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olin
擦奏弦鸣乐器。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的、用于现代管弦乐队的弓弦乐器。它在器乐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现代小提琴的出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本身是一门极为精致的工艺技术。它的发音近似人声,适于表现温柔、热烈、轻快、辉煌以至最富于戏剧性的强烈感情。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著名作曲家写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经典作品,小提琴演奏家在这种乐器上发展了精湛的演奏艺术。
形制与构造 小提琴由70个零件组成。其主要构件有琴头、琴身、琴颈、弦轴、琴弦、琴马、腮托、琴弓等。其剖视图及名称见图。
小提琴琴身(共鸣箱)长约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云杉制作,质地较软;背板和侧板用枫木,质地较硬。琴头、琴颈用整条枫木,指板用乌木。小提琴的音质基本上取决于它的木质和相应的结构,取决于木材的振动频率和它对弦振动的反应。优质琴能把发出的每个声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样灵敏地传播出去。
琴弦4根。原均为羊肠制的裸弦,约从18世纪起,低音G弦常包以银丝,使其反应灵敏。现代则将G、D、A3根弦用缠金属丝的羊肠弦或钢丝缠弦,晚近也用尼龙弦。E弦改用钢丝弦,使其在高音区的音色更佳。
小提琴制作成现代这种样式,并非完全从形态美观出发,而是有其音响上和演奏上的需要。小提琴面板和背板有弧度,使其共鸣良好,发音洪亮;琴的腰身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和背板加嵌条,除防止木板开裂外,对琴的音质也起一定作用。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其位置变化对小提琴音色影响明显。面板左下面粘低音梁,既起加固作用,又具音响作用。小提琴表面的油漆如太硬、太软,或漆得不匀,都会有损于音质。当琴弓与琴弦摩擦使琴弦振动时,通过琴马引起面板振动,又通过音柱使背板振动。由于音柱是支在琴马E弦一侧,E弦振动较少,而G弦振动较大,从而使低音梁有更大振动,并造成共鸣箱的振动。能否使琴声得以充分发挥,取决于琴弦及其张力、琴马质量、运弓的压力和速度。要想把琴的各种音质都表达出来,还要加上演奏者的弓法、指法和揉弦等演奏技巧。
制作历史 小提琴最早由何人发明,已无从查考。近代小提琴约在1550年已为人们所熟悉,系由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变而来。通常所说小提琴前身维奥尔,在构造、调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现代小提琴的形成都无决定性影响。人们曾普遍认为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一带是小提琴的诞生地。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 GP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这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长,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属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如N阿马蒂、J斯坦纳,以及被人们认为最杰出的制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尔内里等人。阿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音质好,用来演奏室内乐,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纪后期,GB维奥蒂赞扬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维奥蒂的老师G普尼亚尼与N帕格尼尼喜爱瓜尔内里琴之后,这两位制琴大师的作品才被人们所欣赏,并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里琴具有在大厅中演奏协奏曲时所需要的音响传送力。
18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从意大利转至法国。这个时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断改进,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质。法国制琴家N吕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里为典范,把法国的制琴技术和意大利的制琴技术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法国的F图尔特(1747~1835)约在1785年对琴弓的长度、重量、形状、装置等方面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反映了J海顿、WA莫扎特和 Lvan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运弓方面的更大变化等对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贵族与皇室的衰落,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为适应环境的变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纪末~19世纪初,小提琴琴颈加长变细,并向后倾斜:指板变长;琴马变高,并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银丝。这些变革的目的是为适应更大的张力。琴弦的增长使琴面上的压力增大,于是低音梁变长变厚,音柱也加粗,以此获得更大更有力的声音。1820年前后L施波尔发明了腮托,使左手从完全承担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来。腮托的设置,使左手在换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18世纪末,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法国的米尔库、德国的米滕瓦尔德都是大量生产小提琴的地方。法国的J-B维约姆是 19世纪制琴业的著名人物。
维约姆雇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导下制造小提琴,并以其名为牌号出售。他从世界各地搜集到许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优质琴,把它们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馆。
中国在小提琴制造上,近年享有国际声誉。广州乐器厂陈锦农所制红棉牌小提琴,1980年获美国第4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音质金奖”;北京提琴厂戴宏祥所制小提琴,获1983年于联邦德国卡塞尔市举行的斯波尔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的“音质金奖”。
演奏要点 小提琴属于歌唱性的旋律乐器。因此,如何在小提琴上发出歌唱般的丰满、动听的声音,是小提琴演奏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小提琴的演奏技术来说,有以下各种主要基本功。
运弓 优秀的演奏家能在小提琴上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就运弓而言,取决于运弓的速度、弓在弦上的压力以及弓和弦的接触点这 3种因素的不同结合。小提琴的弓法繁多,就其主要的有以下几种:①分弓:一弓演奏一个音;②连弓:一弓演奏许多音;③顿弓:音与音之间断开;④跳弓:弓毛离开琴弦。这4类弓法是最基本的,在20世纪中期,连顿弓,即在一弓中连续快速演奏许多音与音之间是断开的音,被人视为绝技,所以人们把小提琴演奏艺术称之为“运弓的艺术”。
音准 小提琴演奏者是靠左手手指按弦,缩短弦的振动长度的方法,来改变它的音高的。演奏者能在各种条件下,把手指精确地按到弦的准确位置上,以取得良好的音准,这是通过长年练习的结果,也是合格的演奏者所必备的能力。小提琴家是在人们听觉允许的范围内来确定音准的。因此他们都具有敏锐的调整音准的听觉能力。有时演奏家们有意把某些音拉得稍高或稍低一点,是为了以此达到个人表现的需要。
揉弦 通过左手手指在弦上的颤动,使声音的音高产生有规律的波动,称之为揉弦。揉弦是小提琴演奏中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揉弦分为手指的、手腕的和手臂的。优秀的演奏者不仅要掌握这3种揉弦方法,而且要学会使用不同速度和不同幅度的揉弦,在演奏不同作家,不同作品,不同乐句时,富于变化地运用揉弦。从揉弦的运用,可以使听众明显地辨认出不同演奏家的音乐个性。
把位 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位置,称之为把位。靠近琴头的把位为低把,靠近琴马的为高把。从一个把位换到另一个把位,称为换把。换把位的方法有多种,例如空弦换把,同指换把,不同指以及泛音换把等。换把时产生非音乐需要的滑音,是技巧训练不足的标志。滑音可以使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富于变化,特别是结合换把使用滑音,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演奏手段。
双音与和弦 小提琴可以同时演奏两个音甚至是 3个音,也可以分奏4个音的和弦,这不仅丰富了它的表现力,并可不依赖其他乐器的伴奏进行单独演奏。小提琴的三度、六度、八度以及十度双音音阶,是演奏双音的基础,也是小提琴家必须终身练习的一项基本功。小提琴演奏中的左手颤音、泛音、拨弦等,都是一些高深的技巧。
演奏艺术的发展 16世纪,小提琴开始在意大利出现时,一般用来伴舞、伴唱,或直接演奏歌曲。17世纪初,随着小提琴奏鸣曲的出现,演奏技术也相应发展。C法里纳(约1600~约1640)在1627年的创作中,就采了用双音、震音、颤音及高把位,并模拟猫叫、狗吠、笛、鼓、吉他等声音。一些演奏家与作曲家也竞相仿效;于是模拟杜鹃、夜莺、公鸡等声音的作品,充斥于当时的乐坛。直到17世纪后半叶,意大利作曲家和小提琴家A科雷利才把小提琴艺术引上了正途。
意大利小提琴学派 科雷利是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他确认小提琴本质是一种歌唱性乐器。他所写的奏鸣曲,在快板乐章中摒弃了那些非音乐性的效果,而着力于辉煌、有活力的旋律塑造。他的慢板乐章,富于歌唱性,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富于歌唱性的演奏特点,为意大利学派奠定了基础。A维瓦尔迪是意大利学派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的代表人物。他是采用乐队为小提琴伴奏的首创者。他的这一创举,使协奏曲具有交响性,并增添了戏剧性。G塔尔蒂尼是18世纪欧洲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是意大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根据科雷利作品的主题写了50首变奏曲,使小提琴弓法艺术得到巨大发展。他奠定了由 3个乐章组成的早期小提琴奏鸣曲的曲式。他的代表作《魔鬼的颤音》是18世纪小提琴演奏艺术的高峰。
18世纪中期,小提琴弓还不是现在这种弧度,而是向外拱起,适于演奏巴罗克时期作曲家的作品,更适合演奏JS巴赫的复调小提琴作品。到J海顿、WA莫扎特时,音乐作品的旋律线条具有更大的起伏,音量上要求具有更有力的重音,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也随之而改变,从而产生了1785年法国人图尔特的现代小提琴弓的创制,在运弓上有了发展与提高。被称为现代小提琴演奏之父的GB维奥蒂是巴罗克时期过渡到古典主义时期体现小提琴艺术发展水平的代表人物。他把小提琴的歌唱性乐句和技巧性乐句结合在一起,并充分使用了E弦的音域。维奥蒂的《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1797)至今仍受到许多作曲家们的赞赏。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学派处于衰落时期出现的新的浪漫主义先驱。他的《24首随想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技巧的范本。他所使用的新的旋律技法,大胆的转调,丰富的半音进行,尖锐的和声组合,有特点的节奏音型,多种速度变化,对以后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有很大影响。他的随想曲,被人们誉为“小提琴技巧的百科全书”。帕格尼尼演奏时所使用的许多技巧,如双泛音、连顿弓、抛弓、特殊调弦法、左手拨弦技巧、双音以及复杂的和弦、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远距离大跳等,都是与他同时代的小提琴家们尽力探索的秘诀。
