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初期意大利歌剧的三个代表人物是

浪漫主义初期意大利歌剧的三个代表人物是,第1张

这三个代表人物是罗西尼、贝里尼、唐尼采蒂。

根据查询瑞文网显示,罗西尼他的歌剧充满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同时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创作手法,用管弦乐来取代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罗西尼在意大利歌剧史上是一个交叉点,通过他,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开始了交流。

贝里尼以歌剧创作的完美无瑕而著称,作品的音乐和剧情融合程度极高,专门创作了美声唱法的歌剧,作有歌剧《海盗》《凯普莱特永与蒙泰古》等,是意大利歌剧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唐尼采蒂也是浪漫主义歌剧的代表作曲家之一,其中《爱之甘醇》是一部具有典型意义的意大利喜歌剧,也是唐尼采蒂的代表作品和最受人喜欢的一部作品,内容主要体现了爱国情感与英雄主义。

1821年在柏林首次上演了韦伯(1786~1826)的歌剧《自由射手》,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从首演到翌年末共上演了50场,到1884年达到上演500场的记录。人们欢呼德国民族歌剧的诞生,冲破了外国歌剧一统天下的局面。不仅对德国如此,而且这部歌剧的诞生,也标志着欧洲歌剧发展的一个新的时期的开始,成为欧洲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之作。

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1、罗伯特·舒曼。

代表作有钢琴曲《蝴蝶》、《狂欢节》、《C大调幻想曲》、《童年情景》等。

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

舒曼狂喜的、热情的精力增加了他音乐的个人特征。他关注高于他内在自我和灵感的源泉,无论是霍夫曼还是克拉拉。这种思想几乎是意识流的,造就了奇迹般的具有独创性的形式。

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

3、舒伯特。

代表作:《未完成交响曲》;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 、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和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

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

4、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代表作品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三重奏、钢琴奏鸣曲3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练习曲27首、波罗乃兹舞曲16首、圆舞曲17首、夜曲21首、即兴曲4首、埃科塞兹舞曲3首、歌曲17首;此外还有波莱罗舞曲、船歌、摇篮曲、幻想曲、回旋曲、变奏曲等,共21卷。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5、弗朗茨·李斯特。

代表作《十二首超技练习曲》、《六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三部《旅行岁月》钢琴曲集、《华丽足尖舞》、大量歌剧幻想曲,如改编自威尔第的《弄臣》、改编自莫扎特的《唐璜的回忆》、《诺玛的回忆》及《恶魔罗伯特的回忆》等等。

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朗茨·李斯特

-罗伯特·舒曼

-弗里德里克·肖邦

-弗朗茨·舒伯特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 欧洲民间音乐的一般特征

第一个,分节歌。分节的,分节歌就是一个曲调配上多段的诗句组成的歌词,并且歌词常常押韵,这个叫分节歌结构,现在我们都很常见的。

第二个,音阶是多样化的。他们儿童歌曲常常就用两三个音,五声音阶也不少,但主要是七声音阶。五声音阶不是中国独有的,中国当然五声音阶是它的很主要的特点,但是爱尔兰也是五声音阶,苏格兰也是五声音阶,匈牙利也是五声音阶,有很多。但是大多数来说,欧洲人还是以七声音阶为主。

第三个,大多采用均分节拍。就是平均的3/4、2/4、4/4,每一小节都是平均的。东欧的节拍比西欧要复杂,常常有一种奇数的节拍:3/8、7/8、9/8。

第四个,它歌唱风格有两种。一种古老的欧洲风格,比较放松的,音色比较清晰,曲调比较简单,很少用装饰音,很平的吧,合唱当中多声部用得很多,这是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风格;另一种欧亚风格唱法,叫欧亚风格,唱法比较紧。

第五个,就是主要的歌曲体裁,有史诗和叙事歌,爱情歌曲,节庆歌曲,包括宗教的,还有世俗的庆典,还有舞曲。这是它的歌曲体裁。

第六,游吟歌手的旋律。它在中世纪有一大批游吟歌手,到处漂泊流浪,到处唱歌弹琴啊,这些人呢是起了很大作用,他实际上把欧洲的文化,起了个统一的作用,特别是欧洲的音乐,特别是西欧。流浪艺人不叫流浪艺人,叫游吟歌手。他们的这些表演呢,他原来有的是宫廷里的,有的是民间的,然后在全欧洲,特别是西欧到处表演,最后这些旋律、这些歌曲全部传到,各个地方都有,弄不清哪儿是哪儿的,这个对整个欧洲的文化统一是起了一定作用。

在我们大谈欧洲古典音乐是一种世界文化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的是在其中却也包含着许多民族因

素,无论是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作曲家都难以割舍他们与各自民族文化间的联系,因此,其创作首先应该是

民族的,其次才能看作是世界的。在创作中融入民族特性,可说是人类艺术创造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 欧洲古典音乐 民族特征 古典乐派 浪漫乐派 民族乐派

一、音乐文化中的民族特征集中体现在民族民间音乐之中

音乐文化中的民族特征,是音乐历史中一直存在的因素。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以及任何作曲家的音乐

,都具有其民族特征。实质上,音乐的民族特征是由不同民族和国家客观存在的文化特征决定的。因为各民族

都有其不同的语言音调、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心理素质和不同特征的民间音乐文化积累。所以音乐的民族

特征比较持久、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之中。

在专业音乐创作中,民族特征的表现不仅限于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上,还表现在题材内容和体裁形式上。

在音乐语言上,主要反映在民族民间音调的广泛运用或以民族民间音调为基础进行加工改编和再创造。在表现

手法上,运用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在题材内容方面,反映本民族的现实生活,赞扬人民及

其英雄主义业绩。还反映对祖国光荣历史的缅怀,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但体现民族的愿望和性格,还表现

民族传统风格和艺术爱好。在体裁形式方面,同样自觉地继承民族的传统,满足各民族的审美习惯和特殊兴趣

在欧洲古典音乐专业作曲家作品中,由于历史背景和表现上所追求的审美理想的差异,各个时代、各个乐

派、各个作曲家音乐作品所体现的民族特征情况是有所不同的。

二、古典乐派民族特征是启蒙意识的自然流露

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均广泛地把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素材运用到创作之中。

“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1732——1809)的音乐创作与德国、奥地利民间音

乐音调、句式、结构、风格联系密切。如《G大调第94(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F大调弦乐四重

奏》第二乐章《小夜曲》,方整的乐句、简朴的和声赋予他风格简洁、清新的特征。其交响曲第三乐章小步舞

曲、第四乐章明快的舞曲风格也带有德、奥乡土音乐的特点。

“音乐神童”莫扎特(1756——1791)是歌剧和交响乐作曲家。在歌剧《魔笛》中采用德奥民间

风格的通俗歌曲和新教圣咏式音调,获得很大的成功。他是旋律大师,善于把德奥民间音调和意大利抒情风格

融汇在一起,创造莫扎特式的、富歌唱性、洋溢诗意的美妙的旋律。

乐圣贝多芬(1770——1827)集古典大成、开浪漫先河。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进社会思想,成为他

