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是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

《百年孤独》是现实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第1张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

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括弄的正确途径。

至于中文译版,个人认为高长荣译版的较好。

---------------------------------------------------------------------------------------------------------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括弄的正确途径。

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力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如本书写外部文明对马贡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又如写夜的寂静,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再如写政府把大批罢工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作家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印第安传说、东方神话以及《圣经》典故的运用,进一步加强了本书的神秘气氛。如写普罗登肖的鬼魂日夜纠缠布恩地亚一家,便取材于印第安传说中冤鬼自己不得安宁也不让仇人安宁的说法;有关飞毯以及俏姑娘雷梅苔丝抓住床单升天的描写是阿拉伯神话《天方夜谭》的引伸;而马贡多一连下了四年十一个月零两天的大雨则是《圣经·创世纪》中有关洪水浩劫及挪亚方舟等故事的移植。拉丁美洲的民间传说往往带有迷信色彩,作家在采用这些民间传说时,有时把它们作为现实来描写;如好汉弗朗西斯科“曾和魔鬼对歌,击败了对手”;阿玛兰塔在长廊里绣花时与死神交谈等等。有时则反其意而用之,如写尼卡诺尔神父喝了一杯巧克力后居然能离地12厘米,以证明“上帝有无限神力”等等,显然是对宗教迷信的讽刺和嘲笑。

本书中象征主义手法运用得比较成功且有意义的,应首推关于不眠症的描写。马贡多全体居民在建村后不久都传染上一种不眠症。严重的是,得了这种病,人会失去记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在物品上贴上标签。例如他们在牛身上贴标签道:“这是牛,每天要挤它的奶;要把奶煮开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这类例子书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众牢记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

另外,作家还独创了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例如小说一开头,作家就这样写道:“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紧接着,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贡多的初创时期。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本书凝重的历史内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庞大的神话隐喻体系是由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语言贯串始终的。有的评家认为这部小说出自8岁儿童之口,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说颇感欣慰。这是很深刻的评判目光。因为这种直观的、简约的语言确实有效地反映了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落后民族(人类儿童)的自我意识。当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观者的眼泪,“愚者”自我表达的切肤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唤起被愚弄者群体深刻反省的客观效果。

19 世纪在西欧出现的与浪漫主义相对立的一种艺术思潮。由于现实主义艺术家 的作品大多对所处的社会的阴暗面进行揭露和批判,所以又被称为批判的现实主义。画家库 尔贝是其精神领袖。现实主义坚决如是的表现画家所处时代的风格、思想和面貌,其中至关 重要的是真诚。 拜占庭艺术 是指约5 到15 世纪中期在东罗马帝国发展起来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它融合了古典艺术的自 然主义和东方艺术的抽象装饰特质。 大体来说,所有拜占庭的艺术都充满了精神的象征主 义。重视心象,不容有写实主义的存在。圣索菲亚教堂是其在建筑上的典范之作。

韦伯、舒伯特、罗西尼、门德尔松、肖邦、R舒曼、柏辽兹、帕格尼尼、李斯特、勃拉姆斯、WR瓦格纳、布鲁克纳、小约翰·施特劳斯、奥芬巴赫、圣桑、弗兰克、柴可夫斯基。

维尼亚夫斯基、维厄当、安东·鲁宾斯坦、布鲁赫、理查德·施特劳斯、马勒、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雅纳切克、埃尔加、塔涅耶夫、格拉祖诺夫。

1、韦伯

卡尔·马利亚·冯·韦伯(CarlMariavonWeber,1786年11月18日-1826年6月5日),德国作曲家。

韦伯出生于一个戏剧之家,对德国民间音乐、风俗也有很深的体验。这对他以后的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韦伯十岁学钢琴,以后又学作曲,十二岁开始写作歌剧音乐。

1813年以后,他先后任布拉格剧院和德累斯顿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对这两个演出团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代表作是歌剧《自由射手》即《魔弹射手》。

它那浓郁的德国风格和浪漫气息,被认为是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此外,他还写了歌剧《奥伯龙》,以及少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其中,钢琴曲《邀舞》最为脍炙人口。

