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姓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生日:1770年12月16日
星座:射手座
出生地: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城市--波恩
地位: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编辑本段]贝多芬生平介绍
“竭力为善,爱与自由甚于一切,即使忘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贝多芬(1792年手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他出生于夫拉芒家族,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叫鲁特维克,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团长,父亲是一个酗酒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母亲是一个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分,父亲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像莫扎特那样的神童,从小就把他一人和提琴关在家里,或整天逼在羽管键琴旁边练习。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 公认的最像贝多芬Beethoven的画像
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Christian Gottlob Neefe,1748-1798)的助手。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亲死后,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这时莫扎特却已不在人世了。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地便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别是即兴演奏)的称谓。以后,他先跟弗朗茨·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1732-1809)学习,后来跟申克、阿勃列希贝尔格(Johann Albrechtsberger,1736-1809)和安东尼奥·萨列里(Antonio Salieri,1750-1825)等人学习。他在波恩通过同知识分子勃莱宁的交往,接触到当时许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从他们那儿,受到"狂飙运动"的思潮影响。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长尤为迅速。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石膏面模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怆》、《月光》钢琴奏鸣曲和“克罗采”小提琴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Pianoforte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晚年失聪;他从1796年26岁时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贝多芬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第三“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群众护送着他的棺枢,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Desk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它过去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
贝多芬的作品《第九合唱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三、第四、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月光曲》、《悲怆钢琴奏鸣曲》、《庄严弥撒曲》,《命运》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编辑本段]贝多芬的创作生涯
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
A portrait of the 13-year-old Beethoven贝多芬一出生就开始了他与命运的抗争。父亲想开拓他的音乐天赋,总是把他当作神童一样四处炫耀。四岁的时候,父亲就让他整天坐在洋琴(洋琴是一种形式和组织都类似于钢琴的乐器,是在钢琴出现之前的一种键盘乐器)前,或是把他和一把提琴一起关在一间屋子里。父亲总是用暴力迫使他学习。十一岁时,贝多芬加入了戏院的乐队。十三岁时,他当上了大风琴手。他总算不厌恶音乐,这是非常幸运的事了。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 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 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剧都曾有过贡献。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贝多芬作为钢琴家所具有的娴熟技巧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不久就成为一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颇受欢迎,二十五六岁时就能轻而易举地把作品卖给出版商。Beethoven_house_of_birth出生地
贝多芬将近而立之年时就有了失聪的先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这是可想而知的。一时间他竟想到了自杀。贝多芬不断地谱写出大量的音乐作品。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对当时音乐观众所喜闻乐听的音乐的关注日渐减少。但是他却在不断地获得成功。贝多芬快到50岁时已经完全耳聋。结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变得更加孤独怪癖。他并不象先前那样多产,而且作品也给人以诘屈聱牙之感。那时他主要是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来观众而作曲。据说,他曾对一位批评家说,他的作品“不是为你而是为未来的一代而创作的。”
如果说这位超乎时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饱尝了失聪的辛酸,不如说那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最无情的嘲弄;如果说贝多芬不顾失聪的痛苦,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继续保证了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但是事实比想象的还要出人意料:实际上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岁月里,谱写出的乐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准。一般人认为他在晚年的岁月里创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他1827年在维也纳去逝,终年57岁。