创作的思想核心,贝多芬是第一位把音乐艺术和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的音乐家。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喜

欢听农村乐师们奏乐,并将此体现在创作之中,在《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中

都出现德奥乡村乐队演奏民间舞曲的淳朴形象。《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中的《欢乐颂》洋溢着德国民

间歌谣中特有的恳切、质朴、热情的情感。据罗曼·罗兰研究贝多芬表达群众共同感情时,如爱情、友谊、婚

礼等,常引用民歌旋律。

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音乐中的民族民间因素,是他们的启蒙意识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他们接近

现实生活“到民间去”、“回到自然去”的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反抗

封建束缚,坚定乐观、勇于奋斗的民主精神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高度完美和谐。因此可以说古典主义音乐

中的民族民间特征是一般性的,并没有其他别的意义,是启蒙意识和民主精神的自然流露与反映。

三、浪漫乐派音乐深深植根于各自民族音乐传统基础之上

浪漫乐派作曲家舒伯特、韦伯、肖邦、勃拉姆斯、威尔第等人的音乐创作深深植根于本民族音乐传统基础

之上,音乐艺术强调民族特征。

“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1797—1828)从小熟悉奥地利民间音乐,其作品广泛利用民间歌曲、

风俗舞曲、进行曲和生活中的流行歌曲音调。分节歌这一源于民间的歌曲形式,也成为舒伯特歌曲的基本“骨

架”,正因为如此,他的许多名曲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创作民歌,如《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

这种通俗淳朴的歌曲,又成为舒伯特器乐作品的主要构成因素。钱仁康教授说:“歌曲化的旋律,歌曲式的织

体,歌曲性的音乐思维,在舒伯特的交响曲、室内乐创作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并成为舒伯特以后浪漫主义音

乐创作的重要特征。”(《音乐艺术》1979年第一期)。德沃夏克在评价舒伯特的音乐创作时说:“他的

《未完成交响曲》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最有特色的也许是俯拾皆是的歌曲式的旋律,他把歌曲用进了

交响曲,并移植的如此巧妙,舒曼不仅要说这些乐队声部类似人声了。”(《音乐译文》1981年第六期)

因此,通俗性和民族性普遍存在于他的创作之中,成为他鲜明的创作特征。

德国浪漫主义民族歌剧创立者韦伯(1786——1825)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821年6月在柏林

首演的民族歌剧《自由射手》(又译作《魔弹射手》),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其曲调成为家喻户晓的流

行歌曲,市场出售商品也以剧名为商标,如“魔弹射手牌啤酒”、“魔弹射手式女装”。该剧取材于德、捷广

为流传的“黑猎人”民间传说,舞台上展示了一幅幅地道的北德森林乡民风俗画。��亍⒈炊喾叶嘉�鹿�

族歌剧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不过他们的《魔笛》、《费德里奥》中的“民族性”尚不完备,虽用了德语歌词,

音乐也具德国特色,但描绘的却是东方的神话或西班牙的故事,而《自由射手》以浓郁的民间气质的音乐素材

(猎人的合唱、姑娘的歌谣、乡民们的阿勒曼德舞)和德语说白的“歌唱剧”的传统样式,致力于德国偏僻村

庄、森林景色的描绘和德国民族思想感情的表达是十分成功的。

浪漫乐派钢琴诗人肖邦(1810—1849)是波兰爱国主义钢琴家、作曲家、中欧民族乐派先驱,其

作品极富独创性和民族性。玛祖卡、波罗奈兹贯穿其一生的创作生涯,他把这两种波兰民间舞曲体裁提高到音

乐会乐曲体裁水准。他作有57首玛祖卡舞曲,创造性地运用其特性节奏与民间调式和声,使其更具有鲜明的

民间色彩和波兰民族气质,成为充满诗意的器乐小品。作品中有对民间风笛的模仿(《C大调玛祖卡》,Op

.24之二),有的采用主属和弦交替演奏,刻画民间乐手演奏的声响(《D大调玛祖卡》OP.33之二)

。他作有15首波罗奈兹舞曲,完全脱离了舞蹈,不再是炫技式的外在效果,注入严肃的思想内容,成为风格

独特,刚毅、豪放进行曲式的戏剧性音诗。肖邦把波奈兹舞曲同战场、军队、古波兰的荣耀连在一起。这两种

舞曲体裁都体现了同波兰祖国精神的联系。

浪漫主义音乐全盛时期德国最后一位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1833—1897),对民族民间音乐抱有

深厚感情,他是德奥艺术歌曲的又一名大师。其200多首独唱艺术歌曲,绝大部分属于民歌性质的抒情歌曲

。歌词充满民间生活气息,音调与节奏都与民间音乐紧密相联,曲式简洁凝炼,多采用起源于民间歌曲形式的

分节歌。如《摇篮曲》(OP.49之四)是从一本《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里选取童谣编成歌词,分节歌形

式,圆舞曲基调,轻轻荡漾的伴奏音型。再如《徒劳小夜曲》(OP.84之四)是从下莱茵地区的一首民歌

中选出编为四段歌词,旋律接近德国民间舞蹈歌曲的质朴风格。《永恒的爱》(OP.43之一)是用斯拉夫

民歌谱成的。勃拉姆斯1869年和1880年创作发表的4卷21首《匈牙利舞曲》,吸收了斯拉夫和匈牙

利民间音乐的曲调和韵律特点,生动地表现了匈牙利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性格。

歌剧之王威尔第(1813—1901)是欧洲乐坛享誉最高的歌剧作曲家,他的信念是“人人都应保存

其民族所专有的特点。”(列维克《外国音乐名作》第三册325页)其歌剧旋律极富形象性、抒情性和戏剧

性,这些旋律多以民间曲调为基础,朴素、通俗、鲜明、易记,新歌剧一旦上演,其中许多曲调不胫而走广为

传唱。如《茶花女》中的《饮酒歌》、《弄臣》中的《女人爱变卦》(后被人重新填词改名为《夏日泛舟海上

》成为创作民歌)就烩炙人口,而《游吟诗人》中的《火焰上升》几乎已成为民间歌曲了。

浪漫主义乐派的形成正处于19世纪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时期,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在音乐史

上出现了第一个这样的时期,即强调民族差异和民族价值,在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民族特征产生决定性影响

的时期。浪漫乐派就其本质来说,无论旋律音调、表现方式,均受民间音乐的影响,并深深植根于各自民族音

乐传统的基础之上,强调民族特征和继承民族传统。

四、民族乐派普遍追求并刻意表现民族特征借以激发民族意识、

提高民族觉悟

由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随之而来的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风暴席卷了欧洲大地,欧洲各

国——尤其俄国和北欧各国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日益增强,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浪漫主义思潮的掀起,欧洲各地区进入了民族文化兴起的时期。民族乐派的诞生

