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与荷西||我愿倾付所有,换你毕生的温柔

三毛与荷西||我愿倾付所有,换你毕生的温柔,第1张

三毛,心中有束光,眼里有片海便可仰望天地,浪迹天涯。

但她曾经说过,对自己而言,追梦和流浪从不是初衷,如果荷西还在,就可以不用追梦,不用流浪了。

因为那片广袤死寂的撒哈拉,狂风袭来,怒浪排空,天昏地暗,别人看到了死神来临的悲怆,而三毛因为有荷西在,却看到了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顿然,炙热的沙海将热气透过双脚却莫名地沁人心脾,此时此刻,她却只想沉醉在这片土地。

世间爱情千万种,神仙眷侣各不同。如果一定要将感情的绵延至一个期限,我想我会选择三毛与荷西。一面钟情倾所有,从此红尘是爱人。

这场跨越生死的爱恋,虽无轰轰烈烈的形容,亦无不死不休的向往,却淡然温婉,宁静美好,不枉人世空走一遭。因为,再深的情都抵不过四个字的柴米油盐;再浓的爱也会败给四个字的细水长流。

而三毛与荷西,净硬生生将时间装饰成为了它最本真,最浪漫的模样。

还记得当时,

你爱谈天我爱笑。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

风在林梢鸟儿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一袭长衣,一弯浅笑。

好像很久没有见到过这样纯真的笑,自由而又奔放,可以融化荷西对她的倾付所有,来换取一场似水的温柔。

三毛与荷西的相识相遇,更像是命运所开的美丽的玩笑。如果不是那场伤痕累累而又毫无结果的爱恋,如果不是三毛勇敢去追的爱与自由,他们不会相识在西班牙,更不会相遇在马德里大学的大三年级。

三毛所学的专业是哲学,会一遍遍探寻着人及个体的价值是什么。

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者三十岁时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就变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所说的所做的,一天天地重复,而且重复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荒腔走板。

这种“机械式”的日子令三毛感到害怕。于是,她今后过上了独自一人规避一眼就能望穿到头的生活,直到遇见荷西,便有了同行之人。

那一年,她26岁,他18岁。

初见荷西,三毛对大胡子荷西便犹如触电一般:“世上怎么会有如此英俊的男子,如果有一天,我成为他的妻子……该是多大的虚荣心的满足。”

从此之后,每当三毛在宿舍读书,就会有舍友跑过来告诉她:“你表弟来了。”这是荷西,她知道。一次又一次逃课,一次又一次追寻,使得三毛渐渐明晰了荷西的心意。

看似一切孩童时代的玩闹,却在意料之中成为了值得一生的守候。

“Echo,你等我六年,我有大学四年要读,还有两年兵役要服,六年一过,我就娶你。”

“你才高三,怎么就想结婚了呢?”

“不知道,我就是被你深深地迷住了。”

但内心的波澜终究还是推出了嘴边的口是心非。

“我比你大很多,我们不可能”

“没关系,我等你六年。”

“对不起,请你不要来缠着我了,我喜欢了班上的男同学。”

荷西笑笑,可还是在转身时的瞬间,泪流满面。

“Echo,再见。Echo,再见。”

之后,荷西真的没有再来找寻过三毛。

他对她的爱,全部化作深沉守望的距离。而这份守望,却默然跨越了六年之久。六年内,荷西成全三毛的欢笑,成全三毛追求爱与被爱的权利,但唯一没有被成全的,便是他那颗久久不能忘怀的初心。

如果上天知晓你们的命中注定,那必然所有人都将兜兜转转回到原点。

六年之后,三毛重返马德里。依然是眼前不变的风景,仍旧是心中未曾改变的那片土地,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上帝偷偷打上了爱的印记。

六年后,三毛与荷西,在马德里,如约相逢。

这一次,荷西紧紧地环抱了三毛,就像拥有了完整的内心和全部的世界。睁眼的那一刻,三毛再也不能违背自己几近沸腾的内心,尖叫着一遍遍亲吻着他面前这个大男孩。

六年过后,没想到,依然是你,还等在原地。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荷西邀请三毛到他的家里去玩儿。可三毛一抬头,却看见了满墙自己的照片,仿佛找回了这六年来,内心最隐秘的自己。

“荷西,你在哪里找到这么多我的照片?”