Beethoven_death_mask塑像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但是和他众多的乐曲的数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动了人们的心弦,他们再也不认为器乐是一种次要的艺术。
贝多芬是一位颇具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扩大了它们的领域。他证明了钢琴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为使它成为第一流的乐器做出了贡献。贝多芬代表了音乐从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转变。他的作品给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乐曲带来启迪。
贝多芬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各种风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纳、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还为柏辽兹、古斯塔夫、马勒、斯特劳斯等许多人开辟了道路。
虽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几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贝多芬的乐曲比巴赫的乐曲拥有范围更广、数目更多的听众,而且贝多芬做出的众多革新比巴赫的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发展具有更为深刻的影响。
贝多芬的交响曲创作多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构思宽广、宏伟,思想深邃,形象对比鲜明,丰富多样,在曲式的处理上都达到了作品整体上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之中把原交响曲中的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改为谐谑曲,把歌剧中对人世间矛盾冲突通过斗争取得胜利的戏剧性表现手法运用到交响曲中,在第九交响曲中甚至加入了合唱,扩大了交响曲的表现能力与氛围。另外,在交响曲的创作中,贝多芬在配器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确立单簧管在乐队中的地位,在第九交响曲中使用四支长号等等,形成了一个新颖的风格,开始了一个新的领域,用这种创新的音乐形式充分表达了他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进步思潮,将欧洲古典乐派的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开创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
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 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 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贝多芬具有反叛精神和崇尚自由的性格,1807年,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
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你的地位是凭偶尔出生得来的。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也许实际情形比资料所载的更为暴烈,但贝多芬的朋友们设法把事情掩盖过去。魏格勒资料库中的《魏格勒和布鲁林家族的朋友贝多芬》有1837年12月28日里斯致魏格勒的信,提到:“假如没有奥普斯多夫伯爵等人在场,恐怕免不了发生殴斗,贝多芬已经举起一张椅子准备向里奇诺夫斯基亲王迎头痛击,因为贝多芬躲在房间里拴上门,亲王却把门撞开。幸亏奥普斯多夫挡在他们两人之间。”吵架的起因是贝多芬拒绝里奇诺夫斯基为他召晚宴的几个法国军官演奏。
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 (即第三、五、六、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 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而且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 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期。
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 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一八二七年,贝多芬去世时,众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来吊唁。
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学巨匠格里尔帕策曾经在悼词中说 “贝多芬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众人,从他们那里却一无所获,于是他就远离了众人。”能够让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与他相伴。人们为了纪念舒伯特这位年轻的天才音乐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边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园(Schubertpark)。如今,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园是众多游客流连的地方。
[编辑本段]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是音乐最高级的建筑师,他的天才在奏鸣曲-交响曲的思想结构形式中得到了表现。他的速记本显示出他构想的乐思是怎样一步步地最后形成的,也显示出他将这些素材注入必然的形式时付出了多么艰卒的劳动。
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乐章的规模扩大了,特别是扩大了尾声。他向海顿和莫扎特一样,把展开部看作是奏鸣曲式的动力中心。他的短小而深刻的主题为扩展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会,它们以猛烈的力量和气势展开。慢乐章在贝多芬手中具有赞美诗的特点,体现了贝多芬式的悲怆。他把小步舞曲乐章变为谐谑曲乐章,成为具有节奏动力的乐章,情绪从“纵情大笑”到神秘的和惊奇的。他把终曲扩大,成为在规模和意境方面与第一乐章相仿的一个乐章,使交响曲在凯旋中结束。
在贝多芬的艺术中,钢琴曲占据了中心位置,他的32首奏鸣曲,无论是对业余的钢琴家还是对音乐会独奏家来说,都是曲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被恰当地称为是钢琴家的“新约全书”(“旧约全书”是指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力度的对比。爆炸性的重音、高低音区的对置、切分音以及强有力的渐强都是贝多芬钢琴风格的基本特征。他对主题变奏曲的爱好也很有特点,在这方面他是一个高明的建筑师,他运用无穷尽的思想把最简单的素材建造成高耸云天的大厦。 当贝多芬想表达更加“强烈的情感”并在钢琴上开始采用新技巧时,其“炽热表达”的结果是琴槌的损坏和琴弦的断裂,贝多芬的一位抄写员这样描述道:“我经常把断了的琴弦扭下来,我来回忙活,拉出断弦,还要翻谱,我的工作比贝多芬要辛苦多了。”
