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浪漫主义美术出现的社会背景、基本特点
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漫主义美术。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总之,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2)浪漫主义美术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
法国的德拉克洛瓦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之一,在艺术上,他是一位重个性、重想象、重激情、重色彩的大师。《西奥岛的屠杀》描绘了希土战争中希腊人民遭受土耳其军队虐杀的情景,画家表现了对希腊人民极大的同情。《自由引导人民》描绘的是1830年7月革命,法国的工人、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街头反对封建政权的场面。在这次大搏斗中,画家真正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把自己的激情倾注在这幅画中。这幅画描绘了当代的题材,有着真实的生活氛围,他把群众作为主体,同时这些人物有着鲜明的社会性角色。浪漫主义绘画另一位杰出代表是西班牙画家哥雅,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现代性和实际的历史性感觉。”他最有代表性的绘画是《枪杀马德里市民》,画家描绘了1808年西班牙人民起来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史实,他以无法抑制的热情歌颂了爱国的人民。
在18世纪中叶,与提倡理性的启蒙精神相对应,欧洲出现了一股向往回归自然、迷恋中世纪的风气,从此浪漫主义的倾向露出了端倪。从18世纪下半叶起,它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在19世纪头几十年,浪漫主义运动成为了席卷欧美的性涌澎湃的文艺大潮。浪漫主义艺术是一种强调个性表现、主张创作自由、重视想像和感情的美术。在许多方面,他同崇尚严谨的完美形式、追求理智与感情统一、再现普遍人性的古典美术形成了鲜明对照。这种情况,使浪漫主义美术家在从事创作之际,往往借鉴非古典的传统。作为一种美术运动,浪漫主义迈出了近代美术的最初脚步,给后人提供着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经历过17世纪的辉煌后,西班牙美术界沉寂下来,直到18世纪下半叶,随着达维特的同代人、奇才戈雅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沉寂的局面。
戈雅的肖像画《卡洛斯四世一家》,笔法流畅,色彩绚丽,生动得近似漫画式的意味。他还创作出一系列所谓的“黑色绘画”。大胆的想象、无拘无束的造型、主观的色彩,更直接地传达了他个人的感受。这些作品与现代绘画的距离已不遥远。戈雅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浪漫主义者得深深敬佩。
《自由引导人民》 法国 德拉克洛瓦 布上油画260x325cm 巴黎卢浮宫藏
苏里奥特族的妇女》 法国 谢费尔 布上油画261x359cm 巴黎卢浮宫藏
存者肖像》 法国 席里柯 布上油画465x373cm 贝桑松考古和艺术博物馆藏
《贝壳》 法国 布格罗 布上油画1308x895cm 伦敦索思公司藏
《狄安娜》 法国 德劳内 布上油画147x94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吴世平
吴世平,笔名汉栩。汉族,天津生人,职业画家。1988年起定居广州。
中文名:吴世平
别名:汉栩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天津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山西大学艺术系(山西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山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品:《吴世平画选》、视觉互换》、《地恸。重生》、《笔下香洲》等
生平简历
1966年高中毕业,文革结束1977年考入山西大学艺术系(现山西美术学院),主修油画专业,1982年毕业,学士学位。1984-1988年间受聘在山西美术学院(原山西大学艺术系)担任油画教学工作多年。1988年起定居广州,先后担任广州文联下属《中国现代画报》(现名《新现代画报》)美编、香港《现代设计家》主编及设计公司艺术总监多年,先后为中国山西美术家协会和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1997年受邀前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列宾美术学院进修;1999年受俄罗斯圣彼得堡画家联合会的邀请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工作访问至今,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和中国广州市两地分别设有画家个人油画艺术工作室。
人物作品
参加作品展
1987年,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画家个人油画作品画册《吴世平画选》;同年作品列入中国首张《中国现代艺术家》CD光盘库,作品编入人民中国出版社《中国现代艺术精品集》。1971年以来作品曾在国内《山西日报》、《太原日报》、山西美协刊物《美术耕耘》、《东方艺术》杂志,,《北京晚报》、《佛山日报》、《珠海特区报》、《珠海特区晚报》以及南方报业集团所属《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风尚》、《理财周报》等多种杂志报刊多次介绍刊载,并先后有山西广东南方珠海相关电视台采访播报。