“徐伯伯家。你常给他寄照片,我只能偷回来拿去照相馆翻拍,之后再偷偷还回去。”

那一刻,三毛内心伪装坚强的最后一丝防线崩塌,对荷西炙热的情感顿然奔腾而出。

“你说过,六年之后,要娶我,那你现在想要结婚了吗?”

荷西呆在一旁,不知所措。也许是欢愉将自己的内心打了个措手不及,也许,他宁愿安静享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幸福,也不愿做任何回应,打破这份不知等待了多久的梦。

于是,接下来是死一般的沉寂。

三毛抱头痛哭:“还是不要了不要了。”

荷西这才从恍惚中猛然惊醒:“为什么不要,怎么不要?”

“六年前,我还是一个好好的人,今天回来,我的心已经碎了。”

于是,就有了三毛与荷西留给世人的最美的情话。

“心碎了,可以用胶水粘起来。”

“可粘过之后,还是有缝。”

荷西一把将三毛的手拉过自己的胸口:“这里还有一颗,是黄金做的,把你那一颗拿过来,我们交换一下吧。”

终于,这两个冥冥之中注定存有一生羁绊的两个灵魂,又重新结合在一起。

与之前不同的是,六年前,他们用冲动后的理智告诉对方:对不起,我们彼此不合适。而六年后,他们却可以更理智地向对方明确自己的心意:茫茫人海,我只爱你。

六年后,你未娶,我未嫁,我们就一定会在一起吧。

年少时的三毛,孤僻安静,因为无力承受校园中种种欺辱与不解,经常逃课跑去坟场游荡。

在那里,她找到了灵魂的归属地。沁润在缕缕书香,过着别人眼里战栗的生活,却再直抵内心的那一刻,感到了世间前所未有对她的温柔。

因为再也没有比跟死人作伴更为安全的事了,他们都是很温柔很温柔的人。

当然也正是坐在墓地,每一天看着过往的人烟,听着过去的故事,三毛想明白了值得用一生去追寻的问题。

人这一辈子,实在是太短暂了。活出自己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我要以自己的生命去努力,在我有生之年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做无限广大的日子。

也许,从这时起,我们就能够看到几十年后,那个被很多人所仰望的不羁自由的三毛;也许,正是从这时起,荷西与三毛,就注定是一个成全,一个勇敢。

“荷西,明年的计划是,我想要去撒哈拉沙漠。”

“认识那么久,你总是东奔西跑,好不容易我服完兵役回来,你又要单独走,什么时候可以和你在一起?”

“你真的坚持要去吗?”

三毛总是很清楚自己想要做的事,重重地点点头。

“好。”

本愿意带你去看江河湖海,却丝毫不能动摇你偏执的内心。也许,陪伴你的最好方式,就是和你一直一直在一起,等你累了倦了的那一天,还可以看到,我还在。

荷西在给三毛的信里写道:“Echo,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边,只有跟你结婚,要不然我的心永远不能减轻这份痛楚的感觉。我们夏天结婚好吗?”

辞掉工作,将自己一头扎在撒哈拉沙漠的大胡子荷西就这样和三毛求婚了。

没有任何华丽的仪式,没有任何深情的告白。只有一座城,一片沙,一个深爱自由的女人和一个深爱她的男人。

沉默不语有时不是代表我对你的爱不够,而是我愿意为了你,将口中描绘出的梦想,全部变为现实。

结婚那天,荷西送给三毛一份定情信物。

没有世俗的豪车与别墅,没有唯美的婚纱和戒指。只有一副骆驼头骨。惨白的骨头很完整地迎合在一起,一大排牙齿正呲牙咧嘴地笑,眼睛是两个大黑洞。

三毛高兴地大声尖叫。知音难遇,知己难求。荷西与三毛,不只是情侣,是夫妻,更是两个孤独灵魂的碰撞。

就这样,没有花,没有帽子。三毛成为了沙漠中第一个用蔬菜作为装饰,以脚代步结婚的新娘。可正是那样普通的一天,他们却真真切切感受到彼此最真实、最美好的模样。

如此曼妙的婚礼,天下有几?如此淡然乐观的心态,天下无一。

三毛就像一个魔法师。可以将骆驼头骨做成了摆设放在书架,可以将铁皮玻璃做成风灯。可以找回棺板当作床垫,可以找回羊皮当作坐毯。就这样,一所以空心砖瓦的破旧房子,变成了全沙漠最美的家。

