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作品选
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他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雨果生平大事记
雨果,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大师诗人、小说家、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政论家,被誉为法兰西的民族诗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鼓吹民主自由反对帝制、宣扬人道主义精神、提倡废除死刑,以《钟楼怪人》、 《悲惨世界》等巨作闻名于世。
1802年 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Besancon)。
1819年 同浪漫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1822年 编成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与艾德娜在圣苏比士大教堂结婚。
1825年 被授与荣誉勋章,参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1827年 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著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
1831年 完成浪漫主义文学杰作、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
1841年 被选入法兰西学院,公开表示拥护君主立宪制度。
1843年 剧本《老顽固》(Les Burgraves)失败及女儿列欧波汀意外死亡,停止新作,转向政治舞台。
1845年 晋身贵族,封为雨果伯爵。
1848年 创办《大事纪报》。
1850年 被捕入狱,雨果化名兰文逃离巴黎。
1851年 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宣布帝制,雨果被迫流亡国外。
1853年 充满讽刺政治意味的诗集——《惩罚集》出版。
1862年 出版不朽的名著长篇社会小说《悲惨世界》。
1868年 雨果夫人艾德娜去世。
1870年 第三共和政府成立,结束十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巴黎。
1871年 当选国民大会代表。
1876年 雨果当选参议员。
1883年 完成《世纪的传奇》第三卷。
1885年 5月22日,病逝巴黎。
6月1日,雨果灵榇置于凯旋门下,供万民瞻仰,旋葬于巴黎伟人墓园。
主要作品:
1827: 《克伦威尔》(Cromwell) (剧本)
1829:《东方诗集》(les Orientales) (诗)
1830:《欧那尼》 (Hernani) (戏本)
1831:《钟楼怪人》(Notre-Dame de Paris) (小说)
1838:《吕布拉》(Ruy Blas) (剧本)
1853:《惩罚集》 (les Chatiments) (诗)
1856:《沉思集》 (les Contemplations) (诗)
1862:《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 (小说)
1869:《笑面人》 (L’Homme qui Rit) (小说)
1859-1883:《世纪传说》(la Legende des siecles) (诗)
1874:《九三年》 (Quatre-Vingt-Treize) (小说)
雨果作品特色
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
诗作方面:有着瑰丽的色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绝妙的音乐性,多方面的用字与巧妙的用韵法,达到优雅、精美、雄伟、朴实的非常境界。
小说方面:多半写社会小说描写人生百态为主,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情节生动、结构离奇、感情澎湃、气势磅礴,震慑人心,脍炙人口。
剧作方面:打破希腊悲剧的三一律,创始了悲喜交杂的浪漫剧。运用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绪、无边的气魄、美丽的诗词,造成一种强烈而矛盾的戏剧效果。
画作方面:作品包括名著插画、人物画、风景画。描绘作品中的情节,展现内心的思绪,而以水墨画西方山水。十九年流亡期间,「海」成了他绘画的主题。
答案:“新浪漫派”小说是40年代初在文坛上形成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有徐讦、无名氏。他们的创作特点具体包括:
(1)浓郁的异域情调和超然性、神秘性色彩。这不仅表现在作家于取材方面的对异域生活和人物情有独钟,更重要的是他们企图由此建立自己的奇特的叙事方式,于曲折离奇、跌宕多姿中渗透出一种如烟似雾、神秘朦胧的生命感觉。徐讦小说长于描写“人鬼同构”的人的悲剧,通过烘托气氛表现那种非人非鬼的魔幻境界,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感伤色调和异国风情,甚至通过对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的营构升华到一种形而上的宗教境界之中。相比之下,无名氏更擅长以饱满激情的语言和对比强烈的色彩,浓墨重彩地涂抹人生艺术画面,其浪漫情调主要体现于故事描写和玄思冥想之中。
(2)“新浪漫派”小说追求一种人的“本质精神力量”,力图使之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显现出来,这使得小说创作充满着对人生哲理的形而上意味的丰富思考。徐讦本来就是研究哲学和心理学的,他的小说以浪漫情爱为经纬,以心理剖析为动力,而最终又往往以哲学沉思为归宿。这一特点使其作品不断表现出对象征、诗意的刻意追求。无名氏的小说常常表现出“寻找生命、探索生命”的狂热的文化激情,其浪漫主义的超然性的想象正是同创作主体的文化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名氏作品的主人公往往在经历了生与死的人生劫难后皈依佛门,在宗教世界里获得一种精神的永恒的超越和解脱。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鼎盛期大约始于18世纪70年代终于19世纪20年代,社会和政治背景:
当时英国是第一个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在国内它的政府用 严刑峻法对付群众运动,而人民的斗争则更趋高涨,终于导致后来的宪章运动和议会改革。从布莱克起始,直到济慈,浪漫诗人们都对这样的环境有深刻感受,形之 于诗,作品表现出空前的尖锐性。
涌现的著名诗人主要包括彭斯、布莱克、华兹华斯、克勒律治、拜伦、雪莱、济慈
拜伦和雪莱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拜伦最重要的作品《唐璜》是一部诗体长篇小说,通过游记方式记述贵族青年唐璜在希腊、俄国和英国等地游历的冒险及爱情遭遇,广泛地反映了欧洲的社会生活,抨击了封建势力,讽刺了资产阶级的虚伪狡诈,热情地呼唤人民起来革命。他的诗歌洋溢着追求民主和民族解放的精神,饱含高昂的战斗激情。雪莱在政治上支持爱尔兰民族独立,赞赏法国大革命。他的诗歌音调优美,节奏明快,想象丰富。《西风颂》和《致云雀》等举世闻名。其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以希腊罗马神话为题材,描绘了为人类“盗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最后依靠自然的力量获得解放的故事,寄托了诗人对一个充满爱的光辉的理想社会的向往,表现了诗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问题一:美国文学中属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有哪些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曼、霍桑、华盛顿・欧文等
