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旅——《爱在》三部曲

时间之旅——《爱在》三部曲,第1张

文/夏语儿

2018年7月4日

《爱在》三部曲之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时,**感人之处在于三部**跨越了九年之久,就像和所有的观众赴一个时间之约,而**新颖也用了很自然舒适的日常谈话的方式来展现。 在人来人往之中,总是轻易之间与人断了联系,那些深情最终却也敌不过久伴,那些平凡的陪伴,却变成了最打动人心的。

总说外向的人需要热闹来获取更多的能量,而对于内向的人,每次热闹总是要消耗自己的能量。待在热闹的人群里的不安和说着不着调的话题时总想一个人待着。看**、看书的原因,大概是因为生活太无聊了,而喜欢安静和恐惧热闹,努力想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有点儿神经质的人的世界观吧。有机会体验别人的人生,看着别人的故事,总能找到自一个生活的影子,在思考当初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结果,从而思考自己的问题。 看**是为了反思与回味吧。

大多数的**和小说都会留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给我们自己去书写后面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在每一个人自己的想象和期望之中,让那一份美好永远存在人们的心间。就像钱钟书的《围城》里唯一一个没有被作者花笔墨讽刺的唐晓芙这个角色一般,好像本来钱钟书是把唐晓芙和方鸿渐设定为故事的主角写下的,写成他们美好的爱情故事最后世俗化,可能是像杨绛先生所说的不舍得吧,最后也没有让他们俩在一起,而后也没有出现关于唐晓芙的一切。

可是这里导演却偏偏没让故事完美的定格,让爱在黎明破晓前就成为永恒。既没有让故事流于童话般的结局,也没有流于让美好的定格。也许导演和主角都有这样的平凡之心,虽早已明白生活会将浪漫与爱情融成平淡与琐碎,却仍然愿意将这个故事延续下来的意义可能就是在一开始我们认为是对的人,而后在残酷的时间的打磨之下,曾一度怀疑你是错的人却愿意陪你走到最后,只要最后是你就好。

爱在黎明破晓前,杰西和赛琳娜在火车上相遇,很喜欢赛琳娜的灵气与总是笑对生活的态度,明白世事却对生活充满向往。也许故事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本来想说**的不完美之处为何要将两人设定在刚认识就敢于和陌生人下车,情定于一天。可能就像相遇恨晚的老友一般,把在没遇见你之前的故事都诉说了,我想了解关于你的一切。男女主角都走了太冒险的一步,所以也因此才有这个故事。才有在爱在午夜之时里赛琳娜质问杰西是否出轨,而杰西却以各种理由搪塞,没有正面回答赛琳娜的问题。在那里好理解女主,女主要的只是一个诚恳的答案,一个诚心觉得自己做错了,而男主反过来说女主和其他人的事,可能我偏爱于女主吧,但是如果女主没有做什么就是男主的不对了。

最后女主摔门而去的时候,男主用了一个浪漫的方式逗女主开心,可是我深深的觉得女主要的不是这个,而最后女主妥协了,配合男主一起演这个故事。这就是开始就注定了结局,因为一开始两人的勇敢而坚定,而后男主的轻浮和女主也选择了男主。 一些人总是有某种命运的赠予。

人们总是在追求浪漫却又明白现实,终其一生浪漫而美好的瞬间却占据了支撑生活的大半部分,生活的平淡与琐碎却被人忘却。

在赛琳娜说还有几千份邮件还没有回复的时候,杰西反过来说到难道就只有你有事情要做的态度,而后两人开始了对对方的抱怨。

赛琳娜说要带孩子、洗衣服等等生活琐事里,而杰西则有灵感就忙着写作,开新书发布会,还在这期间调侃其他女孩然后出轨,赛琳娜说出了自己也有灵感的时候,赛琳娜喜欢作曲弹吉他,却找不到时间。赛琳娜说人人都以为女人天生就会带孩子,可是赛琳娜却是一路带着恐惧与不知道怎么办,似乎懂女主的感受。

