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凤泉区历史上都发上过哪些战役

新乡市凤泉区历史上都发上过哪些战役,第1张

新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都有遗址

存留。

新乡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商朝末年,周武王在这里(今获嘉县境内同盟山)会

八百诸侯,与商军大战于牧野(今市东北一带),迫殷纣王等鹿台自焚,商王周兴;宋

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在今封丘境内)黄袍加身,开创宋朝三百年的历史。许多中国古

代著名人物都曾在新乡留下过足迹,新乡大地演绎过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留下了诸多历

史人文景观。隋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始至新乡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1948年

11月,新乡市人民政府在新乡县小冀镇成立,时属太行公署新乡专署。1949年8月,平原

省成立,新乡市为平原省省会。1952年11月,平原省撤消,新乡市为河南省省辖市。

历史沿革表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中期,全市大部分区域已进入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原始社会末期,

即传说的尧、舜时期,我国分为九洲,全地域今之新乡、获嘉、卫辉市、辉县市、新乡

市区属冀州,今之延津、封丘、原阳县西部属兖州,长垣、原阳县东部属豫州。

夏代 全区是夏族活动的中心区域。相传夏后氏之世,古封父国,即在今封丘县境内。夏

末有名的鸣条之战,就是在封丘进行的,最后桀败,夏亡。

商代 全区大部属畿内地。这时的小城邑有牧(今卫辉市北)、凡(今辉县市南樊城)、

宁(今获嘉县西)、鸣条(今封丘县东)、封父(今封丘县西)等。

武王灭殷 分殷畿内地为三个诸侯国,以监殷民,史称“三监”。即武王之弟管叔封于庸

城(今市区、新乡县、卫辉市一带),蔡叔封于卫(今滑县、淇县一带),霍叔封于邶

(汤阴县东)。武工死后,“三监”判周,周公讨平“三监”,将其他全部封给他的弟

弟康叔。康叔居于卫(今淇县),全区即为卫地。当时区内的小诸侯国和一些小城邑还

有凡、共(今辉县市)、胙(今延津城东三十五里大城村)和封父等。

春秋时期 西周分封的许多诸侯国日益强大,出现了诸侯林立、大国争霸的局面。今新乡

市区、新乡县、卫辉市、辉县市、获嘉、封丘 、长垣和延津北部当时属卫,延津南部及

原阳属郑。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后,晋国逐渐称霸中原,本区全属晋土。

战国时期 七国争雄,连年征战。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今新乡市区、新

乡县、卫辉市、辉县市、获嘉、原阳、延津属魏 ,封丘、长垣先属韩,继尔属魏。公元

前266年后,全区均属秦有。

秦国时期 秦统一中国,分中国为36郡,后增至40郡,都下设县,全区当时设有8个县,

分属三川郡和东郡。属三川郡的有修武(今获嘉和新乡市区及新乡县西南部)、汲(今

卫辉市和新乡县北部,另说属东郡东境)、共(今辉县市)、卷(今原阳西)和阳武(

今原阳)。属东部的有酸枣(今延津,另说先属三川、后属东郡)、平丘(今封丘东)

、长垣。

西汉时期 全国设司隶部和13刺史部,部辖郡,郡辖县。全区当时设12县,分属2部、4郡

。属司隶部何内郡(郡治怀县)的有汲(今 卫辉市和新乡县部分)、共(今辉县市)、

获嘉(始置,今新乡市区及新乡县西南部)、修武(今获嘉)4县。属司隶部河南郡(郡

治洛阳)的有原武(今原阳)、阳武(今原阳东南)和卷(今原阳西)3县。属兖州刺史

部陈留郡(郡治陈留)的有封丘(今封丘一部分)、平丘(今封丘东部)和酸枣(今延

津)、长垣4县。属兖川刺史部东郡(郡制濮阳)的有燕(今延津城东北)。

东汉时期 除司隶部改为司隶校尉部,河南郡改为河南尹外,其他与西汉大体相同。

三国时期 全区属魏。设有12县,先后分属3州、3郡、1尹、1国。汲、获嘉、共、修武4

县先属司州(州治洛阳)河内郡,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郡治淇县)改

属冀州(治今河北冀县),4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原阳

西)、原武、阳武3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东北)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