人物及代表作
华盛顿・欧文(美国文学之父):《纽约外史》《见闻札记》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论自然》《论自助》《论美国学者》
纳撒尼尔・霍桑:《红字》《小伙子布朗》
华尔特・惠特曼:《草叶集》《听到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我之歌》
赫尔曼・麦尔维尔:《玛地》《雷得本》《白外衣》,后期作品《皮埃尔》《骗子的化装表演》《比利伯德》
爱伦坡:推理小说:《毛格街的谋杀案》《失窃的信》 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
问题二:美国浪漫主义的代表 人物 代表作 华盛顿・欧文(美国文学之父) 《纽约外史》《见闻札记》 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 《论自然》《论自助》《论美国学者》 纳撒尼尔・霍桑 《红字》《小伙子布朗》 华尔特・惠特曼 《草叶集》《听到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我之歌》 赫尔曼・麦尔维尔 《玛地》《雷得本》《白外衣》,后期作品《皮埃尔》《骗子的化装表演》《比利伯德》 爱伦坡 推理小说:《毛格街的谋杀案》《失窃的信》 恐怖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
问题三:美国浪漫主义的介绍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是指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这一段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注重艺术效果。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有惠特曼、霍桑、华盛顿・欧文等
问题四:美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 (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 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 (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 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 (Henry Wa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 (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Alla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
问题五: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要素是怎样在作品中起作用的 文学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和地域内,由于人们受经济和社会变革而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学思想和创作潮流,也是人们心理结构的体现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是欧洲文学传统的影响与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以及思想解放相结合的产物: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时期的外在影响因素,尤其是欧洲政治哲学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政治哲学基础;美国超验主义作为一场文化启蒙运动之后的重要思想解放运动,则催生了美国本土的哲学,成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内在因素内因与外因合力,使浪漫主义文学在美国落地开花,并于19世纪上半叶创造了浪漫主义文学的辉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功经验对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问题六:浪漫主义可以分为哪三个时期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 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 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英国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7)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德国
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奠基人,他们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阐述个性解放、艺术>>
⑴美学史上把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浪漫主义时期。法国浪漫主义在19世纪20至30年代走向繁荣,并在文学、音乐和绘画中得到了特别充分的表现。
生平:2)维克多•雨果(1802—1885)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贯穿他一生创作的主导思想是提倡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雨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艺术真实观、美丑对照观、创作自由观和教育功能观等四个方面。
作品:3)1827年,他发表的《克伦威尔序》一文,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引起极大的反响,从而奠定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先驱的地位。
雨果《欧那尼》:(1)引起了法国文学史上的“欧那尼之战”,成为浪漫主义战胜古典主义的代表,主题不仅是对封建反动势力控诉以及对叛逆的青年一代的歌颂,还包括对人民群众力量的强调。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
思想:4)美丑对照观: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遵循了对比逻辑,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在雨果看来,浪漫主义是艺术史发展过程的最高表现,浪漫主义戏剧体现了悲剧与喜剧、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完美结合,因而能够最充分、最全面地描绘生活。雨果认,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滑稽丑怪是戏剧的一种最高度的美。雨果之所以特别强调滑稽丑怪,是因为他把滑稽丑怪表现为近代艺术的新类型,是艺术发展的表征,同时,也是浪漫主义区别于古典主义的重要特征之所在。
创作自由观:他坚决反对新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教条,强烈要求戏剧的创作的自由;
5)雨果作品特色
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
诗作方面:有着瑰丽的色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绝妙的音乐性,多方面的用字与巧妙的用韵法,达到优雅、精美、雄伟、朴实的非常境界。