三毛又像一个美食家。可以将粉丝玩笑成为被凝结了的春雨,可以将面条戏说成为蚂蚁上树。

而大胡子荷西,就是那个装萌的傻孩子。明明看透一切却又不说透,明明知晓一切却又装做不清楚。陪着三毛大笑,看着三毛在他的陪伴下,一直存留着那份无邪与天真。

三毛说,他和荷西的恋爱是从结婚之后开始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只要有你在的每一天,都可以变换成爱情该有的模样。

在这个落寞的荒野之地,竟被三毛和荷西过成了诗和远方。

很多人眼里,生活的品质取决于金钱的数量。而三毛却在一遍遍用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生活的品质,源于你对生活的态度。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投入你的怀抱。

三毛这一生,注定与6相互羁绊。

在与荷西结婚后的第6年,这个深爱她的,懂她的男人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着女人和热爱着的生活。

那一段阴郁的日子里,三毛几经崩溃。就像是婴儿失去了臂膀,没有了对这个世界唯一的依靠。她不愿去言语内心的伤痛,因为再无一人会懂,再无一人去听,纵然内心早已千疮百孔,却还是坚强地捂上伤口,咬牙将泪和痛递入到内心最深处。

最后一晚,只有她和他最爱的丈夫。

荷西溺水死亡,尸体捞上来这一天,正值中秋。

日已尽潮水已去,

皓月当空的夜晚交出了,

再不能看我再不能说话的你,

你可知道,

同一条手帕擦着你的血拭着我的泪。

从此,世间再无自由的三毛,再无《撒哈拉的故事》里面三毛的幸福与对这世间,似水的温柔。

荷西会为三毛精心准备盛开的百合花,幽雅温情。

因此每逢百合花盛开的季节,三毛都会想起荷西。

“没有泪,但我的胃,却不知为什么,猛然抽动起来。”

但这场跨越生死的爱恋,终究还是因为荷西的离去,再无重现的可能。

三毛对于很多人来说,只适合仰望,而不适合追寻。不是因为我们不能像三毛一样释然与洒脱,而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寻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去坚守这份自由。

三毛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你问我追求什么,我想我追求的是认识自己的生命;你问我追求什么,我相信这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燃烧。

她做到了,将自己燃烧在最广袤的撒哈拉沙漠和最无悔的青春年华。

如今,三毛荷西都走了。因为三毛对荷西说过,死去的是你,也是我,埋下的终究会是我们。

今生你是我的初恋,今生你给我了婚姻。美到令人心碎的声音,几度让人泪流满面。

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跟随你们的传说。

滚滚红尘仍有隐约的耳语,跟随你们的奇迹。

荷西与三毛,本就应该属于彼此的心,依然紧紧守护在彼此的胸口。

来生,我还愿意倾付所有,换取你毕生的温柔。

来生,我还愿意在一个叫做马德里的小城,等待着,那个叫做Echo的我深爱的女孩。

三毛的沙漠这首诗385字。

三毛,现代著名的作家,原名陈懋,也叫陈平。当年是看了张乐平的小说《三毛流浪记》之后,深有触动,取笔名——三毛。

三毛曾经背着行囊,走进荒凉的撒哈拉沙漠,并写下了一部随笔《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三毛在沙漠中穿行,去寻找并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中,读者们不仅仅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大漠独有的风土人情,还能感受到书中所充溢的浪漫和浓情。

三毛的爱情

三毛的挚爱,是荷西。三毛的笔锋,也应荷西而改变。1975年11月荷西意外身亡,以此为分界线,三毛的作品一下子变得”黑暗“起来,没有了《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中的欢声笑语,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悲伤。

1994年1月4日三毛逝世,终年48岁。三毛去世后,音乐家王洛宾写了一首诗《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纪念三毛。

