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余波吴虹霓演绎马勒和施特劳斯

浪漫余波吴虹霓演绎马勒和施特劳斯,第1张

今晚在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上演了一场《浪漫余波——吴虹霓演绎马勒和施特劳斯》的艺术歌曲专场。女中音歌唱家吴虹霓演唱整场,钢琴伴奏声乐艺术指导韦福根老师。记得今年三月吴虹霓、沈洋和北极星四重奏的音乐会上她演唱了20世纪初期意大利作曲家雷斯皮吉的作品《日落》,优美醇厚的声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半场她带来的都是马勒的艺术歌曲。首先是选自马勒《青年时光的歌》中的三首歌曲《我愉快地穿过一片绿林》《惊人的想象力》《告别与分离》。这套歌曲集一共有14首歌曲组成,大多短小精悍。吴虹霓的演唱极富个性,刚开始声音还有点像男生。作品描绘了诗人充满爱意的情感,她非常生动地表达了主人公的纠结与痛苦。

接下来演唱的是《少年魔角》中的《人间的生活》《原光》和《莱茵河的传说》。这是根据德国诗人布伦塔诺编辑的同名德国民歌集谱曲的,歌曲有着极强的叙事性。吴虹霓在演唱过程中给人很强的代入感,仿佛是位很好的叙事者,将那些古老的传说娓娓道来。

上半场的最后一首是马勒的《旅人之歌》。这套大家熟悉的艺术歌曲共有四首《伊人出嫁时》《今晨我走在田园上》《我有一把锃亮的刀》和《我爱人的蓝色眼眸》。马勒自己说过“这套歌曲是描述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流浪汉走进冷暖无常的世界,永无止境的漂泊故事。”在创作这首作品的时候,马勒爱上了女高音约翰娜·里赫特,然而无疾而终的情感让他的情绪大起大伏,爱情的狂热和失恋的痛苦唯有音乐可以排遣。这套凝聚着作曲家真情实感的作品也让演唱家们可以尽情发挥。吴虹霓马勒《青年时光的歌》在处理中激情而又节制,非常完美地把握了音乐情绪。

下半场吴虹霓带来了理查·施特劳斯的《八首歌曲》,作为晚期浪漫的代表人物,理查·施特劳斯非常钟情于人声创作,一生写过200多首艺术歌曲,特别是女高音与大型乐队相配合,他的夫人就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今晚吴虹霓从他的不同作品集里选出了《解脱,作品39之4》《悸动的心,作品29之2 》《明天,作品27之4》《小夜曲,作品17之2》    《万灵节,作品10之8 》  《矢车菊,作品22之1》《摇篮曲,作品41之1》《采齐莉,作品27之2 》 这八首。她的演唱有天真烂漫,也有激情澎湃,宽广自由的声线富于变化,充满张力。

最后的返场,吴虹霓为大家演唱了我国著名音乐家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花非花》。她的演绎气息连贯流畅,将柔和委婉的旋律中浓郁的古典韵味表现得恰如其分。整场音乐会,两位音乐家的状态都十分投入,给观众们带来了一段美妙的声乐之旅……

韦伯(1786一1826)德国作曲家。出生于一个戏剧之家,对德国民间音乐、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韦伯十岁学钢琴,以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音乐。1813年以后,他先后任布拉格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对这两个演出团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韦伯的代表作是歌剧《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它那浓郁的德国风格和浪漫气息,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漫主义歌剧。此外,他还写了歌剧《奥伯龙》,以及少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其中,钢琴曲《邀舞》最为脍炙人

主要代表人物是柴科夫斯基,格里格,格林卡,鲍罗丁等。浪漫乐派先河的贝多芬,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民族乐派的肖邦,柴可夫斯基,格里格 布鲁克纳(1824—1896),奥地利作曲家。音乐作品有交响曲,

