艺术》,是赫尔德的《论语言的起源》,是费希特《致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是小说家司各特开始运用通俗语言进行写作,是用苏格兰语写成的《罗伯特·布鲁斯进军班诺克本》,是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是瓦格纳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

浪漫主义的浪漫,在那些文字、音乐、画作中,是对过于理性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担忧。越关注外部世界,离自己的心越远。

卢梭曾说,文明开化通向的终点不是解放而是奴役,文明用花束掩盖了拖累我们的枷锁,科学进步了多少我们的心智就退化的多少。

很激进的言论,但,表达了他的担忧。不知看到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和人自身能力的发展,卢梭有什么看法。

“绝对的内向性”,浪漫主义将选择它的历史走向。

翻译:袁子奇

出版:中信出版社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以“楚辞”体写成的一批诗作的集子,其中可以确定为屈原所作的诗歌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卜居》、《渔父》诸篇。这些作品都是屈原卓越的艺术才能与浪漫、神秘、丰富多彩的楚文化尤其是楚民间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具有“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特点。

屈原是楚国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他曾滋兰树蕙培养人才,举贤授能追求美政,同时致力于楚歌的改造和再创作。在屈原青春浪漫的早期,《九歌》诞生了。《九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展示了这样一个奇特、瑰丽、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同于北方黄河流域那种古朴浑厚的风格,这里有庄严的东皇太一、威武的东君、变幻不定的云中君、缠绵哀怨的湘夫人、严肃的大司命、温柔的少司命、热情奔放的河伯、凄幽妖媚的山鬼、勇武刚强的国士魂;奇幻迷离的鬼神与幽峭朦胧的山水相交融,人对神的崇拜、景仰、眷恋与诸神之间的思慕、追求、渴望相映发,深沉的痛苦与淡淡的哀怨、绰约的身形与惆怅的心态相交织,这一切在屈原笔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忽起忽伏,忽断忽续,感伤婉约的调子弥漫其中,这使得《九歌》成为楚辞中最细腻、最动人性情、最耐人用心细品的一组作品。

然而,美好的事物往往很短暂。屈原固守着自己的美好理想,不断向楚怀王提出通过改革来谋求国富民强的主张,极强烈地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深沉的忧患意识、主动的使命感和坚定执著的精神,但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仅有这些还不够,怀王的昏庸、奸臣的诋毁、小人的构怨使政治经验上略显单纯的屈原渐渐由中心被推到边缘。屈原忧心如焚,但却无能为力,这就决定了屈原的悲剧命运,他的理想、人格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是无法解决的。从此他将在这种矛盾的重压下走上一条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记载这条长路上屈原行迹心迹的就是《离骚》、《九章》、《天问》等作品。

楚国一天天接近沦亡的境地,楚怀王客死秦国,秦将白起攻陷了楚国首都,早已与屈原势不两立的楚顷襄王即位后只能让屈原在流放的路上走得更远。孤独的屈原来到了楚国先王之庙,看见墙壁上前人留下的天地山川历代兴亡的壁画,他的思索与激情相交织,向总括万物的“天”提出了质问,创作出了举世罕见的奇文《天问》。《天问》是一篇奇特而深邃的哲理诗,以“曰”字开头,通篇采用问难的形式,一连串提出172个问题,从天地开辟、山川自然问到夏商周三代的兴亡,一直问到楚国和他自己。这么多的疑问寄寓着屈原的思索:如果天有道,道是公平的,那么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坎坷多艰?如果天无道,不公是常理,那么自己存在和奋斗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屈原的自我煎熬与痛楚渐深了:作为知识分子,作为楚国贵族,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华与能力报效祖国振兴国家是屈原必然的选择,然而在两代昏庸君王统治下,耿介高洁的屈原四处碰壁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做出妥协与群小党人同流合污,也许政治事业上能显达,但这与屈原的高洁人格相悖;效法各国奔走的游说之士,另择他国,这又完全抛弃了自己的爱国兴国理想;那么保持自己的品格,正道直行,眼前又几乎无路可走。屈原真的到了“穷途”,可是“诗必穷而后工”,屈原的诗篇也渐渐被磨砺得沉郁浓重了,这一路上断断续续的矛盾、犹豫的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就是《九章》,《九章》无疑是作铺垫、补充来呼唤《离骚》的。

