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笔记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笔记,第1张

书里讨论的几个大问题:

问题一:美的本质,其实就是关于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关系的问题

   美学史上五大主义

                a 古典主义:物体形式 - 比例,平衡, 和谐。比如毕达哥拉斯的自然科学观点,黄金分割。亚里士多德《诗学》。寓变化于整齐。西塞罗。文科尔曼《古代造型艺术史》,莱新《拉奥孔》,朴素唯物主义

                b 新柏拉图和理性主义: 美既完善 - 把柏拉图理式说和神学结合,认为每类事物都有原型,也就是上帝“目的”,要达到它的内在目的,就是完善,就是美。 比如莱布尼兹,鲍姆嘉通《美学》,同声相应,内外相应,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

                c 英国经验主义: 美既快感,美既愉快。-- 注重对美感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观念联想, 同情说,情欲说。

                d 德国古典主义: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  -- 力求辩证统一。康德,歌德强调个性特征,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的游戏冲动,黑格尔 - 美是理念(内容)的感性(形式)显现,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e 俄国现实主义: 美是生活,唯心到唯物

问题二: 形象思维

古希腊 - 模仿自然

经验主义提高了感性认识的地位

问题三:典型人物性格的两大问题

重点是一般还是特殊? -- 十八世纪以前典型的重点在普通性(一般)上,十八世纪以后转移到个性特性(特殊)上面

从一般(概念)出发还是特殊(现实)出发 ?--- 歌德主张特殊出发,黑格尔主张一般出发

类型说和定型说的哲学基础是普遍人性论 -- 写出最普遍的东西才能得到最普遍的影响

问题四: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为历史时期不同文艺流派,但在这里指的是在精神上有实质区别的两种文艺创造方法

作为流派的浪漫主义的特征:主观性,回到中世纪(民间文学),回到自然(卢梭)

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

作为流派的现实主义的特征:客观性,扩大到整个时代的‘人情风俗史’(战争与和平)

现实主义 - 本质的精确性,自然主义 - 想象的精确性。自然主义是艺术的否定。

作为创作方法来讲,现实主义就是古典主义。所以最终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争执。古典主义直接反应现实,浪漫主义这把现实提升到理想来表现。但两者其实并不完全对立,只是各有侧重,可以统一。

艺术及反映客观现实又表现主观理想,所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本质上都不可缺少。

问题五:什么是审美:移情说(知觉型) vs 内摹仿说(运动型)

移情说:审美的对象其实就是另一个客观的自我

物我同一,审美的同情具有解放自我和扩大心灵的作用

山立起来就是一种移情

美感是在一个审美对象你感觉到的自我价值感?

内摹仿说:审美者分为参与者和旁观者

个人思考的问题:

东方美与西方美

东方美强调 留白 意境  移情

方美 强调 内在的逻辑性,就算形象思维也是如此

看到佛像,龙纹的各种乐器盛具,其实也有各种象征,还有繁杂的万工轿,在思考东方和西方的艺术,美学逻辑区别在哪里?东方是留白和意境?以及移情?那如何解释清代繁琐的雕花?禅宗又代表了古朴的思想。西方是内在的和谐和逻辑,是激情和或者理性的形式美?内在逻辑?--- 希望找到东西方美的区别

美学与哲学,时代的关系:美学思想后面都有其哲学系统的支持,以及时代的经济阶层政治的影响

美学争论和讨论的问题到底有哪些?

美的本质 - 快感?

美的功用

怎么才能产生美感 - 快感? 和谐? 移情?共情?

审美标准 ---内容个性美?形式美?典型? 第二自然?

美学是研究知(理性)情意(伦理)中的情,是感性认识,美学也是认识论的一种,是混乱的认识(感性认识)

美学历史与事件:

西方美学一直是哲学家感兴趣的,从模仿自然论,到内部理性和谐论,到移情论

希腊最早, 自然科学的美学观 - 和谐,形式主义(黄金比例)

苏格拉底 - 社会科学看美

柏拉图 - 文艺不能反映真,既理型,服务于政治,还认为文艺与理智对立,所谓迷狂

浪漫主义 -柏拉图,古典主义-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 - 有机整体概念,模仿的本能和和谐结合的美,净化说,逼真说,可信说

古典主义 :人本主义和现世主义

基督:神权主义和来世主义

文艺复兴:归纳打破了演绎的垄断,因果律代替目的论(天意安排)

典型化,理想化 (不是按照实有的而是应有的样子去描述)

普遍性 - 绝对美 - 形式美?比如比例?