贝多芬认为交响乐是向人类致词的理想手段,他的9部交响曲是有普遍感染力的精神戏剧。它们以席卷一切和激动的气势肯定了生活。在《第三交响曲(英雄)》中,贝多芬的风格成熟了。这个作品最初是题献给拿破仑的,他认为拿破仑是革命精神和人类自由的体现。当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来时,贝多芬对他不报幻想了。被激怒的作曲家从刚刚完成的作品上撕下题有献词的一页,改写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作”。
人们普遍认为第五交响曲是交响乐的原型,它具有一部交响曲所具有的一切。第七交响曲在多方面的感染力可与之匹敌。第九交响曲奏出了贝多芬最后期的深刻音调,它的终曲中,由人声唱出了席勒那著名的《欢乐颂》,那是响彻云霄的时代预言。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编辑本段]贝多芬的遗迹
贝多芬尽管生在德国,但是自从他22岁离开德国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维也纳。他在维也纳留下了众多的遗迹。
帕斯克瓦拉蒂楼房Pasqualatihaus
这座楼房以房子的主人命名,建造于1791至1798年间。在1804至1815年间,贝多芬曾经多次在这里居住过。在这里,贝多芬经历了他创作的鼎盛期,他的第4, 5, 6交响曲,第4钢琴协奏曲和歌剧《费德里奥》都是在这里创作的。
海利根施塔特遗嘱屋Heiligenstaedter-Testament-Haus 19,Probusgasse 6
海利根施塔特当年是维也纳城墙外很远的地方了,如今是维也纳北部高雅的别墅区。在这里,贝多芬在失去听觉的绝望之际,于1802年10月在这里留下了遗嘱,这所故居如今对外开放。Beethoven grave
英雄屋Eroica-Haus
在离遗嘱屋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贝多芬故居,这就是英雄屋,是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的地方。贝多芬的另外一部交响曲《田园》也是在附近的地方创作的。这座故居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座非常有名的新酒酒店。在充满城郊风情的小路上,游客可以领略到贝多芬当年创作的气氛。在这里,人们把贝多芬散步的小路称为“贝多芬小道”,小道的尽头,有一个“贝多芬休息处”。
贝多芬纪念碑Beethovendenkmal
在维也纳音乐厅对面,有一座贝多芬纪念碑,广场也因此而得名。这座建造于1880年的纪念碑上塑造的是贝多芬的坐像,周围是九个小天使,象征着这位音乐大师的九部交响乐。
贝多芬墓(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
1827年,贝多芬去世时被安葬在维也纳北郊的魏林格墓地。1828年,贝多芬的好朋友舒伯特去世时,人们把舒伯特也安葬在此。1888年,两位音乐大师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园。现在贝多芬的墓穴在32A区29号墓穴。
[编辑本段]贝多芬的主要音乐作品
交响曲:
第一交响曲 Op21 1794--1796 C大调
第二交响曲 Op36 1801-180210 D大调
第三交响曲“英雄”OP55 1803-1804 降E大调
第四交响曲 Op60 180610 降B大调
第五交响曲“命运”Op67 1804-1808 C小调
第六交响曲“田园”Op68 1807---1808 F大调
第七交响曲 Op92 1811-18126 A大调
第八交响曲 Op93 1811-181210 F大调
第九交响曲“合唱”Op125 18242 D小调
第十交响曲 (遗稿) (未完成)
战争交响曲 Wellingtons Sieg Op91 1813 D大调
协奏曲:
第一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1 Op15 1796 C大调
第二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2 Op19 1794-1795 降B大调
第三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3 Op37 1800 C小调
第四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4 Op58 1805-1806 G大调
第五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5 Op73 降E大调
第六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in D Op61 1807
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in E flat WoO4 1784
钢琴与乐队的降B大调回旋曲 Rondo for Pinao and Orchestra in B flat WoO6 1795
合唱幻想曲 Fantasie fur Klavier,Chor Und Orchester Op80 1808 C小调
协奏曲 为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奏 Triple Concerto for vilin Cello and Piano Op56 1803-1804 C大调
小提琴协奏曲 Violin Concerto Op61 1806 D大调
浪漫曲两首 2 Romances Op40 & Op50 1802-1803 G大调和F大调
序曲:
莱奥诺拉 Leonore Overtures No1-1805 No2-1805 No3-1806 No4-1814
艾格蒙特 Egmond 1809
科里奥兰 Coriolanus Overture Op93 1807 C大调
斯蒂芬国王 King Stephen Op112 1811
向大厦献礼 The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p124 1822 C大调
骑士芭蕾音乐 Musik Zu einem Ritterballett WoO1 1790-1791
命名日庆典序曲 Ouverture “Namensfeier” Op115 1814 C大调
雅典的废墟 The ruins of Athens Op113
室内乐:
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
参考文献:《莫扎特的调性选择》 音乐评论者经常研究一个课题,即莫扎特为了表达特定的音乐情感状态而诉诸于特定的调性选择规律。有评论家把精力放在研究莫扎特极具特色的几个固定调如g小调,降E大调。也有的人试图比较任意两部大师不朽之作的调性风格。但为数不多的人能够精确阐明总共24个大小调式每个分别对于莫扎特作品的意义,而这个着入点相信会很有意思,而且十分轻松地能使莫扎特的作品找到更多的舞台空间。
对于一位十八世纪晚期的作曲家而言,确定一部作品调性的标准几乎是依赖于其亲身演奏的乐器体验,这样才能避免对于选择有些乐器该用什么调来演奏的难度和曲解。而通过他600多部作品表明,莫扎特很喜欢用0-2个升降号之间的调性音乐,3个升降号只是偶尔使用,4个以上的几乎从不使用;他并没有附庸海顿等其他同时期作曲家之大喜大悲之风雅而动辄4,5个升降号。在选择主调之后,他一般只会转近关系调,很少转到很远的地方去。
因此在D大调为主调的时候,他会发现其中有着与之强烈的调性对比的d小调,这种对比很少发生在关系调b小调,大多数情况是属调A大调和下属调G大调;有些时候在中音大小调F以及下中音降B大调都会包含其中。在一部D大调的作品中,他有时候会放进一些进关系调如C大调或E大调的几段作为特殊用途。但一些偏厚重的调式似乎对他没有太大的必要:在一个强烈的调性环境下,一个简单的中音转换可能会上演一出青天霹雳剧。
主调将会决定大多数作为对比作用的其它调性。不过莫扎特偏好使用几个固定调在一些特定的乐思中;并且这些附属调性用得越多,其中承载的情感氛围也就越浓郁。他不使用升C大调,个别除外(蒂托的仁慈第17段)或者升c小调(除非E大调为主调);升F大调,海顿最喜欢的一个调在莫扎特作品中像B大调一样稀有;降a小调只在转调的时候出现。
丝
