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历史渊源,为什么二者有那么多

求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的历史渊源,为什么二者有那么多,第1张

象棋产生于封建时期,它全息地映射着封建的社会秩序和等级伦理。由于各自植根的沃壤不同,中国象棋的艺术和棋理折射着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东方民族文化精神;国际象棋的内蕴则体现着宗教笼罩下的西方民族文化精神。

  君王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夺取对方君王为胜利成了象棋艺术的灵魂。这一点东西方不谋而合。细微的区别是,中国象棋的王称“帅(将)”,是忌讳“犯上”的缘故;国际象棋没有此类顾虑,文字上自由得多。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出“九宫”,且有“士、象”充当专职护卫力量,始终扮演着幕后指挥的角色,这些对“帅(将)”的特殊保护是“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至上的写照。君王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稳定的前提。国际象棋唯有“王车移位”的特点关照,稍不留神还会失去该权利,“王”可在棋盘上任何一格自由往来,随时可能御驾亲征,对“王”的保护通过其自身灵活机动的躲闪来实现。这与中世纪欧洲频繁的民族征战迁徙相关。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对面”,可洞察出儒家礼义的熏染;国际象棋的“王”可以面对面厮杀决斗,隐见血亲复仇的烙印。

  古代中国,妃嫔媵嫱处于被玩弄的地位,故中国象棋根本没有“皇后”、“王妃”的位置;国际象棋则不然,“王”的旁边是仅低于王的、地位显赫的“后”,“后”是最灵活、最有力、活动范围最大、威胁最强的棋子,表现出在西方“后”对国家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往往起着仅次于王的作用。

  中国象棋的“士”是宫廷卫士,司“九宫”安全,不离“帅(将)”左右。“象”是臣相,只能于本土飞来飞去。如此宠大的护卫部队削弱了攻击的力量,另一方面却增强了防御体系,即使前线战士全部马革裹尸还,也可能杀和敌军的骚扰,这些反映出中国君王传统的求稳怕乱的心理和习惯。国际象棋没有后勤人员的设置,它的“象”是指教士,分黑的格象,能满盘飞舞,黑格角的格象各司职互不相交,暗示着东正教、天主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中国象棋的“兵(卒)”只能一步步向前走,不能后退,虽有“过河小卒当小车”之说,但它终究是“卒”,到头无非一“老卒”而矣,隐喻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愚民信条。国际象棋的“兵”虽然也只能前进,但它走到对方底线可开格为“王”之外的任何一子,这展现了西方进取、升迁的欲望和机会。

  象棋有法度森严的精神,中国象棋对棋子的限制尤为突出,区区十六个子有五个不能过河,“士、象”有法定的路线,“马”有拐脚之制约,纵是千里马一旦受制也难以纵横驰骋,表现着压抑个性的封建体制。国际象棋没有对棋子的过多约束,反射着西方豪迈不羁、自由奔放的个人发展。

  象棋尚刚,要求积极拼杀作战,棋子运动能力越强越有优势。道家思想的融汇,中国象棋战法中发扬了阴柔的一面,像善守的反宫马屏风马即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及现代意识的渗透,国际象棋向着多元化发展,如浪漫主义学派、局面开派、俄罗斯学派、苏联学派、现代主义学派等。

  国际象棋起源和发展史 :

  国际象棋的起源至今说法不一,有关起源的传说有各种版本,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它是由古代印度发明的,它的原型是一种叫做“恰图兰卡”的棋,其中有4种棋子:步兵、骑步、战车和大象,正好反映了古代印度军队的组成兵种。“恰图兰卡”的进一步发展是“沙特兰兹”,在棋子和规则上有大规模的改进,开始在中亚各民族广为流传。然后这种游戏通过贸易、战争和宗教等多种渠道,由东方向西方传播,其传播的大致路线是:印度——波斯(今伊朗)——中亚——阿拉伯国家——欧洲。在11世纪末,它已遍及欧洲各国。而国际象棋——“Chess”这个名字也是由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组成的复合词,意为“将死对方的王”。

  据可靠的文字记载它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尽管更多的人相信它起源于东方,但从它的演变史以及发展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在西方尤其是欧洲定型并流行开来的。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对它做了一次大的改革,一些棋子改变了走法,行棋速度明显变快,例如“原先的大臣”被浪漫的法国人改为王的配偶--后,像社会革命一样,连性别也变了。至15世纪末进化为现制。当时它与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作诗并列成为骑士教育的七大必修科目。18世纪,以骑士教育为主导的人们把在下棋当中凶猛的进攻和大无谓的弃子看成是勇敢的表现,而不敢接受弃子或防守的一方被认为是怯懦的。但这种骑士风格的弈棋理念和完全不重视防守的战略思想已经被现代理论所淘汰。

