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作家雨果有哪些代表作?

法国作家雨果有哪些代表作?,第1张

1、《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2、《九三年》

《九三年》是法国小说家雨果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74年2月。雨果在小说中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及其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描绘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在1793年进行殊死搏斗的历史场面。

3、《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该作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

4、《笑面人》

《笑面人》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写作于1866-1868年,1869年发表。该作讲述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一伙童贩将一个10岁男孩遗弃海岸,逃离时遇难,当忏悔他们的罪行,将男孩的身世、证件封在一个葫芦里,抛到海上。此男孩便是誓死不与王权妥协的克朗查理爵士的儿子。

2岁时被英王詹姆士二世卖给童贩。童贩用手术破坏了他的容貌,使他脸部永远呈现笑容,充当小丑,被叫做格温普兰。格温普兰历尽艰辛。从海边逃生。被江湖艺人收留,并与收留的另一孤女组成3人流浪之家,四处卖艺,维持生计。

15年后,两孤儿成为情侣,到伦敦卖艺,轰动全城。这时,在海上漂了15年的葫芦落入官方之手,格温普兰的身份得到证实。安娜女王借机制造宫廷阴谋,宣布格温普兰为法定继承人。格温普兰在上议院的演说遭到嘲笑。愤怒之下,放弃爵位去寻找亲人。此时恋人已病入膏肓,死于其怀抱。格温普兰在万分悲痛之下投海自尽。

5、《海上劳工》

《海上劳工》是法国伟大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作品。《海上劳工》是雨果流亡海岛期间创作的一部重要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吉利亚特对船主勒蒂埃利的侄女戴吕施特深沉纯洁的爱,为抢救杜朗德的机器表现出的勇敢与才能。

以及为了成全戴吕施特与埃伯纳兹尔·柯德莱神父的婚姻而作出的自我牺牲,表现了主人公与偏见、迷信及自然力的英勇斗争,塑造了一个集“约伯与普罗米修斯”于一身的海上劳工代表。

参考资料:

-维克多·雨果

1:《雨果传》

作 者:(法)安德烈·莫洛亚

成书时间:1954年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19世纪最杰出的大作家及政治活动家。他以《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文学名著蜚声世界文坛,然而他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文学界。在法国19世纪的几次大革命中,他都是倍受人民爱戴的领导者。1885年,雨果逝世后,法国政府为他举行国葬,有200万人自发参加葬礼,人们都用“万人空巷”来形容当时的盛况。在法国历史上,既得到官方最隆重的纪念,又得到平民最沉痛的悼念,雨果是作家中唯一的一个。直至当代,雨果仍是人们所共同敬仰的人物。1952年,在雨果诞辰15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宣布他为该年全世界纪念的四大名人之一。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定该年为“雨果年”。雨果的声誉几乎遍及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维克多·雨果活了83年,差不多经历了整个19世纪。他的一生极富浪漫色彩和战斗气息。法国当代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写的《雨果传》,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位名人的全貌。它不但详细地介绍了雨果在各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活动,而且还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他的家庭生活和感情纠葛,以及他从保王派向自由主义者、社会主义

者、民主主义者和共和派转变的政治历程。读者仿佛置身于19世纪法国的风云变幻之中,与雨果一道出入各阶层社会,由此体味到雨果激烈的内心情感,并对他本人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

本书作者安德烈·莫洛亚是法国当代负有盛名的传记作家。他把小说和史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一系列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的传记,如《雪莱传》、《夏多布里昂传》、《巴尔扎克传》等等。而《雨果传》是他自认为最难写的却又是最成功的一部传记。在当代多如牛毛的雨果传记中,莫洛亚的作品一枝独秀,最为引人注目。这部传记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它刚刚问世不久、就赢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法兰西学院院士昂里奥读完这部《雨果传》,大为感叹:“感谢莫洛亚,我8天以来一直沉浸在雨果之中,就好象是沉浸在大海之中。”对于雨果的研究者来讲,书本如此翔实的背景材料实不可多得;即便是一般读者,也会被它强烈的情节性所吸引。所以说,这部《雨果传》堪称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

