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独酌》古诗赏析

《月下独酌》古诗赏析,第1张

  作品简介

 《月下独酌》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月下独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组诗。共四首。其中第一首最著名。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此诗充分表达了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的胸襟。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其一 [1]

 花间一壶酒,独酌⑴无相亲⑵。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⑶。

 月既⑷不解饮,影徒⑸随我身。

 暂伴月将⑹影,行乐须及春⑺。

 我歌月徘徊⑻,我舞影零乱⑼。

 醒时同交欢⑽,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⑾,相期⑿邈⒀云汉⒁。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注解:

 ⑴酌:饮酒。 独酌:一个人饮酒。

 ⑵无相亲:没有亲近的人

 ⑶“举杯”两句:这两句说,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说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为三人。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⑷既:且。 不解饮:不会喝酒

 ⑸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⑹将:和

 ⑺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时。

 ⑻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⑼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⑽交欢:一起欢乐。

 ⑾无情游:忘却世情的交游。

 ⑿相期:相约会。

 ⒀邈:远

 ⒁云汉:银河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评析:

 《月下独酌》是李白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诗之一。诗篇描写诗人在月下独自一人饮酒的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杯中之影、月下之影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诗人与明月之间亲密欢愉,更加反衬出诗人在人世间的孤独寂寞情怀,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愤懑和厌恶,也体现了诗人遗世独立的高洁人格。   从表面上看,诗人好像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诗人孤独到了邀月和影,可是还不止于此,甚至连今后的岁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约好在天上仙境再见。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本诗的核心:

 本诗的核心在一个“独”字之上。在全篇里,身在一个活生生的人类社会的才子,在花好月圆的春夜,却只能和月亮与自己的影子“对饮”而“成三人”,充分地突出和说明了他的孤独寂寞和与现实生活的格格不入。同时也表现出了他的放浪形骸和狂放不羁的性格。诗中的其他渲染也是为了突出这一个“独”字,作者人格的孤独和在现实中的寂寞。所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千年来传诵不朽的名句精华,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时自得其乐,而在作者自己内心,却充满了孤独和无限的凄凉。

 为了突出自己的孤独和凄凉,作者在不经意间应用了大量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把天边的明月和自己身下的影子,和自己拉到一起,且歌且舞,在漫烂的春夜觥筹交错,远离人间的喧嚣和争斗,一醉方休!而月亮和影子的人格化,恰恰是将现实中的别人物格化了。在此时作者的心中,明月和影子虽然没有生命,但却是自己最纯粹的朋友和伙伴。

 然而忘情的相聚痛饮总是有散席的一刻,作者不得不面对“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的无奈。可是铁了心,看透了世间事的李白,最后在面对散席的时候,定下了“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誓言。由此进一步突出了本文的核心:“独”!孤独与寂寞,不仅仅是在今日此时,今后的漫长岁月,也找不到能与自己同饮的人了。

  讲解: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淅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点评: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5]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厢濉4铀的诗里,读者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月。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

 当读者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予那样深厚的情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洁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乡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伟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lǐ bái),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所属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所属江油市青莲乡)。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至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http://wwwxigutangcom)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U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写下《早发白帝城》。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历代文人对李白的诗歌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李白生前就有诗名。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杜甫对其诗歌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赞其“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F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白居易说:"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杜甫曾对李白有过这样的评价“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英汉对照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DRINKING ALONE WITH THE MOON

 Li Bai

 From a pot of wine among the flowers

 I drank alone There was no one with me --

 Till, raising my cup, I asked the bright moon

 To bring me my shadow and make us three

 Alas, the moon was unable to drink

 And my shadow tagged me vacantly;

 But still for a while I had these friends

 To cheer me through the end of spring…

 I sang The moon encouraged me

 I danced My shadow tumbled after

 As long as I knew, we were boon companions

 And then I was drunk, and we lost one another

 …Shall goodwill ever be secure

 I watch the long road of the River of Stars

1李白的关于寂寞孤独的诗句

李白描写“孤独”的诗句示例如下: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3、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4、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5、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月下独酌四首·其三》)

