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实主义
重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起源及其特征 ——从近、现代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出发栾梅健内容提要 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其实是作家在理解与处理文学创作与现实关系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和遵循的原则;而我国近代以来所形成的社会与文化转型,正是建立起了现代作家认识世界与表现世界的基本立场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二方面来论述的,重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起源及其特征 ——从近、现代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出发栾梅健内容提要 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其实是作家在理解与处理文学创作与现实关系时所持的一种态度和遵循的原则;而我国近代以来所形成的社会与文化转型,正是建立起了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方面来论述的,重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起源及其特征 ——从近、现代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出发来提要的
现代作家认识世界与表现世界的基本立场与观察视角,蕴育与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形成。 关键词 现实主义0近代社会与文化形态0社会之网0创作方法
与观察视角,蕴育与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形成。 关键词 现实主义0近代社会与文化形态0社会之网0创作方法二、浪漫主义
《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与最,宜室其家。”中国古代的诗歌,都是非常含蓄的。而不是直接的表达出你情我爱。同样,中国人的表达方式也是婉转的。
含蓄是一种美好的品德,过于直白的表述反而会造成不好的效果。欲说还休的朦胧感,往往能够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而且中国人的含蓄是自古有之的,并不会直接将情爱全部表达出来。
(一)、朦胧之美,蕴含其中诗歌和文章,往往是传承精神最好的方式。更何况,古代没有如此先进的交流媒介。而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就在文学作品中一步步的流传了下来。古人以含蓄为美,它不是不表达而是换做了另一种可以引人思考,引人入胜的方式去传递思想感情。如果说的太过直白,那么既没有营养,又不会令人铭记。
1 含蓄是一种浪漫
《诗经》是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表达方式大都为婉转的说明。它大都是先描写环境,而后寓情于景。将自身的感受,置身于天地之间,从而更容易引起共鸣。比如那首著名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通过景物的描写,能够使人更直观的感受到对于爱人的思念和爱恋之情。如果太过于直白,那么就显得太苍白无力。“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不论道路有多么艰险,都会去追随寻找自己的心上之人。
这就比直接描写爱人的外貌,要有说服力的多。还有《卫风》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心爱之人假借卖布之名,跨越淇水,翻过顿丘只为了能够见上一面。这一句间接的表现出了男女谈情说爱的朦胧之感,有些暧昧又有些羞涩。
汉人所作的《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写香草、以配忠贞,……灵修善于美人,以譬于君”。屈原是历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楚辞》在文学史上犹如一盏明灯。
但是他本人也是非常含蓄的,并不会直接将自己的忠君爱国思想写出来。而是常常将君王比做成香草美人。甚至一度还有人怀疑他是同性恋,其实这不过是一种隐晦的表达罢了。如果太过直白,往往会给人留下话柄。
2 更好的表达效果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如果屈原,总是在诗文中写自己如何如何的爱这个国家,如何如何的想辅佐君王。那么满朝文武,必定会认为他是在为自己邀功请赏。而且,这种效果也达不到。反而是含蓄婉转的写出来,才会显得更加坦荡。
同样,在诗歌中表达男女情愫,也不宜太过直白。那样便会显得自己太过多情,再加上古代的思想并不开放。先秦时期的人们受制于礼乐制度,逐渐的后世之人在前世诗文的熏陶之下喜欢上了这种隐晦的表达。
所以,后来才出现了许多托物言志的诗文。这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既不会给人造成反感,又可以营造浪漫。即便对方不接受自己,那么也有能够后退一步的余地。因此,模糊的情感往往才是真正的内心独白。
(二)、礼教制度,精神压迫“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现在许多古装戏,比如清宫剧还有明朝戏,不论是前朝还是后宫规矩都非常大。在如今炙手可热的宋朝电视剧《清平乐》中,曹皇后也是因为规矩严谨而不受喜爱。古代的女子讲究三从四德,什么事情都喜欢循规蹈矩。
1 世俗眼光的枷锁
《世说新语》“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这本书中记载了很多竹林七贤的故事,而正是因为他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才能够被称为魏晋风流人物。“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步兵曰:“仲容已预之,卿不得复尔!”