内容梗概

公元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来到了人世。父亲莱奥波德·雨果是法国大革命当中的一个军官,母亲索菲·特雷布谢是个船长的女儿。雨果刚生下来时非常孱弱,头大身小,哭声微弱,助产士都以为他活不了。可是由于索菲的固执,小维克多·雨果竟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又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所以父母都特别爱

护和照顾他。

雨果的父亲由于常年在外征战,不免沾花惹草;而母亲索菲在巴黎时,又同自己年轻时的密友拉奥里产生了不一般的友情。他们夫妻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终于在1814年,两个人的感情完全破裂了。索菲提出分居,而莱奥波德干脆要离婚。他利用父权,把孩子们带出家门,并以加强管教为名,把他们送进了科尔迪耶和德科特寄宿学校。还嘱咐监护人绝对禁止孩子们与母亲见面。

维克多和哥哥们住进了阴森冰冷的学校。但他早先被母亲培养起来的对诗歌的浓厚兴趣并没有减弱,相反却变得更加强烈。他利用学习之余写了大量相当有水平的诗作。1817年元旦,15岁的维克多参加了法兰西学院举行的诗歌竞赛,竟取得了第9名。这位神童开始在诗坛初崭头角,他写的诗连续3次得奖,并因此被聘为巴黎大学图卢兹学院的年轻院士。连当时颇富盛名的大诗人夏多布里昂都对维克多刮目相看了。

就在母亲患肺炎养病期间,维克多开始了对阿黛尔**的初恋。阿黛尔是雨果家的朋友富谢夫妇的干金,很早就指腹为婚,许给了维克多。维克多从半囚禁性质的寄宿学校毕业后。又见到了思念已久的心上人。两个人偷偷幽会,并且私订了终身。这件事终于被维克多的母亲知道了,她表示坚决的反对,因为她认为维克多的前程远大,不应该这么早就受到家庭的羁绊。

1821年6月,维克多的生性坚强的母亲离开了人世。母亲的死使维克多伤心万分,但他并未因此就放弃对阿黛尔的追求。在最终征得富谢先生及父亲的同意之后,维克多于1822年10月与阿黛尔正式结为了夫妇。不过,新婚燕尔的雨果在文学创作上丝毫没有松懈,他先后写出诗集《颂诗及其他》和小说《冰岛魔王》。国王路易十八对雨果非常赏识,决定给他每年2000法郎的薪金,这样,雨果就不用为生计问题发愁了。

雨果成了浪漫派沙龙的常客,他经常在沙龙里给朋友朗诵自己的作品。1827年,雨果创作了正剧《克伦威尔》,写的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领袖克伦威尔的事迹。为了表明自己的浪漫主义主张,雨果又写了一篇很长的序文。《克伦威尔序》成了浪漫主义者的纲领和旗帜,它引发了当时法国浪漫派与古典派的大论战。不久,雨果著名的诗剧《艾那尼》在法兰西剧院公演。这部作品招致了古典派的谩骂和攻击,但浪漫派全力维护它,两派在诗剧演出开始时竟然大打出手。但令人惊奇的是,戏越演到后面嘈杂声越小,因为大家都被感伤的剧情深深震撼了,《艾那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连演四五十场依然场场爆满。

1830年,巴黎人民被“七月革命”的隆隆炮火声惊扰得坐立不安。但雨果却闭门不出,埋头赶写《巴黎圣母院》的初稿。经过1年时间的努力,这部长篇巨著终于出版了。它立即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人们将其誉为“莎士比亚式的作品”、“中世纪的史诗”,各种赞扬铺天盖地而来。

1840年,雨果终于通过竞选,当上了他梦寐以求的法兰西学院院士。但是紧接着雨果就受到了创作和家庭上的双重打击:他为自己的情人——演员朱丽叶所写的《城堡卫戍官》彻底演砸了;而他的长女莱奥波特蒂娜在和丈夫度周末时,不幸落水双双遇难。爱女的死在雨果的心上留下了永不愈合的伤口。