6、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月下独酌四首·其三》)

7、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月下独酌四首·其三》)

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9、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长相思·其一》)

10、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11、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送友人》)

12、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独不见》)

13、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独不见》)

14、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独不见》)

15、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寻雍尊师隐居》)

16、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2李白体现孤独寂寞的诗句有哪些

1、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白马篇》

2、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春日醉起言志》

3、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4、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九日》

5、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6、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沙丘城下寄杜甫》

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金陵酒肆留别》

8、置酒望白云,商飙起寒梧。——《登单父陶少府半月台》

9、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

10、鹔鹴换美酒,舞衣罢雕龙。寒苦不忍言,为君奏丝桐。——《怨歌行·长安见内人出嫁,友人令余代为之》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解析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3关于李白孤单的诗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李白《望天门山》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李白《独坐敬亭山》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李白《独坐敬亭山》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李白《送友人》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 李白《长相思·其一》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 李白《独不见》

枯杨枯杨尔生稊,我独七十而孤栖。 —— 李白《雉朝飞》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 李白《寻雍尊师隐居》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 李白《独不见》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 李白《独不见》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 李白《独不见》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 李白《独不见》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 李白《独不见》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 李白《独不见》

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 —— 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4描写李白孤寂的诗句

作者:李白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1、将:偕,和。

2、相期:相约。

3、云汉:天河。

译文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 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 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 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 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 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 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赏析

原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 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 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 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 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 “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 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5李白描写孤独的诗名

就这一首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解析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6关于李白孤单的诗句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李白《望天门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李白《独坐敬亭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李白《独坐敬亭山》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李白《送友人》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 李白《长相思·其一》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 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 李白《独不见》枯杨枯杨尔生稊,我独七十而孤栖。

—— 李白《雉朝飞》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 李白《寻雍尊师隐居》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 李白《独不见》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 李白《独不见》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 李白《独不见》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 李白《独不见》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 李白《独不见》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 李白《独不见》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

—— 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7求李白的孤独的短诗(有点含义的)

这是一篇当年的读书笔记,作者:詹福瑞。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其中有非常多关于李白孤独的诗。一在大唐多若“众星罗秋呈”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天宝初,四明狂客贺知章初见李白,惊呼李白为“谪仙人”,杜甫《饮中八仙歌》亦有李白是“酒中仙”之说。贺知章和杜甫都是李白的友人,他们目白为仙,说明李白确有迥异于时代作家的仙风仙气仙骨。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迄今为止,无论是研究者笔下的李白,还是活在一般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外乎此。

其实,自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起,李白的形象就定型了。这种定型化了的历史人物形象,增加了李白的传奇色彩,使后世骚人望尘趋拜。

然而这种定型化了的诗仙形象,也使人们与李白产生了一种近乎膜拜者与偶像之间的距离,一种雾里看花、云中观月的可望而不可及的隔膜,限制了我们循着诗人外化了的思想情感轨迹——诗歌,走入李白心灵的奥府。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着、深沉的一面。

他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有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

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裴斐先生认为:李白诗豪中见悲,有极为深沉的悲感,这种认识从较深层次揭示出李白诗歌的个性特征以及流露于诗中的李白心态。

读李白的诗,常常在豪放、乐观、洒脱的感受之余,品位到一种孑然特立、漂泊无依、四顾茫然的孤独的悲哀。李白的诗有时看似乐观、洒脱,实则在诗仙那潇洒的一笑中,飘曳的紫霞仙裳下掩藏着一种孤独痛苦的心态: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月下独酌》其三杯酒落肚,忘记了生死之虞,忘记了世间万事纷扰,也忘记自身的存在,诗人因此而感到了最大的欢乐。然而这能说是真正的快乐吗?实际上这是噙着痛苦眼泪的笑。

若强为之说乐,那么这就是忘记孤独的欢乐,诗人愈是想获得这种欢乐,也就愈见孤独的痛苦对诗人心灵折磨之深。这样的诗例尚有许多。

春草如有意,罗生玉堂阴。东风吹愁来,白发坐相侵。

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长松尔何知?萧瑟为谁吟?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