德国小提琴学派 1650年以前,德国小提琴演奏艺术基本上是走意大利人的路。1700年左右,德国作曲家写的小提琴作品使用了比意大利人还要难的技巧,特别是在使用和弦、特殊调弦法,以及某些描写性的演奏效果方面。小提琴已经发展为一种技巧性很高的乐器。JS巴赫的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对演奏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1756年L莫扎特(WA莫扎特之父)写的《小提琴教程》是德国小提琴发展的总结。1831年,德国著名的小提琴家施波尔完成了他的《小提琴教程》。F达维德(1810~1873)在1843年莱比锡音乐学院开办时是小提琴系的负责人,他是一位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上进的教师,在他的努力下,使莱比锡音乐学院成为19世纪中叶的小提琴学习中心。达维德编订过许多古典作品,对丰富曲目作出了贡献。著名的演奏家J约阿希姆的历史功绩,在于把非凡的演奏技巧用来忠实地再现作品的音乐内涵。巴赫的6首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就是由于他的演奏,被现代小提琴家们公认是小提琴复调音乐作品的高峰。他的另一历史功绩是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生,20世纪初优秀的小提琴教育家L奥尔就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约阿希姆的最后一名学生A魏登堡,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时,他逃亡中国,旅居上海,并在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小提琴与室内乐。
法比小提琴学派 1782年维奥蒂第1次来到法国,在他的训练和影响下,法国的P巴约、P罗德和R克鲁采共同创立了法国小提琴学派。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成立,它成为年轻的小提琴家们向往的学府,目前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教学,几乎都采用J-F马扎斯(1782~1849)、克鲁采、罗德、P加维涅等小提琴家的练习曲来训练学生,其中尤以克鲁采的《四十二首练习曲》为公认的优秀之作。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的小提琴演奏学派对世界小提琴演奏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H维尼亚夫斯基、Pde萨拉萨特、F克赖斯勒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波兰小提琴家维尼亚夫斯基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他在继承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上,增加了浪漫派色彩。法国小提琴学派强调声音的华丽,有许多手腕的运弓动作,这给他演奏连顿弓带来了困难,后来他终于发现通过使用整个手臂的动作顺利地掌握这种连顿弓法。1862年维尼亚夫斯基把他的演奏技巧带到了俄国,为以后出现的俄罗斯演奏学派的宽广发展,打下了基础。出生于西班牙的萨拉萨特,是法国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优秀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以音色甜美、纯净而著称。他使用的揉音幅度更宽,他的音准,特别在高音区非常出色,技巧辉煌而流畅。他写的《吉卜赛之歌》、《卡门幻想曲》很有创造性,技术上难度很大。奥地利人克赖斯勒1887年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他有着潇洒自如的演奏风格,从不炫耀技巧,运弓优雅,乐句处理得十分巧妙,富于节奏的活力。克赖斯勒继承和发展了维尼亚夫斯基的揉音技巧,使他获得了无与伦比的音色变化。他的弓法和指法都很有个性。
在小提琴演奏史上有法比学派这一名称,是因为这两个学派不仅在形成时间上相距不远,而且又都受维奥蒂的影响。比利时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C-Ade贝里奥的老师是维奥蒂的学生,贝里奥也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过。他把帕格尼尼的辉煌技巧和法国的优雅风格结合在一起,从而把古典的法国演奏学派现代化了。贝里奥不是法国学派的直系门徒,他能突破传统,创造一个新的浪漫主义的法比学派。贝里奥的学生H维厄唐对比利时学派有很大影响。他在小提琴演奏史上的巨大贡献是发挥了小提琴在交响乐中的独奏地位。他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约1850)是富有创造性的作品,H柏辽兹称它是一首有着独奏小提琴声部的壮丽的交响曲。E伊萨伊是维厄唐的学生,他演奏热情而充满活力,威严而又优美,富于诗意,他使用更为强烈的揉音。法比学派人才辈出,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除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J蒂博以及现在仍活跃在世界乐坛上的Y梅纽因。
俄罗斯、苏联小提琴学派 L奥尔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近50年的教学,使他成为20世纪初著名的小提琴教授。J海费茨、M埃尔曼、N米尔斯坦、E津巴利斯特等世界第一流小提琴家都出自他的门下。奥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他的《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学法》一书,阐述了他的教学思想和美学观点,例如音乐第一,技术第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音乐等等。奥尔对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不过,早在奥尔之前维厄唐和维尼亚夫斯基等曾长期在俄国教学和演奏,可以说俄罗斯学派是在法比学派的基础上自然地、历史地形成,而不是某个人的创造和建树。海费茨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生,他有着火热的感情,钢铁般的控制力,惊人的技巧和强烈个性。他所使用的快速揉音、表情性的换把滑音、强烈的运弓起奏、比较快速的乐曲处理等,这一切都是他那强烈的音乐个性的自然表露。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成立后,敖得萨音
乐学院的ПС斯托利亚尔斯基、莫斯科音乐学院的АИ扬波利斯基和КГ莫斯特拉斯等继承和发展了奥尔的事业,形成了苏联小提琴学派。斯托利亚尔斯基在1933年创建了苏联的第一所天才儿童音乐学校,成为苏联学派的创建人之一。他主张从童年起就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技术与艺术训练。他的学生Д□奥伊斯特拉赫,是当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把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深刻的理解十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还积极演奏现代音乐。莫斯特拉斯所著的《小提琴的音准问题》、《小提琴演奏者的节奏训练》、《小提琴演奏中的力度问题》都很有价值。他的学生I加拉米安在美国成为著名教师。波利斯基继承和发展了奥尔的教学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和全面发展。极为纯净的声音、精确的音准、高超的技巧、高尚的风格、对乐曲处理的细致而深刻,是这个教学体系的特点。他的侄子И□扬波利斯基是《小提琴指法概论》的作者。扬波利斯基的另一名学
生□И扬凯列维奇,继承和发展了老师的教学原则,善于对学生的才能作透彻的分析,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演奏技巧和个性。中国著名小提琴教师、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林跃基,曾是扬凯烈维奇的学生;林跃基的学生胡坤曾在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需要提及的还有美国著名的小提琴家I斯特恩。他与俄国学派有很深的渊源,又曾受法比学派的影响,他善于采撷众,独创一格,成为当代第一流的演奏家。他曾两次来中国访问,进行演奏和讲学活动,给中国年轻的小提琴家很多教益。
小提琴
violin
擦奏弦鸣乐器。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的、用于现代管弦乐队的弓弦乐器。它在器乐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现代小提琴的出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本身是一门极为精致的工艺技术。它的发音近似人声,适于表现温柔、热烈、轻快、辉煌以至最富于戏剧性的强烈感情。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著名作曲家写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经典作品,小提琴演奏家在这种乐器上发展了精湛的演奏艺术。
形制与构造 小提琴由70个零件组成。其主要构件有琴头、琴身、琴颈、弦轴、琴弦、琴马、腮托、琴弓等。其剖视图及名称见图。
小提琴琴身(共鸣箱)长约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云杉制作,质地较软;背板和侧板用枫木,质地较硬。琴头、琴颈用整条枫木,指板用乌木。小提琴的音质基本上取决于它的木质和相应的结构,取决于木材的振动频率和它对弦振动的反应。优质琴能把发出的每个声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样灵敏地传播出去。
琴弦4根。原均为羊肠制的裸弦,约从18世纪起,低音G弦常包以银丝,使其反应灵敏。现代则将G、D、A3根弦用缠金属丝的羊肠弦或钢丝缠弦,晚近也用尼龙弦。E弦改用钢丝弦,使其在高音区的音色更佳。
小提琴制作成现代这种样式,并非完全从形态美观出发,而是有其音响上和演奏上的需要。小提琴面板和背板有弧度,使其共鸣良好,发音洪亮;琴的腰身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和背板加嵌条,除防止木板开裂外,对琴的音质也起一定作用。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其位置变化对小提琴音色影响明显。面板左下面粘低音梁,既起加固作用,又具音响作用。小提琴表面的油漆如太硬、太软,或漆得不匀,都会有损于音质。当琴弓与琴弦摩擦使琴弦振动时,通过琴马引起面板振动,又通过音柱使背板振动。由于音柱是支在琴马E弦一侧,E弦振动较少,而G弦振动较大,从而使低音梁有更大振动,并造成共鸣箱的振动。能否使琴声得以充分发挥,取决于琴弦及其张力、琴马质量、运弓的压力和速度。要想把琴的各种音质都表达出来,还要加上演奏者的弓法、指法和揉弦等演奏技巧。
制作历史 小提琴最早由何人发明,已无从查考。近代小提琴约在1550年已为人们所熟悉,系由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变而来。通常所说小提琴前身维奥尔,在构造、调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现代小提琴的形成都无决定性影响。人们曾普遍认为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一带是小提琴的诞生地。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 GP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这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长,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属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如N阿马蒂、J斯坦纳,以及被人们认为最杰出的制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尔内里等人。阿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音质好,用来演奏室内乐,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纪后期,GB维奥蒂赞扬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维奥蒂的老师G普尼亚尼与N帕格尼尼喜爱瓜尔内里琴之后,这两位制琴大师的作品才被人们所欣赏,并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里琴具有在大厅中演奏协奏曲时所需要的音响传送力。
