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中的“象”代表什么

象棋中的“象”代表什么,第1张

象棋产生于封建时期它全息地映射着封建的社会秩序和等级伦理 由于各自植根的沃壤不同中国象棋的艺术和棋理折射着以儒家思想 为正统的东方民族文化精神,国际象棋的内蕴则体现着宗教笼罩下的西 方民族文化精神

君王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夺取对方君王为胜利成了象棋艺 术的灵魂这一点东西方不谋而合细微的区别是中国象棋的王称[ 帅(将)"是忌讳"犯上"的缘故,国际象棋没有此类顾虑文字上自 由得多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出"九宫"且有"士象"充当专 职护卫力量始终扮演着幕后指挥的角色这些对"帅(将)"的特殊 保护是"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至上的写照君 王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稳定的前提国际象棋唯有"王车移位"的特点 关照稍不留神还会失去该权利"王"可在棋盘上任何一格自由往来 随时可能御驾亲征对"王"的保护通过其自身灵活机动的躲闪来实现 这与中世纪欧洲频繁的民族征战迁徙相关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 "对面"可洞察出儒家礼义的熏染,国际象棋的"王"可以面对面厮杀决 斗隐见血亲复仇的烙印

古代中国妃嫔媵嫱处于被玩弄的地位故中国象棋根本没有[皇 后"[王妃"的位置,国际象棋则不然"王"的旁边是仅低于王的 地位显赫的"后""后"是最灵活最有力活动范围最大威胁最强的 棋子表现出在西方"后"对国家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往往起着 仅次于王的作用

中国象棋的"士"是宫廷卫士司"九宫"安全不离"帅(将)"左右, "象"是臣相只能于本土飞来飞去如此宠大的护卫部队削弱了攻击的 力量另一方面却增强了防御体系即使前线战士全部马革裹尸还也 可能杀和敌军的骚扰这些反映出中国君王传统的求稳怕乱的心理和习 惯国际象棋没有后勤人员的设置它的"象"是指教士分黑的格象 能满盘飞舞黑格角的格象各司职互不相交暗示着东正教天主教对 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中国象棋的"兵(卒)"只能一步步向前走不能后退虽有" 过河 小卒当小车"之说但它终究是"卒"到头无非一"老卒"而矣隐喻着"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的愚民信条国际象棋的"兵"虽然也只能前进 但它走到对方底线可开格为"王"之外的任何一子这展现了西方进取 升迁的欲望和机会

象棋有法度森严的精神中国象棋对棋子的限制尤为突出区区十 六个子有五个不能过河"士象"有法定的路线"马"有拐脚之制约 纵是千里马一旦受制也难以纵横驰骋表现着压抑个性的封建体制国 际象棋没有对棋子的过多约束反射着西方豪迈不羁自由奔放的个人 发展

象棋尚刚要求积极拼杀作战棋子运动能力越强越有优势道家 思想的融汇中国象棋战法中发扬了阴柔的一面像善守的反宫马屏风 马即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及现代意识的渗透国际象棋向着多元化发 展如浪漫主义学派局面开派俄罗斯学派苏联学派现代主义学 派等

近闻有人发明了中国国际象棋在中国象棋的主干上嫁接国际象棋 的枝叶这能否是东西方文化趋于"大同"的力证

我国象棋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但究其源头众说纷坛尚难断论战国时期宋玉所著招魂篇里有"蓖蔽象棋有六博些"说法提到了象棋从那时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了但当时的"象棋"指的是象牙做的六博棋不是现代形制的象棋

六博棋由两人对弈每方六子有枭卢雉犊塞五种棋子前四种棋子双方各一枚最后一种棋子"塞"各两枚枭为首即主帅载有" 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足下燕居则斗象棋而舞郑女"可见那时在达官权贵和士大夫中已流行下象棋甚至影响到门客了北周武帝(公元561-578年)曾制并集合百官在朝廷进行讲解文学家庾信曾作及那时期"象戏"在宫廷和文人中很盛行但也不是现代形制的象棋

