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文物局等权威机构组织著名专家学者和艺术大师,经过认真挑选、仔细研究、取舍难夺,最后挑选出了10幅稀世佳作,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其中《千里江山图》作为其一,自然就有它的独特所在,那么画的是什么竟能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接下来,就由小新简单介绍介绍。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祖国千里江山的秀丽壮美,气势辽阔超凡。如果你把这幅画分开切割来看,都是一幅完整的画。
据资料显示,全卷大致可分为五段景色:每段以水面、人物、游船、渔舟、桥梁相呼应。
开卷首段景色,高山之巅直人云霄,雄奇山崖屹然耸立,与辽阔的水面相接,山谷村庄座座,人迹稀少,整个环境幽远寂静,接着便是波浪起伏的江水,水与天之间远山模糊,更显江面的辽阔。
第二段景以山水为主: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庭院,山间瀑布,从高远直到深远之景,引人人胜,临江山水,远如松柏常青,桥亭楼宇。画面之上,均有人物活动,还有水面渔舟,一座大桥横跨江面。
第三段景:从大桥开始,临江峰崖,险峻而平缓,并出现了许多小港,人物、渔舟、货船行舶江面,沿岸青绿田野,座座村庄,显现出热闹的生活场景。
江面展现出第四段景:结构曲折,山势从平坦又转向险峻,但水面仍然游荡各种零星的舟船,山村的房屋、楼阁内也依稀有人居住,中间有一座横跨山间的拦水坝,上面建造了水磨坊,下面水轮在转动,可能是山村居民的生产作坊,这些场景为辽阔的山色增添了一丝生活气息。
曲折的江面之中,展现了第五段景:以平远景色为主,江面清澈如镜,水上轻舟荡漾,家岸边撒网,游人在亭阁内观景,翠竹丛生,近山秀丽,远山巍峨,一片繁华茂盛的风光,最后从平远的近景和险峻的山景作为结束。
北京2022年的冬奥会马上就要来了,而那些融入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当中的中国式浪漫也让人发现了。你注意到了北京冬奥会当中的中国式浪漫了吗?
一、各种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北京冬奥会当中北京冬奥会制服采用了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中的青山绿水,也将这幅图融入了北京冬奥会颁奖礼仪服饰当中,青花山水流淌在衣间,使衣服达到了古朴典雅,清晰流畅的视觉效果。还有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的设计,它的创意起源于西汉长信宫灯,西汉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造型小巧精致,设计巧妙环保,这个设计将飞舞着的红色丝带环绕在火种灯的顶部,描绘了火焰飞扬的状态,象征了奥运的拼搏激情,让人十分喜爱。其实是奖牌上的同心圆,北京冬奥会的奖牌是由圆环加圆心构成整块的奖牌。这个设计来源于中国古代同心圆玉璧,一共有五环,代表着奥运会五环,象征了奥运会的奥林匹克精神将世界人民聚集在北京奥运会上,一起来进行激烈的运动比拼。
二、北京奥运会还有许多精美的细节北京奥运会与冬残奥运会的体育图标将篆刻与汉字相融合,并且获奖运动员的纪念品是以冰墩墩和雪融合在一起的,并加上了“岁寒三友”松、竹、梅一起编织而成的花环造型。看起来十分精致美丽。并且这次北京冬奥会的火炬整体外观与08年的奥运会火炬整体形态相呼应,由08年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纹样过渡到北京冬奥会的雪花图案,这种过度体现了两场奥运会之间的传承与发扬。
毫不夸张的说,北京冬奥会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设计背后,都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包含了中华人民祝愿世界美好平安的强烈愿望,希望运动健儿在北京奥运会上能取得优秀的成绩。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不同于黑白色调的水墨画,该画因用石青石绿色的矿物质颜料绘成而得名,绚丽的青绿色调交织描绘着千里江山的锦绣恢弘。因为这幅画能够展出太难得了,故宫百年来仅仅展出4次。错过,有可能就是一生。
画上有元代柯九思题:“江参,字贯道,千里江山图真迹”;又有清乾隆帝御题,梁诗正、汪由敦、嵇璜、董邦达和诗,卷后有宋人及明董其昌等题跋。该图采用了平远构图,水墨写江南景色,意境开阔。长卷中从始至终有一曲折的蛇形小道贯穿其中,图中山、水、桥、亭、村落、栈道、人物皆围绕这条山道而布置。故虽景物众多,连绵无尽,然皆循循可寻。
幕后团队将美丽的江山画卷、青绿山水搬上舞台,通过技术手段,呈现出云山雾罩、人在画中、画外有画的惊艳场景。蹁跹的舞者 眉眼锋利、绛唇高髻、利落甩袖,以绚烂之姿, 勾勒出如诗如幻的无垠山河,将中国古典式审美娓娓道来。“青绿”是舞的精粹,也是《千里江山图》的灵魂。这舞有着一份沉稳,一份傲骨,一份少年人的灵动,让人不由自主的想去探究背后的这幅《千里江山图》,了解其背后的历史与故事。
彼时十几岁的毛孩子王希孟也参加了选拔,然而不幸落选,但宋徽宗慧眼识珠,觉得他极具天赋,于是“破格”将其招致麾下,亲自指点王希孟作画。为广揽天下文艺青年,宋徽宗还成立宫廷画院,用“艺考”的形式广招绘画人才,他亲自出题:“踏花归去马蹄香” “深山藏古寺”。一时难倒众人。
