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地理文学常识

小学生地理文学常识,第1张

1地理文学历史常识有哪些

海内第一山:浙江普陀山 南天一柱:广西桂林独秀峰 天下第一关:河北山海关(也称万里长城第一关) 天下第一汤:云南安宁温泉(又名碧玉泉) 天下第一泉:山东济南趵突泉 天下第一瀑:浙江雁荡山大龙湫 天下第一石:浙江普陀山盘陀石 天下第一峰:浙江缙云鼎湖峰 天下第一碑:陕西华山铭残字碑 天下第一村:吉林和龙县大洞村 天下第一松:安徽九华山凤凰松 天下第一洞:湖南冷水江市波月洞 天下第一佛:四川乐山大佛 天下第一龙:山西襄汾县陶寺发掘出的陶寺龙 天下第一荔:广西桂平丁香荔枝 天下第一鲜:江苏吕四文蛤 天下第一菜:江南传统名菜“虾仁锅巴” 天下第一香:兰花 天下第一江山:江苏镇江北固山 天下第一奇山:安徽黄山 天下第一奇石:福建东山岛上的铜山风动石 天下第一奇观:云南石林 天下第一福地:陕西终南山楼观点 天下第一名?:河南嵩山少林寺 天下第一古:河南洛阳白马寺 天下第一雄关:甘肃嘉峪关 天下第一名塑:山东泰山灵岩寺泥塑罗汉 天下第一洞天:河南济源县西北王屋山 天下第一纪游:明末徐弘祖着的《徐霞客游记》 天下第一长联:云南昆明大观楼门长联 我国第一高坝:位於黄河干流上的龙羊峡水电站拦河大坝 我国第一大桥:江苏南京长江大桥 我国第一大河流:长江 我国第一大瀑布:贵州白水河黄果树瀑布 我国第一大草原:内蒙北部的呼伦贝尔盟草原 我国第一大煤矿:山西大同煤矿 我国第一大锑矿:湖南冷水江锑矿 我国第一大钨矿:江西大余 我国第一大钼矿:辽宁锦西杨家仗子 我国第一大钒矿:四川攀枝花 我国第一大盐场:长芦盐场 我国第一大盐湖:青海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中的察尔汗盐湖 我国第一深峡谷: 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我国第一长冰川:新疆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北坡的音苏盖提冰川 我国第一高平原: 平原 我国第一大渔港:浙江舟山群岛沈家门渔港 我国第一大钟楼:陕西西安钟楼(高三十六米) 我国第一大省区:新疆 尔自治区 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市 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 我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 我国第一大内陆河: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 我国第一大稀土矿:内蒙包头 我国第一大菱镁矿:辽宁海城、营口 我国第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 我国第一大图书馆:北京图书馆 我国第一大古城堡:江苏南京的中华门城堡 我国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 我国第一大拖拉机厂:河南洛阳拖拉机厂 我国第一大桑蚕基地:浙江、江苏两省的太湖流域 我国第一大潮汐电站:山东乳山县白沙口潮汐电站 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1935年6月由茅以升主建的钱塘江大桥 我国第一大古迹铸铁件:河北沧州铁狮子(重约40吨) 我国东西第一长的铁路:兰新——陇海线 我国南北第一长的铁路:京广线 我国第一大钢铁工业基地:辽宁省的鞍山钢铁公司 我国第一大煤炭工业基地:山西省的大同煤矿 我国第一大造船工业基地:上海 我国第一大油叶岩炼油厂:辽宁抚顺 我国第一大彩色显像管厂:陕西咸阳彩色显像管厂 我国第一条大型客运索道:1983年通车的泰山旅游索道 我国第一条复?电气化铁路:河北石家庄至山西太原的石太线 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1959年获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 人间第一香:茉莉 迎春第一枝:梅花 海门第一关:安徽宿松县小孤山 岭南第一关:位於赣南、粤北的梅岭上的梅关 东南第一山:安徽九华山 西南第一山:云南狮山 江南第一山:江苏无锡惠山 京东第一山:天津盘山 淮东第一观:江苏扬州大明寺 鹭江第一峰:鼓浪屿日光岩 千山第一峰:西沟仙人台 黄山第一处:玉屏峰 上海第一景:外滩 中原第一名山:河南中岳嵩山 济南第一名山:千佛山 福建第一名山:武夷山 入黔第一洞天:贵州镇远县青龙洞 东粤第一宝:广东曲江县南华寺 金陵第一名胜:江苏南京莫愁湖 万里长江第一桥:湖北省的武汉长江大桥 奇险天下第一山:陕西华山 桂林城南第一景:桂林南溪。

2泰山文化知识历史地理文化

五岳之首——泰山 泰山 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

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

《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同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

泰山地处山东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会济南,南临“圣城”曲阜,东连“齐都”淄博,西滨黄河(北纬36°15。3′,东经117°6。

0′)。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

现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

它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

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佛道两家,文人名人纷至沓来,给泰山与泰安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

道教称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天齐王。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五岳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

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从祭地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

泰山具有极其美丽壮观的自然风景,其主要特点为雄、奇、险、秀、幽、奥等。泰山巍峨,雄奇,沉浑,峻秀的自然景观常令世人慨叹,更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

泰山景区分麓、幽、妙、奥、旷五区,其中麓区山水相映,古刹幽深,位于泰山南麓中路与西路之间的环山路线;幽区绿荫环绕,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于岱庙沿中路至南天门之间;过南天门经天街至绝顶一段,虽地势平坦,然别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此段被称为妙区;泰山之阴为后石坞,此处林木苍郁,花草茂盛,素有奥区之誉;旷区位于大众桥过黑龙潭沿西溪桥至中天门,这里坦途绿荫,溪深谷幽。 于是就有了"登泰山而小天下"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了。

泰山的名胜古迹众多,主要的景点有岱庙、普照寺、王母池、关帝庙、红门宫、斗母宫、经石峪、五松亭、碧霞祠、仙人桥、日观峰、南天门、玉皇顶等,其中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被誉为岱顶四大奇观。 泰山气候,四季分明,各具特色。

夏季凉爽,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仅17℃,即使酷暑盛夏登山,在青松翠柏掩映下,亦感阴凉舒适,到山顶时,还需携带寒衣。夏天虽是泰山的多雨季节,不过若能赶上夏季的雨过天晴,就可在山顶上领略到山上红霞朵朵,脚下云海碧波的壮丽景色。

春秋两季较温和,平均气温10℃,但春季风沙较大。秋天则风雨较少,晴天较多,秋高气爽,万里无云,为登山观日出的黄金季节。

冬季虽天气偏冷,但可看到日出的机会较多。 最佳旅游时间:游泰山,4月~11月为佳,观日出则以秋季为最佳。

岱顶夕照比之日出更吸引人,据说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看见黄河。 冬天要待下雪时,景色才出奇。

雨天不要轻易放弃登山,此刻山上常会遇到云海奇观,若遇上日出云海就更幸运。黄金周期间泰山人太多,不过泰山上的缆车和盘山公路的管理工作确实做的很不错。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五岳之首”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 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自古便被视为是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历朝历代,无论谁当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批准标准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遴选标准C(I) (II) (III) (IV) (V) (VI);N(II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泰山名胜风景区,位于山东中部,跨越泰安,济南两市,总面积426平方公里。

泰山,古时称岱宗,春秋时改为泰山,被称为东岳,位居五岳之首。泰山,不但在地质学和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研究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2007年5月8日,泰安市泰山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泰山地区在太古时代经历了剧烈的地壳抬升和沉降,终于在3000万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

泰山地区的寒武纪片麻岩群是华北台地的基底,地层剖面出露齐全,化石丰富,保存完好。泰山杂岩形成于太古代,年龄在20亿年左右。

泰山有丰富的地壳运动遗迹,在地质方面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并设有著名的地质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义的地质科学研究价值。 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

7米,突起于华北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相对高差。

3需要一些趣味的地理知识,适合山区孩子的,小学生

地理记忆顺口溜大全1、九大行星

水金地火木土天,海王冥王绕外边;

唯有地球生物现,温气液水是由缘①。

①温,适宜的温度。气,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2、地球特点

赤道略略鼓,两极稍稍扁。

自西向东转,时间始变迁。

南北为纬线,相对成等圈。

东西为经线,独成平行圈;

赤道为最长,两极化为点。

3、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西经二十度,东经一百六,

一刀切下去,东西两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纬度,

四季温带显,南北相反出。

4、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地球自转,昼夜更换。

绕日公转,四季出现。

自转一日,公转一年。

自西向东,方向不变。

5、地球五带

地球有五带,全靠四线分;

