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戈登·拜伦的写作特点

乔治·戈登·拜伦的写作特点,第1张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世人留下了众多光辉的诗作,其中最负盛名的有煌煌巨著长篇抒情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和《唐璜》等。在这些被世人誉为“抒情史诗”的辉煌作品中,诗人拜伦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将自己亲身游历欧洲诸国的切身体会融入作品之中,用开阔的视野和深邃的笔触,展示了辽阔雄壮的时代画卷,抒发了豪情万丈的诗人情怀,表达了傲然不屈的斗争誓言。拜伦的“抒情史诗”随着诗人的萍踪浪迹,呈现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美丽风景画面,“从地中海到爱琴海的异域风光一览无遗,从葡萄牙绵亘起伏的山峦、西班牙壮观的斗牛场,到希腊、罗马肃穆的古迹废墟和阿尔巴尼亚的崇山峻岭。既有莱茵河岸的秀丽景色,日内瓦湖畔的苍茫暮霭,也有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滑铁卢的古战场。拜伦将他诗人的无比热情首先倾注于对这些国家的风光的描绘上,目的是激发出这些国家人民的爱国热忱,鼓励他们为祖国的独立解放而战斗。拜伦深情地歌颂太阳、月亮、海洋、高山,热烈地赞美神话英雄、古代豪杰、历史遗迹、文化珍品,其主旨都是为召唤人们的反抗意志和斗争决心。拜伦热情的呈现是多界面的,拜伦的作品中既有同情:对遭受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王室和统治阶级奴役和压迫的西班牙人民频频发出叹息。他的作品中也有悲叹:深切地哀伤希腊人民在土耳其铁蹄下遭受蹂躏的凄苦命运。他的作品中还有颂扬:对古代艺术中诸如阿波罗神像、拉奥孔群雕、垂死的高卢人雕像等稀世珍品,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薄伽丘等人的遗迹的由衷的赞美。他的作品中更有豪放:缅怀意大利往昔的荣光,以高昂的战歌激励意大利爱国志士奋起反抗,推翻异族入侵者的暴虐统治。诗人的热情在作品中是无处不在和无可遏止的,如他对海洋辽阔无垠的崇高礼赞:

奔腾吧,你深不可测的靛青色的海洋!

千万艘船舰在你身上驰驱,痕迹不留。

又如他对月亮充满诗情画意的动人描绘:

月亮升起了;呵,是多可爱的夜!

流水般的月光向着海波倾泻;

也许姑娘们正为少年的情话所颠倒,

至于我们呢,且等上岸再尝这种味道!

在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笔下,时时洋溢着奔放的热情,虽然拜伦诗歌的基调有时会激越昂扬,有时又会讽刺辛辣,但不论是带有悲观情绪还是满怀战斗豪情,其诗歌“始终浸透着抒情的气氛和爱憎分明的深沉感情”。不仅如此,诗人还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结合对景物的描写,由触景生情而直抒胸臆,随处畅叙他对哲学、社会、政治、历史、宗教和艺术的精辟见解。所以,若论拜伦抒情叙事诗的卓然不凡,则不仅在于其视野的开阔,文笔的美妙,更在于它的人文知识内涵的丰裕与广博,所以,拜伦的诗作被世人誉之为“抒情史诗”,可谓当之无愧。

拜伦是个热情如火的诗人,其热情还主要表现在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之中,他面对统治阶级的不公和对工人阶级的奴役和压迫,在许多诗作中提出过强烈的反抗与辛辣的讽刺,但拜伦不仅讽刺社会的黑暗,他更将热情倾注于战斗的呐喊之中,他在一首著名的战斗诗篇《路德分子之歌》中就振臂高呼:

等我们把自己织的布织完,

等我们把织梭换成了利剑,

我们就要把布匹

向脚下的暴君掷去

我们要把它染在他流出的血里。

作为浪漫派诗人,拜伦还将巨大的热情融入了借景抒情与叙事技巧的完美结合中,这显示了其诗作的鲜明的艺术特色,也呈现了浪漫主义新诗的特殊艺术魅力。“抒情史诗”展现的一幅幅雄壮撼人的时代画卷:西班牙弥漫着拿破仑侵略战争的硝烟,意大利在奥地利统治铁蹄下颤抖,而希腊则呻吟在土耳其的奴役之下。在如潮的思绪中,拜伦哀痛地描写出被压迫人民的苦难和悲伤,并无情地揭露了压迫者和侵略者的贪婪和残暴。他凭吊滑铁卢战场,评说拿破仑的是非功过。他在风光秀丽的日内瓦湖畔,在湖光山色之中昂然高歌,赞美卢梭、伏尔泰等启蒙主义者自由、平等的崇高理想。在希腊,诗人置身于光荣的古战场,不禁思潮汹涌,壮怀激烈,对希腊人民正在遭受外族压迫的命运深表同情,同时也对他们已遗忘了古代祖先的辉煌业绩表示出不满和愤怨,他要用嘹亮的战歌唤醒人们,改变他们对祖国的命运漠不关心的浑浑噩噩的消极态度。 在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的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这些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拜伦式英雄”。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拜伦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作品中的一类人物形象。他们高傲倔强,既不满现实,要求奋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时又显得忧郁、孤独、悲观,脱离群众,我行我素,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出路。 例如,抒情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贵公子哈洛尔德,《东方叙事诗》之一《海盗》(The Corsair,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剧《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这类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立志复仇,因此,他们是罪恶社会的反抗者和复仇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

“拜伦式英雄”是个人与社会对立的产物,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存在着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弱点。“拜伦式英雄”比喻的是悲剧性的孤傲叛逆者,他们都有非凡的才华和力量,但在腐败的社会中无法施展,他们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感到痛苦,因自己的感情虚耗而感到绝望。

“拜伦式英雄”也是作者思想的特点和弱点的艺术反映。这类人物形象相继出现于拜伦笔下,这对于当时英国的封建秩序和资产阶级市侩社会进行的猛烈冲击,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们的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悲观厌世情绪,又往往会给读者带来消极的作用。俄国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和诗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弱点及其危害性。

拜伦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达·芬奇很少采用希腊罗马神话题材,这一幅是例外。希腊神话中的丽达(又译《勒达》)原是埃托利亚国王的女儿,即海仙之女。她嫁给斯巴达王廷达瑞俄斯。因其丈夫忘了向美神阿芙罗蒂德祭祀,遭到这位女神的报复:一天,宙斯化作一只天鹅,阿芙罗蒂德化作一只鹰追逐他。丽达正在湖池沐浴,见一天鹅飞落湖边,就把它抱在怀里,引起怀孕,生下了四只天鹅蛋,蛋中孵出四个神—卡斯托耳、克吕泰涅斯特拉、波吕丢刻斯和海伦。神话中又说,前两个是廷达瑞俄斯的儿女,后两个是宙斯的儿女。

  画上的丽达的笑容,几乎是《蒙娜·丽莎》的笑容的翻版,但裸体是画家的人体解剖研究的成果。背景有深度感,中景上一座石结构古代废墟,来自画家在地理考察中速写下来的素描稿子。但在另一幅变体画上,没有这个背景物,远景也有很大的改变。在丽达的左脚边,有四个破壳的蛋,蛋中出来四个小孩,形象十分健壮,犹如幼童模样。关于丽达生下几个孩子的传说,希腊神话中也前后不一致,故画家在前后两画上也有不同表现,在另一幅上只画了两个小孩。神话中的海伦,在有的章节里说她原是涅墨西斯的女儿。涅墨西斯为了摆脱宙斯的追逐,化为母鸡,而宙斯则化为公天鹅与她亲近。涅墨西斯下的那个蛋,被丽达拾去,后孵出海伦。另一说法即是宙斯化为天鹅与丽达会合,使她生了两个蛋:即一个海伦,另一个孵出了狄俄斯库里兄弟。总之,达·芬奇这幅画完全是采取装饰手段来表现的,天鹅被加以夸张与拟人化。文艺复兴以来,许多画家都爱采用这一题材,大概这段神话充满着一种浪漫主义的神人合婚的反封建色彩的缘故。此画作于 1506 年,约有 112 × 86 厘米 大,收藏不详。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油画 1495-1498 420X910厘米,现藏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里,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构图时,他将画面展现于饭厅一端的整块墙面,厅堂的透视构图与饭厅建筑结构相联结,使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划得精细入微,唯妙唯肖。这些典型性格的描绘与画题主旨密切配合,与构图的多样统一效果互为补充,使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意思是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

浪漫主义者是就是指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具备乐观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奔放的激情、丰富的想象。

“浪漫主义”一词指一种文学上的基本创作方法,与现实主义相对,强调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854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