他们自己也非常清楚,这种不在乎世俗眼光的行为不可以传到后辈身上。所以,阮浑也想加入其中时,阮籍才不同意。魏晋时期,国家动荡,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集权统治。但是礼教的约束,尚且如此严密,更何况在其他朝代。
春秋时期有礼乐制度、春秋大义,而到了汉朝则开始推行儒家教育。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婚恋也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是会遭受他人非议的。
2 言论不自由的禁锢
古代是不能随便乱说话的,更不能妄议朝政。而皇帝是九五之尊,怎么可能会允许自己的臣民随便议论。即使是说好话,他们也不配。所以,大家都习惯了隐晦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用来暗讽也是用的模糊表达。
社会环境不开放,人们的思想也不开放。还有商鞅主导实行的疲民政策,使得所有人的想法都不敢恣意的表达。对于朝政或者婚恋情感方面,古人逐步的开始学会了用模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古代的社会发展,就是君主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他们用儒家思想,来规化所有人的生活习惯。而儒家就像是一根尺子,什么事情都需要严谨的对照刻度来做。不仅是爱情,亲情也是如此。孟子曾说“天下之人,不归杨,则归墨”。
在儒家学说看来,非常反对墨家提出的兼爱。认为这是一种无父无君的思想,所以君王是国家的首脑,父亲则是家庭中的主导。所以父亲的形象往往是沉默寡言的,儿女之间与其交流也无法太过直白。
(三)、历史传承,铭刻骨髓在许多影视作品中,西方人与中国人相遇后面对他们的贴面礼都略显尴尬。中国古代礼仪中,见面都是习惯于抱拳。当然,这种现象仅存在于同辈之间。古人习惯人与人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人的含蓄。这种现象,要归咎于礼法制度。
1 各省分散,习俗不同
诸葛亮在《隆中对》曾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先秦时期,各诸侯割据一方。再加上周天子无力对其形成控制,这才有了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在这期间,每个地方都衍生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这一点即便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也是无法改变的。
古代各国之间百姓的交流,必然会有些隔阂。许多事情,没有办法明说。比如直言不讳的拒绝,以及颐指气使的挑出错误。这些都是行不通的。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往往能够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所以,即便是出现了统一的朝代这种隔阂也不是一时之间就能消除的。人们在表达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不用直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归根结底,人们已经忘记了如何去直白的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皇权越强,百姓的声音就越弱。先秦的婚恋观相对而言还比较奔放,但是遇到大一统的时代君主们为了更好的束缚民众就大兴儒家教育。比如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就是为了让为自己所用之人全部充满忠君爱国的思想。
还有清朝的文字狱,甚至连隐晦表达都容易引火烧身。比如《虬峰文集》中的“杞人忧转切,翘首待重明”,作者就被处以死刑。在当时几乎所有关于明和朱的字眼,都会被统治者认为是在暗讽。可想而知,草木皆兵到了这种程度,含蓄的表达都不行,更不用提直白的明言。
2 语言的特殊性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的一句话往往能够表达多重意境也就是双关。但相对而言,这又是它的局限性。如果将话语说的太过直白,那么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不如旁敲侧击,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尤其是在古代,大臣向君王进谏时,更是要谨言慎行。不然就有可能“朝登天子堂,暮为田舍郎”。这种习惯自古以来,皆而有之。正是因为言论的不自由以及封建礼教制度太过繁复,大家不可能直言不讳的说明自己的意图。
如果有些话说的太过直白,往往会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就像网上流行的段子,如果直接和女孩说想一起睡觉那就是流氓,而说想和你一起起床那便是徐志摩。因为婉转、含蓄的表达,它所呈现的暧昧程度和浪漫指数是远远高过直接说出真实想法的。
汉语天生的魅力便在此处,不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写作文章上,朦胧的写出来就会更加的耐人寻味。
结语:在思想不开放的年代,少年之间的爱恋都是非常羞于表达的。如果太过恣意洒脱,会被人认为是放浪形骸。而且,君主制度的压迫造成了许多人敢怒不敢言。