过此一壶外,悠悠非我心。——《独酌》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春日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其一顾影弄舞,对月狂歌,这是李白才具有的潇洒旷放。

但大千世界,无穷宇宙之中,诗人只有明月孤影作他的酒友舞伴,这样的潇洒旷放之中,不是有让人难堪的孤寂以及与世不相容的孤傲吗?所以这些诗都表现了一种傲立宇宙之间,无依无托,形只影单的孤独心境。在这种心境下,诗人对影起舞,顾月劝饮的潇洒浪漫,更加反衬出诗人派遣孤独不去的百般无奈。

孤独感伴随着李白一生,到其去世都不曾摆脱掉。李白作于临终前的《临路歌》云:“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之兮谁为出涕?”鲁哀公西狩获麟,孔子见了为之流涕,因感嘉瑞之无应。

现在诗人如大鹏鸟摧于中天,然时无孔子,遂无人为自己这样的奇才不遇于时而感喟了。李白青年时代曾作《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喻自己的大志奇才。

其《上李邕》诗又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诗句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殊调”。

然而,胸怀奇才大志的李白,一生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负,孤寂不偶的悲哀,直至暮年仍在无情地摧残着诗人。很显然,这位以背负青天、抟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而自负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带着终生的孤独与遗憾,离开他既憎恶然又执着地热爱着的世界的。

二李白的孤独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是李白诗歌的常调。

与这种常调相伴随的则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李白是中国传统文化塑造成其心理结构的封建士人。

中国封建社会的士人,无论他受的是儒家思想教育,亦或道家乃至佛学的思想教育,一生所要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无非是出与处的问题。或仕,或隐,或先处而后出,或先仕而后隐,或亦仕亦隐、亦隐亦仕,因之而形成了种种不同的人生观。

道家“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宁“曳尾于涂中”(《庄子·秋水》)、“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亦不愿为“舐痔者得车五乘”之富贵(《庄子·列御寇》),是典型的“隐”的人生态度。

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是典型的入世人生哲学。

8有哪些关于孤独的诗句

描写孤独寂寞的诗句

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4、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

5、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8、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9、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10、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1、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每一步迈出的都是寂寞,每一脚跨出的都是孤独!

12、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3、难言处,良窗淡月,疏影尚风流。

14、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15、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

16、枕边泪倒多如窗外雨。

17、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18、相逢易,离别苦,他日回首情何处。

19、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0、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21、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22、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23、一声声叫的孤凄,向月明中和影一双飞。

24、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着摸人。

2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这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李白描写孤独的诗名

就这一首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唯有敬亭山。 解析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寂静”的境界,无怪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古诗: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今写:

一轮明月挂在天边,格外明亮。

我独自行走在花丛,芬芳环绕。

酒壶里的酒喝了一路,但感觉依旧还有很多,想起与朋友畅饮的那些时光,眼下却没有一个人在身旁。

也许,你们也在看月亮吧。

那我倒一杯酒,邀请天上的明月一起,也邀请远方一共赏月的你。

哦!即使这样,人也还是有点少,那就再叫上我的影子吧。

明月不解风情,不知我的孤独;

影子人云亦云,只知随我摇摆。

算了吧,都不重要,暂且这样。

春日的大好时光,要及时行乐。

虽不能让人十分满足,

但至少在我唱起歌的时候,

明月还能为我伴奏,影子可以与我共舞。

清醒的时候我们可以相交甚欢,喝醉后便可以各自分散,了无牵挂。

就冲这一点,

我也愿意与你们结下长久的缘分,相约在遥远的银河。

感悟:

孤独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有人在面对孤独的时候,选择了逃避。,有人选择了沉溺,但是很少有人会像李白这样,如此豁达的看待这个事情。

说起李白,就不得不说到另外一个人:宋朝的苏东坡。他们两个人都是极其有才华的人,遍数中国历史文人,如果让你去选一个最有文采的人,那我想出现在脑海里的一定有这两个人。