生活不是别人说的,要自己感知才是真的。生活也不是自己想的,要感受才知道。

杰西说赛琳娜应该关心一下自己,和赛琳娜在一起正是因为喜欢赛琳娜唱歌的样子。读多了和看多了太多为了爱情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女孩子,以为自己倾心倾力帮助丈夫照顾孩子、顾及生活的琐事,丈夫只需要忙于事业就可以了。总以为自己这样付出就会拥有自己想象的生活,然而与社会脱节的你,却不知道还能和他聊什么,灵魂的远距离,其实觉得这和请一个保姆付工资没什么区别。

琐碎与平淡让爱情变质了,是的,生活可以平淡无味,而人们却需要浪漫与美好去维持生活下去的理由。

其实很喜欢爱在日落黄昏时里的女主的观点,有点儿神经质的性格,然后清晰的知道每个人无可替代的,以及女主会记得每个人特别的小细节和很小的感动。即使是多年以后,那些东西都存在着,时不时会蹦出来。

明知万物都在变,人心也在变,然而人却又在追求永恒。 也许不变的就在人的心间吧。

导演和男女主角让我们看到故事的延续就是为了那个不变的执念。即使生活一地鸡毛,却还是让爱情成为亲情,抑或还是爱情不得而知。

其实换个角度想,那份美好似乎永远存在着,每次他俩争吵仍旧记得当初的美好与为何选择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故事的延续,延续下去的争吵,流于平淡,因为爱着一个人被生活绑架,很难说那一种生活是更好的,只能说各有味道吧。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把最初的蜜糖熬成苦涩而甘甜的清茶,是时间的馈赠的礼物,也是时间的残酷之处。

第三部是《玫瑰绽放的年代》

出品时间:2006年

拍摄地点:延安、沈阳、俄罗斯

首播时间:2007年

导 演:王坪

编 剧:陶可,王络

主 演:李琳,陆剑民,申军谊,潘晓莉,倪虹洁,姬晨牧

集 数:32集

每集长度:45分钟

类 型:军旅,传奇

剧情简介——

十七岁的抗联女战士柳芍药(陈雪莹饰)双亲都被日冠杀害,为了护送她到苏联学习,十五名抗联战友牺牲在黑龙江边,杀敌报仇是她唯一的生存目的。在苏联学习期间,柳芍药以倔强的性格和顽强的精神赢得了苏联教官的赏识,并由此改名为柳秋莎。

扩展资料:

角色介绍——

1、柳秋莎 演员 李琳

女军人,是个神枪手。上世纪30年代参加抗联,然后转到延安成家。特别喜欢打仗,和平年代没仗可打就改打架了,同时是个会吃醋、会耍小心眼的女人。

2、邱云飞 演员 陆剑民

文化教员。虽是知识分子,却有勇有谋,立功无数。与李琳的感情纠葛,在经历了种种波折后,二人的感情更进了一步。

3、胡一百 演员 申军谊

柳秋莎的战友。年轻时曾经追求过柳秋莎,但因其嫁与他人,只能将这种爱一直隐藏在心底,并转化成一种友谊,之后一直以老战友的身份陪伴。伴在柳秋莎身边。

参考资料:

-玫瑰绽放的年代

给您提供一些资料,自己汇总吧!

亚历山大·仲马(法语:Alexandre Dumas发音:[alɛksɑ̃dʁ dyma], 原名 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 [dyma davi‿dla pajətʁi] ,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世界文学名著《基度山恩仇记》的作者。

大仲马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最著名的作品包括基督山伯爵、三剑客、二十年后和布拉热洛纳子爵,后三部通称为达尔达尼央浪漫三部曲。

家世背景:

大仲马的同名儿子也是法国著名文学家、《茶花女》的作者。为区分,遂称呼为大仲马(法语的Dumas, père)。仲马的译名,是清末翻译家林纾依福州音所译。

大仲马的祖父安东尼-亚历山大·达维·德·拉巴叶特里侯爵曾在法国政府任职炮兵总军需官;1760年移居圣多明各(即现在的海地)。1762年3月27日,一个名叫塞塞特·仲马的女黑奴为他生下一个男孩,取名托马·亚历山大,即大仲马之父,仲马是这位女黑奴的姓。

