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都有那些传奇的历史故事?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都有那些传奇的历史故事?,第1张

李白生平事迹表

历史记年、公元唐代纪年重要历程事迹纪略

697神功元年祖籍陇西郡李白系陇西汉将军李广之后,其先世因事迁西域。其父李客,神功初年,逃归蜀中。

701长安元年出生在蜀中据唐李阳冰、魏颢、范传正、刘全白、宋欧阳修、明杨慎、清王琦等著作,《新唐书》及近代学者考证,太白生于蜀中。

约在706神龙二年大悟磨针溪李白少时好嬉戏,见武母磨杵作针,听“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大悟,乃发愤读书。时年约六、七岁。

约在706/716开元四年匡山读书处在匡山读书十年,其间,从空灵法师学剑术、从赵蕤学纵横术,以诗文见长史苏受到赞扬:“此子天才英丽”,“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此肩也。”

717/719开元七年蜀中览名胜登剑门山(作《剑门赋》),青城山、峨眉山(《游峨眉山》),锦城散花楼(《春感》)、窦团山(《窦团题句》)。即“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

720开元八年当县作小吏太白少时即有令名,应聘作县吏。先后赋《谢令妻》、《观山火续句》、《观潮续句》等诗,因县令庸俗,不合而去。

725开元十三年辞亲远游二十五岁时,别匡山,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727开元十五年十载寓安陆寓安陆,与故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安州都督马公评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游江夏,历洛阳,“遍干诸侯”。

736开元廿四年携家向任城携家南下。子(伯禽)、女(平阳)同寓山东任城(济宁)。许夫人已逝世。

742天宝元年受诏赴长安初至长安,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滴仙人”,并说:“此诗可以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在宫中作《清平调》三章,作《答蕃书》。救郭子仪刑责。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观。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

744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太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杜甫诗云:“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750天宝九年漫游复漫游已与宗氏夫人结婚,南北飘流。北去幽燕,预感祸乱。意欲“沙漠收奇勋”,作出《雪谗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与魏颢同游。

756天宝十五年从竟蒙冤“安史之乱”起,为济世平乱,参加永王李幕府。“不惜捐微躯,所冀旄头灭”。肃宗李亨以弟为叛逆,灭,李白受株连。初囚浔阳狱,狱中读《留侯传》。

758至德三年长流夜郎道江南宣慰使崔涣、御史中丞宋若思营救、获释。但肃宗以太白“附逆”有罪当诛,郭子仪以官爵赎罪,乃流放夜郎。

759乾元二年半道遇赦还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宿五松下荀媪家》、《丁都护歌》。

761上元二年白发请长缨叛贼史朝义凶焰复炽,副元帅李光弼带兵平乱,太白前往入幕报国,患病,半途而返。依靠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

762宝应元年沉疴逝当涂太白逝世,一说患病,赋《临终歌》而卒。又一说泛舟彩石矶,因醉入水捉月而亡。代宗即位,拜白为拾遗,而白已逝世。

817元和十二年长眠青山麓初葬于安微当涂龙山,元和十二年正月,范传正为实现太白“悦谢家青山”遗愿,迁葬于青山。

李白“少为当县小吏”事迹,记载于宋代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匡山大明寺碑记,可供考证。

  为了明白始末,关于李白作小吏期间的诗篇,以及野史传说,在此加以略述。本来,大如一国历史,小如一人经历,都只能撮要勾奇。同时,对于那模糊情节,也只能“略貌取神”。其所以一记,一则此一事迹类似桃源旧事,尚未外传;二则这非山巅水涯,可以寻访而得,三则藉此小吏事迹的一斑,还可窥见李白故里时期的全部活动。初露头角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又“三拟文选”,年纪轻轻,能诗能赋。长史苏见了李白的诗赋,向幕僚们热烈赞扬道:“李白这位少年,才华横溢。如果再努力学习,将来可以跟汉赋大家杨雄和司马相如并驾齐驱呢。”这一称赞,影响很大,李白在故里崭然露了头角。

742天宝元年受诏赴长安初至长安,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滴仙人”,并说:“此诗可以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在宫中作《清平调》三章,作《答蕃书》。救郭子仪刑责。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观。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

744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太白(四十四岁)、杜甫(三十三岁),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杜甫诗云:“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柏拉图说:“当爱情轻敲肩膀时,连平日对诗情画意都不屑一顾的男人,都会变成诗人。”

又何况是舞文弄墨的文人才子。

在民国时期,徐志摩的情书是出了名的深情款款,而提起鲁迅,更多的是想到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严肃形象,殊不知在爱情面前,一本正经的鲁迅也变得呆萌起来。

比起情书写得感人肺腑的徐志摩来,鲁迅的情书只为一个人写,深情一生,恩爱一人。

一、情真意切的朴实

拿破仑说:“这世上最幸福的事情,便是能有一个你深爱并且也深爱你的人同你共眠。”能在世界上遇见一生所爱,本就是无比幸运的事。

爱情本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总能描绘出它的美好。

遇见林徽因之前,徐志摩一直困于包办婚姻痛苦不堪,是爱情给了他无限的灵感,才有了“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样的情话。