小说方面:多半写社会小说描写人生百态为主,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情节生动、结构离奇、感情澎湃、气势磅礴,震慑人心,脍炙人口。
剧作方面:打破希腊悲剧的三一律,创始了悲喜交杂的浪漫剧。运用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绪、无边的气魄、美丽的诗词,造成一种强烈而矛盾的戏剧效果。
画作方面:作品包括名著插画、人物画、风景画。描绘作品中的情节,展现内心的思绪,而以水墨画西方山水。十九年流亡期间,「海」成了他绘画的主题。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 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尤为突出)
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基本特征:一,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二,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三,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后发起于18世纪西欧的艺术性和创新运动。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英语romantic)一词源出南欧一些古罗马省府的语言和文学。这些地区的不同方言原系拉丁语和当地方言混杂而成,后来发展成罗曼系语言(the Romance languages)。在 11~12世纪 , 大量地方语言文学中的传奇故事和民谣就是用罗曼系语言写成的。这些作品着重描写中世纪骑士的神奇事迹、侠义气概及其神秘非凡,具有这类特点的故事后来逐渐称为romance ,即骑士故事或传奇故事。浪漫主义思潮在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所体现。
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到创作的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文艺创作自始就有这种特色。如中国屈原、李白的诗歌和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德国的歌德和席勒、法国的雨果和乔治·桑、英国的拜伦和雪莱等人的作品中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为文艺思潮,浪漫主义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其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要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需要,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精神最先出现在文学中。在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卢梭,他宣扬感情至上和人的本性善良。一批作家响应他的“回归自然”的口号,在创作中抒发对大自然的感受,描绘大自然的魅力,抒发对美好事物 、自由理想和乡土的热爱追求和依恋。法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是夏多布里昂。他的创作缅怀过去的理想,宣扬宗教的威力,表现出浓厚的消极思想与情绪。1800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著作《论文学》,介绍了她对浪漫主义的观点。在这部著作和另一部著作《论德国》中,她提出了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的问题,奠定了法国浪漫主义的理论基础。雨果的《克伦威尔》序言和《爱尔那尼》一剧的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雨果的作品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了对中下层人民群众的深厚同情,是法国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乔治·桑表现空想社会主义理想,揭露金钱万能罪恶的小说在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也属优秀作品。然而,严格地说,浪漫主义还是起源于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最早的主要表现是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施莱格尔兄弟在18世纪最后几十年中成为德国浪漫主义的领袖。施莱格尔兄弟编辑的刊物《雅典娜神殿》,在推动浪漫主义运动的宣传和理论建设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耶拿派浪漫主义。他们要求个性解放,主张创作自由,提出打破各门艺术界限。但他们的浪漫主义理论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德国浪漫主义的另一个派别是海德堡派 。代表人物有阿尔尼姆、布伦坦诺和格林兄弟等人,重视民间文学,深入民间收集民歌和童话,对浪漫主义文学发展起过积极作用。此外,霍夫曼、荷尔德林、海涅、歌德、席勒等人的创作也在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英国浪漫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把诗歌看作“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篇序言后来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宣言。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拜伦、雪莱和济慈等人。他们抨击封建教会势力,表现出争取自由和进步的民主倾向,在艺术上发展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和格律。小说中的代表司各特善于把历史事件和大胆想象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画面。在西欧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19世纪初俄国诗人茹科夫斯基打破古典主义规范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和叙事诗,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十二月党诗人和普希金、莱蒙托夫的早期浪漫主义创作,充满了革命激情,讴歌反专制、争自由的思想,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以波兰革命诗人A密茨凯维奇和匈牙利革命诗人S裴多菲为代表 ,他们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民族特色。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步被现实主义文学所取代。
浪漫主义美术 18世纪60~70年代,一些在罗马的画家曾在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严格学院主义原则范围以外探索各种可能的途径。其中瑞士人亨利·富塞利以其所画奇怪异常而最为突出,其《梦魔》一画着重刻画了思想的非理性方面的力量。英国画家和诗人布莱克在基督教神话的基础上,发展了他自己精心构制的宇宙论,他的水彩画技巧精美绝伦。在后来一代的画家中康斯特布尔和泰纳把水彩画技法的鲜艳性和油彩结合使用。康斯特布尔画英国乡村景色,探索了大气的光和色的复杂性。泰纳发挥了光的自然效果,创造出有动力感的构图,使观众如历其境,似乎在随画面一起游动。在德国,风景画家龙格力图以象征手法把个人的心灵气质描绘为普通的自然灵性的一部分。弗里德里希是虔诚的宗教徒 ,他以高入云霄的一棵孤树或十字架之类形象来暗示自然和心灵的可敬可畏。在法国,采用历史和文学题材的主要浪漫主义画家是德拉克洛瓦。除在色彩和光方面进行实验外,他以雄健的笔力表现了他的感情。异国的主题,特别是北非沙漠的游牧生活使他着迷。其热情洋溢地描绘动物生活的作品 ,反映了他和热里柯相似的兴趣,后者在选择当代事件作为创作题材方面很有革命性。