  现在,国际象棋在世界各地流行和普及。人类社会不仅仅把它当作游戏和娱乐,还当作一门艺术学科、竞技体育项目,甚至开发电脑弈棋,向人类智慧挑战。

  国际象棋最早传入我国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留学生把国际象棋带回国内,但未能普及开来。到了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将它列为体育项目,才开始逐渐推广起来。国际象棋英文“Chess”本身只是棋的意思,因其走法与中国象棋极相似,为了与中国象棋区分开来,人们在前面加上“国际”二字叫国际象棋。在亚洲一些华语地方,也有人称它为“西洋棋”。国际象棋中6种棋子的命名,也完全是按照中国象棋的叫法而定的。King译为王;Queen译为后;Rook:意为城堡,因与车走法一样,故称为“车”;Knight:骑士(或称为爵士),与马走法类似,称为“马”;Bishop:传教士,与象(相)走法类似,称为“象”;Pawn译为兵。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和发展史 :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有的认为起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有的认为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期:“象棋,武王所造,其进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争国用兵战斗之术。以象牙饰旗,故曰象棋。”

  更多的认为是秦末楚汉相争时的产物。韩信发明象棋,用以锻炼将士的攻杀能力。证据是后世象棋盘上常刻有“楚河汉界”的字样。无论起源于何时,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当时战争模式的影响,人文社会的影响,在走法以及规则上不断地创新,包括兵种的增多。

  若从文物出土的角度看,中国象棋成型于北宋,定型于南宋(见南宋诗人刘克庄《象弈一首呈叶潜仲》诗中描绘了棋盘、棋子的形式和下法,与现在流行的下法相同),发展于明朝。基本上最初每个朝代都略有不同,是通过不断的完善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有名家说,中国象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其传统性和封闭性更明显,不了解中国封建文化,就不了解中国象棋。

中国象棋结构有“楚河汉界”的限制,国际象棋则没有任何间隔。

虽然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起源地和文化不同,但存在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它们都起源于战争,发明的灵感来自古代行军打仗。

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在构成要素上,最大的相同点是棋子的数量相同,一共三十二枚棋子,双方各占十六枚。不同的是中国象棋的十六枚棋子中,有将士相马炮车兵七类兵种,国际象棋没有设置“炮”和“士”,多出一个“后”和三个“兵”,其他的兵种都是对称排列。

  象棋产生于封建时期,它全息地映射着封建的社会秩序和等级伦理。由于各自植根的沃壤不同,中国象棋的艺术和棋理折射着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东方民族文化精神;国际象棋的内蕴则体现着宗教笼罩下的西方民族文化精神。

  君王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夺取对方君王为胜利成了象棋艺术的灵魂。这一点东西方不谋而合。细微的区别是,中国象棋的王称“帅(将)”,是忌讳“犯上”的缘故;国际象棋没有此类顾虑,文字上自由得多。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出“九宫”,且有“士、象”充当专职护卫力量,始终扮演着幕后指挥的角色,这些对“帅(将)”的特殊保护是“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至上的写照。君王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稳定的前提。国际象棋唯有“王车移位”的特点关照,稍不留神还会失去该权利,“王”可在棋盘上任何一格自由往来,随时可能御驾亲征,对“王”的保护通过其自身灵活机动的躲闪来实现。这与中世纪欧洲频繁的民族征战迁徙相关。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对面”,可洞察出儒家礼义的熏染;国际象棋的“王”可以面对面厮杀决斗,隐见血亲复仇的烙印。

  古代中国,妃嫔媵嫱处于被玩弄的地位,故中国象棋根本没有“皇后”、“王妃”的位置;国际象棋则不然,“王”的旁边是仅低于王的、地位显赫的“后”,“后”是最灵活、最有力、活动范围最大、威胁最强的棋子,表现出在西方“后”对国家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往往起着仅次于王的作用。

  中国象棋的“士”是宫廷卫士,司“九宫”安全,不离“帅(将)”左右。“象”是臣相,只能于本土飞来飞去。如此宠大的护卫部队削弱了攻击的力量,另一方面却增强了防御体系,即使前线战士全部马革裹尸还,也可能杀和敌军的骚扰,这些反映出中国君王传统的求稳怕乱的心理和习惯。国际象棋没有后勤人员的设置,它的“象”是指教士,分黑的格象,能满盘飞舞,黑格角的格象各司职互不相交,暗示着东正教、天主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中国象棋的“兵(卒)”只能一步步向前走,不能后退,虽有“过河小卒当小车”之说,但它终究是“卒”,到头无非一“老卒”而矣,隐喻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愚民信条。国际象棋的“兵”虽然也只能前进,但它走到对方底线可开格为“王”之外的任何一子,这展现了西方进取、升迁的欲望和机会。