1780年前后,侯爵和他的儿子回到巴黎。1786年托马·亚历山大从军,他以仲马为姓入伍。在不久之后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中,他以自己过人的勇武与胆识,从行伍的最底层,成为了拿破仑麾下的一名将军。

生平:

大仲马于1802年7月24日生于法国的维勒-科特莱(靠近巴黎),与母亲相依为命,到了十三岁还没念过什麼书,整天在森林游荡,肚子饿了有野鸟饱腹。

後来在公证人事务所当见习生的差,大仲马认识了一个叫阿道夫的贵族朋友,引导他进入文学的殿堂,阿道夫带著大仲马认识戏剧,以及拉马丁等诗人作品,於是大仲马立志要成为一个作家。大仲马拿了打弹子赢来的九十块法郎,前往巴黎打天下。一位将军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又见他写得一手好字,推荐他到奥尔良公爵府裏当文书,使他能勉强糊口。他经常替法兰西剧院誊写剧本,贴补家用,後来忍不住也自己写上剧本。三年後他的第一出剧本《亨利三世与其宫廷》使他在文学界崭露头角。1844年的《基度山恩仇记》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从此声名不衰。他一生著有150多部小说,90多个剧本,文集250卷,创作量惊人,作品多达两百七十馀种,甚至还写了一部《烹饪大全》,在法国通俗文学的魅力历久不衰。

原本生性豪爽的大仲马在成名後就更加奢侈,他经常游历四方,足迹遍及整个欧洲,他以“基督山伯爵”自居,不惜花费巨资二十万法郎,在巴黎附近的圣日尔曼昂莱森林裏盖了一座新哥德式的基督山城堡,在那里款待朋友和情妇们,举行盛宴和舞会。1847年7月25日,美食家大仲马宴请50位客人,也包括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他又在一片森林中以同样名称建造了另一个城堡式的别墅。

生活上一掷千金,使他常常大量的负债,必须靠大量的作品赚取巨额的片酬,托人代写捉刀成为必要的手段,因此他的作品普遍良莠不齐,饱受研究者的批评。因为挥霍成性和创造力的枯竭,晚年的大仲马非常贫困,为了抵债,他将两座城堡都拍卖了。他的最後一位情妇是一位美国女演员阿达·孟肯,後来演戏时坠马摔死,大仲马埋葬了她,撑著一把蓝色的雨伞,醉醺醺的来到小仲马家里,大声说道:“孩子,我是来到你这里等死的。”半个月後,大仲马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小仲马整理他的遗物,发现遗产只剩下最後几块钱。

2002年,法国总统席哈克宣布,将大仲马移灵巴黎的先贤祠,从而与作家维克多·雨果、左拉等人共享此殊荣。

文学特色:

大仲马有句名言:「什麼是历史?就是给我挂小说的钉子啊。」他的小说大多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大仲马并非小说的唯一笔者,有一位中学教师奥古斯特·马凯也参与创作。马凯经人介绍,把三幕剧《狂欢节之夜》送去请大仲马修改润色,改名为《巴蒂尔德》,在巴黎舞台上公演获得好评。马凯又写历史小说《老好人杜韦》,将手稿送给大仲马过目。大仲马把内容单薄的《老好人杜韦》改写成《德·阿芒达尔骑士》,在《新闻报》上连载大获成功。大仲马从此欲罢不能,一生写下数百部的小说。英国学者、诗人安德鲁·兰说过:「大仲马在一展歌喉之前,先得有个音叉定一下音;而他一旦认准了音高,就能一泻千里地唱下去。」