新古典主义 - 普遍人性论

法国影响: 笛卡尔,理性,新古典,现实主义,封建阶级

英国影响: 培根,休谟,经验,理性与想象,浪漫,资本主义阶级 - 感官被冲击的两种反应- 认识(感觉),实践性(情感,快或痛感)

博克 - 崇高来自恐惧, 美来自愉悦 ,可以找书读一读  快感 痛感 -- 书名《论审美趣味》

狄德罗 - 自然美 理想美, 内在逻辑,纯粹美,依存美

德国启蒙运动 - 温克尔曼,莱辛

文克尔曼 - 高贵的单纯,静默的伟大

意大利启蒙运动 - 维柯 ,把人类心理功能分为三阶段,感受- 知觉,理智。原始人类抽象思考能力弱,所以人类最初的文化都是形象思维比如神话,诗昌盛。喜欢他说的形象思维两条规律:以己度物的隐喻(移情)和想象性的类概念(典型人物)

艺术品灵魂 - 想象力的一种形象显现,审美意向。逻辑概念是形象思维的对象,抽象思维的对象是审美意象。但最后都是高度概括的

歌德与习勒的分歧: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客观与主管,特性论与类型论

说来说去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各种看法,客观与主观,经验与理性派,歌德认为结合就是美

席有个很有意思的说法,现代人依恋自然,是因为人和自然分离了不再是整体,内心的理性和感性分裂了,就像病人渴望健康。希腊时代的人不特别看中自然就是因为那个时候自然和他们一体不稀罕。--- 具体到创作者因为心境不同也分为这两种

黑格尔 - 人改变外在事物,然后看到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劳动的本质在于人在自然中实践自己。美的实践性

黑格尔的神奇唯心主义:绝对精神(理念)上无限制无对立自发展的,自在自为的,理念的发展:先是概念,概念的对立是实在,然后统一成理念。人的心灵也如此。- 从这里引申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黑格尔三种艺术类型:象征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巴希:美感三种因素- 感性,形式,联想

汤显祖的情与梦美学观 

题文诗

因情成梦,因梦而亡,

因情复活,奇情异梦,

情愫抒发,情感弛骋,

梦中至情,无生无灭,

情幻梦幻,即梦即情,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情思悠悠,梦境绵绵,

情外之意,韵外之致,

人间至情,唯梦可尽,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一)情感内容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 

从情感美学角度来看,明清时代情感解放理论多偏重于情感内容的独立地位和艺术情感的社会功能,专注于情感的自然本质与伦理本质的冲突,未能注意到情感表现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情感的人文质与审美质的统一。而汤显祖的独特之处在于具有对情感表现形式的审美眼光和自觉意识,高度重视情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在情感表现形式上求奇出新,自觉以富有浪漫情调和理想色彩的梦幻形式来表现情感解放与审美超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了情感的内容本身和表现形式的统一,鲜明突出了情感表现形式的浪漫性和理想性特征,在情感美学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汤显祖“情”的美学观,撮其要点来讲,

1首先情感作为文艺创作的内驱力,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情感作为创作内驱力,具有本能自发性,它有冲破一切束缚超越生死之外的力量。

2其次,情与理的矛盾具有不可调和性。“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情与理的矛盾实质上是个体自由与专制制度,感性生命与理性规范的矛盾,是新的生活内容与旧的结构形式,审美理想与伦理归化的矛盾。而且,情与法(指封建法统)也是尖锐对立的,“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汤显祖体察到情感解放的历史趋势,断然提出以人情否定天理的主张。再次,指出情感审美化艺术化的必然性,“世总为情,情生诗歌”。“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怨,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既然文艺是情感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化,就必须重视情感的审美质,肯定艺术化情感的审美品格。

3再其次,要求“至情”与真知灼见的契合,“必参极天人微窈,世故人情”,把握事物规律性认识,深谙人生真谛,以此作为情感表现的必要保证。情感力量离不开理智力量,情感美渗透着理智美。汤显祖肯定了理性因素对情感的影响。这一观点纠正了唯情论的偏颇,深化了主情理论。 

明中叶至清中叶,以“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不可胜数。情感解放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汤显祖的“至情”论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要求,把情感在文艺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对情感表现的冲突美,崇高美给予最充分的肯定。汤显祖的“情”,是广义性情感,既包括如屈原般的忧愤之情,也包括《牡丹亭》中杜丽娘式的纯真的爱情。汤显祖基于“为情作使”的使命感和自觉性,呕心沥血为人间至情而讴歌,表现了历史先觉者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在把握艺术情感本质的基础上,汤显祖进而提出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问题。由于情与理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合“情”而不必合“理”,“情之所有”则“理之必无”就需要突破陈规,另辟蹊径,在情感表现的必然性前提下寻求情感表现的灵活性、特异性。而且“人世之事,非人事所可尽”。现实存在的感性情感,不是既定理性结构形式所能圆满表现的。现存的形式框架不能曲尽人情,如《牡丹亭》中,杜丽娘刻骨铭心的恋情是不能通过现存理性结构形式充分实现的,只能通过梦幻形式实现。 

