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拜伦是浪漫主义优秀诗人。
乔治·戈登·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
巨著《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松而讽刺的笔调。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英国维护资产阶级体面的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的进攻。
人物思想:
拜伦在当时是贵族叛逆者的典型代表,贵族叛逆者和农民叛乱或无产阶级叛乱的领袖是十分不同类型的人。饿着肚子的人不需要精心雕琢的哲学来刺激不满或者给不满找解释,任何这类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只是有闲富人的娱乐。
拜伦后来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由的崇高诗篇,他所歌颂的自由是德意志邦主或柴罗基人酋长的自由,并不是普通凡人想来也可以享有的那种劣等自由。拜伦虽然感觉自己可以和撒旦匹敌,却从来不敢把自己放在神的位置上,因为他具备较高明的理智。
—拜伦
生平简介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诞生在法国东部的贝藏松城。维克多的母亲索菲雨果,接受的是自由教育,她少年时代最早的朋友就是书籍,尤其是伏尔泰的作品。母亲的这一爱好对维克多的一生也深有影响。维克多的父亲为拿破仑波拿巴服务,总是东征西讨。雨果小时候,曾随母亲到过意大利的热那亚和罗马、西班牙的马德里等地去看望这位身穿军服、腰挎马刀、威风凛凛、名声显赫的父亲。奇妙多彩的异国风情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年,母亲把维克多和哥哥欧仁送进了巴黎的一家私塾,他们在这里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课余时间,兄弟俩就在花园里玩耍。在学习和游戏中,维克多的想像力不断得到丰富、发展。不久,传来了父亲在西班牙升为将军的消息。
年春,他们到达了马德里。父亲把他们兄弟俩送进了马德里贵族学校。雨果兄弟首先被安排在低年级班上就读,由于他们勤奋好学,于是,由低年级跳到上个年级,后又进了“修辞班”。他们说一口流利的拉丁语,使同班的那些西班牙贵族子女们忌妒不已。1812年,雨果的父母因感情不和而分居,雨果与哥哥欧仁便又随母亲回到了巴黎。他们不再去上学了,由私塾的老师到家里给他们上课。不久,父亲和大哥回到了巴黎。他对母亲的这种教育方法极为不满,于是强行将他们送进学校,大哥阿贝尔到中学念书,雨果兄弟被送进高底埃和德高特寄宿学校。父亲希望他们在这里准备功课投考综合工科学校。由于雨果兄弟看书比较多,所以对文学和戏剧比较感兴趣。在一次课间休息时,维克多和欧仁向同学们提议,在学校里组织一个具有血肉之躯演员的真正剧团,于是演戏的热潮很快就波及了全校。他们自己编写剧本,内容都是有关战争的。由于这些演出活动,丰富了雨果的生活,为他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历史业绩年,维克多的第一部诗集《颂诗与杂咏》出版了。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书的封面上,维克多真是喜不自禁。后来,这本书传进了杜依勒王宫,国王很喜欢它,决定褒奖这位年轻的保皇党诗人,赐给他1000法郎的年俸。
随着文学上的成功,雨果的政治观点也开始有了改变,1827年他在《(克伦威尔)序》中发出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宣言。《克伦威尔》是雨果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雨果世界观转向进步的明显标志。此后,从19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许多绚丽多彩的诗歌、戏剧、小说从雨果笔下像泉水般涌流出来。浪漫主义剧本《欧那尼》上演成功,标志着新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完全确立。1831年,雨果发表了反封建反教会的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小说中的一切都有现实的、充分“人世间的”解释。作者的目的是要唤起读者美好的情感,人性的情感,激起人们去反对过去时代的、并且仍然笼罩着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的现象。小说刚一发表,立即就被翻译成欧洲的各国文字,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雨果积极参加了这场革命,但革命最后失败了,1851年,雨果又因反对路易波拿巴而遭流放。在1851~1870年流放中,雨果的创作获得了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更高的成就,他创作了《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一系列优秀小说。流放结束后,又创作了长篇小说《九三年》等。
《悲惨世界》,1845年动笔,历时16年才最后完成。其实上,早在1840年,雨果便拟定了这部小说的初稿提纲。为了写好这部巨型的社会小说,他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搜集材料,亲自到巴黎的贫民区和里尔市的贫民窟进行采访,并于1849年7月在国民议会上发表过《论贫困》的著名演说。1861年5月写完了该书的最后一页。雨果在这部描写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的小说中,对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对社会的黑暗和法律的不公正提出了有力的控诉。
年5月18日,雨果肺部充血,他在极度昏迷中,还在念着一句优美的诗:“这儿正在夜以继日的战斗。”5月22日,雨果,这位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闭目长眠,终年83岁。
雨果勤奋了一生,战斗了一生。他一生中有60年的时间从事创作活动。出版了诗集26部,小说20部,戏剧12部,理论著作21部,共79部作品,为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学遗产。
社会和历史因素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直接催生的产物。法国大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也给整个欧洲文化带来了新的思潮。新兴的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对旧的封建文化秩序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在法国,执政府时期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潮,主张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浪漫主义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到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热衷于描写个人失望与忧郁的“世纪病”,并颂扬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的对立为表现形式的反抗。此外,大革命摧毁了旧的社会秩序,势必导致不同阶层的人们心态的变化。城市中的资产者追逐自由竞争,幻想在这种“平等”的社会氛围中达到权力和财富的顶峰。另一方面,大革命使贵族阶层逐渐落魄,于是悲观颓唐、人生虚幻的情绪滋生,对神秘彼岸的向往也成为流行的思想。这种种社会图景和人生境遇都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盛行提供的土壤。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德国的图宾根,为了庆祝攻陷巴士底狱,歌德等作家在城郊种下自由树,德国的文化刊物也纷纷追随法国革命思想,开始对自由、平等、人权等政治理念的讨论。英国湖畔派诗人无一例外受到大革命的影响,华兹华斯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按照自然的一般进行产生的,只不过它的好处推迟到来”,骚塞则公然自称自己是共和派。过去的批评家曾依照作家们对革命的态度而强分“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两派,这是一种偏颇的做法,已经很少提及。