,显示了民族文化开始走向了繁荣。

民族乐派是浪漫乐派的一个分支,无论美学观点和创作方法,都和浪漫乐派一脉相承。他们把浪漫乐派所

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把“个性化”发展为每一个民族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表现特征。其结

果,浪漫乐派所强调的民族民间特征,在民族乐派手中就更加突出而全面了。

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格林卡(1804—1857),1836年创作上演的古典民

族歌剧《伊凡·苏萨宁》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历史题材的“祖国英雄悲剧”。作曲家采用了丰富的俄罗

斯民谣,借用世界歌剧艺术的形式,汲取德国、意大利浪漫乐派技巧而创作的独具民族风格的第一部俄国民族

歌剧。1884年创作的《卡玛林斯卡雅幻想曲》,采用了两支俄罗斯民间广为流传的歌曲和舞曲——婚礼歌

《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舞曲《卡玛林斯卡雅》作为主题,用交响音乐的形式进行变奏展开,鲜明地刻画

了俄罗斯农村生活风俗图景和俄罗斯民族性格。它成为俄罗斯交响音乐基石,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所有的

俄罗斯交响音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雅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格林卡十分重视从俄罗斯的民族诗歌中,

从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正如他的座右铭所示:“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只不过把它编

成曲子而已。”古老的农民歌曲、俄罗斯教会音调、城市生活歌曲和舞曲等,都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

和声上尽量避免浓重的纵向和弦性四声部和声法,而采用俄罗斯特有的复音、复曲调技法。他的创作实践为俄

罗斯民族乐派进入世界音乐先进之林铺平了道路。

浪漫时期鲜有的全才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位极富个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语言,在技巧

上受德、法影响,是具有世界性特点。他的作品中,欧洲式华丽优雅的风格,胜于俄国式朴素的乡土色彩。事

实上他的音乐仍是根生于民族、民间的现实土壤之中,有些作品直接采用和发展了俄罗斯民间歌曲、舞曲和城

市人民歌曲。如《如歌的行板》取材于乌克兰民歌《万尼亚坐在沙发上》,《第四交响曲》终曲乐章是以俄罗

斯民歌《田野上一棵白桦树》的旋律为基础创作的。《[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主题来自另一首乌

克兰民歌《来吧,伊凡卡》。俄罗斯的民族题材、民族性格始终贯彻在他的音乐创作之中,因此他的音乐仍主

要是独具个性的俄罗斯式的。

19世纪下叶捷克民族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德沃夏克(1841—1904)七十年代末出版了二册16

首《斯拉夫舞曲》,这些包含有波尔卡、斯科契娜、孚利安特、奥特兹美克、波罗奈兹、杜姆卡等捷克、斯洛

伐克、波兰、乌克兰等众多民族舞曲体裁而举世闻名,得到国际音乐社会的广泛赞誉。九十年代初他就任纽约

国立音乐学院院长期间,创作了e小调第九《新世界交响曲》,作品中既采用了含有印第安民歌曲调的音调核

心(但反对直接引用原始民歌旋律),又巧妙地织入了波希米亚音乐所特有的气质;既表达了对美国印第安人

的深情,又怀有对捷克故国的乡愁,抒发了远离家乡的波希米亚人的爱国赤子之心。这部作品结构严谨、旋律

优美、民族风格浓郁,是一部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经典作品。德沃夏克在美国艺术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是位国际性的捷克民族作曲家。

匈牙利新民族乐派的代表、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教育家巴托克(1881—1945),一生花了几

十年的时间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间音乐,成绩卓著。他与同窗好友音乐教育家柯达伊(1882—196

7)提出“对匈牙利民族音乐再认识”的论点震动全欧音乐界。巴托克为了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比较与研究,

从中找出匈牙利民间音乐的“音乐母语”,把民歌的搜集活动,扩展到匈牙利本土以外的地区:斯洛伐克、罗

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南斯拉夫、土耳其以及北非地区。搜集、记录了6000多首民歌,出版了近2

000首。摸索出一套系统科学的搜集分析方法,对民俗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利用土生土长的匈

牙利民间音乐素材,花了10年的时间创作编写了《献给孩子们》、《小宇宙》等钢琴曲集,具有巨大的教育

价值。

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民族乐派普遍追求并刻意表现其自身的民族特征,他们艺术目标明确

,行为自觉,欲使音乐文化成为激发民族意识和提高民族觉悟的手段。这是在新的思想和民族解放斗争背景下

,由作曲家的民族意识和对自己国家民族的特殊感情所决定的。

五、几点启示

从欧洲古典音乐民族特性的分析研究中可得到几点启示。

1.大凡有成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音乐家,可以说都是民族音乐家。他们的作品都具有“只有民族

的,才是世界的。”(赵fēng@①教授语)重要特征。世界各国专业音乐创作,尽管其音乐中心特征有所

不同,但在音乐创作中,将民族性作为共同追求的艺术目标这一点毫无例外。正如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说:

“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一般认为是全人类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的。”

2.加强欧洲音乐文化及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重视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全球意义,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

界铺路垫石作出贡献。“欧洲音乐中心论”在我国音乐界,尤其在专业音乐教育圈内影响较深,应花大力气进

行批判、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中西音乐关系。在师范音乐教育中,笔者认为在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同时,还

应加强欧洲及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最近一位美国音乐教育专家来信问到:“听说中国教育工作者有学

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观念,现在是否有学好世界音乐文化为走向世界做准备?是否认为这是未来的必定趋势?

”(《音乐研究》93年第一期29页)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重视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全球意义,应该看到几十年

来西方音乐理论、技法、教育体系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所起的全面而积极的影响。要防止在批判“欧洲音乐

中心论”,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同时,一种矛盾掩盖另一种矛盾,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学习研究欧洲及

世界各国音乐理论、表现手法技能技巧、创作中的经验教训,目的在于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为使中国民族音

乐进一步走向世界打好基础。

3.改革外国音乐史教学,在忠实于史实的前提下,从教材到讲授应突出爱国主义、人民性、民主性、民

族特征主旋律。目前外国音乐史教学问题不少,使用教材多为进口教材,内容繁琐,面面俱到,重点不够突出

;观点有些陈旧,甚至有不少唯心主义观点,宣扬资产阶级天才观、英雄造时势、个人奋斗;在评价音乐家及

作品时有的缺乏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一分为二,只看到音乐家的历史贡献,看不

到历史的局限性。当务之急,应组织国人编写观点新颖、重点突出的西方音乐史教材。教材中应弘扬外国音乐

家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反对外族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音乐家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民间艺术、继承

传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在充分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的同时,也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他们的思想

、美学观点和作品的历史局限性。

鉴往而知来,历史是一面镜子。“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于现代,面向未来

。吸收各国优秀音乐传统,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让中国民族音乐进一步走向世界,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出发点 。

分类: 娱乐休闲

解析:

19世纪下半叶的歌剧——法国喜歌剧

在梅耶贝尔以后的一个时期里,在意、德歌剧的冲击下,法国大歌剧出现颓势。可幸的是一直受法国人喜爱的喜歌剧仍保持着发展的势头,并从19世纪中叶开始,逐渐出现两个分支,即以流行曲调为主的讽刺性轻歌剧和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为题材的抒情歌剧。喜歌剧成为19世纪下半叶法国歌剧的主流,这一时期的法国歌剧作曲家,大多是喜歌剧的作曲家。奥芬巴赫和托玛便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奥芬巴赫

雅克·奥芬巴赫(1819-1880年),德裔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出生在德国,原姓埃伯斯特,后以原居住地奥芬巴赫为姓。他父亲是科隆大教堂的合唱指挥,并成为奥芬巴赫的音乐启蒙老师。1833年,父亲送24岁的奥芬巴赫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此后他便定居于此。奥芬巴赫曾从阿莱维学习过作曲。他担任过巴黎喜歌剧院的演奏员、法兰西歌剧院指挥,创办了巴黎人的轻歌剧院。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移居到意大利和西班牙。1876年到美国参加世界博览会,并作访问演出。 1880年,奥芬巴赫在《霍夫曼的故事》排练期间去世。

奥芬巴赫最主要的成就是轻歌剧,直19世纪中叶,他在20多年里创作了近100部轻歌剧,这些作品在巴黎盛极一时。奥芬巴赫于1853年写成了第一部喜歌剧《佩皮托》。1858年10月21日,他创作的《奥菲欧在地狱》在巴黎喜歌剧院动上演,该剧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奥芬巴赫将其改编得面目全非,当局指责这部作品亵渎了古代文学,影射 。但观众却很买帐,票房直线上升,这使作为剧院经理的奥芬巴赫喜大于忧。

奥芬巴赫最著名的喜歌剧是《霍夫曼的故事》,1881年2月10日在巴黎喜歌剧院动上演后很受观众欢迎。这部喜歌剧有三个独立的故事组合而成,讲述了霍夫曼与三位女子的爱情遭遇,情节滑稽、怪诞。剧中的《木偶之歌》、船歌《美丽的夜》《啊,上帝,多么迷人》等,都很优美动听。

奥芬巴赫其它的喜歌剧还有《美丽的海伦》(1864年)、《巴黎人的生活》(1866年)、《盖罗尔施泰因公爵夫人》(1867年)、《拉·佩丽肖尔》(1868年)等。

奥芬巴赫是法国轻歌剧的奠基人和杰出的代表。他面向大众,把舞台剧的传统,喜歌剧的形式,巴黎林荫略的活报演出与城市民谣相结合。他的曲调贯穿着大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情调,广泛采用生活舞蹈,如华尔兹,加洛普舞 、康康舞的节奏。他的轻歌剧充满嘲笑与讽刺的内容:帝国的当权者在政治和道德上的腐败。但也有迎合权贵口味的一面,娱乐性强,甚至有色情性的表现二重性也正是他的艺术所以能在第二帝国存在的原因。奥芬巴赫的音乐对奥地利的苏佩、施特劳斯、沙利文匈牙利的、莱哈尔以及现代的美国音乐剧都有影响。

托玛和他的喜歌剧

夏尔·路易·昂布鲁瓦茨·托玛(l811-1896年),托玛出生于音乐家庭,托马幼年随其父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7岁进巴黎音乐学院,1832年21岁的托玛获罗马大奖。从1837年开始创作了歌剧第一部喜歌剧《双层梯》,曾获柏辽兹的赞赏,很快获得成功。1849年即以《总督》占上当时喜歌剧作曲家的榜首。但是此后连续出现一些败笔之作,最后新创作的时期才来到。毫无疑问地,那是受古诺《浮土德》的 。从这样的体验而于1866年孕育出的,就是使托玛之名留传青史的《迷娘》,《迷娘》1866年11月17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此剧则获得空前的成功。随后的半年间居然上演一百次之多。此剧的法语剧本,是由巴毕耶和卡雷共同执笔。这两位当时颇负盛名的作家,《迷娘》一剧中最著名的《君知否南国》是直接从原作的诗翻译的。它是根据歌德的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改编,剧情梗概是:到处卖艺的吉普赛女艺人迷娘,与富有的大学生威廉相爱。而剧团的老演员洛塔里奥对迷娘也怀有好感,他为了阻挠这对年轻人的爱情,竟企图烧死迷娘。威廉计划把迷娘带回自己的故乡意大利,并为她卖一座豪华城堡。而这座城堡唤醒了洛塔里奥的回忆,他便是城堡原来的主人,而迷娘则是他的女儿。最后,父女相认,迷娘和威廉终成眷属。它的音乐体现了托玛旋律优美动听,感情缠绵的风格。这部喜歌剧中有不少精彩的唱段,如迷娘的《你可知道那个地方》、菲利雅的《我是蒂塔妮娅》、迷娘和洛塔里奥的二重唱《轻盈的燕子》等。《迷娘》是一部深受观众欢迎的喜歌剧,在19世纪的后30年里,它上演了1000多场,并始终保持了很好的上座率。

过了一年多后,也就是1868年3月9日首演于巴黎喜歌剧院的五幕歌剧《哈姆雷特》再获佳评。这部作品除了音乐创作相当成功外,还是第一部把萨克斯管引进乐队的歌剧。《迷娘》和《哈姆雷特》这两部作品显然都和古诺有关。也由于这两剧的成功,他才得以替代古诺担任巴黎音乐院长。托马一生作有20部歌剧,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抒情性与戏剧性有机结合,富有传奇色彩,但在表现上缺乏应有的深度。

杰出抒情作曲家古诺

进入19世纪的后半期,法国歌剧的抒情性加强,大歌剧逐渐衰弱,而适合现实生活的喜歌剧形式--可以夹带对白的、主要人物不多的简洁的歌剧形式--与意大利风格结合,得到发展,它不仅用以表现喜剧性的内容,甚至可以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一批创作个性和美学观念并不相同的作曲家们以自己的作品形成了法国的抒情歌剧流派。古诺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夏尔·弗朗索瓦·古诺(1818-1893年),法国杰出的歌剧作曲家。古诺出生于巴黎,自幼随母亲学习音乐,向雷哈学习作曲。183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他的老师有阿莱维、勒絮尔、齐默尔等当时最著名的作曲家。入学第二年,即获得该院的音乐大奖--罗马大奖的第二名,又过两年,他以压倒多数的选票荣膺罗马大奖的第一名。1839年,获奖后的古诺赴罗马学习进修,并访问了维也纳、柏林、莱比锡等地,接触到各国著名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古诺于1852年出任巴黎最大的奥菲翁合唱协会的指挥。1858年任职于巴黎抒情剧院,在那里创作出了第一批歌剧。古诺最著名的歌剧是《浮士德》。这部典型的抒情歌剧作于 1859年,在巴黎抒情剧院上演,但演出效果并不理想。于是,古诺用10年时间对其做了修改。1869年3月,《浮士德》在巴黎歌剧院再度公演,从此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歌剧之一。成为抒情歌剧的第一部典范。在以后的8年里,仅巴黎歌剧院就上演了1000场,而在20世纪头10年中,它在德国共演出了3000多场。《浮士德》取材于歌德的同名戏剧,但故事情节与原作相去甚远,只是采用了其中浮士德和玛格丽特爱情故事的框架。《浮士德》的音乐较多地吸取了城市通俗歌曲的曲调,对玛格丽特内心情感的描绘十分成功。她的咏叹调《珠宝之歌》是一首旋律优美华丽,能够充分表现花腔女高音才华的优秀歌曲。在重演时,古诺将原来的对白改为宣叙调,增加了法国人最爱看的芭蕾舞场面,更使这部作品熠熠生辉。