3在汤显祖看来,情感表现形式和情感内容本身同样重要,二者的统一,是情感美学的根本问题之一。 

为了达到情感内容本身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统一,汤显祖强调创作主体的情感素质问题。他认识到,选用超常超现实的艺术表现形式自由地表达至情,既合情感抒发的目的性又合艺术创造的规律性。“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非物寻常得以合之。”奇异表现形式的选用取决于作家的“灵气”,而“灵气”则源于创作主体的情感素质。情感素质所具有的自由特质和神奇魅力激发“灵气”,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因而创造出表现“至情”的奇异形式。从汤显祖所强调的“奇士”与“奇文”的关系中也可以看出他重视作家情感素质的能源作用。对奇异超常艺术表现形式大胆肯定和热烈追求,并热心为志怪传奇小说集点校作序(如《合奇序》、《艳异编序》等),是基于其浪漫主义的情感美学观的。他认识到,从哲理层次上来说,志怪传奇作品中那些“奇僻荒诞”、“可骇可愕”之事,出神入化地表现了天地间“奇伟灵异”之气;就社会层面而言,则是在奇幻情节中寄托作者愤世嫉俗的幽深怀抱。“意有所激荡,语有所托归”,他特别寄意和激赏于传奇作品中奇人奇事,推崇以奇人奇事表达奇情异气的艺术手段,表现了作者作为情感解放先驱超越流俗的异端精神和创新眼光。 

总之,汤显祖注意题材内容抒发至情与表现形式上以奇写常的统一,要求把富于激情的情感内容和浪漫主义的奇异形式结合起来,把“为情作使”的使命感和自觉性与以奇传情的创新性和求异性结合起来,把内容的情感美和形式的奇异美结合起来,尽情又尽奇,三者统一为浪漫主义的理想美,这标志着汤显祖情感美学理论的独特光彩。 

    (二)梦幻与情感、文艺的交互关系 

明清时期,写实派与幻诞派流派分明,各有所长。汤显祖虽然推崇奇异超常的艺术表现形式,但从其创作实践来看,并未简单移植那种奇僻荒诞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而是用以奇人奇事来表现奇情异气的传奇路数。他的“临川四梦”(尤其是《牡丹亭》)以奇写情而选择了梦幻形式。他虽大力强调作品的奇异情调和幻诞色彩,但其戏剧创作的梦幻形式又有别于纯粹的幻诞派,他的梦幻形式以浪漫主义幻诞形式写人之常情,浪漫偏胜而归于情薮,避免了幻诞派唯怪是尚的弊端;他汲取了写实派中力主写平常而至奇之事的理论观点,又对那些表现奇情异气的传奇路数推陈出新。所以他所选择的表现人间至情的梦幻形式兼有浪漫主义之奇和现实主义之奇两种因素。 

梦幻是人的情感世界的想象性延伸,成为情感宣泄和情感释放的曲折途径和探索情感奥秘的特殊视角。从情感美学角度来看,文艺中所表现的梦幻是主体情感的幻化审美实现,是人的情感需求和情感遗憾的满足和补偿,成为情感解放的特殊手段。文艺中的梦幻载情早已成为一种图式,它为中国所特有,从魏晋志怪小说到唐传奇等表现人生如梦,梦如人生虚无思想。古典文学中,把梦幻形式,情爱内容和那种还魂复生喜剧性虚构图式结合起来,表现生死之恋中的情爱追求和情感理想。情爱型梦幻图式(特别是主人公的“魂梦幻事”)在元明清戏曲中成为一种时髦,如《扬州梦》、《画中人》、《西园记》、《梦中缘》等等。汤显祖对情爱型梦幻图式尤感兴趣,并自觉地加以利用进而推出新思维和新境界。在《牡丹亭》中,“情”为整个作品的灵魂,剧中女主人公成为“情”的人格化,“梦”为“情”的理想化,杜丽娘慕情还魂典型地说明了情感极致的超越特质。闺阁淑女杜丽娘游园伤春,因春感情,因情成梦,因梦而亡,最后因情复活,与意中人结为伉俪。剧中“惊梦”、“寻梦”实为寄情寻情,情意切切,情思悠悠;充满着情的温馨和爱的魅力。此剧作为中国古典爱情剧的高峰,以梦幻还魂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情爱追求,情愫自由和情感超越,是情爱梦幻世界的审美升华,其情境与梦境交融构成了富有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剧中女主人公执着追求爱情幸福和情感解放,矢志不渝。这种爱情自由和情感解放的执着追求,具有现代情爱色彩。从情感个性化角度来看,情感自由作为个人精神自由的象征,表现出个体性和自我性色彩。汤显祖注意表现人物情感个性特征,抓住主要人物情感表现的内在逻辑,同样是情痴,而“杜之情痴而幻”(指理想性),“柳之情痴而荡”(指奔放性),《牡丹亭》男女主人公情感个性特征比较明显。从明代到清代,对情感个性化认识逐渐深化,而汤显祖早已先在戏曲创作中实践了这一点。情感个性化是符合文学个性化这一根本规律的。汤显祖缘情写梦寄情于梦,通过梦幻形式充分地显示了自己情感价值取向和情感美学新的特色。 