  象棋有法度森严的精神,中国象棋对棋子的限制尤为突出,区区十六个子有五个不能过河,“士、象”有法定的路线,“马”有拐脚之制约,纵是千里马一旦受制也难以纵横驰骋,表现着压抑个性的封建体制。国际象棋没有对棋子的过多约束,反射着西方豪迈不羁、自由奔放的个人发展。

  象棋尚刚,要求积极拼杀作战,棋子运动能力越强越有优势。道家思想的融汇,中国象棋战法中发扬了阴柔的一面,像善守的反宫马屏风马即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及现代意识的渗透,国际象棋向着多元化发展,如浪漫主义学派、局面开派、俄罗斯学派、苏联学派、现代主义学派等。

  国际象棋起源和发展史 :

  国际象棋的起源至今说法不一,有关起源的传说有各种版本,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它是由古代印度发明的,它的原型是一种叫做“恰图兰卡”的棋,其中有4种棋子:步兵、骑步、战车和大象,正好反映了古代印度军队的组成兵种。“恰图兰卡”的进一步发展是“沙特兰兹”,在棋子和规则上有大规模的改进,开始在中亚各民族广为流传。然后这种游戏通过贸易、战争和宗教等多种渠道,由东方向西方传播,其传播的大致路线是:印度——波斯(今伊朗)——中亚——阿拉伯国家——欧洲。在11世纪末,它已遍及欧洲各国。而国际象棋——“Chess”这个名字也是由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组成的复合词,意为“将死对方的王”。

  据可靠的文字记载它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尽管更多的人相信它起源于东方,但从它的演变史以及发展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在西方尤其是欧洲定型并流行开来的。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对它做了一次大的改革,一些棋子改变了走法,行棋速度明显变快,例如“原先的大臣”被浪漫的法国人改为王的配偶--后,像社会革命一样,连性别也变了。至15世纪末进化为现制。当时它与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作诗并列成为骑士教育的七大必修科目。18世纪,以骑士教育为主导的人们把在下棋当中凶猛的进攻和大无谓的弃子看成是勇敢的表现,而不敢接受弃子或防守的一方被认为是怯懦的。但这种骑士风格的弈棋理念和完全不重视防守的战略思想已经被现代理论所淘汰。

  现在,国际象棋在世界各地流行和普及。人类社会不仅仅把它当作游戏和娱乐,还当作一门艺术学科、竞技体育项目,甚至开发电脑弈棋,向人类智慧挑战。

  国际象棋最早传入我国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留学生把国际象棋带回国内,但未能普及开来。到了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将它列为体育项目,才开始逐渐推广起来。国际象棋英文“Chess”本身只是棋的意思,因其走法与中国象棋极相似,为了与中国象棋区分开来,人们在前面加上“国际”二字叫国际象棋。在亚洲一些华语地方,也有人称它为“西洋棋”。国际象棋中6种棋子的命名,也完全是按照中国象棋的叫法而定的。King译为王;Queen译为后;Rook:意为城堡,因与车走法一样,故称为“车”;Knight:骑士(或称为爵士),与马走法类似,称为“马”;Bishop:传教士,与象(相)走法类似,称为“象”;Pawn译为兵。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和发展史 :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有的认为起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有的认为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期:“象棋,武王所造,其进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争国用兵战斗之术。以象牙饰旗,故曰象棋。”

  更多的认为是秦末楚汉相争时的产物。韩信发明象棋,用以锻炼将士的攻杀能力。证据是后世象棋盘上常刻有“楚河汉界”的字样。无论起源于何时,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当时战争模式的影响,人文社会的影响,在走法以及规则上不断地创新,包括兵种的增多。

  若从文物出土的角度看,中国象棋成型于北宋,定型于南宋(见南宋诗人刘克庄《象弈一首呈叶潜仲》诗中描绘了棋盘、棋子的形式和下法,与现在流行的下法相同),发展于明朝。基本上最初每个朝代都略有不同,是通过不断的完善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有名家说,中国象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其传统性和封闭性更明显,不了解中国封建文化,就不了解中国象棋。

1中国象棋的棋盘是109个点构成的,国际象棋的棋盘是由88个黑白相间的格组成的

2中国象棋的棋子包括1个帅(或将),2个车,2个马,2个炮,2个士,2个象,以及5个兵(卒);国际象棋的棋子包括1个王,1个后,2个车,2个马(骑士),2个象(教士),以及8个兵

3除了车以外,其它所有的棋子,包括名称相同的,走法都不一样或不完全一样,具体不多说了

4中国象棋有迫死,也叫等杀,就是不将军而使对方无步可走或无论怎么走都是送帅(将)吃时算赢;而国际象棋遇到这种情况算和,只有将军将死或对方认输才算赢。

象棋产生于封建时期,它全息地映射着封建的社会秩序和等级伦理。由于各自植根的沃壤不同,中国象棋的艺术和棋理折射着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东方民族文化精神;国际象棋的内蕴则体现着宗教笼罩下的西方民族文化精神。

