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旅行季开启!十大小众景点带你重燃青春

毕业旅行季开启!十大小众景点带你重燃青春,第1张

六月的风带着回忆

高考落幕,大学毕业,而后各奔东西

毕业旅行是告别前的重要仪式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有不舍,也有不甘

趁着端午小长假出发吧

重温毕业旅行季的心情

去小众景点收藏青春记忆

Part 01

小箬村

-梦与童话 风情与浪漫-

最美渔村,打造你的七彩马卡龙童话梦。小箬村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石塘镇,浪漫的渔村居民将他们的石墙屋刷成了彩色,村落矗立海边遥遥看去灿若晚霞。

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踏实而安稳,他们习惯了腥咸的鱼味儿,习惯了在自家门口慢悠悠地织那渔网,海水就在彩色窗台外拍打,捕鱼的船声来来往往最是舒心而安心。他们在童话小镇过着童话般令人向往的生活。

Part 02

古堰画乡

-展现极致生态美-

这里是中国著名美术写生基地,也是中国摄影之乡主要摄影创作基地,秀丽山川与碧波荡漾已经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千年古镇大港头是古代浙江航运重要集散地之一,也是古堰画乡标志性景观之一。镇区古街临江而建,古街边常能看到支着画板创作的人,颇有文艺气息。

“把一个生态和人文的丽水完整地传达给大家”,这是大家对古堰画乡的美称。

Part 03

阿克塞石油小镇

-荒废30年的神秘小镇-

这里是青海、甘肃、新疆的三省交汇处,这里曾经热闹非凡,有广袤的山川大地,也是曾经的石油开采点,繁华一度将小镇包围。繁荣的工业文明为阿克塞带来了富裕,但过度的开采导致了它的荒芜。直到《九层妖塔》来此取景才重新将它带进了大众的视野。

Part 04

莫干山

-天然氧吧 拥抱静谧-

它曾被《纽约时报》评选为全球最值得去的45个地方之一,是逃离喧嚣城市最好的去处。莫干山位于浙江省德清县,360度大广角拍摄莫干山全景,只见参差楼台、竹海别墅,构成了一副巨大的天然图画,令人叹为观止。瞿禅一首:“烟海外,残月尚纤纤。欲叱千山,鳞甲起,兜罗棉里看龙潜,头角几峰尖。”足以道尽其曼妙绮丽的风姿。

Part 05

莫斯卡村

-藏身人间的隐秘天堂-

它被称为是“中国最后的神秘村落”,这里曾是格萨尔王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也是善良的人们精心打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净土。莫斯卡村位于四川丹巴金龙大雪山旁,为横断山脉峡谷地带,是横跨甘孜、阿坝两州,涉及道孚、金川、丹巴三县的高原牧场,海拔高3900米。

Part 06

月坨岛

-海上桃源 人间仙境-

"水中见月月初弦,天水相涵月与连,夜半不知明月上,半成坨影半环天"。素有中国“小马代”之称的月坨岛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这里沙洁水净,景色清幽。荷兰风情园,植异国情调于岛上,木屋、沙滩、 美食 吸引众多游客流连忘返。

Part 07

然乌湖

-神明遗落人间的眼泪-

绿莹莹的草场与生机勃勃的庄稼,成群的褐色森林与山顶终年不化的积雪,这一切组成了然乌湖天然动人的美景。雪水消融淌进湖底,然乌湖的生命从未熄灭,在千百年间始终以自己的全部毫无保留地回馈着大地,重叠的杜鹃花就是它最好的延续。

Part 08

诺邓古镇

-千年白族村-

它是茶马古道文明中重要的一站,诺邓古镇,一个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村寨,长期以煮盐为生,曾一度是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古镇内的牌坊是滇西现存最大的古木牌坊。

Part 09

小东江

-只缘身在小东江-

一场如梦如幻的“雾”带领小东江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作为郴州必打卡景点,小东江的美景如梦如幻,五月的天气去小东江刚刚好,风和日丽看一场仙境缭绕。

清晨五点半,烟雾自江上徐徐升起,这一刻才真正明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叹。随着时间的推移,雾气也在阳光中慢慢消散,绿波江水与两岸丛林更显清晰,坐观渔夫撒网,悠悠闲适叫人流连忘返。

Part 10

丙中洛

-人神共居-

山川相汇,十神山环绕造就了仙境之地丙中洛。这里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气候温润适中,野生动植物繁多,民风淳朴,无疑是徒步旅行者的天堂。汹涌澎湃的大怒江在这里形成了怒江第一湾,享誉国内外。茶马古道中的滇藏古道也在这里被保留,路上蹄印斑驳,曾经的繁华扑面而来。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鲜衣怒马,怕什么道阻且长

愿这趟旅行,帮你重拾青春热情,坚定信念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评论区随时掉落小惊喜