鲁迅的情形和徐志摩很是相似,家里同样有没有感情基础的妻子,只不过鲁迅和徐志摩的浪漫深情不同,他的情书朴实却又情真意切,充满了呆萌气。

当时鲁迅在厦门教书,班上有不少的女学生,他怕爱人许广平不放心,便专门写了一封情书保证:

“听讲的学生倒多起来了,大概有许多是别科的。女生共五人。我决定目不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直到离开厦门。”

一句“目不斜视,并且将来永远如此”,就把鲁迅在爱情里小心翼翼的呆萌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不禁捧腹大笑。

这样的情书虽没有生死相依的誓言,却像爱情里的细水长流一般,朴实里给人无声的感动。

二、肉麻甜蜜的昵称

歌德说:“爱情,你的话是我的食粮,你的气息是我的醇酒。”

在爱情里,每个成熟稳重的人,都会变成小孩子。

面对浪漫文人笔下肉麻的情话,鲁迅最初是很不屑的,他专门写过一首《我的失恋》,用来讽刺那些满脑子小情小爱的文人。

然而,到了自己这里,鲁迅同样也成了一个情书高手,信里不乏肉麻的字句。

当时许广平刚从学校毕业,对未来十分的迷茫,便鼓起勇气给自己十分崇拜的老师鲁迅写信,两人就这样在信件交流中变得越来越亲密。

最初的信件里,鲁迅是十分严肃的,他只是聊人生理想,作为老师给学生指点一下,落款是“鲁迅,某年某月”。

慢慢的他就调皮了起来,不仅在信里提自己的私事,落款也变得亲昵起来:“迅,某年某月”,更重要的是,他给许广平起许多亲昵的称呼:小鬼、莲蓬、乖姑、害马、小刺猬等。

一直到回来结婚后,鲁迅也喜欢给许广平起昵称,妻子怀孕后,他就称他们为小莲蓬和小莲子。

恋爱里的人,总是会做出些孩子气的事,连鲁迅也不例外。

他会去跳铁丝围着的花圃,只为“要看它有怎样的拦阻力”,结果刺伤了自己,甚至“连晚上小解也不下楼去,就用磁的唾壶装着,看没有人时,即从窗口泼下去”。

这些事情,鲁迅都一一写在了给许广平的信里,像个撒娇卖萌求关注的孩子一般。

三、处处关心的细节

艾默生说:“说到底,爱情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别人身上的反映。”

这句话,是许广平让鲁迅感受到爱一个人的感动。

在鲁迅和许广平谈恋爱的岁月里,两人一共写了一百多封信,关于寄信,鲁迅说: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里会慢一点。”

因为迫不及待想让对方看到自己的思念,所以才想要直接送到邮局,生怕耽误了时间。

异地的日子里,鲁迅总担心许广平生活不好:

“我看你的职务太烦剧了,薪水又那么不可靠,衣服又须如此变化,你够用吗?”

有不顺心的事,他会写信抱怨:

“我太不冷静,他们的东西一看就生气;因为太可恶了,昨天竟决定了,随是什么青年,我也不再留情面,于是作一启示,比他的长文要刻毒些。”

对于许广平送的礼物,鲁迅格外的珍惜:

“包裹已经取来了,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我看这样就可以过冬,无需棉袍了。”

爱一个人,就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忍不住跟对方分享,告诉对方自己时刻在想着他。

或许鲁迅的情书不似徐志摩的“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潇洒,也不像徐志摩的“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温暖,但是他的深情只许一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温柔和真挚。

这样的男人,也更踏实,婚姻里更让人安心。

1`范蠡和西施

公元前494年,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采纳大臣提出的“美人计”,选出越国美女献给吴王夫差,麻痹夫差的斗志。越国大夫范蠡周游全国,遍访佳人。一日,在清清浣纱江畔,与家在古苎萝村西边的的西施(原名施夷光)相逢了。才子佳人,出演了一则一见钟情的故事。然而,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范蠡以“爱国”的名义,把绝代佳人西施选进宫里,与其他美丽的越女一起,进行歌舞礼仪等“培训”。把以西施为首的越女献给吴王夫差。 越国胜利后,范蠡归隐江湖,与西施浪迹天涯,做了神仙眷侣。善良的人们多么期盼如此美好的结局,无锡蠡园就是一个明证。

2·陆游与唐婉的千古悲情

写陆游恨秦桧误国嫉贤,不得伸恢复中原之志。春游沈园,与爱妻唐琬商议双飞福建结交忠良义士。母唐夫人爱子心切而专断,阻陆游远行,嗔唐琬违命,却信托新贵之唐侄陆仲高为陆游谋前程。陆游爱之愈坚,陆游赶来,人去楼空,内外交困,爱恨交织,修锦书托卖花三娘致唐琬,约相守三年。

三年后,陆游自福建归重游沈园,惊唐琬改适赵士程,相逢不能语。陆游询送酒婢小鸿,证实唐琬为他“断绝情爱而一心报国”作出牺牲。陆游悲愤题“钗头凤”词于粉壁,唐琬见而和作,肠已断矣!秦桧死后,恢复中原呼声复起,陆游赴任建业,梅林觅香魂,慷慨长吟以告唐琬在天之灵。

还有:

陈世美与秦香莲

崔莺莺与张生

杜十娘与李甲

孟姜女与万杞梁

李益与霍小玉

七夕的由来: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别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节由来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的传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723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