《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这是一幅十八岁的少年画下的千里江山。他有十八岁的生猛,十八岁的无畏,十八岁的气概。想想啊,十八岁是什么概念?当你只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出生牛犊,你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看到你举世无双的才华。于是你理所当然的把你所有能够做到的都做到最好。
王希孟就是这样,他的千里江山土让你看见了一个在艺术上不计成本,不计得失,只做加法,然后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的。
首先就是材料,《千里江山图》有十二米长,比两幅《清明上河图》加起来还要长。他用桑蚕丝来做画布,一般画家如果没练个过五年十年,可能这么贵重的材料,你都不太敢下笔。但是王希孟大笔一挥,直接在这幅画里面叠了五层,而且用的全部都是珍贵矿物质颜料。
首先第一遍是线稿打底,然后赭石上色,再然后是大面积的孔雀石上了两遍,最后是珍贵的石绿,就连图上这么小的渔夫的身上,他那衣服也是用上等的砗磲反复研磨之后上的色。在央视的国家宝藏里,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冯海涛潜心研究四年,闭关两个月,才复制了千里江山图卷的十分之一。工程量浩大,用掉的矿物颜料也非常可观,当然也只有这些堪比黄金的矿物颜料才能够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这么长的长卷,这么名贵的画布,然后这么大面积的这么珍贵的颜料,我想只有十八岁的少年王希孟才这么干。你想,材料我已经用到最贵、最好。构图、意境,我也要最贵最好。宋代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里专门提到了中国山水画讲究的三高--高远、深远、平远,这个理论直接影响了后世山水画的创作。但凡你做到其中一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就像范宽用高远完成了《溪山行旅途》,王蒙用深远完成了《青卞隐居图》,倪瓒用平远完成了《渔庄秋霁图》,但是十八岁的少年王希孟说,我都要。
让我们用爬山的经历啊,去走到这幅画里面来,看看王希孟是怎么向我们展现他的三远。
首先,我们来到山脚下,抬头望去,山峦雄峰就像一个巨人一样横亘在我们面前。
我们感叹山之高大,人之渺小,我们折服于大自然雄起的力量,这就是他的高远,强调的是山的高度。
我们再往山里走去。层峦叠嶂的山,让我们一眼望不到尽头。疯长的树林,紧密的房屋。这山里似乎还有太多的秘密等待我们去发现。这就是深远强调山的深度。
现在我们终于爬上山顶。一眼望去,远山如眉,开阔明亮。隔着江,我们好像能看到远处的群山和地平线,连成一片,渐渐消失在雾霭烟雨中。这就是他平远,强调等是山的广度。
对于一个十八岁的少年王希孟而言,人生根本没有肩膀。当然,他还在这幅画里面有了其他的加法,就是我们所说的皴法,这是中国画里面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法,用来表现山石、峰峦或者树木表皮的脉络纹理。它通过毛笔运行的这种方式来表现山石的阴暗面,所以让你觉得会有立体的感觉。我们把《千里江山图》和唐代李昭道的《春山行旅图》拿来做对比的时候,我相信这个立体感很快的对比出来。
同时呢,我们今天看很多山水画也能够通过他的皴法来大致判断出他画的是哪里的景物?比如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它用的是斧披皴,你会感觉岩石就像被斧头劈开一样,棱角锐利。这种皴法通常用来描绘北方山水的那种山石的硬朗凝重。黄公望不一样,他用的是披麻皴。这种皴法呢,用来表现江南平缓细腻的土质纹理,甚至有很多艺术家是因为创造了新的皴法而知名。
因此也可以说,啊,对于这些文人墨客,这些笔墨痕迹是他最得意也最在乎的地方,但你知道十八岁的王希孟有多么猛吗?就是皴法,我也有,在千里江南图里面,王希孟在山峦山头用的是一种皴法,山坡山脚呢,用的是另外一种皴法,山崖岩石,还有一种皴法。
另外,在描绘山野路径的时候,他还用了皴线排叠。这其实还没有什么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在于王熙孟根本不在意向别人展现他的这些笔触。他要的是重彩,于是你就会看见他用厚重的石青石绿来上色,颜色厚涂,层层提亮。在王希孟之后,再也没有人敢像他这样,为了追求光感和色彩,不惜牺牲文人最引以为豪的笔墨痕迹。
好,这个时候,我们回过头来重新看这一遍千里江山。我们把它当成是一首激动人心的交响乐,从开卷,一座山峰直插云霄,好像一个高昂的音符一样,开启了一整首。然后丘陵连绵掩映着亭台楼榭。隔着水,对岸群峰秀起,像越来越紧凑的音符,一座跨江大桥连接起了两岸。
远处烟波浩渺,渐入佳境,山峦越来越密,山峰越来越高。在深山中,我们看见了渔村人家,看见了瀑布溪流,看起来白衣隐士,看见了回转的小桥。走到悬崖边,我们以为已经无路可走,但对岸停泊的一艘船却给了我们新的希望,山路或平坦,或崎岖,我们看到这一段群峰的参差,就好像音乐的节奏一样,在变换中不断加快,然后在全卷的最高峰达到了高潮,征服了他,你更无所谓。从崎岖的山路中走出,你登上小船,来到了对岸。房屋错落有致,隐士惬意淡然。现在你在翻山越岭中,且行且赏,最终来到了画面最末端,那高耸的秀峰仿佛就和开头的音符遥遥呼应,仿佛就在预示着人生就应该在最精彩的时候落幕。
王希孟在创作完《千里江山图》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但是大家都可以肯定的是,就是他这条生命,好像就是为了要创作《千里江山图》这个旷世杰作而活。
而在这部画里面,我们看见了一个生猛的少年从材料、构图、笔触、颜色,无一不是让世界能看到我的最好。
王希孟用这幅旷世杰作向我们展现了十八岁究竟应该过?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有人在做假设,假如王希孟长寿的话,那他未来的画风会是什么样,他会不会改变中国美术史?
