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 由浅入深,穿衣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和谐,第二层是美感,第三层是个性。
第二条聪明、理智的你买衣服时可以根据下面三个标准选择,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的都不要掏出钱包:你喜欢的、你适合的、你需要的。
第三条 经典很重要,时髦也很重要,但切不能忘记的是一点匠心独具的别致。
第四条 衣服和丈夫一样,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第五条 不要太注重品牌,这样往往会让你忽视了内在的东西。
第六条 衣服可以给予女人很多种曲线,其中最美的依然是X形,衬托出女性苗条、修长的身段,女人味儿十足。
第七条 应该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在服装的搭配上,不仅能让你以10件衣服穿出20款搭配, 而且还锻炼自己的审美品位
第八条 即使你的衣服不是每天都洗,但也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争取每天都更换一下,两套衣服轮流穿着一周比一套衣服连着穿3天会更加让人觉得你整洁、有条理。
第九条 选择精良材质的保暖外套,里面则穿上轻薄的毛衣或衬衫,这样的国际化着装原则将会越来越流行。
第十条 绝没有所谓的流行,穿出自己的个性就是真正的流行
第十一条 无论在色彩还是细节上,相近元素的使用虽然安全却不免平淡,适当运用对立元素,巧妙结合,会有事半功倍的美妙效果。
第十二条 优雅的衣着有温柔味道,但对于成熟的都市女子来说,最根本的是高贵和冷静。
第十三条 时尚发展到今日,其成熟已经体现为完美的搭配而非单件的精彩。
第十四条 闪亮的衣饰在晚宴和Party上将会永远风行,但全身除首饰以外的亮点不要超过2 个,否则还不如一件都没有。
第十五条 一件品质精良的白衬衫是你衣橱中不能缺少的,没有任何衣饰比它更加能够千变万化。
第十六条 每个季节都会有新的流行元素出台,不要盲目跟风,让自己变成潮流预报员,反而失去了自己的风格。关键是购买经典款式的衣饰,耐穿、耐看,同时加入一些潮流元素,不至于太显沉闷。
第十七条 黑色是都市永远的流行色,但如果你脸色不是太好则最好避免,加入灰色的彩色既亮丽又不会太跳,不挑人是合适的选择。
第十八条 寻找适合自己肤色的色彩,一定要注意服装是穿在自己身上的,而不是白色或者黑色的模特衣架。
第十九条 重视配饰,衣服仅仅是第一步,在预算中留出配饰的空间,认为配饰可有可无的人是没有品位的。
第二十条 逐步建立自己的审美方向和色彩体系,不要让衣橱成为色彩王国。选择白、黑色、米色等基础色作为日常着装的主色调,而在饰品上活跃色彩。有助于建立自己的着装风格,给人留下明确的印象。而且由于色彩上不会冲撞,也可以提高衣服间的搭配指数。
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确立是在17世纪30~70年代的法国。1636年,巴黎戏剧界因P高乃依悲剧《熙德》的演出而发生争论。首相黎塞留授意法兰西学院撰文批评《熙德》。1638年,由学院创始人之一沙波兰(1595~1674)执笔的《法兰西学院对〈熙德〉的意见书》正式发表。文中指责高乃依违背了戏剧“以理性为根据”的“娱乐”作用,没有始终把“满足荣誉的要求”放在首位,未能严格遵守“三一律”等。这份意见书初次系统地宣告了古典主义戏剧的理论主张。1674年,另一位法兰西学院院士布瓦洛发表了诗体论著《诗的艺术》,集中阐述戏剧理论的第三章,汇集了亚里士多德、贺拉斯以来一切合乎古典主义原则的戏剧观点和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的创作经验。这部戏剧论著可以说是古典主义戏剧理论的总结。
古典主义戏剧的基本特征 ① 17世纪的欧洲,“旧封建等级趋于衰亡,中世纪市民等级正在形成现代资产阶级。斗争的任何一方尚未压倒另一方”,这个时期的王权是进步的因素。因此古典主义戏剧家和理论家在政治上拥护王权,他们的作品和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宣扬个人利益服从封建国家的整体利益,主张国家统一。在戏剧作品中,国王被描写成“正确”、“公正”的化身,戏剧冲突的最后解决都有赖于“贤明君主”的仁慈。在戏剧论著中,往往也有颂扬国王政绩,号召剧作家讴歌的内容。