回归间热带,极圈分寒温;

寒温各有二,五带温不均①。

①温,指温度。

6、地图辨方向

地图方向辨,摆正放眼前;

上北下为南,左西右东边。

标图易分辨,经纬网较难;

纬线指南北,东西经线圈。

极地投影图,定向较特殊:

对于北半球,心北四周南;

北纬圈东西,自转反时走。

对于南半球,心南北四周;

南纬圈东西,自转顺时走。

7、大洲和大洋

地球表面积,总共五亿一;

水陆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陆地六大块,含岛分七洲;

亚非南北美,南极大洋欧。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广;

大西“S”样,印度北冰洋。

板块构造学,六块来拼合;

块内较稳定,交界地震多。

8、大洋和大洲的位置

洋以洲为界,洲以洋分野。

太平洋为四洋首,位于亚澳两美间。

大西洋西南北美,东岸临界欧与非。

印度洋临亚非澳,南部三洋水相连。

北冰洋面为最小,亚欧北美三洲环。

9、七大洲分界和位置

地表十分陆占三,亚欧非洋两美南①。

亚欧两洲本一体,乌拉高加分两边②;

亚非原本相结连,苏伊运河来割断③;

亚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峡在中间;

中美南北来牵线,巴拿运河又阻拦④;

数大洋洲面积小,似断不断亚下边。

亚欧非洋东半球,南北美占西半边,

唯有南极搞独立,冰层覆盖称高原。

①洋,大洋洲。两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极洲。

②乌拉,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高加,高加索山脉。

③苏伊运河,苏伊士运河。

④巴拿运河,巴拿马运河。

4小学文学常识30个,急

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河道水系专著《水经》

第一部纪录矿物的文献《山海经》

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

第一部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论著《天工开物》

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茶经》

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贡》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第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

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杰作《儒林外史》

成就最高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第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

新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郭沫若

历史上写诗最多的诗人——杨万里

历史上诗作留存最多的诗人——陆游

最早的典籍外文译本——〈老子〉

最大的诗歌集——〈全唐诗〉

这些既可以作为考题,优势常识性问题,横好的。

5小学文学常识30个,急

1、中国最早的字典叫《说文解字》。

2、清乾隆年间,皇帝下令编撰了一部中国最大的丛书,收录了18世纪以前3000多种重要著作。全书共230万页,连接在一起,足够绕地球赤道一圈有余。

请问这部丛书叫《四库全书》。3、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共有305篇,也叫“诗三百”。

4、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楚辞《离骚》。5、中国古代神话非常丰富,其中以《山海经》中为最多。

6、西汉时期,由司马迁写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7、宋词主要分为两大派,一是豪放派、一是婉约派。

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宋朝词人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9、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10、元杂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关汉卿,他的主要作品是《窦娥冤》。1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2、陶渊明《桃花源记》写了一个理想的世界,那儿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人们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13、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是诗歌。

14、唐代李白被人称为“谪仙”、“诗仙” 15、唐代杜甫的诗被大家看作“诗史” 16、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很有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7 代表作《沁园春·雪》《长征》。18李白,字太白,世称“诗仙”“千古一诗人”。

19国国歌歌名《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20知音”一词来源于战国时期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

21“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22“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23古诗名句中点字成金的事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敲”字,即推敲典故的来历 24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25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唐代文学家,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

26杨炯,初唐四杰之首,名作有《从军行》。 27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28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29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

所作《回乡偶书》(七绝),为传诵名篇。 30王之焕,字季陵,唐代诗人。

他的《凉州词》、《登鹳鹊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过故人庄》(五律)描绘了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和“把酒话桑麻”的农家情趣,体现了诗人与村民的真切感情。《春晓》(五绝)写春晓之景及早春之情,成为流传千古的好诗。

31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和《出塞》两首都很有名。 32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名篇有《鸟鸣涧》(五绝)、《送元二使安西》(七绝)、《观猎》(五律)。“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赞王维之语。

6小学生《百科知识大全》内容是什么

这本书上介绍了很多关于动物、军事、科技、植物、地球、宇宙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而且还有许多相关的,通俗易懂。

百科知识模块帮孩子放下沉甸甸的书包,以最轻松的姿态来阅读这个世界。 透过《百科知识大全》让视野扩容,在这里,或知识或故事的文字娓娓道来,就这样缩短时与空的距离,让昨天、今天与明天衔接成一条光滑的弧线。

走进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破解科学之谜,感受历史的沧桑,享受文学和艺术的魅力。

扩展资料:

《新少儿百科知识大全》是2008年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锦党。

是一套能看、能听、能说、能画、能玩的童书,是一套幼儿和家长共读互动且可以反复阅读的童书。 从儿童的阅读特点和兴趣出发,采用开放式框架,大场面图设计,从幼儿身边的生活入手,帮助引导幼儿快乐地积累关键经验,促进幼儿动脑和思维的发展。

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其影响

张九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00010)

摘要:本世纪初期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中国学者对许多科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些问题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在众多的理论问题之中,以“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涉及范围广泛、影响深远。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它对中国近代地理学研究方向的影响,并试图通过这一研究,分析中国近代地学发展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关键词:地理 文化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新的学科不断产生,西方的科学理论大量传入中国,科学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探讨科学、研究科学的可喜局面。在众多的理论探讨之中,关于地理与文化(或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争论,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论题。

对于地理与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源于人地关系这一悠久的历史命题。人地关系论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作为具有近代科学意义的命题,却始于18世纪的欧洲。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将地理环境决定论推向了高潮。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FRatzel,1844~1904)在他的著作《人类地理学》中,将这一理论引入了地理学,并强调了人类活动受地理环境的多方面的控制。20世纪初,拉采尔的思想经过他的学生,美国地理学家辛普尔(ECSemple,1863~1932)的著作《地理环境的影响》(1911年)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辛普尔同时代的美国地理学家亨丁顿(EHuntington,1876~1947)在1915年出版了《文明与气候》,创立了人类文化只有在刺激性气候地区才能发展的假说。1920年,他又出版了《人文地理学原理》一书,进一步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经济与文化的决定作用。

在地理环境决定论产生广泛影响的同时,法国学者维达尔·白兰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1845~1918)提出了“可能论”又称“或然论”,反对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地理环境只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而人类又根据不同的生活方式作出选择,并能改变和调节自然现象。他的学生白吕纳(JBrunhes,1869~1930)在1925年出版了《人地学原理》,使这一观点在欧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经过激烈的争论,到了本世纪20年代“或然论”逐渐替代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并在西方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

一 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

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长期战争的破坏使得刚刚起步的近代科学更是举步维艰,因此这一时期人为的、政治的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时局的动荡、民族面临的存亡危机,加上科学技术的落后使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他们试图通过科学的分析找出中国落后的原因,同时又希望能够通过科学拯救危难中的中国。

在这种社会背景条件下,许多学者试图通过东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寻找出东西方的本质差异,以探讨中国人如何摆脱困境。这种超越学术的研究动机,使得有关“地理与文化”的争论在本世纪20~30年代显得格外活跃,并成为众多近代科学理论探讨中最为突出的论题之一。也正是这种原因,使得在西方已经沉没了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在中国却格外的风行。

从19世纪末开始,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的进化论在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达尔文所指的“进化”本来是由于自然界中的生物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的改变而造成的,但英国哲学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将本属于生物界的进化论引入到社会科学中,提出了“社会有机体”学说。严复在他的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译著《天演论》中,阐述了斯宾塞的观点,这种观点迎合了当时中国社会环境的需要。到了本世纪20年代,进化论已为多数中国学者所接受[1]。

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深入人心的社会背景下,尽管进入本世纪20年代以后“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西方已被“或然论”所代替,但近代人地关系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却首先始于地理环境决定论,而且还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反映出了政治热情高于科学精神的时代环境的特殊需要。进化论也为本世纪地理环境决定论能在中国找到生存的土壤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前后有关东西文化问题的论战也是促成地理学界“地理与文化关系”讨论的原因之一。由于五·四前后正值中国历史的重大变革时期,东西文化的差异问题就成为一个敏感的问题。这场在思想界进行的延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的论战,也直接影响了地理学界的相关讨论。地理学者们试图通过中西地理环境的差异,寻找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

