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曲平湖秋月是表现哪个地方的秋天月下景色?

乐曲平湖秋月是表现哪个地方的秋天月下景色?,第1张

乐曲平湖秋月是表现杭州西湖的秋天月下景色。

《平湖秋月》原是一首粤曲,源于北方小调《闺舞》,又名《醉太平》,后经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的改编为民族乐曲,广泛流传在粤剧音乐中。其借景抒情、格调清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及连绵不断的抒情性。旋律明媚流畅,音调婉转,描绘了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良辰美景,有淡泊悠远、虚无缥缈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成为广东音乐中的名作。

1975 年,作曲家陈培勋将其改编成为钢琴独奏曲,使得这首富有中国特色的乐曲更加广为人知。

创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吕文成于中秋时节畅游杭州西湖,西湖美丽的景色,使他感慨万分,触景生情,遂创作了这首描写月夜西湖景色,赞美大自然好风光,曲调轻柔秀美的作品,表达他对西湖美景的感受。1975年由作曲家陈培勋先生将此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改编曲运用丰富多彩的伴奏织体,将波光粼粼、闪烁不定的景象表现得更加细致入微,使其成为一首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特点和印象派音响效果、浪漫派作曲技法的优秀钢琴曲。

月光奏鸣曲的创作: 乐圣贝多芬的《月光曲》钢琴奏鸣曲写于1801年。那一年贝多芬在信中承认他对耳疾的恐忧。他在一封信中还写道:“我现在正过着一种稍微愉快的生活,这种改变是一个爱我,也为我所爱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带来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这个阶级的人,而且目前我还不能结婚。 信中所说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岁的朱丽叶塔,她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她可能还是贝多芬作品第十八号之一弦乐四重奏中慢板乐章灵感的来源。 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无论如何,“月光”这个名称使这首奏鸣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幻想奏鸣曲》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幻想奏鸣曲》、《幻想朔拿大》,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朱丽叶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所以,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绕着《月光》,有一段误传的轶事。上半世纪,一位德国音乐评论家发表文章,说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使他联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荡漾的月光”。于是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天晚上,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散步,忽然听到琴声,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寻声走到一幢旧房窗前,发现是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进屋后才知道她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作曲家非常感动,在月色辉映下,他写下了这首月光曲……”。 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 这个虚构的故事后来被应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月光曲》。附:贝多芬另写有《月光奏鸣曲》但不是人们所指的《月光曲》

编辑本段小学课本中的月光曲

课堂原文(九年义务教育6年级上册语文书第26课): 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激发了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善良品格——对穷苦人的同情和热爱,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源于对生活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课堂原文B(北师大版4年级上): 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到外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路边一所低矮的房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驻足倾听,琴声忽然停下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 是啊,可是音乐会入场券太贵了,等我多做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弹好这首曲子的。”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屋子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一个小伙子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满目清秀的盲姑娘。 皮鞋匠看见进来一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吗?”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盲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那!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深深地被这穷苦兄妹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打动了,胸中的感情犹如大海的波涛。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曲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接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的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琴声停了,兄妹俩还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屋子,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了下来。传说《月光曲》就是这样谱写成的。

