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昌的事迹有:
一、1941年,王淦昌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论文中提出,通过轻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产生的反冲中微子的创造性实验方法。1942年1月,美国《物理评论》(PhysicalReview)发表了这篇短文,此项成果荣获第二届范旭东先生纪念奖。
二、1956年9月,王淦昌作为中国的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并被选为副所长。在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期间,他领导的物理小组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首次观察到在基本粒子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带奇异夸克的反粒子。
三、1978年,王淦昌调回北京,任核工业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在其直接领导下,先后开展强流电子束惯性约束核聚变和氟化氪(KrF)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基础性研究工作,为后来的惯性约束聚变获取核能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四、1984年,王淦昌在联邦德国驻华使馆接受柏林自由大学授予的荣誉证书,以纪念他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50周年。这是专为获博士学位50年后仍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科学家设立的。人们称这样的科学家为“金博士”。
五、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王淦昌
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使敌视中国的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
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
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加,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他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感情埋在心里,过着长期的独身生活。和他同时代的同学,有许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气的科学家、活动家,他的名字却没多少人知道。
后来,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们仍然不知道邓稼先就是两弹的元勋。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回国探亲,点名要见他。两个人会面后,杨振宁问他在哪里工作,又问起爆炸原子弹的事。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单位工作,丝毫没讲自己正是造原子弹的。
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一直到报上发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国人民才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他不图个人的名和利,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几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大业奋斗,却从不后悔。临终前,他欣慰地说:“我可以瞑目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险要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
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
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2、邓稼先
邓稼先(1924625—1986729),汉族,出生于安徽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邓稼先毕业于西南联合,并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并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科学家。邓稼先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被誉为“两弹元勋”。
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我国的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3、华罗庚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汉族,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祖籍在江苏丹阳。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有“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的美称。
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功勋中一共讲述了8位科学家,这8位科学家都令我敬佩。我非常喜欢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铭记,都应该感恩,就是这个看上去很普通的老爷爷,却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
民以食为天,所有的中国人都应该感谢这位老爷爷,如果没有这位老爷爷顶住万难,研究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就无法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我还喜欢屠呦呦,就是这位普通的女医生,研究出了青蒿素,治疗了疟疾,帮助中国人战胜疾病。
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是一位值得全中国人民敬佩的老者袁隆平老先生去世的时候全国默哀,无论是上了年纪的人还是年轻人,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悼念袁隆平老先生。父母对我们说,如果没有袁隆平老先生,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挨饿的现状,因为袁隆平老先生研究出来了杂交水稻,所以中国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国人不再挨饿,这就是给全中国人造福的好事。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就是他有一股韧性,顶住了万难,所以才把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当时他研究水稻的时候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排挤,但是他也遇到了贵人,有人一直支持他,给他提供实验的基地。最主要的还是袁隆平自己是他的坚持,是他的勇敢,才有了杂交水稻的诞生。中国人不再挨饿,中国人有饭吃,所以我们到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袁隆平老先生。
二、研究出了青蒿素的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迄今为止,中国人有三位获得了诺贝尔奖,一个是杨振宁,一个是莫言,一个是屠呦呦。屠呦呦作为女性能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个奖项来之不易,既为我们中国人争了光,同时也为中国的女性争了光。屠呦呦是一个中医大家,屠呦呦得奖也受到了争议和质疑,因为有人觉得屠呦呦研究出了青蒿素,这不是一个人的成果,这是一个集体的成果。同时这个项目也是国家卫生部组织的,所以很多人对屠呦呦得奖产生了质疑,然而更有很多人支持屠呦呦获奖。
任何人的成功没有一蹴而就的,屠呦呦为了研究青蒿素,亏欠家人很多,在两个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她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幸好有一个非常善良非常体贴的丈夫李廷钊,这个男人甘愿当屠呦呦的小白鼠,甘愿为屠呦呦做贤内助,撑起这个家,照顾两个女儿。因为他知道屠呦呦做的是大事,在为国家做贡献,屠呦呦研究出来的青蒿素可以治疗疟疾,这是造福人民的大好事。
结语我们要给这些科学家点赞,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不懈,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功勋中讲述的8位科学家都值得我们敬佩,我们也要做他们这样的人为国家作出贡献。
1、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 --- 2009年10月31日),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我国著名军事家蒋百里的女婿。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为中美两国的导弹和航天计划都曾作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2、牛顿
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
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在力学上,牛顿阐明了动量和角动量守恒的原理,提出牛顿运动定律 。在光学上,他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并基于对三棱镜将白光发散成可见光谱的观察,发展出了颜色理论。他还系统地表述了冷却定律,并研究了音速。
在数学上,牛顿与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分享了发展出微积分学的荣誉。他也证明了广义二项式定理,提出了“牛顿法”以趋近函数的零点,并为幂级数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在经济学上,牛顿提出金本位制度。
1950年,钱学森同志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 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高级将领作为交换,钱学森同志终于冲破种种阻力回到了祖国,自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
钱三强、钱骥、姚桐斌、赵九章、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
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周光召、杨嘉墀、陈能宽、陈芳允、吴自良
任新民、孙家栋、朱光亚、王希季、王大珩、于敏、郭永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