一本大仲马的传记说:“如果您只要读一本大仲马的小说,那请读《三剑客》;如果您有时间读上三本,那麼请加上《基督山恩仇记》和《玛歌王后》;如果您要读五本,再加上《二十年後》和《蒙梭罗夫人》;如果您选择十册大仲马的作品,那麼便再加上《大野心家》,《四十五卫士》,《我的回忆录》,《安东尼》和《波治伦子爵》。如果这十本书您都看过了,那麼您铁定已经上了瘾,毋需我们推荐您阅读其他的作品了……”

主要作品:

历史小说-

达达尼昂三部曲(背景为路易十四时代, 法国鼎盛时期):

《三个火枪手》(或译《三剑客》,旧译《侠隐记》)(第1及2卷)Les Trois Mousquetaires [法],The Three Musketeers[英]

《二十年后》(旧译《续侠隐记》)(第3至5卷)Vingt ans après [法],Twenty Years After [英]

《布拉热洛纳子爵》(又译《布拉日隆子爵》,旧译《铁面人》《後续侠隐记》《小侠隐记》)(第6至11卷)Le Vicomte de Bragelome[法],The Vicomte de Bragelonne[英]

瓦洛朝三部曲(也作:“三亨利之战”的三部曲, 背景为法国宗教战争时期)

《玛歌王后》(又译《玛戈王后》,1845年,La Reine Margot [法])

《蒙梭罗夫人》La Dame de Monsoreau [法]

《四十五卫士》The Forty-five Guardsmen [英]

描写法国君主制崩溃的系列小说(背景为法国大革命时期):

《约瑟·巴尔萨莫》(又译《风雨术士巴尔萨摩》)Joseph Balsamo [英]

《王后的项链》Le Collier de la Reine [法],The Queen's Necklace [英]

《红房子骑士》(又译《红屋骑士》)Le Chevatier de Maison-Rogue [法],

The chevalier de Maison Rouge [英]

《昂热·皮都》Ange Pitou [法]

描写拿破仑时期的小说:

《双雄记》(《又名杀手与侠盗》,《耶羽的伙伴》)Les compagnons de Jéhu [法],The Companions of Jehu [英]

《白与蓝》LesBlancsetlesBleus[法] White and Blue[英]

《最后的骑士》Le Chevalier de Sainte-Hermine[法]TheLastCavalier[英]

《基督山伯爵》(或译《基度山恩仇记》)Le Comte de Monte-Cristo [法],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英]

为数罕见的爱情小说:

《黑郁金香》(又译《黑色郁金香》)Tulipe noire [法],The Black Tulip [英]

其他小说:

《阿斯加尼奥》Ascanio [英]

《末日暴君》

《裙钗之战》

《恶狼司令》

《侠盗罗宾汉》

《蘇后玛丽惨史》

戏剧[编辑]

《亨利三世及其宫廷》(1829年):开创了新的文学体裁--历史剧,浪漫主义戏剧,破除了古典主义“三一律”

《安东尼》(1831年)

《拿破仑》(1831年)

英文:

Alexandre Dumas ,born Dumas Davy de la Pailleterie; 24 July 1802 – 5 December 1870), also known as Alexandre Dumas, père, was a French writer His work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nearly 100 languages, and he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ad French authors Many of his historical novels of high adventure were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serials, including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The Three Musketeers, Twenty Years After, and The Vicomte de Bragelonne: Ten Years Later His novels have been adapted since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for nearly 200 films Dumas' last novel, The Knight of Sainte-Hermine, unfinished at his death, was completed by a scholar and published in 2005, becoming a bestseller It was published in English in 2008 as The Last Cavalier

Prolific in several genres, Dumas began his career by writing plays, which were successfully produced from the first He also wrote numerous magazine articles and travel books; his published works totaled 100,000 pages  In the 1840s, Dumas founded the Théâtre Historique in Paris

Dumas' father, General Thomas-Alexandre Davy de la Pailleterie, was born in the French colony of Saint-Domingue (present-day Haiti) to a French nobleman and an enslaved African woman At age 14 Thomas-Alexandre was taken by his father to France, where he was educated in a military academy and entered the military for what became an illustrious career