中国的地理学研究在本世纪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世纪初,中国近代地理学刚刚起步,地质学、气象学、土壤学、动植物学、地貌学等分支学科不断从地理学母体中分化出去,伴随而来的就是地理学研究的危机感。如何继续发展地理学?如何使地理学从传统的描述向近代科学研究方法转化?在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的背景条件下,地理环境决定论成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中的一个生长点。在许多研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西方人地关系理论的传入,无疑使中国学者感到了一种“清新的气息”。

人地关系论题涉及的学科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由于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历来是地理学者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所以在中国近代有关“地理与文化”的争论中,以地理学者们的探讨最为深入,并且这种争论对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方向的影响也最为广泛。

二 近代人地关系论在中国传播的过程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最早为中国学者所了解并被广泛接受的人地关系理论。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开山之作——张相文的《地文学》。张相文在这部书第五编生物界中,阐述了不同气候带人种的优劣:“寒热带之人,为天然力所束缚,或昏怠迟缓、或畏琐困陋,皆不免长为野蛮。亚热带则生物以时,得天颇优,常为开化之先导。亚寒带则生物鲜少,人尚武健。”并认为“今世富强文明诸国,莫非温带之民族所创建也” [i]。张相文是中国近代最早阐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学者之一。

张相文的学说是从日文著作中转介过来的。而且他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在当时的地理学界并未引起广泛的注意,也没有造成“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直到20世纪20-30年代大批留学生学成回国后,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直接地、全面地传入中国,才产生了广泛的“地理与文化”的讨论。

1921年《地学杂志》介绍了亨丁顿的的著作,认为“汉丁顿之学说,主以地面上之自然现象与空气情况解释人类生活组织之现象,而定人类文明创造与发展之界限,此种学说简括称之,即地理的历史观”[ii]。1922年《地学杂志》译载了亨丁顿的《文明与气候》一书的第一章,《史地学报》译载了弗尔格里夫(JFairgrieve)的“各国历史所受地理之支配”。这一时期的有关杂志发表了大量的译文和介绍性文章,评价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并认为这种理论“以地理环境判断全世界古今各国文明之状况”,是“唯物史观、地理的历史观”[iii]。决定论思想在中国地理学界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出现了一批阐述决定论观点的文章和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张其昀的《人生地理学》(1926年)和白眉初的《地理哲学》(1933年)。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缺陷。胡焕庸在留学法国期间,受教于法国现代地理学大师E德马东(de Martonne)和J白吕纳(Brunhes),并受到法国人地学派思想的影响。1928年他回国时,中国近代地理学刚刚起步,在西方已经落后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还在中国学术界广为流传。他深感中国地理学研究与西方的差距,撰写了“西洋人地学说晚近之发展”、“白吕纳的人生地理学”和“法国研究地理学的近况”等文章,介绍了法国人地学派的“或然论”观点。1935年白吕纳的《人地学原理》中译本出版,在这部译著的长篇译者序言中,系统地介绍了原作者的观点,从而使“或然论”在中国地理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逐步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30年代,马克斯主义(当时称为新社会派)的辩证唯物论的人地观也介绍到了中国。楚曾(楚图南)在《地学季刊》上发表了“人文地理学的发达及其流派”,最早介绍了马克斯主义的人地观,指出“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影响,则以在自己的作用之下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为媒介而主要地影响于人类”[iv]。强调了自然与社会是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严格对立的。

三 “地理与文化”讨论的兴起

西方人地关系理论对中国学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者们纷纷著文阐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掀起了 “地理与文化”问题的大讨论。早在1904年(光绪二十九年),张之洞、张百熙、荣庆等人拟定了京师大学堂的《大学堂章程》。《章程》对于各学科讲习方法的解释中,即强调了对于“文化与地理之关系”、“军政与地理之关系”和“风俗与地理之关系”的讲解[v]。

本世纪20~30年代,对“地理与文化”的讨论形成了一个高潮,论文数量之多、涉及范围之广是中国地理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在1933年《地学杂志》发表的169期总目中,特地开辟了“地与文化”一栏,可见此类文章之多以及当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东方杂志》也发表征文讨论地理与文化的关系。据笔者不完全的统计,这一时期专门探讨地理环境与文化(或文明)关系的文章有40多篇,它们分别发表在10余种期刊上,而以《地学杂志》论文最多,影响也最为广泛。而在地理学的相关文章中阐述了人地关系思想的文章就更多,尤其是在区域研究中,人地关系的研究已成为研究主题之一。因此这一时期包含有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论文、论著有近百篇。从而使这一论题成为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的主要论题之一。

在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进程中,地理环境决定论始终也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尤其是在20~30年代,在其它西方人地关系论传入之前,这种观点更为盛行。

一些学者首先试图用中国优越的地理环境来解释历史与文化。1914年,王桐龄发表“中国文化之发源地”,分析了世界文明六大发源地的地理环境,认为汉族文化发达是由于“气候温暖、土脉肥沃、物产丰饶”[vi]。1924年,他又在《地学杂志》上发表了“陕西在中国史上之位置”,从气候、土壤、河流、人口等方面的分析,提出“陕西为中国开化最古之地”,“为中国文化发源地”是由于“陕西地理有种种特别优异之点”[vii]。甚至有学者将中国近代列强侵略中国归咎于中国的地理环境太优越,从而引起了列强的羡慕与嫉妒[viii],将地理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引向极端。

近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已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科学技术上的巨大差距,一些学者试图在地理环境上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1914年,王桐龄发表“亚洲地理之缺点”,指出“亚洲为自古文明发源地,最古之文明国,皆起于亚洲。然迄今式微已甚。”而“亚洲之历史所以生此结果者,亦亚洲地理之缺点使之然也” 。作者在分析了地势、海岸线等特点后指出:“亚洲地理凡可以阻绝交通之条件,无不具备”,而内部资源丰富、交通不畅是人民缺乏交流精神的原因。作者还指出欧洲“交通便利,而天产物缺乏,故欧人多利用交通机关,以求糊口于四方。其所以富于活泼进取之气象者,职是之由”[ix] 。

还有一些学者试图证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精神和社会制度也有决定的作用。他们认为“地理与文明,如肌肤与精神之关系。充分之精神,必因健全之肌肤而始具。充分之文明,必有健全之地理而始生”[x] 。而“社会制度乃人地相应之结果,历史乃人类适应自然的及社会的环境之成绩之记录及其说明;……不同的自然环境使人类不同的适应,而产生不同的社会制度”[xi]。他们试图通过分析中西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世界历史上的一些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事例来证明他们理论的正确性,并试图以此归纳出西方文化具有交流精神,而东方文化缺乏交流精神。

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学者一方面用中国优越的地理条件解释古代灿烂的文化,另一方面又以同样的地理环境解释近代落后的原因,因此这种解释不免有牵强附会、自相矛盾之处。当时就有学者指出了这种观点的危害性。20年代,姚存吾在《地学杂志》上连续发表文章,指出地理环境决定论如果“不纠而正之,将何以励国人因袭之气,鼓勇力以贡献于将来之世界,以图民族之自存?”他还进一步指出“况此等骇人听闻言论,只为偶然之感触,而非根本之观察,只为一时之现象,而非追往查来之研究”[xii]。并相信“人类能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者,其文化必日益进步”[xiii]。

1933年,李长傅上发表“科学的地理学的新转向”,也批判了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它们“陷于速成推论法,把人与地的中间项的劳动过程漏掉了。其结论是任意规定,虽有时正确,但常常半正确,甚至完全错误”[xiv] 。

四 对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影响

近代中国学者对于“地理与文化”关系的广泛讨论,不但使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更加深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中国近代地理学者的研究方向,并且促进了地理学中一些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的应用性分支学科的发展。

1 土地利用和农业地理的发展 中国自古以农为主,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界最为紧密的联系。土地利用是人类生产活动及科学研究和自然环境关系表现得最为具体的景观。因此通过研究土地利用可以了解人地关系的主要问题。这种思想促成许多地理学家选择土地利用和农业地理作为他们一生的主导研究方向。

从30年代开始,北京、广东、浙江、广西、福建、江西等省先后设立了土壤调查、研究专门机构。通过调查研究,许多学者分析了土壤与气候、岩石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也有学者研究了土壤与人类活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等的关系,还有学者探讨了土地利用与人口分布的关系[xv]。

2 民族与人口地理的研究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早已有学者从事人口问题的研究。但早期人口研究偏重于人口数字的推求,很少重视地理背景的影响。从30年代开始,胡焕庸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人口地理的论文,从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了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和规律。1935年,胡焕庸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中国人口之分布”,文中发表了中国第一张人口等值线密度图。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瑷珲—腾冲线是中国东南部人口密集区与西北部人口稀疏区的分界线。1936年,胡焕庸又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中国之农产区域”,第一次从单位面积的人口容载量与农业生产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人口地理的研究。