1863 f小调交响曲

1863-1864 d小调交响

1865-1891(中途修改) c小调第一交响

1871-1889(中途修改) c小调第二交响

1873-1889(中途修改) D小调第三交响

1874-1888(中途修改) 降E大调第四交响

1875-1878(中途修改) 降B大调第五交响

1879-1881 A大调第六交响

1881-1883 E大调第七交响

1884-1890(中途修改) c小调第八交响

1891-1896 d小调第九交响 加上早期为有序号的两部共十一部交响作品。

管弦乐作品有g小调《序曲》1863;《四首管弦乐曲》1862。键盘乐有《兰西埃方阵舞》1850,《斯蒂利亚人》1850,降E大调钢琴曲1856,钢琴曲《回忆》1868,钢琴G大调幻想去,钢琴二重奏3首1852-1854;管风琴c小调前奏与赋格。管风琴C大调前奏曲。 室内乐作品有F大调弦乐五重奏1879,弦乐五重奏间奏曲1879。合唱曲作品有弥撒曲No1 d小调,No2 e小调,No3 f小调;《感恩赞》1811-1844,《F大调弥撒》1844,《d小调安魂曲》 1849,《降B大调庄严弥撒》1854,《圣母颂》1856,《赞美的语言》1868,《王的旗帜》1892,《夜魔》1878,《公证的花》1879,《日耳曼队伍》1863,《黑尔格兰岛》1893。

他的音乐创作中,,常收到站在瓦格纳对立面的人的批评。其创作的组织精密复杂,光彩夺目的对位与强烈的旋律美及宏伟却不夸张的配器相结合的交响曲备受赞赏。宗教作品也显示出其纯熟的作曲技巧。 马勒(1860~1911),奥地利音乐家,作品表现人形复杂面北抽丝剥茧地剖析、心灵的空虚与无助交响作品有1884~1888 D大调第一交响《巨人》

1888~1894 c小调第二交响《复活》

1895~1896 d小调第三交响

1899~1900 G大调第四交响

1901~1902 升c小调第五交响

1903~1905 a小调第六交响《悲剧》

1904~1905 b小调第七交响《夜小歌》

1906~1907 降E大调第八交响《千人交响》

1908《大地之歌》

1909~1910 D大调第九交响

1910 升F大调第十交响(未完成)

声乐套曲作品《旅行者之歌》,《亡儿之歌》。

歌曲作品《歌曲三首》1880,《歌曲五首》1880~1883,《青春之歌》1888~1891,《青年的魔角》1888~1899,《我们享受天国的欢乐》1892,《雷维尔格》1899,《鼓手》1901,《莫在歌中看我》1901,《午夜》1901,《大地之歌》。

室内乐作品有《小提琴奏鸣曲》1867,a小调钢琴五重奏1876,a小调钢琴四重奏1876。

康塔塔作品有《悲哀的歌》,及其他改编曲等。

马勒的交响曲属于浪漫派晚期的典型格式,乐曲长大形式发杂多样,具标题性质且乐器种类繁多。出众的配器法从纤细清理到浓重巨大都可处理的绝妙出色,和声与对位的使用更是标志着浪漫主义登峰造极的境界。他所使用的不协和和声,更是为20世纪的复调音乐的铺路。

他的音乐中既有民谣的音乐元素,又有圣咏般的乐句,使音乐变化丰富多样。更借着音乐表达出他内心的不安、忧虑、伤感等等灰暗迷茫的情绪。这对后来音乐的发展有这很大的影响。很多音乐家的作品中都呈现出受马勒影响的痕迹。 理查德·斯特劳斯(1864~1949),德国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最有影响力的德国作曲家之一。 作品有

交响曲 1883 降E大调第一号圆号协奏1888 麦克白斯 1886 D小调钢琴管弦乐滑稽曲

1903 家庭交响 1942 降E大调第二号圆号协奏曲

1915阿尔卑斯山交响 1946 D大调双簧协奏曲

交响诗

1888《唐·璜》歌剧

1889《死亡与升华》1905 莎乐美

1895《蒂尔恶作剧》1908 厄勒克特拉

1896《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910 玫瑰骑士

1897《堂吉珂德》1912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

1898《英雄的生涯》1917没有影子的女人

组曲 1923 间奏曲

1882 降E大调小夜曲 1927埃及的海伦

1884 降B大调组曲 1932阿拉贝拉

1918 平民贵族组曲 1934 沉默的女人

1945 上变形 1936 和平纪念日

歌曲 1937 达芙尼

1885 八首歌曲 1940 达尼埃的爱情

1894 4首歌曲 1941 随想曲

1948 最后四首 其他舞台作品

协奏曲 1914约瑟夫传奇

1882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922 起泡的奶油

理夏德·斯特劳斯的创作早期风格为典型保留乐古典的特色。之后接触了李斯特、瓦格纳等认得作品,并从中对音乐创作有了新的认知,综合了浪漫与古典的技巧在不同的音乐体裁领域中不断摸索新的手法,使其作品充满了时代感。 沃尔夫(1860~1903)德国作曲家,作品有