18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从意大利转至法国。这个时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断改进,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质。法国制琴家N吕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里为典范,把法国的制琴技术和意大利的制琴技术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法国的F图尔特(1747~1835)约在1785年对琴弓的长度、重量、形状、装置等方面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反映了J海顿、WA莫扎特和 Lvan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运弓方面的更大变化等对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贵族与皇室的衰落,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为适应环境的变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纪末~19世纪初,小提琴琴颈加长变细,并向后倾斜:指板变长;琴马变高,并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银丝。这些变革的目的是为适应更大的张力。琴弦的增长使琴面上的压力增大,于是低音梁变长变厚,音柱也加粗,以此获得更大更有力的声音。1820年前后L施波尔发明了腮托,使左手从完全承担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来。腮托的设置,使左手在换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18世纪末,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法国的米尔库、德国的米滕瓦尔德都是大量生产小提琴的地方。法国的J-B维约姆是 19世纪制琴业的著名人物。
维约姆雇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导下制造小提琴,并以其名为牌号出售。他从世界各地搜集到许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优质琴,把它们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馆。
中国在小提琴制造上,近年享有国际声誉。广州乐器厂陈锦农所制红棉牌小提琴,1980年获美国第4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音质金奖”;北京提琴厂戴宏祥所制小提琴,获1983年于联邦德国卡塞尔市举行的斯波尔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的“音质金奖”。
演奏要点 小提琴属于歌唱性的旋律乐器。因此,如何在小提琴上发出歌唱般的丰满、动听的声音,是小提琴演奏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小提琴的演奏技术来说,有以下各种主要基本功。
运弓 优秀的演奏家能在小提琴上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就运弓而言,取决于运弓的速度、弓在弦上的压力以及弓和弦的接触点这 3种因素的不同结合。小提琴的弓法繁多,就其主要的有以下几种:①分弓:一弓演奏一个音;②连弓:一弓演奏许多音;③顿弓:音与音之间断开;④跳弓:弓毛离开琴弦。这4类弓法是最基本的,在20世纪中期,连顿弓,即在一弓中连续快速演奏许多音与音之间是断开的音,被人视为绝技,所以人们把小提琴演奏艺术称之为“运弓的艺术”。
音准 小提琴演奏者是靠左手手指按弦,缩短弦的振动长度的方法,来改变它的音高的。演奏者能在各种条件下,把手指精确地按到弦的准确位置上,以取得良好的音准,这是通过长年练习的结果,也是合格的演奏者所必备的能力。小提琴家是在人们听觉允许的范围内来确定音准的。因此他们都具有敏锐的调整音准的听觉能力。有时演奏家们有意把某些音拉得稍高或稍低一点,是为了以此达到个人表现的需要。
揉弦 通过左手手指在弦上的颤动,使声音的音高产生有规律的波动,称之为揉弦。揉弦是小提琴演奏中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揉弦分为手指的、手腕的和手臂的。优秀的演奏者不仅要掌握这3种揉弦方法,而且要学会使用不同速度和不同幅度的揉弦,在演奏不同作家,不同作品,不同乐句时,富于变化地运用揉弦。从揉弦的运用,可以使听众明显地辨认出不同演奏家的音乐个性。
把位 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位置,称之为把位。靠近琴头的把位为低把,靠近琴马的为高把。从一个把位换到另一个把位,称为换把。换把位的方法有多种,例如空弦换把,同指换把,不同指以及泛音换把等。换把时产生非音乐需要的滑音,是技巧训练不足的标志。滑音可以使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富于变化,特别是结合换把使用滑音,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演奏手段。
双音与和弦 小提琴可以同时演奏两个音甚至是 3个音,也可以分奏4个音的和弦,这不仅丰富了它的表现力,并可不依赖其他乐器的伴奏进行单独演奏。小提琴的三度、六度、八度以及十度双音音阶,是演奏双音的基础,也是小提琴家必须终身练习的一项基本功。小提琴演奏中的左手颤音、泛音、拨弦等,都是一些高深的技巧。
演奏艺术的发展 16世纪,小提琴开始在意大利出现时,一般用来伴舞、伴唱,或直接演奏歌曲。17世纪初,随着小提琴奏鸣曲的出现,演奏技术也相应发展。C法里纳(约1600~约1640)在1627年的创作中,就采了用双音、震音、颤音及高把位,并模拟猫叫、狗吠、笛、鼓、吉他等声音。一些演奏家与作曲家也竞相仿效;于是模拟杜鹃、夜莺、公鸡等声音的作品,充斥于当时的乐坛。直到17世纪后半叶,意大利作曲家和小提琴家A科雷利才把小提琴艺术引上了正途。
意大利小提琴学派 科雷利是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他确认小提琴本质是一种歌唱性乐器。他所写的奏鸣曲,在快板乐章中摒弃了那些非音乐性的效果,而着力于辉煌、有活力的旋律塑造。他的慢板乐章,富于歌唱性,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富于歌唱性的演奏特点,为意大利学派奠定了基础。A维瓦尔迪是意大利学派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的代表人物。他是采用乐队为小提琴伴奏的首创者。他的这一创举,使协奏曲具有交响性,并增添了戏剧性。G塔尔蒂尼是18世纪欧洲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是意大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根据科雷利作品的主题写了50首变奏曲,使小提琴弓法艺术得到巨大发展。他奠定了由 3个乐章组成的早期小提琴奏鸣曲的曲式。他的代表作《魔鬼的颤音》是18世纪小提琴演奏艺术的高峰。
18世纪中期,小提琴弓还不是现在这种弧度,而是向外拱起,适于演奏巴罗克时期作曲家的作品,更适合演奏JS巴赫的复调小提琴作品。到J海顿、WA莫扎特时,音乐作品的旋律线条具有更大的起伏,音量上要求具有更有力的重音,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也随之而改变,从而产生了1785年法国人图尔特的现代小提琴弓的创制,在运弓上有了发展与提高。被称为现代小提琴演奏之父的GB维奥蒂是巴罗克时期过渡到古典主义时期体现小提琴艺术发展水平的代表人物。他把小提琴的歌唱性乐句和技巧性乐句结合在一起,并充分使用了E弦的音域。维奥蒂的《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1797)至今仍受到许多作曲家们的赞赏。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学派处于衰落时期出现的新的浪漫主义先驱。他的《24首随想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技巧的范本。他所使用的新的旋律技法,大胆的转调,丰富的半音进行,尖锐的和声组合,有特点的节奏音型,多种速度变化,对以后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有很大影响。他的随想曲,被人们誉为“小提琴技巧的百科全书”。帕格尼尼演奏时所使用的许多技巧,如双泛音、连顿弓、抛弓、特殊调弦法、左手拨弦技巧、双音以及复杂的和弦、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远距离大跳等,都是与他同时代的小提琴家们尽力探索的秘诀。
德国小提琴学派 1650年以前,德国小提琴演奏艺术基本上是走意大利人的路。1700年左右,德国作曲家写的小提琴作品使用了比意大利人还要难的技巧,特别是在使用和弦、特殊调弦法,以及某些描写性的演奏效果方面。小提琴已经发展为一种技巧性很高的乐器。JS巴赫的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对演奏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1756年L莫扎特(WA莫扎特之父)写的《小提琴教程》是德国小提琴发展的总结。1831年,德国著名的小提琴家施波尔完成了他的《小提琴教程》。F达维德(1810~1873)在1843年莱比锡音乐学院开办时是小提琴系的负责人,他是一位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上进的教师,在他的努力下,使莱比锡音乐学院成为19世纪中叶的小提琴学习中心。达维德编订过许多古典作品,对丰富曲目作出了贡献。著名的演奏家J约阿希姆的历史功绩,在于把非凡的演奏技巧用来忠实地再现作品的音乐内涵。巴赫的6首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就是由于他的演奏,被现代小提琴家们公认是小提琴复调音乐作品的高峰。他的另一历史功绩是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生,20世纪初优秀的小提琴教育家L奥尔就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约阿希姆的最后一名学生A魏登堡,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时,他逃亡中国,旅居上海,并在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小提琴与室内乐。
法比小提琴学派 1782年维奥蒂第1次来到法国,在他的训练和影响下,法国的P巴约、P罗德和R克鲁采共同创立了法国小提琴学派。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成立,它成为年轻的小提琴家们向往的学府,目前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教学,几乎都采用J-F马扎斯(1782~1849)、克鲁采、罗德、P加维涅等小提琴家的练习曲来训练学生,其中尤以克鲁采的《四十二首练习曲》为公认的优秀之作。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的小提琴演奏学派对世界小提琴演奏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H维尼亚夫斯基、Pde萨拉萨特、F克赖斯勒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波兰小提琴家维尼亚夫斯基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他在继承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上,增加了浪漫派色彩。法国小提琴学派强调声音的华丽,有许多手腕的运弓动作,这给他演奏连顿弓带来了困难,后来他终于发现通过使用整个手臂的动作顺利地掌握这种连顿弓法。1862年维尼亚夫斯基把他的演奏技巧带到了俄国,为以后出现的俄罗斯演奏学派的宽广发展,打下了基础。出生于西班牙的萨拉萨特,是法国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优秀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以音色甜美、纯净而著称。他使用的揉音幅度更宽,他的音准,特别在高音区非常出色,技巧辉煌而流畅。他写的《吉卜赛之歌》、《卡门幻想曲》很有创造性,技术上难度很大。奥地利人克赖斯勒1887年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他有着潇洒自如的演奏风格,从不炫耀技巧,运弓优雅,乐句处理得十分巧妙,富于节奏的活力。克赖斯勒继承和发展了维尼亚夫斯基的揉音技巧,使他获得了无与伦比的音色变化。他的弓法和指法都很有个性。
