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哪首诗?

请问。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哪首诗?,第1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向我挥手告别,阳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扬州。

他的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见滚滚长江在天边奔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题解

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属俄罗斯)。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县)青莲乡。少时“通诗书,观百家”,吟诗作赋,轻财任侠。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历江陵、洞庭、庐山、金陵、扬州。后西上,漫游云梦,寓居安陆,与宰相许园师孙女结婚。北上太原,东至齐鲁,游踪遍及大半中国,对社会生活颇有体验。天宝元年,经吴筠等推荐,应玄宗诏征赴长安,为翰林供奉。因抱负不得施展,且遭权贵谗毁,天宝三年春求去,作第二次漫游。同年,在洛阳与杜甫相识,结为至交。此后,辗转于河北、东鲁、梁宋等地。62岁,病逝于当涂县。一生坎坷漂泊,涉历甚广,所受(纵横家、儒家、道家)思想影响庞杂。加之游侠精神,铸成傲岸不驯的性格。其诗猛烈抨击黑暗现实,藐视权贵,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为人民苦难大声疾呼;不倦地追求自由,热情地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意境波澜壮阔,语言明净华美,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善于从民歌和神话中汲取营养,结合运用神话、幻想和夸张等表现手法,开拓出瑰丽多彩的形象领域,把我国浪漫主义诗歌推向高峰。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又有“谪仙”、“诗仙”之称。对诗歌体裁,能众体兼备,尤擅长七古和七绝。《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丁都护歌》、《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梁甫吟》等,均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有《李太白集》。

李白大约在开元十三年,他乘船出峡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为期十年的漫游。在这期间,他结识了隐居襄阳鹿门的诗人孟浩然,他们磋商学问,论评时政,登临黄鹤楼赋诗作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孟浩然下过两次扬州,都在开元十六年进京求仕之前。《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于浩然第一次去扬州,表达了李白对好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解读

全诗四句,诗意发展分两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老朋友孟浩然和我在名闻遐迩的黄鹤楼分别,他在花团锦簇烟波浩渺的阳春三月,乘船顺流直下,去到扬州。〕

第一层,交代了辞别的地点是“黄鹤楼”,时间是“烟花三月”,所去之地是天下最繁华的都市“扬州”。诗用多彩的笔描绘出了一派南国明媚的春光。

第一句,突出了辞别的地点“黄鹤楼”,给送别染上了一层深沉的文化色彩。

“故人”,指诗人的挚友孟浩然。“故”字,表明了李、孟交往时间之久,结下的友情之深。李白出峡后在长江中下游的广阔区域内漫游了十年,结识了颇负盛名的诗人孟浩然。年轻的诗人李白对比他大十二岁的孟浩然倾心敬慕。“故”字,洋溢着李白对孟浩然的无比亲昵与深厚情谊。“西辞”与题中的“送”字相照应,写出了“故人”的告别与诗人的送别之意。“辞”前“西”字,交代了送别之地的方位,长江中游蛇山上的“黄鹤楼”;所去之地的方向,长江下游的“扬州”。这样的诗句似信手拈来,毫无雕饰,令人颇有天然自成之感。故人辞“黄鹤楼”而去,这使得两位诗人的“告别”和“黄鹤楼”紧紧联系在一起。相传黄鹤楼是仙人乘鹤升天之地,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神话色彩的地方送别,就有了特别美的内含与情味。“黄鹤楼”历尽人间沧桑,饱经风云变幻,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是炎黄子孙勤劳智慧的结晶,它是灿烂文化的象征。两位诗人在这一特定情景中告别,使“送”与“辞”的含义更为丰富深沉,感 彩更为清丽明快;同时,也赋予了“送”与“辞”历史的和文化的色彩。

第二句,极为形象地描绘了阳春三月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交代了“下”的时间、地点、背景及其丰富的蕴含。

“三月”,是一个很美的字眼,大自然赐予了它美的情彩;“三月”,是一个明媚的时节。“三月”前冠以“烟花”,更增添了秀丽的美色。“烟”,映着杨柳婀娜的醉态;“烟”,有着清淡缥缈的意象。“烟”与“花”相融合,呈现出了“烟花”浩渺无垠的景象。缥缈柔和的“烟”又衬出了“花”的艳姿丽色,使“花”的形象更为感人。“三月”,从整个空间写出了春花烂漫春烟弥漫日煦风和的一派春光,描绘出了南国阳春神话般美妙的境界。在这样的背景之中“下扬州”,其情味更浓,韵致更美。“下”紧承“西辞”,颇含“一帆风顺”之意,形象地写出了江流的奔涌,船行的疾速,一发不可遏止的气势。“下”的感 彩极为强烈,它映照出了诗人对“扬州”的向往之情,更表达了诗人对密友乘船东去的思念。时人有“扬一益(成都)二”之说,扬州是天下第一繁华都市。孟浩然是在“烟花三月”的时节而“下”,沿途是“烟花”浩渺的美妙风光,“下”的是十里烟花的名都“扬州”。这对年轻的诗人李白来说,是百倍企盼千倍憧憬的。因而,诗人虽也有些许的惆怅,但毫无忧伤,精神振奋昂扬, 澎湃,富有美妙的遐想。据有关专家考辨,孟浩然曾两度下扬州,这首诗为孟浩然第一次去扬州时送别之作。孟浩然为了实现自己的宏愿而东下扬州,其心境与“烟花三月”的春色极为协调。“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了美好的时令,美好的旅程,美好的扬州;写出了诗人美好的遐想,美好的追求;映照出了两位诗人之间纯真的情,笃厚的谊。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友人的乘船越行越远,望去愈远愈小,好像消失在明朗的天空中。只见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向遥遥的天边流去。〕

