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的起源

浪漫主义的起源,第1张

浪漫主义属于唯心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的。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致是“幻想的”、“传奇般的”、“不真实的”,其中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艺飞万家)

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用来评价作品,一般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语言一般都热情奔放。强调灵感、主观、天才;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在对历史怀念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东方异国情调的向往。

在艺术表现上,它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具有特征的描绘、情感具体的传达;反对一般化何谓类型化,主张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表现个性化;反对用古代艺术法则来束缚艺术创作,让艺术家的感情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传达;竭力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上的饱和色调,反对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过分强调素描为主要表现手段,以奔放而流畅的笔触、有时以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和动荡的构图来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画家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

2、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产生的原因。

扩展资料:

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力图用文学给人类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用德国作家席勒的话说,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浪漫主义并不像现实主义文学那样注重对生活对象的如实摹写,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是竭力表现理想,表现主观愿望,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

在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也无关紧要。

权威回答:

浪漫主义时期(Romanticism, 18~19世纪)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开始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文学、和文化运动,大约就发生在1790年工业革命开始的前后。它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并且开始强调如不安、惊恐等情绪,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壮丽时表现出的敬畏。浪漫主义是对于启蒙时代以来的贵族和专制政治文化的颠覆,以艺术和文学反抗对于自然的人为理性化。浪漫主义重视民间艺术、自然、以及传统,主张一个根基于自然的知识论,以自然的环境来解释人类的活动,包括了语言、传统、习俗。浪漫主义受到了启蒙运动的理念影响,也吸收了中世纪文化复古的艺术成分。“浪漫”一词来自于“romance”—代表了源于中世纪文学和浪漫文学里颂扬英雄的诗赋风格。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里发生的事件和其背后的意识形态也影响了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致力于宣扬那些在他们看来被忽略了的英雄个人所达成的成就,它正当化了个人的艺术想像力,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美学权威之一,突破了对于艺术的传统定义。浪漫主义对于历史和自然题材的强烈诉诸,便是形成这种理念的基础。浪漫主义是对前一时期新古典主义的反作用。主张:1 感情重于理性(Feeling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reason);

2 重回自然,返朴归真(Return to nature);

3 培养自我,解放个性(Cultivate ego and individuality);

4 追求自由平等(Pursue liberty and equality)。

这四项要旨贯串于代表人物的创作思想与创作实践之中。

在整体上而言,浪漫主义运动是由欧洲在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期出现的许多艺术家、诗人、作家、音乐家、以及政治家、哲学家等各种人物所组成。但至于浪漫主义的详细特征和对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一直到20世纪都仍是思想史和文学史界争论的题材。美国历史学家亚瑟·洛夫乔伊(Arthur Lovejoy)在他知名的《观念史》(1948)一文中便曾试图证明定义浪漫主义的困难性,一些学者将浪漫主义视为是一直持续到现代的文化运动,一些人认为它是现代性文化的开端,一些人则将它视为是传统文化对启蒙运动的反扑,也有一些人将它视为是法国大革命造成的直接影响。另一个定义则来自夏尔·波德莱尔:“浪漫主义既不是随兴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而走。”许多知识分子和历史学家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强调演绎推理的绝对性,而浪漫主义则强调直觉、想像力、和感觉,甚至到了被一些人批评为“非理性主义”的程度。

代表人物是:

1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国思想家,对法国大革命及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巨大影响。主要著作《民约论》(Du Contract Social)和自传《 忏悔录》(Confessions)等。

2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先验论(transcendentalism)的创始人。认为:有一个可知世界(a sensible Worlds),也有一个纯概念性的、超感觉的世界(an intelligible world)。两者之间的桥梁就是美(beauty)和目的性(purposiveness)的观念。代表作:《纯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 )。

3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德国诗人,狂飙运动(Storm and Stress)代表人物。代表作诗剧《浮士德》( Faust)。

4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英国诗人。代表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Canto of Child Harold)等。

5 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德国诗人。代表作《华伦斯坦》(Wallenstein ),《威廉·退尔》(William Tell)。《欢乐颂》(Ode to Joy)成为贝多芬第九交响乐(the Choral Symphony)第五乐章的主题(theme)。

6 雨果(Victor Hugo, 1805~1885),法国作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悲惨世界》( Le Miserables)。

7 大仲马(Alexandre Dumas, 1802~1870)法国作家。代表作《基度山怕爵》(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8 小仲马(Alexandre Dumas, 1824~1895),法国作家。代表作《茶花女》(Camille),由意大利作曲家威尔地(Giuseppe Verdi,1813~1901)改编为著名歌剧《茶花女》(La Traviata)。

9 普希金(Alexander Sergeyevich Pushkin, 1799~1837),俄国诗人,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和《黑桃皇后》(The Queen of Spades),由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改编为两首同名歌剧;《露丝兰与柳德米拉》(Russlan and Ludmilla)由格林卡(Mikhail lvanovich Glinka,1804~1857)

改编为同名歌剧;《鲍里斯·戈都诺夫》(Boris Godunov),由穆索尔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1839~1881)改编为同名歌剧。

10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集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

11 伯辽兹(Louis Hector Berlioz,1803~1869),致力于标题音乐(programme music),代表作《幻想交响曲》(Symphonie Fantastique)。

12 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30~1882)美国思想家、作家,美国先验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论自然》(Nature)等。

13 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美国作家,代表作《沃尔登》 (Walden),《论公民的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

14 惠特曼(Walter Whitman,1819~1892),美国作家,代表作:《草叶集》(Leaves of Grass),《稃鼓集》([Sequel to]Drum Taps)