在小提琴演奏史上有法比学派这一名称,是因为这两个学派不仅在形成时间上相距不远,而且又都受维奥蒂的影响。比利时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C-Ade贝里奥的老师是维奥蒂的学生,贝里奥也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过。他把帕格尼尼的辉煌技巧和法国的优雅风格结合在一起,从而把古典的法国演奏学派现代化了。贝里奥不是法国学派的直系门徒,他能突破传统,创造一个新的浪漫主义的法比学派。贝里奥的学生H维厄唐对比利时学派有很大影响。他在小提琴演奏史上的巨大贡献是发挥了小提琴在交响乐中的独奏地位。他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约1850)是富有创造性的作品,H柏辽兹称它是一首有着独奏小提琴声部的壮丽的交响曲。E伊萨伊是维厄唐的学生,他演奏热情而充满活力,威严而又优美,富于诗意,他使用更为强烈的揉音。法比学派人才辈出,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除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J蒂博以及现在仍活跃在世界乐坛上的Y梅纽因。
俄罗斯、苏联小提琴学派 L奥尔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近50年的教学,使他成为20世纪初著名的小提琴教授。J海费茨、M埃尔曼、N米尔斯坦、E津巴利斯特等世界第一流小提琴家都出自他的门下。奥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他的《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学法》一书,阐述了他的教学思想和美学观点,例如音乐第一,技术第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音乐等等。奥尔对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不过,早在奥尔之前维厄唐和维尼亚夫斯基等曾长期在俄国教学和演奏,可以说俄罗斯学派是在法比学派的基础上自然地、历史地形成,而不是某个人的创造和建树。海费茨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生,他有着火热的感情,钢铁般的控制力,惊人的技巧和强烈个性。他所使用的快速揉音、表情性的换把滑音、强烈的运弓起奏、比较快速的乐曲处理等,这一切都是他那强烈的音乐个性的自然表露。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成立后,敖得萨音
乐学院的ПС斯托利亚尔斯基、莫斯科音乐学院的АИ扬波利斯基和КГ莫斯特拉斯等继承和发展了奥尔的事业,形成了苏联小提琴学派。斯托利亚尔斯基在1933年创建了苏联的第一所天才儿童音乐学校,成为苏联学派的创建人之一。他主张从童年起就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技术与艺术训练。他的学生Д□奥伊斯特拉赫,是当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把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深刻的理解十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还积极演奏现代音乐。莫斯特拉斯所著的《小提琴的音准问题》、《小提琴演奏者的节奏训练》、《小提琴演奏中的力度问题》都很有价值。他的学生I加拉米安在美国成为著名教师。波利斯基继承和发展了奥尔的教学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和全面发展。极为纯净的声音、精确的音准、高超的技巧、高尚的风格、对乐曲处理的细致而深刻,是这个教学体系的特点。他的侄子И□扬波利斯基是《小提琴指法概论》的作者。扬波利斯基的另一名学
生□И扬凯列维奇,继承和发展了老师的教学原则,善于对学生的才能作透彻的分析,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演奏技巧和个性。中国著名小提琴教师、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林跃基,曾是扬凯烈维奇的学生;林跃基的学生胡坤曾在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需要提及的还有美国著名的小提琴家I斯特恩。他与俄国学派有很深的渊源,又曾受法比学派的影响,他善于采撷众,独创一格,成为当代第一流的演奏家。他曾两次来中国访问,进行演奏和讲学活动,给中国年轻的小提琴家很多教益。
擦奏弦鸣乐器。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的、用于现代管弦乐队的弓弦乐器。它在器乐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现代小提琴的出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本身是一门极为精致的工艺技术。它的发音近似人声,适于表现温柔、热烈、轻快、辉煌以至最富于戏剧性的强烈感情。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著名作曲家写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经典作品,小提琴演奏家在这种乐器上发展了精湛的演奏艺术。
形制与构造 小提琴由70个零件组成。其主要构件有琴头、琴身、琴颈、弦轴、琴弦、琴马、腮托、琴弓等。其剖视图及名称见图。
小提琴琴身(共鸣箱)长约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云杉制作,质地较软;背板和侧板用枫木,质地较硬。琴头、琴颈用整条枫木,指板用乌木。小提琴的音质基本上取决于它的木质和相应的结构,取决于木材的振动频率和它对弦振动的反应。优质琴能把发出的每个声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样灵敏地传播出去。
琴弦4根。原均为羊肠制的裸弦,约从18世纪起,低音G弦常包以银丝,使其反应灵敏。现代则将G、D、A3根弦用缠金属丝的羊肠弦或钢丝缠弦,晚近也用尼龙弦。E弦改用钢丝弦,使其在高音区的音色更佳。
小提琴制作成现代这种样式,并非完全从形态美观出发,而是有其音响上和演奏上的需要。小提琴面板和背板有弧度,使其共鸣良好,发音洪亮;琴的腰身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和背板加嵌条,除防止木板开裂外,对琴的音质也起一定作用。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其位置变化对小提琴音色影响明显。面板左下面粘低音梁,既起加固作用,又具音响作用。小提琴表面的油漆如太硬、太软,或漆得不匀,都会有损于音质。当琴弓与琴弦摩擦使琴弦振动时,通过琴马引起面板振动,又通过音柱使背板振动。由于音柱是支在琴马E弦一侧,E弦振动较少,而G弦振动较大,从而使低音梁有更大振动,并造成共鸣箱的振动。能否使琴声得以充分发挥,取决于琴弦及其张力、琴马质量、运弓的压力和速度。要想把琴的各种音质都表达出来,还要加上演奏者的弓法、指法和揉弦等演奏技巧。
制作历史 小提琴最早由何人发明,已无从查考。近代小提琴约在1550年已为人们所熟悉,系由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变而来。通常所说小提琴前身维奥尔,在构造、调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现代小提琴的形成都无决定性影响。人们曾普遍认为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一带是小提琴的诞生地。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 GP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这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长,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属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如N阿马蒂、J斯坦纳,以及被人们认为最杰出的制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尔内里等人。阿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音质好,用来演奏室内乐,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纪后期,GB维奥蒂赞扬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维奥蒂的老师G普尼亚尼与N帕格尼尼喜爱瓜尔内里琴之后,这两位制琴大师的作品才被人们所欣赏,并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里琴具有在大厅中演奏协奏曲时所需要的音响传送力。
18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从意大利转至法国。这个时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断改进,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质。法国制琴家N吕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里为典范,把法国的制琴技术和意大利的制琴技术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法国的F图尔特(1747~1835)约在1785年对琴弓的长度、重量、形状、装置等方面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反映了J海顿、WA莫扎特和 Lvan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运弓方面的更大变化等对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贵族与皇室的衰落,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为适应环境的变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纪末~19世纪初,小提琴琴颈加长变细,并向后倾斜:指板变长;琴马变高,并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银丝。这些变革的目的是为适应更大的张力。琴弦的增长使琴面上的压力增大,于是低音梁变长变厚,音柱也加粗,以此获得更大更有力的声音。1820年前后L施波尔发明了腮托,使左手从完全承担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来。腮托的设置,使左手在换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18世纪末,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法国的米尔库、德国的米滕瓦尔德都是大量生产小提琴的地方。法国的J-B维约姆是 19世纪制琴业的著名人物。
维约姆雇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导下制造小提琴,并以其名为牌号出售。他从世界各地搜集到许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优质琴,把它们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馆。
中国在小提琴制造上,近年享有国际声誉。广州乐器厂陈锦农所制红棉牌小提琴,1980年获美国第4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音质金奖”;北京提琴厂戴宏祥所制小提琴,获1983年于联邦德国卡塞尔市举行的斯波尔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的“音质金奖”。
演奏要点 小提琴属于歌唱性的旋律乐器。因此,如何在小提琴上发出歌唱般的丰满、动听的声音,是小提琴演奏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小提琴的演奏技术来说,有以下各种主要基本功。
运弓 优秀的演奏家能在小提琴上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就运弓而言,取决于运弓的速度、弓在弦上的压力以及弓和弦的接触点这 3种因素的不同结合。小提琴的弓法繁多,就其主要的有以下几种:①分弓:一弓演奏一个音;②连弓:一弓演奏许多音;③顿弓:音与音之间断开;④跳弓:弓毛离开琴弦。这4类弓法是最基本的,在20世纪中期,连顿弓,即在一弓中连续快速演奏许多音与音之间是断开的音,被人视为绝技,所以人们把小提琴演奏艺术称之为“运弓的艺术”。