② 古典主义戏剧崇尚理性,蔑视情欲。理智和感情的矛盾是构成戏剧冲突的基本内容,而最终都以理智的胜利为结局。这里的所谓理智多指对中央王权的拥护,对公民义务的履行,对个人情欲的克制。这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主义哲学在戏剧创作中的反映。恩格斯指出:“这个永恒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正好在那时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悟性而已。”
③ 古典主义戏剧家把古希腊、罗马戏剧奉为典范。他们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大多来自古代戏剧、史诗、神话和历史。古代英雄人物尤其成为他们的描绘对象。但是他们关心的不是历史真实,而是借古人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
④ 古典主义戏剧十分强调规范化。主要的法则是:戏剧创作必须遵守地点、时间和情节一致的“三一律”;人物塑造需要符合固定的类型,戏剧体裁有高低尊卑之分,悲剧被视为“高雅的”体裁,只能描写国王和贵族,喜剧被视为“卑欲的”体裁,只能描写市民和普通人;戏剧语言讲究准确、高雅,合乎逻辑;演员要按规定的程式来表现角色的感情;舞台场面追求对称、浮华和宁静。
古典主义戏剧的流传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在17世纪达到全欧的最高水平,产生了3个成就卓著的戏剧家:P高乃依、J拉辛和莫里哀。高乃依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他于1636年创作的《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 其他重要剧作有 《贺拉斯》(1640)和《西拿》(1640)等。剧本大都从历史中选择题材,主人公不是国王就是贵族出身的英雄人物,描写个人感情和国家义务之间的冲突,表达理性至上的主题。在艺术形式上,他并不严格遵守理论家们制定的法则,对“三一律”有所突破。到了17世纪50年代,拉辛取代了高乃依在戏剧界的领导地位,重要剧作有《安德罗玛克》(1667)和《淮德拉》(1677)等。他的悲剧具有与高乃依不同的风格,着重表现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黑暗和罪恶的主题,悲剧主人公具有普通人的德行和缺点,特别强调人物心理的细致分析,艺术形式简练集中。莫里哀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的特色,艺术形式既具有古典主义戏剧结构谨严、冲突鲜明的优点,又不拘泥于古典主义法则。重要作品有《伪君子》(1664~1669)、《吝啬鬼》(一译《悭吝人》,1668)、《贵人迷》(1670)和《司卡潘的诡计》(1671)等。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的戏剧都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但他们都没有摆脱宫廷趣味。古典主义戏剧创作的繁荣,促进了古典主义表演艺术的发展。当时存在两个派别:拉辛派和莫里哀派。拉辛派的著名演员是孟多里(1594~1651)和费罗里多尔(1608~1671),表演讲究程式。莫里哀派的著名演员是莫里哀和他的学生巴隆(1653~1729),表演追求自然。古典主义舞台美术的特点是:布景单纯、抽象,服装华丽美观等。法国进入18世纪后,在初期,古典主义在戏剧领域仍占统治地位,启蒙戏剧家既同它作斗争,也利用它的形式为自己服务。到中期,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古典主义戏剧日趋衰落。
西晋 (265——316)
(1)晋武帝司马炎 ——┬—— (2)晋惠帝司马衷
265~290 │ 290~306
│
├—— 吴孝王司马晏 ————— (4)晋愍帝司马邺
│ 313~316
│
└—— (3)晋怀帝司马炽
307~313 前赵灭西晋 西晋亡
东晋 (317——420)
(1)晋元帝司马睿 —┬— (2)晋明帝司马绍 —┬— (3)晋成帝司马衍 —┬— (6) 晋哀帝司马丕