唐代以前象棋只有将车马卒四个乒种唐代以后火器开始用于军事据记载以机发石为攻城号将军炮所以那时的炮字还是"石" 为偏旁的军事上火器的发展给模仿战斗场面的象棋带来了新的发展使象棋逐渐改革成为拥有将车马炮士象卒七个兵种这就和现代象棋的兵种基本相似了唐载:"昔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牛僧儒用车马将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由此可见唐牛僧儒的时代以前象棋没有炮加炮以后才成现代象棋的雏型但牛僧儒中岑顺梦幻所见和挖掘古墓所发现的象棋只有王上将(象)军师(士)辎车天马六甲(步卒)等六个兵种还没有炮其时为唐代宗宝应元年故后人称之为"宝应象棋"

宋晁无咎(公元1053-1110年)的"广象棋"棋子32个与现制象棋的棋子总数相同棋盘纵横各11路比现制象棋盘大一点广象棋把两炮放在车的外侧棋子名称和着法与现制象棋相同但没有说明棋盘中间有无河界有河界的象棋盘见于北宋末北宋末女词家李清照的中刊有打马戏和象棋两用的局戏图它所表示的象棋盘图形与现在的完全一样另外宋颢关于象棋诗词中有"河外尖斜步卒轻"的描述由此可见北宋前的象棋盘没有河界棋盘有河界的象棋是在北宋末定型的

象棋子现在是平面字形的但早先曾是立体象形的中所述的出土古墓前有金床戏局列马满枰皆金铜成形说明唐朝"宝应象棋"的棋子是铜质象形立体子后来北宋古墓出土的象棋文物中见有圆形铜质的平面棋子直径大小不等正面有车马炮将士象卒字样,反面则是各种不同形状的图文将是坐着的将军腰悬长剑,士是女将上着戎装下穿裙子,象是一只大象,车是带有飞轮的辎车,马是飞跃的马,炮是飞石,卒是手执长矛的士兵以后图枰的棋子逐步为字形棋子代替宋徽宗赵佶的有"白檀象戏小棋枰牙子金书字更明"说的就是白色的檀木棋盘和象牙制的金书字形棋子

第一个以比较完整的篇章来描述象棋着法的是南宋诗人刘克庄他的长达240字的五言古诗中有"小艺虽难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桔中戏妙不出局外屹然两国立限以大河界三十二子者--俱变态--远炮勿虚发冗卒要精汰--昆阳以象奔陈涛以车败匹马郭令来一士汲黯在--" 等句形象地描写了象棋的棋盘棋子和着法和刘克庄同时代但稍晚些的著名学者陈元靓在他晚年所编的日用百科全书中辑集了一些棋势和两个全局着法这是见于记载的最古棋局

北宋司马光的南宋洪迈的是现代象棋最早的理论著作其后问世的象棋书谱有明代的清代的等等而最有名气最有代表性的则是桔梅两谱它们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揭示了象棋的基本规律探讨了各种开局的战略战术

中国象棋32棋子是根据古代的军队发展演变过来的,是我国古代一种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

唐代,象棋在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有“将、马、车、卒”4个兵种,由黑白相间的64个方格组成。后来又参照我国的围棋,把64个方格变为90个点。

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药的发明增加了“炮”之外,还增加了“士”、“象”。即在使用带有九宫的棋盘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棋类的棋子种类并将其中三个兵升级成一个士及两个炮,以符合当时人的趣味。

明代,可能为了下棋和记忆的方便,才将一方面的“将”改为“帅”。

棋子的含义:

1、帅/将

红方为“帅”,黑方为“将”。帅和将是棋中的首脑,是双方竭力争夺的目标。

它只能在"九宫"之内活动,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每次走动只能按竖线或横线走动一格。帅与将不能在同一直线上直接对面,否则走方判负。

2、仕/士

红方为“仕”,黑方为“士”。它也只能在九宫内走动。它的行棋路径只能是九宫内的斜线。士一次只能走一个斜格。

3、象/相

红方为“相”,黑方为“象”。它的走法是每次循对角线走两格,俗称“象飞田”。相(象)的活动范围限于“河界”以内的本方阵地,不能过河,且如果它走的“田”字中央有一个棋子,就不能走,俗称“塞象眼”。