编辑本段赏析

开始部分只是叙述一件事,同时表现贝多芬悠闲的心情,读起来语气平和;而后面部分,写的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和兄妹俩的想像,其情景由静而动,语气、语速自然随之发生很大变化。用具体句子来说,“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的听着。他好像面对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湖面上,霎时洒满了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几句话,表现的是那种朦胧的美,再想像一下当时人物的心情应该很平和,读起来,声音轻柔,语速稍慢,语气变化不大。读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骤然加速,语调起伏变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样子,而至“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大海。”语速又再次减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后面要停顿,“波涛汹涌的大海”速度更慢,但每个字都极其有力,以表现出兄妹俩陶醉在乐曲中的心情。 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把上面这个优美感人的传说与事实本身等同起来,实际上,据音乐史学家研究,贝多芬从未有此经历。他的《#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之所以被冠以“月光”的标题,是由于音乐评论家莱尔施塔伯认为,此曲的开头让人想起琉森湖面上的月光。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 因此,在第一乐章中,那支叹息的主题融人了他的忧郁的思绪。有人曾借助想象力解释了这个乐章说:“第一乐章犹如月之初升,充满希望,但被浮云所掩,万影俱逝,令人悲从中来”。 第二乐章是个小快板。作为过渡性乐章,音乐情绪趋于柔和温馨,像是回忆昔日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乐章中的两个音乐主题仿佛是抚慰着创伤的心灵。舒缓的过渡乐章会使人产生平静的月夜之感受。不过,这皓月般的恬静不过是贝多芬汹涌的心海中的短暂的憩息。 第三乐章如潮涌来,猛狮般的贝多芬又跃现在急驰奔突的黑白琴键之上。如果说,第二乐章正如李斯特评沦的那样:“它是两座悬崖中的一朵小花”,那么,终曲乐章就是从万丈悬崖上狂泻直下的洪水。激动的快板速度使音符势如暴风骤雨,融进了愤懑、申诉与抗争。坎坷的际遇给以贝多芬的,不是叹息和屈从,而是搏击与争斗。这个乐章有两个对比性主题,前者由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构成向;上冲击的乐句,显示了坚强的力;后者旋律优美,音调清丽,充满了对信念的憧憬与希冀。两个主题或交织、或对比、或发展、或重现,使作曲家的心境如大海,波涛汹涌,难以止息。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其时正是古钢琴向现代钢琴发展转变时期,由于此曲第一乐章使用延音踏板非古钢琴所能企及,所以此曲是第一部只适用于钢琴演奏的作品。

编辑本段月光曲 德彪西

德彪西187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那时他才十一岁。后来,他又在这个学院里从师杜朗和吉洛学习和声和作曲。1889年,德彪西在巴黎参观“万国博览会”,这里一些东方国家展览厅里都放送东方音乐,德彪西新奇地发现,这些东方国家音乐的曲调、和声、调式……等等,都和他从学院里学到的东西截然不同,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对东方音乐作了些研究。以后,他常常在创作中运用东方的五声音阶以及一些不同于西方传统作曲的新手法,例如不协和和弦、平行五度的运用等等,后来,他又接触了印象主义诗人、画家,非常赞成他们的主张,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德彪西确立了一种崭新的音乐风格——印象派风格,在德彪西之前,音乐虽然也和各种流派,但他们都是以旋律为中心,旋律在乐曲中占主导地位;而印象派则更注意的是音乐色彩变化以及它们反映在人们脑子里的印象。其它一切如旋律、和声、调式、调性、节奏等都是创造色彩的手段。 钢琴曲《月光》同样具有以上这些特色。这支曲子,作曲家在当初并不是作为一首钢琴小品写成的。它原来是《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段,这部组曲写于本世纪初,全曲由四首乐曲组成。据说作曲家写这个作品是受到诗人吉罗的叙事诗《月光比埃罗》的影响。这首叙事诗是讲:在意大利贝加摩地方有一个叫比埃罗的青年陶醉在象征理想的月光下,他因为沉湎于物质生活为月光所杀。最后,由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得到了月光的宽恕,又回到人了间。 在《月光》这支曲子里,作曲家以清谈的笔墨、朴素的音调,给人们描绘出一幅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图画。乐曲采用了古老的多里亚调式,充满了画意诗情。 乐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降D大调,9/8拍,速度徐缓而富于表情,描绘月夜幽静景色人产生的印象; 中段先转到E大调上,后来又回到降D大调。右手的旋律由一些短小的乐句组成,左手配之以分解和弦,好似描写一阵阵清风,轻轻地摇动着树枝,稀疏的树叶发出沙沙响声: 这一段和第一、三段宁静的气氛形成对比,给人以动的感觉,因此比较活泼。 第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音型上有些变化。乐曲最后是一段尾声,宁静的曲调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飘渺如梦的意境,描绘得更加富于诗意。 在德彪西的作品里,除了钢琴曲《月光》,还有两首以《月光》作为曲名的歌曲,它们是根据诗人保尔·韦莱纳的诗篇谱写的。可见德彪西对“月光”这一题材的喜爱。意大利音乐评论家加蒂听了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后评论说:“上行的琶音多么轻盈!好似涌起一股喷泉,然后,在主音和属音的交替中恢复平静。主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伸展出来的。它宽广、嘹亮而富于表情。”