317~323 │ 323~326 │ 326~342 │ 362~365
│ │ │
│ │ └— (7) 晋废帝司马奕
│ │ 366~371
│ │
│ └— (4)晋康帝司马岳 ——— (5) 晋穆帝司马聃
│ 343~344 345~361
│
└— (8)晋简文帝司马昱 ——— (9)晋孝武帝司马曜 —┬— (10)晋安帝司马德宗
371~372 373~396 │ 397~418
│
└— (11)晋恭帝司马德文
419~420
宋灭东晋 东晋亡
十六国世系表(含西燕)
成(汉) (304——347)
李慕 ——┬—— (1)成景帝李特 ——┬—— (2)成武帝李雄 ————— (4)成废主李期
│ 303 │ 304~333 334~338
│ │
│ └—— ——— 李荡 ——— ————— (3)成哀帝李班
│ 334
│
└—— — 献王李骧 — ————— (5)汉昭文帝李寿 ————— (6)汉后主李势
338~343 343~347 ——— 东晋灭汉 汉亡
汉(前赵) (304——329)
(1)汉光文帝刘渊 ——┬—— (2)汉刘和
304~310 │ 310
│
├—— (3)汉昭武帝刘聪 ————— (4)汉隐帝刘粲
│ 310~318 318
│
└—— (5)前赵刘曜
318~329 ——— 后赵灭前赵 前赵亡
前凉 (314——363)
西平公张轨 —┬— (1)前凉昭王张寔 ——— (3)前凉文王张骏 —┬— (6)前凉威王张祚
301~314 │ 314~320 324~346 │ 354~355
│ │
└— (2)前凉成王张茂 ├— (4)前凉桓王张重华 —┬— (5)前凉哀公张耀灵
320~324 │ 346~353 │ 353
│ │
└— (8)前凉悼公张天锡 └— (7)前凉冲公张玄靓
363~376 355~363
———
前秦灭前凉 前凉亡
后赵 (319——351)
(1)后赵明帝石勒 ——┬—— (2)后赵海阳王石弘
319~333 │ 333~334
│
└—— (3)后赵武帝石虎 ——┬—— (5)后赵彭城王石遵
335~349 │ 349
│
├—— (4)后赵废帝石世
│ 349
│
├—— (6)后赵义阳王石鉴
│ 349~350
│
└—— (7)后赵新兴王石祗
350~351 ——— 冉魏灭后赵 后赵亡
前燕 (337——370)
(1)前燕文明王慕容皝 —┬— (2)前燕景昭帝慕容儁 —┬— (3)前燕幽帝慕容暐
337~348 │ 349~360 │ 360~370 ——— 前秦灭前燕 前燕亡
│ │
├— [后燕]慕容垂 ├— [西燕]慕容泓
│ │
│ └— [西燕]慕容冲
│
├— 北海王慕容纳 ——— [南燕]慕容超
│
└— [南燕]慕容德
前秦 (351——394)
┌— (1)前秦苻健 ——— (2)前秦废帝苻生
│ 351~355 355~357
│
└— 东海敬武王苻雄 ——— (3)前秦宣昭帝苻坚 ——— (4)前秦哀帝苻丕 ——— (5)前秦高帝苻登 ——— (6)前秦末主苻崇
357~385 385~386 386~394 394
—
后秦灭前秦 前秦亡
后燕 (384——409)
(1)后燕成武帝慕容垂 ——┬—— (2)后燕惠闵帝慕容宝 ————— (3)后燕昭武帝慕容盛
384~396 │ 396~398 398~401
│
└—— (4)后燕昭文帝慕容熙
401~407 北燕灭后燕 后燕亡
后秦 (384——417)
姚弋仲 ————— (1)后秦武昭帝姚苌 ————— (2)后秦文桓帝姚兴 ————— (3)后秦后主姚泓
384~393 394~416 416~417 ——— 东晋灭后秦 后秦亡
西燕 (384——394)
┌— (1)西燕济北王慕容泓 ————— (3)西燕慕容忠 ————— (4)西燕慕容永
│ 384 386 386~394
│
└— (2)西燕威帝慕容冲
385~386 后燕灭西燕 西燕亡
西秦 (385——431)
┌— (1)西秦宣烈王乞伏国仁 ————— (3)西秦文昭王乞伏炽磐 ————— (4)西秦后主乞伏暮末
│ 385~388 412~428 428~431
│
└— (2)西秦武元王乞伏乾归
388~412 夏灭西秦 西秦亡
后凉 (386——403)
吕婆楼 —┬— (1)后凉懿武帝吕光 ——┬—— (3)后凉灵帝吕纂
│ 386~399 │ 399~401
│ │
│ └—— (2)后凉隐王吕绍
│ 399
│
└— ——— 吕宝 ——— ————— (4)后凉建康公吕隆
401~403 ——— 后秦灭后凉 后凉亡
南凉 (397——414)