音准 小提琴演奏者是靠左手手指按弦,缩短弦的振动长度的方法,来改变它的音高的。演奏者能在各种条件下,把手指精确地按到弦的准确位置上,以取得良好的音准,这是通过长年练习的结果,也是合格的演奏者所必备的能力。小提琴家是在人们听觉允许的范围内来确定音准的。因此他们都具有敏锐的调整音准的听觉能力。有时演奏家们有意把某些音拉得稍高或稍低一点,是为了以此达到个人表现的需要。
揉弦 通过左手手指在弦上的颤动,使声音的音高产生有规律的波动,称之为揉弦。揉弦是小提琴演奏中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揉弦分为手指的、手腕的和手臂的。优秀的演奏者不仅要掌握这3种揉弦方法,而且要学会使用不同速度和不同幅度的揉弦,在演奏不同作家,不同作品,不同乐句时,富于变化地运用揉弦。从揉弦的运用,可以使听众明显地辨认出不同演奏家的音乐个性。
把位 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位置,称之为把位。靠近琴头的把位为低把,靠近琴马的为高把。从一个把位换到另一个把位,称为换把。换把位的方法有多种,例如空弦换把,同指换把,不同指以及泛音换把等。换把时产生非音乐需要的滑音,是技巧训练不足的标志。滑音可以使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富于变化,特别是结合换把使用滑音,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演奏手段。
双音与和弦 小提琴可以同时演奏两个音甚至是 3个音,也可以分奏4个音的和弦,这不仅丰富了它的表现力,并可不依赖其他乐器的伴奏进行单独演奏。小提琴的三度、六度、八度以及十度双音音阶,是演奏双音的基础,也是小提琴家必须终身练习的一项基本功。小提琴演奏中的左手颤音、泛音、拨弦等,都是一些高深的技巧。
演奏艺术的发展 16世纪,小提琴开始在意大利出现时,一般用来伴舞、伴唱,或直接演奏歌曲。17世纪初,随着小提琴奏鸣曲的出现,演奏技术也相应发展。C法里纳(约1600~约1640)在1627年的创作中,就采了用双音、震音、颤音及高把位,并模拟猫叫、狗吠、笛、鼓、吉他等声音。一些演奏家与作曲家也竞相仿效;于是模拟杜鹃、夜莺、公鸡等声音的作品,充斥于当时的乐坛。直到17世纪后半叶,意大利作曲家和小提琴家A科雷利才把小提琴艺术引上了正途。
意大利小提琴学派 科雷利是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他确认小提琴本质是一种歌唱性乐器。他所写的奏鸣曲,在快板乐章中摒弃了那些非音乐性的效果,而着力于辉煌、有活力的旋律塑造。他的慢板乐章,富于歌唱性,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富于歌唱性的演奏特点,为意大利学派奠定了基础。A维瓦尔迪是意大利学派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的代表人物。他是采用乐队为小提琴伴奏的首创者。他的这一创举,使协奏曲具有交响性,并增添了戏剧性。G塔尔蒂尼是18世纪欧洲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是意大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根据科雷利作品的主题写了50首变奏曲,使小提琴弓法艺术得到巨大发展。他奠定了由 3个乐章组成的早期小提琴奏鸣曲的曲式。他的代表作《魔鬼的颤音》是18世纪小提琴演奏艺术的高峰。
18世纪中期,小提琴弓还不是现在这种弧度,而是向外拱起,适于演奏巴罗克时期作曲家的作品,更适合演奏JS巴赫的复调小提琴作品。到J海顿、WA莫扎特时,音乐作品的旋律线条具有更大的起伏,音量上要求具有更有力的重音,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也随之而改变,从而产生了1785年法国人图尔特的现代小提琴弓的创制,在运弓上有了发展与提高。被称为现代小提琴演奏之父的GB维奥蒂是巴罗克时期过渡到古典主义时期体现小提琴艺术发展水平的代表人物。他把小提琴的歌唱性乐句和技巧性乐句结合在一起,并充分使用了E弦的音域。维奥蒂的《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1797)至今仍受到许多作曲家们的赞赏。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学派处于衰落时期出现的新的浪漫主义先驱。他的《24首随想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技巧的范本。他所使用的新的旋律技法,大胆的转调,丰富的半音进行,尖锐的和声组合,有特点的节奏音型,多种速度变化,对以后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有很大影响。他的随想曲,被人们誉为“小提琴技巧的百科全书”。帕格尼尼演奏时所使用的许多技巧,如双泛音、连顿弓、抛弓、特殊调弦法、左手拨弦技巧、双音以及复杂的和弦、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远距离大跳等,都是与他同时代的小提琴家们尽力探索的秘诀。
德国小提琴学派 1650年以前,德国小提琴演奏艺术基本上是走意大利人的路。1700年左右,德国作曲家写的小提琴作品使用了比意大利人还要难的技巧,特别是在使用和弦、特殊调弦法,以及某些描写性的演奏效果方面。小提琴已经发展为一种技巧性很高的乐器。JS巴赫的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对演奏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1756年L莫扎特(WA莫扎特之父)写的《小提琴教程》是德国小提琴发展的总结。1831年,德国著名的小提琴家施波尔完成了他的《小提琴教程》。F达维德(1810~1873)在1843年莱比锡音乐学院开办时是小提琴系的负责人,他是一位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上进的教师,在他的努力下,使莱比锡音乐学院成为19世纪中叶的小提琴学习中心。达维德编订过许多古典作品,对丰富曲目作出了贡献。著名的演奏家J约阿希姆的历史功绩,在于把非凡的演奏技巧用来忠实地再现作品的音乐内涵。巴赫的6首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就是由于他的演奏,被现代小提琴家们公认是小提琴复调音乐作品的高峰。他的另一历史功绩是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生,20世纪初优秀的小提琴教育家L奥尔就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约阿希姆的最后一名学生A魏登堡,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时,他逃亡中国,旅居上海,并在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小提琴与室内乐。
法比小提琴学派 1782年维奥蒂第1次来到法国,在他的训练和影响下,法国的P巴约、P罗德和R克鲁采共同创立了法国小提琴学派。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成立,它成为年轻的小提琴家们向往的学府,目前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教学,几乎都采用J-F马扎斯(1782~1849)、克鲁采、罗德、P加维涅等小提琴家的练习曲来训练学生,其中尤以克鲁采的《四十二首练习曲》为公认的优秀之作。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的小提琴演奏学派对世界小提琴演奏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H维尼亚夫斯基、Pde萨拉萨特、F克赖斯勒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波兰小提琴家维尼亚夫斯基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他在继承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上,增加了浪漫派色彩。法国小提琴学派强调声音的华丽,有许多手腕的运弓动作,这给他演奏连顿弓带来了困难,后来他终于发现通过使用整个手臂的动作顺利地掌握这种连顿弓法。1862年维尼亚夫斯基把他的演奏技巧带到了俄国,为以后出现的俄罗斯演奏学派的宽广发展,打下了基础。出生于西班牙的萨拉萨特,是法国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优秀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以音色甜美、纯净而著称。他使用的揉音幅度更宽,他的音准,特别在高音区非常出色,技巧辉煌而流畅。他写的《吉卜赛之歌》、《卡门幻想曲》很有创造性,技术上难度很大。奥地利人克赖斯勒1887年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他有着潇洒自如的演奏风格,从不炫耀技巧,运弓优雅,乐句处理得十分巧妙,富于节奏的活力。克赖斯勒继承和发展了维尼亚夫斯基的揉音技巧,使他获得了无与伦比的音色变化。他的弓法和指法都很有个性。
在小提琴演奏史上有法比学派这一名称,是因为这两个学派不仅在形成时间上相距不远,而且又都受维奥蒂的影响。比利时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C-Ade贝里奥的老师是维奥蒂的学生,贝里奥也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过。他把帕格尼尼的辉煌技巧和法国的优雅风格结合在一起,从而把古典的法国演奏学派现代化了。贝里奥不是法国学派的直系门徒,他能突破传统,创造一个新的浪漫主义的法比学派。贝里奥的学生H维厄唐对比利时学派有很大影响。他在小提琴演奏史上的巨大贡献是发挥了小提琴在交响乐中的独奏地位。他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约1850)是富有创造性的作品,H柏辽兹称它是一首有着独奏小提琴声部的壮丽的交响曲。E伊萨伊是维厄唐的学生,他演奏热情而充满活力,威严而又优美,富于诗意,他使用更为强烈的揉音。法比学派人才辈出,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除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J蒂博以及现在仍活跃在世界乐坛上的Y梅纽因。
俄罗斯、苏联小提琴学派 L奥尔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近50年的教学,使他成为20世纪初著名的小提琴教授。J海费茨、M埃尔曼、N米尔斯坦、E津巴利斯特等世界第一流小提琴家都出自他的门下。奥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他的《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学法》一书,阐述了他的教学思想和美学观点,例如音乐第一,技术第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音乐等等。奥尔对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不过,早在奥尔之前维厄唐和维尼亚夫斯基等曾长期在俄国教学和演奏,可以说俄罗斯学派是在法比学派的基础上自然地、历史地形成,而不是某个人的创造和建树。海费茨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生,他有着火热的感情,钢铁般的控制力,惊人的技巧和强烈个性。他所使用的快速揉音、表情性的换把滑音、强烈的运弓起奏、比较快速的乐曲处理等,这一切都是他那强烈的音乐个性的自然表露。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成立后,敖得萨音
乐学院的ПС斯托利亚尔斯基、莫斯科音乐学院的АИ扬波利斯基和КГ莫斯特拉斯等继承和发展了奥尔的事业,形成了苏联小提琴学派。斯托利亚尔斯基在1933年创建了苏联的第一所天才儿童音乐学校,成为苏联学派的创建人之一。他主张从童年起就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技术与艺术训练。他的学生Д□奥伊斯特拉赫,是当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把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深刻的理解十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还积极演奏现代音乐。莫斯特拉斯所著的《小提琴的音准问题》、《小提琴演奏者的节奏训练》、《小提琴演奏中的力度问题》都很有价值。他的学生I加拉米安在美国成为著名教师。波利斯基继承和发展了奥尔的教学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和全面发展。极为纯净的声音、精确的音准、高超的技巧、高尚的风格、对乐曲处理的细致而深刻,是这个教学体系的特点。他的侄子И□扬波利斯基是《小提琴指法概论》的作者。扬波利斯基的另一名学