1887 6首女生独唱曲

1895 市长 诗歌六首

1897 曼努埃尔·贝内加斯 诗歌四首

管弦乐 三首易普生歌曲

1883 交响诗彭特西丽亚 赖可尼诗歌三首

1892 意大利小夜曲1888 53首莫理可诗歌

室内乐 1888 迷娘之歌

1879 D小调弦乐四重奏 1889 西班牙歌曲集

合唱 米开朗其罗诗歌3首

1881 六首爱兴多夫合唱 情人在旁

1886圣诞夜相会

1888 火骑兵 祈祷

1888祖国相思

歌曲 告别

1877 12首青年时代歌曲 孤独的少女

他较为重要的音乐作品多为艺术各歌曲,他的每首艺术歌曲所凝聚的性格刻画是无与伦比的。要求表演者在心里上、生理上和乐器技巧上都有极高的艺术才能。他所选用的歌词文学趣味比交以前的德国作曲家更挑剔,很少用民歌式的旋律,也很少用勃拉姆斯的分节歌结构。而是有区别的采用瓦格纳的方法,使他的声乐作品无论是人声还是乐器都互相交融。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浪漫主义作曲家和指挥家。他的交响曲作品气势磅礴,乐思纷纭。他的指挥艺术深刻严谨,一丝不苟。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交响性套曲《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是根椐我国唐诗创作的。1998年德国交响乐团来华演出《大地之歌》之后, 马勒的音乐名声在中国与唐诗交相辉映,广为传诵。但是《大地之歌》第二、第三乐章所据的唐诗原诗和作者长期无人知晓,成为诗乐“斯芬克司”之谜。

  为了破译这个涉及音乐、诗词学、翻译学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二十世纪之谜,首先要研究马勒和他的《大地之歌》。

  从小就迷恋音乐1860年7月7日,马勒生于奥匈帝国波希米亚的卡利希特(Kalischt)村。父亲伯恩哈特· 马勒(Bernhard Mahler)原来是马车夫。他一面赶车,一面学习,甚至学了一点当时很吃香的法语,嬴得“御车学者”的雅号,后来成为一位教师。母亲玛丽·马勒(Marie Mahler),是肥皂制造商的女儿。父母生了14个子女,其中8个子女夭折。马勒的童年和小学时代是在离出生地40公里外摩拉维亚的第二大城市伊赫拉瓦(Iglau)度过的。当地主要讲德语。他家里有一个书柜和一架钢琴。书柜里装满古典和当代名著,供他阅读,而且也有条件学钢琴,使马勒较早受到文学和音乐的薰陶。

  马勒从小就显示出音乐天赋。他光凭耳听记住各种音调和歌曲,就能用手风琴演奏。据马勒回忆,“我在3岁时就有一架手风琴。有一天早晨,军乐队从家门口经过。我听到军乐声,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只披了一件短衫,就拿着手风琴跑出去,跟在士兵后面行进了很久,直到两位邻居在市场上把我挡住。当时我一点也不害怕。他们答应把我带回家,条件是要我用手风琴拉军乐队的歌曲,我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他在6岁时就开始跟剧院指挥维克托林学钢琴,后来师从钢琴教师布鲁希。 1870年10月13日,马勒第一次在广大听众面前公开演奏钢琴曲。马勒在中学里仍然迷恋音乐,按照他自己的说法,除了继续搞音乐和作曲以外,没有学到什么。1874年4月比他只小一岁的弟弟厄恩斯特·马勒(Ernst Mahler) 因心包积水早逝,使马勒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情景,久久难忘。

  维也纳的大学生活

  1875年9月马勒进入 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他在音乐学院主修钢琴,并开始精通作曲。第三年上克雷恩(Krenn)的作曲班,获得作曲奖,1878年6月毕业。马勒在1875年曾观看瓦格纳歌剧《汤豪舍》(Tannhauser)的演出,对瓦格纳推崇备至。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样一位风华正茂的音乐天才,在音乐学院毕业后,竟然放弃音乐生涯,一心想当诗人。