汤显祖对这种情爱型梦幻形式创作特点,从理论上概括为“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并对梦幻与情感,梦幻与文艺关系进行了探索性思考,在汤显祖看来,梦既是一种情感理想,又是艺术中情感表现的特殊形式要素。文艺的情感本质决定了可能而且必要运用梦幻表现形式,“谁曰梦无根,此折是也。惟此处种下奇情,才有异梦”。梦幻形式成为艺术建构的形式要素影响到艺术构思,戏眼文心,如在《牡丹亭》中,梦幻作为艺术构思的法门成为全剧的关键,有梦才成为戏,有梦才有动人心魂的艺术魅力。 

汤显祖的这一理论概括对于深入探讨情感、梦幻、文艺交互关系具有启示意义。关于情感与文艺的关系,文化情感本质论为汤显祖情感美学观的基石。中外情感美学理论都认为情感为文艺之本体,这里无需赘述。关于梦幻与情感的关系,汤显祖理解为情感决定梦幻,“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若作进一步分析,

首先,梦幻这一想象性虚幻性世界,最适合于情愫抒发,情感弛骋。梦幻中的情感不仅可以突破道德约束和理性规范,且可以突破事理逻辑和时空逻辑,它遵循的是情感逻辑,有利于感情的自由抒发。

其次,梦幻不仅对人的情感隐秘进行透视和曝光,而且作为精神性活动具有理想性、创造性特征,它反映了主体的情感愿望和情感理想。梦能补偿情感缺憾,使现实中得不到的情感需求在“梦想”中甜蜜地、圆满地实现。情感的理想性与梦的幻想性同一,情幻与梦幻合一。梦幻形式的迷离恍惚色彩和怪诞浪漫情调,无疑强化了情感的超越力量。汤显祖自谓:“弟传奇多梦语”,他的传奇作品“临川四梦”所获得的巨大成就,便是用梦幻形式抒发情感的最好证明。 

关于梦幻与文艺的关系,汤显祖把梦幻视为文艺建构的特殊形式要素,梦幻为情感理想的审美化艺术化,“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若深入分析,

首先,梦象与艺象都具有形象特征。只是前者具有随机性和变幻性,后者具有有序性和稳定性。

其次,梦境和艺境都是虚境。梦境是无意识状态下驰骋想象自由遐想的产物,具有想象性和虚幻性特点。文艺创作离不开虚构和想象,它是文艺创作的内在要求。梦幻与文艺都需要想象和幻想。

再次,梦思和艺思都是余韵悠长的。梦思可供情感回味,令人难以忘怀。艺思更是如此,强调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有诗为证,“小园须着小宜伶,唱到玲珑人犯听。曲度尽传春梦景,不教人恨太惺惺”。梦思和艺思都具有理想因素,只是梦思是情感理想而并非是自觉反映,而艺思源自创作主体一定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指导。 

从中国情感美学发展历史来看,汤显祖强调内容情感美与形式奇异美的统一,注重以梦幻形式与人情之常的开拓出新,有着超然独到的美学眼光。他特别重视梦幻的理想性和浪漫性特征,注意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对立。“人世之世非人世所可尽”,人间至情,唯梦幻中才可尽。所以汤显祖为尊情而有意识地利用梦幻,把梦幻当作戏曲艺术构思的法门。“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揭示了情感宣泄以梦幻形式加以表现的必要性和审美性特征,尽情而又尽美,既符合心理要求又符合艺术要求。汤显祖对梦幻形式的艺术运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对梦幻艺术的自觉创造性是建立在深刻地美学把握之上的。 