那很多人后面会选择苏东坡,因为苏东坡活的丰富。除了他的诗词,我们还知道很多他的故事,而那些故事也让人动容。从他的故事里我们能够感受到苏东坡的豁达,这种豁达是那种历经沧桑,过境尽千帆之后,对人生的有了新领悟的那种豁达。

其实李白也豁达,只是这两种豁达是不同的豁达。李白的豁达是与生俱来的豁达,是个性上的豁达,是不管天意如何,外界如何,我乐就要及时行乐,我不乐,也要想办法及时快乐。这其实更是一种难得的能力。

人们大概会选择苏东坡,更多的也是因为苏东坡更接地气,更亲近,更可学。而李白不太好学,因为他身上真的有一股仙气,是我们学不到,做不到的。

这首诗是写孤独,可是我们读来却一点都不孤独。这首诗只有一个人,可是却有花,有酒,有明月;有歌,有舞,有狂欢。

我想这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在面对孤独的时候,才能有如此的丰富,浪漫与潇洒。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顺便为你介绍一下这首诗吧:

李白《月下独酌》赏析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一

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们介绍了两首他学习乐府民歌写的《长相思》和《长干行》,而这首《月下独酌》则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曾离开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之作。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作》);如"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通过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李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带有些许悲凉的境界,而把这种酒月情结发挥到极致的,就是这首《月下独酌》了。

在诗的一开始,我们的诗人是处在花间月下、一个非常宜人的环境之中,"花间一壶酒",花丛之中,一壶美酒,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这花丛,这美酒,却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畅,原因何在?是因为"独酌无相亲"!李白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此诗的注脚,"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山中与幽人对酌》)。有了志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间同赴醉乡,尽情分享饮酒的无穷乐趣。可是眼下却无人作伴,要独自一人喝了。但他灵机一动,又为自己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境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从落落寡合的"无相亲"到谈笑风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完成的,你看他,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身影相陪。何其潇洒,何其自在,活脱脱一付天下难寻的"谪仙"面目,岂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来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远的知己,也是李白诗歌中频繁光顾的常客。他曾经回忆自己儿时对月亮的最初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古朗月行》);出门在外,月光勾起他游子的乡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月里,他曾倾述过不尽的相思:"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结为知己:"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所以在读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我们一点也不会惊讶与不解,反而认定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的纯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这样匪夷所思的举动,也只有他才写得出如此飘逸风神的诗行。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比如李白为了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现,不肯做一个御用文人,为唐明皇、杨贵妃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涂脂抹粉,所以放着京城好好的荣华富贵不享,锦衣美食不要,待诏翰林不干,非要浪迹江湖,还要说自己什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这不是自讨苦吃、自讨没趣吗?也许正是这种被世人看来的不识实务,才使他最终落得个"长流夜郎"的下场。与李白有一面之交的大诗人杜甫曾经多次写诗表达他对李白的钦佩与担忧:"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不过,李白即便落到了"斯人独憔悴"的地步也是绝不会后悔、绝不向世俗低头的,他有一首《独坐敬亭山》诗这样写到:"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管是有生命的鸟,还是无生命的云,只要是能动弹的,都义无反顾地远离李白而去,剩下的只有那一座纹丝不动的大山了,即使这样,李白还是能够心安理得地安坐山中,修身养性,自得其趣,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所以,李白劝月亮饮酒未果、与身影交流不成的时候,转念一想,能够在花间月下,饮酒作诗,而远离世俗的杂念干扰,不正是当初醉卧长安时求之不得的赏心乐事吗,那么就在这美好的春夜里,和天上的明月与地下的身影一道,及时行乐,不醉不休吧。但是一个"暂",说明李白也清醒地知道,这种解脱不过是暂时的,不过,大概也许正是因为其短暂,所以更显得珍贵,不能轻易放过。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以下诗歌就由平声韵转入了仄声韵,情绪也显得更加激昂了。此时的李白,已经酒至半酣,渐至佳境了,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词,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月下独酌》是以感情跌宕起伏和率性纯真而著称的,通观全诗其感情波澜可以明显分为几层起伏,第一句起首是扬,"花间一壶酒",而第二句紧接着抑,"独酌无相亲"。但是接下来的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扫这种无相亲的冷落,孤单。在诗歌的第一部分的结尾所出现的这种局面,是一种经过起伏、努力后获得的由冷清到热闹的场面。这第一起情感的起伏可以看作是序幕的拉开,是"月下"场景的布置与"人物"(包括虚拟的月亮和身影)的出场。虽然出现了一点困扰,但还是比较圆满地顺着诗人自己设想的轨迹进行的。