  于是,马勒在1878年 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奇怪的是,他并不重视上哲学课,而是经常去森林散步,似乎大自然才是他的哲学课堂。但他并不忽视参加社交活动。当时在青年中流行社会主义和素食主义思潮。维也纳一家素食酒店就成为青年们聚会之地。维克托·艾德 勒(Victor Ad ler)医生,当时还不到30岁,就毅然放弃行医,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他是青年的中心人物,后来成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创始人。马勒 经常参加这种聚会。他总是夹着一叠书或音乐作品走进酒店,言谈机智风趣。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勒有较大的影响。据埃玛·艾德勒(Emma Ad ler)回忆,“马勒虽然总是同政治生活和政党保持一定距离,同他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同情社会主义。在1901年选举中,他不顾自己皇家歌剧院院长的身份,公然投票支持社会主义候选人维克托·艾德勒”。但是,马勒既没有卷入社会主义运动,也没有读完大学,就决心找回他情有独钟的音乐生涯。

  到处流浪的 音乐生涯

  1880年夏,马勒第一次担任乐队指挥。从此转战各地,过着 到处流浪的音乐生涯。1882年12月15日马勒 的母亲写信给他说,“为什么老是搬来搬去?我不相信有其他人像你一样,每两个星期就要换一次公寓房。要不了多久,每换一件衬衣就得换一次公寓房。你想没想过最终会弄得一件内衣都没有。因为我知道,你总是在公寓房里丢三拉四,不断搬迁,直到丢光为止”。1880年到1900年,马勒先后在上奥地利、莱巴赫(Laibach)、奥尔米茨Olmutz)、卡塞尔Kassel)、布拉格、莱比锡、伦敦、莫斯科、巴黎等地指挥演出,影响越来越大。在此期间,马勒利用指挥之余创作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交响曲。马勒工作非常投入,而且重视学习。当伦敦之行已定,他就开始学英语,在笔记本上记下剧场上需要用的字汇和表达方式。1897年马勒 被任命为维也纳宫廷歌剧院指挥,后兼任院长,标志着他在音乐事业上有了公认的成就。 1899年他在沃尔特湖(Worthersee)边的迈尔尼希(Maiernigg)买了一块地,造了一幢乡村别墅 和一间用于作曲的小木屋,夏天在此度假作曲。

  乡村别墅 的欢乐和忧愁

  马勒 直到41岁,1902年3月9日才结婚。当时马勒夫人阿尔玛·欣德勒(Alma Schindler )才22岁,身材苗条,非常漂亮, 是维也纳最美的女孩。她出身于有教养的富裕家庭,习惯于丰富多采的社交生活。而马勒沉默寡言,习惯于 孤身独处,年龄也比她大得多,似乎不太相称。但由于在艺术上有共同追求,互相信赖,婚姻是美满的。他们 有两个可爱的女孩,生活幸福。

  在迈尔尼希乡村别墅度假时,马勒通常五点半起床游泳。然后小跑到树林中的小木屋里,那里有整备好的早餐。接着是连续七个小时的工作。吃午饭前还要游一次泳。然后和他的夫人弹弹唱唱,或和小孩玩。午饭后休息一段时间(在城里工作是没有午休的),下午4点左右同阿尔玛一起出去散步。晚上又在一起读书。阿尔 玛朗诵一段给他听,或者马勒朗诵。从1902年到1906年,马勒创作了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交响曲。这是充满欢乐的时光。

  但是好景不长。1906年在一次排演中,马勒第一次感到心脏衰弱。1907年7月12 日,不满5岁的长女在迈尔尼希乡村别墅夭折。这对马勒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打击。几天后,当地医生诊断他心脏有毛病。经维也纳心脏专家检查确证,马勒左右房室瓣有遗传性缺陷,但可以补救。建议他要非常小心,不准骑车、游泳。这一诊断在马勒思想上蒙上一层阴影。07年5月马勒辞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院长之职。尽管如此,马勒仍然不停地创作,并于1908年1月赴美,在纽约市歌剧院首次指挥演出,取得很大成功。

  托布拉赫农舍和《大地之歌》的创作

  为了避免对去世的爱女触景生情,马勒卖掉了迈尔尼希乡村别墅,1908年在托布拉赫(Toblch , South Tyrol)买了一幢农舍,虽然比较简陋,环境相当幽美。除了两三挚友来访以外,不受外界干扰。从此,可以清静地过日子。马勒在这里度过了三个暑假。《大地之歌》以及第九交响曲和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都是在托布拉赫创作的。