爱情是文学亘古不变的主题,同样也是三毛一生追求的永恒主题。三毛的爱情信念是海枯石烂,地老天荒,永不回头的爱。这样的爱情冰清玉洁, 容不得任何的亵渎。

1

1967 年初恋失败后,三毛去了西班牙马德里文哲学院留学。在那里,三毛认识了比她小八岁的荷西。荷西很快爱上了这个洒脱爽朗的东方女孩,并郑重请她等他六年。六年过后,他就能上完大学,服完兵役,就可以娶她。三毛很感动,但当时荷西年纪太小,加之自己刚刚经历了感情的创伤,她不敢抱太大希望。但三毛永远记得分别那天,荷西一边倒着跑,一边朝三毛挥手,对他说再见,眼泪都快掉下来,但又忍着对三毛做鬼脸。

1972 年底,又经受过两次感情打击的三毛重返马德里,六年之后的荷西长成了一个英武的男子汉,他迫不及待地让妹妹联系上三毛。一个晚上,三毛这样描写到“突然背后一双手臂将我拥抱了起来。我打了个寒颤,眼睛一张开就看到荷西站在我眼前,我兴奋得尖叫起来……他揽着我兜圈子,长裙飞了起来,我尖叫着不停地捶打他,又忍不住捧着他的脸亲他。”

《大胡子和我》中这样写道:“结婚前夕,大胡子曾问过我‘你想要一个能赚多少钱的丈夫?’,我回答‘看的不顺眼的话,千万富翁也不嫁,看的中意,亿万富翁也嫁’‘那说来说去,你就是想嫁个有钱人了?’我叹了口气‘不一定,那得看嫁谁’,‘要是我呢’‘那够吃就行了’‘你吃的多吗’我慌忙说‘不多不多,还可以再少点’,我就这样成为了大胡子荷西的太太。”当然, 事实上决不可能仅仅因为这几句对话就决定了她的终身大事。但这些幽默的对话, 这种诙谐的语调, 却把一对早已深深相爱而且即将结婚的情侣那幸福的心情、开朗的性格、俏皮的神态表露得淋漓尽致了。

经过时间考验的爱情从此茁壮成长,命中的缘分把两个不同国度,不同背景的人紧紧连在了一起。在壮阔广袤的撒哈拉沙漠里,这份爱情在幸福中开花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三毛这次流浪可以说是最有情调,她拥有了自己深爱也深爱自己的痴心人。

2

三毛把爱情看作生命的支柱。三毛曾说:“我的写作生活,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观。”三毛是宁愿去沙漠里受苦也不愿呆在繁华都市的人,荷西则宁愿做修剪树枝的园丁也不愿做银行里数钱的职员,他们的爱情是平凡婚姻中的相知相守,是拮据日子里的相濡以沫。

三毛是个浪漫多情、才华横溢的女子。她具有天生的浪漫情怀,她可以痴迷于毕加索的油画,可以用一堆普通的石头画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可以和荷西于大冬天裹在一个大衣里吃冰激凌,可以到处拾破烂,白手成家,把简陋小屋变成美丽宫殿,惹得房东眼红,要涨房租。她还会突发奇想的说母亲寄来的粉丝是冻在高山上的雨丝,美味的猪肉干是中国润喉片,把洋丈夫唬得发愣……

《结婚记》记录了她在沙漠中与荷西仓促结婚的戏剧性过程。种种滑稽可笑与庄严的结婚仪式交织在一起。新婚之夜,丈夫荷西送给三毛的不是鲜花玫瑰,而是一串骆驼头骨,但在三毛眼里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感觉没有比这更好的礼物了。这充满温情的回忆似乎告诉我们:在爱情婚姻中,只要有两颗相知的心,再粗疏的细节都是最豪华的浪漫。

在《素人渔夫》中,讲的是“我”与荷西在沙漠中婚后并不富裕的生活中为节省开支而去海边捉鱼的趣事。虽是满载而归,能够卖鱼赚钱,值得庆幸。然而故事的结局却是出人意料,在捉鱼、卖鱼之后,赚了三千多块,却在餐厅就餐时遇见荷西的上司,最终用十二倍的价钱吃自己卖出来的鱼。当第二天早晨,荷西庆幸还有一笔卖鱼的收入可以去取回时,“我”突然发现这笔快到手的收入证明已被洗衣机的肥皂泡烂了,“荷西,最后的鱼也溜掉啦! 我们又要吃马铃薯饼了。”