His father's aristocratic rank helped young Alexandre acquire work with Louis-Philippe, Duke of Orléans He later began working as a writer, finding early success Decades later, in the election of Louis-Napoléon Bonaparte in 1851, Dumas fell from favor and left France for Belgium, where he stayed for several years Upon leaving Belgium, Dumas moved to Russia for a few years before going to Italy In 1861 he founded and published the newspaper L' Indipendente, which supported the Italian unification effort In 1864 he returned to Paris

Though married, in the tradition of Frenchmen of higher social class, Dumas had numerous affairs (allegedly as many as forty) In his lifetime, he was known to have at least four illegitimate or "natural" children; although twentieth-century scholars found that Dumas fathered another three "natural" children He acknowledged, and assisted his son, Alexandre Dumas to become a successful novelist, and playwright They are known as Alexandre Dumas père (father) and Alexandre Dumas fils (son) Among his affairs, in 1866 Dumas had one with Adah Isaacs Menken, an American actress then less than half his age and at the height of her career

The English playwright Watts Phillips, who knew Dumas in his later life, described him as "the most generous, large-hearted being in the world He also was the most delightfully amusing and egotistical creature on the face of the earth His tongue was like a windmill – once set in motion, you never knew when he would stop, especially if the theme was himself

Personal Life:

On 1 February 1840, Dumas married actress Ida Ferrier (born Marguerite-Joséphine Ferrand) (1811–1859)[17] He had numerous liaisons with other women and was known to have fathered at least four children by them:

Alexandre Dumas, fils (1824–1895), son of Marie-Laure-Catherine Labay (1794–1868), a dressmaker He became a successful novelist and playwright

Marie-Alexandrine Dumas (5 March 1831 – 1878), the daughter of Belle Krelsamer (1803–1875)

Micaëlla-Clélie-Josepha-Élisabeth Cordier (born 1860), the daughter of Emélie Cordier

Henry Bauer, the son of a woman whose surname was Bauer

About 1866, Dumas had an affair with Adah Isaacs Menken, a well-known American actress She had performed her sensational role in Mazeppa in London In Paris she had a sold-out run of Les Pirates de la Savanne and was at the peak of her success

These women were among Dumas' nearly 40 mistresses found by scholar Claude Schopp, in addition to three natural children Schopp has been researching Dumas for decades, primarily his writings

《第六感生死恋》,《日出之前》,《日落之前》,法国浪漫三部曲《红》,《白》,《蓝》,《云中漫步》,《海上钢琴师》,《又成为简奥斯汀》《看不见得世界》,《幸福终点站》,《诺丁山》,《浓情巧克力》,《姐弟恋》,《西雅图不眠之夜》等,都是经典爱情片,看看吧!

01

《爱在》三部曲从1995年到2004年再到2013年,这是主角杰西和塞林跨越18年的爱情人生。1995年两人在开往维也纳的火车上一见钟情;九年后两人在莎士比亚的书店重逢,时隔九年,二见倾心;2013年两人携手走进婚姻,当荷尔蒙遇见了柴米油盐,会发生怎样的反应呢?

02

我们的一生会遇见多少陌生人,你的脚步又为谁停留过?下个路口会遇见谁,转角又会遇到谁?

杰西和塞琳在美国青年杰西开往维也纳的火车上偶遇。

没有浪漫的桥段,没有刻意的安排,只因为彼此吸引,就不自觉的向对方靠近。

他们聊喜欢的书,聊对面那对吵架的夫妇,聊自己的学业,聊或喜欢或讨厌的,聊人生,聊价值观。

你看不出他们聊的重点是什么,有人说全程看到的是两个无聊的人在瞎扯;有的人说是两个无聊之人在打发时间,但我看到了这看似是一场聊天,其实是一个三观的较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心意相通。

一个要去法国,一个马上就要在维也纳下车了,但是两个人还一直相谈甚欢,杰西做了个大胆的决定:邀请塞琳和他一起在维也纳下车。

"设想一下,二十年后你结婚了,你的婚姻很失败,你不再爱你的丈夫。你会回想这一生你遇到的每一个男人,想象你嫁给他们其中一个会怎样,我也是其中一个。就当这是一场时间旅行,二十年后的你回来看看,看看你当初错过了什么。然后你会发现你并没有错过什么,我和你未来的老公一样,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是你高兴你并没有错过什么。所以跟我下车,证明你将来所做的决定没有错。"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为第一次见到你就喜欢上了你,你的邀请我怎么会舍得错过?