平丘、长垣4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

西晋时期 全区设10县,分属2州、3郡、1国,属司州汲郡的有汲、共、获嘉、修武4县,

属司州荥阳郡时有卷(原武省人)和阳武2县。属兖州陈留郡的有酸枣、封丘、长垣3县

,属兖州濮阳国的有东燕(今延津境)。

“十六国”时期 全区先后曾属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国,当时战乱频仍,郡

县区划变化不大,多沿晋制。

北魏时期 全区设有11县,分属司州(治洛阳)的3郡。属汲郡的有汲、获嘉、共、南修

武(今获嘉)4县。属东郡的有酸枣、南燕、封丘和长垣4县。属荥阳郡的有原武(孝昌

中复置)、卷和阳武3县。公元543年,北魏分为东西魏,全区当时均属东魏。设11县分

属3州、 6郡。属司州(治邺,今安阳市)汲郡(治今浚县枋城)的有汲、获嘉、南修武

3县,属司州林虑郡(治林县)的有共县。属司州东郡(治滑县老城)的有酸枣、南燕、

长垣3县。属梁州(治大梁)除留郡的有封丘。属司州荥阳郡的有卷县。属北豫州(治成

皋)广武郡的有原武和阳武。另外、兴和二年曾侨置义州和伍城郡于汲。

北朝的齐、周对峙时期 全区设有5县分属3郡。属汲郡的有伍城(废义州,省汲入伍城)

和共县。属广宁郡(治原山阳)的有修武县,移修武(原治今获嘉)治今修武县(北齐

废获嘉又废北修武和山阳,今获嘉及新乡西南归入修武县)。属广武郡的有阳武(北齐

废卷入荥阳,废原武入阳武)。属东郡的有南燕(北齐废封丘、酸枣入南燕)、长垣。

后北周废广宁郡,于南修武(今获嘉)置修武郡,改阳武属郑州。

隋朝时期 隋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朝时的分裂局面,重新调整了行政区划。全区当时设