因着这份豁达与幽默,他们感受到贫困的沙漠可以变成地上的天堂,琐碎的家务也可以充满诗情。

3

荷西为了不打扰三毛写作,宁愿自己整夜失眠;三毛为了丈夫的安全,宁愿每天只吃一顿饭。然而,太幸福的人,是上天都要嫉妒的,荷西在一次意外中永远的离开了。荷西走了,三毛整日沉溺于悲痛之中不能自拔,却也庆幸:“感谢上天,今日活着的是我,痛苦的也是我。如果叫荷西这样的活下去,那么我拼了命也要跟上帝争了回来换他。”

三毛曾说过;“爱情有若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婚姻和爱情的模式在世界有千万种,我的看法:女人是一架钢琴。遇到一位名家来弹,奏出来的是一支名曲。如果是一个普通人来弹,也许会奏出一首流行曲,要是碰上不会弹的,恐怕就不成歌了。”

三毛是一个爱情至上的人,当然是要找那位可以弹奏她这架奇特钢琴的人,如果不是三毛内心对永恒爱情体验的渴望和追求,三毛有可能不会去大漠。三毛自己也说过,其实一开始坚持去撒哈拉的是荷西而不是自己。是荷西选择了大漠,三毛只是对她的爱情观的执着追求而去大漠的,去尽情的体验她与荷西的爱情。但这几乎完美的生活只有六年,荷西就意外的离开了人世。

办完荷西的后事,三毛离开了她的第二故乡,是因为三毛没有勇气再面对那里的一切;三毛再也没有回到大漠,因为那里少了一个人;也没有回台湾,因为三毛还没有放弃她的体验,她的心还没有沉淀下来,一切都还不是时候,永恒的爱情的体验是不会停止的,除非三毛这颗跳动的心永远地停止了。

三毛依然踏上了流浪的征途。在之后的流浪中也曾有过几段情爱,如阿根廷的高裘,塞歌维亚的希腊亚兰,西部歌王王洛宾。然而他们却仅仅是三毛流浪途中的过客,在萍水相逢的交互瞬间,放出了眸中的光亮,却又擦肩而过,空留惆怅。三毛还是没有停下流浪的步伐,因为三毛的灵魂深处只有一个永恒的爱情,那就是荷西。

文末:每年的1月4日,是大家怀念三毛的日子,这个洒脱的女子却用一根丝袜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者是迫不及待的想见她的荷西了,怕他等的太焦急……祝愿他们在天堂幸福美满吧。

《夜深花睡》,作者三毛女士,在每一本书的自我介绍中这样写道。

三毛,本名陈懋平,因为学不会写“懋”字,就自己改名为陈平。

十三岁就跷家去小琉球玩,初中时逃学去坟墓堆读闲书。

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最快乐与最疼痛都夹杂其中。

她没有数字观念,不肯为金钱工作,写作之初纯粹是为了让父母开心。

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住,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地跟着去了。

然后她和荷西在沙漠结婚了,从此写出一系列风靡无数读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温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淋尽致展现在大家面前,“三毛热”迅速地从台湾横扫整个华文世界,而“流浪文学”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接着,安定的归属却突然急转直下,与挚爱的荷西椎心的死别,让她差点要放弃生命,直到去了一趟中南美旅游,才终于重新提笔写作。接着她尝试写剧本、填歌词,每次出手必定撼动人心。

最终,她又像儿时那样不按常理出牌,逃离到没人知道的远方,继续以自由不羁的灵魂浪迹天涯。

她就是我们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的——

永远的三毛。

作家生平写到这里就结束了,那时候并没有看见作者名字旁的(1943-1991)。所以初读那句“继续以自由不羁的灵魂”时,我甚至以为她是又去了像撒哈拉一样神秘久远的地方,并未意识到她已经去世很久了。

收集了很多她的音频,三毛的声音就像是个欢快的少女。每每讲起趣闻或者是荷西,眼里溢满星河,全装的是故事。

而我每每看到和三毛有关的消息和视频,或者是不管看了多少次的老书,听了多少遍的音频。甚至是妈妈送给我她读书时代的一本三毛的旧书,尽管已经黄得看不清字迹,但依旧泪眼朦胧。只要是她,也只因为是她。

不仅是对她,于她深爱的撒哈拉亦是如此。

1979年2月18日,这座沙漠城镇降下第一场雪,时间仅有半小时,之后这一沙漠地区就再没有看到雪花飘落,直到2016年12月, 37年没有下过雪的撒哈拉终于下雪了。而且直到2018年,撒哈拉已经迎来了三场大雪。每每下一场雪,我就哭得不行,内心触动万分。我想,这也许是荷西给三毛的又一份礼物吧。