1972--1983年起,画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个展、联展、省市全国各级美展;
1984年,油画《银色的柱》参加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1998-2009年,旅俄期间,画家作品曾多次参加俄罗斯圣彼得堡美术家协会举办的油画作品大展、
春、秋季沙龙展等;
2003年5月,在圣彼得堡举办题为《和平繁荣幸福》的个人油画作品展;
2003年9月,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举办题为《圣彼得堡-痕迹》的油画个展;
2004年6月,先后多幅作品在广州画院美术馆及香港怡东画廊参加中亿国际举办的美术作品联展;
2004年10月,在广州市古今画廊举办《吴世平旅俄油画作品展》;
2007年3月,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参加《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教师及历届毕业生油画作品联
展》,参展作品7幅;
2007年5月,在佛山市石景宜艺术馆举办《旅俄油画家吴世平及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师生油画作品
联展》,参展作品80余幅;
2007年8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地区帕斯阔夫市美术画廊举办写生作品展;
2007年9月,受邀在深圳福田香蜜湖社区做《浅说美术欣赏与美术作品的人文意境》副标题为:俄罗
斯油画作品赏析的讲座;
2007年11月-12月,在广州如意画廊与俄罗斯圣彼得堡画家吉玛瓦西里叶夫共同举办分别在俄罗斯
古城帕斯阔夫市和中国陕北创作的油画作品联展,展览题名《视觉互换》,参展作品30余幅;
2007年12月,参加南方报业集团风尚周报举办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鉴赏"讲座;
2008年3月20日-4月06日,参加于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美术馆举办的《俄罗斯圣彼得堡油画家
作品联展》,参展作品60余幅;
2008年04月10日-05月10日,参加于珠海市古元美术馆举办的《俄罗斯圣彼得堡油画家38人作品联
展》,参展作品80余幅;
2008年06月,参加广东美术家协会组办,140余位油画家合力创作,纪念汶川大地震512米赈灾巨
幅史诗油画《地恸重生》,并于广东省美术馆展出;
2007年12月--2010年06月,画家多次与俄罗斯画家在珠海写生创作了大量有关香洲渔港及附近岛屿
的油画作品;
2010年05月,参加珠海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主办的春季油画作品展;
2010年03月01日-05月17日,于珠海市古元美术馆举办《笔下香洲》个人油画作品展,参展作品40
余幅:
2010年07月20日-08月20日,于广州中信广场后街唐宁画廊举办《香洲印象》个人油画作品观摩展:
2010年08月15日-09月12日,参加在花都文化馆举办的“中国当代书画家作品联展”,参展作品六幅。
部分作品
个人油画作品画册《吴世平画选》、视觉互换》、《地恸重生》、《笔下香洲》等
作品特色
旅俄油画家吴世平自幼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崇尚大自然,对风景油画情有独钟,数十年来坚持不懈地在国内外的大自然面前使用大幅油画布对景现场写生。在充满诗的意境、诗的情调、纯朴无华的大自然中,画家将自己忘我地融入其中,常常不惧寒冬与酷暑、在晨露与暮色中流连忘返。作品多为中国/俄罗斯/德国/法国/英国/荷兰/芬兰/西班牙/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澳台地区个人和团体收藏。十几年来,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萨卡洛夫工作室进修和俄罗斯圣彼得堡美术家协会工作访问期间,与众多俄罗斯的画家们一起工作作画写生,使画家获益匪浅。画家作品在国内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俄罗斯近现代油画的不同元素,兼具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
同时,画家在俄罗斯各地旅行写生,在大量作画及展出作品的过程中,学习俄罗斯艺术的长处,宣传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接触和结识了众多俄罗斯美术界内外的各阶层朋友和观众,同时协助众多俄罗斯优秀中青年画家来华进行文化交流、写生和大规模油画作品展出活动,为促进中俄文化艺术的交流,维护中俄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作品赏析
马德升
马德升(1952—)北京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获派任绘图工人。1982年,马德升开始创作水墨画,以抽象风景和女体为题材。自2002年起,马德升开始用塑料彩创作巨幅石头画,线条粗重的石头布满雪片纹理,仿佛剥落自中国山岳。他以幽默态度把石头迭砌成各种人物姿势动作,希望观众产生“似石非石”的幻觉。
中文名:马德升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52年
职业:画家、雕塑家
主要成就:83年,水墨作品首次在洛桑展出
代表作品:《石头记》
人物简介