古诺其它主要的歌剧作品还有《萨福》(1851年)、《萨巴女王》(1862年)、《米雷叶》 (1864年)、《鸽子》(1866年)、《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年)等。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举家迁往伦敦避难,由于他成功地创作了歌剧《浮士德》而成为英国王室的贵宾。1874年,古诺回到法国,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例如《波里厄特》(1878年)、《萨莫拉的贡品》(1881年)等。

古诺是杰出抒情作曲家,他共写过12部歌剧,除《浮士德》获得过辉煌成功之外,《罗密欧与朱丽叶》(1867)也十分出色。古诺缺乏剧场感觉和经验,尽管旋律优美,由于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新鲜感,因而影响了歌剧应有的魅力。

19世纪下半叶的歌剧

浪漫主义歌剧在19世纪下半叶发展到了顶峰,在欧洲三个音乐大国中,都出现了世界级的杰出作曲家。

在意大利,威尔第使歌剧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并因此成为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最重要和最伟大的作曲家是德国的瓦格纳。如果说他以前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话,那么瓦格纳是他们的集大成者。他对19世纪歌剧事业做出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会过分。法国的古诺和比才虽然与瓦格纳、威尔第不能相提并论,但他们的作品对世界产生的影响绝不能低估。特别是比才,由于在创作中表现出了自然主义的倾向,实际上成为浪漫主义终结和真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

威尔第的浪漫主义歌剧

罗西尼跨越两个时代,即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代。威尔第则是完全属于19世纪的艺术家。他出生于1813年,卒于1901年。19世纪是一个在人类文明和文化方面都充满决定性的世纪。威尔第从1839年至1893年为舞台而创作,在这期间,他走过了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全部领域。

威尔第的歌剧作品洋溢着炽热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高峰。他的歌剧中的合唱被改编成爱国歌曲,在意大利国家统一运动中表达着自由与独立精神。威尔第非常注重题材的选择和舞台效果的处理,但有时也因其太过标新立异,导致不能通过当时的检查。

朱塞佩·威尔第(1813-1901年),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帕尔玛公国布塞托市的小镇隆科莱。父母经营着一家兼做杂货铺的小饭馆。他们沉默寡言、忧郁孤僻的性格,遗传给了威尔第,并成为他一生中的“种子”性格。威尔第出生时,帕尔马正遭到奥地利人的大肆侵犯,他们想赶走拿破仑的军队(19世纪早期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时间不是遭受拿破仑的侵略,就是遭受那些想赶走拿破仑的人的侵略,总归是脱不了拿破仑的干系)。由于当地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所限,威尔第没有学习音乐的良好环境。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对音乐的爱好。 1925年, 12岁的威尔第开始做管风琴师。威尔第的父母希望扩大孩子的音乐视野,于是把他送到附近的布塞托城,他在那里住在另一个名叫安东尼奥·巴雷奇的食品杂货商家中,安东尼奥·巴雷奇掌管着当地的音乐会社。年轻的威尔第很快就为该城的乐队写起进行曲和其它音乐,不过更多是写为他自己和巴雷奇招人喜欢的女儿玛格丽塔弹奏用的钢琴二重奏。

1828年的威尔第从布塞托音乐学校毕业。他选择音乐作为其终身职业,并尝试创作了几部协奏曲,他为在布塞托剧院上演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写了一首序曲,引起了小城的轰动。此间,巴雷奇为威尔第的成名立业,甚至生活起居,都提供了难能可贵的支持和资助。这种支持和父爱般的关怀,一直持续到他逝世。

到1832年威尔第19岁

花都--巴黎

在众多的世界名城中,法国首都巴黎以其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风采,

享有"花都"之誉。

巴黎位于法国盆地中央,城区横跨秀丽的塞纳河。它是以一个船形小

岛--市岛为起点发展起来的,已有2千多年历史 。雄伟壮丽的巴黎圣母

院就屹立在市岛中心,它建于12世纪,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如果把巴黎圣母院作为古老巴黎的象征,那么,矗立在塞纳河左岸的

艾菲尔铁塔,便是现代巴黎的标志。这座以法国工程师、世界铜铁混凝土

建筑的奠基人艾菲尔命名的铁塔建于1889年,堪称现代铁塔之祖。铁塔高

达320米,相当于80层大厦那么高,站在塔顶可俯瞰巴黎全市风光。

除了巴黎圣母院和艾菲尔铁塔之外,巴黎还有巴士底广场、协和广场、

凯旋门、爱丽舍宫、凡尔赛宫等历史遗迹和艺术建筑。凯旋门坐落在巴黎

市中心戴高乐广场中央,对面就是协和广场。它是拿破仑为了炫耀胜利而

下令建造的。工程从1806年开始,历时30年才完成。凯旋门高达4954 米,

宽4482米,厚2221米,四面有门,内外墙布满了浮雕和巨型雕像,其中

尤以浪漫主义雕刻大师弗朗索瓦·吕德的不朽杰作《马赛曲》最为著名。

凯旋门前面的大街上的爱丽舍宫,也是法国的著名建筑。金碧辉煌的宫舍

内,墙上挂着著名油画和名贵挂毯,室中陈设着古色古香的镀金精雕家具,

以及各式各样的精致座钟,宛如一座博物馆。从1873年开始,爱丽舍宫已

成为法国总统府。

巴黎拥有60多座博物馆,70多家图书馆 ,60个剧场,200家**院,

15个音乐厅。博物馆中最负盛名的当推卢浮宫。它曾是法国历代王朝的王

宫,现已成为法国美术博物馆。全馆有藏品40万件,其中包括《胜利女神》、

《岩间圣母》等名画和雕像。巴黎的"街头艺术"也历久不衰。这里既有

名闻全球的露天画廊,也有群众喜闻乐见的街头音乐会。许多青年学生和

普通市民,常常自带乐器,到街头表演各种节目。

巴黎的服装名闻世界,领导着世界服装的潮流。全市有几千家服装店,

各国富豪纷纷前来定制衣服。在巴黎街头,很难碰到服饰相同的妇女,她

们也为"花都"竞添风采。

对称的古都--北京

在直升飞机上鸟瞰北京,人们惊奇地发现,景山犹如一个人像,五官

俱全,左右对称。

古老的北京城是一座对称的城市。它以故宫为中心,从永定门、前门、

天安门、午门、神武门、景山到地安门、钟楼、鼓楼和安定门,组成了一

条中轴线。东四、西四等南北平行的大街,同一条条东西向的胡同纵横交

错,分列在中轴线的两旁。因为对称,北京的道路也就很好辨认。许多象

征封建时代帝王权力的重要建筑,也都整齐对称地分布在中轴线的周围。

如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祭地的天坛和地坛,筑在轴线的南北两端的东侧;