古堰画乡是丽水最为著名的一处地方,光听这个名字似乎就带着浓浓的诗情画意。初夏,走进千年古镇——大港头,到达大港头时已是子夜。

古镇老街一盏盏红灯笼亮着,隔岸相望:渔舟唱晚,白帆灯影,汩汩流淌,渡舫拢岸,一切都显得格外恬静、惬意,期待着将每一个瞬间真实地属于自己。

清晨,我从梦乡“复返”画乡,在氤氲的薄雾中,沾着一缕文艺气息,浸入一寸闲适光阴里,一幅淡逸劲爽的水墨山水长卷渐渐地铺开。

细雨中的瓯江,如烟朦胧,白鹭低飞。岸上的游人,江上的白帆,穿梭的画舫,像一场雨追赶着一场雨,令人沉醉在这天然的画卷里。在这古老的渡口睁开眼睛,这跌宕的瓯水似乎有着与众不同的风骨与气质。

八百里瓯江穿流其间,两岸河谷冲击出碧湖平原。大港头谷地溪流丛生,古樟参天,绿草茵茵,可谓“秀山丽水”之缩影,在众多水乡古镇中是罕见的。

古街的东头就是画乡的古渡埠头,一座建于清末的双荫亭,因旁边的两颗千年古樟而得名。临江一面拾阶而下有长约300余米的滨水走廊,置多个泊船埠头,其旁为木构楼屋,墙基甚高,多为鹅卵石砌叠而成,简洁古朴,独具风格。

江滨船埠往昔停满帆船、货轮船、客船、渔舟、竹木排等等,风景美若画图。清代处州(丽水古称)诗人朱小塘《大港头春望》诗赞:“雨歇村南大港头,湖光掩映夕阳楼。”

眺望江中停留着五、六只小帆船并排成一行,似将要启程远航。这虽然是专门提供摄影和写生的道具,但微风掠过,白帆摇曳,江中泛起阵阵涟漪,几分矜持,几分飘逸。我痴痴望着瓯江,时光便慢下了脚步。

雨停了,回身徜徉在画乡石头铺成的古街上,仿佛走进时光隧道,展现在眼前是民清时期的建筑,粉墙灰瓦,精美的雕花,雅致的结构依然可以看出往日的繁华。

两旁店铺为木结构的双层建筑,底层店面,上层住宿。铺面除了酒肆客栈、土特产外,更多的是艺术品和画廊,带着浓郁艺术气息。

穿行在古雅小巷,一段枯树根,一面老石磨,一个旧木船,都可以成为艺术品。随意跨进一个简陋、昏暗夹带着寂寞的画室,斑驳泥墙挂着精美的油画作品。

在古街闲逛,进入的不仅仅是景区,更是进入了一种“生活”。两侧开设有不少画廊、书店、咖啡馆以及专门出售工艺品、明信片的礼品店,各家门匾上的漆字也往往自成一趣:“泡茶等花开”别有诗情画意,“港溪月上”画面感十足,“枕水眠风”则藏着枕石漱流的隐居情怀。

“古堰”和“画乡”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景区,前者位于瓯江北岸松阴溪畔的堰头村,后者位于瓯江南岸的大港头镇。被瓯江一分为二,隔江相望。古堰和画乡就是被一江隔开的恋人,彼此隔江对望,乡民为她取了个静雅的名字——古堰画乡。游客通常会先到“画乡”,而后再乘画舫去对岸的堰头村,我们也是如此。

船至北岸堰头村20多分钟,鸣笛启航溯流而上,漫江碧透,水光相接,沿途的山水美景,应接不暇。两岸的芦苇在微风中左右摇摆,仿佛再欢迎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

弃舟登岸,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景观道旁,有不少历代与通济堰有关的政客、水利学家和诗人的塑像,沿江保存完整的滩屿岛林等自然资源,与堰头村等人文景观交相映衬。

走过一段曲径,闻名遐迩的通济堰出现在我眼前,此堰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是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南朝地方官詹司马奏请在松阴溪于瓯江汇合处筑堰坝,朝廷又增派南司马协助共事。两司马首创弧拱形坝的拦水方式将松阴溪水引入堰渠,通过几十公里支渠灌溉下游几万亩农田,至今仍在造福当地人民。后人为纪念詹南二司马修建了司马庙,又称“龙庙”。每年农历三月三,当地村民都要举行双龙庙会,以纪念二司马的功绩。

通济堰后经多次整修加固,大坝也由最初的木条结构,改为现在看到的石坝。宋室南渡后,著名词人范成大曾任处州,也就是丽水的知府,在任主持大规模重修,并制定了堰规,立碑勒石,其后堰规沿用数百年之久。它的古老历史可以和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它山堰相媲美。世界首创的拱形大坝通济堰,被列入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古代水利工程建筑史上的科学创举。

伫立古樟掩映的通济堰楼上,若隐若现的古堰,如巨龙,似银蛇,安卧于湍急的瓯江里,被称为浙江的“都江堰”,它与千年古樟群、古村落构成了水乡无以复制的自然风光。

没走几步就到了三洞桥,这是一座有三个引水洞的桥。文昌阁就座落在此桥旁,因在明清时期,这里文风昌盛,据说鼎盛时期出过五名进士,故建文昌阁于清嘉庆年间,寓意儒学文化昌明。它与旁边的密密匝匝的古樟、小桥、流水辉映成趣,意境颇为幽雅。

古堰画乡在丽水的温婉情怀中沉醉了上千载,它远离喧嚣红尘讲述着无数动人的故事,流淌在悠悠岁月里,湮没在青山碧波间。在品味着古韵桑田,唯恐一不小心惊扰了它的安宁时光。