  1908年初夏,马勒在给布鲁诺·沃尔特(Bruno Walter)的信中说,“这回我不得不搬了家,而且也不得不改变整个生活方式。你可以想象,这对我来说是多么困难。多年来我已经习惯于进行经常性的和积极的活动。把踏遍山林捕捉作曲小品,作为一种大胆的创作方式。过去我坐在桌子前面,只是像农夫回到粮仓一样,反复推敲使小品成型罢了。即使在一次欢乐的快步行走(特别是上山)之后,脑力疲劳已经消失的情况下也是如此。现在我必须避免任何劳累,经常控制自己,不要走得太远”。因此,马勒从汉斯·贝格(Hans Bethge)的《中国之笛》(Die chinesische Flote)诗集中寻找作曲灵感是可以理解的。

  那一年夏末,他在给沃尔特的信中又说,“过去我非常勤奋(从这一点你可以推测,我多少有些适应了)。对整个情况我自己不知道该怎么说。丰收的季节已经降临。我相信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能做到的、最涉及个人的事,或许大部分是本人的事”。 显然,这是指《大地之歌》的内容主要是抒发个人感情。1910年,在 托布拉赫还发生过一次使马勒心烦意乱的事。据阿尔玛回忆,“大约一星期后,有个年轻人寄来一封信。信中说,没有我,他就活不下去,假如我对他有一丁点儿感情,就该抛弃一切,到他那里。这封要给我的信,在信封上标明‘马勒院长收’。没法搞清,这个年轻人是发疯,还是故意把信寄给马勒本人。当时马勒 坐在钢琴前,看了信,尖叫一声‘怎么回事’,便把信交给我。马勒 一直认为此人寄信给他的目的是要他把信交给我。当时我们的处境难以用言语表达。最后,我向马勒诉说了一切,。。。。。。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感到,对一个同自己结合在一起的人负有心灵上的责任。他突然感到内疚。几天来我们相对哭泣,陷于失望之中,直到把我的母亲找来解救我们……。马勒总是我生活的中心,但他内心十分混乱。就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第十乐章的总谱小品”。

  《大地之歌》和唐诗

  《大地之歌》是马勒根据汉斯·贝格的《中国之笛》中李白、钱起(长期以来误作张籍,最近我们确证为钱起)、孟浩然和王维所作七首德译唐诗创作的。《大地之歌》包括六个乐章: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Das Trinklied vom Jammer der Erde),歌词选自李白的《悲歌行》;第二乐章《寒秋孤影》(Der Einsame im Herbst),歌词选自钱起的《效古秋夜长》;第三乐章《青春》(Von der Jugend),歌词选自李白(?)的不明诗篇,德译名《琉璃亭》(Der Pavillon aus Porzelian);第四乐章《美女》(Von der Schonheit),歌词选自李白的《采莲曲》;第五乐章《春天里的醉汉》(Der Trunkene im Fruhling),歌词选自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第六乐章《永别》(Der Abschied),歌词选自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止》和王维的《送别》。第三乐章德译李白(?)的中文原诗尚待寻找。

  马勒对音乐和诗歌有特殊的爱好和理解。他在1893年8月的一次谈话中不无偏颇地指出:“各种艺术如同姊妹一样的一切说法,都是废话。她们并不完全一样,在等级上千差万别。首先,显然是音乐,这是心灵感受的艺术。其次是诗歌。接着是一长段空白。然后才是绘画与雕塑,她们的主题来自外部世界。最后是建筑,必须使用测量和比例。不过,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在于把所有这些艺术结合起来。阐说和创造这种艺术作品的人就是理查德·瓦格纳!”在长期勤奋地投入交响曲创作之后,马勒身心交瘁,渴望得到休息。爱女的夭折, 医生的诊断,加深了压抑、忧伤和孤独的情绪。他预感在世不久,要向朋友们告别,但是仍然热爱大地,热爱青春,热爱生命。这就是《大地之歌》的基调。马勒在德译唐诗中找到了表达这种思想情绪的灵感和形象,而且把它们完全变成了自己熟悉的东西。

  马勒在1909年夏创作了第九交响曲,当年秋第二次去纽约。1910年夏创作第十交响曲,没有完成。1911年2月第三次去纽约。1911年5月18日在维也纳去世,终年50岁。 罗曼罗兰在一篇文章中对马勒作了这样的评论:“研究了他的作品,你会相信,他是当今德国极为难得的人才:一个转向内心世界的人,一个有真诚感受的人。然而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找到真正忠实的、个人的表达 方式。它们通过一层怀旧的、古典气氛的面纱传给我们。《大地之歌》于马勒 逝世后当年11月20日在慕尼赫首次演出,成为对马勒的永久怀念。