4、车(jū )

车在象棋中威力最大,无论横线、竖线均可行走,只要无子阻拦,步数不受限制。俗称“车行直路”。因此,一车最多可以控制十七个点,故有“一车十子寒”之称。

5、炮

炮在不吃子的时候,走动与车完全相同,但炮在吃子时,必须跳过一个棋子,我方的和敌方的都可以,俗称“炮打隔子”、“翻山”。

6、马

马走动的方法是一直一斜,即先横着或直着走一格,然后再斜着走一个对角线,俗称“马走日”。马一次可走的选择点可以达到四周的八个点,故有“八面威风”之说。如果在要去的方向有别的棋子挡住,马就无法走过去,俗称“蹩马腿”。

7、兵/卒

红方为“兵”,黑方为“卒”。

兵(卒)只能向前走,不能后退,在未过河前,不能横走。过河以后还可左、右移动,但也只能一次一步,即使这样,兵(卒)的威力也大大增强,故有“小卒过河顶大车”之说。

扩展资料:

象棋规定:

1、对局开始前,双方棋子在棋盘上的摆法见右图。

2、对局时,由执红棋的一方先走,双方轮流走一步。

3、轮到走棋的一方,将某个棋子从一个交叉点走到另一个交叉点,或者吃掉对方的棋子而占领其交叉点,都算走了一着。

4、双方各走一着,称为一个回合。

5、走一着棋时,如果己方棋子能够走到的位置有对方棋子存在,就可以把对方棋子吃掉而占领那个位置。

6、一方的棋子攻击对方的帅(将),并在下一着要把它吃掉,称为“照将”,或简称“将”。“照将”不必声明。被“照将”的一方必须立即“应将”,即用自己的着法去化解被“将”的状态。如果被“照将”而无法“应将”,就算被“将死”。

-中国象棋

  国际象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搏斗游戏之一,和中国的围棋、象棋和日本的将棋同享盛名。一般认为,在公元500年之前,在印度北部就有了这类游戏。当时的棋子比起今日的国际象棋在着法上简单得多,它们代表在古印度的步兵、武士、战车和大象。在棋盘上,国王和他的维齐(即今天的后)统帅一切。据多数史学家认为,国际象棋从印度逐渐传到中亚细亚、中国、波斯和欧洲。11世纪时盛行于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皇帝阿列克西斯·康姆涅纽斯很喜欢的一种消遣。

  这种游戏一传到西方,有个别棋子的名称和设计便与当时欧洲的封建制度中的社会阶层挂上了钩。王和兵当然没有改变。大象在印度军队中是一种重型的力量,在西方则由主教替代,主教在当时中世纪教会中颇有权力,而大象在西方战事中没有人知道其威力无比。棋史学家列维在叙述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曾经在意大利本土上使用兽力作战。印度棋盘上的武士,变成了马,世人公认为是骑士制度的一个代表。古战车变成城堡(德文"turn",西班牙文"torre",法文"tour",均为"城堡"的意思),英文中则为“rook”(城形棋子)。此字源出于波斯文"ruhk"(战车的意思)或者是出于意大利文"rocco。"(城塔的意思)。最后,维齐转而名为后,是中世纪宫廷的主要人物。

  15世纪末,国际象棋规则在欧洲起了一个自然而然的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后从依附于王而变成在棋盘上极具威慑力量的角色。另外,兵起步时可以选走两格,象可以在斜线上自由行走以及王能够和车易位。这些变化可以说已经和今日世界上159个国家和地区所开展的国际象棋走法十分接近了。这种走法已被当今国际棋联这个国际象棋世界性组织所属的500万注册棋手所认可。直到进入20世纪时,国际象棋仍被认为是贵族和富有闲人的游戏。而今天,自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推动下,使得国际象棋逐渐普及起来。如果说,国际棋联现有五百万注册棋手和数以亿计会下国际象棋(据国际棋联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数字,现全世界大约有三亿)的人,那么,其中除了少数尖子棋手把它作为艺术和终生职业外,其余都是这种游戏的爱好者。