马德升(1952—)北京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获派任绘图工人。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马德升与“星星画会”成员亦在北京展示现代派作品,率先以个人化、表现主义手法创作,开展了中国现代派艺术的进程。他最早期的作品便是在这期间创作的木刻版画,刀法斩钉截铁,黑白对比强烈,显示了西方写实主义、表现主义的风格。代表作有《石头记》等。
艺术简历
1982年
1982年,马德升开始创作水墨画,以抽象风景和女体为题材。画中的水墨影像浑圆有力,兼具雕塑、墨拓汉代砖画的特征,并呈现传统中国画的虚实布局。
1983年
1983年,马德升的水墨作品首次在瑞士洛桑的画廊展出,自此经常参与日本、欧洲、美国的美术馆和画廊展览。
1986年
1986年,马德升移居巴黎,并成为首位中国水墨画家获法国文化部赞助在法国举行展览。自2002年起,马德升开始用塑料彩创作巨幅石头画,线条粗重的石头布满雪片纹理,仿佛剥落自中国山岳。他以幽默态度把石头迭砌成各种人物姿势动作,希望观众产生“似石非石”的幻觉。
艺术生涯
2009年12月,作为数代移居法国的中国艺术家中的“后辈”,马德升的经历最富传奇,他的抽象艺术运用了西方表现力极强的油画形式,展现了中国的艺术传统和东方的艺术心性,在抽象派艺术中独树一帜。与徐悲鸿、林风眠、常玉、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前辈大师相同,马德升在巴黎重新发现了中国,开辟了一条中西艺术融合、独具特色的新美学大道。
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马德升与艾未未、王克平、黄锐、李爽等二十三位青年组成了“星星画会”,同年在北京举办了现代艺术展览,亦是文革后北京首个前卫美展,率先以个人化、表现主义手法创作,他们的作品暴露了社会的黑暗面,鼓吹艺术自由,反思当时中国社会的实用主义文艺观,展览举行了两天后被官方要求关闭,但展品最终获审查通过,得以正式展出,短短十日内吸引了四万名市民参观,轰动一时。
“星星画会”及“星星美展”引起了民众对西方艺术的关注,开展了中国现代派艺术的进程,被艺术史评论家称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前沿。作为领巾人物,马德升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史中的先锋地位已被文献记载及肯定。
马德升最早期的百多幅木刻版画便是在这期间创作,黑白对比强烈,显示了西方写实主义、表现主义的风格,其中两件作品已被法国博物馆收藏。1982年,马德升开始创作水墨画,以抽象风景和女体为题材,一年后,作品首次在瑞士洛桑的画廊展出,自此经常参与日本、欧洲、美国的美术馆和画廊展览。1986年,马德升移居巴黎,亦成为首位中国水墨画家获法国文化部赞助在法国举行展览。
但世事岂如人意,在1992年,自小已患上小儿麻痹症,要用拐杖辅助走路的马德升在美国的一次致命车祸中,失去了妻子及双腿,心灵及肉体受着沉重痛创,他在死亡边缘徘徊了好一段日子。正当世界以为他已经“走”了的时候,他却在默默挣扎,对抗命运,以惊人的意志力克服身心痛楚,恢复自己的活动能力;并且特别订造了一个可作360度转动的画架,在看护及仪器的协助下在轮椅上摆动上身作画,每天早十午四,其他时间则写诗。他追求艺术的决心,比任何人都来得炽烈。
2002年,马德升“重生”了,他探索丙烯,发表了看似与前作风马牛不相及,却隐见水墨精髓的新作。他以不规则的鹅卵石块组迭成人形,造型独特,石头有木刻画那种破碎刀法的厚重线条,其上是水墨的笔触,“骚人墨客随性之作”,马德升深受八大山人的熏陶,却超越了传统笔墨技巧,水墨意境在西方丙烯露滴质感前跃然于画布上,石头布满雪片纹理,仿佛剥落自中国山岳。
这些巨石丙烯画似有意无意间道出画家心中所想,“天本空虚,平静无事”,石头面对风雨侵蚀,本质从不改变,代表着永恒的守候、永恒的坚忍、永恒的信念。马德升的石头,亦令人联想到原称《石头记》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书中叙述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一石未用,而此石经修炼后已略有灵性,机缘巧合下得以下凡转世为书中主角贾宝玉,经历人世间的一切贪、嗔、痴,最后悟出了道理。
道家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一块补天顽石经过马德升的思想融合,实现了将抽象元素转化于画布上,“无为而无不为”之道正展示画家的持久修行。这些石头是具象,是抽象;是石,又是人,以简约自然入形,如雕塑般耸立,“人物”千变万化的情绪也仿佛活现在墙上;或动或静,或喜或怨,或跳或舞,或爱慕或希冀,如梦一样的开拓者在瞻首未来,天地的守护者在笑看人生;马德升用巨石拟人,是重新把人和自然、人和根源、人和永恒结连在一起,诠释了人的最高智慧是在变化莫测的宇宙里取得和谐共存。由石头迭成的世界里,马德升自由自在地探索人生,参透生命里所潜藏的万物玄机。
徐悲鸿、常玉、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把古典精神里的精髓展现人间,马德升将楚汉文化里的浪漫主义升华,画石头,细味中国哲理,感悟人生,石在尘外,人在尘内,《周易》之“道”则于其间漫游而行,数十年的沧海桑田,悲欢离合,画家都透过丙烯的挥洒流泄于画面上,用黑白对比色在厚重与空灵间寻找协调,中国绘画与抽象画的想法在此不谋而合。
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家甚有研究的法国艺评家皮尔愠班(PierreCabanne)曾这样说:“画家诗人马德升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强烈的情感把圣山神韵囊入这些石头作品中,请观者不仅用眼,也用心来欣赏。”
艺术作品展
艺术家:马德升
名称:马德升2005年作他的舞台
尺寸:130×97cm
展出:《浮石世绘·马德升个展》,香港大学美术馆,2006年
