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这个问题是肯定的,柳枝是可以表达出我们的思念之情的,因为柳枝中的柳字谐音是留,意味着想要家人或者友人或者爱人留在我们的身边,因此说柳枝也是被赋予了一种对我们人来说特殊的含义。在古代,这种现象是很常见的,具体内容让我在下文来详细说明。
首先,我们也都知道,人和人之间有分离是很正常的,就像月有圆有缺一样正常。而离别,目送,总是让人感到一种忧伤的情绪,这个内容也是人们并不是很想去触及极其提及的。包括在现在也是同样如此。总是感觉也是害怕这是最后一次相见。因此送别也是一种庄重的仪式,不知道我们发现没有,当我们在为别人践行时,是很认真的。这种现象尤其在古代显得很常见, 因为古代并没有我们现代来说那么发达的通讯工具。
其次,在古代的很多诗词中都提到了古人送别友人时会折柳相送,以此来表达出自己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这对于古人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仪式,也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离别的风俗。
最后,柳树也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植物,也寓意着被送别的人在它乡可以蓬勃发展,一路顺风,很快就可以适应环境,也是对别人的一种给予的自己美好的愿望。综上所述我们也可以知道,柳树确实是有给予相思的意思的,而且还运用比较广泛。
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和通讯滞后,送别显得伤感而又隆重,往往一别,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词。而折柳相送是古人送别的重要仪式。
古人送别要折柳,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送别风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见,折柳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诗文、戏曲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三辅黄图·桥》中有言:“霸(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人至此,折柳赠别。”这是有关折柳相送的最早文字记载。
关于折柳相送由来,颇有浪漫色彩。相传是取自于《诗经》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柳”与“留”谐音,借此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此外,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生命力很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折柳送别,也就寓含着希望远行的人,能够在他乡顽强地生活下去。
每个人表达自己的伤感之情都是不同的,而折柳也算是古代人送别亲友时的一个寄托吧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如《旧唐书·乐志》载北朝流传的一首《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历代文人仿作的《折杨柳枝》曲辞,也都是抒发离愁别绪的。在这里,折柳既可理解为听到的是一首折柳曲,还可理解为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的意绪。“柳”谐音“留”。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
古人送别的时候都会折柳,这是寄托相思和数发不舍之情。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柳树枝呢?首先,古人喜欢用谐音。而柳的谐音是留,所以古人就选择用柳树枝来寄托自己想要留下客人,不想让客人走的意思。这也侧面的表明了古人的思想比较简单,表达情感的方法也比较单纯,而且比较隐晦,不像现代人,有什么想法就说出什么想法,还有一点也可以从古人宋柳树枝看得出来,那就是古代的人们比较有仪式感,而且比较重感情,当然那也是因为古代特殊的环境所导致的,古代的交通并不比现在的发达,所以在古代人一旦离别就要数个月或者数年才能相见。所以人们格外注重离别,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所相送的人下一次再见他是什么时候?
其次,古人用选择用柳枝来寄托相思。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用典,古代的人们喜欢借古喻今,而且比较喜欢模仿诗文中比较文雅的动作行为,而中国文化商文化诗句中最早写写柳的诗句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句话或许给了古代的人们很大的启发,可能那个时候的人们觉得这句话比较文雅并且非常浪漫,当然现在我们能看到这句诗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所以一首好诗是不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被埋没的,因此那个时候的古代人们,纷纷向往这个诗句里面的行为。慢慢的有文人雅士也用送柳树枝来寄托自己的相思之情,并且被别人目睹。觉得这个方法确实不错,所以一传十,十传百纷纷效仿,就像现在的潮流穿搭一样,通常是一个事物好,或许并不是他真正好,而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它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