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蒙托夫,1814年10月15日出生于莫斯科。父亲是沙俄退役军官。莱蒙托夫出生后不久被送到奔萨省塔尔哈内外祖母的庄园,由外祖母抚养成人。1827年随外祖母去莫斯科。1828年进入贵族寄宿中学,从此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次年丧父。1832年离开大学,进入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
1829~1832年间他写了一些长诗和剧本,以及抒情诗300余篇,约占他全部抒情诗3/4。这些诗篇之中比较著名的有《乞丐》、《天使》、《帆》等,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八三一年六月十一日》,诗里所抒写的“生的渴望”、行动的企求和生怕一事无成的哀愁,是他笔下的主人公的感情特点。
1834年,莱蒙托夫于士官学校毕业后,被派到彼得堡近郊近卫军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第一次发表作品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开始引起注意。同年写了剧本《假面舞会》,主人公是一个反抗上流社会的悲剧性人物。1837年2月8日普希金在决斗中受伤,两天后逝世。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整个上流社会。作者愤怒地对这些屠夫说,他们虽然躲在法律的荫庇下,公论与正义都噤口无声,但是“神的裁判”在等着他们。“神的裁判”就是指人民的裁判。诗人因此被流放到高加索。这篇诗震动了整个俄国文坛,他被公认为普希金的继承人。在流放高加索的途中,载有他的长诗《波罗金诺》的那一期《现代人》杂志出版。这首纪念1812年卫国战争的诗篇是莱蒙托夫重要作品之一,标志着他的创作活动进入成熟时期。诗中充满爱国主义,说明战争的真正英雄是人民。
1838年4月,莱蒙托夫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他发表用民歌体写成的长诗《沙皇伊凡·瓦西里耶维奇、年轻的近卫士和勇敢的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写16世纪伊凡皇帝时的一个故事。诗中青年商人不畏强权,挺身维护自己的尊严,博得正直善良的人们的尊敬。1838年在《祖国纪事》发表了《咏怀》一诗,严厉地批判当时的一代人,谴责他们缺乏理想,没有斗争勇气。接着又写了著名的诗篇《诗人》,继承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的传统,宣称诗人的使命在于唤起人们崇高的思想。
1840年新年,莱蒙托夫参加了一个贵族的假面舞会,写成《一月一日》一诗,引起宫廷贵族和上流社会的很大不满。次年2月因同法国公使的儿子巴兰特决斗,又遭逮捕。沙皇决定把他再度流放高加索。临行前他写了那篇有感于自己“永恒流浪”的沉痛的诗《云》。路过莫斯科时参加了果戈理命名日宴会,向果戈理朗诵了刚写好的长诗《童僧》(1839)的片断。长诗描写一个想要摆脱修道院的监狱般生活而返回家乡的少年的悲剧性故事,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揭示出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莱蒙托夫于1840年4月出版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在高加索广阔的背景上凸显了主人公毕巧林的复杂的性格。毕巧林对当时贵族社会抱有批判的甚至是敌对的态度,他精力充沛,才智过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得不到合理的发挥,只能在一些琐细无聊的小事上浪费自己的才力,乃至生命。
毕巧林是俄罗斯文学中继普希金的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莱蒙托夫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他,在《当代英雄》第二版序言中说,这个形象“是由我们这整整一代人身上充分发展了的缺点构成的”。《当代英雄》虽然带着浪漫主义色彩,但主要是现实主义的作品,结构完美,并富有特色,心理分析细致,语言准确优美,成为俄国文学中最早最出色的长篇小说之一。
莱蒙托夫于1840年6月到达高加索,7月就参加了瓦列里克河上的战役,事后写了《瓦列里克》一诗,以战役参加者的身份,用第一人称真实地描写了战役中的一切细节。对沙皇俄国发动的这种对高加索人民的战争,诗人显然是反对的,他用与《波罗金诺》迥然不同的语气写道:“这血的日子他们忘不了!”