生□И扬凯列维奇,继承和发展了老师的教学原则,善于对学生的才能作透彻的分析,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演奏技巧和个性。中国著名小提琴教师、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林跃基,曾是扬凯烈维奇的学生;林跃基的学生胡坤曾在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需要提及的还有美国著名的小提琴家I斯特恩。他与俄国学派有很深的渊源,又曾受法比学派的影响,他善于采撷众,独创一格,成为当代第一流的演奏家。他曾两次来中国访问,进行演奏和讲学活动,给中国年轻的小提琴家很多教益
大提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是一种叫作“低音维奥尔琴”或“膝间维奥尔琴”(Viola de 大提琴
gamba)的15世纪的乐器演变而来。维奥尔琴的体积不像大提琴那么大,弧形也不那么明显,但演奏时可以夹在两膝之间,像大提琴那样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意大利语中被拼作Violoncello,后来逐渐简写为Cello。 大提琴以其热烈而丰富的音色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适合扮演各种角色: 有时加入低音阵营,在低声部发出沉重的叹息;有时则以中间两根弦起到节奏中坚的作用。 大提琴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作曲家赋予其表现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个大提琴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足以令交响乐队中的任何其他乐器都相形见绌。
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这个啊。如果不对我在给你找。望采纳啊。谢谢
法国音乐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最早居住在法国本土上的克尔特、高卢等部族的民间音乐。公元前58~前51年,罗马人征服了高卢人,形成高卢-罗马文化。纪元后最初几百年,法兰克人占领高卢,哥特人侵入法国西南部,勃艮第人侵入东南部,都带来各自的文化。上述这些部族的音乐,成为法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
关于法国民间音乐的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 9世纪的文献。其中描述了古代的叙事乐、数字游戏歌,以及笛、风袋管、拨浪鼓和号角等乐器的使用,当时音乐在人民生活和宗教仪式中占重要地位。
法国民歌大部分都是单声部的,多为独唱曲,也有对唱曲。布列塔尼半岛流行一种由两个歌手轮流应答式的对唱,在每一段歌词的末尾为重唱。多声部歌曲主要流行在南方巴斯克和科西嘉地区。法国民歌的特点是注重歌词的吟诵,有些古老的曲调是将言语音调初步加工成咏叙调。典型的节拍是拍,有时与拍、拍结合,也有的歌曲是拍领唱和拍叠歌连在一起。古老的民歌大都从主音到五度音的曲调进行开始。有些地区的舞蹈音乐已经成为流行各地的著名舞曲,如布列塔尼的加沃特舞曲,普罗旺斯的法朗多尔舞曲等。法国民间音乐的调式主要是大调、自然小调,古自然调式和交替调式也很普遍。
中世纪的音乐 法国的专业音乐可以追溯到公元 5世纪的宗教音乐。直到8世纪上半叶,高卢人都是用高卢圣咏作为礼拜仪式用的音乐,其中含有多神教的和世俗的因素。到 8世纪末,由于加洛林王朝采用罗马教会典礼,格列高利圣咏排挤了高卢圣咏而居统治地位。利摩日、梅斯、鲁昂等地修道院成立圣歌学校推广格列高利圣咏。诺曼底、利莫赞等地有了符号记谱法,并有专门从事音乐研究的理论家。9 世纪查理曼大帝国崩溃和教廷衰退时期,宗教音乐中产生了新的音乐形式,鲁昂的瑞米耶日修道院和圣加尔修道院的僧侣创造了“西昆斯”(散文诗花腔歌调)和“特罗普”(填词花腔歌调)。这是世俗音乐对宗教音乐的渗透。利摩日城的圣马夏尔修道院的复调音乐活动,形成了欧洲音乐史上最初的乐派。自此至15世纪末,法国成为高度发达的复调宗教音乐中心。从11世纪起,世俗音乐有了很大发展,在流浪艺人、民间歌手中普遍流传的是抒情独唱歌曲“埃斯坦皮耶”和舞蹈歌曲“巴拉德”。12、13世纪,法国南方和北方的吟唱诗人成为单声部抒情歌曲的主要创作者。他们之中一类是出身于贵族的业余音乐爱好者,一类是出身于平民的专业作曲者。贵族出身的吟唱诗人由流浪艺人为他伴奏,平民出身的吟唱诗人把手艺匠、市民的特点带到这种艺术中来,所以它不仅仅是骑士的艺术。吟唱诗人演唱的多为爱情的、世态风俗的、十字军东征的内容。体裁有田园歌、晨歌、史诗歌、对唱游戏歌、埃斯坦皮耶等。北方的吟唱诗人以阿拉斯城为中心,它的代表作曲家亚当德拉阿尔(约1250~约1306)创作了带有音乐的戏剧作品《罗班和马里翁》。 12世纪后半叶到13世纪,教会多声部音乐活动的中心从利摩日转到巴黎,出现了以莱奥南和佩罗坦为代表的巴黎圣母院乐派。这时的体裁除给格列高利圣咏曲调加上新曲调一直到 4个声部的奥加农以外,还有在圣咏曲调上加不同歌词的新曲调的经文歌以及所有声部的曲调都是作曲家新创作的“孔杜克图斯”等新体裁的出现,完成了所谓“古艺术”的发展阶段。 14世纪是所谓“新艺术”时期。法国是“新艺术”的发祥地,它已经表现出人们开始摆脱中世纪教规束缚,文艺复兴初期的世界观和美学观,音乐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了(见彩图[法国14世纪的音乐狂欢节(绘画)])。这个时期的经文歌的最大特征是采用了等节奏型,即固定歌调和其他声部用同一节奏型反复,大大加强了乐曲结构的统一性。维特里在他的理论名著《新艺术》(约1320)中探讨了有量记谱法以及节拍等问题,他称这种新型音乐为“新艺术”。“新艺术”的大师为马绍,他从事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两方面的创作。他所作的巴拉德、回旋歌多为两三件乐器伴奏的独唱曲,他所作的4声部弥撒曲《圣母弥撒曲》,是最早由一位作曲家独立完成的大型复调音乐。 15世纪,勃艮第公国的政治、经济力量迅速上升,文化繁荣,勃艮第乐派跃居欧洲复调音乐发展的前列。这个乐派的代表人物是G迪费和G班舒瓦,这个乐派主要从事复调音乐风格的探索和实验,因而大型复调音乐体裁得到发展。这个时期标志着从“新艺术”向文艺复兴风格的过渡。编辑本段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 16世纪,在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法国音乐得到繁荣发展。代表法国人文主义精神的音乐体裁是世俗的歌谣曲。歌谣曲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爱好,确立了法国音乐的民族性,有意识地不再模仿后期尼德兰乐派的繁琐的复调技法,向主调音乐演变,并恢复了法国式的简洁流畅和描绘性。它的代表人物是C雅内坎。他的著名作品有《马里昂战役》、《狩猎》、《鸟之歌》、《巴黎的喧哗声》等。歌谣曲流行全欧,后来意大利以它改编的器乐曲称作“法国坎佐纳”,是巴罗克时代飞跃发展的器乐的萌芽。这时的主要乐器是琉特、六弦维奥尔琴等,当时小提琴还是纯民间乐器,它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渐成为主要乐器,这过程反映了平民文化与贵族文化的尖锐斗争。 17~18世纪上半叶,法国史学家称为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史上称为巴罗克风格时期,此时盛行代表法国宫廷审美趣味的洛可可风格。在路易王朝的君主专制下,宫廷音乐兴盛起来。同时,由于与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数次联姻,也带来强大的意大利影响。1659年,上演了R康贝尔(约1627~1677)的宫廷歌剧──田园剧《伊西》。1671年他的5幕田园剧《波莫娜》,在第1座法国宫廷歌剧院的开幕式上演出佛罗伦萨人J-B吕利是法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人。他的歌剧《阿尔米达》、《忒修斯》取材于古希腊的神话和历史英雄故事,具有抒情悲剧的特色。有许多舞蹈与合唱场面,戏剧性的独白──朗诵调吸收了法国古典悲剧的朗诵特点,从而表现出法语诗歌的韵律。吕利还设计了由慢、快、慢 3部分组成的“法国序曲”形式,对欧洲器乐发展有很大影响。吕利以后,法国歌剧向娱乐方向发展,抒情悲剧变成了嬉游演出。 18世纪中叶,J-P拉莫的田园诗般的牧歌式风格的歌剧问世。他的歌剧显然是受到当时流行的洛可可风格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是《妩媚的异乡》、《卡斯托耳和波吕丢刻斯》。拉莫还创立了关于和弦、和弦转位、基本和声功能的学说。他和F库普兰是法国哈普西科德学派的完成者,这个学派的风格以优美、典雅、运用民间舞曲素材、描绘日常生活情景、富于装饰音而著称。他们创造了舞曲性组曲和标题小品,并预示了近代钢琴的织体手法。编辑本段启蒙运动影响下的法国歌剧 18世纪中叶,意大利趣歌剧传入法国,在音乐界引起激烈争论,史称“丑角论战”。实际上它是以百科全书派为代表的平民知识界与贵族艺术代表之间、平民美学观点与贵族美学观点之间的斗争,结果产生了法国歌剧的新体裁。它的第1部作品就是 J-J卢梭的《乡村卜者》。剧中主人公不再是神话传说中的英雄而是平民百姓,以对白代替朗诵调。1702年巴黎建立意大利喜歌剧院,经常上演法国喜歌剧。 从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一直到H柏辽兹以前,法国民族音乐处于衰落时期,在法国乐坛上起主导作用的都是外国作曲家,如CW格鲁克、L凯鲁比尼、G斯蓬蒂尼、G罗西尼、G迈耶贝尔等,他们长期居住在法国,许多作品都在法国创作和上演。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以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为基础的,特别是他在巴黎时期创作的歌剧《伊菲格涅亚在陶罗人里》,它的抒情场面和世态风俗的场面,显然是借鉴了法国的歌剧传统。他的歌剧也影响了法国歌剧创作。 法国大革命前夕,出现了一种严肃喜歌剧。它宣扬人的高贵与卑贱不取决于它的出身,而取决于个人的品质,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拯救歌剧”作了准备。它的代表作曲家是比利时人A-E-M格雷特里。他善于运用交响性的描绘手法,采用了后来称为主导动机的手法。他的著名作品是《狮心王理查》。编辑本段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专政时期 法国大革命使音乐的社会性起了根本变化。为帝王宫廷和贵族沙龙所垄断的音乐,现在走向街头广场,出现了革命群众庆祝活动的露天演出。这时最流行的革命歌曲有:《就这么办》、《卡马尼奥拉》,这两首都是民间曲调填词歌曲。C-J鲁热德利尔的《马赛曲》,其旋律充满号角和呐喊声的音调,具有鼓舞性和号召性,节奏铿锵有力,充满英雄气概。这时的合唱和康塔塔为欢庆胜利、哀悼烈士、颂赞共和的革命活动服务;歌剧多为人民起义的、革命的题材所占领,并出现了“拯救歌剧”,其代表作有J-F勒絮尔的《山洞》,凯鲁比尼的《洛多伊丝卡》和《两天》等。法国大革命时期音乐的群众性、社会性和伦理性,给后来的音乐艺术以巨大影响。编辑本段拿破仑专政时期 1797~1814,法国音乐处于停滞状态。表面上慷慨激昂、富丽堂皇,实质上装腔作势、华而不实的所谓“帝国风格”的作品充斥歌剧舞台。只有斯蓬蒂尼的《贞洁的修女》能够保持格鲁克歌剧的传统。他运用音乐的交响发展手法,着重刻划人物的激情和戏剧矛盾的冲突,为法国大歌剧,尤其是迈耶贝尔的创作开辟了道路,对柏辽兹的创作也有所影响。编辑本段浪漫主义时期 19世纪10~20年代法国喜歌剧开始浪漫主义化。它的代表作曲家之一是FA布瓦尔迪厄。他的喜歌剧《白衣姑娘》的主人公接近当时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他运用了富于色彩的管弦乐手法(如采用了竖琴),在旋律上使用了苏格兰的音乐语言,从而使这部歌剧面目一新。19世纪30~40年代,在DFE奥贝尔、A亚当、EL阿莱维等人的喜歌剧中加强了抒情因素,运用了民歌素材。奥贝尔的喜歌剧《弗拉迪亚沃洛》、《黑斗篷》、《青铜马》等,犀利机智,充满了法国式的俏皮。他的大歌剧《波蒂奇的哑女》是以1697年那不勒斯人民起义为题材,配合了当时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它在布鲁塞尔的首演(1830),激发了比利时人反抗荷兰人的起义。 19世纪30年代,法国音乐进入繁荣期在歌剧创作方面有阿莱维的大歌剧《犹太女郎》,亚当的舞剧《吉赛尔》,以及创立了法国浪漫主义歌剧艺术的迈耶贝尔,他的代表作有《恶魔罗贝尔》、《胡格诺派教徒》、《非洲女郎》等。在器乐方面,作曲家H柏辽兹对法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创立了标题交响曲。柏辽兹的交响音乐的特点表现在突出其舞台效果和标题性;他发展了拉莫、格鲁克、勒絮尔、斯蓬蒂尼在序曲方面的成就,并把维吉尔、莎士比亚、拜伦、歌德等古典文学大师笔下的人物形象带到音乐中来,恢复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群众性、民主性的艺术传统。柏辽兹是配器领域的革新家,他使管弦乐队具有了现代的编制和表现力,著有《配器法》。 30~40年代的巴黎是欧洲音乐文化的一个中心,许多国家的音乐家如FF肖邦、N帕格尼尼、G罗西尼、F李斯特等都被吸引到这里来。法国小提琴学派从19世纪初起,对欧洲发挥了影响。它的鼻祖是J-M勒克莱尔。后来意大利小提琴家GB维奥蒂从1782年起在巴黎住了10年,他与他的弟子P罗德、R克鲁采和P巴约的演奏形成了法国小提琴学派的风格。40年代末,法国歌剧受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抒情歌剧。