<关于作者>德彪西和贝多芬

克洛德·阿希乐·德彪西,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作曲家,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是欧洲音乐历史转折关头的重要人物,他所代表的风格成为连接传统和未来的纽带。 还在巴黎音乐院学习期间,德彪西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他具有敏锐、新颖的音响感觉,厌烦传统和声的繁琐规则。他虽于1889年获得官方颁发的“罗马大奖”,但依旧执著地追求自己的个性。1885年赴意大利深造。1887年返回巴黎后,常和印象派画家和象征派诗人交往,创作逐步呈现出个人的独特风貌。这是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德彪西独特的个人风格成熟于九十年代,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擅长用色彩斑斓的和声、细腻透明的配器、变换丰富的织体,描绘自然景物或风土人情,强调主观感受和直觉印象,音乐往往具有朦胧、飘忽、空幻、幽静的气氛。正是由于这些与印象派绘画风格相似的特征,德彪西的音乐被称为印象主义音乐。 他主要的代表作品有:歌剧《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管弦乐组曲《夜曲》,交响素描《大海》,钢琴曲《月光》、《帆》等均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杰作。 由于健康和战争的原因,德彪西晚期的创作量减少。作品体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音乐语言的继续复杂化,突破了传统的和声与形式的约束,出现了多调式因素;另一种是回复到法兰西古典器乐曲的传统道路,两者都预示了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方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他开始患了致命的癌症,在备受折磨之后,于1918年在德军猛攻巴黎的炮声中悲愤地去世。 德彪西是法国最富于创造性的作曲家之一。毕生致力于音乐艺术的“革新”。他独特的、被称之为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特征是:音乐较少激情,避免文学性的叙事,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暗示多于直率的表达。德彪西的创作视野比较狭窄,对自然景物画面的描绘,引起人们遐想的声音,对早已消逝的梦境的回忆以及某些生活场景的再现等,是他作品内容的主要领域。但在这一范畴中德彪西达到了那一时代的最高成就。 贝多芬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生活道路十分坎坷,28岁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谈。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