1841年1月,他得到两个月休假。2月回彼得堡,对他在中学时期动笔经过多次修改而未发表的长诗《恶魔》的稿子,作了最后的加工。《恶魔》(1829~1841)体现了诗人叛逆的思想。恶魔是一切公认的破坏者,是束缚人一切力量的反抗者。他离开天国来到人间,但仍然感到孤独。他的失败证明,个人利己主义的反抗不但得不到结果,反而会带来更大的不幸;而且也表明,光是“否定”是不够的,还应当肯定积极的生活原则。《恶魔》和《童僧》一样,是莱蒙托夫浪漫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洋溢着现实主义的气氛。恶魔和童僧这两个形象,可以概括诗人全部作品中的形象。他笔下的主人公基本上就是这两种性格:前者是个人主义者,后者则是自由的战士。1841年在《祖国纪事》上他又发表了另一篇重要诗作《祖国》。诗中否定了“用鲜血换来的光荣”,指出热爱祖国山河和劳动人民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完全献身于文学事业,但所得到的却是限48小时之内离开彼得堡返回高加索的命令。回高加索后,一些来自彼得堡的贵族预谋已久,唆使军官马尔特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1841年7月27日,莱蒙托夫在决斗中被杀害。
莱蒙托夫没有活到27岁,他成熟期的创作活动只有短短4年,但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诗人,他在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展示人物内心生活的心理描写方面,他是俄国文学中的先驱,后来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等所师承和发展。
鲁迅在1907年的《摩罗诗力说》中介绍过几个“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的诗人,其中之一就是莱蒙托夫。莱蒙托夫的诗篇及其小说《当代英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陆续有较完整的译本出版。
这里指的叙事诗баллада是基于传说,历史,童话,日常主题的带有叙述情节的抒情诗的一种。叙事诗与哀歌一样是莱蒙托夫最喜爱的创作风格。更准确地来说,这种叙事诗是对哀歌的继承与发展。
在这些叙事诗中莱氏将以下抒情主题作为叙述基础:孤独感,对未知的忧愁,逃离,爱与死亡。现在这些情感通过在情节中通过不同角色的情感来体现出来。
叙事诗《梦》(1841),这是莱蒙托夫最神秘和琢磨不透的一首诗。虽然在诗的第一句就已经指明了故事发生地方(在塔吉克斯坦峡谷),但是时间和地点又都带有抒情诗的不确定性,有相对的异域风情,这仅通过一些细节提现出来(悬崖的阶梯,山峰,峡谷的沙子,明亮的太阳)。
纳伯科夫分析了这首诗独创的心理和框架结构。
某人(莱蒙托夫或者准确来说,他的抒情主人公),在 梦中看见自己似乎在高加索东部山脉中的谷地上死去。这是第一个人梦见的梦。
这个带致命伤的人(第二个人)梦见,一位年轻的女士,坐在彼得堡的宴会中,而不是坐在莫斯科的豪宅里。这是位于第一个梦里的第二个梦。
年轻的女人,坐在宴会中,梦见了第二个人(这个人在诗末死去了),他躺在遥远的塔吉克斯坦的谷地上。这是第三个梦,位于第二个梦里。第二个梦又在第一个梦中。这就构成了一种封闭的螺旋式结构,让我们思维返回到诗的第一句上来。
出乎意料的情节安排, 梦,镜子,双胞胎人物,纳伯科夫给这个精彩的文章,三重梦自己的命名。并且发现这些环,由五个四句一节的诗组成的,与五个构成小说当代英雄的短篇故事之间的交织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这种独创的解说并不一定有必然联系。第一个人梦和叙事诗中的第一个抒情主人公没有明确指出和描述,只是提及。但是,可以说受伤躺在战地上,等待死亡的“我”不是作者,而是第二个人:这是角色抒情诗。注意,我们以前在《诗人之死》第二行看到的形象也属于普希金(胸腔中注满铅和复仇的渴望),(心中注满铅般的我一动不动地躺着)。
诗不命名为《士兵之死》,而是《梦》。死亡的主人公在死前的梦中看见了自己心爱的年轻女人,这个女人在愉快的交谈中也经受着伤感的梦的困扰。
她梦见了塔吉克斯坦的谷地;
熟悉的尸身就躺在那里;
在他的胸口,伤口凝黑,
流出渐冷的血流。
在叙事诗中时间是流动的。在第一个诗节中主人公正在死去,在最后一个诗节中女孩看见了熟悉的尸身。可是人物之间的联系,梦境的真实性基本上没有表明出来。
叙事诗的主要事件是神秘:梦境的奇怪交合,心灵之间的神秘感应。
在别的叙事诗中莱蒙托夫在叙事中描绘了外部世界,将主人公当做自然中的现象,物体。但是与寓言作家不同的是,诗人需要这些相似的主人公,并不是为了道德教育,而是为了表现抒情对象的习惯性环境。
永远自由的乌云,与抒情主人公不同,他的故乡,他的放逐都是未知的,他向不可知的远方飞驰而去。(《乌云》)
悬崖在为欢乐的阴云的离去而哭泣。(《悬崖》)
孤独的松树幻想着,在梦中看见,在大地的另一端,在远方的荒原上生长着的美丽棕榈树。(《在北方的悬崖上》)
脱离树枝的橡树叶不能从娇贵,任性的法国梧桐那里找到同情心:(走远些,你这个怪人,我不认识!)(《树叶》)
梦想着得到某个谁垂青眼光的棕榈树惨死在斧头下,就像人一样:他们的树叶叫做理想,枝干叫做身体,他们在篝火中的燃烧被描述成一种可怕的死刑。
他们的衣服被年幼的孩子撕扯下来;
接着他们的身体被砍碎;
再燃烧至天明。(《三棵棕榈树》)
莱蒙托夫不仅仅让自然复活,也将她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动因的表现形式。
但是莱蒙托夫的浪漫主义叙事诗还有另一种形式。“他创作了一种对于俄罗斯诗歌来说新的东西-抒情短文,最短的关于现代人的诗体小说。”(ЛЯГинзбург)