马德升1952年生于北京,星星美展初期作品都是以木刻版画为主。介于写实和表现之间,自2002年起,马德升开始以丙烯为材料,在画布上以不规则的鹅卵状石块组叠成不同动态的人或物。除了沿用他喜爱的黑白二色外,也尝试采用鲜艳跳脱的纯色如红、橙、紫、粉红等,塑造光洁平滑的背景。画布上的石头线条与其早期的明快朴实的木刻有相类之处,而其纹理承袭了原来水墨画中的刚健笔墨,再运用油彩所能营造的厚实肌理,增强了画面的厚实感,油彩的黑与刻意的留白也凸显了石块的光与影。与此同时,层层组叠的石块所构成的图案仿人仿物,抽象的脸如同在与人交谈,生动而富有生命力。石头形状与奇特的纹理、活泼的石头人和纯净的单色背景,相互映衬下意趣横生。其创作思维显然
不再局限于形式或体裁,而是更加注重画面蕴含的深刻内涵。他把石头叠砌成各种人物姿势动作,赋予石头以生命,将石头化身成他画中的灵魂,含蓄而幽默地表达了他对尘世的感受。
展览年表
1979第一届“星星美展”,北京
1980第二届“星星美展”,北京
1982布鲁克林博物馆,纽约
1983与黄锐及王克平联展,北京;
哥迪柏画廊个展,洛桑,瑞士
1985与黄锐联展,大阪府立现代美术中心,日本
1986哥迪柏画廊及蒙尼比尔画廊个展,洛桑,瑞士
斯德哥尔摩东方艺术博物馆个展,瑞典
纽约市画廊,纽约
FIAP国际版画展,巴黎
何海霞
何海霞(1908年—1998年8月5日),名瀛,字海霞,以字行。北京市人。1956年调入陕西美协从事专业创作,为“长安画派”代表画家之一。1983年任陕西省国画院副院长,不久调北京中国画研究院工作。擅长山水,亦能花卉。其创作往往将青绿工笔与水墨笔意融为一体,立意新奇,笔力雄健,风格浑厚而不失秀丽。
代表作有《西岳峥嵘何壮哉》、《陕北清秋》、《看山还看祖国山》等。
中文名:何海霞
别名:何福海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08年
逝世日期:1998年8月5日
职业:画家、书法家
主要成就:中国水墨画、青绿山水
代表作品:《看山还看祖国山》《西岳峥嵘何壮哉》《《滕王阁》《陕北清秋》
早年经历
早年从师张大千学画,1946年随张氏入川写生。
人物简介
何海霞(1908—1998),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书法家,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的前身)的专业画家;满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1908年9月生于北京,其父母酷爱文艺,对少年时代的何海霞影响颇深。何海霞幼时即喜爱书画,青年时期曾参加中国画学研究会,1924年拜韩公典为师,1934年拜张大千为师,随其游历山东、四川。
何海霞随张大千习画期间,饱览了中国古代名画并大量临摹了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真迹;1936年,他与齐白石、张大千、于非_在长春、大连等地举办作品联展。
1951年春,由重庆迁居西安。1956年在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任专业画家。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与石鲁、赵望云等一起切磋山水画创新,受到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长安画派的重要画家。
1961年,他曾应中央美术学院之邀,在该院授课两年,培养了一批中国画人才。
1976年后,他应邀为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重要场所创作许多巨幅山水画,为社会瞩目。
1983年,他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不久后调到北京,在中国画研究院任专业画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他此间兼任中国国际友好联络委员会顾问,以艺术为纽带,为中外文化交流贡献了力量。
何海霞先生擅长山水画,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饱游沃看,师法自然。
何海霞的山水画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他在水墨、青绿、界画等诸多领域均有所建树,面貌多样,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有精致的小幅作品。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给了他不少灵感,其作品个性鲜明,立意雄奇,骨体坚凝,笔力雄健,墨色浑厚华滋,蔚为大观。
从艺经历
人物生平
1908年10月7日(清光绪34年9月13日)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父亲何子元靠写字生活,幼年随父学习书法。
1924年投师北京画家韩公典学习国画。同时兼学装裱、鉴赏等技艺。
1926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曾任评议员、研究员。
1927年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画联展,其作品广得好评。故被破格提升为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员。
1935年投师大风堂画派,成为张大千入室弟子。这是何海霞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艺术履历
1936年作品《山中一夜雨》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并在《艺术通讯》发表。何海霞同齐白石、张大千、于非_四人联展在长春举行。
1937年《“七·七”事变,张大千被困颐和园,何海霞冒险将老师营救回城。
1939年经篆刻家寿石工介绍,入北平古学院,作画为生。
1945年抗战胜利,张大千返回北京。师生重逢。