10县分属4郡,属河内郡的有获嘉(开皇初,废修武郡,改 名获嘉,此后,获嘉均指今

获嘉县)、新乡(开皇初,始置新乡县,治古新乐城)、共城(开皇六年改共县为共城

县)3县。属东郡(治白马县,今滑县境)的有封丘、胙城(旧称东燕,开皇十八年改名

)、长垣(一度称匡城)3县。属荥阳郡的有酸枣、阳武和原武3县。属汲郡(郡治卫县

,今淇县东)的有汲(改伍城为汲)、隋兴(今汲县境,开皇十六年置,寻又析置阳源

县,大业初省人)2县。

唐代 在行政区划上实行道、州(府)、县三级体制,全区当时设10县,先后分属2道7州

。属河北道怀州(州治河内,短时期曾属都畿道)的有获嘉县,属卫州(州治卫县,今

淇县境,贞观元年移治汲县)的有汲(省隋兴入汲)、共城、新乡3县。(武德元年在汲

县治义州,辖汲县和新乡,四年废义州,在获嘉置殷州,辖获嘉、新乡、共城等县,贞

观元年废。)属河南道滑州(治白马,滑县境)的有胙城、酸枣、匡城,长垣(贞观八

年废长垣入匡城)4县。属河南郑州(治管城,即今郑州,一度属畿内道)的有原武、阳

武2县,属 州(州治浚仪,今开封西北)有封丘。

五代时期 全区设10县分属4州、1府。属怀州的有获嘉、共县,属滑州的有胙城,属郑州

的有原武,属卫州的有汲县、新乡,属开封府的有酸枣(后唐时曾属滑州)、阳武(后

唐属 州)、封丘、长垣(一度与匡城治)4县。

宋代 分全国为24路,路辖州(府),州(府)辖县,当时全区设10地县分属3路、1府、

3州。属京畿路开封府的有封丘、阳武、延津(政和七年由酸枣县改)、鹤丘(建隆元年

为避太祖讳,改匡城为鹤丘,寻复曰长垣)。属京西北路郑州的有原武,属京西北路滑

州的有胙城。属河北西路卫州的有汲、新乡、获嘉和共城。

金时期 金时,建5京,置14总管府,共为19路,路辖州(府),州(府)辖县。全区当

时设10县分属2路、1府、2州。属南京路开封府的有封丘、阳武、延津(贞佑三年升为延

州,州治今原阳城东北延州村,辖延津、原武、阳武)、长垣(公元1194年,明昌五年

,因黄河改道,改属大名府开州)。属南京路郑州的有原武。属河北西路卫州的有汲、

新乡、苏门(由共城改,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河平,明昌三年改为苏门、贞佑三年九月升

为辉州)、获嘉、胙城(初属开封府,后属卫洲,贞佑五年为卫州倚郭)。

元朝 元代,立中书省1个,行中书省11个。省辖路,路辖县,也有路辖州,州又辖县的

。全区当时没9县分属直隶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属直隶中书省卫辉路的有新乡、汲县、获

嘉、胙城4县和辉州(省苏门县入辉州)。属直隶中书省大名路的有长垣,属河南江北行

中书省 梁路(一度称南京路)的有原武、阳武、延津、封丘4县。

明朝 明代洪武初,废行中书省,分全国为京师和13布政使司,并改路为府,司辖府(州

),府(州)辖县。全区设10县分属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卫辉府和开州。属开封府的

有阳武、原武、封丘和延津4县,属卫辉府的有汲县、胙城、新乡、获嘉、辉县(元代辉

州改)5县。康京师开州的有长垣县。

清朝 清代,全区设9县分属2省、3府。原武(雍正二年由开封府来属)和阳武(乾隆四

十八年由开封府来属)属河南省怀庆府。汲县、新乡、辉县、获嘉、延津(雍正二年来

属,五年废胙城入延津)和封丘(乾隆四十九年来属)属河南省卫辉府。长道腐直隶省

大名府。

民国时期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全国废府存县,易为省直属。1913年,河南成立

豫北道。1914年改为河北道(道治汲县),辖新乡县、获 嘉、汲县、辉县、阳武、原武

、延津、封丘8县,长垣属直隶省大名道。1927年北洋政府下令撤销道级建制。1932年南

京国民政府调整地方行政区划,河南省下设行政督察区。除长垣属河北省十一行政督察

区、汲县属河南第三行政督察区(治安阳)外,其余均属河南第四行政督察区(治新乡

)。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挑起芦沟桥事变。1938年2月底,全区大部分

县城沦陷,出现日伪、国民党、***三种政权并存局面:国民党政权多属流亡性质;

日伪政权分属何南省豫北道、何北省冀南道;抗日民主政权分属太行七专区、八专区、

太岳四专区、冀鲁豫四专区管辖。

抗日战争胜利后,太行八专区改为四专区,辖获嘉一部分。辉县、汲县、新乡、原阳及

获嘉一部分归太行五专区管辖。延津、封丘归冀鲁豫四专区管辖。日军投降后,国民党

军队于1945年9月抢占了全区大部分县城和农村,并恢复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国民党

统治区地面。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发动了内战,新乡人民在中国***和民主政府

领导下,积极开展革命斗争。1947年解放了延津、封丘、长垣,1948年解放了获嘉、汲

县、原阳以及新乡县广大农村。1948年11月7日,汲县改为卫辉市(次年撤销)。1948年

11月在新乡县境设置 新乡市(治新乡县城,暂在新乡县小冀办公),新乡市建制自此诞

生,归大行行署新乡专署领导。1949年5月新乡县县城获得解放,中共新乡市委、新乡市

人民政府开始进城办公,至此,全区获得彻底解放。

建国以后 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194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撤销大行、太岳及