诗歌的第二部分也是四句,诗人同样又经历了一次由悲凉到喜悦的情感的轮回。从感叹月亮与身影这两个招呼来的酒伴的不尽人意,到全然不顾、自得其乐的忘我境界。诗歌的第二波起伏是情节的正式展开,是"独酌"的实施,在这一阶段,诗人靠着自己虽然热烈但却是孤独的心境,在执着地追求一种如果不可能完美,因为在孤独寂寞的境遇下,只有"不解饮"的月亮和"徒随身"影子,已经不可能完美,但至少也是理想的境界,尽管"暂伴月将影"一句的"暂伴"多多少少透露了作者心中那一丝无可奈何的惋惜,但是"行乐须及春"却说明了诗人已经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从而实现了这一次不再需要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的自我满足的"独酌"。

诗歌的第三波起伏是独酌的高潮与升华,在这一阶段,诗人已完全被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月下独酌"的境界所陶醉,零乱的舞步,徘徊的月光,似醉似醒,物我一体,诗人在尽欢之后,马上就要在花间月下的美酒之乡沉沉睡去了,但就在他的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没有忘记再次与那两位与他一起成就"独酌"的月亮与身影做出长久的约定。"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种不离不散的执着情怀,我们只有对李白的身世和追求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才有可能真正体会。

这首诗歌第二个成功之处是全诗的率性纯真,毫无做作。对此,沈德潜是这样评价的:"脱口而出,纯乎天籁。此种诗,人不易学"(《唐诗别裁》)。的确,李白成名之后,多少文人墨客都想步其后尘,不过到头来却总是半途而废。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只能对李白这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发出由衷的赞叹了。(田南池)

赏析二

李白太伟大了,伟大得让人忽视了他的孤独,《月下独酌》写于李白卿相梦幻破灭之时,让我们从这儿走进他的诗歌,走近他孤寂而高傲的心灵吧,其实他是一个“伟大的孤独者”。

一、李白因心灵自由而伟大,但这种自由其实也是有限的。

李白要自由,但又想走仕途“济世”;外显旷达,其实内心孤寂。

李白(701——762),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开元十三年(725),出蜀漫游,游历江陵、岳阳、长沙、零陵、庐山、金陵、维扬、姑苏、又回头至江夏(武昌),复至安陆,居于小寿山,被前朝宰相许圉师家招为孙女婿。此后数年即以安陆为中心,四处漫游,广交朋友。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又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不到两年就被赐金放还,让 “提前退休”了。普通人或许觉得荣幸,我们还巴不得呢,可对傲岸的李白来说,这不仅是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更是很件丢脸面的事情。不好求人或许也没人能帮忙,更是没处能倾诉了,他唯有对“酒”与“月”去诉说他心中的块垒,在这时他的“举杯邀明月”成了必然。其实“酒”与“月”始终是李白诗歌的最普遍意象,也可见其一贯的内心孤寂。

“及时行乐”的想法,是常人喝酒时都容易产生的。《李诗直解》:“此对月独饮,放怀达观以自乐也。”此诗记的就是“自乐”,自我排遣孤寂,“行乐须及春”,孤傲的李白总能表现出他的不屑。可在后来李白那儿,“及时行乐”越来越成为他的处世的态度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些豪言壮语虽然更多情况下是对友人说的,但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明确地感觉到这几乎就是他的性格了,所以我们说他的心灵是自由的,他也因此而伟大而可爱而值得传诵千古。我们喜欢李白就是因为他的这种心灵自由。