撒哈拉沙漠都下雪了,还有什么等不来的呢。

三毛女士离开人世到现在已经二十七年了,如果她还在世的话,应当是位风度翩翩的老太太。纵然已经二十七年了,对她的思念依然没有减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顺着时间的流逝又在不停的加深。

我无法确认她之于我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大抵是让我真真正正体会到了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痛快的活过吧。在不认识三毛之前,曾经想去少有人踏入的印度旅行,我都不能明白我自己的真正想法何况别人。

而我看的第一本书关于她的书是《撒哈拉》,当时心里便在想,原来真的有这样的“流浪”存在着啊,三毛女士从来骨子里就拥有流浪诗人的气质。浮生若梦,她天生就属于这里。

再在后来,第一次想为了一个人想去收集她最爱的东西,第一次想为了一个人去感受从未经历过的生活,第一次想为了一个人去她生活过的地方。也是第一次明白了今生今世虽然我们从未相见,但我相信“前世的乡愁”这种玄乎的东西真正存在着,让我总觉着我和她有什么缘分牵绊着,足以做我永远的灯塔。

前几日去了省图书馆设立的央视中央电视台的“朗读亭”,亭子设立初期是为了让普通人也慢慢地开始接受有这样的一种传递感情的手段。因为朗读本就是像唱歌和说话一样,借文传情的来表达我们对一个人的思念亦或是其他情愫。

那天我去朗读了《你是我不及的梦》中的《夜深花睡》一文,和亭子建立的初衷一样。

仅此此篇献给我亲爱的三毛女士,希望她不管身在何处。平安喜乐,万事胜意。

《夜深花睡》写于荷西去世了十五年之后。两人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经济情况拮据时,荷西为她买了一小把百合使她情绪失控。以及荷西去世七年后百合又一次上市的情境。

虽然标题可能并无它意,但是在我看来《夜深花睡》这一标题许是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海棠》。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本拟定了《花事十二卷》,各自选取一种花来写,以了素日爱花之心,但有的季节(比如春天)本来就是名花倍出,各自绽放光彩的,难免要遗漏了许多种好花,心下总有些不忍,于是又私下里决定要随意选取自己喜欢,但在计划的《花事十二卷》之外的花来写,以为补遗作词前言以志。

诗中这一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意为“由于只是害怕在这深夜时分,花儿就会睡去,因此燃着高高的蜡烛,不肯错过欣赏这海棠盛开的时机。”与《夜深花睡》文末一句“在那清幽的夜晚,我打开全家的窗门,坐在黑暗中,静静地让微风,吹动那百合的气息” 不谋而合。

到底是多久才意识到,自己就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个普通人?会因为生活的琐事困扰,会因为工作的琐事面露难色,会因别人的一举一动而牵挂?

三毛女士之于我而言,我觉得她比现时代的众多女性都要活得更通透些,至少她“想做即刻动身”。也是我将她过于美好化的原因,也差点忘记她也不过是个浑身沾染人间气息的女人。

许多年前,两人“尚在大西洋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情况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并且不断接收着“一封封求职被拒的回信”,“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很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一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尽管如此夫妻二人依旧没有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去了大菜场,买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

疏忽之间丈夫不在了,三毛站在大街上心事重重的等。“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把百合,兴匆匆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三毛喜爱一切白色的花。而白色的花中,最爱野姜花以及百合——长梗的。但无奈生活不尽人意,已经很久没有在家中插花了。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

荷西一定是想到了三毛于花的喜爱,便为三毛买了她最爱的百合。

我曾听别人说过,“生活需要仪式感”。就像生日需要蛋糕,就像婚礼需要婚纱。

我也曾听别人说过,每周都要为自己买上一束鲜花,再不济也要买上一朵。就算等不到别人为自己送的花,也要自己为自己买上一朵,插在花瓶里。每周一次就和仪式一样,这种快乐完全不能被剥夺。