冀鲁豫区,成立平原省,辖新乡、濮阳、安阳、菏泽、聊 城、湖西等6个专区和新乡、

安阳两市。新乡市为平原省省会。太行四专区改为新乡专区(驻焦作),获嘉、辉县、

汲县、新乡、延津、原武、阳武7县归其领导,封丘、长垣归濮阳专区。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原武、阳武合并为原阳县。1952年平原省撤销,新乡、安

阳、濮阳专区改属河南省。新乡市归河南省直辖。同时新乡专署迁驻新乡市,所辖除封

丘、长垣归濮阳专区外,其它各县均归属新乡专区。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封丘、长

坦改属新乡专区。1955年长垣县划归安阳专区。1958年新乡、安阳两专区合并为新乡专

区,全境属之。1960年撤销新乡、获嘉二县建制并入新乡市。1961年10月,恢复新乡、

获嘉二县建制,同时新、安两专分治。新乡市和获嘉、辉县、新乡、汲县、原阳、延津

、封丘归新乡专区。长垣县归安阳专区。1967年新乡专区改名新乡地区。1974年新乡市

改为省地双重领导,1978年1月,又改归新乡地区领导。1983年9月,新乡县和汲县划归新

乡市领导。获嘉、辉县、原阳、延津、封丘仍隶属新乡地区。1983年安阳地区撤销,长

垣属新设的濮阳市。1986年2月撤销新乡地区,新乡市辖新乡县、汲县、获嘉、辉县、原

阳、延津、封丘、长垣8县,至此,形成了新乡完整的市带县体制。1988年11月汲县改为

卫辉市,辉县改为辉县市,隶属关系未变。至1999年底,新乡市下辖卫辉市、辉县市、

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城区设有新华、红旗、郊区、北

站区,另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工区。

新乡牧野区的定国禅寺, 还有新乡附近卫辉的香泉寺,比干庙以及辉县的白云寺等等。

1、定国禅寺

该寺位于新乡市牧野区,东濒107国道,西望历史文化名村定国村。据传,该寺始建于北魏。现任方丈释心舫,系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新乡市佛教协会会长。定国禅寺为两进院落,从南至北依次坐落着照壁,山门,大雄宝殿以及大佛殿等古典佛教建筑。

2、香泉寺

香泉寺坐落在卫辉市西北约20公里太行山东麓的霖落山山坳中。“香泉甘冽”为卫辉古八景之一,寺名就是因之而来。(卫辉古八景:佛洞烟云、古塔凌云、凉台玩月、涧水涛声、竿山叠翠、乳岩寒流、香泉甘洌、炉光夕照)。

香泉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佛教文化胜地之一。早在六世纪中叶,北印度高僧那连提黎耶舍就曾经到此讲经传播佛教文化,历史上素有佛教"小西天"之称。

该寺所在地传说为战国时魏安厘王的离宫——雪宫。香泉寺始建于隋大业5年(公元609年)。当时,登封少林寺第二任主持稠禅师游历化缘到此,发现霖落山泉水甘甜清纯,他捧了一口,一股香气扑面而至,就高兴地说:“这里可以建寺院。”后来,这里就建起了寺院,并取名“香泉寺”。但因当时的寺院已荡然无存。元代年间又临山崖建造,重修香泉寺。

3、比干庙

比干庙位于河南省新乡市下属的县级市卫辉市。

比干为中国历史中以死谏君的忠臣,称为“天下第一仁”。周武王封比干为国神。北魏孝文帝因感念其忠心而建庙。

比干庙历代都由卫辉古城内官府维护。

现存留的建筑群为明代弘治7年重建。比干庙是重要的庙墓合一的建筑群,是中国第一座含墓祭人之祠庙,称为“天下第一庙”。庙宇宏敞,古朴壮观。

整个庙宇的主体建筑由神道、照壁、山门、二门、碑廊、木坊、配殿、大殿等组成,总建筑面积达47万平方米。

庙内保存着很多有着重要价值的文物古迹,其书法、雕刻、建筑风格都有很高的品位和历史价值。

比干庙是1996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构成集墓葬、庙宇、珍贵历史文物为一体的旅游风景区。比干墓为中国第一座有记载的坟丘式墓葬,墓葬以其历史悠久、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文化积淀丰富等特点,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称为“天下第一墓”。