我觉得没有?但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啊,当我们年纪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可能对待这个世界也许会越来越谦卑,那也许我们在画下的就不是千里江图,也许是百里江山,十里江山,富春山,但不管过山过水,我相信在我们的心里面一定会非常怀念那一段热烈又虚妄的时光,就像王小波先生在《黄金年代》扉页里的那一段: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的时候,我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千里江山图》卷描绘了整个庐山大境,还包括长江口和部分鄱阳湖,全卷充满了诗意。
查遍北宋以前吟咏庐山的诗词,与《千里江山图》卷画意最接近的,是唐代孟浩然的五言诗《彭蠡湖中望庐山》。王希孟并非简单地图解孟诗,而是在画中的“太虚”里激昂出“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的“峥嵘”气度,也铺写了一片在“天风”下“渺漫平湖”的鄱阳大泽。
高山平湖在造型上形成了鲜明对比,显露出画家立足于湖畔仰观“匡阜”的角度,十分切合诗意。
王希孟写唐人诗意是有背景的。他要进入翰林图画院,必须过考试这一关。宋徽宗喜用唐诗命题,尤其是爱出隐逸之句考学生的画意,要求学子们曲尽其意、遐想无限。
比如他曾考画“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之句,山水画家宋迪侄宋子房画一渡工卧于船尾,横一孤笛,拔得头筹。这一次恐怕也不例外。
主题: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理想的人居环境,是天人混沌一体的共存关系,它已存在于中国人内心深处和传承积淀文化深处,并用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也决定了人们选择人居环境的导向。
古人也早已给出“天人合一”的答案,“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追求优美、赏心悦目的自然和人为环境的思想始终包含在山水画的思想中。
如果你还记得08年北京奥运会的点火时刻,你就会发现,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与其外形非常相似。可以说完成了对08年北京奥运会的延续和传承。
在细节方面,“飞扬”的设计更是直接拉满。比如火炬身上的纹样,以祥云“打底”,自下而上从祥云纹样逐渐过渡到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寓意吉祥。
文章3
北京冬残奥会火炬则选用银色与金色,寓意辉煌与梦想,体现“勇气、决心、激励、平等”的残奥价值观,火炬最下方一圈刻有“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全称的盲文。
文章4
最绝的是,当两支火炬交接时,其顶端可以完美结合!
中国式浪漫之二:冬奥火种灯
文章5
没错,这设计就是来源于咱老祖宗的宝贝——“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
所谓“长信”便是永恒的信念,寓意着我们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飞舞的红色丝带环绕于火种灯顶部,与火炬“飞扬”视觉形象统一,象征着拼搏的奥运激情。
造型上的方圆嵌套则象征着天圆地方,银色金属光泽和晶莹剔透的玻璃形成对比。表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契合。
中国式浪漫之三:火种台
文章6
火种台的设计灵感,则是来自中国传统青铜礼器“尊”。以“承天载物”为设计理念,配合尊的曲线造型,沉稳又大气!
中国式浪漫之四:会徽及体育图标
文章7
北京冬奥会会徽名为“冬梦”。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则是滑雪运动员的英姿。中间用充满韵律的舞动线条连接合而为一,形成汉字“冬” 。在会徽下方的“BEIJING 2022”印鉴,则是汲取了中国剪纸的特点。
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加上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共同造就本届冬奥会会徽。
文章8
在体育图标的设计上,则是延续了08年奥运使用的篆刻艺术形式。不同的是,这次的图标更偏重“汉印”风格。人物线条所蕴含的书法笔意加之中国传统印泥颜色“霞光红”,精美绝伦!
中国式浪漫之五:奥运会场
文章9
冬奥会的场馆更是令人震撼,光听名字就很中国!“雪游龙”(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飞天”(首钢滑雪大跳台)、“雪如意”(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冰丝带”(国家速滑馆)
“游龙”、“敦煌飞天”、“如意”、“丝带”等元素都体现了咱大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再结合现代建筑的科技与工艺,酷到没朋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