┌— (1)南凉武王秃发乌孤
│ 397~399
│
├— (2)南凉康王秃发利鹿孤
│ 400~402
│
└— (3)南凉景王秃发傉檀
402~414 ——— 西秦灭南凉 南凉亡
北凉 (397——439)
(1)北凉王段业
397~401
[前高昌]
(2)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 ————— (3)北凉哀王沮渠牧犍 ————— 北凉沮渠无讳
401~433 433~439 ——— 北魏灭北凉 北凉亡
南燕 (398——410)
┌— (1)南燕献武帝慕容德
│ 398~405
│
└— —— 北海王慕容纳 — ————— (2)南燕慕容超
405~410 ——— 东晋灭南燕 南燕亡
西凉 (400——421)
(1)西凉武昭王李暠 ——┬—— (2)西凉后主李歆
400~417 │ 417~420
│
└—— (3)西凉冠军侯李恂
420~421 ——— 北凉灭西凉 西凉亡
夏 (407——431)
(1)夏武烈帝赫连勃勃 ——┬—— (2)夏废主赫连昌
407~425 │ 425~428
│
└—— (3)夏后主赫连定
428~431 ——— 吐谷浑灭夏 夏亡
北燕 (407——436)
(1)北燕惠懿帝高云 ┌—— (2)北燕文成帝冯跋
407~409 │ 409~430
│
└—— (3)北燕昭成帝冯弘
430~436 ——— 北魏灭北燕 北燕亡
〖返回〗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后三杰。全名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译“米开兰琪罗”、“米高安哲罗”,1475年生于佛罗伦斯加柏里斯镇。他与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作为文艺复兴的巨匠,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在生前和后世都造成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他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他得天独厚活到89岁,超越了古稀之年,度过了70余年的艺术生涯,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人类的悲壮。米开朗基罗13岁就进了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的工作室,在那里他最初接触终生所从事的神圣事业,并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绘画技巧。后来他又进了佛罗伦萨统治者罗伦佐·美第奇开办的“自由美术学校”,由于他的超群才华倍受罗伦佐的重视和爱护,宫廷中大量的艺术品成了他学习、研究的对象,经常出入于宫中的人文主义诗人和学者给了他极大影响。短短四年中,他在美第奇宫里获得了一个伟大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为他整个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罗伦佐的府邸里,设有一个“柏拉图学院”,学者们聚在一起研究学问,他们在罗伦佐的支持下创立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他们的思想是要把世界归还给人,把人归还给他自己。把人的艺术、文学和科学,还有作为个体的独立的思想和感情归还给人,人绝不能像一个奴隶一样被捆绑在教条之上,在锁链中死亡腐朽。米开朗基罗还经常去听宗教改革家、修道士萨伏纳罗拉揭露教会黑暗的演说,这位为了拯救人类命运而不怕宗教法庭审判的修道士给他的灵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罗伦佐·美第奇死后,米开朗基罗失去了保护人,佛罗伦萨陷于一片混乱,他深感故乡非久留之地,赴威尼斯和波伦亚,后转道罗马寻找发展机会。罗马到处林立古代雕像,犹如走进巨大的古代艺术宝库。23岁的米开朗基罗受法国红衣主教委托,为圣彼得教堂制作 《哀悼基督》雕像。这件雕像的问世,使米开朗基罗名盖罗马,自多纳太罗之后又一颗雕刻巨星升起。