荷西和三毛在撒哈拉结婚时,并没有钻戒。反而是送给了三毛一个骆驼头骨,三毛很是喜欢这来自异域风情的礼物。我想这就是荷西心中的仪式感。

荷西也许也知道三毛已经很久没有买花,心中的抑郁无法派遣,便去买了她最爱的百合花。

但谁可曾想到那一刹那间,三毛突然失去了控制,对荷西大叫起来:“什么时间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完便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去,转身就跑。

三毛回忆道,“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已经后悔了。”

“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给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我往他奔回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回家后,三毛将三五朵孤零零的百合花放在水瓶里。她说:“我好像看见了丈夫的苦心。他何尝不想买上一大缸百合,而口袋里的钱不敢挥霍。毕竟,就算是一小束吧,也是他的爱情。那一次,是我的浅浮和急躁,伤害了他。”

再后来,荷西因为潜水遇难,不幸去世了。

三毛曾经说过,荷西曾经因为潜水有过几次和死神接触的机会,但她总觉得自己是他的天使一样,因为荷西潜水时她总在,所以就算出现了意外总能化险为夷。

可那次不一样了,三毛并未在身边,再次见面便是中秋节墓园旁小木屋里的一具冷冰冰的尸骨。

到如今我也不敢相信三毛是自杀的,因为她曾经答应过齐豫和琼瑶“绝对不会有自杀的念头”,我相信她是个说话算话的人。

在荷西去世后,她接受一次采访,她说,“荷西,以我的经验,或者以我们共同的经验。好像人死的时候你要经过一个黑黑的隧道,你不要怕,我上有高堂,我有父母我不能跟你一起走。可是你不要怕,我握住你的手,你勇敢地走过去,虽然我不在你的身边。你这个隧道过了以后那边有光,神会来接你。过几年我再来赴你的约…”

去世前一天,她还和她的母亲说,“看见病床边都是蹦蹦哒哒长着翅膀的小天使”。

特别是那一句“过几年我再来赴你的约”,让我心中一愣,不知这到底是巧合还是什么,因为六年之后,三毛去世了。

四年后,三毛去上丈夫的坟。将花店的五桶花全都买了下来,坐在满布鲜花的坟上,盯住那一大片颜色和黄土,眼睛干干的。

“以后,凡是百合花上市的季节,我总是站在花摊前发呆。

“一个清晨,我去了花市买下了数百朵百合,把那间房子,摆满了它们。在那清幽的夜晚,我打开全家的窗门,坐在黑暗中,静静地让微风,吹动那百合的气息。

“那是丈夫逝去了七年之后。

“又是百合花的季节了,看见它们,立刻看见当年丈夫弯腰去地上拾花的景象。没有泪,而我的胃,开始抽痛起来。” 

让人怀念的永远不是花,而是和花有关的某个人、某件事情。

有些人就算失去,记忆里的身影也会如长梗百合随风摇曳。

毕竟,就算是一小束花吧,也是他的爱情。

万水千山走遍,只想和你一起。

流浪者的讴歌

——论三毛散文中的浪漫情怀

汉文1801 马芊芊 5120187377

摘要: 三毛是台湾知名的作家,她将自己的传奇经历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成为流浪文学,受到很多青少年——尤其是女性读者的青睐。三毛作品中的自然风光、流浪生活以及纯真的人性无疑不体现出浪漫主义的情怀与色彩。而三毛作为一个“流浪者”,她那至善至真至爱的高尚品德,拿得起放得下的大智大勇,历尽磨难依然乐观向上的人生姿态。她永不停止、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的追求精神深深打动着我。透过三毛的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更看到了她外表下那颗坚强、浪漫的心。

关键词: 流浪意识爱情异域文化女性意识

一、 奔赴撒哈拉

在三毛的眼里,工业化的大都市是她害怕停留和渴望逃避的地方,被她称之为滚滚红尘,“轻流的小溪、宽阔的草原”这些神奇美丽的大自然才是她梦想的沃土,灵魂的栖息地。三毛自19岁离开台湾四处漂泊,流浪过的国家有59个之多。正由于这种与生俱来的对自然的热爱、痴迷,使得三毛作品中的前世乡愁式的神奇沙漠和万水千山长路上的高原美景以及在这种自然景色下原住民族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活,带着无穷神秘和美的风味。在三毛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她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是这样来形容她深切喜爱的撒哈拉沙漠的:

“撒哈拉沙漠,在我内心的深处,多年来是我梦里的情人啊!我举目望去,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