汤显祖的情感美学观具有浓厚的浪漫性和理想性特征,其情感美学观停留于浪漫主义阶段。从美学角度看汤显祖情感美学观具有浪漫主义流派特色,是情感美学发展史上的理想派,或者说他把情感美学自觉地推进到浪漫主义阶段。另外,汤显祖情感美学观的浪漫主义精神是与悲剧精神表里融通的。试想,“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这一句话包含了多少难言的悲痛和辛酸~悲剧意识成为梦幻艺术创作的最深层动因。人通过种种幻想来实现对自身情感悲剧、情感异化的超越,这种努力本身就具有悲剧品格。 

从一般美学意义而言,文艺中梦幻形式不仅充分表达个体情感价值要求,展示情感价值取向,而且按照美的规律把情感对像导向审美化和理想化的有机统一意象。梦幻提供了按主体的情感取向和审美情趣表现的广大空间,人们心中积蓄的情感隐秘可以在梦中得以自由实现。因而,文艺中梦幻这种想象自由、虚构自由是人的情愫和生命力的自由挥发,也就意味着审美自由和审美超越。 

所以说,汤显祖以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独到超拔的美学眼光,在对文艺情感本质深刻把握的基础上,高度重视情感内容与表现形式的统一,要求“为情作使”的使命感自觉性与以奇写情的创新性求异性相结合;对梦幻与情感、艺术的关系作了探索性思考,自觉致力于以梦幻艺术实现情感解放与审美超越。汤显祖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把情感美学推进到浪漫主义新阶段。 

绘画的风格主要有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达达主义、现代派及未来派等。

国画包括卷轴画、壁画、年画、版画等各种各样的门类。有时特指以中国独有的笔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长期形成的传统而创作的绘画。

中国画现分为三大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有工笔与写意两大种画法;有卷、轴、册、屏等多种装裱形制。

扩展资料

绘画历史:从古埃及和中国等东方文明古国发展起来的东方绘画,与从古希腊、古罗马发展起来的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绘画,是世界上的两大绘画体系。

这两大绘画体系在历史上互有影响,对人类文明都作出了各自独特的重要贡献。

绘画本身的可塑性决定了它具有很大的自由创造度,它既可以表现现实的空间世界,也可以表现超时空的想象世界。

画家可以通过绘画来表现对生活和理想的各种独特的情感和理解,因为绘画是可视的静态艺术,可以长期对画中具有美学性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欣赏、玩味、体验,所以它是人们最容易接受而且最喜爱的一种艺术。

-绘画

19世纪上半叶,法国经过大革命的洗礼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确立,人权思想深入人心,尊重个性、强调自我、注重个人情感成为新的时代风尚。这时尽管新古典主义在艺术界仍占有优势,但它所崇尚的那种不变的美的模式和对客观物件的执著研究,同时代精神格格不人,成为束缚艺术发展的陈腐教条,代之而起的是强调主观情感、追求个性表现的浪漫主义艺术。

浪漫主义不仅在法国出现,它也风行整个欧洲。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同新古典主义一起并行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文艺思潮,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意识形态,在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各个文化领域均有所表现。

浪漫主义通常包含着两个涵义:一个涵义指一种创作方法,它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存。即按照生活应该有的理想化的样子去描绘生活;另一个涵义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各国的文学艺术思潮。这儿的浪漫主义主要是指第二个涵义。

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

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古典主义艺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创造出一整套方法和规范,这些规范主要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模仿,对共性的赞赏和颂扬。与古典主义相对的浪漫主义艺术,则从表现客观物件转向了表现人的主观世界,它全力去揭示人的心灵和独特的自我,放弃了古典主义那种普遍而绝对的共同美,去追寻每个人自己内心的理想美。浪漫主义不再把自然作为原型,

而是把它作为“假托”,以富于诗意的想像和热情,通过自然形象寄予个人的情感,艺术成为了以个人感情为基础的创造。这种强调主观感情,努力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是浪漫主义的第一个特征。

浪漫主义并不是一种旧的艺术风格,

它不像古典主义那样有固定的传统模式,而主要表现为一种思想上的态度和倾向。一些艺术家对官方的正统艺术或公认的传统产生怀疑,认为这些艺术有太多的虚伪和假像,带有太多的人工痕迹。他们竭力追求那种自然的、野性的和多姿多彩的境界,总是试图去表现那些不熟悉的、陌生的和新奇的世界,表现异国情调和模糊的幻想,艺术家们从中世纪的传奇故事,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醉心于色彩和富于动感的构图。总之,一切能够激发艺术家热情和想像的事物都成为他们创作的对象。这种追求新奇的思想态度是浪漫主义的第二特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362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