1844年,雨果荣任法兰西学院院长。他和一个比他小18岁的**莱奥尼关系密切,不久他们就被莱奥尼怀恨在心的丈夫双双抓获,把整个巴黎闹得沸沸扬扬。雨果只得跑到老情人朱丽叶处隐匿起来,在那里他开始构思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1848年,雨果参加了巴黎人民的“二月革命”,并当选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议会议员。这时,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趁机参加共和国总统的竞选,他的甜言蜜语获得了包括雨果在内的大多数议员的支持,最后执掌了政权。但不久他妄想恢复帝制的野心就暴露出来,雨果由支持波拿巴的右派转向了左派,他和其他议员们共同商讨发动巴黎群众一块反对帝制。然而,还没来得及行动,就被波拿巴的军队血腥地镇压了。

雨果逃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在流亡期间,他终于完成了已搁置多年的《悲惨世界》。这部小说问世后,收到了空前的社会反响,大街小巷的人们都在谈论它。小说主人公冉阿让、芳汀的命运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雨果也自认为这部小说代表了他创作的巅峰。

岁月无情,雨果已老态龙钟。然而他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他的思想之源从没有枯竭过,他的笔还是日行千里。一来到书桌前,雨果就仿佛又拥有了青春活力。他先后完成了《威廉·莎士比亚》、《海上劳工》等著作。在此期间,他始终挚爱着的妻子阿黛尔因心脏病离他而去了。雨果回忆起往日与阿黛尔的亲情,伤心得五脏俱焚。,

1870年,阔别祖国多年的雨果终于又回到了巴黎。不幸的是,当时巴黎的市民暴动以及政府军的镇压接连不断。雨果既不能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行动,又无法忍受法国政府的投敌卖国和政府军对起义者的疯狂屠杀,他再一次离开了巴黎。在一个宁静的海岛上,雨果正式开始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的创作。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中,雨果虽然已是髦紫老人,可是仍然一如既往地参加文学界、政界的各类活动,他的激情还是不减当年。

1885年5月22日,雨果终于辞世而去,法兰西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9世纪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但是他的光辉永远照亮着整个世界。

2:本书由罗曼·罗兰(法国) 著

《名人传》,又称《巨人三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小说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写的,它包括《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米开朗基罗传》三部“英雄传记”。

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3:小仲马

小仲马(1824-1895)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品有:《茶花女》、《三个坚强的人》、《迪安娜·德·利斯》、《阿尔丰斯先生》、《德尼莎》等 。他是作家大仲马生子同一个女裁缝的私生子。7岁时大仲马才认其为子,但仍拒不认其母为妻。私生子的身世使小仲马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尽世人的讥诮。成年后痛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靡之风造成许多象他们母子这样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决心通过文学改变社会道德。他曾说:“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这是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而探讨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问题,则是贯穿其文学创。痛苦的家境对小仲马一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因此,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大多以探讨社会道德问题 为主题。1848年,小仲马发表了《茶花女》一举成 名,1852年他又将其改编为同名话剧,获得了极大 成功,于是专门开始了戏剧创作。。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这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对他的儿子小仲马说的一句笑话。

◆一段故事:不想坐在父亲的肩头摘苹果

起初,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父亲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 小仲马固执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有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 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直到后来,这位编辑得知,作者竟是大仲马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儿子小仲马时疑惑地问道:“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

◆两点评价:历史的选择比某些人的选择更为严格和公正

1875年2月21日,小仲马以二十二票的多数被选入法兰西科学院,成了“不朽”的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头衔在当时是最高荣誉。在这一点上小仲马比他父亲、比巴尔扎克都幸运得多。他们两位奋斗了一生,到底也没有迈过科学院的门槛。但是历史的选择却比某些人的选择更为严格和公正。现在大概不会有人以小仲马与大仲马比高低,更不要说比巴尔扎克了。雨果认为大仲马是位天才,小仲马只不过有才华而已。这个评语是对的,但不完整。

——更热衷于停留在自己的小世界

小仲马的名字同《茶花女》紧密地联在一起。《茶花女》是他的代表作,不论是小说还是剧本都十分真切感人。遗憾的是,小仲马没有在这一基础上扩大自己创作的路子,开阔自己的视野。相反却以《茶花女》为样本定了调子,热衷于写自己的小世界。加上他又看不透事物的本质,只以道德观点写道德问题。这就使他的作品缺乏深度和广度,愈到后期愈是如此。