所以,他们都找到了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含蓄的说明自己的想法。这不是不表达,而是将他上升了一个层次。正如徐志摩所说的“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如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没有爱字,却满满的都是情意。
1、 浪漫主义:感情强烈 2、善于运用大胆的想象、丰富的夸张。
2、 现实主义:一是细节的真实性。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三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3、 浪漫主义诗人有:李白,屈原,竹林七贤,
现实主义诗人有,杜甫,白居易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以七五五年的安史之乱为分界线的唐代文学,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急剧变化,也起了一个很大的转变。这转变,总的说来,
便是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杜甫是这一转变的旗手
浪漫主义这个词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转化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更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http://baikebaiducom/view/7785htmlwtp=tt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术语之一。这个术语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最初源于西方最古老的文学理论,即古希腊人那种"艺术乃自然的直接复现或对自然的模仿"的朴素的观念,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的酷似程度成为判断作品成功与否的准则。瓦萨拉的《画家的生活》曾叙述了一些有趣的艺术史轶事:孔雀啄食贝那左尼画得太逼真的樱桃;乔托的老师用刷子驱赶乔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苍蝇。这种现实主义概念雄霸人类艺术史近两千年,至今仍残留在日常生活中。另一种是狭义的现实主义,是一个历史性概念,特指发生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历史地看,现实主义发端于与浪漫主义的论争,最终在与现代主义的论战中逐渐丧失了主流话语的位置。 http://baikebaiducom/view/6464htmlwtp=tt
“溯五千年,泱泱中华,何以《中国》?”短短几字的介绍,就将我们带入到这部纪录片中,这是一部人文历史类纪录片,第一季是从春去到盛唐的中国,用这个阶段内发生的人和事,来传递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演进的历程。蜗蜗个人感觉很像是一位人物影响着这个朝代,非常具有力量感,很有开创意义。
纪录片《中国》中的画风则更是一绝!色调并不张扬,娓娓道来的配音加上充满意境的画面,一下便能将我们拉入其中,体会当年的文人环境。
开篇的《中国》故事,以李白为故事焦点,就像纪录片中说得那样“诗意折射人心,人心映射时代,李白的性格恰好承接了盛唐的两面,浪漫与进取”。(这部纪录片太适合学习语句的表达了,在了解历史之外,还能学习高级词汇,何乐而不为呢~)
反观杜甫的描写,则是“从目睹繁华转身后便只有血腥与黑暗”,他的诗词成了历史的记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为天下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茅屋中的祈愿。
光是两位诗人,就让我们看尽了唐朝的兴衰。(第二季的中国,每一集都有讲述人物是朝代的折射,像杨贵妃,宋徽宗,关汉卿,康熙等人,都有着时代的印记)
而后几集讲述了外国使团访问中国时的诧异,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的时代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便也是我们与世界正发生的工业革命脱轨的迹象。
后发生的实业救国,便是甲午年间一段痛心疾首的历史,但也清楚的反应着无数救国爱国的中华儿女,在国家有难时,挺身而出。
就是从五代的乱世局面,到元明清时期的统一,这便也是数载的中国历史,在水墨画般的布景中,由各朝代的人物重新演绎。(如果想身临其境的了解中国历史,这真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
当然除了这几部纪录片外,还有许多不错的纪录片,带你领略文化风采时,又能学习到许多。蜗蜗就简单的介绍几部~
如果觉得历史内容枯燥乏味,喜欢喜剧。那蜗蜗推荐这一部《历史那些事儿》,比如有个片段讲述辛弃疾时,前面还意气风发,一个转场才知是晚年时期的一个梦,醒来就开始了深夜emo,好笑的同时也感叹他生错了时代。
这部纪录片中还有苏东坡rap,清代官员说着百度词条,末代皇帝偷自家文物(简称我偷我家文物)等等,彰显喜剧历史的同时,又说着那个朝代的事儿,总之是一部不错的纪录片!