撒哈拉沙漠是迷人的,虽然那里是炎热、原始、贫穷、荒芜,但却是最自然、最纯朴的家园。因为它远离了都市的繁华的生活,少了外界的干扰,是还没有被现代文明所侵蚀的地方;)对于三毛来讲撒哈拉就是一个世外桃园,三毛喜欢沙漠中的寂寞与纯朴,更难得的是自由。因此三毛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给撒哈拉,记下了许多沙漠的故事,如《县壶济世》、《沙漠观浴记》、《素人渔夫》等。 

沙漠是三毛的栖息之地,心灵的归宿。她在沙漠中找到了自我,实现了灵魂的升华与永恒。她一直在流浪,左手捧一枝花,右手 挽荷西,奔跑在沙漠之野。在普通 人眼里,沙漠是荒芜之境,寸草不 生,气候炎热,风沙扑面使人变得粗糙。但在怀有永恒精神的三毛眼里,沙漠是自然之境,是心灵之泉,广袤无垠,滚滚红尘。她将沙 漠用神来之笔美化,沙漠的异域 风情如痴如醉得以体现,令多少没见过沙漠的人神往,如《结婚记》 “漫漫的黄沙,无边而庞大的天空下,只有我们两个渺小的身 影在走着,四周寂寥得很。沙漠,在这个时候真是美丽极了。”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她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写了沙漠里的人情冷暖,贴近生活,叙写真实的故事。 她努力克服刚到撒哈拉沙漠里的一切困难,苦中作乐,在寂寞漫长 的生活中寻找快乐,勇于帮助贫 困的撒哈拉威人。本是琐碎平庸 的日常小事,但在三毛的笔下散 发出巨大的能量。 “只有在深入大漠里,看日出时一群群飞奔野羚 羊的美景时,我的心才忘记了现 实生活的枯燥和艰苦。”回归自然,追寻本真的自我。

二、 诗意流浪的芸芸众生 —— 女性视角下的落后  

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背影》、《万水千山走遍》等一系列作品中,那些身处乡间及平原大漠居民的卑微纯朴、乐观善良以及他们对名利的淡泊、对生命的泰然处之深深地震撼了三毛的心灵。三毛是这样感动地来写他们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名,也无所谓利;他们就是沙漠里的一种产物,跟沙漠里的一块石头,一朵仙人掌上的小花一样,属于大自然。他们从不抱怨冷,从不抱怨热,也许知道世局,但并不关心;如果每一 个人都像撒哈拉人,这个世界不会进步。 “在这样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着,它并不是挣扎着生存,对于沙漠的居民而言,他们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

三毛的流浪作品始终萦绕一种“诚惶诚恐”、挥之不去的隐忧,即便中途 稍作停靠,对于归宿的渴望与对生命的疑总使流浪平添几 分甘苦清味。 首先,从情节来看,在表现底层人民疾苦生活的同时, 艾芜会突出生命的张力,具有导人向上的倾向,“注重揭示 现实生活中可爱的一面 , 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认识 , 使人热爱生活。三毛笔下则没有那么多的强悍与自信,去除口号式的宣传,带着心绣莲花的细腻和与生俱来的悲悯,真实朴实地记录所见所感,悲情意识贯穿始终,孤独,是自由如三毛也无计可施的结。《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不吝笔墨描写了一群撒哈拉人,他们是属于沙漠的原朴的生命,他们的生活原始而粗劣,带有脱离现代文明的野蛮,如果按照艾芜的方式,应该用现代精神予以开化,而三毛选择做冷静的旁观者,《芳邻》里蛮不讲理的邻居、《沙漠浴记》里肮脏的洗澡方式、《娃娃新娘》里的十岁新娘,三毛以理解与同情的笔触记录生命、尊重生命原貌。

《哑奴》一文中,三毛把哑奴当作平等的人对待,三毛赞美哑奴身上的真诚与朴实,为哑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鸣不平,但哑奴最终难逃被卖掉的命运。虽然当地政府允许了奴隶制度的存在,但不能否认奴隶制度的本质是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与不平等。连当地政府都不敢对地主进行管制,然而三毛却勇敢地抨击了当地的蓄奴制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政府的昏庸无能,同时展现了三毛人道主义的精神和对当地奴隶的深刻同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666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