现实主义:
就西欧说,现实主义是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西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及确立政治统治时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
作为文学的一个专门术语,现实主义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德国的剧作家席勒的理论著作中。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泥和创作方法的名称广则首先出现于法国文坛.法语中的Realism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Realistas(现实,实际)。现实主义名称的出现和这种文艺思潮的存在完全是两码事。在法国,现实主义之称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最初,由法国小说家商弗洛利(1821--1599)用现实主义当作表现艺术新样式的名词,他于1850年在《艺术中的现实主义》一文中,初次用这个术语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的标志。其 后,法国画家库尔贝(1819--1877)在绘画上提倡现实主义。
一八五五年,库尔贝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引起一场大辩论,文艺史上称为"现实主义大论战"。就在这次沦战中,库尔贝创办了一种定期性的刊物,命名为《现实主义》。一八五七年,库尔贝的热心支持者商弗洛利又把他的文集定名为《现实主义者》,从此在欧洲文坛上正式树立起一面现实主义的旗帜,这一术语也就在法国流行起来了。众所周知,巴尔扎克 (1799--1850)是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最深刻含义上的作家,他 的《人间喜剧》乃是深刻的规范化的现实主义文学。但是,巴尔扎克正如这一流派的伙伴们司汤达,狄更斯、萨克雷以及果戈理一样,都不曾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他们的新型的文学流派。在俄国,首先使用这个术语的是文艺理论家皮萨列夫(见他的(现实主义者》),不过,那已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了。
一般说,凡是在形象中能最充分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叫做现实主义作品。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韵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各种真正艺术所固有的现实性,而是理解为单独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的话,那末,在西欧来说,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又有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而著称它表现出人类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纯洁,而且富有诗意。但在分析社会关系方面又不及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后者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相思想教育作用。
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潮既是历史的继承,又是现实的创新。它总汇了十八世纪以前的文学经验,补充了文艺复兴时代现实主义历史具体性之不足,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克服了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的说教成份和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它又从文艺复兴文学中接受了性格描绘的具体性从古典主义和启蒙时代文学中接受了社会分析因素,从浪漫主义中汲取了一些激情,但它逐渐丧失了前代文学中特有的乐观主义,却沾染了无法摆脱的悲观主义。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仿佛是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现实主义特点的有机结合;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它能从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中,从人与环境的多种关系中去描写人,特别是它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再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直接分析社会的经济关系,对现实作出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方面,又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世界文学史上,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成了欧洲资产阶级文学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答案: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老人与海》的态度存在差异。苏联对这部小说持肯定态度,认为它是一部反映人类精神力量的杰作。而中国则对这部小说持批评态度,认为它存在“西方独裁主义”的思想倾向,不符合中国革命文艺的要求。
解释:《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2年出版的小说。这部小说获得了1953年的普利策奖,被认为是海明威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存在差异。苏联文艺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反映了人类精神力量,是一部伟大的文学杰作。而中国文艺评论家则认为这部小说存在“西方独裁主义”的思想倾向,不符合中国革命文艺的要求。
拓展:这种差异评价的原因,一方面与当时中苏两国的政治立场和文艺观念有关。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国家,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方向。而中国则在文艺方面强调以革命为主题,追求“无产阶级文艺”的创作理念。另一方面,也与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倾向有关。海明威是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多以个人主义和人性的探索为主题,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无产阶级文艺的创作理念存在差异。
总之,中苏对《老人与海》的态度差异,反映了当时不同国家的文艺观念和政治立场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呈现出文学创作在不同时代和地域背景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