除《茶花女》外,他一生写了两部小说和十几部剧本。这些作品几乎都是写上流社会或半上流社会的婚姻家庭问题。其中有些作品具有明显的自传性质。《茶花女》再现了他同玛丽·杜普列西的一段爱情。《珠光宝气的太太》、《狄阿娜·德·利斯》、《克里孟梭的事业》基本上是以他对李吉雅的追求为素材写成的。《私生子》则是写他自己的身世。

——成名之后变成了道德家

他的作品的另一内容是批评生活道德的败坏。对于被欺骗和被遗弃的女性表示同情。这无疑也同他的身世有关。在大仲马同卡特琳娜的斗争中,小仲马一直站在母亲一边。他对母亲的不幸遭遇一直抱着深切的同情。这些思想都曲折地反映在《奥布雷夫人的观点》、《阿尔丰斯先生》、《德尼莎》等剧本之中。

小仲马成名之后变成了道德家。在剧中出现了说教式的人物。如《女性之友》中的德·里昂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成为女性生活的指导者。

总之,到后来小仲马创作题材狭窄,这种“真实的高度”仅限于婚姻、家庭、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等道德问题。正如菲迪南·布吕奈缔埃指出的那样:“到了一定年龄,或者准确一些说,取得一定成就之后,许多作者就把自己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不再进行观察,只看着自己。他们结束了歌德说的《学习年代》,沉溺于幻想。……然而在真空中幻想是飞不起来的。……这位舞台上的霸主在进入成熟期之后还知道什么呢?只不过是文学界和上流社会。这只是巴黎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只是罪恶和‘文雅’中的上流社会。这个小世界的作家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不可能是别的,只是病态事件的罗列……不能有任何真正健康,真正朴实的文学。” “只要付出真实的感情”——小仲马与茶花女

历史上流传的关于著名青楼女子的故事,好象各国都有,例如我国就有杭州的苏小小、南京的李香君等,而在法国,那就要数茶花女了。

◆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

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玛丽出身贫苦,流落巴黎,被逼为娼。她珍重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仍得同阔老们保持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就写了绝交信去出国旅行。1847年小仲马回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不在人世,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都弃她而去,死后送葬只有两个人!她的遗物拍卖后还清了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但条件是继承人永远不得来巴黎!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地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于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之程。一年后,这本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问世了。此时,小仲马年仅24岁。

《茶花女》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异常漂亮;她来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诚地爱她,引起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芒的父亲反对这门婚事,迫使她离开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寻机羞辱她,终于使她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作品艺术表达上独特而新颖。组织情节时,用了追叙、补叙、倒叙,手法多变,生动有致。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释卷。特别是作品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茶花女》的成功无疑是巨大的

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尽管上流社会恼怒地批评道:渲染妓女生活,是“*荡堕落”、“低级下流”。但更多的人们则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她的灵魂悲号,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彻肺腑的悔恨,都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令人“心神飞越”。

小仲马一举成名,他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了。剧场爆满,万人空巷。当小仲马将《茶花女》演出大获成功的消息,告诉远在比利时的父亲时,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父亲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

小仲马的处女作《茶花女》所取得的成功无疑是巨大的。虽然小仲马后来发表的无数优秀问题剧,今日爱好者都已寥寥无几,但这一部作品就足以使他取得如大仲马一样的名声。《茶花女》也许在社会道德方面未必替小仲马争得好的评价,但却实实在在令这位作者在死后依旧名垂千古。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大小仲马”构成了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父子双壁”的奇观。

《茶花女》后来被改编成歌剧,由意大利著名的音乐家威尔第作曲,影响更为深远。不久,无论是剧本还是小说,很快就跨越国界,流传到欧洲各国。它率先把一个混迹于上流社会的风尘妓女纳入文学作品描写的中心,开创了法国文学“落难女郎”系列的先河。而它那关注情爱堕落的社会问题的题裁,对19世纪后半叶欧洲写实主义问题小说的产生,写实性风俗剧的潮起,却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茶花女》也是最早被介绍到我国的西方文学名著。1897年,著名翻译家林纾将它介绍到我国,当时译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产生了“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魂”的巨大反响,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1907年,我国留日学生组织“春柳社”,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在日本东京首次公开上演,这次演出还标志着我国话剧的开端

