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第1张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部浪漫主义代表作,正是由于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画中世纪的法国社会真实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据动人的情节发展,凝聚、精炼在这部名著中而呈现出它们的生动面貌和丰富蕴涵,赢得了继《艾那尼》之后浪漫主义打破古典主义死板模式的又一胜利。这是一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作者充分运用自己在《〈克伦威尔〉序》中提出的浪漫主义的美丑对照手法,把善与恶、美与丑、崇高与卑下对照起来描写,并在环境、事件、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强烈的对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在复辟王朝统治下,法国宫廷和教会狼狈为奸,欺压人民。当时的巴黎,宗教势力邪恶黑暗,封建等制度十分残酷,封建主义压抑下的人性扭曲堕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人民,处于令人深切同情的境地。

饱受压迫的人民群众奋起反抗,与两股势力展开英勇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忍,创作出《巴黎圣母院》,借15世纪的巴黎社会反映现实生活。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

——巴黎圣母院

1、浪漫主义画派: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2、浪漫主义音乐: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3、浪漫主义文学: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1、浪漫主义画派: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摆脱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创作题材取自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着(如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拜伦的作品)等,有一定的进步性。

2、浪漫主义音乐: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各种各样的音乐会社团和音乐节网络迅速地发展起来。如果一个作曲家,比如门德尔松,能为这个众多的占统治地位的中等阶层提供他们所喜闻乐听的音乐,他就是成功的。

3、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格格不入。古典主义音乐象线条一样鲜明;而浪漫主义音乐则偏重于色彩和感情,并含有许多主观、空想的因素。

维克多·雨果,1802年2月26日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

幼年时跟随父亲到过意大利、西班牙,在西班牙开始受小学教育。雨果的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对少年雨果影响颇深。波旁王朝复辟后,雨果的父亲又宣誓效忠新统治者,雨果跟随母亲回到了巴黎。

由于雨果家庭在复辟王朝统治下的政治利害关系,也由于他母亲的影响,雨果初期的创作有保守的倾向。

查理十世上台后,变本加厉的反动统治反而使自由主义思潮日趋高涨,在此背景上,雨果的政治态度开始有了转变。

1827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克伦威尔)序》,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直到1840年,他以丰富的戏剧,诗歌及小说创作显示出浪漫主义文学的实绩。

金融家王朝的建立与巩固,使雨果逐渐在政治上采取了和现实妥协的态度。

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反革命改变,宣布帝制,大肆进行镇压,雨果和他的政派发表宣言试图反抗,但遭到失败,政变后的12月11日,他被迫流亡国外。

1870年,拿破仑三世垮台,雨果结束了长期的流亡生活,凯旋式地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

1885年,雨果逝世于巴黎,法兰西举国致哀,巴黎举行了规模宏大的葬

故事梗概

当巴黎市民正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中时,法院大厅内正在进行"愚人之王"的选举。大家把幸运待选的"愚人之王"带了出来。这个人长得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独眼,驼背,跛子,……在他的这种种畸形里,却透出一种不容怀疑的坚定,严肃,勇敢的性格。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加西莫多。

在大街的游行人群中,有人喊道:"爱斯梅哈尔达来了!"游行的人们立刻狂欢起来,喊叫声此起彼伏。人们都蜂涌向广场。在广场上,只见靠卖艺为生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正在一条波斯地毯上跳舞。她轻盈,飘逸的舞姿,时时引起人们的狂欢的掌声。成千上百的人们随着爱斯梅哈尔达的舞姿一起旋转。这时,作为怀疑派的哲学家和讽刺诗人甘果瓦,被这个灿烂的景色迷住了。他不知道这个女郎究竟是人,是仙,还是天使。这时在所有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严肃、平静而阴沉的中年人,此时比任何人都更关注那个跳舞的女郎,他的嘴里不时发出几声诅咒。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孚罗诺。

在广场的另一角荷兰塔内,女修士居第尔因自己的女儿,在15年前被吉卜赛人抢走,就用一种憎恶的声音呵斥她快离开。爱斯梅哈尔达感到一种惊恐和不安。

爱斯梅哈尔达带着她心爱的小山羊离开了狂欢的节日广场。好奇的甘果瓦一直跟随着这天仙美貌的姑娘。当爱斯梅哈尔达行至广场的一条小巷时,忽然孚罗诺和加西莫多冲了出来,欲将爱斯梅哈尔达抢走。甘果瓦看到这一幕,吓得不敢相救。正在这危急时刻,皇家卫队经过此地,侍卫长法比救下了爱斯梅哈尔达。孚罗诺趁卫队与加西莫多争打时溜走了。而加 西莫多被擒获。