离开古堰画乡的那一晚,我曾用大半夜无眠的安然心绪,去体会水乡的静雅之美。以一份淡泊、清净、无染的心境,沉浸在缱绻的心声里,缠绕在无眠的月色中。

郭进拴|游古堰画乡

这是一座集悠久 历史 文化,有着动人传奇故事的地方,粉墙黛瓦、青石拱桥、幽深雨巷、乌蓬小船,翰墨情深,古韵悠悠,有数不清的古代名人王羲之、范成大、陆游等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步入依傍在瓯江之畔的画乡,走走拍拍,东瞧瞧,西看看,发现很多意趣的玩物,有淡雅脱俗的青瓷,有经典技艺的竹编,还有千姿百态的小玩偶。最有趣的店铺的牌名,如“偶闲居”、“古堰窑”、“芷有一间”……每个店铺都是些古老的阁楼,经过店主精心的装扮,变得非常精致,整条街艺术气息弥漫,真是书画者们的天堂了。一家门口摆立着一盆千娇百媚的树栽,绿叶如翠,晶莹剔透,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古村风貌。

大港头镇民风朴实,乡野清新,天然古朴、典雅秀美。旖旎的绿水青山、狭长静谧的古街、朝夕忙碌的埠头、千年遗存的古堰……自然和人文的遗珠散落其间。游人行走在淳朴与艺术的交融中,似穿越水墨、光影的隧道,与亭水埠帆定格成唯美的瞬间。乡民为她取了个静雅的名字——古堰画乡。一路沿着通济古渠逛过去,一边是湖面依依、芦苇丛生,一边是老屋林立、店铺栉比,感受着这边远之地宁静的风月,心中甚是光洁澄静。

可是激动还不在这儿呢!正当我们走在曲折别致的湖边回廊的时候,在一个简单古朴的亭子间旁,矗立着一块牌子,上面竟然写着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生平简介,再仔细一读,才知这位古今大文豪竟然曾在处州即现在的丽水做过官,这一惊可不小呢,--这份意外引起的崇敬之情非是商业繁华所带来的眼目之喜所能比拟的!更何况,还有南宋宰相何澹的塑像,还有南宋大诗人范成大的塑像,还有清代内阁中书刘廷机的塑像,他们都曾在丽水做过父母官,真是惊喜不断的,丽水这块深远偏区竟能引来这些大人物驻足,其幸欤!就这样,我们流连于古朴原始的村舍民居,沐浴在悠悠千年时光隧道里,心内一片祥和宁静。

不知不觉,已到了千年古堰的源头--堰之源。一座高高的木质亭阁赫然耸立眼前,通济堰三字书写圆熟爽劲,似与亭下正咆哮的江水声互相辉映,一静一动,诉说着从古到今的悠悠古事。站在通济坝上,放眼望去,松阴溪水正从层层山林中浩荡而出,青山依依,水波粼粼,在广阔的天空下一派迷人风光!当水流从通济坝下穿过时,已是由恬静柔和的小姑娘唰地一下变为张着血口的大白虎了,人在其上,虽有栏杆护着,仍感惊悸万分!望着奔腾而去的水流,蜿蜒地伸向远方,想到它灌溉农田竟已有1500多年的神奇 历史 ,心中不禁一片烟云升腾。坝桥正面一侧,正静静站立着两尊塑像,他们就是这条千年古渠拱坝形式的首创者,其功真是千秋伟业也!我赶紧与塑像拍了一张合照,表达心中的崇敬之情。

一艘斑驳陆离的古船停泊在弄巷里,见证风雨剥蚀,历经沧桑。船尾的船桨已被腐蚀干净,老船工手握船舵磨得光光亮亮。数游客停下轻轻的步伐,围古船谈笑风生,时光寂深处,那安之若素的女子手撑油伞斜斜地倚在船缘,拍一照,拥一缕莲香入怀,让淡淡的人生如溪水般缓缓而过。古樟,渡口。古樟,上千年了,枝繁叶茂。渡口,行人往来,宁静如斯。青山隐隐,白云缭绕,一条石子路穿过村庄,瓯江清流,古堰画乡,如痴如梦……

初夏,风清气爽,波光粼粼的瓯江边,微风软软,颤音在五弦琴上拂出簌簌的声响,如流水在一刹那摇曳出的温存鹂声婉转。那是美妙的下午,那样的下午,那样的地方,我和你,驻足这梦幻画乡。亲爱的,此情此景,大概只有在年少的时候才会有吧……于你,来自祖国西南边陲,千里而至。俗话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有人说,要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那里的山水风景,就像要了解女人,首先要了解女人的脾气风情一样。你并不了解这里的山水,也不了解我,可是,你来了。陪着你,走上这条民国时期曾经繁华一时,如今飘荡着 时尚 元素的临水古街,慢慢转悠,走走停停看到了很多油画,时而还看见学生们的现场涂抹,其实,我不懂画,也不太明白画中的韵味,只是明白它的含义不只是小镇或者村落的古朴,而是他衍生出来的个性文化。