民族地理的研究也发展起来。张相文的《地文学》中较早地将人种分为直发、拳发和绒发三种。民族的地理分布是民族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张其昀在“中华民族之地理分布”[xvi]一文中,根据地形特点将民族分为四个分布区。而更多的文章是研究不同民族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 应用气候学和生物气候学研究 气候的变化是对人类影响最为显著的地理因素之一。气候学在商业、农业、交通、军事等方面的应用日趋广泛深入。从30年代起,对于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台风、季风、降雨量、气压等气候要素都有深入的研究,并有大量的论文发表。如竺可桢的“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xvii],徐近之的“热带旋风”[xviii]等文章。此外,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物候和气候分区的研究也有所发展。

地理学者还开始研究利用适宜的气候环境治疗疾病,从而发展起了生物气候学。许多学者还对不同地区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进行了研究,以求寻找中国气候的变化规律。例如,竺可桢就根据中国古籍的记载,论述了中国旱涝变化的周期[xix]。

五 几点启示

地理学中所强调的人应该是自然的人,但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人是离不开社会背景的。直到今天,地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仍然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由于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对这一论题的研究至今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但每一次对人地关系认识的深入都有利于以人类和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科的发展。中国近代地理学在“地理与文化”的争论中向前发展,正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首先,由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包含了“人”这一因素,使得这一学科较其他学科更易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前文谈到的20世纪20年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在西方已经消沉的情况下,在中国还能蓬勃地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我们不能将它简单地归因于西方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滞后性。前文谈到严复译的《天演论》是根据英国学者赫胥黎(THHuxley,1825~1895)在1893年发表的文章编译的,而严复至迟在1895年就开始翻译了[xx]。本世纪20~30年代,随着中外学者互访的增多和留学生现象,已经大大缩短了中西方科学交流的过程,西方出版的一些较有影响的地理学著作,在三、五年内就能见到中文译本。至于介绍西方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文章更是广泛。而且,在本世纪上半叶的这场“地理与文化”的争论中,环境决定论观点一直在地理学界占有一席之地,并没有因为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而退出历史的舞台,直到1948年,还有学者在宣传亨丁顿的学说,并认为他的研究“独树一帜”[xxi]。

其次,必要的理论争鸣和论证将有助于学科的发展。一方面这种争鸣促进了理论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科学理论对学科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上不乏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如《礼记·王制》中有“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管 子 · 水 地 》中有:“齐之水,道躁而复,故其民贪粗而好勇;楚之水,淖弱而清,故其民轻果而贼;越之水,浊重而泊,故其民愚疾而垢;秦之水,泔最而稽,淤滞而杂,故其民贪戾罔而好事;齐晋之水,枯旱而运,淤滞而杂,故其民谄谀葆诈,巧佞而好利;燕之水,萃下而弱,沉滞而杂,故其民愚戆而好贞,轻疾而易死;宋之水,轻动而清,故其民闲易而好正”。 《大戴礼·易本命第八十一》有“坚土之人肥,虚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细,……,息土之人类,耗土之人丑”。 《周礼·地官大司徒》中有“山林之民毛而方,川泽之民黑而津,丘陵之民专而长。 衍之民 而瘠,原隰之民丰肉而痹”,此外,《吕氏春秋》、《淮南子·坠形训》等著作中也有类似的观点。

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可谓丰富,但它只是少数哲学家谈论的话题,并未在学术界引起广泛争鸣,因此并未对中国地学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从反面证明了科学理论争鸣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性。

第三,理论的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地理与文化”的争论促进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深入。通过讨论,学者们深刻地意识到了传统地理学的缺陷,认为应当“赶紧抛却那种好象只有骨肉而无灵魂的地理记载”[xxii],在讨论“地理与文化”关系的同时,对地理学科的对象、性质、范围和研究方法的探讨也逐步展开[xxiii]。而这种理论研究正是近代地理学与古代地理学的重要差异之一。

本世纪“地理与文化”的讨论及其对中国近代地学的影响

张九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100010)

20世纪中国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新的学科不断产生。在众多的理论问题之中,“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涉及范围广泛、影响深远,并成为本世纪众多科学理论探讨中最为突出的论题之一。

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论题,几乎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由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地关系)历来是地学关注的中心议题之一,所以中国近代“地理与文化”的争论,以地理学者们的探讨最为深入,并且这种争论对中国近代地学发展方向的影响也最为广泛。

中国的地学研究在本世纪发生了重大变化,地质学、气象学、土壤学、地貌学等分支学科不断从地学母体中分化出去,伴随而来的就是地学研究的危机感。如何继续发展地学?如何使地学从传统的描述向近代科学研究方法转化?在中国地学发展不够成熟的背景下,地理环境决定论成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中的一个生长点。

近代地理环境决定论是最早为中国学者所了解并被广泛接受的人地关系理论。一些学者试图证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精神和社会制度有决定作用。他们试图通过分析中西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世界历史上的一些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事例来证明他们理论的正确性,并试图以此归纳出西方文化具有交流精神,而东方文化缺乏交流精神。他们一方面用优越的地理环境来解释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又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上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解释不免有牵强附会、自相矛盾之处,当时就有学者指出这种观点“陷于速成推论法”,“其结论是任意规定,虽有时正确,但常常半正确,甚至完全错误”。随着讨论的深入,强调人类的选择能力和强调人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并影响了这一论题的发展方向。

近代对于“地理与文化”关系的广泛讨论,不但使地学中人地关系的理论探讨更加深入,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影响了中国近代地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当时许多地学工作者正是受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这一思想的影响,才选择了农业地理学、土壤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气候学与气象学等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关系密切的应用性分支学科作为他们一生的主导研究方向。

地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当代仍然是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且由于人与环境关系的不断变化,对这一论题的研究至今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但每一次认识的深入,都有利于以人类和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地学的发展,并且这种认识直接影响着地学的研究

人文地理学哲学方法论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与四个哲学方法论流派有关,即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其中经验主义是人文地理学最古老的方法论,也是传统地理学的主流。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引入地理学的,是当代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方法论。

一、 经验主义方法论

大多数学科都起源于经验主义者的实践,人文地理学也不例外。纵观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典地理学发展时期包罗万象的“科学之母”地位,到近代科学知识的分化发展,地理学者们一直就在寻求关于地球表面更多有用的知识和地理学的基本规律。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内容的庞杂是地理学带有强烈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使其往往局限于对复杂现象的定性描述,建立的只是半科学、半文学的知识体系。

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释各地区的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经验注意方法的特征,一方面观察是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得出结论。人文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最为典型,由于每个地方都具有独特性,因而区域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例外论的,区域分异论的代表人物哈特向就认为地理学解决独特事件。另一方面,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人文地理学家常常从观察人文现象的某个方面开始,通过分析研究资料,以求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但是由于归纳是从个别推论一般,从已知推论未知,从过去推论未来,从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上看,它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把一个个有关的肯定和否定的经验事实都搜集起来,很难提出假设,发展理论。

二、 实证主义方法论

当代科学哲学中,第一个比较完备的形态或学派叫辑经验主义,它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且至今仍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论,是西方科学哲学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哲学派别。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的两大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或理性),换言之对任何事物合乎科学的理解必须有意义并且同实际观察相符,两者缺一不可。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是其方法论的核心。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反映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地理学的计量与理论革命。一方面,与地理学相近的一些学科的渗透,如产生于经济学界的区位论引入了人文地理学,一些非地理学者尝试用新方法应用到地理问题的解释上,例如物理学者斯图瓦特早在1947年在地理学评论上发表了关于人口分布与平衡的实验数学规划。另一方面,一些地理工作者开始寻求可以应用到地理问 题的定量方法,发展地理学的理论,以解决传统地理学的诸多弊端。因此,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谋求地理学的科学化与定量化的观点和行动在欧美地理学界扩展开来。最早是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加里森领导的小组首开数量研究之风。60年代,计量地理研究的潮流传遍西方地理学界。由于使用数学方法来处理的问题,经常是具有空间分布的间题,这些问题的基本要素容易抽象建立数学模式,这就导致计量与理论运动的倡导者们把大量精力投人空间分布的研究上。把研究重点从原先的区域方面转到空间分析和空间联系上。并寻求空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哈格特的《人文地理学的区位分析》(1965)为人文地理学的空间分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他把一个枢纽区分解为六个要素:相互作用、网络、枢纽、等级系列、面、扩散,建立了区位结构分析的一般程序。哈维的地理学中的解释一书,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立场上总结了地理学计量革命的方法论,也是理论地理学发展史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入,使人文地理学较之传统人文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变化。 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传统地理学关注地区特点因而是独特的,理论发展受到抑制。空间科学的地理学则寻求用空分布的普遍规律来解释各地区的独特事件。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引人,使地理学作为空间科学重建了研究内容和理论主体。例如人文地理学就确立了中心地理论、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建构人文地理学的科学理论,正切中了传统地理学的要害。人文地理学者们把他们的注意力移到空间行为和空间分布的规律上,这种对规律的实证主义关注,加强了目前绝大多数人文地理研究的基础。