  的确,在前苏联和接过前苏联"国际象棋王国"旗帜的俄罗斯,国际象棋是国家体育,被奉为"国棋",比足球更受人喜爱。由于国家和群众的大力推动,在20世纪40年代以来,前苏联特级大师们或多或少地控制了世界国际象棋的棋坛,虽然他们的优势很快受到了英国、美国等西方国际象棋强国的挑战。

  在所有棋盘游戏中,国际象棋是一种把战略战术和纯技术融为一体的理想游戏。和西洋双陆相比,胜负决定于骰子一掷,诚然是不由自己作主;和国际跳棋相比,棋子的规模化控制了技术上的胜负。和国际象棋在思想性上、科学性上和深度上可以相比的只有日本将棋和中国的围棋、象棋。

  国际象棋几乎就是融艺术、科学、知识和灵感为一炉的一种游戏。分析对局时是一种逻辑的实验使用,而在攻王的战斗中和战略问题的运筹的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创造性的灵感。不过,国际象棋不是像纵横字谜那样单纯是一种文字智力的测试。国际象棋的竞争使双方投入一场不流血的战斗,是双方思想和意志的一场激烈尖锐的战斗以及体力上的坚韧不拔的较量。

  国际象棋着法多变,趣味横溢,对于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更具有极好的效果。因此,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把国际象棋列入小学课程。

  国际象棋起源的传说

  许多学国际象棋的人都以为,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这源于英国人威廉·琼斯1790发表在《亚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学者大多赞成他的观点。因为那时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国文化。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接着陆续有苏联学者发表文章,批驳印度起源说。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号的《苏联棋艺》上发表文章,根据他的研究,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的思想:64格,对应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专家学者的反驳文章。可以认为,切列夫考博士“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思想”的观点,在世界上已经站住了脚。

  大约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国出现了8x8的线图(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彩陶绘图)。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可以断定已经有了“六博”这种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论语》)这句话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南北朝后期)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公元569年)和唐代于地下发现的“百宝象棋”基本相同:8×8盘(64格),立体子,棋子摆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现代国际象棋的格局。

  至迟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象戏进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戏”和“类象戏”进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图朗兹”,进入中东形成了“沙特兰兹”。恰图朗兹和沙特兰兹译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实物根据是8世纪以后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关于“四色棋” 的文字记载是公元九世纪的克什米尔史诗《拉特纳卡尔》。“沙特兰兹”后来演变成“波斯象棋”并传入欧洲。大约在15世纪木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

  “印度起源说”产生于英国人,最好也是由英国人来否定“印度起源说”。198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上,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还说是印度或中国,而且重点介绍印度起源说。但是,2003年在英国出版《国际象棋中国学派》英文版时,在英国最大出版集团编辑撰写的简介中,一上来就已经有了这样一句话:“虽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国际象棋是在远古的中国被发现”。要让英国学者改变观点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啊。

  今天人们探讨国际象棋的起源,是通过传说、假说、考古和逻辑这四种方式,来作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假说指明考古论证之方向,传说补充考古逻辑之不足。毕竟国际象棋产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历史一样,真实的再现要经过极为漫长的过程。不过,从整体方面看,关于起源问题,有两点得到世界的公认:1、国际象棋起源于亚洲,后来传入欧洲。2、最初的规则是掷骰子来决定谁走棋。

  此外,专家学者在起源逻辑上有几点似乎已经达到共识:第一,国际象棋是人造物。本质上是模型。第二,国际象棋是人类思想、意识的物化。本质上是模拟。第三,现代国际象棋是古代棋不断演变的结果。第四,演变的影响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种棋相互之间的影响)。第五,演变的模式是渐变和突变。第六,演变和连续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应从国际象棋结构三要素——棋盘、棋子、棋规——入手。第八,对于国际象棋的起源、演变和定型来说,棋盘、棋子、棋规担当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盘、棋子、棋规这三者未必是同时出现的。第十,没有“最初的发明者”。对此可以这样来解释:在现实世界中,时间是不可逆的。因此,时间可以创造历史,时间也可以消灭历史。从这种逻辑出发,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最初的发明者”。只好无奈地满足于“社会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实际上,从许多方面看,国际象棋更象**。