行走在画廊里,权当自己是走过这个村落的文人雅士吧,让这清丽宁静的景和朴实平和的人,如涓涓细流温润着我,吸引着你,让彼此的心情有诗一样的美,画一般的灿烂。“水淼山长大港头,千年过客空悠悠。平川万里吴天阔,鸥鹭一行画满楼”,我感同身受,不知是诗意打动我,还是自己就在其中。积善之人,天作美,这微风,这天气,与我们,真真地惬意。空气中散发着一股清新的气息,这风也真能勾住人们的情思真能!小坐台阶,微波把思绪浸染得淋漓尽致,令思索的情愁蔓延。

一条游舫逆水而来,水波长长,游人欢呼雀跃。看渔舟轻扬,在清清的江水中游弋,你会是自由的鱼吗此时,徜徉于斯,多想饮一盅浊酒,品一杯香茗,对着悠悠瓯江和巍巍青山陶醉,让城市的喧嚣,世事的繁杂远离,让你我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看岁月在一页页的红笺上流转,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直到地老天荒。情深之处,可穿越千年时光--心神随此天籁,沉溺于曼妙的幻境里。请你深呼吸,请你带走这清新的空气,也带走这一切美好的记忆……

拐进一条小巷,一座清代古民居挑檐画栋,显得古色古香,仿佛就是时光倒流回到从前。在砖木结构、硬山顶式的清代“南山映秀”民居里,精致的木雕窗户和屋椽,古朴的条石门槛地面以及光着膀子靠在躺椅上看书的老渔翁,让我的快门无法停下来,真是一派充满野趣的瓯江渔樵耕读图。一脉的青山秀水,时不时有一两只竹排,吱呀吱呀的摇橹声从身边掠过,由远及近,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尾斑斓银色的鱼,精得很,“呼”,从网里跃出,水波翻滚,逃之夭夭,无声无息。青蓝天白云倒影在一池的碧水中,心旷神怡,好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长卷!

这条水路是古堰和画乡之间的眼晴,向人们倾诉,古堰画乡,曾经有过日竞千帆的古代繁华;如今千帆过后,洗尽铅华,从容而静谧;山与水、人文与自然、 历史 与现实在这里交汇,塑成了它的丰润妩媚、精美绝伦。

上了岸,迎风,轻轻地踏着铺满鹅卵石的小径,一阵阵清新的花香芬芳扑鼻。“桂花香!”有人惊呵呼。一排层层叠叠,郁郁葱葱的树木,一片苍翠欲滴,幽深茂密的竹林,聆听快乐的鸟儿呻吟,倾听树叶婆娑的声响。感受着这边远之地宁静的风月,心中甚是光洁澄静。迈入曲转悠回的长廊,错落别致,凭栏望水,择椅小坐。我们经过长廊桥,三两游人,散坐闲谈;有恋人在芦苇依依的江畔,一对对青年情侣娉娉婷婷如约而至,牵手漫步。

也有一些民宿夹在街中,店名也蛮有趣的,什么“只有一间”“开花等茶泡”等,只是大门紧闭或无人接待,门口挂了块牌:仅限预定。走到古街的街口,才有几家餐馆。古街口有座“双荫亭”,看来有些年份了,它和亭边的古樟树一起,对亭中小憩的人们叙述着往日的故事。画乡的江滨古街,现仍然基本保存清末民初的旧建筑风貌,它沿江而建,长约800米,宽4、5米,两旁店铺为木结构的双层建筑,底层店面,上层住宿。铺面除了酒肆客栈、土特产外,更多的是艺术品和画廊。带着浓郁艺术气息的“艺江南”、“黑咖骑士”、 “芥子园画院” 、“泡茶等花开”等商号,给古街平添了几分中西文化氛围。游客可闻一股书画香味,品一份咖啡浓郁,觅一处闲暇幽静,携一壶云水禅心。

古街的东头就是画乡的古渡埠头,一座建于清末的双荫亭,“一亭存古韵,双荫沁樟香”因旁边的两颗千年古樟而得名。临江一面拾阶而下有长约300余米的滨水走廊,置多个泊船埠头,其旁为木构楼屋,墙基甚高,多为鹅卵石砌叠而成,简洁古朴,独具风格。江滨船埠往昔停满帆船、货轮船、客船、渔舟、竹木排等等,风景美若画图。清代处州(丽水古称)诗人朱小塘《大港头春望》诗赞:“雨歇村南大港头,湖光掩映夕阳楼。”眺望江中停留着五、六只小帆船并排成一行,似将要启程远航。这虽然是专门提供摄影和写生的道具,但微风掠过,白帆摇曳,江中泛起阵阵涟漪,几分矜持,几分飘逸。我已置身于那个车马、书信的年代,时光便慢下了脚步。

瓯江的南岸,便是画乡了。画乡其实是一条古街,依傍在瓯江之畔,日夜吸吮着瓯江之水,于是乎有了一种灵动的秀气,宛若一颗小小明珠,在这一带青山绿水之间闪耀。近年,随着 旅游 业兴起,古屋配合整修,一批画社书家入驻,整条街可谓艺术气息弥漫,真是书画者们的天堂了。与妻儿漫步在画廊,穿梭于人流之中,呼吸着香书宝墨之气,真有一种打算长居于此的冲动呢!