天安门的东边,有着皇室的太庙(现已改建为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西边,

都是祭神祈谷的社稷坛(现已辟为中山公园)。这种对称的格局在故宫的宫

殿建筑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紫禁城内部,不仅殿堂建筑此起彼落,互相对

应,甚至连道旁的石兽石栏,城边的角楼,屋脊上的雕刻,也都成双配对,

相映成趣。整齐对称,构成了北京城市建筑上的独特风格和宏伟的气势,

给人以稳重、博大、端庄的感觉。

北京有着4 千多年的历史。辽代以后,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

它集中地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名胜古迹很多。如故宫、景山、北

海、中南海、颐和园、天坛、地坛、长城--八达岭、慕田峪长城、周口

店中国猿人和山顶洞人遗址等。很多建筑物造型奇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思想。如天坛是一个圆丘,地坛却成方形,这正符合我国古代的"天圆地

方"的说法。

北京西倚太行,背靠燕山,东临渤海,面向华北平原,属温带大陆性

气候,四季分明,春干、夏热、秋凉、冬寒。

现在的北京市,有10个区,9个县,面积1 600平方千米,人口近千万。

它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内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非常繁华。

北京的现代建筑,在布局上虽已不像过去那样恪守对称的陈规,但市政建

设还是考虑到我国的传统风格。例如,以紫禁城为中心的环城地铁、二环

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等,都是对称的。古老的北京城的中轴线及

其延长线,正在被改建成南接京郑公路、北经亚运村,直达燕山奇峰的现

代化中轴路。在世界上所有的城市中,北京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对称的城

市。

世界佛教之都--曼谷

泰国有"黄袍佛国"的称号,全国有90%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它的

首都曼谷,是世界上佛寺最多的地方,有大小400 多个佛教寺院。漫步城

中,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佛塔,红顶的寺院,红、绿、黄相间的泰式鱼脊

形屋顶的庙宇,充满了神秘的东方色彩。每天早晨,全城香烟袅袅,钟声

悠悠,磬声清脆动听,诵经之声不绝于耳。寺庙里的和尚、尼姑在街上慢

慢行走,逐家化缘,成为曼谷街头的特有景观。

曼谷众多的寺院中,玉佛寺、卧佛寺、金佛寺最为著名,被称为泰国

三大国宝。玉佛寺是专供曼谷王朝历代王室举行宗教典礼和礼佛的地方。

玉佛寺浮坛的墙上和寺四周的矮墙上,各嵌有一列绘着牡丹、莲花、小鸟

图案的彩瓷。据说,这些彩瓷还是我国明朝航海家郑和第二次航海时带过

来的。玉佛是由整块碧绿剔透的翡翠玉石雕刻而成的,高66厘米,宽48厘

米,被供奉在黄金制成的宝座上面,价值连城。泰国人认为玉佛是镇国之

宝,他的神灵威力无边,就连历届泰国政府的内阁组成之后,总理和全体

内阁成员也都要到玉佛寺向玉佛宣誓效忠国家和国王。老百姓有升学、婚

姻、生育、就业等切身大事,也都要去那祭拜祈祷。两个人打赌起誓,也

都请玉佛作证。每到换季的时候,都要举行盛大仪式,由国王亲自为玉佛

沐浴、更衣、更换头饰。

卧佛寺里供奉的是一尊长487米、高122米的巨大卧佛,佛全身包金,

占地面积有一座篮球场那样大,比四层楼还要高。卧佛是泰国不和睦不生

育夫妇膜拜的偶像,这里经常能看到青年夫妇虔诚跪拜祈祷的场面。金佛

寺里供奉的是一尊5 500 千克重的纯金大佛,它分为五个部件铸造,再拼

装成为一个整体。

曼谷不仅以寺院僧尼众多,寺院遍布而被誉为"佛教之都",而且事

实上也确实为佛都:拥有32个成员国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总部就设在这

里。

"狮城"--新加坡

当往来于南海和印度洋等地的船只一进入新加坡港,一眼就看到安德

逊桥畔的狮头鱼身塑像高踞海滨,眼闪强光,口喷清泉,像是在向来客致

意。这是新加坡的象征,1972年建立的旅游标志。

在梵文中,新加坡就是"狮城"的意思。相传公元前1 150年,室利佛

逝王国的王子盘那,率兵登上马来半岛南端的一个无名荒岛,最先碰到的

是一头雄伟的狮子。后来盘那在岛上筑起了城墙,城名称为"僧伽补罗",

也就是"狮城"的意思,谐音成了"新加坡"。

如今,新加坡是城名,又是岛名,也是新加坡共和国的国名。港城新

加坡,是新加坡共和国的首都,在共和国主岛新加坡的南部。港口区面积

93平方千米,航道能终年保持深水位,是一个设施完善的优良自由港,也

是东南亚最大的港口。市中心区在港口区东北、新加坡河口南北两岸,是

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全市主要的商业、金融、通讯、船务等机构也都集中

在此。

新加坡距赤道线只有137千米,四周为海洋所环抱,一年之中全是夏季,

气候炎热多雨,因有海风调节,人们并不感到闷热。境内既没有名山大川,

也没有名胜古迹,但它却以宜人的气候,良好的市政建设和周到的服务,

获得了"花园城"的称号,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中心。

新加坡没有土著民族,现有居民都是外来移民,华人占居民的大多数,

另外还有马来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英国人、日本人等。

水都--威尼斯

世界上有很多号称"威尼斯"的城市,如"东方威尼斯--苏州",