其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提出理论的过程与归纳法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实证研究所采用的数量化技术,意味着空间分析上的精确性,取代了传统人文地理学的模糊化的推论。

应当承认,实证主义方法论在人文地理学应用中也有其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经济决定论的倾向。实证主义学派对人的看法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人”的概念。人的行为并非仅受经济单一因素的影响,完全服从空间的支配。第二,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个地方观察到的行为被设想为所有行为的规范。第三,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难以模拟实验,无法受控重演,因而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性。这是因为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们都是一种“物”,故而遵从同样的科学法则。这样,实证主义目前只是在区位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上表现出明显效果,而在文化地理、社会地理与历史地理等方面则需求助于人本主义方法。

三、 人本主义方法论

针对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忽视人这个主体的倾向,一些西方人文地理学者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加强了对人的研究,以人这个卞体为出发点,重视了人类行为的丰富意义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非经济成分。但总的说来,人本主义哲学及其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的影响都是潜在的和间接的,它们并没有向人文地理学家提供一种直接的方法,只是从这两种哲学中引进对人的经验和人的主观性的重视这样的观点,并作为武器来反对实证主义地理学那种忽视人的地位的观点。

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内容大多涉及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等领域,突出地集中在人的行为方面的探讨。

在人本主义地理学者看来,在历史地理学领域,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历史结论已存在,无需再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故在这个领域只能依靠唯心主义方法。为了理解一个历史上特殊区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观或事件,人本地理学家必须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这种思考是完全主观的,主要根据自身或他人感应的环境来推知历史上在多种因素下产生的机制。

文化地理学方面,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这在人本主义地理学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点之间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联系,即人对地方的看法,如归属感、地方赋予人的安全感、地位等。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地方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居住区研究等工作中有重大意义。

人本主义地理学还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即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环境,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只有从个人所形成的环境感应以及由这种感应产生的映像和意境地图出发。人们才能作出在空间中进行活动的选择。

人本主义地理学弥补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点则在于它的唯心主义倾向,把一切客观存在看作为人的心理构造,事实上构成人的感应行为的基础是客观环境世界。

四、 结构主义方法论

结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反映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继自然科学的综合趋向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综合趋向。结构概念与系统、功能、元素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某一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结构是由各个部分互相依存面构成的一个整体,而部分只能在整体上才有意义。因此,结构主义是根据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根据事物和社会事实来解释现实。它的基本原理是,可观察的事物,只有当把它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在一起时,才是有意义的。所以,解释不可能单凭对现象的经验主义研究就能完成,这与注重经验、观察的实证主义有很大的区别。

同时,在结构主义的模式和方法论中,人只是复杂的关系网络中的一个元素,它本身没有独特性,只是由结构决定的,因而是被动的,这与以唯主体性出发的人本主义有着原则上的分歧。

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最有影响的有两点:①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②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千差万别的人文地理现象是表层结构,而要真正解释则需把握人地系统中的深层结构。当前,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组织的空间形式和本质结构。主要内容集中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如福利、财富的分配、犯罪、居住分离等,并把财富不均等归因于社会制度等非地理因素。出现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但结构主义人文地理学不像实证主义研究在人文地理学中那样完善、系统,影响力也较小。

综上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多样的,不是某一种研究方法可以解决的,也就是说现在还没有一种十全十美的、适用于所有的情况的研究方法。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人地关系是一种复杂现象,它涉及到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也就是说它涉及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我们研究人地关系首先需要了解自然环境,这是研究的起点,也是研究工作的基础。要了解自然环境,就要了解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的基本情况,也要了解这些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其所形成的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这些现象都是受自然科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规律所制约,这些自然科学与自然地理学的基本规律都是不受人们意识影响的。另一方面,这些基本规 律也不受空间的影响律本质有什么变化,而只是各要素的强度不同,相互作用与影响也随之变化,故各地自然地理综合特点出现不同。

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的研究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因此,与单纯的自然科学研究和单纯的社会科学研究有所不同。其中有些现象,如自然地理方面的地貌、气候、水文、生物等现象,就应采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某些具有区位规律性的经济、社会现象,就可采用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而人文地理学中那些文化历史方面的人文现象就无法用实证主义思想方法,正是因为人的思维与行为主现性强。所以,只有采取人文主义方法论。可是,在人地关系的研究中,人与地是不能分的,而人与地又需采用两种思想方法,那么在一个系统中如何处理呢?这使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研究又碰到了难题。目前,多采用结构主义思想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可是研究中的人的行为如是“任意”的就无法研究了,就需要强调其中的人受某种主导因素影响而趋向某类行为。因此,现在结构主义思想方法多应用于福利、财富分配、犯罪、居住等社会问题方面。

以上情况表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内容十分复杂,所以目前难以用一种研究方法全部解决,不得不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这可以说既是人文地理学的特点,也是其难点。每种研究方法只能适用某些方面,都有其局限性,正因如此,将来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 地理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吴传钧主编人文地理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李旭旦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人文地理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4]杨吾扬地理学思想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美]普雷斯顿詹姆斯,杰弗雷马丁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 北京:商务印书馆 [6]哈特向著黎樵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 北京:商务印书馆 [7]吴传钧国际地理学发展趋向述要 地理研究 [8][英]约翰斯顿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 商务印书馆

所有的邂逅,都有着太多的偶然,却好像都是前世的约定,在不经意中演绎着人生的美丽。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关于邂逅的散文,希望您喜欢!

 关于邂逅的散文一:邂逅美丽

邂逅,是在不经意中遇到的某些人或者发生的某些事情。所有的邂逅,都有着太多的偶然,却好像都是前世的约定,在不经意中演绎着人生的美丽。很多时候,我们谁也没有想到过刻意去和那份美丽相遇,可还是在不经意间,邂逅了。

美丽的东西大家都喜欢,因为有太多的美丽,世界才会变得如此可爱和精彩。乡野原始的芬芳,和风拂面的舒爽,落叶飞扬的飘逸,白雪飘零的盛景,彩蝶飞舞的花园,现代城市的辉煌,忙碌而充实的人生……美丽的东西,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情下,它们自身代表的风格不同,也演绎著不同的美丽。

相遇是段缘,邂逅是首歌。所有的美丽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赏心悦目,更是自己对自己心情的一种宽慰。我们都希望我们的世界里鲜花遍地开,到处是鸟语花香、芳菲四溢。望着这样的美丽,谁都会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抬头望向天,发现天很蓝;低头笑看地,发现地很绿;翘首远望山,发现山很翠;轻声问自己,发现此时的心很净。原来,在不经意间邂逅了一份意外的美丽,心情就格外的舒畅。

邂逅,是经年酿成的醇香,在开坛时的阵阵芬芳;是埋藏在心底的情怀,遇到炽热阳光时的尽情绽放。邂逅采颉了自然的绿意,描绘了心跳的张皇,是那一张灿烂的笑脸,一盏煽动的睫毛,一层细密的汗珠,一脂细腻的肌肤,一抹姹红的妩媚。我在山林里与美丽邂逅,山林鸟语花香;我在河流里与美丽邂逅,河流凌消水畅;我在蓝天里与美丽邂逅,蓝天展翅飞翔!