清晨,我从梦乡“复返”画乡,在氤氲的薄雾中,沾着一缕文艺气息,浸入一寸闲适光阴里,一幅淡逸劲爽的水墨山水长卷渐渐地铺开:朴实恬静、浓淡相宜、凌波水韵,洋溢在浅墨清韵中;埠头、流水、白帆,古树、亭榭、酒旗,缠绕在水乡人家里。握笔饱蘸砚墨,泼墨大写,总也勾勒不尽这情深缘浅的静谧古街之悠然;临水倚窗抒怀,文思贫瘠,难以尽叙这梦萦魂牵的烟霞水乡之灵秀。

此情此景,我曾用一整夜无眠的安然心绪,去体会水乡的静雅之美;以一份淡泊、清净、无染的心境, 沉浸在缱绻的心声里,缠绕在无眠的月色中。水墨小镇,唯美浪漫,始终如初恋般甜蜜与温馨;古堰画乡,陶然心痴,倏然顿觉远离滚滚红尘之感。哼学一曲《丽水道情》,品尝一口惠明新茗,穿越一回千年梦乡,酝酿一坛浸渍了岁月风霜的“绿曲美酒”,与君对酌三百杯,醉上几世轮回……

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解析08——

浙江古堰画乡:千古农耕文明诗画一方山水

在浙江五大水系之一的800里瓯江中游处,有一处被称为“古堰画乡”的风景 旅游 区,近年来声名鹊起,成为整个华东地区著名 旅游 景点。

第十三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上,来自浙江丽水的古堰画乡特色小镇展馆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注目。展馆分古堰、画乡、古镇生活、艺匠文创新生活展、器乐演艺以及红色文化六大展区,不仅重点展示了通济古堰文化、古樟树群等生态水利系统,并且体现了如何在 历史 的丰富厚重叙事背景下开创出艺术与文创为特色的古堰画乡今日新生活。

古堰画乡原本不是一个地名,它是位于距离丽水市区28公里处通济堰所在的碧湖镇堰头村与江对岸的“画乡”—大港头镇所在地大港头村的合称。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古堰画乡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写生创作基地和摄影创作基地,近300家高等院校在此建立了艺术教育实践基地,每年接待写生创作的学生超过15万人次。古堰画乡由此获得“丽水市文化名村”、“浙江省特色 旅游 村”的称号。

(一)千年古堰灌溉一方水土,山灵水秀滋养农商繁荣

1、古堰浇灌养育堰头村

堰头村因位于通济堰边上而得名。堰头村背山面水,村后山峦起伏,村前溪水流淌,与古老的通济堰相维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 历史 格局和自然风貌。小村子山水秀明,田园富饶,文化底蕴深厚。明代叶氏家族从松阳迁居于此,经明清两代,堰头村逐渐成为叶氏家族的聚居地。他们世代在此营建家园,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村落格局。依托着通济堰带来的便利农耕水利条件,家族发展日益昌盛,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家族鼎盛,科甲不断,仕官众多,耕读文化由此代代相传。

始建于南宋萧梁天监年间的“通济堰”之名于文献中最早见于北宋。通济堰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南朝天监四年,由詹、南二司马创建。通济堰在水利史上的突出地位,反映在堰头村至今依存的三个世界第一:首创世界水上立交桥之先河,有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坝体,制定了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堰渠管理法规。站在堰头村江边,可以看到集壮美与秀丽于一身的通济堰拦水坝至今仍然发挥着它的功能。通济堰渠道呈竹枝状分布,由干渠、支渠及毛渠三部分组成,蜿蜒穿越整个碧湖平原,使整个碧湖平原上3万余亩农田得以旱涝保收。

堰头村内的千年文化处处遗存。村口有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樟树群,有穿村而过石头铺砌的千年古道,有20多处各具特色的古民居和古建筑古堰渠、古道、古民居构成堰头村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

2、水运繁荣孕育大港头

与堰头村隔江相望的大港头镇,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小镇。瓯江日夜奔流不息,这里的水运在南宋时期便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大港头恰好在龙泉去往温州的路途之间,过往的船只大都要在大港头停息一夜。古埠头便随着这来来往往贸易队伍,逐渐成为航运不可或缺的重要港口。

自唐代起,位于瓯江入海口的温州兴起了海外贸易,五代时期,作为吴越国所属地处州生产的瓷器,茶叶等都通过这里顺流而下到达温州港,再从温州港流向南北各地。宋室南渡之后,处州的 社会 经济更是加快发展,中原人口南迁,开垦田地,从事商业活动人口增加。大港镇一时成为瓯江的商业重镇。元至清代,处州所属各县漕运均以水运为主,各地贡赋均沿瓯江集中到温州港后北运至京师。千百年来,大港头水路上溯下达。瓯江中白帆点点,百舸争流。