二、李白诗歌因妙手天成而精彩,他运用了最适合表达自己心灵自由的艺术形式。

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这首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方面,就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本诗描写了月下独酌情景。月下独酌,本是寂寞的,但诗人却运用丰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凑合成了所谓的“三人”。又从“花”字想到“春”字,从“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花间有酒,独酌无亲;虽则无亲,邀月与影,乃如三人;虽如三人,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虽不解饮,聊可为伴,虽徒随身,亦得相将。及时行乐,春光几何?月徘徊,如听歌;影零乱,如伴舞。醒时虽同欢,醉后各分散;聚时似无情,情深得永结;云汉邈相期,相亲慰独酌。此诗一步一转,愈转愈奇,虽奇而不离其宗。青莲奇才,故能尔尔,恐未必苦修能接耳。” 真的,如此奇妙自然的意境只有妙手天成,绝非常人精雕细刻所能为。

另外,“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我把这句翻译成“让我们结一份永恒、自然的情谊吧,来日可相聚在浩邈的云天”。这“无情”怎么成了“永恒、自然”了呢?《庄子·德充符》:“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朱谏注:“无情者,月与我虽曰三人,然月与影本无情也。”他们都是自然永恒的物象,人可以寄予情,但此情其实是“人情”而非“物之情”。庄子反对世俗好恶之情,倡导自然真性,所以这“无情”反倒是一种真挚的永恒的感情了。当然,这末句也是李白对自己日后处境的一种担忧,他担心他会永远的孤寂。离开长安以后,其实李白还是常常有友人相伴左右的,据史料考证,他《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告别的就有杜甫和高适等人,只不过他的个性决定了他心灵自由与内心孤寂的矛盾,总是难以协调的。

赏析三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旁徨。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已点出“独”字。爱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欢独自一个人喝闷酒的,他们愿意有一二知己边聊边饮,把心里积郁已久的话倾诉出来。尤其是当美景良辰,月下花间,更希望有亲近的伴侣和自己一起分享风景的优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这种心情,但是他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这两句是从陶渊明的《杂诗》中化出来的,陶诗说:“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不过那只是“两人”,李白多邀了一个明月,所以是“对影成三人”了。

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下面接着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月徘徊”,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来说:“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趁醒着的时候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最后两句说:“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无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云汉”,就是银河,这里泛指远离尘世的天界。这两句诗虽然表现了出世思想,但李白的这种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极的,就其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庸俗关系的厌恶与否定而言,应当说是含有深刻的积极意义的。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月。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

当我们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予那样深厚的情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洁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乡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伟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赏析四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

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的“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

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我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

今天,无论男女老少,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举杯浅酌,都会吟咏“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以表他对所谓风雅与独饮的玩味。而这首诗的独特性,早已化入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了。(柏 桦)

赏析五

咏月抒情是古今文学的显赫主题之一。咏月意识是构成中国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咏月意识的核心是生命现象与月亮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在人心中引起的深刻的顿悟,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生命的忧恐、悲叹、把握和思考。我们读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就有这样的体会。

诗的开头两句着一“独”字,点出了诗人有酒无亲,一肚子话没处可说。怎么办呢?只好举杯邀请明月和自己的身影来作伴了。李白、明月,加上“对影” 自然“成三人”了。然而,明月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会默默地跟随着自己而已。结果还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独酌。此时诗人的心情还是好的。诗人认为有这样两个伴侣究竟是好的,不如暂且在月和影的伴随下,及时地行乐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写歌舞行乐的情形。“月徘徊”,是说月被我的歌声感动了,总在我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影零乱”,是说影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不很规矩的舞姿。这时,诗人和他们已达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趁醒时三人结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不舍得和他们分散的。最后只能作“无情游”。“无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关系的交游。李白认为这种摆脱了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的最真诚的。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约,希望同他们永远结下无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会。

这首诗的题目叫“月下独酌”,表面上看起来,诗人是在自得其乐,实际是诗人却是有着无限的凄凉。这说明古代文人惟恐生命之将尽,而导致的对生命的悲叹,也导致了对生命的把握和执着。从这一意义上说,诗人对生命的探索是积极进取的。