其中浪漫曲、谣唱曲、叙事曲、咏叙调等比较生活化和室内性的形式代替了大歌剧的庞大结构,合唱与重唱得到发展抒情歌剧的题材多取自文学名著,如C古诺的《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A托马的《迷娘》和《哈姆雷特》,J马斯内的《维特》等。这些作品大都把爱情主题提到首位,而未能充分展示出原著的社会的和哲学的意义。有些则取材于东方,如G比才的《采珠人》,L德利布的《拉克美》等。 法国抒情歌剧的现实主义手法,在比才的歌剧《卡门》中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可说是19世纪法国歌剧艺术的顶峰。它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逼真而生动,戏剧结构严整紧凑;世态风俗场面的音乐色彩丰富。但是比才的现实主义成就在以后的法国歌剧中没有得到发展。由于意大利真实主义思潮的影响,使法国歌剧创作出现了自然主义的倾向。 芭蕾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在法国盛行,那时的最高成就是亚当的《吉赛尔》。到70年代,德利布把完整的戏剧结构和广阔的交响气势带到芭蕾中来,他的代表作是《葛蓓莉亚》和《希尔薇亚》。 50年代末出现了新的音乐戏剧体裁──轻歌剧。J奥芬巴赫的轻歌剧题材多样,但中心主题都是描绘当代风尚,针砭当时的资产阶级道德,同时却又纵容了当时的轻佻低级的趣味。奥芬巴赫的抒情风格在他最后一部创作──歌剧《霍夫曼的故事》中得到充分发挥。编辑本段巴黎公社和民族乐派 巴黎公社时期法国文化生活曾发生了重大转变。公社提出“艺术面向群众”的口号,号召艺术家们到群众中去。FS达尼埃尔成为当时杰出的音乐活动家。他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期间,曾拟定了一个教育改革方案,但由于公社失败,他被枪杀而未能实施。1888年,在里尔的一个工人节日上,第 1次唱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战歌《国际歌》,歌词作者为诗人鲍狄埃,作曲者为法国工人作曲家P狄盖特。这首歌曲已经被全世界革命人民看作是国际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宣言。 普法战争以后,法国加强了复兴民族音乐传统的运动,促进了器乐的发展。1871年成立了民族音乐协会,它的组织者之一是C圣-桑斯他的器乐作品力求和谐严谨,艺术趣味纯正,风格典雅优美,但有时流于只求形式完美而忽略了内容的深刻性。从1886年起任民族音乐协会会长的是F普朗克。他力求把法国浪漫主义音乐和古典主义结合起来。他的作品充满了悲壮崇高的情感,独居自省和欣喜若狂的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并用半音和声和七和弦、九和弦形成浓重强烈的色彩。这一时期的器乐作曲家还有E拉洛、E肖松、E夏布里埃以及有“法国舒曼”之称的G福雷等等。编辑本段20世纪的音乐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C德彪西受到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戏剧的影响,在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东方音乐的因素,创造出崭新的风格,使音乐的表现力大大丰富,他的创作倾向于描绘性,缺乏更深刻的思想性。德彪西在和声、调性、题材和配器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对现代主义音乐有重大影响。印象派的另一位大师M拉韦尔,他和德彪西具有同样敏锐的色彩感和细腻的审美趣味。但德彪西是任凭想象力的自由驰骋,而拉韦尔更注重形式的严谨,喜好运用民间音乐素材,尤其是西班牙的旋律和节奏。这一时期对法国音乐有所贡献的还有P迪卡斯、福雷、C科什兰、V丹第、A鲁塞尔等。 20世纪初,法国音乐界异军突起,E萨蒂举起反对印象主义的旗帜,他的代表作是舞剧《炫技表演》。在萨蒂的影响下,被称为“六人团”的D米约、A奥涅格、普朗克、G奥里克、L迪雷、G塔耶费尔(1892~1983),他们在创作上和思想上并没有统一的原则,只是在反对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共同立场上联合在一起。其中最多产的是米约,他醉心于各种手法的创新,一直到运用多调性的写法。奥涅格是瑞士人,他的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使他名震全欧,他的最有价值的作品是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和交响乐作品。年纪最大的迪雷是法国***员,作有大提琴协奏幻想曲、弦乐四重奏曲等,他根据毛泽东的诗词谱写了由男高音、合唱与乐队的《长征》。奥里克是萨蒂的继承人,他头脑敏锐,天性幽默,音乐写得俏皮而富于独创性。普朗克的创作把古典的明晰和泼辣的讽刺结合在一起,晚年转为严肃的新风格,表现在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和弦乐定音鼓协奏曲中。塔耶费尔是位女作曲家和钢琴家,作有钢琴协奏曲、钢琴叙事曲等。 1936年法国出现了一个新的青年作曲家团体“青年法兰西”,参加的作曲家是O梅西昂、A若利韦等。他们公开声明拥护唯灵论,用现代的音乐技术宣扬天主教教义。梅西昂是现代西方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钻研印度音乐,研究鸟的歌唱,又深受19世纪C-A弗朗克作品的薰陶,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若利韦探求西方音乐与非洲、波里尼西亚、远东音乐的综合。他为电子乐器“马特诺电琴”和管弦乐队写的协奏曲,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A勋伯格和Avon韦贝恩的学生R莱博维兹以自己的创作和理论著作宣扬十二音技法。他的学生P布莱兹从韦贝恩的创作原则进一步演绎成整体序列的创作方法。
现在先了解一些关于小提琴的知识再打基础
就例如以下的资料,要先了解这些哦!
小提琴(violin)是一种擦奏弦鸣乐器。它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是现代管弦乐队弦乐组中最主要的乐器。它在器乐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现代小提琴的出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本身是一门极为精致的工艺技术。它的发音近似人声,适于表现温柔、热烈、轻快、辉煌以至最富于戏剧性的强烈感情。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著名作曲家写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经典作品,小提琴演奏家在这种乐器上发展了精湛的演奏艺术。
形状与构造
小提琴由70个零件组成。其主要构件有琴头、琴身、琴颈、弦轴、琴弦、琴马、腮托、琴弓等。
小提琴琴身(共鸣箱)长约355厘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侧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云杉制作,质地较软;背板和侧板用枫木,质地较硬。琴头、琴颈用整条枫木,指板用乌木。小提琴的音质基本上取决于它的木质和相应的结构,取决于木材的振动频率和它对弦振动的反应。优质琴能把发出的每个声音的基音和泛音都同样灵敏地传播出去。
琴弦4根。原均为羊肠制的裸弦,约从18世纪起,低音G弦常包以银丝,使其反应灵敏。现代则将G、D、A3根弦用缠金属丝的羊肠弦或钢丝缠弦,晚近也用尼龙弦。E弦改用钢丝弦,使其在高音区的音色更佳。
小提琴制作成现代这种样式,并非完全从形态美观出发,而是有其音响上和演奏上的需要。小提琴面板和背板有弧度,使其共鸣良好,发音洪亮;琴的腰身狭窄,便于演奏高把位和低音弦;面板和背板加嵌条,除防止木板开裂外,对琴的音质也起一定作用。面板与背板中间有音柱支撑,其位置变化对小提琴音色影响明显。面板左下面粘低音梁,既起加固作用,又具音响作用。小提琴表面的油漆如太硬、太软,或漆得不匀,都会有损于音质。当琴弓与琴弦摩擦使琴弦振动时,通过琴马引起面板振动,又通过音柱使背板振动。由于音柱是支在琴马E弦一侧,E弦振动较少,而G弦振动较大,从而使低音梁有更大振动,并造成共鸣箱的振动。能否使琴声得以充分发挥,取决于琴弦及其张力、琴马质量、运弓的压力和速度。要想把琴的各种音质都表达出来,还要加上演奏者的弓法、指法和揉弦等演奏技巧。
制作历史
小提琴最早由何人发明,已无从查考。近代小提琴约在1550年已为人们所熟悉,系由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变而来。通常所说小提琴前身维奥尔,在构造、调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现代小提琴的形成都无决定性影响。人们曾普遍认为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一带是小提琴的诞生地。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 GP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这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长,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属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小提琴制作家,如N阿马蒂、J斯坦纳,以及被人们认为最杰出的制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尔内里等人。阿马蒂所制小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弧度较大,音质好,用来演奏室内乐,有如明亮的女高音。18世纪后期,GB维奥蒂赞扬了斯特拉迪瓦里琴,维奥蒂的老师G普尼亚尼与N帕格尼尼喜爱瓜尔内里琴之后,这两位制琴大师的作品才被人们所欣赏,并取得了巨大名望。斯特拉迪瓦里和瓜尔内里琴具有在大厅中演奏协奏曲时所需要的音响传送力。
18世纪后,小提琴制作业的领先地位从意大利转至法国。这个时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断改进,已取得更大音量和更好的音质。法国制琴家N吕波(1758~1824)以斯特拉迪瓦里为典范,把法国的制琴技术和意大利的制琴技术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法国的F图尔特(1747~1835)约在1785年对琴弓的长度、重量、形状、装置等方面又进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反映了J海顿、WA莫扎特和 Lvan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运弓方面的更大变化等对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随着贵族与皇室的衰落,音乐也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了为公众服务的交响乐队和音乐厅。为适应环境的变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18世纪末~19世纪初,小提琴琴颈加长变细,并向后倾斜:指板变长;琴马变高,并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银丝。这些变革的目的是为适应更大的张力。琴弦的增长使琴面上的压力增大,于是低音梁变长变厚,音柱也加粗,以此获得更大更有力的声音。1820年前后L施波尔发明了腮托,使左手从完全承担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来。腮托的设置,使左手在换把、揉弦、按弦更加自如。
18世纪末,音乐学院在欧洲相继出现,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而促进了机器制琴业的发展。法国的米尔库、德国的米滕瓦尔德都是大量生产小提琴的地方。法国的J-B维约姆是 19世纪制琴业的著名人物。
维约姆雇用一些工人,在他的指导下制造小提琴,并以其名为牌号出售。他从世界各地搜集到许多散失在私人手中的优质琴,把它们送到演奏家、收藏家的手中,或者是博物馆。
中国在小提琴制造上,近年享有国际声誉。广州乐器厂陈锦农所制红棉牌小提琴,1980年获美国第4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音质金奖”;北京提琴厂戴宏祥所制小提琴,获1983年于联邦德国卡塞尔市举行的斯波尔国际提琴制作比赛的“音质金奖”。
演奏要点
小提琴属于歌唱性的旋律乐器。因此,如何在小提琴上发出歌唱般的丰满、动听的声音,是小提琴演奏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小提琴的演奏技术来说,有以下各种主要基本功。
运弓 优秀的演奏家能在小提琴上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就运弓而言,取决于运弓的速度、弓在弦上的压力以及弓和弦的接触点这3种因素的不同结合。小提琴的弓法繁多,就其主要的有以下几种:①分弓:一弓演奏一个音;②连弓:一弓演奏许多音;③顿弓:音与音之间断开;④跳弓:弓毛离开琴弦。这4类弓法是最基本的,在20世纪中期,连顿弓,即在一弓中连续快速演奏许多音与音之间是断开的音,被人视为绝技,所以人们把小提琴演奏艺术称之为“运弓的艺术”。