2、舒伯特

弗朗茨·舒伯特(Franz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又译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奥地利籍Germanen(日耳曼人),作曲家。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现闻名天下的《摇篮曲》(开头为“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便是在他的笔下完成的。

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因病逝世,享年31岁。

3、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Liszt,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出生于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朗茨·李斯特生于匈牙利雷汀,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十六岁定居巴黎。

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创建了背谱演奏法,他也因在钢琴及以上的巨大贡献而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4、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德语:JohannesBrahms,德语:[joˈhanəsˈbʁaː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

勃拉姆斯出身于音乐家庭,又译白蓝士、柏纳谟斯。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

一些评论家将他与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勃拉姆斯一生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

5、施特劳斯

理查德·施特劳斯(1864年6月11日-1949年9月8日)是德国浪漫派晚期最后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同时又是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最大的作曲家。

在作为作曲家名垂青史的同时,理查德·施特劳斯也享有指挥家的巨大声誉,他担任过柏林皇家歌剧院和维也纳歌剧院的指挥和音乐指导。

1920年与马克斯·赖因哈特、霍夫曼斯塔尔等人一同创办萨尔茨堡音乐节。

——浪漫主义乐派

德彪西(1802-1918)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要作曲家,有人将他比喻为两个世纪和浪漫派与现代派音乐之间的桥梁。在音乐史上,人们通常把德彪西与印象主义连在一起。有趣的是,德彪西本人从不认为自己是印象主义,并对“印象主义”这一习惯用语表示愤慨和憎恶。在谈到他的钢琴曲《意象集》时这样写道:“我试图加进某些新东西——即现实的东西(音乐中形象的、描述性的东西),这就是那些无知之徒称之为‘印象主义’的。这是一个主要被艺术评论家们尽可能地歪曲运用了的概念……”。

世界三大小说家

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在六十年的时间里,文学史上相继走过了并称世界三大小说家的莫泊桑、契诃夫和欧。亨利。

本篇并不想系统的论述他们的文学特征和成就,只是一些自己的或他人的碎片汇集而已。

世界文学史上的短篇圣手不乏其人,为何此三人倍受推崇呢?我不知是何人在何时何地对他们做如此定位,将他们置于短篇小说创作成就的颠峰,不过确实也实至名归。

他们的中、短篇小说在质量上和数量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多而且好”,这是使他们成为短篇小说大师的基本要素。还有就是他们文学创作的重点或主要组成部分是中、短篇小说。正是这三个人,用他们灿若星辰的作品丰富了中、短篇小说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巩固和发展了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模式,完善了传统中、短篇小说的创作技巧,为其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上面这段话看起来像某篇刻板的文学评论的摘录,再这样陈述下去恐怕会沦为老生常谈的陈词滥调。那么我就变换一种方式,加进一些统计数字,也许还是老一套,那我也管不了许多了。

莫泊桑,法国人,生于1850年,卒于1893年,享年43岁,没有加入跨世纪的作家一族。他创作了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说、六部长篇小说。人生未至半百,创作量惊人。

契诃夫,俄国人,生于1860年,卒于1904年,享年44岁。他比莫泊桑多活一年,也见到了新世纪。他一生创作大量中、短篇小说,其戏剧创作成就比起小说来毫不逊色。

欧。亨利,美国人,生于1862年,卒于1910年,享年48岁,也没活过半百之年。他一生创作了三百多个短篇和一部长篇。

让我们就上述资料做一下概括说明。

一是这三位作家大概创作了一千篇左右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大量传世名作,比如《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套中人》、《第六病室》、《警察和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最后的常春藤叶》等等等等。不要对我说上述作品你一篇也不知道,除非你没接受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

二是他们都没活过五十岁,也就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知天命之年。按出生时间排列,他们一个比一个活得长些,但都有像短篇一样的寿命。难道是写短篇小说太耗费精力了?

