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帆影》这首诗歌作者所想表达的是什么?是怎样一种时代背景?

《远去的帆影》这首诗歌作者所想表达的是什么?是怎样一种时代背景?,第1张

表达感情:

没有人知道帆的辛苦,迎风而上,在浪涛中匍匐前进。自己就好像帆一样,突出了了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生活经验。似乎在暗示与诗人的个人经历和生命体验相关。

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才更显出它的独特的感受的具体性和深刻性。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认知,和自己对命运的把握和认知。

背景:抗日战争时期,牛汉在做地下党工作的时候。

情感基调:

先是低沉,后面应该是高昂的情调,突出自己对突破命运的信心和自信,情感整体是高昂的。

扩展资料:

《远去的帆影》原文:

我是一叶帆,满是补丁的粗麻布的帆, 记不得离开港口已经有多久多久。

但我知道,要到达彼岸还很远,很远、很远、很远。

大海不给我岸,大海根本不相信有岸。

我是帆,我相信海的尽头是岸,这是我的沉没在海底的千万代祖先不屈的遗言。

我只能在波峰浪谷里挣扎,命运没有给过我安详的蓝天和平静的海面。

飓风纠集霹雳、闪电和暴雨,撕裂着、焚烧着我单薄的布帆。

倾斜的桅杆在痛苦地叫喊,缆索在暴风雨中悲壮地歌唱,海水飞腾起来冲刷我。我的浑身挂满晶亮的盐粒,那横劈竖砍的闪电,把我杀戮得鲜血淋漓。

太阳沉没之后,在黑戌戌的大海上,我还在闪亮。

在我的背后,遥远的岸上 ,人们在闪电中瞥见我,我小小的,我一闪一闪。

人们说:“雷电多么绚丽啊!”

人们说:“霹雳多摸柔和啊 !”

人们说:“我这远远的帆影姿态翩翩。”

我多么飘逸、多么神秘、多么魅人,人们哪里看得清楚。

我呜呜啸叫的创洞,我在浪涛上怎样匍匐前进。

我变成海难者悼念的碑,动荡不宁的碑,闪电颜色的碑。

大海时刻想吞没了我,因为我是一叶帆,我永远塑立在险恶的浪涛上。

我永远比海高,我就是不沉的岸。

作者生平:

牛汉,1923年10月生于山西定襄县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原名史承汉,因为上了两年小学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对,总把 “承”字写错,被父亲改为史成汉(在文章《我的第一本书》中提到过),曾用笔名谷风,远祖系蒙古族,原名叫“承汉”的原因不明。

14岁之前一直在乡村,放牛、拾柴火、唱秧歌、练拳、摔跤、弄泥塑、吹笙、打群架,是村里最顽皮的孩子,浑身带着伤疤,一生未褪尽。父亲是个具有艺术气质和民主自由思想的中学教员,大革命时期在北京大学旁听过,旧诗写得颇有功力。

他十岁以后就入迷地翻看父亲所藏的那些似懂非懂的书刊。母亲教他诵读唐诗。母亲生性憨直倔强,他的性格上继承了她的某些感情素质。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父亲流亡到陕西,在西安叫卖过报纸,学过几个月绘画,徒步攀越陇山到达天水,进入一个专收战区流亡学生的中学读书。入迷地画画写诗,几次想去陕北鲁艺学习未成。

“1936年冬在家乡读初中时,13岁的我参加了牺牲救国同盟会,毫不含糊。1937年10月,14岁的我在日本侵略军的炮火声中离开了家乡。1938年冬天,15岁的时候在甘肃天水加入***。”

牛汉说,“1938年一二月份,当时父亲在醴泉县做事,我一个人留在西安,靠叫卖报纸糊口,舍不得拆下一块银元花。有一天,看到街上贴着一个广告,说民众教育馆内办了一个漫画学习班,正在招收学员,我从裤裆里拆下了两块银元去报了个名。

教画的先生里有一位诗人艾青,不过当时我只迷画,还没有迷上诗,尽管跟他学画画。没有想到,艾青后来既是我的老师也成了我的朋友。”

作者代表作品:

长诗:《鄂尔多斯的草原》(1942年)。

诗集:《彩色生活》(1951)、《祖国》、《在祖国面前》、《海上蝴蝶》(1985)、《沉默的悬崖》(1986)、《牛汉诗选》(1998)、《温泉》(1984)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爱与歌》(1954)、《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我的第一本书》(被选为语文人教版八下课文) 、《半棵树》、《华南虎》(被选为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七下课文)、

《中国当代文学百家——牛汉诗歌精选》、《半棵树》、《空旷在远方》、《汗血马》(被选为人教版八上课文)等。

散文:《童年牧歌》、《中华散文珍藏本·牛汉卷》《牛汉散文》,《萤火集》、《滹沱河和我》(2013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悼念一棵枫树》(获1981年~1982年文学创作奖)等。

诗话集:《学诗手记》、《梦游人说诗》2本。

日本、韩国汇编出版了牛汉的诗选集。

《悼念一棵枫树》获1981年-1982年文学创作奖,《温泉》获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牛汉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不是表达思乡情感的古诗,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全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旧友告别了黄鹤楼向东而去,在烟花如织的三月漂向扬州。帆影渐消失于水天相连之处,只见滚滚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全诗赏析: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

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李白与友人深挚的友情。

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

原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 通:惟)

释义: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扩展资料: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此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描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塞,意永而不悲切,辞美而不浮滑,韵远而不空虚。

同样是分别诗,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硬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壮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深情体贴的惜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正当青春年华,正当阳春三月,正当开元盛世,诗人的心情是明快的、温暖的、自由的、欢愉的。因此,李白的这首送别诗是诗意的送别。李白的诗读来让人忘忧,即便是分别,也是各有宏图大志要施展的分别,色调是明丽的,而非暗淡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风帆暮急沙鸥起表达了诗人凄怆哀愁、孤独无依的情感。根据查询相关公开资料显示,大海上行驶风急浪大的一个傍晚,沙鸥也开始飞走了。诗人将自己比作沙鸥,通过写景而抒情,充分展现出诗人晚年抱负难以实现的境遇。诗作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描绘出天地的广阔,接下来诗人孤独的形象在诗作中出现,背景的空旷更加反衬出诗人的寂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

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

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李白与友人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6782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