第二层,写出了“帆影”、“孤远”、“尽”的悠远缥缈的境界;写出了“天际流”的非凡气势,与悠悠满江情。

第三句,形象地写出了“帆影”渐远,“尽”于“碧空”的动态景象。“尽”字洋溢着美好的诗意,美好的遐想。

“孤帆”,形容只舟独帆。孟浩然登舟扬帆启程东下,在波翻浪涌的江流中,“孤帆”行进,固然有远离挚友孤身奋斗的惆怅,但更有奋然向上的精神。“远影”,映照出了“孤帆”悠远迷蒙的意象。“帆”“影”相承,“孤”“远”相衔,刻画出了船帆急流直下,而不可挡的势头。同时,也极为细腻地描绘出了伫立楼头昂首凝望的李白的神态,诗人的心神随“影”而“远”,直至“帆影”“尽”于“碧空”。“碧空”,湛蓝,深沉,无际。“空”前用一“碧”字,使天空变得晶莹透明,下面是清澈碧透的江水,上下辉映,幻化出一个阔大美妙的境界,自然地唤出了后文的“尽”字。“尽”字,意境极深,蓝的天,清的水,溶进远去的“帆”,化进逝去的“影”。这一美妙的境界,令人寻味,思悟。“碧空尽”紧承“下扬州”,“碧空”“烟花”上下辉映,整个空间美妙无比,整个境界烟花迷蒙。“孤帆远影”“下扬州”,又是一串美好的形象,十里烟花的扬州与“孤帆远影”融合在一起,境界更美,不但没有别离的“孤远”之感,而且使“帆影”充满了美好的理想与美好的憧憬。诗人李白感到挚友孟浩然东“下扬州”,虽是孑然一身,但是为了追求美好的未来,迎接美好的明天,一切别恨离愁都不复存在了。“下扬州”与“碧空尽”暗合,“尽”含着“下”,东下而“尽”于“碧空”,这里有难以尽言的意境美,韵致美。“下”映带出“尽”,“帆影”虽“尽”而友谊的潮水却奔腾不息。“孤帆远影碧空尽”,确实达到了言有尽意无穷的纯青的艺术境界。

第四句,通过“天际流”的宏观描绘,烘托出了李、孟的滔滔长江载不动,满江春水溶不下的情谊。

“天际”,意境远而邈。“天际”上接广漠的碧空,下衔流阔浪涌的大江。诗人伫立楼头,翘首望远,只见“孤帆”由近及“远”,由远及“尽”,只剩下向“天”之尽头滚滚而去的“流”。“流”,所描绘的是一派汹涌澎湃的动态景象。浩荡的长江波涌浪飞,一泻千里,涌向天际,奔向苍穹,万千的气象,磅礴的气势,壮观雄奇。孟浩然东下扬州,在浩瀚的“碧空”之中消逝了。“碧空尽”导出“天际流”,“帆”“尽”唯有“流”。“碧空尽”,饱含着送行人的“情”。“尽”字,映出了李白目送浩然时间之久,留恋之切。“唯见”,是对“天际流”的强调,它具有选择性,它把长江天际之“流”的放大镜头拉到了读者眼前,令人幻化出诗人面对“天际流”异常专注的神情。长江的水融进了诗人的友情,诗人的思念化进了“天际流”。滔滔的江水啊,几多悠悠的别情!