  马勒的《大地之歌》说明欧洲人多么响往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德国交响乐团是带着以两首不明唐诗创作的乐曲来中国“寻根”的,因为唐诗的根在中国。两首不明唐诗 是本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一项悬案,被称为“斯芬克司”之谜。这个谜只能由中国人来破译。现在我们已经破译了第二乐章的唐诗,有了好的开端。第三乐章涉及的问题更为复杂,但我们相信,只要深入研究,总会看到水落石出的。

浪漫主义主要用于描述1830—1850年间的文学创作,以及1830—1900年间的音乐创作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其形成之前,当时存在三个主要乐派:柏林乐派;曼海姆乐派;早期维也纳乐派,其后这一派演变成正式的浪漫主义流派

早期代表:贝多芬 | 凯鲁比尼 | 韦伯 | 帕格尼尼 | 罗西尼 | 贝利尼 | 多尼采蒂 | 舒伯特

前期代表:门德尔松 | 肖邦 | 舒曼 | 李斯特

中期代表:威尔第 | 瓦格纳 | 奥芬巴赫 | 勃拉姆斯 | 小约翰·施特劳斯 | 布鲁克纳 | 弗兰克 | 古诺 | 比才 | 圣-桑

民族乐派代表:格林卡 | 强力集团 | 柴可夫斯基 | 斯美塔那 | 德沃夏克 | 西贝柳斯 | 阿尔贝尼兹

后浪漫主义代表:福莱 | 马勒 | 理查·施特劳斯 | 拉赫玛尼诺夫 | 埃尔加 | 格拉祖诺夫

早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浪漫主义音乐流派一种是以勃拉姆斯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义,另一种是积极浪漫主义

早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舒柏特《野玫瑰》、《鳟鱼》、《菩提树》

中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李斯特《前奏曲》和《塔索》

晚期浪漫乐派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施特劳斯是由古典创作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综合者,他的作品中体现唯美主义和颓废主义的倾向

维基百科里面介绍的比较详细,进去看就知道了

为了感情与个性表现的需要,浪漫主义作曲家在音乐结构上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一些传统,不再遵循古典主义均衡匀称的形式结构,创造出了一些新的体裁,例如有一些乐曲不再遵循快—慢—快的传统模式,李斯特首创一般为单乐章音乐具有诗意的交响诗这一体裁以及单乐章的幻想曲、叙事曲、狂想曲,和一些短小精致的器乐小品,以及由多首有一定关联的小曲组成的声乐、七月套曲(比如柴科夫斯基的《四季》)。

以古斯塔夫·马勒等为代表的后浪漫主义通过庞大乐队编制,加强音乐的表现力(斯特拉文斯基前期的《春之祭》应该算这一类作品),对于曲式结构处理比浪漫主义更加自由,例如,马勒《第三交响曲》有六个乐章(浪漫主义我见过最多的安东·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也就四个乐章),第八交响曲却只有两个乐章,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在篇幅上也十分庞大。

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第八交响曲又被称为《抗日战争安魂曲》。

马勒所生活的奥匈帝国,是一个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的、危机四伏的国家。虽然同是日耳曼民族,但因为德意志比奥匈帝国强大,因此奥地利人常常受德意志人的欺凌。在奥匈帝国内部,波希米亚人又作为被压迫民族而受奥地利人的歧视。

马勒常说,我是三重的无家,在奥地利作为一个波希米亚人。在日耳曼人中作为一个奥地利人,在世界上作为一个犹太人。在哪里我都是闯入者,永远不受欢迎。这样的社会背景,促使马勒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早期的作品曾写过一首名为《尘世的痛苦》的歌曲,真实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现状。

创作背景

在他创作的9部交响曲以及声乐作品中,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我们可以听到他那优美极有生命力的交响力量,以及对大自然和人生的赞叹。同时马勒的音乐又会流露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嘲讽,出现一些怪诞痉挛的节奏。尖锐喊叫般的音响,真实反映了作曲家的心理挣扎。

在艺术风格上,马勒的作品继承了后期浪漫派音乐的传统。拓展交响乐的表现力,发挥每件乐器的表现性能,造成音乐色彩绚丽的配器效果。从极其纤柔的轻奏到浓重而震撼人心的音响,瞬息万变、五彩缤纷。他探求庞大的乐队编制,根据音乐的需要扩展乐曲结构,用以表现巨大饱满的乐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4228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8
下一篇2023-06-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