当两个人在狭小的房间里一起听歌时,我假装去看你,又不敢去看你,我去看你,又闪躲你的目光, "我喜欢我望向别处时,他停留在我身上的目光!"

当一个流浪歌手要为他们写诗时,以奶昔为主题,这样写道: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是命中注定,可知我心,终知我心。"这段诗也是两个人的内心独白吧!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晚上,明天黎明一到来,杰西就要乘飞机离开,他们也要分别了。

虽然只有一夜的相处,但是那种体验感可能是一辈子都无法忘记。他们没有互相留电话号码,也没有留地址,他们相约六个月后维也纳再见。

03

两个人在维也纳的火车站分别时没有互留****,不是忘了,而是他们怕他们的激情只是停留在那一刻,他们怕他们回去之后不再联系,他们怕辜负那一夜相识的最真和最纯。

说好了半年再相见呢?后来才知道太美好的承诺也许太年轻,后来才想明白《后会无期》中所说的:" 每一次告别,最好用力一点。多说一句,可能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

还好他们没放弃,虽然再相遇已是九年后。

此时杰西已成为了一名作家,成熟有魅力,塞琳渐渐褪去了23岁时学生时代的秀气,但散发出32岁女人的风姿绰约。

他们相遇在法国的莎士比亚书店,像多年没见的老朋友一样,真的是好久不见。

两人九年后再相见,没有隔阂,没有尴尬,还是那么聊的来,只不过多了些遗憾。

杰西离异有子,显然婚姻并不幸福。塞琳在环保组织工作,谈过几个男朋友,但是就像她说的:" 我的激情好像在九年前的那一晚消耗殆尽",那个人曾经出现过,是不是以后的都成了将就?

能明显感到塞琳在抱怨,在抱怨杰西九年前留下了情却不负责,自己还先结了婚。杰西说九年前他赴约了,他一直在等塞琳的出现,一直等一直等。后来还在那里的很多地方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怕塞琳找不到自己。

但是那次塞琳不是不想去,而是那几天她最亲最爱的祖母去世了。

而他们这一错过就是九年。

不过他们在一起的这一刻就是开心的,他们聊彼此的工作,聊过往的感情经历,聊人生,聊死亡。

他们一起坐游艇,好像又回到了九年前那个浪漫的夜晚,我们一起在浪漫的维也纳,那个难忘的吻。 他们会提起那一晚他们的相遇,他们的邂逅,他们的刻骨铭心。

九年了,生活没有磨灭他们对当年那段感情的认真和坦率,再次相见,他或她还是那个最想见的人。 再相见才明白人生最美好的三种状态:不期而遇,不言而喻,不药而愈。

在这九年中他想念她最好的方式是把他们之间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用文字记录下来;她怀念他的独特方式是:为他写了一首歌

这首歌,写尽了所有的难忘。

九年后再次相见,很多物是人非,但再次见到你还会倾心。

04

影片的开头我们知道又一个九年后杰西和塞林走进了婚姻。他们有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他们被邀请在希腊度假,但他们也多了些争吵。

杰西因为没有给他和前妻的孩子足够的陪伴,很自责,想让塞林陪他一块去美国。

但是塞林在法国巴黎已经定居了,工作家人都在巴黎,她不可能去美国。

当爱情走进婚姻,当激情和茶米油盐酱醋茶碰撞,我们还会像当年那样,认真倾听对方的声音吗?