  关于国际象棋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国际象棋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因为人们今天熟悉的国际象棋是在波斯发展起来的。国际象棋里“战车”一词就源自波斯语。

  国际象棋的下法

  国际象棋由黑白两棋组成,执白先行,国际象棋的对局目的是把对方的王将死。

  比赛规定:

  一方的王受到对方棋子攻击时,成为王被照将,攻击方称为"将军",此时被攻击方必须立即"应将",如果无法避开将军,王即被将死。除"将死"外,还有"超时判负"与"和局"。出现以下情况,算和局:

  一方轮走时,提议作和,对方同意;

  双方都无法将死对方王时,判和;

  一方连续不断将军,对方王却无法避开将军时,成为"长将和";

  轮到一方走棋,王没有被将军,但却无路可走,成为"逼和";

  对局中同一局面出现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同一方走的,判为和局。

  棋盘和棋子

  国际象棋棋盘是个正方形,由横纵各8格、颜色一深一浅交错排列的64个小方格组成。深色格称黑格,浅色格称白格,棋子就放在这些格子中移动。棋子共三十二个,分为黑白两组,各十六个,由对弈双方各执一组,兵种是一样的,分为六种: 王(1)、后(1)、车(2)、象(2)、马(2)、兵(8)。

  在正式比赛中,国际象棋棋子采用立体棋子,非正式比赛中可以采用平面图案的棋子。

  布子规则:(上方16个为黑子,下方为白子)

  车马象后王象马车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

  □□□□□□□□

  □□□□□□□□

  □□□□□□□□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车马象后王象马车

  走子规则:

  · 王:横、直、斜都可以走,但每着限走一步。

  · 后:横、直、斜都可以走,步数不受限制,但不能越子。它是国际象棋中威力最大的子。

  · 车:横、竖均可以走,不能斜走。一般情况下不能越子。

  · 象:只能斜走。格数不限,不能越子。每方有两象,一个占白格,一个占黑格。

  · 马:每步棋先横走或直走一格,然后再斜走一格(每次斜走六个正方格子),可以越子,没有"中国象棋"中"蹩马腿"的限制。

  · 兵:只能向前直走,每着只能走一格。但走第一步时,可以最多直进两格。兵的吃子方法与行棋方向不一样,它是直进斜吃,即如果兵的斜进一格内有对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而占据该格。

  特殊着法:

  除了上面所有棋子的一般着法外,国际象棋中存在下面三种特殊着法:

  · 吃过路兵:如果对方的兵第一次行棋且直进两格,刚好形成本方有兵与其横向紧贴并列,则本方的兵可以立即斜进,把对方的兵吃掉。这个动作必须立刻进行,缓着后无效。

  ·兵的升变:任何一个兵直进达到对方底线时,即可升变为除"王"和"兵"以外的任何一种棋子,不能不升变。一般情况下升变成为“后”因为“后”威力最大;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升变为“车”、“马”、“象” 。

  ·王车易位:每局棋中,双方各有一次机会,让王朝车的方向移动两格,然后车越过王,放在与王紧邻的一格上。王车易位根据左右分为"长易位"和"短易位"。

  在下面四种情况下,王车易位不允许:

  王或车已经移动过;

  王和车之间有其他棋子阻隔;

  王正被对方"将军";

  王经过或达到的位置受对方棋子的攻击。

  胜、负、和:

  · 国际象棋的对局目的是把对方的王将死。比赛规定:一方的王受到对方棋子攻击时,成为王被照将,攻击方称为“将军”,此时被攻击方必须立即“应将”,如果无法避开将军,王即被将死。除“将死”外,还有“超时判负”与“和局”。出现以下情况,算和局:

  ·一方轮走时,提议作和,对方同意;

  ·双方都无法将死对方王时,判和;

  · 一方连续不断将军,对方王却无法避开将军时,成为“长将和”;

  ·轮到一方走棋,王没有被将军,但却无路可走,成为“逼和”;

  · 对局中同一局面出现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同一方走的,判为和局。

  记分方法:

  国际象棋的记分方式实行级别、积分制。级别分别是无级别、30-1级。每个级别需要积 累100分。有关输赢后积分的详细计算方法如下(注意:输方扣分等于赢方得分):

  ·和局:双方现有积分相差10分以内,无积分;相差10-99分,则分低方得(10+差分/10)/2;相差100分以上,分低方得差分/4。

  低级别方赢:双方现有积分相差100分以上,则得差分/2;相差10-99分,得10+差分/10;相差10分以内,得10分。

  · 高级别方赢:双方现有积分相差200分以上,无积分;相差100-199分,得2分;相差10-99分,得10-差分/125;相差10分以内,得10分。

  · 下过50盘以后得分/失分会趋于稳定。

  等级设定:

  特级大师、国际大师、棋联大师、女子特级大师、女子国际大师。

  我国的历史:

  1965年12月7日,苏联象棋队选手在北京同我国国际象棋选手进行首次友谊比赛。在六盘比赛中,我国选手的战绩是一胜、一平、四负。

  当时国际象棋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不长,一九五七年才第一次被列为全国棋类锦标赛的竞赛项目之一。

  注:国际象棋旧称万国象棋。

象棋早点

演化象棋

1、士(仕)可横向只走,每次一步格,变道后走吃另一组士线,横一不能吃子,不能出宫。

2、象(相)可横向只走,每次两步格,变道后走吃田字格另两个对角,横二不能吃子,不能越棋。

3、兵(卒)到达对方底线,可同时一对一升变为已被吃掉的车、马或炮,升变不算走棋,也可不变,但过后该底兵不能升变

象棋产生于封建时期,它全息地映射着封建的社会秩序和等级伦理。由于各自植根的沃壤不同,中国象棋的艺术和棋理折射着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东方民族文化精神;国际象棋的内蕴则体现着宗教笼罩下的西方民族文化精神。

  君王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夺取对方君王为胜利成了象棋艺术的灵魂。这一点东西方不谋而合。细微的区别是,中国象棋的王称“帅(将)”,是忌讳“犯上”的缘故;国际象棋没有此类顾虑,文字上自由得多。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出“九宫”,且有“士、象”充当专职护卫力量,始终扮演着幕后指挥的角色,这些对“帅(将)”的特殊保护是“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王至上的写照。君王是国家的基石,是国家稳定的前提。国际象棋唯有“王车移位”的特点关照,稍不留神还会失去该权利,“王”可在棋盘上任何一格自由往来,随时可能御驾亲征,对“王”的保护通过其自身灵活机动的躲闪来实现。这与中世纪欧洲频繁的民族征战迁徙相关。中国象棋的“帅(将)”不能“对面”,可洞察出儒家礼义的熏染;国际象棋的“王”可以面对面厮杀决斗,隐见血亲复仇的烙印。

  古代中国,妃嫔媵嫱处于被玩弄的地位,故中国象棋根本没有“皇后”、“王妃”的位置;国际象棋则不然,“王”的旁边是仅低于王的、地位显赫的“后”,“后”是最灵活、最有力、活动范围最大、威胁最强的棋子,表现出在西方“后”对国家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往往起着仅次于王的作用。

  中国象棋的“士”是宫廷卫士,司“九宫”安全,不离“帅(将)”左右。“象”是臣相,只能于本土飞来飞去。如此宠大的护卫部队削弱了攻击的力量,另一方面却增强了防御体系,即使前线战士全部马革裹尸还,也可能杀和敌军的骚扰,这些反映出中国君王传统的求稳怕乱的心理和习惯。国际象棋没有后勤人员的设置,它的“象”是指教士,分黑的格象,能满盘飞舞,黑格角的格象各司职互不相交,暗示着东正教、天主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中国象棋的“兵(卒)”只能一步步向前走,不能后退,虽有“过河小卒当小车”之说,但它终究是“卒”,到头无非一“老卒”而矣,隐喻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愚民信条。国际象棋的“兵”虽然也只能前进,但它走到对方底线可开格为“王”之外的任何一子,这展现了西方进取、升迁的欲望和机会。