对莫扎特而言C大调是一个最基本的调;他大多数的歌剧都是建立在C或者D大调。G大调的《巴斯蒂安巴斯蒂安娜》和降E大调的《魔笛》是个别现象。一些早期的歌剧在其它调上收尾;在那个时候,莫扎特还不相信有稳定的调性中心这一说法。C大调是一个温和开放,适合于每一个人的调性,它可能在钢琴协奏曲K503中有庄严的泛音,它会有费加罗《花蝶不再飞》的直率,采琳娜《情人啊,用这灵药》的温柔,《魔笛》第一幕终曲时的神秘。莫扎特很多伟大的作品都是C大调;主线通常是开放和人性的,比如《女人心》的序曲,朱庇特交响曲的开头或者钢琴协奏曲K467;C大调是无数莫扎特迷人乐思萃取的源泉。
c小调有更多的变化但却更统一的内涵:莫扎特很小心谨慎地使用这个意义重大的调式。我们可能会联想到这是不完整的庄严大弥撒曲K427的主调以及独创性的钢琴协奏曲K491,早在莫扎特创作神剧《得救的贝托利亚》时,他为那些不幸的祈祷者改成c小调,就像他改变弥撒曲K47a(仅两个乐章)的调性一样,并且他在未来创作的《伊多梅纽》中的祷告祭祀合唱也同样如此,这种僧侣般庄严的合唱《伊多梅纽》中多次出现。在《魔笛》中两个相爱的人的合唱前奏曲,为双键盘所写的赋格K426或者弦乐五重奏K546,当然还有在未完成的大弥撒里,c小调有着更为强烈的表达。宗教性格的c小调传递了共济会葬礼音乐K479a以及展开了伴随着共济会三声部的第2号《塔摩斯,埃及之王》音乐;之后c小调音乐成为了阴谋的记号,比如《魔笛》第2幕终场夜后的出场突然雷声大作便是如此
在一个长期的时间段里,莫扎特的c小调可能传达一种简单的恼怒或者挫折心理,比如《牧人王》第12曲,《假扮园丁的姑娘》第16曲,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艾莱特拉在《伊多梅纽》中的火山爆发咏叹调《欧莱斯特和爱雅斯神呵》;费兰多的小抒情调《即使被出卖,受侮辱》也是属于此类,在器乐作品中则有钢协K491和风琴小夜曲K384a。但在另一些作品里,愤怒显得更加有英雄性和挑衅心理,具有莫扎特的独创之处。比如《皇帝的悲剧》第22曲,《卢西奥西拉》中勇敢面对死亡的第22段;我们可以把这种感情联系到钢琴幻想曲K475以及钢琴奏鸣曲K457。作为英雄般的绝望c小调出现在《魔笛》开场塔米诺王子被大毒蛇追击那一场。有时候c小调只是一种忧郁的标志,比如《假扮园丁的姑娘》第21段,两个迷路不幸的女人-这里派生出一种可能,CPE巴赫的c小调影响了莫扎特的降E大调两部钢协K271,K482慢乐章中温柔忧郁特质以及交响协奏曲K364。
D大调是莫扎特壮丽,军队或者英雄胜利凯旋,极度自信的贵族阶级的调性,通常和小号和鼓联系起来,这点上莫扎特的很多歌剧都勾勒出很帅气的一副皇室场面,例如《皇帝的悲剧》,《西皮奥内的梦》,《唐璜》,包括《费加罗的婚礼》中的阿玛维瓦伯爵府。D大调还有另一种莫扎特性格,但很少使用。它的音乐在曲调上多彩斑斓,具有冥想气氛,最好的代表是他逝世前最后一部宗教合唱曲《圣体颂》K618。
d小调是一种人性焦虑渴望被多彩地表达出来的调性。比如钢协K466,弦乐五重奏K421,安魂弥撒曲。神剧《得救的贝托利亚》序曲,《扎伊德》中梅洛洛格第2号旋律,以及《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中遗失的慢板片段;在《唐璜》里长官在序曲以及第二幕终曲时辉煌的登场;《魔笛》中夜后第二次出现时狂怒的咏叹调。莫扎特从他孩提时期喜欢用F大调或D大调来表现悲惨的挫折以及教堂音乐-垂怜经K368a是比较成熟时期的范例。在成熟时期他已经很慎重地使用 d小调了,只有在表达某些特别的效果上并且调性正好是在主调的关系小调上才使用。
降E大调在莫扎特作为拿波里歌剧作曲家时期意味着庄严神圣。降E大调被用在《魔笛》和其它一些共济会音乐中(如第39号交响曲),但同样也有其他用途:在他一些圆号和钢琴协奏曲中,原本就欢快愉悦的曲调增加了一层高贵的气质;在《牧人王》里表达坚定不移的爱情。这个调对于莫扎特而言的作用是情感的对比,准确地表达出某种情绪的状态
楼E大调在莫扎特的器乐作品里几乎没有,更多的是在他的歌剧作品中。对于洛可可的作曲家和巴洛克时期一样都认为E大调是一个平和的调性,倾向于田园音乐和对自然的沉思:所以阿波罗在自我介绍时以牧羊人的身份来伪装,扎伊德向往自由,伊丽亚凝视着将要和她爱人幽会的花园以及伊多梅纽满怀感激地对平静的大海深情一瞥。这个调同样也是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慢乐章以及钢琴三重奏K542的主调。
E大调似乎还是莫扎特一个表示歉意和观点的记号:《假扮园丁的姑娘》里罗西娜请求爱神不要伤她的心;《得救的贝托利亚》里的阿米塔对她不爱国的行为乞求谅解。阿斯卡尼奥对于他不敢接近他所爱慕的人感到懊悔。利波莱罗推辞被迫使参加的晚饭邀请而请求原谅。其余的两个例子带有辩解和说教意味:阿方索对他的士兵朋友保证女人的坚定不移不过是想象力的臆造;萨拉斯特罗教育帕米娜太阳王没有复仇心的做人哲学。
e小调在莫扎特作品里十分罕见。《得救的贝托利亚》最后的合唱以气势宏伟的巴洛克风格e小调开始,之后因为单声圣歌的进入就转向了G大调。在一部被遗弃的两乐章的小提琴奏鸣曲K300c;早期的G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慢乐章以及一些教堂歌曲是e小调,由于某些原因,莫扎特避免运用此调。
F大调是一个乐观开放的调性,莫扎特把其得心应手地发挥到了极至。其中很多有趣的作品都是神童时期尝试的实验品,比如第一部小提琴奏鸣曲K13的小步舞曲;《女人心》第9段略带伤感的低音,《魔笛》第二幕开场,同样地也出现在《伊多梅纽》里的神殿场景里。当然了,没有哪个F大调能比《费加罗的婚礼》第18和27两段,《唐璜》里的第1,6和13和更加出色的第25段,或者帕帕基诺的第20段,《女人心》的第23段更好了。
f小调出现在《费加罗的婚礼》里园丁的女儿巴巴丽娜那并不怎么严重的悲歌以及《女人心》里阿方索无病呻吟的咏叹调中。我们可能会联想到《得救的贝托利亚》中所描绘的被击败的敌人在荒野外呻吟哭喊的场景。而最重要的运用是《唐璜》的第一幕长官死后的三重唱以及两部管风琴套曲K594,K608。
升f小调在钢琴协奏曲K488里是一个崇高的柔板调性,这个调是莫扎特表达痛苦悲伤的手段,但却很少在他的期余作品里再出现过,尽管莫扎特沉溺于它的关系大调A。而在《蒂托的仁慈》第一幕终曲时有很精彩的降G大调的曲例。
G大调像F和C大调一样是开放调性。它拉开了《费加罗的婚礼》和《女人心》两剧的序幕;在《唐璜》里则传递了泽里娜和玛塞托二人的激情;《女人心》里古列尔莫劝说费兰多的咏叹调《女人为什么这样残酷》有着诙谐幽默中掩藏的愤怒之感(比起费加罗类似情景使用的降E大调火气小很多)。在《牧人王》里则通过G来介绍伊丽莎的出场,而她那更加成熟迷人的情人出场用的是F大调。在钢琴协奏曲K453的第一乐章利都奈罗里G大调更是展现了多样的情绪。同样的表现可以在《第4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艺术歌曲《紫罗兰》里发现。
g小调和降E大调是两个莫扎特最具特色和个性的调性。在《第25交响曲》,《假扮园丁的姑娘》里阿米达的咏叹调;《扎伊德》里的《老虎啊,去磨你的利爪吧》,钢琴四重奏K478以及浪漫曲K466的中段都体现了愤怒激动的情绪。在《后宫诱逃》里有一种特别的喜剧式人物的进入出现在警卫奥斯敏爬到树上演唱咏叹调《如果发现可爱姑娘》;在《第40交响曲》的终曲时g小调的回归暗示了一出讽刺喜剧的结束。而在大多数情况下,g小调对于莫扎特而言是一种表达忧郁痛苦的无与伦比的手段,例如《第40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忧伤结尾;帕米娜误以为幸福已经结束的咏叹调帕《啊,我知道了》; 《卢西奥西拉》第一幕最后朱妮娅为他父亲的亡灵祈祷;康斯坦茨的忧伤之歌等。有时候这些悲伤是表面肤浅的,例如《巴斯蒂安巴斯蒂安娜》第14曲或者钢琴协奏曲K456里的慢板乐章。有时候也具有讽刺表现,例如《女人心》里的假装自杀情节,夜后咏叹调《遭受痛苦》里故作姿态的自怜。莫扎特早在作品9就开始用g小调,一开始并没有投入情感,但之后便逐渐开始富有戏剧性。他11岁时创作的幕间剧《阿波罗与海辛特斯》里的g小调就成功表达了狂怒和悲伤之情。之后在《皇帝的悲剧》中,他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这个调来表达其中忧伤情绪的扩张加重。在g小调旋律中,他一贯采用降二级和六级音:他令人羡慕地推导出了一套g小调的作曲体系。
降A大调有四个降号对于莫扎特而言是一种先进前卫的调性。但他经常使用这个调,早在K15dd的行板中就用降A来勾画出伦敦风格的交响乐章。在他的歌剧里,这个调只和《女人心》第二幕终曲布林迪西卡农有关系;此外迷人的艺术歌曲《在孤独的树林》也是降A大调,《第39交响曲》行板里也可以感受到这个调性的特别之处。