现实主义,又称写实主义,认为在人类的认知中,我们对物体之理解与感知,与物体独立于我们心灵之外的实际存在是一致的。一般定义为关于现实和实际而排斥理想主义。不过,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范畴中可以有很多意思(特别是绘画、文学和哲学里)。它还可以用于国际关系。在艺术上指对自然或当代生活做准确、详尽和不加修饰的描述。现实主义摒弃理想化的想像,而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依据这个说法,广义的写实主义便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在视觉艺术和文学里,现实主义是一个19世纪的一场运动,起源于法国。
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ism)是开始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文学及文化运动,发生于1790年工业革命开始的前后。浪漫主义注重以强烈的情感作为美学经验的来源,并且开始强调如不安及惊恐等情绪,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壮丽时所表现出的敬畏。浪漫主义是对于启蒙时代以来的贵族和专制政治文化的颠覆,以艺术和文学反抗对于自然的人为理性化。浪漫主义重视民间艺术、自然以及传统,主张一个根基于自然的知识论,以自然的环境来解释人类的活动,包括了语言、传统、习俗。浪漫主义受到了启蒙运动的理念影响,也吸收了中世纪文化复古的艺术成分。“浪漫”一词来自于“romance”—代表了源于中世纪文学和浪漫文学里颂扬英雄的诗赋风格。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后发起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性和创新运动。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现实主义:
就西欧说,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作为文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泥和创作方法的名称广则首先出现于法国文坛.法语中的Realism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alistas(现实,实际)。现实主义名称的出现和这种文艺思潮的存在完全是两码事。在法国,现实主义之称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最初,由法国小说家商弗洛利(1821--1599)用现实主义当作表现艺术新样式的名词,他于1850年在《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一文中,初次用这个术语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标志。其 后,法国画家库尔贝(1819--1877)在绘画上提倡现实主义。
一八五五年,库尔贝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引起一场大辩论,文艺史上称为\"现实主义大论战\"。就在这次沦战中,库尔贝创办了一种定期性的刊物,命名为《现实主义》。一八五七年,库尔贝的热心支持者商弗洛利又把他的文集定名为《现实主义者》,从此在欧洲文坛上正式树立起一面现实主义的旗帜,这一术语也就在法国流行起来了。众所周知,巴尔扎克 (1799--1850)是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深刻含义上的作家,他 的《人间喜剧》乃是深刻的规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但是,巴尔扎克正如这一流派的伙伴们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以及果戈理一样,都不曾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他们的新型的文学流派。在俄国,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文艺理论家皮萨列夫(见他的(现实主义者》),不过,那已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了。
一般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各种真正艺术所固有的现实性,而是理解为单独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的话,那末,在西欧来说,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又有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而著称它表现出人类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纯洁,而且富有诗意。但在分析社会关系方面又不及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后者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既是历史的继承,又是现实的创新。它总汇了十八世纪以前的文学经验,补充了文艺复兴时代现实主义历史具体性之不足,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克服了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的说教成份和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它又从文艺复兴文学中接受了性格描绘的具体性从古典主义和启蒙时代文学中接受了社会分析因素,从浪漫主义中汲取了一些激情,但它逐渐丧失了前代文学中特有的乐观主义,却沾染了无法摆脱的悲观主义。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仿佛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特点的有机结合;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它能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从人与环境的多种关系中去描写人,特别是它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直接分析社会的经济关系,对现实作出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方面,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世界文学史上,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了欧洲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感谢您对派派小说论坛的支持,为最佳答案。
文|一一得我
大年初四是个美好的日子,它是我国24节气中的“立春”。
立春是24节气之首,它揭开了春天的序幕。在此时节,春风送暖,阳光和煦,岁寒松消,百鸟合鸣,大地苏醒,万物更新。
也就是在这一天,我们迎来了北京冬奥会开幕。一朵雪花,飘向鸟巢,拉开这场冰雪之约的序幕。
开幕式由24节气来做倒计时,最后倒数到立春一刻。我们同世界各国的友人一起,共同迎接春天,迎接这届冬奥会的开始。
场地中来自56个民族的176名代表,伴随着“我和我的祖国”的乐声,将国旗缓缓向前传送。在那一抹中国红前,相信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不澎湃,不骄傲!