所以,不管这份美丽离我们有多远,我们都在踮着脚向它靠近,都在猫著身子试着和它拉近距离,为的就是让这份美丽的芳菲洋溢在我们生命的每一处。美丽人生,美丽心情,美丽风景,都是我们一直孜孜不倦为之努力的。

生命之花,不管开多少遍,都希望一次比一次的美丽。美丽的情和景,都是人们在跋山涉水中一次次寻找到的,虽然有时万水千山之后,发现这份美丽还不属于自身,只能远望而不能近拥,但是,在生命的芳菲处和这份美丽相遇了,那么即使距离再远,还是感到幸福的。

人人都喜欢与美丽的东西为伍,达成一个心愿,心情是阳光的,笑容是灿烂的,那么你看出去的世界也是美丽的。不过,美丽都是出现在偶然之间,有时苦苦寻找却未有结果,可是在不想怎么去刻意寻找美丽的时候,它会突然踏着轻快的脚步而至,这,或许也是邂逅的美丽吧

因为自身的品味和风格不同,所有追寻美的角度和步伐也不会一致。有的喜欢酣畅淋漓的美,有的喜欢含蓄内秀的美,有的喜欢大气凛然的美。人生的脚步是不同步的,所以欣赏美的心情和角度也不相同。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心情很重要,有什么样的好心情就会有什么样的美丽出现。有的人,一直是和美丽邂逅的,因为他一直持有一颗寻找美丽的心,一直有着与美丽同在的心情。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幸运儿,经常能够和美丽邂逅,和美丽携手共进。未来的岁月里,我会更好的领略著美丽,欣赏著美丽,不断地邂逅著美丽,并且让这份美丽芳菲一世。

 关于邂逅的散文二:邂逅

解开尘封已久的书卷,在那陈旧而清香的书味中细品或华丽或朴实的辞藻。感叹著文学大师们笔下那缠缠绵绵的情感纠葛,浩浩汤汤的家国战事。

且说那一代枭雄吕布,罗老笔下描绘的如此儿女情长。貂蝉的石榴裙拴住了赤子之心,为一亲香泽,维护心爱的貂蝉,吕布不惜与董卓恩断义绝,血祭崇高的爱情。然而历史如何在罗老笔下成就的风流韵事却变成一场惊心动魄的争斗。

董卓的命运早在吕布背叛丁原“弃暗投明”时就已经成为了定局。从“骁武给幷州”一直到“受利用于王允”,一路走来貂蝉从来就不是吕布生命中的女人。不管是董卓的辣手摧花还是吕布的“爱情神话”,都只是罗老在文学需要中撒下善意的谎言。

当历史与文学邂逅,或者说当吕布与貂蝉偶遇,我们看到了什么本就说不清道不明的一段插曲,就越发变得暧昧,曝于阳光下便变得干瘪和不堪。

司徒一技,似乎成全了英雄美人的完美结合。花前月下,王允安排的一见钟情,羞羞涩涩,郎情妾意。直到那油脑肥肠的董卓生生横亘中间,而为了报答义父,貂蝉也不惜成为落花败蕊,惨遭蹂躏。

而这些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若真要置于家国纷争的历史中,一切便变得如此不单纯,可以说吕布与貂蝉,并不存在爱情之说,两人不过是相互利用,才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幕。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貂蝉媚眼一抛就抛得吕布为她割下董卓的头颅,让血将这所谓爱情染得妖娆惊心!道不同不相为谋,不管从何角度,两个人都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

一直以来自己就不赞同过度膨胀这段暧昧。吕布只是个见利忘义的势利之人,与那花容月貌的貂蝉自是不能比翼双飞,即使手刃董卓,终究只是出于男人的自尊心和董卓在各种时候不给吕布台阶下而埋下的祸患。当然还有吕布的小人之心,这样便成就了吕布为貂蝉不惜一切的美名……可是因此我们就要为貂蝉恸惜了吗其实不然,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间谍,她以卓尔不群的媚功成功的俘获了这贼子贼心的两父子。看似娇柔的闭月之貌,这外壳底下包裹的是如此工于心计的一颗心。

这样的一位倾国倾城的可人儿若不是为了报答义父的救命之恩又何尝会与吕布这等卑下之人缔结。身为高官的爱女,即便是义女,怎能不知天下皆知的吕布为人,而这等操琴月下的高雅女孩就算不自视甚高,也不会是堕落到看上吕布的!再说各国纷争,罗老笔下这样一位识时务的女子又怎能烂漫的谈情说爱面对痛失家国的书香门第之女,又何来闲情逸致想象一下,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即便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隐居者也难逃一个国破家亡的“恨”字。而作为一个知书达理的**,又怎么会在这样错的时间爱上一个错的人呢

就是这样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引得多少人的垂怜。纵观历史上下,要解读这场邂逅其实不难,只是困惑于文学中少了精读细品的人,从而便轻易地被文字蒙蔽了认知。

 关于邂逅的散文三:邂逅

我一直期待美丽的邂逅,很久很久,我以为,在那满眼的新绿,在那醉人的花香,在那轻轻拂过的春风里,会有一个美丽的邂逅温暖我那颗早已冰冷的心,于是我执著地期盼……

于是在那个乍暖还寒的节气,在那些纷纷扰扰的日子,在那大学的小操场上,我与你邂逅相遇,为你砰然心动。春天终于来了!我用我灿烂的笑颜,去迎接你的到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让我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为之飞旋舞动;那美丽的人间仙子的你,让我忍不住停下了脚步,好想化身花下飞舞的蝶,用我轻盈的身躯衬托出你的美丽。我留恋眼前的一切,每一天经过那里,我都会驻足。我渴望,我喝望再次相遇,渴望你会发现我的爱慕,我渴望,渴望被它散发的芳香紧紧包围。为了让我们相遇的时间更多、更长,我每天都在那里看书等待,等待你的到来,我希望我能陪伴你的时间很长,很长,我希望与你长相守,永远相依。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与你聚散的日子里,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有一天我在一次经过小操场树下,一阵微风轻轻掠过,一朵花落在了我的头顶,轻轻拾起,发现那花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颜色。我惊恐万分,我忽然发现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小青果。我的心忽然明亮,春华秋实多好的愿望啊!

终于有一天,我们在小操场树下缠绵,看到满树的枝头,花去果现硕果累累,我的心有些激动,我忍不住用鲜红的嘴唇印在你的凤眼上,春天,悄然逝去,夏秋萧然而至,这就是自然不变的规律。我留住的,是那些邂逅的美丽生活,如花如痴。

初夏,我登上高山,在微雨中,在冷风中,缅怀我美丽的邂逅,任寒意侵过指尖。那一季,一树繁花;那一季,空气里弥漫着醉人的花香;那一季,我在花下破茧成蝶,旋舞欢笑,一切的一切,留在记忆里,美丽而从容。终于明白,时间不会为我停留,花儿变成了鲜红的果实,美丽的邂逅变成恩爱的现实!

我用喜悦的心情望向远方,春天过去,那一树繁花变成了美丽的果实……

人生,美丽幸福的故事不断上演,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文学家是北魏的郦道元。郦道元是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在北魏时期因编写的《水经注》而成为杰出的地理学家和文学家,《水经注》是综合性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山水散文汇集。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便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上古记录伯牙和钟子期的一段百十来字典故成了人物、地点、情节俱全的话本小说。伯牙和钟子期这段佳话广为流传,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们那种相交相知的知音之情。

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写到:“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以绝琴明志,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而那种令后人无限向往的友谊和心情,大概只有两人心中最为深刻。

《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诗经·王风·黍离》中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通常我们希望当自己欲有所表时,总有一个人会明白我们的心思,理解我们的心情,甚至“解读”出来。往往会称这样的人为知己,而那种遇到知音的心情, 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高峰体验”。无论怎么讲述、怎么描摹、怎么用文字传递,旁人总只能无限向往,而无所经历便无所体验,更无法理解那种极限的畅快。

而第一次体会到这种心情时,是在前不久读朱光潜先生的《诗论》。 那种心情时无与伦比的、心潮澎湃的,如同大海在明月下随着夜风波涛起伏般。 当我读完序言时,除了激动,还有无数种复杂的心情,无以言表,只是越发觉得读这样的一本书是虽畅快的一件事。 世事有千万种,而于我,唯此书不可或缺。

要说起遇见朱光潜先生的《诗论》,大概只能用缘分形容。和多数写文的人相比,我大概是读书最少的,也是最不喜读书的,文学相关的名家名作,也不过一两本。在遇到《诗论》之前,从未读过与“诗”相关的书籍,哪怕是一本名家的诗集。也是因为素来写“诗歌”,所以在旁人看来,至少也是个“文化人”,读过不少名诗和其他名作,也了解不少名家。