A大调作为田园风格的调性是莫扎特从他同一时代的前辈JC巴赫那里继承来的。最开始这个调对于他而言只是个温和平淡的感觉。但到了成熟期后,他逐渐发现三个升号的调性里蕴藏着美感,并被深深吸引住了,特别是当单簧管进入时(A大调是单簧管的首调)。当然作品有很多,听者只需辨别出温和平淡的A大调(例如《第29交响曲》)和温柔甜美的A大调(费兰多的咏叹调《爱的微风》)之间的精妙差别便可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了。这个调还经常表现一种宽宏大量的品质,成熟期的莫扎特在用A大调时,喜欢以主调的属音E来进入,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单簧管协奏曲》,只需一听便知道乐曲深深地打上了莫扎特的烙印。
a小调,一个没有升降号的简单调性是莫扎特最早在其交响乐作品中尝试的小调(遗失的K16a)。之后他将这个调与异国风味亲密联系了起来,比如《土耳其进行曲》,《第5小提琴协奏曲》末乐章的前奏曲以及《后宫诱逃》里的土耳其风情。同时也有着如钢琴奏鸣曲(K300d)的孤独情绪,热情洋溢的键盘作品K511,阿玛维瓦伯爵的宣叙调《我是胜利者》以及园丁姑娘桑德琳娜的咏叹调。在这些作品里仿佛和a小调都有着心灵感应,就好比后者与A大调紧密相联一样。
降B大调在莫扎特作品里经常在演员移动时候的动态运动下使用。费兰多的求爱之歌《啊,我理解那美丽的灵魂》,埃尔维拉对唐璜憎恶的《不能信任你》;帕帕基诺连声不满的哼哼都是在移动时演唱的;再加上打猎场景时候的回旋曲也是这个调。这个调同样象征着活泼机智,比如唐璜的勾引女性的咏叹调《把葡萄酒喝得酩酊大醉》。在很多莫扎特降B大调作品中都有着类似的智慧和精力。
降b小调最早出现在小步舞曲K8,之后的连祈歌K125,《第16弦乐四重奏》也有出现,但5个降号对于任何作曲家而言都多了些。所以很少被使用。
b小调出现在一些器乐作品中,作为D大调的衬托以取得更有色调感的效果,比如弥撒曲k186h。在他的歌剧作品里,《魔笛》终曲喜结良缘后的恋人合唱之前用的是b小调,目的是爆发出之后神圣庄严的喜剧结局而显得更有张力。《后宫诱逃》第三幕培德利罗的小夜曲《在我的祖国》中的b小调显得十分含蓄,尽管之后很快就被D大调所代替了。
这里必须被强调的是,对于在莫扎特时期的作曲家们而言,要确定一部作品的调性并不是靠一时灵感的幻想臆造,而是需要通过比较调性特征和曲式结构配器来决定的。莫扎特能够大胆创新地漫游在调性世界里-在费加罗中他将自己延长后的第二幕终曲设定为半音程调性(降E大调),傲然独立于整部以D大调为主调的歌剧之中。当他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时刻来详细描述一种特别的心情,他尽管并不总是能够让乐曲跳到他最喜欢的调上,但却总能够找到一个能够持久回味的替代品,并且一定能够适应演奏家们的实际表演能力的调性。其中一些他最能够运用自如的调性能够在一个中篇幅的宣叙调或者一小段咏叹调中随时可以被发现。单凭莫扎特对于“调性性格”所作出的贡献已经足以能够让他载入史册。 载于<音乐之友>
演出日期 演出名称 艺术家与参演团体 曲目介绍2014年5月8日 完全莫扎特·启程:2014五月音乐节开幕音乐会 指挥:吕嘉
单簧管:萨宾·梅耶
小提琴:宁峰
演奏: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莫扎特:《狄多的仁慈》序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2014年5月9日希腊神话之旅:欧洲嘉兰古乐团巴洛克音乐会 指挥/小提琴:法比奥·比昂迪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小调协奏曲、E小调协奏曲、降B调协奏曲。2014年5月10日跨越世纪的节奏:李飚和柏林爱乐打击乐团音乐会演奏:李彪克里斯多费尔·劳瑟 : 《战神之舞》、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巴赫巴洛克组曲》等。 2014年5月10日“向大师致敬”:吕思清小提琴独奏音乐会独奏:吕思清 2014年5月11日“完全莫扎特·回旋”:黄蒙拉与斯洛伐克小交响乐团音乐会指挥:尼古拉·朱利亚尼 莫扎特: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F大调第十三交响曲、
海顿:E小调第44号“悲伤”交响曲。 2014年5月15日“完全莫扎特·灵感”:德国莱比锡弦乐四重奏音乐会第一小提琴:斯特凡·阿兹伯格
第二小提琴:蒂尔曼·布宁
中提琴:伊沃·鲍尔
大提琴:马蒂亚斯·穆斯多夫 C大调第19号弦乐四重奏2014年5月16日土耳其进行曲:欧洲双钢琴音乐会 钢琴:
埃德加·维尔索契
乔治·柴德兹 1、G大调演奏慢板和变奏曲 -莫扎特(曲)
2、D大调演奏奏鸣曲(四手联弹)-莫扎特(曲)
-演奏:埃德加·维尔索契、乔治·柴德兹
3、F小调第23演奏奏鸣曲 - 贝多芬(曲)
降A大调第31演奏奏鸣曲- 贝多芬(曲)
4、D大调双演奏奏鸣曲- 贝多芬(曲)
-演奏:埃德加·维尔索契、乔治·柴德兹 2014年5月17日美国金曲薄-国王歌手合唱团音乐会 国王歌手合唱团纪念哈罗德·阿伦和乔治·格
什
流金岁月:美国情歌金曲簿 2014年5月17日杨雪霏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室内乐音乐吉他:杨雪霏
国家大剧院YOUNG四重奏(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意大利小夜曲
D大调吉他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 2014年5月18日环游世界:德国铜管乐团金色畅想音乐会德国铜管乐团D大调第二协奏曲
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
歌剧《唐豪瑟》合唱选段
《加勒比海盗》选曲 2014年5月18日“完全莫扎特·庆典”《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经典歌剧音乐会艺术家:
林子豪饰 费加罗
杨明玉饰 苏珊娜
王宇航饰 伯爵
叶昆 饰 伯爵夫人 四幕歌剧2014年5月21日美杰三重奏音乐会小提琴:吕思清
大提琴:秦立巍
钢琴:孙颖迪 1、G大调第三十九钢琴三重奏( “吉普赛”),海顿(曲)
2、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阿伦斯基(曲)
3、钢琴三重奏 2014年5月21日“完全莫扎特·邂逅”:费城交响乐团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室内乐音乐会 费城交响乐团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莫扎特作品:
E小调钢琴小提琴奏鸣
C大调弦乐四重奏
D大调第三十五号交响曲 2014年5月23日费城交响乐团音乐会 指挥:雅尼克·涅采-西格英莫扎特作品:
C大调第41号交响曲
D大调第一交响曲 2014年5月23日法兰西之夜:朱亦兵大提琴室内乐团音乐会大提琴:朱亦兵
朱亦兵大提琴乐团 作品选段:
夜之和谐/雅克琳的眼泪/波列罗舞/卡门等。 2014年5月24日闭幕音乐会:“完全莫扎特·致敬” 陈萨与伦敦莫扎特乐团音乐会指挥:赫拉德·戈斯坦
钢琴:陈萨
伦敦莫扎特室内乐团 莫扎特作品:
《费加罗婚礼》序曲
钢琴协奏曲
G大调弦乐小夜曲
A大调第二十九交响曲 2014年5月24日“午夜玫瑰”之时光流逝:罗比·拉卡托斯与他的乐队爵士小提琴音乐会小提琴:罗比·拉卡托斯
扬琴:耶诺·利兹特斯
钢琴:卡尔曼·査
吉他:拉斯洛·巴洛格
低音提琴:拉兹洛·科索罗兹·米利
第二小提琴:拉斯洛·博尼
罗比·拉卡托斯和他的乐队 1、音乐会曲目:
新联盟/向梅纽因致敬/云上的日子/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浓情巧克力/美国往事/穿黑靴的高个金发男士/魅惑节奏/卡林卡/钦巴龙独奏
2、冷餐会曲目:
米默莎/巴钦餐馆的卖花小孩/云雀/迷人的双眸/飞炫的手指 一、2014五月音乐节开幕音乐会 2014年5月8日 完全莫扎特·启程:2014五月音乐节开幕音乐会 指挥:吕嘉
单簧管:萨宾·梅耶
小提琴:宁峰