知识分子的独善情怀、高洁品格,政治家的用世激情,爱国者的依依乡恋与残酷、无奈、失意的现状交织在一起,化作悲剧性诗的火焰,在屈原心中灼烧。诗人快要自焚了,这时的屈原已近乎癫狂状态了:他以峨冠博带、与日月争光的形象自诩,但行吟在汨罗江畔的他却是形容枯槁、脸色憔悴、披头散发落魄极了。他要以诗人的方式全美自己,他只能以诗人的方式全美自己!伟大而孤独的诗人在重重困境中以命中注定的悲剧方式坚守了自己的心灵与理想,汨罗江的浪花永远吟唱着屈大夫最雄伟壮丽的诗篇——《离骚》。这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平、理想、情感、斗争的艺术性诉说,我们从中看到了屈原深沉的忧患意识:他对于民族故国一往而情深,因之而喜,因之而悲,他为了自己的祖国忍辱负重含悲苦行,山河破碎,黍稷离离,屈原的心与之一起破碎;我们也看到了屈原执著的人生追求:他举贤授能,追求美好,为实现理想九死不悔,他从现实走到幻想走到问卜,寻求出路矢志不渝;我们更看到了屈原自我完善的高洁人格:他不与群小苟合取安,即使周流天下,幻境毁灭时,他仍未退让半步,当他既不可去,又不可留,矛盾无法解决时,他以死来殉自己高洁的人格与心中的理想。

从一篇篇屈原诗篇中,我们看到了《诗经》中所没有和少有的特质:深婉细腻的情致和无处不在的“我”。《诗经》的情大多典雅冲和,可到了《楚辞》中,感情则变得炽烈、激越、昂扬或缠绵、细腻、深沉了;同时诗中有了“我”,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了个性,诗的生命也就充满了内质与魅力,直指向我们的心灵深处,给我们带来感动、眼泪、欢喜、惆怅。屈原的笔有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他将充满原始意味的神巫故事、寓言神话引来了,他将楚人的俗词鄙语、*祀巫风引来了,它们化作神秘的气氛、浪漫的情调、优雅的韵致、绮丽的色彩、迷狂的激情点染着《楚辞》;他又引来天地万物驱遣比兴,他用兰花香草、荷衣蓉裳来象征自己品格之纯洁高尚,他将群小党人比作萧艾臭草、恶禽秽物。这一切的特色,专家们往往称之为浪漫主义。(佚名)

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浪漫主义一词来源于中世纪用各国方言写成的“浪漫传奇”(romance),即中古欧洲盛行的骑士传奇、抒情诗等。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的语言、瑰丽的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作为一种文艺思潮,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多个国家。它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运动、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的产物,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对个性解放的要求。它的主要特征是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歌颂大自然,诅咒城市文明,提倡回到自然,特别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英国的雪莱和拜伦,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以及俄国的普希金等都创作了优秀的浪漫主义作品。

浪漫主义源于对18世纪唯理主义的造反,是一次精神的大解放,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云雾漫游者》一反18世纪风景画陈俗方式,“表达出独特的个人感受“,深得浪漫主义的精髓

1、英雄主义是指为完成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任务而表现出来的英勇、坚强、首创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行为。

其特点是:反映当时的历史潮流和社会正义,敢于克服超出通常程度的困难,主动承担比通常情况下更大的责任,敢于向社会上的反动、黑暗势力以及自然界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产生于表现广人类与自然斗争的古代神话传说,其中的英雄具有超人的力量并为人类建立了殊勋。

2、浪漫主义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并且开始强调如不安及惊恐等情绪,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壮丽时所表现出的敬畏。

浪漫主义是对于启蒙时代以来的贵族和专制政治文化的颠覆,以艺术和文学反抗对于自然的人为理性化。浪漫主义重视民间艺术、自然以及传统,主张一个根基于自然的知识论,以自然的环境来解释人类的活动,包括了语言、传统、习俗。浪漫主义受到了启蒙运动的理念影响,也吸收了中世纪文化复古的艺术成分。

扩展资料:

特点

1、英雄主义

英雄主义彰显的崇高价值,除了一般的具体社会意义外,在生命人格的塑造上更值得重视。古罗马文论家朗吉弩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曾将这种人格培育喻为“伟大心灵的回响”,并认为,如果人一旦失去了这种对伟大心灵的感应、体悟,麻木、冷漠、猥琐就会接踵而至,人生必然因此阴暗卑下,与“自由”无缘。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永远都不只是一种过去式的历史陈迹,不只是少数英豪的个人行为,而是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涵养、人格提升息息相关。一句话,只要我们还对自由、尊严、高贵的人生价值心存向往,英雄的心灵回响就不会断绝。

2、浪漫主义

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是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所组成。但至于浪漫主义的详细特征和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题材。

美国历史学家亚瑟·洛夫乔伊在他知名的《观念史》(1948)一文中便曾试图证明定义浪漫主义的困难性,一些学者将浪漫主义视为是一直持续到现代的文化运动,一些人认为它是现代性文化的开端,一些人则将它视为是传统文化对启蒙运动的反扑,也有一些人将它视为是法国大革命造成的直接影响。

另一个定义则来自夏尔·波德莱尔:“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

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像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参考资料:

-英雄主义

-浪漫主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074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