君王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夺取对方君王为胜利成了象棋艺术的灵魂。这一点东西方不谋而合。细微的区别是,中国象棋的王称“帅(将)”,是忌讳“犯上”的缘故;国际象棋没有此类顾虑,文字上自由得多。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出“九宫”,且有“士、象”充当专职护卫力量,始终扮演着幕后指挥的角色,这些对“帅(将)”的特殊保护是“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至上的写照。君王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稳定的前提。国际象棋唯有“王车移位”的特点关照,稍不留神还会失去该权利,“王”可在棋盘上任何一格自由往来,随时可能御驾亲征,对“王”的保护通过其自身灵活机动的躲闪来实现。这与中世纪欧洲频繁的民族征战迁徙相关。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对面”,可洞察出儒家礼义的熏染;国际象棋的“王”可以面对面厮杀决斗,隐见血亲复仇的烙印。

古代中国,妃嫔媵嫱处于被玩弄的地位,故中国象棋根本没有“皇后”、“王妃”的位置;国际象棋则不然,“王”的旁边是仅低于王的、地位显赫的“后”,“后”是最灵活、最有力、活动范围最大、威胁最强的棋子,表现出在西方“后”对国家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往往起着仅次于王的作用。

中国象棋的“士”是宫廷卫士,司“九宫”安全,不离“帅(将)”左右。“象”是臣相,只能于本土飞来飞去。如此宠大的护卫部队削弱了攻击的力量,另一方面却增强了防御体系,即使前线战士全部马革裹尸还,也可能杀和敌军的骚扰,这些反映出中国君王传统的求稳怕乱的心理和习惯。国际象棋没有后勤人员的设置,它的“象”是指教士,分黑的格象,能满盘飞舞,黑格角的格象各司职互不相交,暗示着东正教、天主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中国象棋的“兵(卒)”只能一步步向前走,不能后退,虽有“过河小卒当小车”之说,但它终究是“卒”,到头无非一“老卒”而矣,隐喻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愚民信条。国际象棋的“兵”虽然也只能前进,但它走到对方底线可开格为“王”之外的任何一子,这展现了西方进取、升迁的欲望和机会。

象棋有法度森严的精神,中国象棋对棋子的限制尤为突出,区区十六个子有五个不能过河,“士、象”有法定的路线,“马”有拐脚之制约,纵是千里马一旦受制也难以纵横驰骋,表现着压抑个性的封建体制。国际象棋没有对棋子的过多约束,反射着西方豪迈不羁、自由奔放的个人发展。

象棋尚刚,要求积极拼杀作战,棋子运动能力越强越有优势。道家思想的融汇,中国象棋战法中发扬了阴柔的一面,像善守的反宫马屏风马即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及现代意识的渗透,国际象棋向着多元化发展,如浪漫主义学派、局面开派、俄罗斯学派、苏联学派、现代主义学派等。

近闻有人发明了中国国际象棋,在中国象棋的主干上嫁接国际象棋的枝叶。这能否是东西方文化趋于“大同”的力证

中国象棋每方有一帅(将)双士双象双马双炮双车五兵(卒)共16子,帅将代表一国之君,它死则国亡也即棋输。士象代表保护王的侍卫和太监,他们不能出自己的国土;车马炮兵为攻击力量,另外中国有王不见王一说,所以王和士只能待在九宫里也就是紫禁城里。兵卒只能前行过了河可以横走,身不由己。

国际象棋每方有一王一后双车双象双马八兵,王与中国的帅将一样,代表一国之君。但是他可以到任何地方厮杀,国际象棋除了兵不能后退外,任何子都可以前进后退去冲锋陷阵。特殊的是他的兵到了对方底线后可以变成除了王之外的任何子力,充分体现了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思想。另外有一个特殊的子即王后,她的攻击力是所有子力之冠。除了马之外,其余任何子力在攻击王后的同时也被王后所攻击,而马在国际象棋中代表骑士,西方文化中骑士很多都是效忠于王后而不是王,甚至很多圆桌骑士和王后有暧昧关系,这在国际象棋中也体现出来了,当然这是我自己无意当中猜想的。另外从规则上来说也有一个区别,中国象棋有困杀,也就是某一方没有任何子可以动了,但是帅将处在没有被攻击的状态,这种在中国象棋里认负;而同样是这种情况的话在国际象棋里判和了,呵呵,暂时就想到这么多。

一般认为,象棋起源于中国。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接着陆续有苏联学者发表文章,批驳印度起源说。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