演奏: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莫扎特:《狄多的仁慈》序曲、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介绍:在世界音乐史中,莫扎特是独一无二并且永恒的,在本届开幕音乐会中,为符合“完全莫扎特”的系列风格,将为观众打造一个“360度”莫扎特,三位古典乐领域的“大咖”在这场开幕音乐会中相遇。单簧管女神萨宾·梅耶再度献出她的经典曲目—莫扎特的“天鹅之歌”《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在众多中国乐迷心中的小提琴男神宁峰也将献上脍炙人口的《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两部作品拥有优美的慢乐章,一个曾被用做奥斯卡经典影片《走出非洲》的配乐,被誉为“人类音乐史上最美的旋律”,后者则是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中沁人心脾的一段歌唱。
演出曲目
莫扎特 《狄多的仁慈》序曲,K621
莫扎特 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216
中场休息
莫扎特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
二、欧洲嘉兰古乐团巴洛克音乐会(开启“希腊神话之旅”) 2014年5月9日希腊神话之旅:欧洲嘉兰古乐团巴洛克音乐会 指挥/小提琴:法比奥·比昂迪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小调协奏曲、E小调协奏曲、降B调协奏。介绍:提起“巴洛克”概念的时候,人们普遍理解着它代表了历史、文化、建筑、宫廷、皇室、典雅、高贵,是对“高大上”的另一种解读。相比于频繁来京的其他世界名团,精致古雅的巴洛克风格古乐团却较少现身,很巧的是,本届唯一来自意大利的欧洲嘉兰古乐团,带来了他们对巴洛克严谨作品的理解。另外,能够抓住听众的不多,指挥家法比奥·比昂迪带来了巴洛克乐团的名作,也被耳机发烧友们力推的Hi-Fi级试音曲目,将为观众带来似“高保真”的音响体验。
演出曲目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G大调弦乐交响曲“缪斯合唱团”,RV149
A小调协奏曲,RV357
E小调协奏曲,R279
降B调协奏曲,RV383a
中场休息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歌剧《赫拉克勒斯在铁尔莫东河》序曲,RV710
F大调协奏曲,RV284
D大调协奏曲,RV204
F大调协奏曲,RV291
三、李飚和柏林爱乐打击乐团音乐会 2014年5月10日跨越世纪的节奏:李飚和柏林爱乐打击乐团音乐会演奏:李彪克里斯多费尔·劳瑟 : 《战神之舞》、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巴赫巴洛克组曲》 介绍:打击乐是管弦乐器发展到极致之后,古典音乐里最具发展空间的一个门类。自20世纪以来,现代著名作曲家约为打击乐创作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把打击乐从管弦乐团的最后一排带到舞台最中心,与观众印象中的敲锣打鼓不同,打击乐不仅有节奏,还有悦耳动听的旋律。而打击乐演奏家更是“凤毛麟角”的稀缺人才,他们必须精通“十八般武艺”,甚至要能够驾驭成百上千种不同形制的乐器。在舞台上,他们就像神奇的魔术师,用双手幻化出光怪陆离、千变万化的声音。本场次,参与演奏的艺术家被称为“亚洲打击乐第一人”李飚将与柏林爱乐的重量级打击乐演奏家们,一起为观众奉献一场精彩纷呈的音乐会。
演出曲目
克里斯多费尔·劳瑟 : 《战神之舞》
托比亚斯·布罗斯特罗姆 : 《缩小的世界》
杰利·德梅 : 《桌子音乐》
奈杰尔·维斯特莱克 : 《生命的谕示》
三木稔 : 《马林巴圣曲》
中场休息
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 《巴赫巴洛克组曲》
斯提夫·莱奇 : 《木块音乐》
阿斯托·皮亚佐拉 : 探戈组曲》
鲁瑟·培克 : 《腾飞》
托马斯·高格 :《盖恩斯伯勒》
四、吕思清小提琴独奏音乐会 2014年5月10日“向大师致敬”:吕思清小提琴独奏音乐会独奏:吕思清降B大调第26号小提琴奏鸣曲、C小调第7号小提琴奏鸣曲。 介绍:首位夺得国际小提琴艺术最高奖——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的中国演奏家。30年来,吕思清以他激情洋溢的演奏以及无可比拟的音乐魅力征服了全世界近40个国家及地区的观众,被西方媒体盛赞为“一个伟大的天才,一位无与伦比的小提琴家”。如今神童蜕变为大师,本届五月音乐节上,吕思清将用他那动人心魄的琴音表达对天才莫扎特、帕格尼尼的惺惺相惜之情,亦是向贝多芬、萨拉萨蒂大师的致敬。
演出曲目
降B大调第26号小提琴奏鸣曲,莫扎特 曲
C小调第7号小提琴奏鸣曲,贝多芬 曲
——中场休息——
前奏与快板,克莱斯勒 曲
无穷动,帕格尼尼 曲
思乡曲,马思聪 曲
哈巴涅拉,萨拉萨蒂 曲
安达卢西亚浪漫曲,萨拉萨蒂 曲
A大调光辉的波兰舞曲,维尼亚夫斯基 曲
五、黄蒙拉与斯洛伐克小交响乐团音乐会(“完全莫扎特”回旋) 2014年5月11日“完全莫扎特·回旋”:黄蒙拉与斯洛伐克小交响乐团音乐会指挥:尼古拉·朱利亚尼莫扎特: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F大调第十三交响曲、
海顿:E小调第44号“悲伤”交响曲 介绍:斯洛伐克小交响乐团便是不折不扣的“黑马”,曾和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比肩成为维也纳音乐节的年度表演乐团,而与其搭档的黄蒙拉则是响当当的琴坛“白马”, 这位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得主近年来亦风头正劲。在本场音乐会中,他将与乐团合奏一首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在三部古典主义交响曲中舞出波西米亚风格的节奏。
演出曲目
博凯里尼:D小调交响曲,作品12号
莫扎特: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
中场休息
莫扎特F大调第十三交响曲,K112
海顿:E小调第44号“悲伤”交响曲
六、德国莱比锡弦乐四重奏音乐会 2014年5月15日“完全莫扎特·灵感”:德国莱比锡弦乐四重奏音乐会第一小提琴:斯特凡·阿兹伯格
第二小提琴:蒂尔曼·布宁
中提琴:伊沃·鲍尔
大提琴:马蒂亚斯·穆斯多夫 C大调第19号弦乐四重奏、介绍:长久以来,德国音响文化一直令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倾倒,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则是其中的佼佼者。莱比锡门德尔松音乐学院的教授大多来自布商大厦管弦乐团,他们把符合乐团音色的方法以口传身授的方式教给年轻的学生,包括弓法和指法,就像酿酒和烹饪的技法一样,几百年来都不会失传。莱比锡四重奏就是由乐团各声部首席们所组成。
在过去200年中,门德尔松、舒曼等伟大的作曲家都曾与这支乐团的首席合作演奏室内乐。2009年,指挥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邀请莱比锡弦乐四重奏组加入琉森节日管弦乐团,使其成为继哈根四重奏后又一支加盟这支“全明星”乐团的四重奏组。
演出曲目
C大调第19号弦乐四重奏“不和谐音”,莫扎特(曲)
C小调第4号弦乐四重奏,贝多芬(曲)
“莫扎特风格的莫扎特”, 施尼特凯(曲)
D大调第3号弦乐四重奏,门德尔松(曲)
七、欧洲双钢琴音乐会 2014年5月16日土耳其进行曲:欧洲双钢琴音乐会 1、G大调演奏慢板和变奏曲 -莫扎特(曲)
2、D大调演奏奏鸣曲(四手联弹)-莫扎特(曲)
-演奏:埃德加·维尔索契、乔治·柴德兹
3、F小调第23演奏奏鸣曲 - 贝多芬(曲)
降A大调第31演奏奏鸣曲- 贝多芬(曲)
4、D大调双演奏奏鸣曲- 贝多芬(曲)
-演奏:埃德加·维尔索契、乔治·柴德兹 介绍:在本场音乐会中,以莫扎特、贝多芬的天才之作为脚本,运用独奏、双钢琴、四手联弹的组合,两位屡获国际殊荣的新锐钢琴家将为观众带来独特的钢琴演奏形式,跳起一段青春洋溢的键盘舞蹈,让观众看完这场音乐会之后都会感慨:钢琴这件庞然大物,原来还能这么玩儿,并且发现到“可爱”之处,弹钢琴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也可以让人大胆“HIGH”起来!