音准
小提琴演奏者是靠左手手指按弦,缩短弦的振动长度的方法,来改变它的音高的。演奏者能在各种条件下,把手指精确地按到弦的准确位置上,以取得良好的音准,这是通过长年练习的结果,也是合格的演奏者所必备的能力。小提琴家是在人们听觉允许的范围内来确定音准的。因此他们都具有敏锐的调整音准的听觉能力。有时演奏家们有意把某些音拉得稍高或稍低一点,是为了以此达到个人表现的需要。
揉弦
通过左手手指在弦上的颤动,使声音的音高产生有规律的波动,称之为揉弦。揉弦是小提琴演奏中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揉弦分为手指的、手腕的和手臂的。优秀的演奏者不仅要掌握这3种揉弦方法,而且要学会使用不同速度和不同幅度的揉弦,在演奏不同作家,不同作品,不同乐句时,富于变化地运用揉弦。从揉弦的运用,可以使听众明显地辨认出不同演奏家的音乐个性。
把位
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位置,称之为把位。靠近琴头的把位为低把,靠近琴马的为高把。从一个把位换到另一个把位,称为换把。换把位的方法有多种,例如空弦换把,同指换把,不同指以及泛音换把等。换把时产生非音乐需要的滑音,是技巧训练不足的标志。滑音可以使音与音之间的连接富于变化,特别是结合换把使用滑音,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演奏手段。
双音与和弦
小提琴可以同时演奏两个音甚至是3个音,也可以分奏4个音的和弦,这不仅丰富了它的表现力,并可不依赖其他乐器的伴奏进行单独演奏。小提琴的三度、六度、八度以及十度双音音阶,是演奏双音的基础,也是小提琴家必须终身练习的一项基本功。小提琴演奏中的左手颤音、泛音、拨弦等,都是一些高深的技巧。
其他的演奏要点
- vibrato
- harmonics
- pizzicato
- col legno
- mute
演奏艺术的发展
16世纪,小提琴开始在意大利出现时,一般用来伴舞、伴唱,或直接演奏歌曲。17世纪初,随着小提琴奏鸣曲的出现,演奏技术也相应发展。C法里纳(约1600~约1640)在1627年的创作中,就采了用双音、震音、颤音及高把位,并模拟猫叫、狗吠、笛、鼓、吉他等声音。一些演奏家与作曲家也竞相仿效;于是模拟杜鹃、夜莺、公鸡等声音的作品,充斥于当时的乐坛。直到17世纪后半叶,意大利作曲家和小提琴家A科雷利才把小提琴艺术引上了正途。
意大利小提琴学派
科雷利是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他确认小提琴本质是一种歌唱性乐器。他所写的奏鸣曲,在快板乐章中摒弃了那些非音乐性的效果,而着力于辉煌、有活力的旋律塑造。他的慢板乐章,富于歌唱性,从而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富于歌唱性的演奏特点,为意大利学派奠定了基础。A维瓦尔迪是意大利学派创作小提琴协奏曲的代表人物。他是采用乐队为小提琴伴奏的首创者。他的这一创举,使协奏曲具有交响性,并增添了戏剧性。G塔尔蒂尼是18世纪欧洲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是意大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根据科雷利作品的主题写了50首变奏曲,使小提琴弓法艺术得到巨大发展。他奠定了由 3个乐章组成的早期小提琴奏鸣曲的曲式。他的代表作《魔鬼的颤音》是18世纪小提琴演奏艺术的高峰。
18世纪中期,小提琴弓还不是现在这种弧度,而是向外拱起,适于演奏巴罗克时期作曲家的作品,更适合演奏JS巴赫的复调小提琴作品。到J海顿、WA莫扎特时,音乐作品的旋律线条具有更大的起伏,音量上要求具有更有力的重音,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也随之而改变,从而产生了1785年法国人图尔特的现代小提琴弓的创制,在运弓上有了发展与提高。被称为现代小提琴演奏之父的GB维奥蒂是巴罗克时期过渡到古典主义时期体现小提琴艺术发展水平的代表人物。他把小提琴的歌唱性乐句和技巧性乐句结合在一起,并充分使用了E弦的音域。维奥蒂的《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1797)至今仍受到许多作曲家们的赞赏。帕格尼尼是意大利学派处于衰落时期出现的新的浪漫主义先驱。他的《24首随想曲》,一直是小提琴演奏技巧的范本。他所使用的新的旋律技法,大胆的转调,丰富的半音进行,尖锐的和声组合,有特点的节奏音型,多种速度变化,对以后的浪漫主义作曲家有很大影响。他的随想曲,被人们誉为“小提琴技巧的百科全书”。帕格尼尼演奏时所使用的许多技巧,如双泛音、连顿弓、抛弓、特殊调弦法、左手拨弦技巧、双音以及复杂的和弦、左手手指在指板上的远距离大跳等,都是与他同时代的小提琴家们尽力探索的秘诀。
德国小提琴学派
1650年以前,德国小提琴演奏艺术基本上是走意大利人的路。1700年左右,德国作曲家写的小提琴作品使用了比意大利人还要难的技巧,特别是在使用和弦、特殊调弦法,以及某些描写性的演奏效果方面。小提琴已经发展为一种技巧性很高的乐器。JS巴赫的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和组曲,对演奏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1756年L莫扎特(WA莫扎特之父)写的《小提琴教程》是德国小提琴发展的总结。1831年,德国著名的小提琴家施波尔完成了他的《小提琴教程》。F达维德(1810~1873)在1843年莱比锡音乐学院开办时是小提琴系的负责人,他是一位善于启发、激励学生上进的教师,在他的努力下,使莱比锡音乐学院成为19世纪中叶的小提琴学习中心。达维德编订过许多古典作品,对丰富曲目作出了贡献。著名的演奏家J约阿希姆的历史功绩,在于把非凡的演奏技巧用来忠实地再现作品的音乐内涵。巴赫的6首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就是由于他的演奏,被现代小提琴家们公认是小提琴复调音乐作品的高峰。他的另一历史功绩是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生,20世纪初优秀的小提琴教育家L奥尔就是其中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约阿希姆的最后一名学生A魏登堡,纳粹德国迫害犹太人时,他逃亡中国,旅居上海,并在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小提琴与室内乐。
法比小提琴学派
1782年维奥蒂第1次来到法国,在他的训练和影响下,法国的P巴约、P罗德和R克鲁采共同创立了法国小提琴学派。1795年巴黎音乐学院成立,它成为年轻的小提琴家们向往的学府,目前世界各地的小提琴教学,几乎都采用J-F马扎斯(1782~1849)、克鲁采、罗德、P加维涅等小提琴家的练习曲来训练学生,其中尤以克鲁采的《四十二首练习曲》为公认的优秀之作。19世纪中叶以后,法国的小提琴演奏学派对世界小提琴演奏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H维尼亚夫斯基、Pde萨拉萨特、F克赖斯勒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波兰小提琴家维尼亚夫斯基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他在继承法国学派的演奏风格上,增加了浪漫派色彩。法国小提琴学派强调声音的华丽,有许多手腕的运弓动作,这给他演奏连顿弓带来了困难,后来他终于发现通过使用整个手臂的动作顺利地掌握这种连顿弓法。1862年维尼亚夫斯基把他的演奏技巧带到了俄国,为以后出现的俄罗斯演奏学派的宽广发展,打下了基础。出生于西班牙的萨拉萨特,是法国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优秀演奏家之一,他的演奏以音色甜美、纯净而著称。他使用的揉音幅度更宽,他的音准,特别在高音区非常出色,技巧辉煌而流畅。他写的《吉卜赛之歌》、《卡门幻想曲》很有创造性,技术上难度很大。奥地利人克赖斯勒1887年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他有着潇洒自如的演奏风格,从不炫耀技巧,运弓优雅,乐句处理得十分巧妙,富于节奏的活力。克赖斯勒继承和发展了维尼亚夫斯基的揉音技巧,使他获得了无与伦比的音色变化。他的弓法和指法都很有个性。
在小提琴演奏史上有法比学派这一名称,是因为这两个学派不仅在形成时间上相距不远,而且又都受维奥蒂的影响。比利时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C-Ade贝里奥的老师是维奥蒂的学生,贝里奥也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过。他把帕格尼尼的辉煌技巧和法国的优雅风格结合在一起,从而把古典的法国演奏学派现代化了。贝里奥不是法国学派的直系门徒,他能突破传统,创造一个新的浪漫主义的法比学派。贝里奥的学生H维厄唐对比利时学派有很大影响。他在小提琴演奏史上的巨大贡献是发挥了小提琴在交响乐中的独奏地位。他的《第四小提琴协奏曲》(d小调,约1850)是富有创造性的作品,H柏辽兹称它是一首有着独奏小提琴声部的壮丽的交响曲。E伊萨伊是维厄唐的学生,他演奏热情而充满活力,威严而又优美,富于诗意,他使用更为强烈的揉音。法比学派人才辈出,影响深远,其代表人物除上面提到的之外,还有J蒂博以及现在仍活跃在世界乐坛上的Y梅纽因。
俄罗斯、苏联小提琴学派
L奥尔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近50年的教学,使他成为20世纪初著名的小提琴教授。J海费茨、M埃尔曼、N米尔斯坦、E津巴利斯特等世界第一流小提琴家都出自他的门下。奥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他的《我的小提琴演奏教学法》一书,阐述了他的教学思想和美学观点,例如音乐第一,技术第二;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音乐等等。奥尔对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不过,早在奥尔之前维厄唐和维尼亚夫斯基等曾长期在俄国教学和演奏,可以说俄罗斯学派是在法比学派的基础上自然地、历史地形成,而不是某个人的创造和建树。海费茨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学生,他有着火热的感情,钢铁般的控制力,惊人的技巧和强烈个性。他所使用的快速揉音、表情性的换把滑音、强烈的运弓起奏、比较快速的乐曲处理等,这一切都是他那强烈的音乐个性的自然表露。
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共和国成立后,敖得萨音乐学院的ПС斯托利亚尔斯基、莫斯科音乐学院的АИ扬波利斯基和КГ莫斯特拉斯等继承和发展了奥尔的事业,形成了苏联小提琴学派。斯托利亚尔斯基在1933年创建了苏联的第一所天才儿童音乐学校,成为苏联学派的创建人之一。他主张从童年起就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技术与艺术训练。他的学生Д□奥伊斯特拉赫,是当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之一,他把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深刻的理解十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还积极演奏现代音乐。莫斯特拉斯所著的《小提琴的音准问题》、《小提琴演奏者的节奏训练》、《小提琴演奏中的力度问题》都很有价值。他的学生I加拉米安在美国成为著名教师。波利斯基继承和发展了奥尔的教学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觉和全面发展。极为纯净的声音、精确的音准、高超的技巧、高尚的风格、对乐曲处理的细致而深刻,是这个教学体系的特点。他的侄子И□扬波利斯基是《小提琴指法概论》的作者。扬波利斯基的另一名学生□И扬凯列维奇,继承和发展了老师的教学原则,善于对学生的才能作透彻的分析,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演奏技巧和个性。中国著名小提琴教师、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林跃基,曾是扬凯烈维奇的学生;林跃基的学生胡坤曾在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奖。需要提及的还有美国著名的小提琴家I斯特恩。他与俄国学派有很深的渊源,又曾受法比学派的影响,他善于采撷众,独创一格,成为当代第一流的演奏家。他曾两次来中国访问,进行演奏和讲学活动,给中国年轻的小提琴家很多教益。
有名的小提琴音乐家
# 马思聪
# 吕思清
# 陈美
# 莫扎特
# 巴哈
# 舒伯特
# 贝多芬
vi·o·lin (vī'ə-lĭn')
n
A stringed instrument played with a bow, having four strings tuned at intervals of a fifth, an unfretted fingerboard, and a shallower body than the viol and capable of great flexibility in range, tone, and dynamics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