贝多芬作品年表

1782-1783年 发表变奏进行曲、三首钢琴奏鸣曲、赋 格曲、两首钢琴回旋曲和一首钢琴协奏曲等。 1785年 拜李斯特为小提琴老师。创作三首钢琴四重奏。 1787至1789年 创作f小调前奏曲、两首前奏曲和两首钢琴三重奏等。 1790年 创作《骑士芭蕾》(献给华尔斯坦。1791年3 月6日上演) 1792年至1795年共创作作品第1,2 ,3,87,103,19,46,129等。(其中作品第2号为三首钢琴奏鸣 曲,作品第19号为钢琴协奏曲) 1795年 在维也纳第一次演奏自己的作品。三首钢琴三重奏( 作品第一号)出版。 1796年-1797年创作 《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作品第4号)、两首钢琴和大提琴奏鸣曲( 作品第5号)以及作品第6,7,8,25,16,71,816,15,65,51(1 )。 1798年 听觉渐弱,至1799年,创作作 品第9,10,11,12,13(《悲怆钢琴奏鸣曲》),14,20和21号( 《第一交响曲》)。 1800至1801年创作作品第17, 18,22,23,24,26,27,28,29,37(即《第三钢琴协奏曲》), 43,85,51(2),49号等作品。 1802年 创作作品第30,31,33,34,35,40(即G大调浪漫曲),50(即F大调浪漫曲)和36号(即《第二交响曲》)等 作品。 1803年 至1804年创作《第三交响曲》,进入创作的成熟期。 1804年 改原来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为《英雄交响曲》。1805年 4月7日首次公演《英雄交响曲》。 1804年-1805年创作作品第32,53 ,54,57,56和72号等作品。 1806年 12月23日首次演奏《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第四钢琴协奏曲 》、三首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号)和《田园交响曲》等作品。 1807-1808年 创作,《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以及作品第62,69,70,80 和86号等作品。 1809-1810年 创作《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埃格蒙特》以及作品第74、76、77、78、79、81(a),即《钢琴奏鸣曲》,75,83和95号等作品。 1811-1812年 创作《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以及作品第96,97,113和117号等作品。 1813年 12月8日写完《威灵顿的胜利》。 1813-1814年创作作品第89,90,94,115,118,116,91,136号等作品。 1815-1816年创作第98,101,102,112,108号等作品。 1817年 创作《五重奏赋格》(作品第137号)。 1818年 创作《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06号) 1819年 开始写《庄严弥撒》。 1821年 创作第110号钢琴奏鸣曲。 1820年至1822年,贝多芬创作第109,111,119,121(a),124,120号等作品。 1823年 《庄严弥撒》完成。 1824年 《第九交响曲》完成。创作《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27号)。 1825年 创作最后几首弦乐四重奏。四月在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首演《第九交响曲》5月8日正式演出。 1826年 计划写作《第十交响曲》,重病。 1827年 3月26日 去世。 此外还有一首被世人传唱、他剽窃花神宫的著名钢琴曲:致爱丽丝(献给爱丽丝) 这首歌曲在网上被认为是他死后所写,实际是别人代他而写,另有一首欢乐颂,原曲作者劳拉公主唱得好听,歌词一直在骂贝多芬,而席勒的词一加,竟然不好听了,而巴赫听到全曲,因争不过贝多芬的衔头而落败,让贝多芬出名了。

  以下才是《月光奏鸣曲》的真正来历。。。。

  有一天晚上,一弦玲成的弯月挂在天边,把斑驳的光影洒在多蹈河上,月光使得这青山碧水的维也纳城蒙上一层古老庄重的色彩,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塔尖都映上了银解。维也纳城里的人都睡了,这是一个幽静的月夜

  贝多芬没有一点儿睡意,独自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维也纳的鹅卵石小街上走着。每当这样的月夜,夜静更深的时候,街头音乐师奏的华尔兹舞曲的声音停了,月影的光波轻慢地飘到小巷里,贝多芬总是喜欢一个人在街上散步,欣赏迷人的月色,悠闲地腆望多淄河的波光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他觉得无比自在。当他心情舒畅地拐进一条小巷里时,只见一间临街的小屋里,灯还克着,映出两个宙上晃动的人影,轮廓俊美,好像两个姑娘,在高声交谈。贝多芬进前侧耳倾听,她们正在谈论着音乐,对贝多芬的创作感到无比的真情挚爱。她们好似是因为生活穷困,买不起维也纳音乐厅的门票,巴望着什么时候朗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那才是莫大的享受和

  幸福!

  “唉,体不要胡思乱想了,伯是我们这辈子也没有那份福气

  “听说贝多芬在维也纳,是吗?”

  “是的。弥崇拜他吗?”

  “不,我爱他……”

  两姐妹的谈话,只言片语送进了贝多芬的耳畔。他葛然一惊.心灵上引起极大的震动,惊僧地望着俊影值攫的窗子。他想,祟拜也罢,爱恋也罢,总之,两个穷姐妹渴望葱聆听他的演奏。他沉默良久后,毅然起步上前敲门。

  门开了,迎接他的是两个妆饰朴紊、姿容娟秀的姑娘。她们感到非常惊奇,更深夜静里突然敲门进来了一个不速之客,一个英俊的青年人,但是看着很温文有礼。她们这才放心。

  “先生,你有什么事吗”那个眉毛细弯、年轻一点儿的姑娘瞪大了眼睛望着贝多芬。

  “**,刚才我偶然间从这里路过,听你们说非常想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喜欢听他的曲子。”

  “是的,先生。”那个大一点儿的、一头金发、身材顾长的姑娘点点头。

  “**,如果方便的话”,贝多芬请求说,“让我来给你们弹奏一支贝多芬的曲子怎么样”

  “那太好了,先生。”

  姐妹俩笑了,喜不自禁。那个眉毛细弯、体态苗条的妹妹简直手舞足蹈了!