雨果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在小学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中称《船长》)。《“诺曼底”号遇难记》还被选入教材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十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课和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十一课。

1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

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深深体会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贵。他既有父亲的爱国血统,又以这些伟人为榜样,甚至言行之间常把自己比作那些历史中的人物。

有一天,他在桌旁叙说斯契瓦拉的事迹,在座的人全都很惊讶地看到卢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烧的炉火之上,来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壮举。这种早熟早慧的表现,正是卢梭特有天资的最初显露。

2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

1866年生于法国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曼所热衷的是表现自我精神探索的直接经验。

以主人公人生遭际中的灵魂经历构建情节框架是他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诚如中国著名学者罗大冈说,“伟大的心”和“真诚的艺术”是贯穿罗曼·罗兰创作道路始终的原则精神。

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作为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坚持自由真理正义,为人类的权利和反法西斯斗争奔走不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

3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

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一生的创作时期长达六十年之久,是个多产的作家,也是个多产的诗人。他前期的创作,基本上是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立场上,同情人民疾苦,希望通过改良社会,解决矛盾。后期创作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因素。

雨果的作品冗长,在他巨大的作品中,有的是离题、重复、无用的发挥,例如《悲惨世界》预计写六卷,最终却写了十卷。全面兼顾也是他的特点。语言方面,形容语往往出人意外,或者雨果将具体的形容词与抽象的名词相结合,或者相反,或者形容词具有新含义,而是人则是这种含义的创造者。

4亚历山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

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剧本)、《基督山伯爵》(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长篇小说)等。

作为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阵营中的一员,他主张废除掉古典主义给戏剧定下的众多的清规戒律。他和许多的浪漫主义作家一样认为戏剧要向观众展示生活的激情,观众才会为之感动。

他在1829年所创作的历史剧《亨利三世及其宫廷》里,就开始体现出他这样的创作理念。这部初登文坛的戏剧作品实际上也是他自己本人性格的最好的诠释。

5居伊·德·莫泊桑(Henri 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

19世纪后半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俄国契诃夫和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品有《项链》、《漂亮朋友》、《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等。

莫泊桑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其三百余篇短篇小说的巨大创作量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

他的短篇所描绘的生活面极为广泛,实际上构成了十九世纪下半期法国社会一幅全面的风俗画,更重要的是,他把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就是由他短篇小说的成就所奠定的。

  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史达尔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悱恻缠绵。而史达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传统。 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和阿尔弗莱·德·维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 、《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了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了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国葬。 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了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曾和乔治·桑有过短暂恋情的青年诗人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是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组诗》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年-1855年)的抒情诗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大仲马(1802年-1870年)创作了大量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俄国和东欧

  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1812年拿破仑入侵失败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革命之后出现的。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年-1852年)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他的《俄国军营的歌手》歌颂军人的爱国壮举,赞美俄罗斯民族伟大的复兴。雷列耶夫(1795年-1826年)创办《北极星》,宣传浪漫主义思想。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等早年都是浪漫派,后来转向现实主义。莱蒙托夫(1814年-1841年)是俄国最坚定的浪漫主义诗人,长篇叙事诗《童僧》和《恶魔》塑造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达反暴政的革命理念。小说《当代英雄》第一次塑造“多余人”形象,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波兰的亚当·密茨凯维奇(1798年-1855年)和匈牙利的裴多菲(1823年-1849年)。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和反对异族奴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结合起来。密茨凯维奇的《先人祭》抨击沙俄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卖国贵族的行径。裴多菲则以《民族之歌》和《自由与爱情》等诗作歌颂为争取自由的斗争。

  美国

  由于美国和欧洲在历史、文化上的种种不同,以欧洲通行的文学流派的概念来衡量美国文学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十分准确。但由于美国文学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一个部分,因此通常人们也将美国文学史放入整个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内来研究。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高涨,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重视人的精神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蔚为大观,至此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蓬勃发展。 爱默生(1803年-1882年)和梭罗(1817年-1862年)是超验主义理论家,最先提出浪漫主义的主张。他们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该回归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华盛顿·欧文(1783年-1859年)、詹姆斯·库柏(1789年-1851年)和爱伦·坡。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在他的小说中,“美国文学”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国文学的拘束。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爱伦·坡主张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的升华,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死亡、凶杀、复仇为题材,揭示人的幻觉状态和变态心理,他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共同被尊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 美国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以纳撒尼尔·霍桑(1804年-1864年)、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年-1891年)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对“隐秘的恶”进行挖掘,《红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以及教会的虚伪和不公,象征手法运用纯熟。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经历编纂、扩充诗集《草叶集》,歌颂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鼻祖。梅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长描写航海奇遇和异域风情,代表作《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白鲸”已经成为一种超然的、对人类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图腾。