1946年随张大千入蜀,遍游峨眉、青城,并饱览张大千所藏历代名画,获益匪浅,并与张大千多次合作人物、山水巨幅,为英国、荷兰、比利时、日本等博物馆收藏。
1949年张大千出国,何海霞滞留重庆。卖画为生。
1950年迁居西安,在卫生局从事美术宣传工作,此间结识石鲁、赵望云。
1956年经石鲁、赵望云介绍加入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其作品《西坡烟雨》、《宝成铁路》等被国家收藏。1958年创作《华山图》、《驯服黄河》、《黄河禹门》等作品。
1959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61年应中央美术学院邀请,赴京为国画系授课。
1962年与石鲁、赵望云等共同举办“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巡展,反响强烈,何海霞、石鲁、赵望云被誉为“长安三杰”。“长安画派”由此产生。
1963年再度深入陕南山区,创作《桑山行》组画及《丹凤山区》等作品。
1966年受“文革”迫害,游离陕西、河南等地,仍有不少新作。
1970年被迫下放陕西富平庄里落户,绘制陶瓷。创作巨幅长卷《收租院》。身困逆境,但不懈对艺术的研究和追求。
文革后期1975年重返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创作组,并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延安颂》。创作《终南积雪》、《香积寺晚钟》等作品在陕展出。
1976年应文化部邀请赴北京作画,此时为何海霞创作的鼎盛时期,先后为北京饭店、钓鱼台国宾馆绘制巨幅金碧青绿山水。
1979年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又任陕西省政协委员。为北京全聚德宴会厅作巨幅《华山图》。受西安政府委托作《唐大明宫》、《唐青龙寺》复原图,赠日本东京、京都,并为陕西省创作多幅巨型山水画。
1981年见报载张大千绘制《宝岛长春》的消息后,即开始构思,历经半年有余,为北京饭店创作出三十二米长巨幅金碧青绿山水《大地长春》以为回应。
1983年为钓鱼台国宾馆绘制《晴峦暖翠》,为中南海紫光阁创作《爱我河山》等,被授予奖状,为西苑饭店作巨幅金碧山水《庐山图》。在《中国画》1983年第二期发表创作论文《山水情趣》。
1984年调文化部所属中国画研究院为研究员,同年在山东烟台等地创作《蓬莱仙阁》、《金碧山水》等作品。荣宝斋出版《何海霞画册·山水部分》,并发表文章《林泉拾萃——山水画法漫谈》。
1985年西安长安画院授予名誉院长。作为名誉顾问,随以王震为团长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日本,为中曾根首相作《松风海水图》,中曾根以自己的作品《富士山》回赠。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山水画《华山》二幅。1986年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个人画展,并将《看山还看祖国山》、《泰山图》两幅巨幅山水画捐赠给中国画研究院收藏。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何海霞画集》,亲自为画集写序《写在前面的话》。创作巨幅金碧青绿山水《大地一统锦绣山》被京西饭店珍藏。
1987年参加香港举办的“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获“中日两国现代水墨画大展”优秀奖。
1988年陕西国画院授予名誉院长。入选英国出版1988-1989年世界名人录。被聘为中国函授大学顾问。
1989年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何海霞画集》。1990年赴日本访问交流,与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先生会面,交流画艺。捐赠给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山水画一幅,作品被拍卖25万元全部捐献。
1991年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创作的山水画作为国礼送给泰国国王行宫“淡浮院”珍藏。为文化部举办的中国艺术节基金会捐赠青绿山水《华山》一幅。
1992年江泽民主席出访日本,把他创作的《黄山莲花峰图》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6月6日在西安长安画院主持“海霞天地”(何海霞纪念馆)开馆仪式,馆内长期陈列各个时期精品百余幅。陕西电视台拍摄大型电视片《何海霞陕西行》,在陕西美术馆作《中国画创作》讲座。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大型画册《何海霞书画集》,选编了何海霞1932至1992年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二百余幅。
1993年赴四川参加张大千纪念馆开馆仪式。
1994年创作丈六匹青绿山水《盛世海歌》被北京饭店珍藏。作六尺长泼色点金山水长卷,为香港收藏。
1995年在台湾举办“何海霞·何纪争·曹湘秦家族画展”。1996年台湾《中国巨匠美术周刊·何海霞》专刊出版。中央电视台拍摄《东方之子——何海霞》
1997年3月,何海霞将自己创作的46幅国画精品捐赠给国家,分别为中国美术馆和中国画研究院收藏、保管。6月,何海霞将国家奖励的20万元,捐赠于甘肃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小学,支援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苏州古吴轩出版《当代中国画全集·何海霞》。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何海霞画选》。
1998年荣宝斋出版《何海霞画册·泼绘山水部分》。