现代的象棋型式,到宋代方才制定。宋代的理学家程颢有一首咏象棋的诗说:“大都博弃皆戏剧,象戏翻能学用兵。车马尚存周戏法,偏神兼备汉官名。中军八面将军重,河外尖斜步卒轻,却凭纹愁聊自笑,雄如刘项亦闲争。”他诗中还没提到炮,炮这兵种,是最后加入的,当然是要在中国人发明了火药火器之后,才反映在象棋上。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 ,如:《楚辞 · 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千乘之君也, …… 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据上述情况及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 ,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 ~ 578 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 · 序 》,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琴棋书画”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黑、红棋各有将(帅)1个,车、马、炮、象(相)、士(仕)各2个,卒(兵)5个。南宋时期,象棋“家喻户晓”,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 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 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 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 1962 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 40 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世界上的4大棋类(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将棋)都与本国家的政治制度有关。象棋所反应的政治制度是中国的封建社会,而且几乎是缩影--有皇宫(9宫)、士位(士、仕)、文官(即中国象棋的象、相,不许过河)、武将(车、马、炮)、士兵(兵、卒)。

积极的(Active):相对于对方的走法,更倾向于进去和战术的走法。也指更进去的一步棋或局面。

):通常来自物质、时间、空间,以及兵型上的,局面上客观存在的领先。

代数记谱法(Algebraic notation):有时指国际象棋记法或简单地记法。表示国际象棋棋步的一种方式。大概有许多种记录国际象棋着法的方式就象有多种语言一样。但是,代数记法成为了国际标准。根本上讲,就是每个格子被给于一个字母和一个数字。从白方的方向看,由左到右竖线用字母表示为a 、b 、c 、d 、e 、f、g和h,从白方到黑方的横线则为1,2,3,4,5,6,7和8。这样,白方的左下角的格子就叫a1,而右上角就是h8。

当棋子从一个格走到另一个格,代数记谱法使您辨认出行动的棋子和所到的格子。例如,如果车从a1格走到a8格,您写成Ra8。对于兵的走动,您只写兵到达的格子;例如,e4。王翼易位记作0-0。后翼易位记作0-0-0。

分析(Analysis):基于一个特定局面的连续着法的演算。比赛中,您不被允许移动棋子来分析而必须在您的头里做所有的演算。当比赛结束了,刚下完棋的对手共同地分析这个对局,走动棋子来努力找出最解着法。

注释(Annotation):关于局面或对局的书面评论。评论可能采取记叙文,记谱法,或两者组合的形式。

攻击(Attack):在棋盘的某一个区域里开始的一次进取的行动,或是吃子、吃兵的威胁。

叠(Battery):在一个竖线上放两个车或在同一个斜线上放一个象、一个后。

冒险家(Berserker):只用一两个棋子进攻的疯狂走法。以自己疯狂战斗的古老的斯堪的纳维亚战士命名的,并且后来被他们的对手用尊敬的战略或人身的危险所改变。

双象(Bishop pair):双象对一象一马或双马。双象共同工作得很好,因为他们能控制两个颜色的斜线。参见异色格象。

封锁(Blockade):用一个棋子(理想的是马)直接地直接地放在敌兵前面,阻止它前进。由尼姆佐维奇普及的。

大漏着(Blunder):导致丢子或导致局面上或战术上决定性让步的可怕的着法。

突破(Breakthrough):侵入敌人的阵地。

易位(Castle):同时移动国王和车。易位是棋手在一步棋中走两个棋子的唯一的走法。易位允许棋手移动他的国王离开中心到侧面(开局中的重头戏),在那儿它可能由兵保护。另外,易位出动了一只车。

当白方王翼易位时,他把国王从e1走到g1并把他h1的车走到f1。当黑方王翼易位时,他把国王从e8走到g8并把他h8的车走到f8。当白方后翼易位时,他把他的国王从e1走到c1并把他a1车走到d1。而当黑方后翼易位时,他把他的国王从 e8走到c8并把他a8车走到d8。