随着漕运的发展,为船工、商贾提供衣食住行及生活必需品的商业、服务业也应运而生。大港头沿江马路遍布卖吃食、日用品、土特产的商铺,沿江街道的商业日渐繁华。

3、抗战时期港埠要塞的现代工商业发展

至民国时期,大港头的商贸流通行业发展到 历史 高潮。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极大地促进了大港码头商业的繁荣,这里一时成为瓯江中上游的“小香港”。作为港埠要塞,大港头一带的现代工业在民国时期也得到了兴盛发展。现代制造业造船作坊在这里有着悠久的 历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大港头偏僻山沟里诞生的浙江铁工厂。他开辟了浙江省自主创办武器工业的 历史 ,成为浙江省当时最大的一个工业,瓯江上游无形中就变成了一个军事工业区。浙江铁工厂在当时不仅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兵工企业,也是敌后重要的政治与经济堡垒。20世纪末,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现代交通的发展,大港头与堰头村都开始走向萧条。

而“古堰画乡”就这样在两岸村庄繁华不再的萧条中悄悄开始了它的萌芽。

(二)千帆落尽成 历史 ,留取山水绘今天

古堰画乡是丽水巴比松画派的发祥地。就在大港头镇作为昔日的农商贸易重镇繁华不再的时期,一批本土画家却随着古堰两边村落的萧条开始走进这里,为宁静的山水和淳朴却又不至于保守的民所吸引,开始把这里当做写生的好去处。

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进入丽水油画 群体的画家们勤恳执着,有理想,立足本土,关注身边的风土人情,在前辈的带领关心下茁壮成长,成为丽水油画群体的骨干力量。这个群体虽然画风各异,但画面对乡土风光表现出的浓烈 情感 ,写实主义的画风,却是他们的鲜明共性。

上世纪80年代,李大芸等人到丽水采风考察,谈兴集中到了巴比松,于是自喻丽水巴比松画派。这一带有玩笑却内心真诚的提法,被李大芸坚持作为省美协对基层美术群体的培育给予力推。丽水油画群体的创作激情被空前激发。当时丽水地委宣传部领导认为法国巴比松画派在19世纪法国美术史上的进步作用,对丽水美术的发展很有积极意义,也给予丽水巴比松的形成以重大的支持和推动。1991年5月1日,“丽水地区首届巴比松油画展”的举办标志着“丽水巴比松油画群体”的正式形成。丽水巴比松油画的最大特征是表现主义,通过描绘自然风光来表现自己对家乡热爱,他们的油画里有真实的 情感 。

对于丽水青年一代画家,古堰画乡几乎就是滋养了他们作品的重要地方。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直到古堰画乡成为 旅游 景区游人如织的今天,他们的身影依旧不时出现在瓯江两岸,以及周边的田野乡村。随着这个群体在全国美术界影响力的加大,全国著名画家和各地美术院校师生不断来到瓯江边上滋养和诞生了这批画家的地方,这里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的民风对从事美术创作的人们充满了吸引力,“写生基地”渐成雏形。

生态立市理念的提出,强调丽水的绿水青山将成为今后发展的后发优势,要保护丽水的自然禀赋并认识到后发优势的价值。按照“艺术之乡、浪漫之都、休闲胜地”的定位,古堰画乡所在的莲都区委、区政府将大港头镇区、坪地村、碧湖镇的堰头村、保定村及附近古村落共15平方公里的范围统一规划,建设美术写生基地、创作基地和商品油画生产基地。之后,堰头开展了村庄整治建设,经全村干部群众共同努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被评为市级优秀整治村。以“通济堰-大港头”自然人文景观为轴线打造得“古堰画乡”文化 旅游 品牌也就在那一年诞生了。

(三)文化 旅游 成一体,文化产业写新篇

走进今天的大港头,画乡老街的每一处都充满江南悠闲却又浓情而别致的生活气息。从古堰画乡起步,丽水的画家们带着他们家乡的山水走向全国,向世界美术界展示着他们的乡土创作的同时,也展示着他们家乡的田园生活和美丽山水。一幅幅油画,改变了小镇的命运轨迹,更改变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目前,古堰画乡年接待 旅游 人次破百万,小镇核心区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06年的3000元,增长到了2015年的35000元,足足增加了10倍。

古堰画乡的发展对周边的乡村农旅融合产业产生了扩展效应。民宿业成为周边乡村的主要产业之一,而民宿业的发展,一方面依托着自然山水与人文 历史 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不离农耕“底色”,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也成了吸引 旅游 者住下来体验的重要内容。

目前,地方政府正进一步规划古堰画乡朝着丽水生态文化艺术 旅游 重点示范小镇发展。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从世界生态文明发展的视角出发,针对古堰画乡的自然禀赋和人文禀赋以及悠久的农耕文明 历史 ,规划一个具有国际示范意义的生态文化艺术小镇,实现“世界级诗画田园,升级版农耕文明”的示范地目标。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 探索 ,古堰画乡将艺术、设计很好地与日常生活生产相融,成为承载了千年传统农耕文化的现代文旅小镇。古堰画乡的发展历程为乡村原有的传统产业优势随着时代发展衰落之后,如何发掘和利用原有的文化内涵,同时融入现代艺术元素,展示了“文化+特色小镇”融合的独特成功路径。

从古堰到画乡的演变,首先源于民间对田园环境自发的审美向往,构成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 历史 没有被城市化摧毁的民间力量。其次,是这种民间力量能够被地方政府及时地发现并予以肯定和给予政策性扶持和引导,这是古堰画乡得到迅速保护型发展的关键。这种双向共识中体现的力量,是古堰画乡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传承保护发展”、从而让华夏文明不断根的重要因素,也启发着我们加深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说所具有的经济、文化、精神多层面的丰富意义。