代表人物有威廉·华兹华斯、乔治·拜伦、雪莱、约翰·济慈、瓦尔特·司各特等,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一、代表人物

1、威廉·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曾当上桂冠诗人。其诗歌理论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他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最重要的英语诗人之一,其诗句“朴素生活,高尚思考(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被作为牛津大学基布尔学院的格言。

2、乔治·拜伦

乔治·拜伦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

3、雪莱

珀西·比希·雪莱(英文原名:Percy Bysshe Shelley,公元1792年8月4日—公元1822年7月8日),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

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霍舍姆附近的沃恩汉,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牛津大学开除。

1813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4、约翰·济慈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年10月31日—1821年2月23日),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杰出的英国诗人作家之一,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济慈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创作诗歌,将多种情感与自然完美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影子。他的诗篇能带给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

他去世时年仅25岁,可他遗下的诗篇誉满人间,他的诗被认为完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色,济慈被人们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5、瓦尔特·司各特

沃尔特·司各特爵士,英国著名的历史小说家和诗人。他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市,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爱丁堡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当过副郡长,他以苏格兰为背景的诗歌十分有名。

而后逐渐转行开始写作历史小说,终于成为英语历史文学的一代鼻祖。在他死后,浪漫主义时代也随之走向结束。

二、代表作品

1、《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巴黎圣母院》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ト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该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及音乐剧。

2、《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 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该作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

3、《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是1812年-1828年拜伦创作的长篇叙事诗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1812年-1828年出版。

诗中主人公恰尔德·哈罗尔德是一位高傲叛逆的拜伦式英雄,第一章叙述他在葡萄牙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和普通百姓的苦难,在西班牙见识了西班牙人反抗拿破仑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叙述在希腊、阿尔巴尼亚的游历,反应了对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思考。第三章写滑铁卢战役之后,普通人的境遇并无根本改善,传达了死亡是一种解脱的思想。

第四章是在意大利完成的,号召意大利人团结推翻奥地利的统治。贯穿全诗的是拜伦对自由的歌颂。

4、《唐璜》

《唐璜》是长篇诗体小说,作者是拜伦。

该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5、《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剧,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简称《普罗米修斯》)是雪莱的代表作,它表达了雪莱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理想。

诗剧是雪莱移居罗马时写作的,完成于1819年。当时,欧洲神圣同盟和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的黑暗统治以及它们对人民的残酷镇压,激起了诗人极大的愤慨。于是他利用古希腊神话的素材,创作了这一诗剧,表达自己反抗暴政的思想。