哲学和文化因素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理论来源。康德的形而上学区分了本体和现象,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人是自然法则的制订者,由此制定了世界的理想性质和神秘性质。其追随者费希特认为现实只是人的一种创造,强调天才、灵感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心灵提高到客观世界创造者的地位。谢林认为世界中搬演着悲剧,整体中存在不和谐,人们必须从自然出发,超越这种不和谐,寻求自我。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社会的真理在于其历史中,而人的精神是历史。人是自在的和自为的,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才是绝对的、自由的、无限的。具有显著的唯心色彩的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从另一个角度为浪漫主义提供了视角。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揭露资本主义的贫困现象、民主自由的虚伪、婚姻制度的腐朽和殖民掠夺的残酷,并提出建立未来理想国度的前景。在理想国度里,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分。英国的欧文则更具改良意识,寄希望于仁慈的统治者身上,强调阶级调和、阶级互爱,以此化解尖锐的社会矛盾。在很多浪漫主义作家身上都能看到显著的乌托邦意识,就是受空想社会主义影响的结果。
文学与艺术因素尽管浪漫主义文学直到19世纪才蔚为大观,但实际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倾向古已有之。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曾声称:“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率与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这就是对古代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概括。《荷马史诗》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都大量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18世纪英国的伤感文学实际就是浪漫主义的雏形,法国启蒙文学家卢梭主张回归自然也是浪漫主义在近代的滥觞。横向上看,浪漫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学思潮,而是涵盖了艺术的其他门类。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和籍里柯就曾创作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浪漫主义绘画,表达自己对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的理解;肖邦、李斯特等音乐家风格幽婉深邃,比才的歌剧热情奔放,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范。文学和艺术各门类之间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声势浩大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风潮。
珀西·比西·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生卒:1792年8月4日-1822年7月8日
一般译作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其祖父是受封的男爵,其父是议员。
生平
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的几年里,雪莱与其表兄托马斯合作了诗《流浪的犹太人》并出版了讽刺小说《扎斯特罗奇》。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
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被切断经济支持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认识了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他妹妹的同学,一个小旅店店主的女儿。雪莱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仅见了几次面,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怜的,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便毅然赶回伦敦,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1815年,雪莱的祖父逝世,按照当时的长子继承法当时在经济上十分贫困的雪莱获得了一笔年金,但他拒绝独享,而将所得财产与妹妹分享。这一年除了《阿拉斯特》之外,雪莱较多创作的是一些涉及哲学以及政治的短文。
次年五月,携玛丽再度同游欧洲,在日内瓦湖畔与拜伦交往密切,这两位同代伟大诗人的友谊一直保持到雪莱逝世,雪莱后来的作品《朱利安和马达洛》便是以拜伦与自己作为原型来创作的。同年11月,雪莱的妻子投河自尽,在法庭上,因为是《麦布女王》的作者,大法官将两个孩子教养权判给其岳父,为此,雪莱受到沉重的打击,就连他最亲的朋友都不敢在他的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出于痛苦及愤怒,雪莱写就《致大法官》和《给威廉·雪莱》。雪莱与玛丽结婚,为了不致影响到他与玛丽所生孩子的教养权,雪莱携家永远离开英国。
1818年至1819年,雪莱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极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麦布女王》相同,无法公开出版,而雪莱最成熟、结构最完美的作品《倩契》则被英国的评论家称为“当代最恶劣的作品,似出于恶魔之手”。
1821年2月23日,约翰·济慈逝世,6月,雪莱写就《阿多尼》来抒发自己对济慈的悼念之情,并控诉造成济慈早逝的英国文坛以及当时社会现状。
1822年7月8日,雪莱乘坐自己建造的小船“唐璜”号从莱杭度海返回勒瑞奇途中遇风暴,舟覆,雪莱以及同船的两人无一幸免。按托斯卡纳当地法律规定,任何海上漂来的物体都必须付之一炬,雪莱的遗体由他生前的好友拜伦及特列劳尼以希腊式的仪式来安排火化,他们将乳香抹在尸体上,在火中洒盐。次年1月,雪莱的骨灰被带回罗马,葬于一处他生前认为最理想的安息场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