1998年8月5日21时零分何海霞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岁。
个人成就
50年代末~60年代初,何海霞与石鲁、赵望云一同进行山水画创新,从西北山水获得创作契机,共创“长安画派”,为长安画派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骨体坚凝,意象雄奇,具有独特风貌;出版《何海霞画集》《何海霞书画集》;1988年入英国《世界名人录》。
上世纪40年代,因为时局动荡,何海霞不得不以卖画为生,生活非常贫困,期间,何海霞还得了一场大病,家庭几乎濒于绝境,幸好同门李树人时常资助他,才能够度过那段艰苦的岁月。
由于时局动荡,生活艰难,何海霞后来迁居数次。开始,他迁出了琉璃厂东北园,租住在北平山西街的小房内,生活非常拮据,但是他依然坚持在艺术上的不懈探索。后来,又搬到了北京西单的宗帽四条14号,为了维持生计,这时候何海霞作画更为勤奋,往往是画刚一做完就去琉璃厂卖掉,换回一些食物,勉强度日。
1945年,抗战胜利,张大千又重返北平,何海霞与老师再度重逢,他开始协助张大千搜集琉璃厂的书画珍玩,并协助鉴定。
1946年3月,何海霞跟随张大千南下四川,在那里遍览名胜,观景写生。那时候,他们住在郫县太和场钟家大院,后来又搬到了成都昭觉寺西塔院;何海霞结识了叶浅予。当时,叶浅予偕夫人到四川拜望张大千,何海霞和他们相识相交。那段时间,张大千多仿临古画,一部分由何海霞起稿,同时,他也为张大千代笔画山水画,并多次和张大千合作人物、山水巨幅,不少作品被英国、荷兰、比利时、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收藏。
作品风格
何海霞的作品中,小青绿、大青绿、金碧、泼彩、泼墨和水墨浅绛,早已高度娴熟地融为一体,水乳交融,天衣无缝,而且相得益彰,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和谐的统一。这是何海霞用60余年的时间,对传统潜心研究,对自然和生活深入体察,通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实践,最后达到前无古人的突破和贡献。它提高了国画艺术语言的涵泳浓度,开拓了语言体系的视野,增强了国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何海霞先生的《雨后山岚》、《湘西不二门》、《泼色写青山》等作品,即是何海霞这种艺术造诣的具体体现。所折射出的是一种人格的魅力,积极向上、气势磅礴、大气凛然,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积极向上、奋发不止的精神面貌。每临其作,不禁油然而生浩叹祖国大好河山所升华出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另一方面,则是观者最直接的感觉扑面而来,自身人格的升华,仿佛不是浩叹山河之美,而是烘托出(观画者)自身人格向着壮美山河所指向的更高、更远、更辽阔、更崇高的境界升腾。
20世纪90年代,何海霞作品进入其个人绘画生涯的高度成熟时期,尤其是金碧青绿山水画达到了当时无人企及的境界,至今尚无来者可追,可谓“‘金碧’辉煌”。
何海霞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也备受各家青睐和追捧。除了在荣宝以220万元、高出估价3倍多成交的《仿巨然雪景》,其金碧山水《小三峡》、《泰山雄姿》也分别以148万元、110万元成交。因此,本次上拍的多幅作品,其升值潜力都值得期待。
2009年5月30日,中国嘉德09年春拍圆满结束。据统计,其中,何海霞晚期的金碧山水——《泰山雄姿》(镜心),最终以296万8千元人民币成交。
艺术评价
20世纪末到至今,学术界已逐渐掀起了一股“何海霞研究热”,如各种有关他的论文、专著和“何海霞艺术研讨会”等。据现有的资料来看,不管是艺术界还是学术界,都对其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下面,我们就来看,这一论断是否有确实可靠的依据。
首先,探析出何海霞的绘画已得到艺术界的认可与高度评价。原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的龙瑞先生认为“何海霞先生是中国画界的‘全能冠军’。”当代名家黄永玉先生称其为“鬼手何海霞”、著名画家周韶华称何氏是“世纪艺术大匠何海霞”以及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认为“真正的中国山水画,何海霞可能是最后的一个大画家”等。由此,我们可见何氏高深的绘画技巧及其艺术成就已得到艺术界的高度评价与肯定。此外,从以上的这些评价中,也可反映出何氏在中国现代画坛的重要地位。
其次,近几年来,已有学者对何海霞的绘画艺术及其成就等,做过较为详细的研究。周韶华先生在《金碧青绿第一人》中写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上的第一人,非何海霞莫属。”此外,他还认为“何海霞先生对于唐宋院体画、元明清文人水墨画,对于小青绿、大青绿、金碧、泼彩、泼墨和水墨浅绛画法,众体皆能,可谓是中国画创作之全能军。
在长安画派中,他与石鲁、赵望云成为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何纪争、曹湘琴,更高度评介何氏的绘画是“世纪末的丰碑”。另外,还有学者从民族文化、传统绘画与时代发展等视角,来谈及他的艺术成就,如孙文忠在《何海霞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贡献》中写道:“何海霞用自己一生的艺术实践,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现代中国画坛上,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何海霞60年代与赵望云、石鲁深入生活,共同谱写了中国美术史上光辉的一页。他的艺术唤起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同时,郭浩认为何氏的绘画是“民族色愈浓,时代彩更艳”。还有,当代学者与画家徐义生在《何海霞老师和他的山水画艺术》一文中写道:“何氏则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纯正的中华品格唤起人们心头的民族自尊。”