15 德拉克洛瓦(Ferdinand Victor Delacroix,1798~1863),法国画家,对印象派很有影响,代表作《自由***民》(Freedom Guiding the People)等。作品大多收藏于卢浮宫(the Louvre)。

16 罗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法国雕塑家,代表作:《思想者》(The Thinker)等。

17 莫奈 (Claude monet, 1840~1926)法国早期印象派画家,印象派创始人,强调细致入微地表现光的变化(subtle nuance of transitory light effects)。作品《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印象派”因以得名。

18 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荷兰后期印象派画家,所绘风景画和人物画富于表现力和激情。主要作品:《垦夜》(Starry Night)等。

19 高庚(PauI Gauguin, 1848~1903),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醉心于原始主义(Primitivism),表现异国情调(exotic ambience),礼赞高贵的野蛮人(the Noble Savage)。主要作品:《**的基督》(The Yellow Christ)等。

20 塞尚(Paul Cezanne, 1838~1906),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创见:自然物体与简洁的几何图形相似,对毕加索影响很深。作品:《玩纸牌者》(The Card player)等。

21 毕加索(Pablo Picasso, 1881~1973),西班牙画家,立体主义(Cubism)画派主要代表,把物体表现为几何形的组合(Objects broken down analytically into geometric figures),平面复叠(overlapping planes)和超现实的失真(surrealistic distortion)。主要作品:《阿维农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格尔尼加》(Guernica)等。

从哲学界的尼采(Friedrich W Nietzsche l844~1900),到教育界的斐斯塔洛齐(Johann H Pestalozzi,1746~1827),从心理学界的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到后现代主义者(post-modernists),在他们的思想中、作品中,如果钩沉索隐,往往可以发现浪漫主义的深刻影响。

浪漫主义文论之我见

十九世纪欧洲兴起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创作领域里对古典主义束缚的突破,同时也是对十八世纪末产生的伤感主义文学的继承。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则是当时的人们普遍对十八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不满。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们的理想和诺言最后并未真正实现;封建阶级的势力在革命中被资产阶级替代掉了,他们为失掉了统治地位不满;小资产阶级因为在与大资产阶级的斗争中破了产,对革命的显示产生了不满;无产阶级参与了革命,但革命的果实被资产阶级独占了,他们的地位和生活并未因此得到改变,因此对革命的结果仍持反对态度。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浪漫主义也分为了积极和消极两种。

积极浪漫主义是由不满现实的资产阶级进步的民主集团和小资产阶级中的进步分子发起的。他们由于看到了启蒙理想诺言并未实现,看到了代之而起的不是理想和正义的统治而是金钱,自私自利和暴力统治,所以幻想以“人道主义”代替残酷的现实。它与人民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和剥削的思想情绪结成了同盟,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它与当时空想社会主义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幻想,幻想改变显示并解放被奴役的人民。

消极浪漫主义则是封建贵族和小资产阶级中的反对派不满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显示,流露出一种向往恢复中世纪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这种反动的浪漫主义文学,污蔑启蒙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散布幻想式的梦想和对中世纪现实的美化,表现出一种复辟思想的倾向。

浪漫主义文学第一个重要特征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和极端的自由,浪漫主义作品中的矛盾多是人物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表达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矛盾。表现在作品中,矛盾的变化往往不是现实生活中具体矛盾的转化,而是作者在幻想中矛盾的转化。例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中的某些情节,在现实中就是不可能的。这些特征的理论基础则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以康德、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哲学理论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人是自然法则的制定者。知识、信仰愿望的统一,构成了人的最高目标。黑格尔认为,世界的真理不在于他的历史中,历史是不断变化的,精神就是历史。历史将理性与非理性,必然与偶然,感觉与非感觉混合在一起。在这种背景下,人的思想变得非常重要。

浪漫主义第二个特征是对古典主义法则的突破。浪漫主义者按自己的理想去反映现实,按自己的思想处理题材,所以必然感到古典主义法则是一种束缚。雨果认为,古典主义是娱乐古人的、过时了的东西,而现代的东西要表达现代人的情感和内心。因此,造成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一、从人物塑造上看,古典主义中人物性格是类型化的,而浪漫主义作品中的人物是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的。有时甚至是怪诞的。二、情节结构方面,古典主义的情节结构注意匀称合理和巧妙的穿插,追求某些人为的规律,情节往往是离奇的。例如古典主义的三一律。三、在取材方面,浪漫主义把事业放到民间,乡村,城市底层,描绘农民、乞丐、小贩,以及人们周围的自然景物、日常生活。

浪漫主义具有突出表现创作主体主观情思的特点,即浪漫主义的主情性。这一点继承了十八世纪末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它也具有哲学上的依据。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贝克莱认为,外部世界是人的“感觉的综合”“存在就是被感知”;休谟认为,“现实”乃是思想和认识的总和。因此浪漫主义文学注重描绘主体的情感,有浓郁的哀伤的情愫。后者是消极浪漫主义特有的情感,是浪漫主义作家与周围世界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精神状态,并由此造成了十九世纪初期的“世纪病”。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来自德国。施莱格尔兄弟以《雅典娜神庙》为阵地,阐述浪漫主义主张,他们的著作主要有《文学史讲演》、《关于戏剧和文学》、《论北方文学》等。之后,海涅针对消极浪漫主义理论家史达尔夫人的理论著作《论德国》,提出了反对意见,写出了《论浪漫派》。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国家之一。早期有彭斯的《苏格兰方言集》以及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真正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是“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之后,又有三位大诗人拜伦、雪莱、济慈把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748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