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意思: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表现了李白心情太过惆怅、低嘘。一人孤独,二人冷清,醉酒后眼观影成多象,竟成三人。故一人独酌,呈三人聚,但众所周知,高人作诗,灵感一到,张口即来,古诗词里面,这样的手法无非是想更加突出主人公的孤独。

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意思是: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出自:《月下独酌其一》

扩展资料:

《月下独酌其一》全文是: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创作背景: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诗经情话

data-filtered="filtered"

“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会觉得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的路。”

既然万事万物都在命定之中,我们又何必为他苦苦执着?

只待

做了能做的,然后饮一杯月下的酒,看万事尽浮休。

1

月是什么?是乡愁,是思念,是浪漫?

酒是什么?是豪情,是豁达,是灵感?

当月亮和酒相遇,又是什么?

恐怕是人间的一场狂欢。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的酒,一杯就醉,从此世间万事,都不在心头。

2

一人饮酒,饮的是孤独;和朋友同饮,饮的是什么?

自然是志趣相投!

酒逢知己千杯少,能痛饮一场,就不必畏惧散场。

《西江月》

宋·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人散了,庭院安静了下来,心也安静了下来,月亮斜斜在天边。很多年后,这依旧是难以忘怀的记忆。

最是热闹中之后的清醒,能让人看懂悲欢离合之中的风情。

3

人们都说,煮酒论英雄。

但与秋月春风想比,英雄始终不是寻常生活的美好慰藉,而是冰冷现实的倒影。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千百年后,万事皆休,英雄的定义也许早已经改变;

唯有杯中的酒和窗外的月亮,依旧是我们的慰藉。

4

也许“借酒消愁愁更愁”,但是不醉一场,你又怎么知道,醉中的滋味。

从醉中回忆一下生平,也许心事从此就看开了。

《鹧鸪天》

清·王国维

列炬归来酒未醒,六街人静马蹄轻。

月中薄雾漫漫白,桥外渔灯点点青。

从醉里,忆平生。 可怜心事太峥嵘。

更堪此夜西楼梦,摘得星辰满袖行。

摘得星辰满袖行。恐怕唯有醉酒的人,才会有这样大胆别致又可爱的想法。

平生所有俗事,在沉醉的人眼中,恐怕都不值一提。唯有满天星辰,是心头所好。

5

前度刘郎来又去,去又来。唯有他栽下的桃花,还在风雨中坚守。

人的一生,在时间的洪流中,本身就是沧海一粟。

世事难料,不必介怀!

《南乡子》

宋·苏轼

不到谢公台。明月清风好在哉。

旧日髯孙何处去,重来。

短李风流更上才。

秋色渐摧颓。 满院黄英映酒杯。

看取桃花春二月,争开。

尽是刘郎去后栽。

今天的明月清风也好,明年的桃花春色也好,今朝有酒有你,就今朝醉吧。

月下一杯酒,万事尽浮休!

花至半开,酒至微醺,方是最好的境界。

若烂醉如泥,恐怕世间万事,不仅不得休,反而更麻烦。

所以诸位诗友,切莫贪杯。

毕竟,喝酒,讲究的是心情和意境,而不是酒量。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他仗剑天涯,扁舟散发,是多少人的梦想?李白他做过官,让玄宗崇拜不已;他做过侠客,师父是大唐第一剑客裴昱;他是旅行家,游遍三山五湖;他思想异于常人,他的偶像是传说中的东方朔;做过道士,出家在紫极宫里。李白在写下《月下独酌》时候胸怀壮志,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许多人都妒忌李白,对李白大加排挤和诋毁,唐玄宗只是让李白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李白感到孤独、愤懑,以酒销愁。所以写下了千古名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那么大家知道这句诗的意思吗?一起来看看吧。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意思是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这句诗是整篇诗句的第一句,是描写情景的诗句,写出了李白的所在环境,并且以景代情写出了李白当时的孤独及愤恨。

=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936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