从以上画家与学者,对何氏绘画的评价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艺术界与学术界,已对何海霞的绘画及其艺术成就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肯定,这势必会影响到其画作的市场拍卖价格。因而,笔者认为,这也是推动何氏画作拍卖市场价格较高的成因之一。
若我们从整体趋势上来看,自从何海霞先生去逝之后,他的画作市场拍卖价格就逐渐的稳步上升,可见表2与表3。在其画作整体上升的趋势中,我们不能忽略媒体、何海霞美术馆、拍卖公司等,为此做出的贡献。在此,笔者想强调媒体、何海霞美术馆与拍卖公司之所以精心策划与力推何海霞,是因为何氏本身已是名家,不是纯粹的市场操作。下面,笔者主要从媒体、何海霞美术馆与拍卖公司三方面,分而述之他们对何氏画作市场拍卖价格的影响。
媒体对何海霞的宣传与推广,积极有力的助涨了何氏画作的市场拍卖价格。因而,这也是近几年来何氏画作市场拍卖价格整体上涨的原因之一。笔者所说的媒体,主要包括电视台、报纸与网络,如在2008年“何海霞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中,就推出关于何海霞从事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活动的电视纪录片。该活动还于2008年4月29日,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举行过新闻发布会,较多权威媒体都有所参与。另外,在2008年9月11日,文化部主管的权威性文化艺术类报纸《中国文化报》,对“纪念何海霞诞辰百年画展”也有所报道,如刊载一篇题目为《纪念何海霞诞辰百年画展在京举行》的文章。该文章指出,“何海霞先生是中国国家画院著名的山水画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山水画大师,是20纪中国画发展进程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再者,中国权威艺术网站——雅昌艺术网,也对2008年的“何海霞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进行专题报道,并开设专栏宣传。何海霞美术馆的精心策划与力推,也助推了何氏画作的市场拍卖价格。何海霞美术馆,又称“海霞天地”,成立于1992年6月,坐落在西安市书院门仿古文化街西端西安长安画院三楼,占地面积260平方米。何海霞去逝之后,该馆更名为何海霞美术馆。何海霞美术馆的建立,无疑是对何氏绘画艺术成就的肯定,也得到官方的认可与支持,更为后人研究他的绘画,提供有利的条件与资源,如该馆内长期陈列何海霞先生各个时期的书画精品和已出版的画集、文献资料等,可供大家参观、学习与研究。自建立以来,该馆就一直承担着教育、研究与宣传何海霞的使命,如2001年10月27日,何海霞美术馆、西安长安画派等十余家单位联办的“纪念何海霞先生诞辰93周年暨逝世三周年——何海霞书画艺术回顾展”以及“何海霞书画艺术研讨会”等。此外,该馆还于文化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中国文联等11家单位,共同承办了“何海霞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举办何海霞作品展览,其中包括“何海霞百年诞辰画展”(2008年9月,中国美术馆举办)和系统研讨何海霞的艺术(2008年9月,在北京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何海霞艺术研讨会”)等。
从20世纪末至2009年11月的各种书画拍卖活动来看,众多拍卖公司都会上拍画家何海霞的画作,如中国嘉得、北京保利、北京翰海、北京荣宝、上海朵云轩、上海崇源与广州嘉德等。同时,从这些拍卖公司的所在地来看,何氏画作的拍卖主要集中在以北方的北京,南方的上海为中心。其中,北京的各大拍卖公司,占据着何海霞画作拍卖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这可从雅昌艺术网得知。
中国嘉德在拍卖何氏的《泰山雄姿》之前,就做好一些精心的策划与宣传准备工作。首先,告知该画著录于《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何海霞》,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说明此画为真迹。其次,对此画也进行了相关描述,如“《泰山雄姿》当即接续了大千先生上世纪30年代中期金碧山水的传统,敷色高古,雄伟瑰丽,气势磅礴。如是巨幅之作,岩石、松针、海水及殿宇、石蹬的细部处理却极用心,缜密谨致,是其晚年巨幅山水极经意之作。”
从对此画的描述中,中国嘉德已明确暗示该画的艺术价值极高,如最明显的用语“是其晚年巨幅山水极经意之作。”最后,中国嘉德运用网络与相关媒体等宣传此画,并附上该画与画家相关的详细信息。
臧伯良教授谈恩师
大约是1980年前后,恩师何海霞先生从陕西西安调入北京,当时老先生已60多岁,何海霞在那个年代并不怎么出名,当时报纸上电视上很少宣传画家,我与他的师兄弟著名画家胡爽庵是忘年交的好朋友,经常提到何海霞,讲了很多有关他的故事,在张大千的弟子中,何海霞是山水画画得最好的,胡爽庵说;四十年代张大千的很多作品都是由何海霞代笔的,因此可以看出何海霞先生的山水画是非常过硬的,他的字也像张大千。