中心(Center):棋盘上由c3-c6-f6-f3格围成的正方形。e4,d4,e5和d5是中心的最重要的部份。e线和d线是中心竖线。

将死(Checkmate):无法解脱的对王的攻击。当一个棋手将死他的对手的国王,他就赢了此局。

古典(Classical):聚焦于建立完全的兵中心的下法。古典原则倾向于教条和顽固。古典棋手的哲学最终受到“超现代主义”的挑战。参见超现代主义。

腾挪(Clearance sacrifice):用牺牲一个碍事棋子的方式为有力的一着棋让路。

封闭性局面(Closed game):由固定的兵链阻碍着的局面。这样的局面倾向于马强于象,因为兵阻拦着斜线。

组合(Combination):利用局面的特殊性希望达到某一目标的,结合弃子的一系列强制着法。

通路联兵(Connected passed pawns):在毗邻的竖线上的两个或更多同样颜色的通路兵。参见通路兵。

控制(Control):完全地控制棋盘的某个区域。控制一条竖线或一个格子,或只是有主动性,都能构成控制。

反击(Counterplay):处于防御的棋手开始他自己的进取的行动,叫反击。

束缚(Cramp):通常是在空间上吃亏的结果,缺乏机动性。

关键局面(Critical position):对局的重要一点,胜利或失败的平衡点。

引入(Decoy):诱使对手的棋子到一个特殊格子的战术。

防御(Defense):有计划地反对敌人进攻的一步或一系列的几步棋。也用在许多由黑方决定的开局的名字。例如,法兰西防御和卡罗康防御。

引离(Deflection):包括赶走对手的主要保卫者,以便瘫痪对手防御的战术。

出子(Development):把棋子从最初的位置走到新岗位的走子过程,这样他们就控制了更多的格子和有更大的机动性。

闪击(Discovered attack):埋伏。王后、车或象在等待攻击,只要其他的棋子或兵让开了路。

闪将(Discovered check):包括将您的对手的王的闪击。

双重攻击(Double attack):同时攻击两个目标的着法。

双将(Double check):最强有力的闪击,用两个棋子同时将王。国王被迫撤走,并且敌军因而至少停顿一着棋。

叠兵(Doubled pawns):同样颜色的两个兵处于一条竖线上。叠兵是用兵吃子的结果。

和棋(Draw):平局。和棋可能是从无子可动,三次重复局面或同意提和来的。参见无子可动;三次重复局面。

国际等级分(Elo rating):评价棋手的系统。由密尔沃基(Milwaukee)的Arpad Elo (1903-1993) 教授构想并被FIDE在1970年采用的。初学者也许有900分,一般的俱乐部成员1600分,州冠军2300分,世界冠军2800分。

吃过路兵(En passant):法语通过的意思。当兵推进两个格(只有它以前未走过)并且通过邻线敌方已经推进到它的第5线的兵,敌兵能吃掉这个兵好像它只走了只一格一样。敌兵吃不吃都可以,但必须在第一时机决定;否则,兵的特殊走法的特殊条件消失了,权利消失。

残局(Endgame):对局的第三个也是最后的阶段。残局是只有少量的棋子在棋盘上。进入残局的最清楚的标志,王后被交换掉了。

均势(Equality):双方都没有的优势或各种优势总体是平衡的局面。

交换(Exchange):兑子,通常棋子的价值相等。

得半子(Exchange,The):制胜的交换,意味着您赢得了一只车(5分)对象或马(3分)的交换。

蟹眼象(Fianchetto):意大利语在侧面的意思并只适用于象。蟹眼象对白象就是在g2 或b2,对黑象在g7 或b7。

国际棋联(FIDE):首字母缩略词。

竖线(File):垂直的八个格子组成的。特指代数记谱法的a线、b线等等。参见半开放线;开放线。

侧翼(Flank):a,b和c线在后翼,而f,g和h线在王翼。

子力(Force):物质。物质优势是一个棋手比他对手有更多的物质或他在棋盘的某个特定区域比对手的人多。

强迫(Forced):避免灾害而必须走的一步或一系列着法。

捉双(Fork):一个棋子同时攻击敌方两个棋子或兵的战术运子。

弃兵(Gambit):开局中自愿牺牲至少一个兵,想法是获得补偿的某种优势(通常是出子的时间)。

一般原则(General principles):国际象棋的根本法则,用来使稍差的棋手对不同的局面作出合理的反应。特级大师使用得比您会想象的要多!

大组合(Grande combination):包含许多步棋和许多类型战术的组合。

特级大师(Grandmaster):由国际棋联授予棋手的称号,有确定的整套标准,包括高的国际等级分。这是国际象棋里最高的称号(除世界冠军之外)。低些的称号包括国际大师和棋联大师,是国际比赛上最低的称号。一旦赢得特级大师称号就无法被撤消。参见国际等级分;大师。

半开放线(Half-open file):一个棋手没有兵但对方有一个或更多的兵。

悬(Hang):是无保护和被瞄上的。

弱格(Hole):无法由兵保卫的格子。这样的格子给棋子一个满意的家因为棋子无法被敌兵驱赶。亦称前哨点。

超现代主义(Hypermodern):针对国际象棋古典理论的思想学派。超现代主义坚持兵在开局时的中心将成为目标。这个运动的英雄是理查列基和亚伦尼姆佐维奇,他们俩阐明了侧翼控制中心的想法。象古典主义者的想法那样,那些超现代主义者可能过于极端。现今,从正反两面看好象更正确。两种哲学的升华是妥善处理任一个特殊情况所需要的。参见古典。