爱斯梅哈尔达十分感谢法比,与法比告别后,她回到了乞丐王国,在这里,居住着巴黎的下层人民,他们有法国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德国人……,这些人白天做乞丐,晚间当小偷。爱斯梅哈尔达就居住在这里,她在这些乞丐,小偷当中有着很大的魔力。爱斯梅哈尔回到这里时,男男女女的乞丐都顺从地站列起来,原本凶狠的脸色也温柔起来。甘果瓦误入乞丐王国,被捉了起来,按照乞丐王国的法律,甘果瓦将被判处死刑。爱斯梅哈尔达为了搭救甘果瓦的生命,毅然答应了做甘果瓦的"妻子",虽然爱斯梅哈尔达供给甘果瓦食宿,但却不准甘果瓦接近她的身子。

加西莫多被捕后,拉到格雷勾广场的绞台上受刑,广场上群众百般嬉戏,凌辱这个形体丑陋的人。当加西莫多在人丛中看见了孚罗诺时,眼睛一亮,心里大喜,但是这个当年收养他的义父却慌忙逃避加西莫多的眼光。刑台上被绑的加西莫多受到无情地鞭打,他口渴难熬,绝望地叫道:"给我水喝!"观看的人们嘲笑他,无动于衷。爱斯梅哈尔达看看这一切,从人群中走上刑台,将怀中的水葫芦温柔地送到加西莫多干裂的嘴边。人们看到加西莫多那一直干枯的眼睛滚出了一行眼泪。也许这是加西莫多第一次流出的泪水。眼前这么一个漂亮、纯洁、妩媚、纤弱的少女能够这样垂怜一个丑陋无比、凶恶的人,台下的群众都感动了;惟有荷兰塔里的女修士见到这一切,连声咒骂道:可恶的吉卜赛女人。 加西莫多回到圣母院当了敲钟人。爱斯梅哈尔达继续在广场上跳舞,加西莫多倚在圣母院钟楼欣赏着爱斯梅哈尔达的舞蹈,在加西莫多的眼中露出了温柔可爱的目光。

16年前,加西莫多被父母遗弃,孚罗诺收养了他。从此,加西莫多把孚罗诺当做惟一的亲人。但是加西莫多由于外表丑陋,畸形而受到了人们的歧视、嘲笑。在加西莫多的心里充满了仇恨。爱斯梅哈尔达的以德报怨的行动使加西莫多深受感动,他对爱斯梅哈尔达怀有无限的感激和纯真的爱慕之情。孚罗诺自从抢劫爱斯梅哈尔达失败后,心里一直没有放弃占有她的*欲。孚罗诺在教堂的北塔上用*欲的眼光寻找着爱斯梅哈尔达。爱斯梅哈尔达每天带着甘果多,出现在街头巷尾,同往常一样,帮助她收集卖艺所得的钱币。

卫队长法比给爱斯梅哈尔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爱斯梅哈尔达的救命恩人,更是她爱情的偶像。但是法比和他的表妹已经订婚了。一个偶然的机会,爱斯梅哈尔达在街上跳舞,被法比看见了,他招呼爱斯梅哈尔达到姑妈家去表演。爱斯梅哈尔达带着心爱的小山羊到了法比的姑妈家。法比姑妈家的一位**趁爱斯梅哈尔达与法比讲话,用糖果把小山羊引到另一间房子里。**好奇地解下小山羊脖子的小口袋,把里面的东西倒在地板上,小山羊熟练地拨弄着,原来这是字母表,一会儿,人们发现小山羊拨弄出一个单词,就是--法比。原来,爱斯梅哈尔达自被解救后心里爱慕着年轻、英俊、漂亮的法比,她用两个月的心血训练着小山羊。这一切全被法比看在眼里,法比知道了这个吉卜赛女郎心中的秘密。在送爱斯梅哈尔达出姑妈家门的时候,法比约爱斯梅哈尔达在旅店见面。法比将这一秘密告诉了孚罗诺的弟弟。孚罗诺得知这个消息,眼看自己暗恋、垂涎的女郎就要落入另一个男人的怀抱时,孚罗诺乔装打扮来到旅店。当法比和爱斯梅哈尔达搂在一起时,孚罗诺妒火燃烧,抽出匕首插进法比的胸膛,然后迅速溜走了。吉卜赛女郎刺杀卫队长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巴黎城,爱斯梅哈尔达被逮捕了,她被法庭判处绞刑。