《遗书》(1840)就像《梦》一样。再一次在我们面前正在死去的主人公和另一个女人,就是那个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在想念的女人。但是相似的抒情场景里充满了对于短篇叙事诗来说大量的日常生活琐事,和心理细节。
他的同伴听着正在死去的主人公带有经常性停顿和口误的独白。准确又具体地展现了他的伤。清楚的是他是死在诊所里:“我们的医生很坏”提到了他由于被征入伍长时间没有见过和联系过的父母,可能他们很早就忘记他了,也可能认为儿子已经死去了。最后,开始提到了心灵空虚的女邻居。主人公仅仅请求转告她所有真相。
在叙事诗《梦》在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不明朗的。在《遗书》中这很明显:战士整个一生爱着并记着自己的女邻居,在死前向她转达最后一声问候,指望得到迟到和无意义的同情:让她哭一哭,这对她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莱蒙托夫笔下人物的对话有意义,并且在意义上让人想起普希金《我曾爱过你》诗中抒情主人公最后的长叹:请让上帝让另一个人来爱你吧。
在《遗书》中,像在《波罗金诺》中一样,莱蒙托夫的主人公是带有自己语言,声音和问题的普通人。在这里,但是不是叙事诗的中心,出现了主题:战争中的人。这个主题成为主要的主题在诗《瓦列里克》中。
附注:
《梦》
在塔吉克斯坦谷地上半日的火焰中
带着如铅注般的胸膛躺着一动不动的我
深深的伤口还冒着热气
我的血液一滴一滴地流出来
一个人我躺在峡谷的沙地上
崖壁从四面八方蜂拥挤来
太阳燃烧着他们**的顶峰
也燃烧着我,但我梦见了一个死亡的梦
我梦见耀眼的火
亲爱的年轻女人间饰有鲜花的晚宴
听到关于我的愉快谈话
但是有一个沉思静坐的女孩
没有加入愉快的交谈
她可爱的心被忧伤的梦折磨
上帝知道她在痛苦什么
她梦见了塔吉克斯坦谷地
熟悉的尸体躺在那个谷地上
在他的胸膛上,伤口凝黑
流出渐冷的血流
1841
莱蒙托夫
她非常美丽,仿佛像那
南国艳阳下孩子们的憧憬,有谁能说得明白什么是美:
丰满的胸脯?娉婷的身影?
还是大大的眼睛?但往往这一切我们都不称它为美:
缄默的嘴巴——还有谁去爱?
无神的眼睛——花没有芳菲!
天哪,我起誓,她非常美丽!……
每当我举起自己的手,触着她额上垂挂的金发,便爱火中烧,不由地颤抖,我甘愿跪倒在她的跟前,把意志、生命和天国齐奉献,为了从以勾魂为乐的眼里,仅仅得到她的秋波一转。
精品赏析
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和普希金共同成为俄语诗歌的双子座。莱蒙托夫厌恶当时的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的统治,师从拜伦的自由主义,把浪漫派的诗歌风格带给了俄语诗歌,改变了俄语诗歌的走向。他的作品总是与他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这首诗写于1832年,时年莱蒙托夫才18岁。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显然是写给自己心仪的一个女子的,这个女子是谁,如今已经很难考证,但是诗句的大胆热烈,倾诉如同火焰一样的句子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他的年龄。他死的时候还不到30岁。
《诗人小传·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
俄国诗人。出身贵族。1828年入贵族寄宿中学,从此开始写诗。曾就读于莫斯科大学(1830—1832),后入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其间写了一些长诗和剧本、抒情诗三百多篇,著名的有《人鱼公主》、《天使》、《乞丐》、《帆》等。士官学校毕业后被派往皇村近卫军骠骑兵团服役。1837年因写《诗人之死》,就普希金的死愤怒指控上流社会、宫廷显贵,被流放到高加索。流放期间,为高加索地区的民间口头创作所吸引,从此,高加索的主题在其创作中占据稳固的地位。1840年因与法国公使之子决斗,被再次流放到高加索的作战部队。次年,在与被唆使的军官马尔狄诺夫的决斗中遭到早有预谋的杀害。
莱蒙托夫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作为普希金的继承者出现的,他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的传统。他早期创作中就表现出对自由的热烈的渴求。他的浪漫主义从对现实的失望和对自由叛逆个性理想的惆怅中汲取了营养(如《咏怀》、《又寂寞,又惆怅》、《预言家》等)。他许多作品充满公民的 和爱国主义情感(如《波罗金诺》、《诗人》、《祖国》等)。长诗《恶魔》(1839)体现了诗人的叛逆精神,与《童僧》同为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他的抒情诗将社会问题、哲理和深沉的个人情怀交融在一起。他那些波澜起伏的诗篇极大丰富了俄国的诗歌,其特点为铿锵的音调、强有力的表达思想的手法、豪放独特的节律。作为诗人,他在普希金和涅克拉索夫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饱含深刻的社会心理内容,是其现实主义顶峰。莱蒙托夫对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以及苏维埃诗人(勃洛克、马雅可夫斯基)都有积极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