综述

此诗是写李白在黄鹤楼送别挚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现了两位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写得情景交融,情寓景中。前二句叙事,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烟花三月”的乐景,反衬送别的愁情。后二句,写“孤帆”在浩荡的“长江”上“尽”于“碧空”,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离去的无限眷恋,显示出诗人与孟浩然交往之密,友情之深。

《梦扬州·晚云收》是一首咏离愁忆往事的词。表现了主人公离别情人的愁怅和对往日生活的留恋。

词之上阕,写绣帏中人对征人的思念。上片先写引起对情人怀念的时令节气和周围的环境气氛。开头三句写向晚天气转晴,浓云散去,柳塘畔烟雾般的__细雨刚刚停止。所以要选择“柳塘烟雨初休这个镜头,因为烟雨后的柳塘春意更浓。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更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因水涨秋池而动乡思,此词当亦从此得启发,以“柳塘烟雨”诱发对征人的思念。另一方面“柳塘烟雨”画面优美别有一番风光,对全词的气氛和整个意境都起着重要的烘托渲染作用。接下两句明确点出了节气时令。“燕未归”自然是早春,天气“侧恻轻寒如秋”正是早春天气的特点。云“燕子未归”,虽切时令,实则借喻人未归也。“恻恻轻寒似秋”,写室内思妇的感觉,因是孤栖独处,故而备觉清冷。下面四句写了环境气氛。她走到室外,抚栏远望,顿觉一阵柔软温暖的春风,吹进绣帏。东风还带来了浓浓的花香,熏人欲醉。仅此数句,不仅写出了室内外的温差,而且写出了思妇感情的变化。她凝望江南,觉得征人远去,不知此刻到了何处。“人何处”,通常写思妇情怀。如李清照《永遇乐》云:“落日_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此思其夫赵明诚之语也。这里的“人何处”,当是指身在江南的词人。**孤单伥惘的情绪充分表露了出来。正值**凝神思念之际,忽然传来鹧鸪的啼声,把她从沉思中唤醒。着一“破”字,颇有如梦初醒之感。

上阕凡三个层次:一层自起句至“轻寒似秋”,写时令及思妇在室内之感受;二层自“小栏”至“香稠”,写思妇走到室外,乍感春意如许;三层自“江南”至“春愁”,写思妇对江南征人的怀念。层层转折,自然而流畅。

下阕主要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借杜牧诗意表达了对“丽锦缠头”、“蜜酒困花”放荡生活的智慧。过片前三句“燕游”、“妙舞清歌”、“丽锦缠头”都是对往日欢乐生活的追忆,自然也是留在主人公印象中最深刻的东西。下面两句明确道出了“十载淹留”的原因。接下来三句是对自己往日形象的回忆,虽然只是生活场面,却可概括当时生活的基本状况。宴会深夜才敖,醉中归来的主人公用马鞭拂拭着脸面,用朦胧的醉眼向楼上观望,看见“帘卷金钩”知道心爱的入儿尚在等待自己归来未寝。最后三句是欢乐的日子中断了,分离的愁苦之情正纷乱地缠绕着自己,只有梦中才反复回到过去生活的地方,也就是梦中重温过去生活。“频梦扬州”并非真的梦见回到扬州,而是指过去生活过的地方,所以这样写,意在点示“梦场州”。

词之下阕,抒征人之离情。在读者面前展现的不是今日之情景,而是昔时宴游生活。词人用“长记”二字轻轻带起,与望海潮》其三“长记误随车”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时词人漫游距离家乡仅百余里的扬州,听歌赏舞,蜜酒困花,极浪漫纵恣之致。“酬”字以下四句,把在扬州的宴游,作了高度的概括。“十载因谁淹留”,化用小杜“十年一觉扬州梦”诗句,却无痕迹,言外之意便是“赢得青楼薄悻名”。“因谁”二字,十分含蓄,说不清是留恋还是悔恨,因而颇值得读者回味。

“醉鞭”以下至“金钩”,写自扬州回家。他在扬州逞足游兴,带着十分的满足,三分的醉意,垂着醉鞭,迎着拂面的春风,回到高邮。远远望去,只见翠楼上,绣帘高挂,说明室内有人。“帘卷金钩”,颇似《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中之“宝帘闲挂小银钩”,给人以幽闲恬静之感。

歇拍三句点题。他现在远离家乡,后会不知何日,故而常常梦见扬州。扬州在古人心目中总是美的象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唐徐凝《忆扬州》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苏诗集成》在《於潜僧绿筠轩》诗注中也引《殷芸小说》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扬州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已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而秦观故乡属扬州,他对扬州的感情无怪乎更为深切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是: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一、原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翻译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三、出处

(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赏析

诗中的第一句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情况,还没有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写作者送走了好友,独自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如此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体会到真味情切。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歌曲是《烟花三月》,歌词如下: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那,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那,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歌曲赏析

《烟花三月》是一首由中国大陆创作歌手毛阿敏演唱的歌曲,这一句歌词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浪漫,描绘了烟花和樱花的美丽景象,同时也呼唤着与自己共享美好时光的伙伴。

"中雨,默默追拥,梦中人,徘徊思念,为谁留,花开花落这一句歌词通过雨和追逐的场景,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同时也表现了对爱情的思念和留恋。 

总之,《烟花三月》的歌词通过描绘春天的美好和浪漫,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思念、期待和憧憬,同时也呼唤着与自己共享美好时光的伙伴,让人感到浪漫、温馨和感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679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