他们还是想第一次相遇的时候是个话痨,但这次是争吵。他们会为谁送女儿上学的次数多少而争吵;塞琳觉得为这个家牺牲的太多而抱怨,杰西在争辩我也为这个家变得更好而努力;塞琳还是那个自由而独立的女性,但是生活,家庭,已让她学会了抱怨。

" 男女双方在一起久了,就会失去倾听对方的声音,女的会失去倾听低音的声音,男的会失去倾听高音的声音"

难道走进了婚姻真的像塞琳第一次在火车上见杰西时开玩笑说的这样一句话吗?

其实有时候适当的争吵何尝不是一种沟通呢?你把不满说说,我把委屈倾诉,也是一种沟通。争吵后,杰西说:

" 我把整个人生都交给了你,我接受了你的全部,疯的一面和光芒四射的一面。我会对你,对女儿,对我们共同创造的生活负责,这一切都是因为‘我爱你’。 ”

塞琳也冷静了下来,来到了海边,一个人。随后,杰西也做了下来。他像他们第一次见面搭讪塞琳那样,来了场"时间旅行",念着一封并不存在的信,絮絮叨叨他们的过往,塞琳最后也认真地听着,好像又回到了十八年前第一次见面的地方。

是的,婚姻是生命的另一场修行,虽然阅历有限,但是很赞同杰西所说:" 如果你想要爱情这就是爱。现实就是如此,它不完美,但它真实。"

05

剧中一位老妇人说:

(我们对有些人来说很重要,可是我们又只是擦肩而过。他出现又消失,像日落日升,也不正像我们的生活吗?)

杰西和塞林会因为琐事争吵,但是他们没有忘记沟通,没有忘记自己是彼此最爱的那个人。爱也像日落日升一样,太阳明天会重新升起,爱不是也一样吗?

沈从文说过:相爱一生,还是太短。

恋爱容易,相守不易,如果遇见了彼此相爱的那个人,相爱,一定请深爱!

《三体》结局是开放的,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结局。

作者给读者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想象空间。

书中作者在结局问到回归运动本身究竟是高级文明发自本意的呼吁还是欺骗打击式的清理,高级文明有没有能力攻入各残余文明的小宇宙之内进行清理或夺取物质。

除了地球文明之外的其他各残余文明是否还会保留自己的小宇宙。保留的小宇宙是否会影响到大宇宙的重生。大宇宙最终是会死寂、崩塌还是会重生。

地球文明最终又是否留下了曾经存在过的蛛丝马迹,可能的选择太多。

读者可以从自己乐观或悲观、浪漫或现实的视角出发去选择自认为合理的结局。

《三体》创作背景: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政府加强“科技兴国”宣传、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出现了诸多有利科幻创作的条件  ;同时以科技工作者为主的创作队伍逐渐更新  ,一些从科幻迷中分离出的精英化读者也成长为作家  。

刘慈欣1999年起在杂志《科幻世界》上发表作品  ,此后接连创作了多个中短篇小说。在2006年1月发表短篇小说《山》时,许多读者去信说希望他写成长篇。

于是刘慈欣就决定不再写中短篇了  。“有三颗无规则运行恒星的恒星系”这个构思他最初打算用来写短篇,后来发现能写成一部长篇小说。

于是把这和吴岩在《中国轨道》里描写人们不顾一切地探索太空的历史相结合,设定以“文革”时期为整个故事的背景,描述一些人物与外星力量间的接触、以及华约和北约的冷战。

在一位出版人的影响下,他对原来的构思做了较大的变化   ,改为一个长篇的三部曲系列,叙述从20世纪60年代到五百年后人类的一段特殊历程。

刘慈欣是在正职工程师的业余进行写作,工作不忙的时候一天写三千到五千字,每部花了约一年的时间完成  。

第一部《三体》最初在2006年5月到12月的《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取得反响较好,于是出了单行本。第二部《黑暗森林》的标题名称取自20世纪80年代的一句流行语:“城市就是森林,每一个男人都是猎手,每一个女人都是陷阱。”

刘慈欣原本计划用四五个月完成,因单位工作时间不稳定写了九个月  。

第三部《死神永生》出版后,该系列由“地球往事三部曲”更名为“三体三部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861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