  贝多芬环视一下这问小屋,屋子里设备简陋,壁灰剥落,增角里只放着一架古老的翼琴①。贝多芬坐在它前面的凳子上,净净琼琼地调了调控子,默神有顷,静下心来,望着宙外一弦玲戏的弯月,轮指按键,弹了起来。突然间,轻柔悦耳的声响在小屋内散开,仿佛干百颖玉珠被抛到地板上,清音轻轻,悠扬回荡。两婶妹凝然不动地站在琴旁,完全被这陌生人的音乐迷住了。她们家里这架古老的翼琴,还从来没有发出过这么优美的音响!

  这时,窗外万里无云,碧空如洗.琴音飘出宙户,悠然地回荡在月白风滑的夜空中,更显得轻盈欢畅。两姊妹屏声静气,倾听着,品味着,完全沉浸在梦一般的幻觉之中。

  “**,请问,你们看见什么了”贝多芬一边轮指弹琴,一边问道。

  两姊抹先是默不作声。不多时,她们异口同声地喊起来,说他们看见一个孤独者,在月光下温步,走进一片美丽如画的林间溪谷……贝多芬也好似看见了此情此景。于是,他一时间心血来潮,在自己指尖上跳出的零音伴奏下,热情洋溢地唱起来:

  风儿在旷野里轻轻飞翔,

  天上的明月为我放光芒。

  我在多淄河畔独自谩步,

  遇见了一位美丽的姑娘。

  那月光照亮了她的衣裳,

  听着她柔情留意的歌唱。

  爱情之歌在月光下飞扬,

  我火热的心不停地激荡。

  啊,姑娘,弥可曾知道,

  我在倾听着你倾诉衷肠

  幽雅的琴音,深情的歌声,给这冷清的小虽子里顿时增加了生气,聊慰了这两个穷苦孤单的姐妹。不多时,出神入化的琴音停了,而那悠缓的余音,像轻柔攒面的晚风,还在小屋子里缭绕不散。姐妹两个从来没有听见过这样好的弹奏和这么富于感情的歌声。这时,她们多么想给这位深夜来访的音乐家安排茶点,以表示她们殷切地款待。可是她们穷得家里什么也没有。

  “先生,你弹得太好了!”

  “先生,你唱得也太好了,实在太好了!”

  她们的脸上洋滋着满足的笑意,交口称赞。贝多芬站起身来点点头:“谢谢,晚安J”说罢,他轻轻地推开门,迎着月光,向巷口走去。这时,那个眉毛细弯、体态苗条的妹妹好像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激动地鼓了出去,来到贝多芬身边,气喘吁吁地问道:“先生,请问,你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

  “**,这是我即兴弹奏的。”贝多芬注视着地俊秀的脸庞,思索片刻,“晤,就叫它《月光奏鸣曲》吧!”

  “先生,请问.你能告诉我吗,你到底是谁7”

  “**.我是贝多芬。”

  “啊,贝多芬!”