1980年前后,他来北京,住在双榆树华侨公寓,印象中与另两位画家秦岭云、孙瑛住在一个小区,第一次拜访何老大约就是80年前后,去他家时,他正在画画,那个时候除了看展览以外,很少能看到名家的画册,因此第一次见到何老画画,感觉很新奇。他的画与李可染先生截然不同,属于那种横冲直撞的画法,后来看到西北画派的赵望云、石鲁的作品,才知道何老的画不完全像张大千,与石鲁、赵望云的画有血脉相通之气,到何老家,我带了几幅自己的习作,请何老指点,他一眼便认出我是学李可染的,他很高兴地说:“你不要光学一个人,我也不赞成你完全学我。”那个时候何老的房子很大,有一间五六十米的大画室,何老很耐心的边看边讲,又拿出他自己的作品给我看,何老的画非常的硬,说实在的话,我当时并不理解,也不喜欢。但是他那种大局、结构、章法我看着很有气魄,想吸收到自己的画上,过了些时候我再去他家,正好赶上河北人民出版社为他出版一本八开的画集,那个时候很少有出版社为个人出画集,何老很高兴在他保存的两百多幅画里面,铺的满屋子都是,我们一点点的挑,一张张的选,大概前后搞了一个多星期,如今看这就是一个挺普通的画集,可那个时候,就连李可染、何海霞这样的大师都很少有机会出版画集。
近些年,拍卖会上何老的作品扶摇直上,由每平尺一两万元,证明了他的作品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造诣。摘自(臧伯良回忆录)(未完待续)
艺术评论
泼墨堆彩向天歌——读何海霞画作
在众多的画家中,我特别喜爱的就有已故的何海霞先生。认识何先生画作的价值,其中不乏疏通业内权贵、玩弄炒作、假拍等把戏,而使价格虚高之作,也是尽人皆知的公开秘密。此类书画作品虽可红极一时,然而只是过眼云烟,转瞬即成一堆废纸,更不用想“传世”了。但是一些有独立个性,有才华、有创意的书画家经过大浪淘沙、鱼龙混杂的局面,尘埃落定时,会显出它的夺目光彩,何海霞的作品就属于此类。
评价国画作品,对于一般受众来说,要求有美的情操陶冶和感官上的娱悦与满足。从专业角度看,无非是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何海霞先生的作品拥有广大的喜爱者,说明他的创作是鲜活有生命力,而且能和欣赏者互动的。从专业水平看,所谓传承方面,他自幼投名师,普遍而扎实地临摹过宋元明清诸大家的名作,这一点不但是当今许多画家所欠缺的,
技法上的传承最重要的是扎实的笔墨功夫训练,是对古代大师名作最直接有效的耳濡目染,这是可以使一个画家受用终生的“筑基”过程。
何海霞先生1953年创作的《巨然雪图》可以说是忠实而详尽地把宋元一代大师的风骨,发挥得淋漓尽致。从仰视的角度观察,初雪覆盖的群山,强烈的明暗对比中蕴含着整体的谐调与柔和,小桥流水流露出盎然生机,稀落的行人与摇曳的树木则表现出一种天然的灵动。整幅画作气势雄浑,然而节奏却是明快的。这不是对古代大师的机械临摹,而是作者正值壮年时对生命活力的展现与艺术追求。正像许多大师反复讲过的不要食古不化,钻进去然后跳出来。这一点何海霞先生是脱颖而出了。
所谓的传统技法,无非是线描皴擦和色彩的运用,何先生的作品所显现的沉雄豪放的风骨真正体现了一种骨子里的大气。他1979年创作的《陕北晨曦》可以说是我所见到的表现陕北高原题材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排排窑洞在残阳如血映照下显现出一片绚烂奇特的红褐色,寥寥数笔勾画出黄土地上的纵横沟壑,坡下是青绿泼墨中的绿树与石块,树干与石崖完全用简陈的铁残皴擦,线条刚劲毫无柔腻的气味,体现陕北人文色彩中质朴刚强的气质。这幅画妙在它独特的泼墨运用,上部分以红、黄、褐三色为主,下部为青绿墨三色,对比极为强烈,给人以感官上的震撼。此幅作品乍看似很不协调,但稍为定睛品味,会发现它是一幅浑然天成的杰作,用色极其大胆,上部暖色调中加入少量淡墨,下部冷色调中铺垫淡淡的褐黄,在强烈对比中求统一,奇妙无比。由其创作中可以看出八大、石涛的简炼与狂放,又可看出当代画家对革命根据地的缅怀与崇敬,可以说是多元文化的融溶交汇。
《林海瑞雪》与《严子陵钓台》又是何先生另一种表现风格,两幅画几乎全部是白描与泼墨,在墨色的运用上挥洒得惟妙惟肖,单一的墨色,靠轻、滋、浓、淡的变化,展现出大千世界的多变,的确是中国文人画的“绝唱”。
何先生的艺术生涯是丰富多彩的,他以弱冠之年投名师临摹经典之作,不到20岁就成为中国画学研究会研究员,旋即晋升为评议员,1935年不到30岁就跨入大风堂拜张大千先生为师,与师朝夕相处,游遍名山大川。第二年就与张大千、齐白石共同举办画展,这不仅说明先辈大师对他的垂青,也说明这位青年艺术家所蕴含的潜力和才华。
1954年他迁居西安后,很快与西北画坛的两位闯将赵望云、石鲁结为艺术上的知音,并融入了开创时期的“长安画派”,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为共同创造长安画派的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这里也引出了一个有趣的艺术现象,大家知道张大千是中国国画界具有开创性与独特艺术个性的一代宗师,他的画作具有非常鲜明的风格,山水画曾得益于八大山人、青藤、李公麟、上世纪40年代又在敦煌面壁三年,临摹古代壁画与雕塑,最后融诸家之长,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善于复笔重彩,融青绿与水墨一体,开创了一代画风。
何海霞先生的青绿山水与泼墨,深得大千之妙趣,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而长安画派是以西北高原为创作基地,题材多为雄浑博大的黄土山川,手法多用浅绛山水加泼墨,有较为强烈的地域色彩,从而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以青绿山水见长的何海霞空间在长安画派中究竟是如何立足并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观察何先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确实有一个适应与融合的过程,如他50年代创作的《巨然雪图》、《江天楼阁》,从中还可以看出大千典型青绿山水的影子。可是60年代以后他无论在题材、技法上已经完全挥洒自如,成为长安画派不可缺少的闪光点了,这说明何先生是一位多么善于博采众长,适应环境的聪明艺术家。如果把长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