演出曲目
莫扎特: G大调钢琴慢板和变奏曲, KV501
莫扎特: D大调钢琴奏鸣曲,四手联弹, KV381
贝多芬: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 作品第57号“热情”
中场休息
贝多芬:降A大调第31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10号
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V448
八、国王歌手合唱团音乐会(不可思议的“人声管弦乐团”) 2014年5月17日美国金曲薄-国王歌手合唱团音乐会 国王歌手合唱团 介绍:“国王歌手”算是当今的“天王级”合唱团,地位堪比流行乐坛的“披头士”和古典乐界的“三大男高音”,凡是亲眼看过他们演出的人,都会被其魔力般的声音所深深吸引,在他们的音乐会中,重点是就要听他们的和声,虽然只有6个人,但闭上眼睛听到的却是数十人混声合唱外+数十人管弦乐团的声音效果,他们运用双手和口技模拟出了各种惟妙惟肖的音响效果,创造出一个气象万千的声音世界。
合唱团的另一大看点就是难以想象的“超男高音”,即通过特殊的演唱方法使男子的音质变得柔软似女声一般,获得男声中堪称“圣灵之声”的最高音域。
演出曲目
哈罗德·阿伦与乔治·格什温盛典/小可爱/当我坠入爱河/飞越海洋/为我泪流成河/着魔,困惑,不知所措/我可笑的情人/她是一个流浪者/终于/每一次说再见
媒体评论
“他们的音调是如此真实,如此璀璨。”——摘自《华盛顿邮报》
他们真是棒极了,演唱的每一个音符和每一段音节都令人愉悦。”——摘自《泰晤士报》
“国王歌手的表演清晰度高、游刃有余,与观众交流丰富,是无与伦比的杰出。”——摘自《洛杉矶时报》
“他们年轻、有亲和力并且有趣,他们的音乐富有吸引力又容易倾听。”——摘自《华尔街日报》
九、杨雪霏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室内乐音乐会 2014年5月17日杨雪霏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室内乐音乐吉他:杨雪霏
国家大剧院YOUNG四重奏(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意大利小夜曲
D大调吉他协奏曲
小提琴协奏曲 介绍:在杨雪霏的学生时代,就以其高超天赋备受瞩目。当年90岁高龄、双目失明的吉他音乐作曲大师罗德里戈在听完杨雪霏的演奏后动情地说:“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是一个只有14岁的年轻人的演奏”。吉他虽然音色比较迷人,由于音量较小而与乐队之间很难达到平衡,所以在数百年的西方音乐史中,为吉他写作的协奏曲十分稀少。
在当时,贝多芬、柏辽兹等大咖都很喜欢吉他,但因为自己不会演奏吉他,也都没能为吉他谱曲。在这场音乐会中就包含了杨雪霏与“young”弦乐四重奏的原创吉他五重奏作品,以及维瓦尔第D大调吉他协奏曲和杨雪霏亲自改编的巴赫小提琴协奏曲,从型式到曲目都很新颖,值得一看。
演出曲目
D大调吉他协奏曲 维瓦尔第
小提琴协奏曲(改编为吉他与弦乐四重奏) 巴赫
塔兰泰拉舞曲吉他五重奏作品 泰德斯科
D大调第4号吉他五重奏 博凯里尼
十、德国铜管乐团音乐会 2014年5月18日环游世界:德国铜管乐团金色畅想音乐会德国铜管乐团 D大调第二协奏曲
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
歌剧《唐豪瑟》合唱选段
《加勒比海盗》选曲 介绍:十个大男生、30支涵盖小号、长号、法国号、低音号的德国铜管乐团,在2000年千禧年曾经受邀参加“德国莱比锡摇摆巴赫音乐会”。他们吹奏的音色有如黄金一般温润的特质让世界惊艳。而德国铜管乐团不仅古典乐曲超级拿手,也擅长巴西、乌拉圭等桑巴音乐,并且会自己创作属于铜管乐器的特有曲目。花样繁多的曲目和技艺精湛的演奏为乐团奠定了无上的地位。音乐会的一大亮点莫过于小号演奏家马蒂亚斯·霍夫了。任何高难度的技巧在他来说都不在话下,速度快起来甚至连听都来不及听。喜欢铜管音乐的乐迷届时可在音乐会上一睹这位神奇小号手的风采了。
演出曲目
约翰·巴斯顿 D大调第二号协奏曲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G弦上的咏叹》,BWV1068
焦阿基诺·罗西尼 《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
理查德·瓦格纳 “朝圣者的合唱”,选自歌剧《唐豪瑟》
小约翰·施特劳斯 《雷电波尔卡》
克劳斯·巴德尔特 《加勒比海盗》
十一、《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经典歌剧音乐会 2014年5月18日“完全莫扎特·庆典”《费加罗的婚礼》莫扎特经典歌剧音乐会艺术家:
林子豪饰 费加罗
杨明玉饰 苏珊娜
王宇航饰 伯爵
叶昆 饰 伯爵夫人 四幕歌剧 介绍: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已经家喻户晓,剧中唱段之优美更令人无法抗拒,著名奥斯卡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和《国王的演讲》都曾以该剧选段作为配乐。歌剧中主人公阿尔维瓦伯爵与罗西娜结婚多年,对婚姻早已心声厌倦,于是打起家中美丽的仆人苏珊娜的主意,而后者正是忠实奴仆费加罗的未婚妻。于是一场平民智斗贵族的大戏就此拉开,费加罗和苏珊娜精心设计“圈套”,让阿尔维瓦伯爵丑态百出,在众人面前蒙羞。最终一对新人不仅喜结连理,更让“出轨未遂”的伯爵悬崖勒马,回头是岸。
与以往演出不同的是,本次音乐会将以钢琴伴奏的音乐会形式呈现,带领观众走进最经典的唱段进行甄选,一次听过瘾。届时演员还会在舞台上身着戏服,“cosplay”一把剧中角色。
演出曲目
如果你想跳舞
再不要去做情郎
求爱神给我安慰
何处寻觅那美妙的好时光
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
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
美妙的时刻即将来临
十二、美杰三重奏音乐会 2014年5月21日美杰三重奏音乐会小提琴:吕思清
大提琴:秦立巍
钢琴:孙颖迪 G大调第三十九钢琴三重奏( “吉普赛”),海顿(曲)
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阿伦斯基(曲)
钢琴三重奏 介绍:“三个男人一台戏”,一台活生生的音乐版“男人帮”隆重登台。在本场音乐会中,吕思清、秦立巍、孙颖迪三位知名独奏家将以弓弦与琴键碰撞进行一次男人间的音乐私房话。虽然是清一色的“男人帮”,但美杰三重奏的三位独奏家却分别出生于上世纪60、70和80三个不同年代,使得这次音乐聚会成为了中国三代音乐家之间的交流。弓弦交错间,又将是怎样的“三国时代”呢?