拥有千年 历史 的古镇,往往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独特景色的打造中,这些古镇所拥有的浓郁 历史 文化,不断让人们得到很美好的享受,同样也会看到古镇的一切景色都是非常具有 历史 气息的。古镇与大自然完美的融合之后,也会显示出特别浓郁的生机。这种自然气息与 历史 气息相融合之后,便会打造出非常独特的景色。因此,很值得我们去这里的古镇当中游玩。

古堰画乡 便是一处如仙境般的地方,身处于大自然的怀抱当中,有非常原始气息的建筑风格。在这样的相互融合之下,让这种美景得到了更好的展现,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出色的表现,让更多人对这座古镇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很多人来到这里之后都会感觉这个地方很是奇妙,它虽然有一个名字,但却是两个不同的地方。首先人们可以欣赏的就是 堰头村 。在这里有一条通济堰,也就是因为有这条河流的存在,所以才让村落中的农田得到很好的灌溉,同时也能减少发生灾害的次数。

另外一个地方就是 大港头村 ,这个村的标志是一棵非常茂盛的香樟树。这棵树已经有1000多年的 历史 了,在这千年的变化当中,这棵树一直都守着这个村落,人们在一代代的传承,这棵树也在不断变得高大。现在的香樟树已经完全拥有了浓郁的 历史 气息,很值得我们去进行游玩。来到这里之后,一切都显得那么具有生机,使得我们在美景当中有了更不错的体会。

古堰画乡在不同的季节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色。我们首先可以领略的就是古镇文化,这里的一切建筑都有着很浓郁的 历史 气息。也正是由于其中的景色都被打造得如此精彩,才更容易被人们所领略。在这两个村子当中,都有很浓厚的烟火气息,农民们置身于如此美妙的景色里面,会让自己拥有更美好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非常喜欢。

游玩了村落中的建筑风格之后,人们还可以在周边去欣赏一下自然风光,乘坐竹筏,在水面上不断飘荡,欣赏两边的美景也会特别惬意。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里绝对是写生和拍摄的好地方。每年都会有大批游客前往这里游玩,也让当地的村民们有了很不错的生活。村民们利用这里的资源,好好的去对待游客,让游客们也对这里有了更好的评价。无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都会感觉到非常美妙,也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表现,所以才值得人们去进行更多的领略。

好的景色往往都是非常吸引人的,而古堰画乡也凭借着自己的独特之美,不断让人们在这其中进行更好的领略。对于多数人来说,这是很值得去体验的一种赏景过程。我们可以欣赏各个村子的景色,也能在这其中渐渐拥有更美好的体会,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古堰画乡位于浙江省丽水西南的大港头,这有里丽质天成又磅礴大气的水乡景色,拍照或写生尤其漂亮,因此许多美术院校选择这里作为写生基地,有了“画乡”的美誉。江滨古街边常能看到支着画板创作的人,颇有文艺气息,而已有千年 历史 的水利工程通济堰,是来到古堰画乡的游客必到的地方。

瓯江将景区分为两部分,“古堰”是北岸的堰头村,“画乡”指的是南岸镇政府所在的大港头镇。二者隔河相望,没有桥,只有画舫往返两岸。游人通常会先到大港头,而后乘船去对面的堰头村。两边都有游客中心,门票可以分开买,不过买联票会略便宜一些。

大港头看点最集中的是江边一条挂着红灯笼的街——江滨古街,虽然新修后看不出古意,也算得上风景如画。街道两边大多是画室或者和画有关的店铺,你可以在街边文艺的特色小店淘些特色小玩意儿,也可以在他她爱情邮局寄张明信片给亲人朋友。东面街口有棵古香樟树和以此命名的双荫亭,很有韵味。亭旁是香樟古埠,可在此乘坐去往对面堰头村的渡船,或者沿街走到摄影展览馆附近的通坪埠头乘船。

瓯江的江水平静,水很干净,周围的自然风光也很是不错。江上时常有挂着白帆的小船,适合采风拍照。乘上画舫,不久就能到达江对岸的堰头村。需要注意的是,游船下午五点就没有了,要注意游玩时间。

从古堰码头至村边的景观道旁有不少塑像,介绍了历代与通济堰有关的政客、水利学家和诗人。走过一段汀步,岔路口往前可沿着江边一路走到通济堰,往右则通往村北的文昌阁。由文昌阁往西走也能到通济堰,不过沿路有许多古樟树、古民居,人文景观更为丰富。其中,文昌阁是座小巧的二层建筑,被大片的古樟树围绕着,一旁是有着三个引水孔的三洞桥。往南是嘉庆年间的“孝节流芳”贞节牌坊,还有“示禁”石碑。村中有一些清朝和民国时期建筑,装饰简单大气,少数被辟为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展览馆。通济堰是一段横卧在碧水之间的拱形石坝,它一面是涟漪层起的平静水面,另一面则是汹涌的注水口,和长着灌木,散布着鸥鸟的河滩互相映衬,甚是抢眼。通济堰一旁的詹南二司马庙内,有元代以来二十多个水利碑刻,可以借此了解这个千年间浙江最大的水利工程。