当国歌响起,大家齐声歌唱,坚定又自豪。这是我们的祖国,是我们强大的祖国。
升旗手脸颊上的热泪,仿佛正在诉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五环破冰而出,晶莹剔透,就像所有中国人的心,希望世界和平,国与国之间关系融洽。
当奥运五环高高升起,谁又能想到,五环后面的月亮,正是此时此刻的月相。世界各国的人坐在一起,共赏此刻的月色,共享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浪漫。
运动员入场也是按照笔画顺序而不是字母顺序来安排。各国运动员欢乐的入场,然后就坐在观众席,一起收看接下来的开幕式表演。
到这里,终于明白了又一处中国式浪漫:
在2月4日,大年初四,24节气中的第一个立春这天,中国举办第24届冬奥会,在20:04进行开幕式,中国队在21:24入场。
不得不说,我不仅仅是文化自信了,我都文化膨胀了!我想不出除了中国人,谁还能用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挥洒出这样的浪漫!
在表演《雪花》中,小朋友们拿着鸽子灯,在星光灿烂中欢乐的舞动。表演最后,有一位迷路的小朋友,被另一位小朋友,踩着星光领回队伍,大家都说,这叫一“鸽”也不能少。这一幕,多少人为之动容。
在这一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小朋友们可爱的表演,还有我国先进的人工智能动作捕捉技术,同时对600人进行准确的动作捕捉。科技的发展,也是我们浪漫的底气啊。
写着各国名称的小雪花汇集成一片大雪花,成为了火炬台。而今年的火炬,也为了绿色、环保,使用了微火炬。
突然发现,我们已经不需要多大,多壮观的火炬来彰显我们的实力了。这是大国实力下的文化自信!
还有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首钢滑雪大跳台“雪飞天”,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体育馆“冰之帆”,盘踞在山脊的“雪游龙”,水立方变身的“冰立方”,每一个名字都饱含了中国人的浪漫和期许。
憨态可掬的“冰墩墩”,点亮心灯的“雪容融”。
奥运村里丰盛的食品,高科技的家具……
从2008年到2022年,仲夏到立春,从北京欢迎你到一起向未来。
我们有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更有克服困难,开拓创新的未来之路。
中国人在用文化自信告诉全世界:你可以永远相信中国人的浪漫。
中国式的浪漫只有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才能感受,只有懂得中国的人才能领悟,也只有热爱她的人才能拥有。
1、东风系列导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系列近程、中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同时,其也是我国不可或缺的军事力量。关于它的名字来源,很有中华文化的特色,是来源于红楼梦中的一句诗“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虽然不是很有意境,但是却表达出了我们国家在研制东风导弹时所面临的困境和前辈们所作出的努力。
2、鹰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的一型超音速反舰导弹,也是中国装备的第一种自主研发的超音速反舰导弹。中国最早期的反舰导弹叫做上游,取力争上游之意,现在的空地导弹叫做鹰击,是鹰击长空的意思,不仅带给人一种威力强劲的感觉,而且在气势上也压倒一片,让人回味无穷。所以,从中也可以看出,国人在起名字上的智慧。
中国式浪漫的事件:
1、2021年7月1日晚,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隆重播出。随着激昂深情的歌声响起,绚烂的焰火升腾出“100”的纪年,盛放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璀璨焰火让全国人民都为之震撼,“鸟巢烟花”的相关话题也立即登上了热搜。
2、2022年2月20日晚,2022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365位普通人手捧柳枝惜别冬奥的画面真的是看的叫人直呼,中国人的浪漫真的是太绝了!在中国古代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支柳枝送给远行者,以此寄情。这也是属于东方的独特浪漫。其实这个节目的背后蕴含的寓意远不止如此。从里约奥运会开始,缅怀逝者成为了“规定动作”。
3、2022年3月13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里迎来惊艳开端,看冰蓝色水墨从天而降幻化为“黄河之水天上来”,在折柳送别中道尽传承千年的惜别怀远,延续到了刚刚闭幕的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上,巨大的“留声机”勾连记忆的流转,道尽“曲终人未散”的共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