主动权(Initiative):当您走了能令您的对手必须反应的威胁,就说您拥有主动权。

垫(Interpose):把棋子或兵放在敌方攻击棋子和被攻击的棋子之间。

直觉(Intuition):由“感觉”而不是由演算发现正确的着法或战略。

王翼(Kingside):棋盘的一半,e、f、g和h线。王翼上的棋子是国王、在它旁边的象、马在象的旁边,而车在马的旁边。参见后翼。

小窗口(Luft):德语空气的意思。在国际象棋里,它意味给国王呼吸的空间。它描述的是王前的一个兵走了,以避底线将杀的可能性。

强子(Major pieces):王后和车。也叫重子。

大师(Master):在美国,一个等级分2200或更多的棋手。如果棋手的等级分下降到2200以下,称号被废止。参见特级大师。

将军(Mate):将死的省略语。

物质的(Material):所有的棋子和兵。物质的优势是棋手在棋盘上有比对手更多的棋子或棋子的价值更大。参见点数。

中局(Middlegame):开局和残局之间的对局阶段。

轻子(Minor pieces):象和马。

机动性(Mobility):棋子的行动自由。

占领(Occupation):车或王后控制一条竖线或横线被称为占领那条线。一个棋子被说成占领哪个格子是它正在那个格子上。

公开赛(Open):指什么水平棋手都可以参加的一种比赛。虽然经常是棋手最终碰到比自己强或弱的对手,但奖励通常也是按组别的。这样的公开赛在美国是极端普遍的。

开放性局面(Open game):有许多开放的横线、竖线或斜线,少量的中心兵的局面。在这种类型的局面中出子领先变得非常重要。

开局(Opening):对局的开始,最出的十几着或更多着法的总和。开局的基本的目标是尽快出动子力;尽可能多地控制中心;并且及早易位使国王安全,同时把车展开到中心线路安置在潜在的开放线上。

开局(Openings):导向开局的大致目标的确定的着法次序。这些着法次序通常用发明者的名字或首次出现的地方命名。有些如王翼弃兵和英国式开局,已经被分析了相当了不起的长度。

异色格象(Opposite-colored Bishops):当棋手各有一个象并且是在不同色的格子里。异色格象永远无法直接接触。

过度扩张(Overextension):当向前推兵而太快地获得空间并试图控制很多地域,棋手的阵营里就留下弱点或削弱了前进了的兵。他就被认为是过度扩张了。

过载(Overworked piece):一个棋子被用来参与保护太多的其它棋子。

通路兵(Passed pawn):任何敌兵都无法影响其前进的兵,因此是有严重的升变威胁的兵。参见升变;低升变。

兵型(Pawn structure):也指兵骨架。所有兵的位置的各个方面。

长将(Perpetual check):当一个棋手让对手处于被将军中,强迫其反应,接着是另一个将军及被迫的反应,接着再将而重复第一个局面。由于这样的对局能被永远走下去,在局面重复之后对局被宣布和棋。参见三次重复局面。

长捉(Perpetual pursuit):相似于长将,只是被捉的是象,马,车或王后代替了国王。

小组合(Petite combination):只涉及几步棋的组合。

牵制(Pin):当一个棋手攻击对手一个无法移动的棋子否则他将丢失一个价值更大的不同的棋子。当这个价值更大的棋子是国王,这种战术称为绝对牵制;当它不是国王则称为相对牵制。

计划(Plan):棋手基于他的着法的短期或长远的目标。

点数(Point count):给棋子下面数值的记分系统:国王无价;王后9点;车5点;象3点;马3点;而兵1点。一些指南给国王的点计数是35点。

局面(Positional):根据长远考虑的一步棋或走法。缓慢的积累小优势被认为是局面的走法。

开局准备(Prepared variation):专业棋手普遍分析书中开局希望发现一个新的着法或计划。当棋手有这样一个发现,他经常将保存这个准备的变着至便用它对付某个专门的对手。

升变(Promotion):也叫变后。当兵达到第8横线,它能被升变为同样颜色的象、马、车或(最共同地)王后。参见低升变。

有根通路兵(Protected passed pawn):是在其它兵的保护下的通路兵。参见通路兵。

后翼(Queenside):棋盘的一半,包括a、c、b和d线。后翼上的棋子是王后、在它旁边的象、在象旁边的马和在马旁边的车。参见王翼。

安静的一着(Quiet move):不是吃子、将军或直接威胁的不摆架子的着法。安静的一着经常发生运子或组合的结尾,吃回点数。

横线(Rank):水平排列的八个格子。在代数记谱法中记作第1线,第2线,等等。

等级分(rating):衡量棋手相对力量的数字。数字越高,说明棋手越强。参见国际等级分。

认输(Resign):当棋手意识到他失败,没有等到将死就客气地放弃比赛。认输时,棋手可以简单地说“我认输,”或他也可以把他的国王放倒。当您刚开始学下棋,我推荐绝不认输。总从头走到尾。