爱斯梅哈尔达被关在漆黑的地牢里,身体非常虚弱。这天夜晚,身穿袈裟的孚罗诺秘密地来到地牢,他毫不掩饰地向爱斯梅哈尔达表达他的爱意和内心的痛苦。提出要和爱斯梅哈尔达一起逃走,被爱斯梅哈尔达严辞拒绝了。 爱斯梅哈尔达被押到广场行刑。受伤已愈的法比此时坐在姑妈家的楼上,面容冷漠地看着爱斯梅哈尔达。法比不敢站出来证明爱斯梅哈尔达的无罪。这时,加西莫多从教堂里冲了出来,他挥拳打倒了刽子手,把爱斯梅哈尔达高举肩头,跳进教堂,用嘶裂的声音喊道:圣地!群众中爆发出一阵欢呼,他们被加西莫多的壮举感动了。 加西莫多保护着爱斯梅哈尔达。当孚罗诺再次深夜潜入爱斯梅哈尔达的住房时,遭到了加西莫多的痛打。加西莫多明白爱斯梅哈尔达深爱着法比,加西莫多找到法比,求他去见一见爱斯梅哈尔达,法比面对加西莫多,不屑一顾,策马远去。

不久,国会再次判决爱斯梅哈尔达的死刑。乞丐王国的人们闻讯后,在克罗班的率领下,深夜攻打圣母院。愤怒的人群涌进教堂,搭救他们的爱斯梅哈尔达。加西莫多不明真象,在教堂里奋勇抵抗进攻的人们,孚罗诺和甘果瓦趁混乱之际溜进教堂,以帮助爱斯梅哈尔达逃走为名,骗出了她。爱斯梅哈尔达再次落入孚罗诺的魔掌。躲在巴士底狱里的路易十一国王原以为平民暴动是攻击法院,幸灾乐祸。当他知道街道暴动的真正目的是反对国王时,下令镇压群众。一时间,圣母院前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军队在追捕爱斯梅哈尔达,这时一个黑衣蒙面人拉住爱斯梅哈尔达,站在绞架前,黑衣蒙面人扯去面巾,露出面目,原来又是孚罗诺他借着竖起的绞架,再次威逼爱斯梅哈尔达说:在它和我中间任你选择一个。爱斯梅哈尔达至死不从。孚罗诺气急败坏,他将爱斯梅哈尔达交给女修士看管,自己去叫搜捕的军警。女修士看着眼前漂亮、活泼、泼辣的爱斯梅哈尔达,想起了自己丢失的女儿。当他们拿出各自保留的一只小巧的绣鞋时,女修土知道爱斯梅哈尔就是自己15年前丢失的女儿,母女两人抱头痛哭。孚罗诺把军警叫来了,刽子手从女修士怀里拖走了爱斯梅哈尔达。刽子手将女修士推倒在绞台下,当场身亡。

太阳出来了,照得巴黎城像火一般绯红。身穿白色衣服的爱斯梅哈尔达在半空中摇晃,孚罗诺在圣母院楼上发出魔鬼般的笑容。悲痛的加西莫多看着被绞死的爱斯梅哈尔达,向副主教猛扑过来,愤怒地将孚罗诺推下教堂。

几年过去了,有人在蒙特佛贡地窖的藏尸所里发现了两个相连的尸骨。其中一具是畸形的男尸,他身上没有一点绞死的痕迹。人们分开两具尸体,尸骨化作了一股灰尘。

作品评析

《巴黎圣母院》最集中最典型地反映了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其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

1.离奇的情节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3.强烈的对比

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不幸的生活构成鲜明对比,这样更突出暴露了封建暴政的黑暗。

其次是草菅人命,任意诬陷的封建王朝与尊重人权,公正廉明的"奇迹王朝"的对比;

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对比: 正面与反面人物的对比--爱斯梅哈尔达和加西莫多是善良,真诚和美好的人性的代表,克罗德、法比则是自私、冷酷和丑恶的人性的代表、善与恶十分鲜明地分别体现在这两组人物身上,产生强烈的对照。 还有正面与正面,反面与反面人物之间的对比以及人物自身对比,如加西莫多外貌与心灵的对比等。对比原则的运用 使得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显得更奇特,主题更鲜明,突出。

此外,作者以浓烈的色彩描绘了中世纪特征鲜明而绚丽的城市图景,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绚烂和奇特声响的世界。

这些描写都极强地增加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

参考资料:

根据网络搜集

法国浪漫主义

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是由“浪漫的”(Romantic,罗曼蒂克)这个形容词演化而成的。而“浪漫的”这个形容词又是从法国的“罗曼司”(Romatic,即“传奇”或“小说”)转化过来的。据现有资料证明,一六五四年英国人才第一次使用“浪漫的”这一词语,大直是“传奇般的”、 “幻想的”、“不真实的”,其中明显地包含着贬意的否定性的内涵。到了十八世纪,这个词语才逐渐转变为肯定性的褒义词,它被用来评价作品,并获得宜人的忧郁这样一种附加的含义。

十八世纪末年,随着浪漫主义思潮在欧洲文坛的勃兴,浪漫主义这一术语就用得非常流行了,并且在一七九八年法兰酉学别的创作方法的名称。

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时的现实,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约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当时的作家都对现实不满,企图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但由于作家所持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不同,因而浪漫主义思潮中就形成两种对立的流派,即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前者是进步的潮流,它引导人们向前看,后者属反动的逆流,它引导人们往后看。这种区别,实质上是对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