比干庙内碑碣林立,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剑刻碑到清朝乾隆亲书御碑,共64通,几乎含盖了我国历史上所有朝代。

孔子剑刻“殷比干墓”碑,是迄今发现的唯一的孔子真迹,被誉为“天下第一碑”,北魏孝文帝的《皇帝吊殷比干墓文》相传为南北朝著名书法家崔浩书,为魏碑精品之上。

清乾隆御书的《过殷太师墓有感》为端正的楷书,笔韵严整雍容,华丽端庄,有帝王之风。碑廊左侧第四通石碑,为清朝刘希龙所写的行书“三代孤忠”四个大字,气势磅礴,端庄得体。

碑中精品还有唐太宗的《封殷太师比干诏》、《祭殷太师比干文》,元朝刘敏中的《赦修比干墓碑》等。这些都是举世名碑,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丰富宝库。庙内的特色植物开心柏、板柏、没心菜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观。

比干为世界林氏之太祖。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卫辉市委、市政府从1993年开始,每年举办比干诞辰纪念会,国内外林姓子女纷纷前来卫辉朝拜谒祖,比干庙已成为海内外比干后裔祭谒的圣地。

4、白云寺

白云寺,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白云寺镇白云寺村,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年至649年),为中原四大名寺之一,是清朝顺治皇帝出家之地。1986年11月21日,民权白云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云寺占地百余亩,坐北朝南。寺门雄伟,上书“白云禅寺”四个大字。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右侧为养心殿,后左侧有禅堂,禅堂左右有厢房。均系清代建筑。大殿东侧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槐树,长在一口大铁锅内,锅体理于土中,称为“铁锅槐”。

这是白云寺的一大奇观。 大雄宝殿后,有一经栋,又名多宝塔。高4米,九级六棱,青石雕刻。塔身上刻有众僧拜佛图、六僧鼓乐诵经图、《提婆呵》经文、一佛图及日、月、鹤、莲花等。刻工精细,古朴大方。 

寺东北五十米处有佛公灵塔,高4米,楼阁式,三级六棱,下部为六棱形须弥座。塔正面阴刻“佛公灵塔”、“佛洞宗三十一世佛公大和尚”十六字,塔身还刻有门、窗、花、鸟、虫、草、兽等。此塔玲珑小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扩展资料

主要景点

1、新乡凤凰山

新乡凤凰山是新乡城区范围内唯一的一座山,位于新乡北部凤泉区境内,距市中心15公里,系太行山余脉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凤泉区境内面积82平方公里为凤凰山核心区。

2005年12月省林业厅批准建立新乡凤凰山省级森林公园,2010年5月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新乡凤凰山国家级矿山公园,2011年,凤凰山省级森林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文化生态协会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

2、潞王陵

潞王陵坐落于河南省新乡北部凤凰山下,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也是国务院1996年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15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宣布将潞王陵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潞王陵建成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整个陵园由神道石刻仪仗群、潞简王墓(东墓区)、次妃赵氏娘娘庙(西墓区)三部分组成,占地共计400亩,为明会典亲王陵园规制的4倍。

3、万仙山风景名胜区

万仙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部太行山腹地,距郑州市150公里,距新乡70公里,总面积6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672米,年平均气温比山下低6度。景区由郭亮村、南坪、罗姐寨、三湖四个分景区组成。

万仙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攀岩公园,著名的影视基地、写生基地、拓展基地、避暑基地。 

4、八里沟景区

八里沟景区,位于新乡辉县上八里镇深山区,河南省新乡西北50公里处,太行山南麓,河南、山西两省交界之处,海拔在 300米至1700米落差地带,总面积42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南太行风光,是国家级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自然猕猴保护区、河南省著名风景区、2005年度河南省游客喜爱的十佳景区。 