"亚洲威尼斯--曼谷","北欧威尼斯--斯德哥尔摩"等等,可见威

尼斯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的一个著名水都,位于亚得里亚海海滨的一个新

月形的泻湖中,四周为大海所环抱,只有西北角有一条长堤与陆上相通。

"威尼斯"本是"最宁静的处所"的意思,建城迄今已有1 400多年的历史

了。11-13世纪,威尼斯拥有强大的海军,独霸欧洲与东方的贸易。14世

纪末叶全盛时,财富大大膨胀,商人、富豪、王侯、主教等竞相营建豪华

的教堂、宫殿和府邸,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古迹。

威尼斯是一座开门见水、以河为街的城市 。城中的170多条河道纵横

交错,把陆地分割成110多个大小岛屿。长约32千米、宽37-70米的大运

河,穿行在群岛之间。河道两岸排列着风格迥异的各式各样的建筑。许多

建筑仿佛飘浮在波光粼粼的水上,有的小岛上的居民可以站在自家的房屋

中,同对面岛上的"邻居"谈天。岛与岛之间有400多座桥梁相连 。石桥

的形式多样,各具风姿,尤以市中心的里亚托桥和"叹息桥"最为著名。

里亚托桥建于16世纪末年,是一座大理石独孔桥。桥长48米,宽22米,桥

心有亭,两侧排满了小店铺。

威尼斯也是一个以船代车的城市。这里的岛上不需用汽车,即使是国

家元首来到这里,也必须弃车入市,乘船或步行。威尼斯的河道中有各种

各样的船只,有水上的"公共汽车"--交通船;有私人"小汽车"--

小型汽艇;有各种"水上商店"--售货船,还有救护艇、消防艇、垃圾

船、娱乐船……有一种当地特有的小划船,名叫"贡多拉",平底,黑色,

首尾尖尖翘起,站在右边用长桨划行。历史上最多时达到1万多只,现在仍

被当作旅游船使用。为了不影响交通,威尼斯明文规定不准在河中游泳。

多种多样的船只南来北往,穿梭于大小河道上,构成了水城特有的繁华景

色。

风景旖旎的威尼斯,又以古迹繁多著称。威尼斯市中心的圣马可广场,

99米高的钟楼拔地而起。广场东侧的总督宫和圣马可教堂,雕塑精美,室

内陈设富丽堂皇,是威尼斯古代建筑艺术的范例。

1980年,我国江南水乡苏州已和威尼斯缔结为友好城市。

雾都--伦敦

英国首都伦敦,是一座古老而又现代化的城市。它不仅是历史文化名

城和国际金融中心,更以"雾都"著称于世。

伦敦大致可分为伦敦市和内、外伦敦三部分,由32个市(包括伦敦市)

组成。这三部分总起来合称大伦敦,总面积1 605平方千米。面积仅为16

平方千米的伦敦市,11-16世纪时曾是王宫所在地,现在成了银行、保险

公司、股票经营和证券交易所的集中地。西区的白厅大街一带,是英国首

相官邸和内阁各部以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白金汉宫所在地。因为这

里富豪麇集,街市特别繁华。

伦敦大学,伦敦博物馆,伦敦塔,伦敦桥,圣保罗大教堂,牛顿、达

尔文、马克思、肖邦等名人的故居和墓地,格林尼治天文台,海德公园露

天讲坛,这许许多多令人仰慕的地方,使伦敦在文化艺术上享有崇高的声

誉。那些高矗云霄的摩天大楼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教堂等建

筑此起彼落,大小公园的绿地与五光十色的城市街道斑驳相同,更使伦敦

具有典型的欧洲都市风光。

伦敦也是世界著名的"雾都"。这里五天中就有一天是雾天。这里的

雾常常弥漫不散,连续好几天,空中都是充满了白茫的小水滴。泰晤士河

两岸的尖顶教堂,高层建筑都被掩盖起来,只剩下一些空中楼阁。大雾也

给市民带来了麻烦。1952年12月5日发生的一次大雾,延续了4天多,家庭

取暖中排出的煤烟,被浓雾笼罩着,久久不散。白天犹如黑夜,要点灯照

明。市区交通停顿,居民感到胸闷,呼吸困难,白厅街的大理石建筑遭到

腐蚀。

伦敦的大雾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大气污染有关。英国是大西洋中的一

个岛国,而伦敦又处于英国东南部的一块盆地上。盆地的南北两侧是东西

走向的山岭,泰晤士河自西向东穿过市区注入北海,市区离河口只有88千

米。在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下,伦敦的气候温暖潮湿,属温带海洋

性气候。秋冬季节,当西风把大西洋的水汽吹向陆地时,白天和晚上的温

差比较大,盆地空气相对稳定,流动不畅,下层空气受冷以后,往往会形

成漫天大雾,并且循环往复,久不消散。加上伦敦的工业和交通迅速发展,

工矿企业和汽车排出的大量烟尘飘浮在空气中,变成了雾的凝结核,这也

是促成大雾的一个原因。

80年代以来,由于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伦敦

上空的可见度已比过去有了提高,年平均日照数也大大增加。绝迹多年的

小鸟又重新在伦敦上空翱翔了。

立体都市--东京

日本首都东京,位于关东平原南端,东南濒临东京湾。因隅田川、荒

川等江河在附近出海,古地名就叫"江户"。1457年在此兴筑了一座江户

城。1868年(明治元年),从西部京都迁都来此,遂改名东京。1943年扩大

行政管辖范围,把东京改为东京都。日本的"都",相当于我国的直辖市。

东京都的面积为2 100多平方千米,现有人口1 100多万人,其中市区800多

万人。从东京沿东京湾向横滨方向延伸是日本的最大工业区--京滨工业

区;从东京往东延伸至千叶县境内,为京叶工业区。

历史上东京曾遭到两次重大的破坏。1923年关东大地震,江户时代的

许多建筑毁于一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因发动侵略战争遭到报复

性的轰炸,东京成为一片废墟。可是,转眼间三四十年过去了,幢幢高楼

大厦拔地而起,地下铁道、高速公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东京都却以崭新

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日本的中央政府机关都集中在市中心霞关一带。1968年落成的东京第

