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春节的感情

中国人对春节的感情,第1张

中国人的节日也往往与情感有关。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这些传统节日所注重的就是交流与团圆。比如春节,要一家人吃团圆饭,走亲戚是中国传统家庭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即使不轻松也要做。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借机会联络一下感情,不然一年也不会见上一面。所以说春节就不仅仅是一个节日那么简单了,成了中国人释放情感、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炒上几个菜,开始吃吃喝喝,直到12点开始放鞭炮,这是古代守岁的延续。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从初一的拜年到初二开始的走亲访友、回娘家的过程,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大交流,今天去你家,明天去我家,吃吃喝喝,家长里短,把一年的话说个够,尽享人生的乐趣和亲情的快乐。

与中国节日不同,外国节日基本上就是轻松消费、热闹玩耍为主。过节时不受礼节约束,自由自在,三五成群、邀朋呼友,嬉闹玩乐,深得年轻一代的喜爱。这是洋节走红的原因吧。

  洋节红红火火,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受到很多人的冷落,比如春节: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一种过年的疲惫与乏味,一个“80后过年九大怕”帖子在网上盛传,“今年过年,你怕什么”一举成为热门话题。从怕催婚、怕送礼,到怕问工资、怕同学聚会……甚至有网友看到列举的“过节九大怕”后,感叹过年就像 “过劫”。也有人感叹这些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甚至发出取消过春节的声音。

  作为情感凝聚的“年”,绝对不应该被忽视或忘却。 因为只要人与人之间期待情感沟通和家人团聚的情怀都没有变,那么传统的孝文化、象征团结和谐的年文化仍然是我们应该坚持和坚守的。 只要带着增进亲情、友情的态度过年,走亲访友就不是负担了,也就不觉得累了,过年走亲戚既可维系感情、还可以向难得见面的亲友传福音。即使再累,再怕,还是也阻止不了回家团聚的脚步。只因为“亲情”二字足以掩盖任何理由。

  团圆、快乐、喜庆、祝福、憧憬永远是新年不变的主题,这就是所谓的年味。与美好的生活一样,年味是自己主动创造并积极感受的,不是单纯依靠别人送给你的。

记忆中的春节似乎比现在来得更早一些。

进入农历腊月,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从此时起“过年”就成为了生活中最主要的话题。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讲,没有任何一个节日比过年更加重要,传说“年”是一个可怕的怪兽,看来它不仅会扰乱人的心神,还会偷走人的时间,古人诚不欺我。但它往往又能带来和平,一句“大过年的”可以解决九成的纷争,过年要祥和,要喜庆,从这一角度来看,年又极具奥林匹克精神。总体而言,孩子比成年人更加盼望过年,更加喜欢过年,至少儿时的我是这样的。

过年前的半个月甚至更提前一些,长辈就开始采买春联、餐具以及过量的食物,但最吸引孩子们的是市集上一个又一个卖烟花爆竹的摊位。在多年前的小城中,这些摊位的魅力不亚于泡泡玛特的旗舰店,不亚于摆满手办的玻璃柜,它们是光,它们是信仰。对于成年人而言,“花钱听响”是一件无聊的事情,但每家每户还是必买几挂长长的鞭炮,统一用半透明的红纸包裹着,未见其他款式。我依稀记得较为知名的品牌,或许是叫“大地红”,这是个颇具浪漫主义气质的名字。

清早起来要贴春联,门神,挂签,然后大人们就开始为一年中最盛大的一餐准备起来。孩子们多半会偷偷从长鞭上拆下数根,塞进口袋里,点燃一根线香,跑到室外。掏出一根,对准引线,听到呲呲声时迅速抛出,让爆竹在半空中炸裂。整个动作要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不能犹豫,犹豫,就会败北。当然也可以放在易拉罐里,塞进雪地里,那是衍生的玩儿法。比单体鞭炮大数十倍的爆竹亦有,但那是属于年龄较大的孩子们的专属乐趣,能响一声者名唤“一声雷”,能响两声者名曰“二踢脚”,此二者威力大了许多,也危险许多,家长们通常不许孩子们接近。随着技术的进步,遂有掷地而响者,曰“摔炮”,似火柴划燃者,曰“划炮”,其余若“窜天猴”者,名目繁多,不可胜数。虽然天寒地冻,手足僵硬,但仍乐此不疲。备好菜的大人们则在室内会客,茶几上通常会有花生瓜子和各类糖果,后来陆续流行的各类坚果只能算是晚辈。

期待夜晚,夜晚才是节日的高潮。黑暗降临时,门前的两盏灯笼就亮起来了,照得满院红光。据说旧时这灯笼要手作,还要攀比哪一户的更加精美。不过自我记事起这灯笼就已是工业产品了,后来几乎每家都住进了楼房,灯笼遂被塑料挂灯代替,或是鱼型,或是福字,唯有颜色还是一成不变的红。夜晚是烟花的主场,比起白天单调的响声,烟花显然能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当年各单位都会组织燃放礼花,数个小时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丝毫不逊于08年的奥运会。到处都是热闹的氛围,这种景象,已多年未见了。