演出曲目
莫扎特:降B大调第三钢琴三重奏
王之一:中国民歌组曲
阿伦斯基: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
十三、费城交响乐团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室内乐音乐会 2014年5月21日“完全莫扎特·邂逅”:费城交响乐团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室内乐音乐会 费城交响乐团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 莫扎特作品:
E小调钢琴小提琴奏鸣
C大调弦乐四重奏
D大调第三十五号交响曲 介绍:2012年费城交响乐团与国家大剧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支拥有百年历史的美国交响乐精英团体便担负起为中国人民服务的光荣使命,也出于为了契合本届五月音乐节的“完全莫扎特”的主题,乐团首席演奏家们将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青年艺术家一道,为乐迷献上由“小”及“大”的莫扎特之夜,从奏鸣曲、四重奏到交响曲。走进本场音乐会中聆听,来发现这支百年豪团为中国观众“独家订制”的莫扎特室内乐音乐会到底是什么。
演出曲目
E小调钢琴小提琴奏鸣,莫扎特(曲)
C大调弦乐四重奏,莫扎特(曲)
长笛四重奏,莫扎特(曲)
D大调第三十五号交响曲 ,莫扎特(曲)
十四、费城交响乐团音乐会 2014年5月23日费城交响乐团音乐会 指挥:雅尼克·涅采-西格英莫扎特作品:
C大调第41号交响曲
D大调第一交响曲《巨人》 介绍:以室内乐为主打的五月音乐节首邀大牌交响乐团加盟还真是不常见。不过这次,“老”朋友来大剧院却带来“新”看点,35岁的新生代指挥大师雅尼克·尼采-西格英首次以音乐总监身份率领“费交”访华,看指挥界“少主”能否玩转美利坚百年名团,其意义自然非同一般。曲目方面,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曲”加上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 实属理想配对,朱庇特之箭射中马勒笔下的巨人之心,如此的激情碰撞不听怎成?
演出曲目
莫扎特 降E大调第39号交响曲
马勒 D大调第一交响曲《巨人》
十五、“法兰西之夜”朱亦兵大提琴室内乐团音乐会 2014年5月23日法兰西之夜:朱亦兵大提琴室内乐团音乐会大提琴:朱亦兵
朱亦兵大提琴乐团 作品选段:
夜之和谐/雅克琳的眼泪/波列罗舞/卡门等。 介绍:去年的五月音乐节中,朱亦兵曾在演出开场前告诉观众,听完他的音乐会,连石头也能变炒鸡蛋!如果你正襟危坐、适时鼓掌,这绝不是朱亦兵的音乐会;他大胆地抛掉古典乐的严肃外衣,允许观众疯狂喝彩,没错,这才是朱亦兵的风格,他的乐团是国内最具活力的大提琴重奏组合,决心把西洋不易消化的“交响美食”打造成国内可口的“满汉全席”的朱亦兵,这一餐,为观众带来的又是一场“不可思议”!
演出曲目
《雅克琳的眼泪》,艾森巴赫(曲)
《梦后》,弗雷(曲)
《天鹅》,圣桑(曲)
《巴黎组曲》,依贝尔(曲)
《卡门随想曲》,比才(曲)
十六、“完全莫扎特·致敬”陈萨与伦敦莫扎特乐团音乐会 2014年5月24日闭幕音乐会:“完全莫扎特·致敬” 陈萨与伦敦莫扎特乐团音乐会指挥:赫拉德·戈斯坦
钢琴:陈萨
伦敦莫扎特室内乐团 莫扎特作品:
《费加罗婚礼》序曲
钢琴协奏曲
G大调弦乐小夜曲
A大调第二十九交响曲 介绍:来自伦敦的乐团在北京向来有人缘,伦敦交响、伦敦爱乐都是常客,此番以作曲家命名的伦敦莫扎特乐团将奏响“完全莫扎特”系列的最后强音,钢琴家陈萨也将与乐团强强联手倾情献奏。在欣赏了三周莫扎特的乐迷们,再听到那首旋律一出就能跟着哼唱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时,可要适当按捺一下自己激动的心情哦。
演出曲目
莫扎特:《费加罗婚礼》序曲
莫扎特 钢琴协奏曲
----中场休息----
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
莫扎特:A大调第二十九交响曲
十七、“午夜玫瑰”之时光流逝:罗比·拉卡托斯小提琴与他的乐队爵士音乐会 2014年5月24日“午夜玫瑰”之时光流逝:罗比·拉卡托斯与他的乐队爵士小提琴音乐会小提琴:罗比·拉卡托斯
扬琴:耶诺·利兹特斯
钢琴:卡尔曼·査
吉他:拉斯洛·巴洛格
低音提琴:拉兹洛·科索罗兹·米利
第二小提琴:拉斯洛·博尼
罗比·拉卡托斯和他的乐队 1、音乐会曲目:
《新联盟》、《向梅纽因致敬》、《云上的日子/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浓情巧克力》、《美国往事》、《穿黑靴的高个金发男士》、《魅惑节奏》、《卡林卡》、《钦巴龙独奏》
2、冷餐会曲目:
《米默莎》、《巴钦餐馆的卖花小孩》、《云雀/迷人的双眸》、《飞炫的手指》 介绍:顶级小提琴家中的“绝世奇葩”,当仁不让的“吉普赛小提琴之王”,由于罗比·拉卡托斯的出现,今年的“午夜玫瑰”音乐会无疑将成为“五月音乐节”历史上最值得期待的一个夜晚。15年前,正是这位续着小胡子的弓弦奇才,激发出了北京乐迷从未释放出的狂野激情,其逆天般地演奏甚至让专业小提琴手看过演出后,纷纷痛下“砸琴改行”的决心。如今拉卡托斯卷土重来,在这个天使与魔鬼碰撞的玫瑰色夜晚,丢掉对小提琴的所有认识,奔赴这难以预料的音乐狂欢节吧!
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国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管风琴、小提琴和大键琴的杰出演奏家。他被公认为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被誉为“现代西方音乐之父”和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巴赫出生在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生前是著名的宫廷音乐家,在德国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度过了最后的27年。
2路德维希范贝多芬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贝多芬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他被誉为“音乐的圣人”和“交响乐之王”。
3弗朗茨舒伯特弗朗茨舒伯特,又名弗朗茨彼得舒伯特,奥地利德语,作曲家。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最后一位古典音乐大师。
4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札特,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斯堡,是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1760年,莫扎特开始学习作曲。从1763年到1773年,莫扎特陪同他的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在欧洲各国演出。1781年,莫扎特前往维也纳,开始了他长达10年的创作生涯。791年12月5日零时55分,莫扎特逝世,享年35岁。死亡原因不明。
5克劳德德彪西阿克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法国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力的作曲家和革新家。他也是现代“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在欧洲和美国制作音乐。德彪西的代表作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他的最高峰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6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斯特拉文斯基,1882年6月17日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的奥拉宁堡,俄裔美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西方现代派音乐的重要人物。他是现代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俄罗斯风格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和序列主义时期。
7约翰奈斯勃拉姆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出生于汉堡,卒于维也纳,德国最后一位古典主义作曲家,中期浪漫主义作曲家。勃拉姆斯不认同标题音乐和瓦格纳的音乐形式,走的是纯音乐路线。他的重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五重奏,管弦乐:学院节庆序曲。
8居塞比威尔第居塞比威尔第,意大利作曲家。1813年,居塞比威尔第出生在意大利北部布塞托附近的一个酒馆经营者家庭。13岁时,他开始学习音乐。1832年,他被米兰音乐学院录取,但未被录取。他留在米兰,跟随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学习音乐。1842年,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二部歌剧那布科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意大利第一流的作曲家。
9威廉理查德瓦格纳威廉理查德瓦格纳,1813年5月22日出生于萨克森州莱比锡,德国作曲家,著名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他是德国歌剧史上的重要大师。前部继承了莫札特的歌剧传统,后部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创作潮流,理查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由于他的政治和宗教思想的复杂性,他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