一幢超高层建筑霞关大厦,犹如鹤立鸡群,特别显眼。从市中心的护城河

透过一片松林,就是过去的江户城,天皇皇宫所在地。战后新建的宫殿共

7栋,绿瓦白墙,茶褐色铜柱。皇宫一带深沟高阁,古城浓荫,还能领略到

江户时代的风貌。在皇宫外苑大草坪的前方,却是一幢幢连绵起伏的现代

化高楼大厦。市内最繁华的15千米长的银座大街两旁,高级商店和名牌老

铺鳞次栉比,奇特的广告撩人耳目。入夜,五光十色的霓虹灯通宵达旦,

成了有名的"不夜城"。

东京是个人口密度很大的都市,地震对它是一个严重的威胁。进入70

年代以来,城市建设正在向高空、地下发展,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立体都

市。在霞关、新宿、池袋、涩谷等地,已经相继建成了不少超高层抗震大

厦 。池袋地区兴建了一个"阳光城"。它的主体是一座高达240米的60层

办公大楼。此外,还有9层的国际进口中心、12层的文化会馆和37层的"阳

光王子饭店"。连接这4幢高层建筑的是200多家商店街,其余空地则开辟

为广场和公园。"阳光城"的土地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因为最大限度地加

以利用,使用面积达到60万平方米。这些"阳光大厦"都有强大的抗震、

抗风能力,一切设施完全自动化,人们生活在这里就像置身于一座无所不

包的小城市一样。

东京的地下街建筑,最有名的要算"东京站"附近的八重州地下商店

街了 。它是一个3层沉箱式钢筋水泥结构,就像把一艘航空母舰埋在地下

一样 。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第一层是有250多家商店的街道,凡是地上

能买到的,这里也大体齐全;第二层是开阔的停车场;第三层安装空调、

供水、供电等机械设备。像这样的地下街,在东京就有20多处。

日本是个樱花的国家。每当阳春四月,东京上野公园和千岛渊等地的

樱花怒放时,千树万树,像绯红的轻云一般,把这个现代化都市装扮得更

加美丽。

绿色首都--莫斯科

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地处俄罗斯欧洲部分的中心。玉带似的莫斯科河,

自西向东,蜿蜒地经过列宁山下,向北绕过克里姆林宫南侧,然后折向南

方流去。莫斯科也因河流而得名。

仅次于巴黎的欧洲第二大城市莫斯科,是一座有800 多年历史的名城。

它建立在7个高低起伏的山丘上,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大蜘蛛网 。莫斯科的

街道呈环形和放射形,一条条林荫大道,一环环自市中心向外延伸。繁华

的大街两旁和新建的住宅区内,林立着式样各异、装饰多样的建筑。入夜,

万家灯火映彻长空,克里姆林宫的红星放射出宝石般迷人的色彩。

克里姆林宫和红场是全市中心。这所举世闻名的宫殿始建于1156年,

它是历代沙皇的皇宫。宫殿中央,矗立着三座有名的天主教堂。光洁的白

墙,协调的比例,俨如古代骑士头盔的圆顶,使这些建筑物显得雄浑大方。

红场在克里姆林宫的东面。在俄语中,红场是"美丽的广场"的意思。

它辟于15世纪末,本是个贸易市场。以后,沙皇政府经常在此发布政令,

召集群众。十月革命后,红场成了举行庆祝活动的地方。曾经用黑色和红

色大理石砌成的列宁墓,就在红场一旁的克里姆林宫宫墙下。

莫斯科气温较低,以前树木很少,曾被称为"沙漠城市"。自1928年

开始进行大规模绿化,建立了从市中心向郊外辐射的八条绿色林带。市内

有很多大小公园和街心花园,还在市郊建立了11个自然森林区,过去曾一

度绝迹的野鹿已繁殖到几万头。如今市区绿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0%,平均

每个莫斯科人拥有绿地44平方米。生态环境的改善,美化了市容,调节了

气候,使莫斯科摘掉了"沙漠城市"的帽子,成为全世界羡慕的绿色首都。

沙漠古都--开罗

非洲最大的城市开罗,是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的首都,也是著名的旅游

城市。

开罗位于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三角洲的顶部附近,东、南、西三

面都被撒哈拉沙漠所包围,气候炎热干燥,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城市。公元

969年,美洲大陆还没有被发现之前,开罗已是阿拉伯帝国法蒂玛王朝的国

都了。"开罗"在阿拉伯文字中也就是"胜利"的意思。13世纪城市规模

进一步扩大,成为远近的贸易、文化中心。

开罗既有反映阿拉伯民俗传统风格的老城,也有按西方现代建筑风格

建设起来的新城;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相互融合,彼此并存,是开罗的一

大特色。

与尼罗河平行的科尼奇大街是开罗的主要交通线,开罗的市区分布在

尼罗河两岸。东岸,有着建于11-16世纪的老城,开罗的名胜古迹大都集

中在这里,仅古迹就有400多处。其中有建于12世纪的萨拉丁城堡和许多著

名的清真寺,还有具有阿拉伯古代风貌的大市场,市场上陈列着铜器、纺

织品、地毯、琥珀、香料等物品,任人挑选、购买。老城区的房屋比较低

矮,街巷狭窄,保持着古代风貌。

尼罗河西岸,是19世纪以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市区。新市区内高楼林

立,187米的开罗塔高高地俯瞰着全城。在宽阔的新区马路上,到处奔驰着

电车和汽车;而在老城的街道中,却不时可以看到古老的马车和沙漠特有

的骆驼在往来。

伊斯兰教是埃及的国教。开罗的500多万埃及居民中,穆斯林占80%以

上。开罗全城分布着一千多座清真寺,寺顶的塔尖,好似满天星斗,点缀

在城市上空。开罗这个沙漠古都因而又获得了"千塔之城"的称号。

开罗西南郊的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更使开罗成为令全世界游人非

常神往的历史名城。

七丘之城--罗马

意大利首都罗马,位于国境中部的台伯河两岸。关于它的起源,有一

段有趣的传说。相传罗慕洛斯和列慕斯是希腊战神马尔斯的一对双胞胎,

出生后母亲被仇人杀死了,他俩被放在筐子里投入台伯河中。可是筐子并

没有下沉,他俩被漂流到了岸边。一只母狼将他俩叼回去用狼奶喂养。后

来给猎人拾去抚养,练就一身本领。他们长大后杀死了仇人,报了杀母之

仇 。哥哥做了国王,在台伯河河边7座山丘之上建立起一座城堡,用自己

的名字命名。"罗慕洛"念快了就变成"罗马"。所以罗马又称"七丘之

城",现在的罗马城徽上还是用母狼喂孩子作图案。

现在的罗马包括古罗马城和20世纪以来扩建的新市区。建于"七丘"

之上的古罗马城,本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的首都。公元4 世纪末,

罗马帝国崩溃后,受到教会的庇护和教皇的统治,直到1867年才成为意大

利的首都。

被城墙环绕着的古罗马城,简直是一座巨大的历史博物馆。在宽广的

帝国大道两旁,有着许多著名的广场、教堂和宫殿。三座凯旋门和两根凯

旋柱,分别记载着曾经地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的业绩。

动人心魄的科洛塞奥竞技场,就建在市中心附近的一片盆地上。竞技

场占地2万平方米,周长527米,围墙有57米高。四层高的建筑物用淡**

的巨石砌成,外面看去呈圆形。这座宏伟的建筑建于公元1世纪,据说它是

当年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后,为了显示盛大的武功,强迫8万名俘虏花了

10年时间才建成的。场内有很多关锁狮、虎的地窖,竞技场、斗兽处设在

场中心,周围能容纳5万人观看。据记载,竞技场开幕时,3 000名角斗士、

5 000头雄狮、猛虎,在此进行生死搏斗,足足表演了100天。现在这座竞

技场成了世界八大名景之一。

梵蒂冈是罗马的城中之国,处于古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高地上。面

积只有044平方千米,居民2 000人。它由天主教教会首领教皇统治,是全

世界天主教徒的精神中心。城国中的圣彼得大教堂,圆顶距地138米,是罗

马最高的天主教堂,在罗马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正像过去北京城中的建

筑都不得超过紫禁城内的宫殿的高度一样,过去罗马的所有建筑都不允许

超过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高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124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