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地理教材的过程可是分为1熟悉了解地理教材内容和现实社会对地理知识要求;2在熟悉掌握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的知识面,如何利用其他方面的知识来协助自己掌握地理教材知识以及把这些知识更好的运用在地理教学上去。
高中阶段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知识积累已较厚实,认知能力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世界比较丰富,我们的教学如果还局限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这一层面上显然是不够的,这既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更难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笔者认为学科思想的教育体现在我们的教学之中应是我们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应有之意。教学中如何体现地理学思想,笔者在学习了课程标准后的体会是:教师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来一场自我革命,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构建新的知识观、教材观、教学观
中学地理教材的编写既遵循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又体现着地理学的学科思想和理论体系。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常把原本完整的教材体系人为的肢解为若干个所谓的“知识点”,并将其分为“必考点”、“常考点”等三流九等,使教材内容变得支离破碎,长此下去,不仅破坏了教材所体现的地理学理论的系统性、整体性、理论性和规律性,更使学生对地理产生一些偏见和误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一句空话。
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有鉴于此,广大地理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教育理念,做素质教育的积极实践者。
新的地理课程由共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共十个模块,“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设计注意其结构的相对完整和教学内容的新颖、充实,使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选修摸快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以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由此可见,整个课程结构贯穿了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整个教材作为一个整体,以区域为对象,以理论为指导,以综合为方法,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注重知识的重新整合。同时,我们必须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下的知识观和教材观,努力构建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为学习载体的新的课程体系。
二、开放课堂,体现地理科学的实践性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地理学是一门基础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地理学的实践性在教学中的主要表现:一是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动手、动脑,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二是许多地理知识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或得到验证;三是大量的地理知识可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
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这是实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共84个,几乎全是实践内容,它包括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演示、地理制作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开放课堂的形式很多,如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实践活动;在日常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与有关部门联系,承担学生力所能及的专题调查或研究;组织专题报告会;观看科教影视专题片;访问有关地理知识的网站等。
开放课堂既是体现地理学思想的有效形式,更能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挑战,也给每一位教师施展才华留下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是教师形成自己教学风格最有潜力的领域之一。
三、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地相关论是贯穿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思想。课程标准无论是共同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其内容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新的课程标准把“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首位的课程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体现这一课程理念除介绍基本的理论和观点外,根据教学内容,应有机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增强教材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如讲到大气环境保护时,可以联系为什么要停止生产并逐步淘汰传统的冰箱和空调;讲到城市环境问题时,可联系城市环境问题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问题,让学生列举其所在城市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途径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包括我们学生在内的每一个市民应该从哪些方面做起等。教师还应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地理和我们的衣、食、住、行、游等密切有关。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入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学生就不会有陌生感和抽象感,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和形成就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就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四、以典型的区域地理为案例重点分析,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所以,综合性和地域性是地理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尤其体现在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之中。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活动建议中提出了许多用高中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建议,如地理1中建议:收集家乡某条河流的资料,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该河流的治理和开发提出自己的设想等;又如地理2中建议: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列举的典型区域为案例并有机结合初中地理内容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如讲到工业区位因素对工业地域形成的影响时,可以将初中地理讲到的著名工业区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工业地带、德国鲁尔工业区、美国五大湖工业区、美国“硅谷”、我国宝钢等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学又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具有现代特征的地理学思想,这在课程标准中也都得到了充分反映。
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地理系统
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地理系统是由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地球的每一个圈层又是一个子系统,组成每个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地理环境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立体空间,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区域性、规律性和动态性,体现了整体性、层次有序性和动态性这系统论的三大基本原则。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把地理环境看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是当今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学重要的学科思想。根据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这一特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与处理教材内容,切忌将各要素和区域孤立对待。
六、注重突出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这一性质在课程标准所列内容标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以共同必修课程为例,从课程标准所列举的内容标准来看,除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内容侧重自然科学外,其他所有的内容几乎都体现了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包括一些中学生在内的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地理学属社会科学,认为学习地理没有什么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甚至以为死记硬背是学习地理的“有效”方法,以致于有的老师告诉自己的学生学地理就是“背多分”,这也是导致地理课在学校地位低微以及许多学生对地理兴味索然的重要原因之一。综观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许多知识和原理都涉及到文学、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历史学、信息技术学及艺术等学科的知识和原理。2003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科综合的综合题第一题的材料就引自一段古游记,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就读不懂这段游记,后面的地理问题就很难正确回答。因此,广大地理教师要很好的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仅是一个地理“专才”还远远不够,必须成为一个“通才”。从地理学的双重性质看,地理教师本来就应该是“通才”。
七、全面、辨证地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体现地理哲学思想
穷本探原、全面辨证的地理哲学思想是地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命论”、“制天命而用之”、“天人合一”、“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可持续发展观”等都是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地关系认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地理哲学思想。课程标准中关于宇宙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宇宙、天体及地理环境是运动和变化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运动与时空分布是有规律的,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地理环境具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地理环境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人类在认识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等都是地理哲学思想的具体内容。比如在讲到台风、火山、沙尘暴、寒潮等内容时,不仅要强调其灾害性,还要全面、客观、辨证地分析其好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从宏观到微观引导学生全面、辨证地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以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分布、演变等,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八、说明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境界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地理新课程的框架是课程标准的又一具有时代气息的鲜明特色,以共同必修课程为例,这在地理2和地理3尤为突出,地理3更有一部分内容专题讲述的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所有的活动建议都始终体现了这一思想。人地关系是地理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地理学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一种的哲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阐明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不懈追求,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处理人地关系的最高目标。
协调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的目标,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要看采取何种发展模式。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的。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发展的理解是走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也就是强调经济的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作经济增长和整个社会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1972年的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以来,人类将发展看作追求和社会要素和谐平衡的过程,注重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课程标准在阐述这一思想时是以区域为对象、以问题为切入点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下列方式来体现这一思想:一是全面介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观点和思想,使学生完整的掌握其理论体系;二是简要说明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要告诉学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在审视自己以往所走过的历程,总结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而高速发展经济所带来的严重教训之后所探索出的一条正确的科学的发展道路;三是介绍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城市化问题、发展问题等全球性问题,说明其成因、危害、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等;四是注意从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人手,讲身边的事,讲身边的小事,以增强学生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五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实践活动,进行一些专题性的探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六要说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是已突破了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强调在可持续发展中国际合作的价值和重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全球意识;七要告诉学生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已被写入宪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1994年3月25日,我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以对世界、对未来、对子孙高度负责的态度,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依据、战略目标和行动方案,这是一个全面的纲领性文件,包括有关经济、社会进步、保护环境和资源、计划生育、发展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共78个方案领域,从政策和法律建设、科学决策和管理等方面规定了具体的行动目标和方案,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要增强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规意识,应告知学生,自觉地科学地协调人地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可以时时处处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去。
应该是地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人类在很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地理地貌地质,说它年轻是因为它近百年来才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
而且地理学研究的地理地貌地质既有古老时代的,也有现代的,地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刻变化的。
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