三是用这三位作家的出生地为点,连线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这三人的国籍颇有代表性,法兰西、俄罗斯、美利坚。这三个国家的文学大师层出不穷,这也说明此三人为何具有代表性。法兰西,雨果地故乡,巴尔扎克的老家,福楼拜的巢穴。俄罗斯,伟大作家的诞生地: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列夫。托尔斯泰,无一不令后辈作家望尘莫及、五体投地。美利坚,那时已经有了马克。吐温、德莱塞、惠特曼三大文学奠基人,又有诺里斯和克莱恩这样的短命天才,其前途不可限量。

莫泊桑和契诃夫都属于欧洲大陆,这片大陆有较深的文学底蕴。1850年,也就是莫泊桑出生的那一年,法国的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逝世了,而距另一位巨人斯汤达的逝世已经八年了,维克多。雨果还没有写出《悲惨世界》,福楼拜还没有树立自己大师的地位;在当时的俄罗斯,屠格涅夫只有33岁,列夫。托尔斯泰22岁。1867年,莫泊桑17岁时结识了福楼拜,在这位恩师的教导与关怀下他向成功走去;这时在俄罗斯,契诃夫刚刚5岁。1880年,莫泊桑30岁时发表了处女作小说《羊脂球》,从而轰动文坛;这一年契诃夫开始了幽默故事性质的小说创作。以后的5年是莫泊桑的黄金时期,其间他完成了他绝大部分的中、短篇杰作;也就是在这短短的5年里,契诃夫在创作上发生了一次飞跃,他逐渐脱离了庸俗的笑料小品,写出了《普里希别耶夫中士》那样具有深刻主题的讽刺作品。

莫泊桑的幸运是他在学习写作时有福楼拜这样的明师对其天才进行引导和挖掘。作为医生的契诃夫完全靠自我实现了突破,他说过:“医生是我的妻子,而写作是我的情妇”。

1890年以后,莫泊桑急转直下,1893年逝世。契诃夫在1890年访问了库页岛,此后他的第二次飞跃发生了,标志是1892年的《第六病室》。二十世纪初,契诃夫站到了俄罗斯文学的最高处。

1881年,屠格涅夫把莫泊桑的一本小说集(《泰利埃公馆》,旧译《戴家楼》)送给了列夫。托尔斯泰,说:“随便读读吧,这是一位年轻的法国作家。他知道您,并且非常尊崇您。”屠格涅夫是福楼拜的老朋友,曾多方关照莫泊桑。托尔斯泰后来读了莫泊桑几乎所有作品,称赞他具有“那种使他能够在事物和生活现象中见到人所不能见的特征的天赋注意力。”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随着一个个文学巨人的出现,欧洲的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到顶峰,继而几至沦入自然主义泥沼。现代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流派已经崭露头角。莫泊桑的现实主义是接近自然主义的,但决没有后者的枯燥乏味(不信?你可以去读《娜娜》)。契诃夫继承了俄罗斯传统的抒情化现实主义。列夫。托尔斯泰这样说:“契诃夫是用散文写作的普希金。”看看后人的几段评论。

毛姆(被称作“英国的莫泊桑”)在《论小说写作》中这样写道:“契诃夫是一个很好的短篇小说家,但是有他的局限;而且他把自己的艺术建筑在这些局限上是他明智的地方。他没有本领编造一个紧凑而生动的故事,诸如人们可以在晚餐桌上讲得娓娓动听的那类故事,象《遗产》或者《项链》那样。”毛姆是莫泊桑的精神传人,一位法国化的英国作家。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被称作“英国的契诃夫)说:”我愿意将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换取契诃夫的一个短篇小说。“”如果法国的全部短篇小说都毁于一炬,而这个短篇小说(《苦恼》)留存下来的话,我也不会感到可惜。“列夫。托尔斯泰说:”他创造了新的形式,因此我丝毫不假作谦逊地肯定说,在技术方面契诃夫远比我为高明!……这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

托马斯。曼说:“毫无疑问,契诃夫的艺术在欧洲文学中是属于最有力、最优秀的一类的。”海明威说:“人们对我说,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写了一些好的短篇小说,甚至是一些很好的短篇小说,但是在读了契诃夫之后看她的作品,就好像在听了一个聪明、博学的医生讲的故事后再听一个尚年轻的老处女竭力编造出来的故事一样。”纳博科夫曾着重分析了契诃夫的小说名篇《带叭儿狗的女人》,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并说:“爱陀思妥耶夫斯基或高尔基甚于爱契诃夫的人永远也不能掌握俄罗斯文学和俄罗斯生活的本质……也不能掌握普通的文学艺术的本质。”“在这个只有二十页左右的短篇小说里,一切传统的小说写法都被打破了。”是的,高尔基曾就这篇小说写信给契诃夫,说他在“杀害现实主义”。