-白云寺

-比干庙

-香泉寺

-定国禅寺

-新乡

共工是炎帝的后代,是与黄帝同时期的一个强大的部族首领。这个部族就居住在今天新乡市的辉县。活动在包括新乡、获嘉、卫辉在内的豫北平原。共工是我国第一个治水的英雄,由于他只知防堵,不懂疏导,虽厉经艰苦卓绝的奋战,仍归于失败。但后人没有忘记他的历史功绩。共工仍被公认为中国最早的“水神”。“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即出于共工

no9周勃

西汉丞相,封绛侯,原阳县原武镇二郎庙村(已湮)人。身为武将,周勃助刘邦打天下英勇无比,连攻下40余座城池。和陈平合谋,诛杀诸吕,立汉文帝,又亲挽皇帝玺,交于刘邦第四子刘恒(即汉文帝)

no8 周亚夫

周勃次子,西汉丞相,封条侯,原阳县原武镇二郎庙村(已湮)人。以“细柳屯军,治军严明”而闻名。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在1986年为周压夫故里题词“治军严明,一统大业”。现有周亚夫墓,在原武镇小村南,墓冢高大,翠柏成林,俗称“柏林冢”。周亚夫祠在今磁固堤村。

no7 陈平

陈平(?——公元前178年),西汉丞相,封曲逆侯,原阳县阳阿乡阿村人。陈平“六出奇计”,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又与周勃合谋“诛杀诸吕”延继刘氏诈基,是“汉初三杰”之一。今存陈平祠,为县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有大殿三间、拜殿三间及石碑多通。

no6 张苍

张苍(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52年),西汉丞相,封北平侯,原阳县富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张苍校正《九章算术》,制定历法,也是我国历史上主张废除肉刑的一为古代科学家。现有张苍墓,位于原阳县城关镇东北2公里谷堆村,属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苍墓东西长40米,南北款30米,高1至2米,墓周槐林茂密,郁郁葱葱。存有墓碑一通。圆首镌有云龙图案,中刻“汉丞相北平侯张公讳苍之墓”,为清康熙年间立。另有“张苍纪念堂”大殿和“西汉丞相张苍故里”大型石碑。

no5 毛遂

毛遂,战国晚期人,故里在今原阳县师寨乡路庄村。公元前257年,因向赵国的平原君自荐说楚成功,遂声名大振。成语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的故事均出于此。

no4 姜太公

姜太公(?——公元前1021年),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魏之汲邑姜塬(即今卫辉市太公泉)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和谋略家。因其先祖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从封而得姓,又称吕尚。根据文献记载,他的名字还有:太公望、周望、吕牙、吕望、师望、姜老等。

姜太公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事件是成功地协助周武王指挥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牧野之站,著有《六韬》等。姜太公是中国军事家的始祖。在民间,姜太公的神奇和威严成为驱邪扶正的象征,被尊为“神祖”。反建屋架梁,必用红纸写联:“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或“姜太公在此,白事大吉”,以示平安。

no3 韦思谦

韦思谦(?——公元689年),本名仁约,以字行,唐朝丞相,原阳县陡门乡韦城村人。今存韦思谦祠,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原阳县城北1公里有韦思谦墓。其有两个儿子韦承庆、惟嗣立皆为唐朝丞相。《旧唐书》载:“前后四职替代,又父子三人,皆至宰相,有唐以来,莫与为比。”

no2 百里嵩

百里嵩,字景山。东汉末年,他任徐州刺史时,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并施以轻徭薄赋,百姓得以修养生息,成为群众赞颂的清官。

百里嵩任职中,徐州一带曾遇到一次特大旱灾,禾苗枯焦,赤地千里。他体察民情,找水源,挖渠引水,跑遍所属各县。事有凑巧,不久普降喜雨,万民称赞这次喜雨为“刺史雨”,称白里嵩为“百里使君”。封丘县城东北2公里庙岗村南的“使君祠”为元代民间所建。

no 1 比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164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