但是,事实恰巧相反。无论我怎么强调自己“才疏学浅”,别人都道你是谦虚。后来,我也真正去读些书,以不至于徒有虚名。

打儿时记事起,不大喜欢读书。别人读书的时候,我大多用来坐在凳子上,或是走在林子里,看看大自然的风景。随着长大,越发觉得大自然本事就有着丰富的知识,甚至越发觉得天工如此巧妙,有太多美到震撼心灵的事物,那些是人类永远无法企及的。 面对自然中存在的诸多的灵动之美,而自己却由衷地想把它呈现出来,传递给那些对此无所关注的人, 也渐渐地萌发了对诗歌的热爱。

正如德国的荷尔德林所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朱光潜先生说: 文学到了一定境界便是诗 。而诗的本身又是一种美学,它的格律、形式、意象、意境,处处都充满着美。而它本身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我对其越发敬佩,这也是我邂逅《诗论》一书必不可少的基础。

在《诗论》一书附录《给以为写新诗的青年朋友》中提到:“ 许多新诗人的毛病在不求玩味生活经验,不肯耐辛苦摸索路径,而只看报章杂志上一些新诗,揣摩它们,模仿它们! ”可是,一味地自我探索,而不看借鉴前人的经验,或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那么这样的探索是成长很慢的,亦或是摸索出来的经验大多已被前人总结过,这样的结果是费神费力。但反过来说, 自我探索和学习前人的经验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经历了五年“摸索”的我,若说大有长进,倒是言之过早;若说闭门造车,倒也不足为过;但总论得失,是积累了经验,认识了不足,同时也从自然事物中汲取了很多道理。

当我合上《诗论》时,欲说相遇很晚,但是转念另想,若是在早些年见到这本书,我是极大可能不会像现在这般,把它视为珍宝,也不会像如今被书中的话句句戳中心底。先前积累的那些过程使得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极为深刻的体会。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读其他的书,只是在读; 而唯独这本书,是我在读它,它也在读我,解我心中的疑惑。

要说这疑惑来自何处,正是源于写作的瓶颈期,可以说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这种疑惑是身边理工友们无法从文学角度解答的。正如一个文学家和一个数学家,他们的喜好不同是很正常的。这一点你可以从泰戈尔和爱因斯坦1930年的谈话录中可以看出,即便他们最核心的思想是和谐的,但是他们理解事物并进行表述的方式是有着极大不同的。

而在陈平原《写给网络时代的读书人》中也提到, 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还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社会,你还在追求个人的板块,你还有不满足,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当时的我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以及“疑山疑水”的迷茫踏进了图书馆,进门的第一排书架就是关于诗学的理论著作,可以说种类、版本颇多。但唯独只有两个的《诗论》吸引我的注意,还是极为方便携带的开本,再看封面作者,朱光潜先生,由衷地敬意和喜欢,随即便借来了。一同借来的还有其他多个版本的现代诗学相关著作。那天下午看过后,自觉有很多要勾画的重点和笔记要做,便立即买了一本。同时期借来的几本都不及《诗论》让人感觉通透,其中对诸多地方有着深刻的体悟。

书中附录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值得很多写新诗的朋友一读。若说新诗容易做,多数朋友认为 “新诗无格律拘束,又无长短限制,一阵心血来潮,让情感‘自然流露’,就可以凑成一首。” 其实,不然。 “诗是最精妙的观感表现与最精妙的语言”, 这两种精妙绝非容易得来的。每一种文体下的作品都希望得到传播,而诗也不例外,做到雅俗共赏,也绝非易事。

有些作者是极喜欢做新诗的,这样说并非由反对之意,他们当中多是一些心血来潮,做一些称为感情“自然流露”或是一些“泄气式”的抒情诗,而对于这些作品不敢加以评价。除此之外, 这些新诗群体中的有些人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没有耐性去做“冷板凳”,也鲜有人去耗费大量精力和辛苦在诗的两种“精妙”上摸索路径。

无论是否作诗,即便是喜好读诗的人,也不妨读一读这则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而那些写诗的朋友,如果没有耐性去读完整本书,倒可以选择先读一读此文。 如果你有过一定的摸索和积累,那文中的内容可以使你有更深刻的体悟;但,如果你是初写新诗的朋友,那朱光潜先生的这则文也可以为你做些指引,使你免走一些弯路。

朱光潜先生的《诗论》被视为 中国现代诗的第一块里程碑 ,其内容涉及诗的起源,诗与散文、画、音乐,诗的境界、情感与语言文字,诗的节奏与声韵,以及中国诗的发展,在内容的阐述上, 他的态度是辩证的、探索的、是力求创新的。 而一本经得起沉淀和打磨的好书,值得也需要反复精度。

遇见朱光潜先生的《诗论》,于我而言, 是一次邂逅,在一个机缘最合的时候,亦师亦友,更可以说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经历一定积累后的相遇,不是相见恨晚,而是恰逢此时,正如我们常形容爱情的一词——势均力敌,这样的巧合是弥足珍贵的。如若不是我先前长时间的“摸索”与瓶颈时期的诉求,那便不会有这样一次浪漫的邂逅, 这种的浪漫是超越所有爱情的,更令人心动和向往。

好比,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正如那句千古绝唱“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如果说一次人生最浪漫的艳遇,那便是正值对诗歌痴迷疑惑时遇见这本书——《诗论》 。自那之后,我常想, 能拥有一本能直抵内心深处的书,即便是无一人可做知己,那已不再是什么遗憾。

附录: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点击阅读)

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领土大部位于亚洲地区,部分与欧洲地区毗邻,国土面积为170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由于幅员辽阔、人口数量稀少,地广人稀造成自然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由于其地域辽阔,气候及地形极具多样化,因此其境内自南向北依次为半荒漠地带、森林草原地带、森林地带、森林冻土地带、草原地带、冻土地带和北极荒漠。亚欧大陆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北极圈以北属于寒带气候。气候寒冷、条件恶劣、土地贫瘠、远离海洋气候等特殊地理环境严重地影响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另外,俄罗斯无天然防御屏障很容易受到外来侵略者的袭击,并且地广人稀、冬天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大大增加了行政管理的难度。

俄罗斯人固有的吃苦耐劳、坚忍顽强、崇尚团队性格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造成的。俄罗斯国土面积近一半被森林覆盖,因此,自古以来俄罗斯民族就被称为“战斗民族”、“森林民族”是有其缘故的。俄罗斯的森林美丽如画、生命和谐相处、恬静无扰,使人们感受到森林美、环境美和自然美,也为追求理想、寄托哀思的人提供了避风湾。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屠格涅夫、莱蒙托夫、特罗耶波尔斯基、布宁、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等许多大文豪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有描写森林的篇幅,赞美俄罗斯森林的美丽和高雅,它被誉为“俄罗斯民族之魂”。这些作家描绘的森林是那么和谐,人类为了保护森林,不乱砍乱伐树木,不彻底毁灭森林。俄罗斯民族能从森林中感受到它的美丽、庄严、肃穆、多情、恬静、博爱、和谐、虔敬苦难的生态理念和历史文化精神。另一方面,俄罗斯农民保护生态平衡,边生产边植树造林,用多年辛勤劳动保留着俄罗斯森林的美丽景色,使贫瘠的土地肥沃,使风景更加绚丽多姿。多个世纪以来,神巧奥妙、美丽和谐的俄罗斯森林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心、为之挥墨,而冬天的俄罗斯森林及林间的沉静、神秘、孤寂也给俄罗斯文学家的写作蒙上了一种忧虑、凝重、深沉的格调。有关森林的专著、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期刊、**都论述了森林与气候、人类的关系和人、气候与动植物的关系。在描述人和森林关系时,也有一些人着重谈人类是怎样践踏森林,给森林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从不提起森林对俄国人民的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实,对俄罗斯人来说,俄罗斯人民性格形成与森林密切关系。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美好心灵的家园,生态文学家们关怀大自然、森林、关注大自然的命运,关心人的命运,揭露和谴责破坏人与自然关系、破坏生态的行为。