每家的年夜饭开始时间不一,菜式各异,但每道菜都有自己的意义。必然要有鱼,无论爱不爱吃,因为要年年有余。大家围坐在桌前,相互祝福,举杯同庆,电视里放着早就觉得无聊的春晚。年夜饭后节日的流程并未走完,一年中唯有一天可以合理的彻夜不眠,就是除夕,也有个颇为浪漫的称谓,名曰守岁。吃完年夜饭大人们开始聊天,或许会打牌,但我的家人都不甚精于此道,当年还没有智能手机,只能去看春晚。孩子们呢,当然还是回到雪地里去看或去燃放烟花。说到雪,大概没有人会不爱雪吧。雪我是见惯了的,我喜欢在雪积了厚厚一层时,慢慢躺下,在雪地里印上自己的身形,仰面看着夜空。此时要是有人走来,还能听到鞋底将松软的雪层踩实的声音,咯吱,咯吱。

临近午夜十二点,是家家户户煮饺子的时间,饺子出锅时,“大地红”们就派上用场了。这要两个人默契的配合,一个人将饺子捞出锅的同时大喊一声“放!”,另一个人迅速点燃鞭炮。整个街巷都是铺天盖地的鞭炮声,弥漫着火药的味道,久久难以散去。这个时候不要拜年,不要讲话,因为除了鞭炮声,你听不到任何声音,包括春晚的敲钟声。小孩子们会被要求在此时反复跳跃去摸门框,据说来年可以长得高一些,这大概和餐桌上的鱼一样,只是美好的愿望。可以拜年了,可以收压岁钱了,可以吃饺子了。在无数样貌相同的饺子中,有一两个特殊的,内含硬币,一家人中谁能吃到硬币,就是新年的幸运儿。为了吃到硬币,大家通常都会努力多吃几个,无论谁吃到,总会有理由把他的幸运解释为整个家庭的幸运。

无需多时,电视里《难忘今宵》的歌声响起了,旧年结束了,新年开始了。

但春节的气氛仍在持续,直到正月十五,或者更久一些,因为“没出正月都是年”。

或许再久一些,中国人始终活在年里。

前言:

怎么定义浪漫?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独特的方式。

     文人情话用文字将浪漫变成至死不渝;蕴含诗意的古诗传递出层层情感之间的浪漫;而当代的时代发展欣欣向荣,何尝不是一种浪漫的释义?

    1从文人情话感受中国人的浪漫。

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全是你。”——余光中

字里行间,是讲爱意从眼中传递出来的,文人的笔墨丝毫没有将爱意掩藏,它能够让只字片语将浓厚的喜欢传递得那么真实又巧妙。这就是中国人最浪漫的地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爱意。

    “我一生都是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周恩来

生命是何其短暂,然而遇到了想守护一辈子的人,哪怕是来生,都想与对方再次重逢。作为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也有心动的时刻,更多的是那一份难以掩盖的爱意,让这份浪漫溢出字里行间。

2从古诗中感受中国古人的浪漫。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温庭筠《南歌子词二首》

其实,不知道温庭筠是不是对红颜薄命的鱼玄机悔不当初。那时,年仅26岁一代才女香消玉殒。手中玲珑骰子上的颗颗红点,都是最为相思的红豆;你知道不知道那深入骨中的就是我对你的相思意这便是人们常说,古人的情感,触动人的心灵,更令人回味无穷,让人与千年前的诗人诗意相通。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范成大

释义:多么希望我是星星你是月亮,每一个夜里你我光明皎洁的光彩辉映着。

其实整首诗写的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或者说是她一片痴心的“自说自话”,有观点认为,这首诗可以理解成一个女子的爱情,也可以理解成诗人自己的政治抱负。

总之中国人的很多浪漫和心情,都藏在月亮、星星和风里。这句告白幽怨而深情,满是喜欢一个人时的幽微心绪。这就是古人独有的浪漫。

3从欣欣向荣的时代感受当代中国人的浪漫。

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拥有了微信聊天、网上购物、快速上网等各种智能发展的便利软件和便利途径。这更多的是体现出一个时代在进步,同时也是蕴含着中国人对未来发展的贡献,也正是这种这样的方式,传递出的是当代人独有的浪漫。这便是中国人的浪漫,有花前月下的情爱,有个人主义的表达,有集体社会的感叹,更有对英雄对祖国的眷恋。

结语: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人是传统的

但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中国人的浪漫

并不是体现在一些徒有其表的行动之中

而是刻在骨子里的

(图源网络,侵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117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