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主义。代麦作家有英国的拜伦,雪莱,法国的雨果、乔治桑,德国的海涅,俄国的昔希金(早期),波兰的密茨凯维支以及匈牙利的裴多菲等等。他们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都是同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与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大多数作家是这些民族解放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法国浪漫主义

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代表作家有德国的史雷格尔兄弟,即奥·史雷格尔和弗·史雷格尔,诺瓦里斯,法国的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维尼,俄国有茹科夫斯基,英国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等。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盛衰落,是由各国历史条件的特点所决定的。作为一种成型的文艺思潮它首先产生在德国。由于当时德国容克贵族势力猖獗,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因而消极浪漫主义得势,积极浪漫主义发展迟缓。只有海涅登上文坛之后,积极浪漫主义在德国才有所起色。

法国的浪漫主义思潮,犹如大海的波涛,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来势迅猛,激烈异常。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封建贵族的复辟和资产阶级的反复辟斗争分不开的。浪漫主义首先从古典主义设置的种种障碍中冲杀出来,历经短兵相接的搏斗,一举获胜。继而在漫浪主义内部角返相争,积极浪漫主义者组织了包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打败了消极浪漫主义。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消极浪漫主义称王称霸,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胜利,积极浪漫主义骤然兴起.并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在俄国,浪漫主义的发展是较迟的。它在十九世纪初期才形成为一种流派。其中积极浪漫主义与俄国十二月党人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贵族革命中起过显著的进步作用。代表作家有早期的普希金,雷列耶夫等。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⑴美学史上把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称为浪漫主义时期。法国浪漫主义在19世纪20至30年代走向繁荣,并在文学、音乐和绘画中得到了特别充分的表现。

生平:2)维克多•雨果(1802—1885)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以上,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贯穿他一生创作的主导思想是提倡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雨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艺术真实观、美丑对照观、创作自由观和教育功能观等四个方面。

作品:3)1827年,他发表的《克伦威尔序》一文,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宣言,引起极大的反响,从而奠定了他的浪漫主义文学先驱的地位。

雨果《欧那尼》:(1)引起了法国文学史上的“欧那尼之战”,成为浪漫主义战胜古典主义的代表,主题不仅是对封建反动势力控诉以及对叛逆的青年一代的歌颂,还包括对人民群众力量的强调。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

思想:4)美丑对照观: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遵循了对比逻辑,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在雨果看来,浪漫主义是艺术史发展过程的最高表现,浪漫主义戏剧体现了悲剧与喜剧、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完美结合,因而能够最充分、最全面地描绘生活。雨果认,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滑稽丑怪是戏剧的一种最高度的美。雨果之所以特别强调滑稽丑怪,是因为他把滑稽丑怪表现为近代艺术的新类型,是艺术发展的表征,同时,也是浪漫主义区别于古典主义的重要特征之所在。

创作自由观:他坚决反对新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教条,强烈要求戏剧的创作的自由;

5)雨果作品特色

创作主调: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

诗作方面:有着瑰丽的色彩,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绝妙的音乐性,多方面的用字与巧妙的用韵法,达到优雅、精美、雄伟、朴实的非常境界。

小说方面:多半写社会小说描写人生百态为主,融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情节生动、结构离奇、感情澎湃、气势磅礴,震慑人心,脍炙人口。

剧作方面:打破希腊悲剧的三一律,创始了悲喜交杂的浪漫剧。运用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情绪、无边的气魄、美丽的诗词,造成一种强烈而矛盾的戏剧效果。

画作方面:作品包括名著插画、人物画、风景画。描绘作品中的情节,展现内心的思绪,而以水墨画西方山水。十九年流亡期间,「海」成了他绘画的主题。

无疑,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正值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的欧洲,其时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时代需求,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便应运而生。

浪漫主义文学最初就是一种新的文体概念而已,意即“传奇”“小说”。而真正成为一种文学思潮则是起源于德国,流行于法国。其实,在欧洲,对浪漫主义的定义也是五花八门的,并没有一个十分严格统一的范式,这也是我们需要甄别的一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而我们一百年来对其的再三定义,也是随行就市的,也就是说,我们百年来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一个不断变异的过程中,与浪漫主义的原初定义渐行渐远。我们在外国文学史和文艺学的教科书之中所获取的知识点往往是可疑的,其间所概括出来的规整条律往往是束缚和破坏浪漫主义生存发展的枷锁。

其实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对待现实世界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与现实主义的“再现”客观世界不同的是侧重“表现”理想世界,用超越现实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但这绝不是那种凭空想象、脱离现实世界的幻影式的描写,也不是“现代派”那种哈哈镜式的变形形象的重塑,它与现实主义反映世界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在折射这个世界时注入了更多的感情色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3991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