——浪漫主义文学

恩,艾杜阿、杜夏丹,法国小说家。《月桂树被砍掉了》( 1887 )。 马塞尔·普鲁鲁斯特,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 威廉·福克纳,同美国小说家。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 1929 )、《我弥留之际》( 1930 )获得 1949 年诺贝尔文学奖。 詹姆斯·乔伊斯英国小说家《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1916 )、《尤利西斯》( 1922 )、《芬尼根们的苏醒》( 1939 )。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小说家。《达罗卫夫人》( 1925 )、《副灯塔去》( 1927 )、《浪》( 1931 )。 存在主义:萨特,法国小说家,短篇小说集《墙》( 1939 )、获得 1964 年诺贝尔奖。长篇小说《恶心》( 1938 )、剧本《苍蝇》( 1942 )、《间隔》( 1945 )、《死无葬身之地》( 1946 )、《肮脏的手》( 1948 )、《魔鬼与上帝》( 1951 )、长篇小说《自由之路》( 1945-1949 )、哲学著作《存在虚无》( 1943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947 )、自传《词语》( 1955-1964 )。 加缪,法国小说家。长篇小说《鼠疫》( 1947 )中篇小说《局外人》( 1942 )、《随落》( 1956 )、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 1957 )、散文集《反与正》( 1937 )、《婚礼》( 1939 )、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 1942 )、《反抗者》( 1951 )。 新小说派:娜塔丽·萨洛特:法国小说家。《向性》( 1932 )、《一个陌生人的肖像》( 1947 )、《天象馆》( 1959 )、《金果》( 1963 )、论文集《怀疑的时代》( 1956 )、自传《童年》( 1985 )、米歇尔·布托尔:法国小说家《米兰弄堂》( 1954 )、《时间的运用》( 1956 ,又译成时间表)、《变》( 1957 )、《变》( 1960 )、克洛德、西蒙,法国小说家 1958 年获诺贝文学奖,《草》( 1958 )、《弗兰德公路》( 1981 )、《风》( 1957 )。 罗伯·格里耶,法国小说家。小说《橡皮》( 1953 )、《窥视者》( 1955 )、《嫉妒》( 1957 )、《在迷宫中》( 1959 )、《快照》( 1962 )、《反复》( 2001 )等,**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 1961 )、传奇故事《重现的镜子》( 1985 )。 古典主义时期的主要作家 约翰班扬 亚历山大蒲伯 丹尼尔笛福 乔纳森斯威夫特 亨利菲尔丁 塞缪尔约翰逊 理查德比谢立丹 英国新古典主义 屈雷顿 蒲柏(1688~1744)Pope,Alexander 英国诗人 约翰生 《格理弗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 琼森,B(Ben Jonson 1572~1637)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l802~1870),法国19世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法国人,1803年出生。其祖父是候爵德·拉·巴那特里,与黑奴结合生下其父,名亚历山大,受洗时用母姓仲马。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亚历山大·仲马屡建奇功,当上共和政府将军。大仲马终生信守共和政见,一贯反对君主专政,憎恨复辟王朝,不满七月王朝,反对第二帝国。他饱尝种族歧视,心中受到创伤。家庭出身和经历使大仲马形成了反对不平、追求正义的叛逆性格。他出生在一个将军的家庭,父母早丧,生活贫困。青年时代,他做过公证人事务所的见习,当过奥尔良公爵的抄写员,参加过1830年的七月革命,当过炮兵连的副连长。1848年革命时期,大仲马曾带兵进入巴黎,并编辑报纸。拿破仑第三发动政变后,他被迫流亡国外。1860年他到意大利去协助加里波第征战。大仲马死于1870年12月5日。 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类型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大仲马的剧本《享利第三及其宫廷》(1829)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问世一年。这出浪漫主义戏剧,完全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 大仲马的复杂的带有冒险色彩的生活经历,为他创作出离奇曲折的故事提供了条件。他一生创作的小说达100多部,都以情节生动紧张取胜。大仲马小说多达百部,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为内容,情节曲折生动,处处出人意外,堪称历史惊险小说。异乎寻常的理想英雄,急剧发展的故事情节,紧张的打斗动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结构,生动有力的语言,灵活机智的对话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最著名的是《三个火枪手》(1844),旧译《三剑客》、《基督山伯爵》。《基度山伯爵》的故事梗概: 一个正直勇敢的青年水手,正当他对生活充满着好的追求的时候,由于被嫉妒他的人告密陷害而下狱,在黑暗的牢房里度过了整整十四个年头。他按狱友提供的线索,找到宝库,成为百万富翁。他改名基度山伯爵,靠“万能的金钱”,他随心所欲,对有恩于他的船主摩莱尔报了恩,对陷害过他的仇人马瑟夫伯爵、银行家邓格拉斯和法官维尔福,一一作了惩罚。这就是小说。小说情节紧张生动,富有传奇色彩,很引人入胜,因此在世界各国十分流行。托马斯格雷

希望采纳

除雨果之外,在法国,大仲马的私生子小仲马(1824~1895),也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戏剧的代表性剧作家,他的著名剧作《茶花女》(1852),可以说是法国式的浪漫主义的延续。

《茶花女》也是较早进入中国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20世纪初,林琴南曾意译了这个剧的故事情节,取名为《巴黎茶花女轶事》。1907年,中国的留日学生李舒同等,也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就此揭开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序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328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