浪漫(Romantic):从19 世纪初到其中叶是国际象棋的浪漫(或男子)时代,那时弃子和攻击被认为是男子气概的唯一表达方式。如果有人提供了弃子,拒绝被认为是怯懦可耻的。今天,有为大胆攻击和弃子倾向的棋手,经常试探地行动,也被叫作浪漫。

皇家捉双(Royal fork):攻击国王和王后的捉双。

弃子(Sacrifice):为获取在空间、时间、兵型,甚至在子力(可能在棋盘的某个区域导致子力优势。)上的好处而自愿放弃物质。不同于组合的是,弃子通常不是一件可靠的东西并经常需要一个不确定因素。

简化(Simplify):交换棋子是局面安静下来,消灭对手的攻击潜力,或澄清局势。

穿串(Skewer):对一个很有价值的棋子的一个威胁,它会被迫走开而允许吃掉它后面的一个价值较小的棋子。

闷杀(Smothered checkmate):当国王被它自己的棋子完全地围拢(或是在棋盘的边缘)并且受到一个无法回答的将军时,他就被闷杀将死了。闷杀经常由马来完成。

空间(Space):由各个棋手控制的领地。

空间数(Space count):过去经常用来确定谁控制更多空间的数字系统,一个棋手那一侧棋盘上的每个格子为1点,被对方的棋子或兵控制就属于对方。

冒险(Speculative move):没有明确结果的通常是必要的着法。有时充分的计算是不可能的,因此棋手必须依靠直觉,一个冒险的计划也许就出现了。经常涉及到弃子。例如,白方走了一个冒险的弃子之类。

无子可动(Stalemate):在英语里,是指敌对的两支部队之间的对峙。在国际象棋术语里,指一个棋手被束缚得很厉害,以至于任一合乎规则的走法都将暴露他的国王于直接的将军之下。无子可动是和棋(平局)。

战略(Strategy):思考之后的一步棋、一个计划或一个想法。

研究(Study):一些理论局面,或著作,使不常见的战术主题变得突出。

风格(Style):棋手下棋的路数,反射他的个性和偏好。棋手选择的着法风格通常表现了棋手的个人特征。在比赛中典型的是风格相反的两个棋手(例如,一个攻击者对一个安静的局面棋手),优胜者将是那个成功地强加他风格的一位。

战术(Tactics):利用短暂的机会争取优势的调遣。有很多陷阱和组合的局面自然被认为是战术的。

先手(Tempo):作为时间单位的一步棋。如果棋子到达一个有用的格子用一着棋但却走了两步,那它失去一个先手。例如,在le4 e5 2d4 exd4 3Qxd4 Nc6之后。黑方获一先而白方则失去一先,因为白王后被攻击必须第二次走王后到安全的地方。

理论(Theory):书里的著名开局、中局和残局局面。

三次重复局面(Three-time repetition of position):当棋手来回走子,重复同样的局面。经常是在物质上落后最后要失败的棋手,弃子求得长将(参见长将)。三次重复局面的结果是和棋(平局)。

时间(Time):在这本书里,除通常的含义之外(“黑方没有时间阻止白方所有的威胁”),时间是指出子的措施。也指思考的时间,既棋钟上的时间。参见时间控制;先手。

时间控制(Time control):每个棋手必须走完一定步数的规定时间。在国际比赛中,典型的时间控制是每个棋手用2 个小时完成40步。在各个棋手走完40步之后,被给以另外的时间(通常1 个小时20步)。如果棋手用尽了他的时间,但未走完必须的步数,不管局面如何他都被判负。

时间恐慌(Time pressure):国际象棋比赛对局中最扣人心弦的时刻之一。当一个或两个棋手用完棋钟上的决大部分时间而仍需要几步棋才能达到规定的40或45步,他们开始快速走棋,有时在疯狂的恐慌中扔下棋子。典型的出现可怕的大漏着的阶段。一些棋手几乎每场比赛都进入时间恐慌,被认为是时间恐慌癖。

交汇点(Transposition):由不同的次序得到的一个相同的开局局面。例如,法兰西防御的1e4 e6 2d4 d5 通常也能由1d4 e6 2e4 d5 的次序得到。

陷阱(Trap):暗中诱使对手犯错误的方法。

低升变(Underpromotion):兵变成比后小的棋子。

中国象棋结构有“楚河汉界”的限制,国际象棋则没有任何间隔。

虽然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起源地和文化不同,但存在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它们都起源于战争,发明的灵感来自古代行军打仗。

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在构成要素上,最大的相同点是棋子的数量相同,一共三十二枚棋子,双方各占十六枚。不同的是中国象棋的十六枚棋子中,有将士相马炮车兵七类兵种,国际象棋没有设置“炮”和“士”,多出一个“后”和三个“兵”,其他的兵种都是对称排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979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