  姑娘惊诧得长长地倒吸一口凉气,全身都怔住了。她和姐姐一直梦寐以求地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于,真想不到.在这月色涪涪的夜晚,乐坛上的一代天才竞然亲自登门演奏来了,姑娘高兴得几乎不相倍这是真的,一股热流从心底迅速扩散到全身,双颊泛起了红晕:“贝多芬先生,这不是在做梦吧2”

  “不,绝不是。你不是听见刚才我给你弹了《月光奏鸣曲》吗”

  姑娘深情地点点头。

  她告诉贝多芬.她叫团丝,她姐姐叫凯莱。她们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是奥地利国王的御医,祖母也是富人家的女儿。后来,因失了一次大火,而家境败落。露丝的父亲年轻时体魄健壮,是一个著名的斗牛士,一次在西班牙的斗牛大赛中,被一头雄牛撞死在斗牛场上。她母亲是一个音乐教师,弹得一手好箕琴。丈夫在斗牛场上的不幸,使她后来息了忧郁症。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投多琐河身死。父母死后,屈丝相姐姐相依为命,靠着在维也纳街头卖唱为生。姐妹两个=直怀着祟敬的心情,渴望能够有—‘天听到贝多芬的弹奏。不料,今晚如愿以偿。露丝真想不到,贝多芬这样善良、正直而豪爽,单独为她们姐妹弹奏,而且即兴创作新曲。使她更想不到的是,这就是后来传世之作的《月光奏鸣曲》她们为贝多芬丰富的想象力和惊人的天才所倾倒。

  “贝多芬先生”,露丝兴奋得胸脯一起一伏,“今晚月光这么好。我可以陪着体散一散步吗?”

  “那太好了,**。”

  两个孤独者,谁个不喜欢美妙的歌曲7谁个不向往甜蜜的爱情?贝多芬,这个一代天才,天涯游于;露丝,这个穷困美丽的孤女,他们在茫茫的人海中萍水相逢,相识,相交,相知,是何等的难能可贵。然而这一切一切,等到失落后贝多芬才知道珍惜,酿成了他终生的遗憾和悲剧!

  在霹丝的心目中,对贝多芬早就播下了美好的想像的种子,他是艺术和美的化身,是真正男子汉气概的化身。今夜有幸樱逅相遇,房丝越发被他强烈地吸引住了。当他俩并肩散步的时候,露丝的心里不由得燃着一团火,一团难以压抑和扑灭的爱情之火。

  “贝多芬先生,你知道吗”露丝的声音显然因过于激动而微微发颤,“我一直对你的艺术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因为想听到你的曲于,我甚至夜里连觉都唾不着。”

  “谢谢你,**。”

  “贝多芬先生,我们的相见纯屑偶然,简直令人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刚才我听了你亲自弹奏的曲子,我仿佛步入童话般的世界:月光,小路,微风……。我从来没有感到过这样的喜悦和幸福!”

  “**,我想我朗理解你的心情。”

  露丝姑娘一再温情脉脉地向贝多芬倾述自己对他的尊敬和崇拜,言词中流露出一些对他的真情可是乐坛的一代天才在一个少女倾述心声和绵绵情意的面前,却没有牵动丝毫感情这个多情的少女几乎茫然不知所措了。第一次见面她就怀着火热的激情,怀着韧恋的真挚,订心眼儿里爱上了贝多芬。甚至后来,她在寄给贝多芬的一封倍里说过这样的话,“亲爱的贝多芬,我为什么不能陪伴你呢?为什么命运不让我接近你呢2你是我的灵魂,我的生命,我的春天,我渴望着一时一刻也不离开你i无论你去什么地方,我都伴随着你。亲爱的,我甚至可以唾在地上,为你做员卑微的工作,擦钢琴,洗衣服,刷地板,哪伯是当女仆都行……

  只要让我能见到你,能与你相处在一起,能与你分组痛苦和忧伤,只要能把我这额对你无限真挚的爱心奉献给你,我宁可牺牲自己全部的青春,甚至生命……”

  这种纯真专一、近乎奴役的爱,贝多芬不是没有接受,而是接受得太晚了。当他用整个心灵感受的时候,既天真烂漫而又偷弱无力的露丝姑娘,已经变成一堆坟墓里冰冷的枯骨了。贝多芬只能以极大的虔诚,为这个少女在九泉之下的灵魂获得他的爱而折祷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800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