  象棋有法度森严的精神,中国象棋对棋子的限制尤为突出,区区十六个子有五个不能过河,“士、象”有法定的路线,“马”有拐脚之制约,纵是千里马一旦受制也难以纵横驰骋,表现着压抑个性的封建体制。国际象棋没有对棋子的过多约束,反射着西方豪迈不羁、自由奔放的个人发展。

  象棋尚刚,要求积极拼杀作战,棋子运动能力越强越有优势。道家思想的融汇,中国象棋战法中发扬了阴柔的一面,像善守的反宫马屏风马即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及现代意识的渗透,国际象棋向着多元化发展,如浪漫主义学派、局面开派、俄罗斯学派、苏联学派、现代主义学派等。

  国际象棋起源和发展史 :

  国际象棋的起源至今说法不一,有关起源的传说有各种版本,比较可靠的说法认为它是由古代印度发明的,它的原型是一种叫做“恰图兰卡”的棋,其中有4种棋子:步兵、骑步、战车和大象,正好反映了古代印度军队的组成兵种。“恰图兰卡”的进一步发展是“沙特兰兹”,在棋子和规则上有大规模的改进,开始在中亚各民族广为流传。然后这种游戏通过贸易、战争和宗教等多种渠道,由东方向西方传播,其传播的大致路线是:印度——波斯(今伊朗)——中亚——阿拉伯国家——欧洲。在11世纪末,它已遍及欧洲各国。而国际象棋——“Chess”这个名字也是由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组成的复合词,意为“将死对方的王”。

  据可靠的文字记载它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尽管更多的人相信它起源于东方,但从它的演变史以及发展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在西方尤其是欧洲定型并流行开来的。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对它做了一次大的改革,一些棋子改变了走法,行棋速度明显变快,例如“原先的大臣”被浪漫的法国人改为王的配偶--后,像社会革命一样,连性别也变了。至15世纪末进化为现制。当时它与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作诗并列成为骑士教育的七大必修科目。18世纪,以骑士教育为主导的人们把在下棋当中凶猛的进攻和大无谓的弃子看成是勇敢的表现,而不敢接受弃子或防守的一方被认为是怯懦的。但这种骑士风格的弈棋理念和完全不重视防守的战略思想已经被现代理论所淘汰。

  现在,国际象棋在世界各地流行和普及。人类社会不仅仅把它当作游戏和娱乐,还当作一门艺术学科、竞技体育项目,甚至开发电脑弈棋,向人类智慧挑战。

  国际象棋最早传入我国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中国留学生把国际象棋带回国内,但未能普及开来。到了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将它列为体育项目,才开始逐渐推广起来。国际象棋英文“Chess”本身只是棋的意思,因其走法与中国象棋极相似,为了与中国象棋区分开来,人们在前面加上“国际”二字叫国际象棋。在亚洲一些华语地方,也有人称它为“西洋棋”。国际象棋中6种棋子的命名,也完全是按照中国象棋的叫法而定的。King译为王;Queen译为后;Rook:意为城堡,因与车走法一样,故称为“车”;Knight:骑士(或称为爵士),与马走法类似,称为“马”;Bishop:传教士,与象(相)走法类似,称为“象”;Pawn译为兵。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和发展史 :

  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有的认为起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有的认为起源于周武王伐纣时期:“象棋,武王所造,其进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争国用兵战斗之术。以象牙饰旗,故曰象棋。”

  更多的认为是秦末楚汉相争时的产物。韩信发明象棋,用以锻炼将士的攻杀能力。证据是后世象棋盘上常刻有“楚河汉界”的字样。无论起源于何时,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当时战争模式的影响,人文社会的影响,在走法以及规则上不断地创新,包括兵种的增多。

  若从文物出土的角度看,中国象棋成型于北宋,定型于南宋(见南宋诗人刘克庄《象弈一首呈叶潜仲》诗中描绘了棋盘、棋子的形式和下法,与现在流行的下法相同),发展于明朝。基本上最初每个朝代都略有不同,是通过不断的完善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有名家说,中国象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总结,其传统性和封闭性更明显,不了解中国封建文化,就不了解中国象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270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