1 地理文学历史常识有哪些

海内第一山:浙江普陀山 南天一柱:广西桂林独秀峰 天下第一关:河北山海关(也称万里长城第一关) 天下第一汤:云南安宁温泉(又名碧玉泉) 天下第一泉:山东济南趵突泉 天下第一瀑:浙江雁荡山大龙湫 天下第一石:浙江普陀山盘陀石 天下第一峰:浙江缙云鼎湖峰 天下第一碑:陕西华山铭残字碑 天下第一村:吉林和龙县大洞村 天下第一松:安徽九华山凤凰松 天下第一洞:湖南冷水江市波月洞 天下第一佛:四川乐山大佛 天下第一龙:山西襄汾县陶寺发掘出的陶寺龙 天下第一荔:广西桂平丁香荔枝 天下第一鲜:江苏吕四文蛤 天下第一菜:江南传统名菜“虾仁锅巴” 天下第一香:兰花 天下第一江山:江苏镇江北固山 天下第一奇山:安徽黄山 天下第一奇石:福建东山岛上的铜山风动石 天下第一奇观:云南石林 天下第一福地:陕西终南山楼观点 天下第一名?:河南嵩山少林寺 天下第一古:河南洛阳白马寺 天下第一雄关:甘肃嘉峪关 天下第一名塑:山东泰山灵岩寺泥塑罗汉 天下第一洞天:河南济源县西北王屋山 天下第一纪游:明末徐弘祖着的《徐霞客游记》 天下第一长联:云南昆明大观楼门长联 我国第一高坝:位於黄河干流上的龙羊峡水电站拦河大坝 我国第一大桥:江苏南京长江大桥 我国第一大河流:长江 我国第一大瀑布:贵州白水河黄果树瀑布 我国第一大草原:内蒙北部的呼伦贝尔盟草原 我国第一大煤矿:山西大同煤矿 我国第一大锑矿:湖南冷水江锑矿 我国第一大钨矿:江西大余 我国第一大钼矿:辽宁锦西杨家仗子 我国第一大钒矿:四川攀枝花 我国第一大盐场:长芦盐场 我国第一大盐湖:青海西北部柴达木盆地中的察尔汗盐湖 我国第一深峡谷: 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我国第一长冰川:新疆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北坡的音苏盖提冰川 我国第一高平原: 平原 我国第一大渔港:浙江舟山群岛沈家门渔港 我国第一大钟楼:陕西西安钟楼(高三十六米) 我国第一大省区:新疆 尔自治区 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市 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 我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 我国第一大内陆河: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 我国第一大稀土矿:内蒙包头 我国第一大菱镁矿:辽宁海城、营口 我国第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 我国第一大图书馆:北京图书馆 我国第一大古城堡:江苏南京的中华门城堡 我国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 我国第一大拖拉机厂:河南洛阳拖拉机厂 我国第一大桑蚕基地:浙江、江苏两省的太湖流域 我国第一大潮汐电站:山东乳山县白沙口潮汐电站 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1935年6月由茅以升主建的钱塘江大桥 我国第一大古迹铸铁件:河北沧州铁狮子(重约40吨) 我国东西第一长的铁路:兰新——陇海线 我国南北第一长的铁路:京广线 我国第一大钢铁工业基地:辽宁省的鞍山钢铁公司 我国第一大煤炭工业基地:山西省的大同煤矿 我国第一大造船工业基地:上海 我国第一大油叶岩炼油厂:辽宁抚顺 我国第一大彩色显像管厂:陕西咸阳彩色显像管厂 我国第一条大型客运索道:1983年通车的泰山旅游索道 我国第一条复?电气化铁路:河北石家庄至山西太原的石太线 我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1959年获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 人间第一香:茉莉 迎春第一枝:梅花 海门第一关:安徽宿松县小孤山 岭南第一关:位於赣南、粤北的梅岭上的梅关 东南第一山:安徽九华山 西南第一山:云南狮山 江南第一山:江苏无锡惠山 京东第一山:天津盘山 淮东第一观:江苏扬州大明寺 鹭江第一峰:鼓浪屿日光岩 千山第一峰:西沟仙人台 黄山第一处:玉屏峰 上海第一景:外滩 中原第一名山:河南中岳嵩山 济南第一名山:千佛山 福建第一名山:武夷山 入黔第一洞天:贵州镇远县青龙洞 东粤第一宝:广东曲江县南华寺 金陵第一名胜:江苏南京莫愁湖 万里长江第一桥:湖北省的武汉长江大桥 奇险天下第一山:陕西华山 桂林城南第一景:桂林南溪。

2 古代文化常识的地理

赤县、神州 代称中国。

上古时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中国又指春秋战国时中原各诸侯国,后又泛指中原地区。

“国”则是古代诸侯王的封域。九州、九土、八荒、五服九州九土是传说中的我国古代中原的行政区划,又可泛指中国。

八荒即八方。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围的地方,每五百里为一区划,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五等地带,叫“五服”。

山东、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西为山西。关内、关外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为“关内”,相对者为“关外”。

三晋、三楚、三秦战国时晋分为三(赵魏韩),后人把原晋地称为“三晋”。秦汉时分原楚地为西楚、东楚、南楚,即“三楚”。

项羽灭秦后,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封给秦的三个降将,后泛称关中地带为“三秦”。中原、塞外、江表狭义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区,广义则指黄河中下游或全流域。

长城以北地区为塞外,又称塞北。长江以南地区称江表,长江南岸苏南、浙江一带,又称“江东”,三国时为孙权统治。

都、鄙、邑周时四县为都,夏制十为都;“都”也指京都。鄙是周代地方组织之一,五百家为鄙,也指小邑,又指边远地方。

两都、三都、两京、五京东汉洛阳为东都,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合称“两都”;加上“南都”宛,合称“三都”。东汉洛阳、长安又称两京;宋代则以开封、洛阳为两京;明以后称北京、南京为两京。

唐代有五京:东京、北京、南京、西京、中京。六大古都今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

北京古称“蓟”,又称“燕京”。西安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久的古都,明时始称西安,古称长安。

洛阳为九朝名都。南京,秦汉时称“秣陵”,孙吴时称建业,晋称建康,南唐时称金陵,朱元璋改称应天府,清代称江宁府,太平军称天京,另有“石头城”“白下”之称,为 六代古都。

开封古称大梁,汴梁,汴京,宋称东京。杭州古称钱塘,又称临安。

姑苏、维扬、京口今苏州别称“姑苏”;扬州别称“维扬”“江都”;镇江古称“京口”。 。

3 有哪些古文中含有地理知识

古诗词在地理学习中的妙用 [ 作者:杨正义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51 更新时间:2004-4-8 文章录入:qqqqqq ]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学了不少的古诗词。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地理知识。

下面略举数例,以供同学们参考。 一、古诗词与气候 古诗词中描写气候的句子 很多,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二、古诗词与地形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

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三、古诗词与水文 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不少。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对庐山瀑布的描绘;“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写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像上述能表现出如气候、地形、水文、人文等有关地理知识的诗句还有很多,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能将古诗词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我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既复习了古诗词知识,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一箭双雕,岂不快哉! 。

4 文言文三峡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郦道元,字善长,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家,散文家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范阳郡(今河北省高碑店市境内)一个官宦世家,世袭永宁侯。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地理位置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地跨两省。两岸崇山峻岭,悬崖绝壁,风光奇绝,两岸陡峭连绵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狭处有100米左右;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 三峡旅游区优美景区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宏伟的三峡工程,大宁河小三峡等。 游三峡有三条路线可选:1、从重庆顺江而下快节奏地观赏三峡的奇特风光;2、从上海、南京、武汉逆流而上游览长江沿途美景;3、从三峡的东口宜昌出发饱览神奇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长江三峡,无限风光。瞿塘峡的雄伟,巫峡的秀丽,西陵峡的险峻,还有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这里的群峰,重岩叠嶂,峭壁对峙,烟笼雾锁;这里的江水,汹涌奔腾,惊涛拍岸,百折不回;这里的奇石,嶙峋峥嵘,千姿百态,似人若物;这里的溶洞,奇形怪状,空旷深邃,神秘莫测……三峡的一山 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的神话和动人的传说,令人心驰神往。

长江三峡,地灵人杰。这里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奇光异彩;这里,孕育了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千古名女王昭君;青山碧水,曾留下李白、白居易、刘禹锡、范成大、欧阳修、苏轼、陆游等诗圣文豪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诗章;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驰骋用武之地;这里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庙、南津关……它们同这里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

三峡是渝鄂两省市人民生活的地方,主要居住着汉族和土家族,他们都有许多独特的风俗和习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龙舟赛,是楚乡人民为表达对屈原的崇敬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巴东的背娄世界、土家人的独特婚俗、还有那被称为鱼类之冠神态威武的国宝---中华鲟。 1982年,三峡以其举世闻名的秀丽风光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5 关于古文的基本常识

古文定义:在1954年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骈俪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他们既强调“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惟古於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他们所作的古文﹐实际上是一种新型散文﹐从当时口语中提炼而成为一种新的书面语言﹐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也有部分较为艰深僻涩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夫文靡於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韩”(《与李空同论诗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的所谓古文与先秦汉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创新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6401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