《彼得堡》的作者安。别雷在他的《小品文集》中这样论述契诃夫:“互相对立的流派——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在他那里相遇、交汇。在契诃夫身上体现着我们弥足珍贵的列夫。托尔斯泰文学传统的继承。而与此同时契诃夫的创作中又储存了能够引爆诸多俄罗斯文学过渡流派的真正象征主义的甘油炸药。”“契诃夫从未认为自己是象征主义者,但是他却高尚而真诚地仿佛把自己的全部创作奉献于一点,那就是使他的创作成为俄罗斯象征主义的基石。”“正是以契诃夫现实主义的如许深邃,该现实主义的内在基础在未背叛过去传统的同时转化为象征主义。”“这就是契诃夫的实体——不由自主地与象征主义长成一体的透明化的现实主义。”综合看来,契诃夫在艺术上要比莫泊桑复杂的多。这位风格独特的修辞大师既简洁纯净又复杂深邃。

美洲大陆的欧。亨利的创作时间在二十世纪最初10年,亦即他生命的最后10年。

似乎欧。亨利在我国的受重视程度不如他那两位欧罗巴同行(迄今为止我没见过中文版的欧。亨利小说全集)。通过他作品中的只言片语,我们推测他大概读过莫泊桑的大部分小说。在我的印象里契诃夫的小说是在1910年以后才正式介绍到美国的,那么欧。亨利应该没有读过契诃夫的小说。

欧。亨利经历丰富,他的各种职业生涯使他得以接触美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还包括在监狱服刑的经历,所以他的小说被称作“美国生活的万花筒”。

欧。亨利的小说技巧是纯美国式的。在读莫泊桑和契诃夫的小说时,在读者意识的某一个角落里隐藏着一种厚重感,这使作品的背景显得深远广阔。欧。亨利带给我们像纸一样轻快的感觉,这并不是说他的作品浅薄,而是作品中表露的那种蓬勃的美国气息。

很多人称赞他的小说构造技巧已达炉火纯青的境地,“出人意料的结尾”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又是一位爱玩儿文字游戏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利用谐音的语义双关比比皆是。他还喜欢引经据典:《圣经》、希腊罗马神话以及同时代的亨利。詹姆斯。

谁也不能忽视欧。亨利小说中的幽默内涵。那是正宗的美式幽默:俏皮、夸张、粗线条,又有一丝酸涩的感觉。我们还不能把这种幽默称为“含泪的幽默”,不过可以在这种幽默中找到黑色幽默的遗传因子。

欧。亨利的很多作品会使你体会到它们的虚构性。他常常会在一个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作者的观点,透露一点作者的意图。这种手法在后现代小说中称作“短路”。这使欧。亨利的小说具有了一点“元小说”的特征。他的现实主义融合了浪漫主义和后现代等各种因素,形成了欧。亨利式的现实主义。

好了,可以结束了。三位短篇小说大师已逝去将近一个世纪了,纵观这百年来的文学发展,任何事物一成为经典,就会有一群人去模仿,同时又有一群人去试图推翻,再去重塑新的经典;但对于阅读中的人类来说,实质的东西是永远不会消褪的。

卢梭(法):浪漫主义开拓者,主张回归自然,代表作《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爱弥儿》

雨果(法):浪漫主义作家,不过很快就转换成为现实主义作家了,但是作品中仍然部分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华兹华斯(英):消极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湖畔派诗人”代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代表作《孤独的收割者》

拜伦(英):也是诗人,代表作《唐璜》

雪莱(英):浪漫主义诗人,表现出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代表作《西风颂》

惠特曼(美):美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代表作《草叶集》

茹科夫斯基(俄):早期俄国浪漫主义代表,俄国抒情诗人,俄国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

普希金(俄):俄国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和雨果一样前期是浪漫主义,后期转向现实主义创作

莱蒙托夫(俄):浪漫主义杰出诗人代表,代表作《帆》

霍夫曼(德):德国最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金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847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