大港头可住宿的地方不少,多是古朴风格的客栈和农家乐,标间价格在200元上下,预算充足可住更好些的江景房。另外,当地的鱼非常出名,当然价格也适中,溪鱼一斤大约45元。门票信息:大港头20元;堰头20元;画舫游船单程10元;三者联票40元。12米以下儿童、70周岁以上老人凭证免费;60-69周岁老人持老年证购景区优惠票(老人购船票不享受优惠)。这里交通方便,乘丽水公交车203路到大港头站下车即可到达。

在群峰拱翠的浙西南山区,隐藏着一个美丽的地方,她的名字叫丽水。

起初听到“丽水”这两个字,我竟差点把它当成了丽江,即便是身居江南,很多人对它也并不熟悉,这或许是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致。

丽水东临温州,西接金华,虽然是毗邻而居,但群山峻岭恰似一道天然屏幛,使其与外界隔离开来。丽水,仿佛一位“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大家**,又象是避居尘外的逸士高人,偏安一隅,淡泊自守,从不引人注意,而当你真正走近她,才会蓦然发现这片土地上的美丽与神奇。

从金华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驱车疾行,两侧青山逶迤,擦肩而过。大约2个小时后我们便到了达丽水市。

到丽水游览的第一站,便是古堰画乡。古堰画乡在丽水市大港头镇,分为两块,即古堰和画乡,当中以瓯江相连,可以搭乘摆渡船往返其间。古堰更多的是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的融合,而画乡则多了些许人文色彩和艺术气息。

近年来走过的地方多了,每到一处,总有似曾相识之感,许多景点都严重雷同,人为修葺的痕迹过多,商业气息太过浓重,而古堰画乡则保持了更多的原生形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时尚新颖的气息,清雅脱俗,殊为难得。

古堰画乡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样:数量众多、年代久远的古樟和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建遗存。

古堰画乡山水佳秀、风光旖旎,八百里瓯江最瑰丽的河段穿流其间,两岸河谷冲积平原枫杨集丛,古樟参天,这里有历史最为悠久的千年古樟树群。这些古樟有的老干虬曲,魁伟壮硕,粗至五六人方能合抱;有的三五成群,盘根结节,如情侣般彼此依偎。其中最为奇特的一株古樟,老干中空,肚腹开裂,一株小树横生其内,旁逸斜出,被当地人称为“送子树”,据说常有人家来此跪拜祈福求子。至于是否灵验,无从得知。

古堰位于美丽的堰头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历史可追溯到南朝萧梁天监年间。这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公元505年(距今1500年)的古代水利工程通济堰。还有修建于宋代的世界最早的水上立交桥——石函,这些都是古人聪明智慧的历史见证。

堰头村总面积537平方公里,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和老牌坊,虽经几百年风雨侵蚀,尽显陆离斑驳,却依旧古韵悠然,魅力无穷,吸引着诸多游客驻足围观。

从古堰到画乡仅一水之隔,需乘渡船前往。登上轮渡,两岸青山相对,船行水面碧波荡漾,如入桃源仙境。丽水的美在山水,800里瓯江的两岸,大自然的神工伟力赐予了这里非凡的灵性。

行至岸上,即是画乡了。一条宽约3米左右的小街,贯穿核心区,两侧是承载着久远岁月的老房子,画室主人多是80后的年轻人。自上世纪50年代起,全国各地的画家、摄影家、游客到这里写生、采风、观光,逐渐形成了国内知名的“丽水巴比松”画派,港头古镇也成为中国摄影之乡和艺术之乡。这也是“画乡”的由来。

顺着小街一路南行,来到江边渡口,一株高大的古樟十分抢眼,这是当地最为粗大的一株樟树,树冠如云,遮天蔽日,堪称“树王”。树下簇拥着各地游客,在此照相留影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景。

走累了,坐在江边凉亭小憩,背靠画乡,面朝江水,听树上鸟声啁啾,看水上轮渡往还,清风徐来,水波微漾,令人意兴惝恍、神驰古今,竟不知身在何处……

1、古堰画乡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距丽水市区23公里,景区交通便捷、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河川保存完好,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命名的第一个“摄影之乡”的主要创作基地和中国巴比松油画基地,堪称“秀山丽水”之缩影、“山水浙江”之典范。古堰画乡把一个生态和人文的丽水完整地传达给世人。

2、“古堰”首先表明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建于公元505年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它与千年古镇、千年石函、千年古碑群、千年双龙庙会、千年古窑址、千年古村落、千年古樟树群、千年古墓群等人文胜景,共同展示给世人一篇独特而厚重的历史传承。

3、“画乡”承载了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孕育而生的丽水巴比松画派用心灵描绘了景区真山真水和古朴美丽的江南古镇风貌,得以名扬中外。

4、“闲心对绿水,清净两无尘”。古堰画乡作为八百里瓯江佳绝处,一江碧水为景区打上了柔美的印记,其自然风光与艺术氛围交融;瓯江帆影、两岸青山、古街古村相掩盖,意境韵味随日落星起、季节交替各皆不同,而更富韵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313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