26岁的米开朗基罗载誉回到故乡佛罗伦萨,便立即从事《大卫》云石雕像的制作,三年后完成,安放在韦吉奥宫正门前,作为佛罗伦萨守护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征。1505年应教皇朱理二世邀请,米开朗基罗赴罗马为教皇在圣彼得教堂内建造陵墓,雕刻家历经艰辛磨难为陵墓留下名雕《摩西》和《奴隶》等雕像,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成就,使教皇的艺术总监勃拉曼特极为妒忌,他唆使教皇暂不修陵墓,强求雕刻家去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米开朗基罗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画《创世纪》。41岁的大师重又回到佛罗伦萨,出生美第奇家族的教皇利奥十世又强迫米开朗基罗为其祖宗圣罗伦佐陵墓制作雕像,著的《昼》《夜》《晨》《暮》雕像就是安放在这座陵墓的石棺上。已经61岁的雕刻家又被教皇召到罗马,在25年前完成的《创世纪》天顶画下的祭坛壁面上绘制《末日的审判》。米开朗基罗是人类天才、智慧和勇气的结晶,他的光荣与成就属于全人类。
答案为《创世纪》和《末日的审判》
《名人传》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三个伟大天才传记的总称。下面我们分别对三部传记的内容作简要概括。
《贝多芬传》 1770年贝多芬出生于德国的波恩。父亲很早就对他进行严酷的音乐训练,贝多芬的童年很少感到温馨。17岁时,他的母亲病逝,贝多芬过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1792年,贝多芬离开家乡去维也纳,开始音乐创作。1796年,他的耳朵失听,这种疾苦一直伴随贝多芬一生。贝多芬还不断经受着情感的折磨,他绝望苦闷,甚至想结束生命。靠着坚强的意志和对欢乐之声的热切渴望,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将个人身心的惨痛升华为一支又一支的乐曲,如《英雄交响曲》等。1806年贝多芬与布伦瑞克订婚。甜蜜的爱情对这位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他的《第四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都是这时的产物。与特雷泽的婚约最后幻灭了。1810—1813年,贝多芬在音乐事业上进入他的盛年,先后写作了《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等。人们把他看作是整个欧洲的光荣。辉煌之后是暗淡。音乐口味转向意大利的风格,贝多芬的朋友和赞助人又或者弃他而去,或者离开人世,贝多芬进入异常孤独寂寞的时期。他的耳朵完全聋了,疾病导致他的指挥彻底失败,他为自己的失败而痛苦万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才完成了多年的心愿。1824年,《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在维也纳举行第一次演奏,其激动人心的场面是空前的:当贝多芬出场时,群众五次鼓掌,许多听众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贝多芬也在结束后感动得昏了过去。 1827年贝多芬离开这个世界。他的一生就是:“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米开朗琪罗传》 1475年米开朗琪罗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出生。六岁时母亲去世,便寄养在一个石匠家中。 从小迷恋绘画,为此他经常遭受家人的毒打。他坚持自己的选择,后来进入雕塑学校。1494年米开朗琪罗先后去了威尼斯和罗马,完成了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一举成名。1501年开始他著名的雕塑作品《大卫》的创作,却遭到当时群众的误解。1505年米开朗琪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召赴罗马,从此开始了他生涯中的英雄时代。教皇要他造一个能够和古罗马相称的陵墓,由于米开朗琪罗的仇敌的挑唆,教皇突然放弃建造陵墓的计划,而决定重建圣彼得教堂。米开朗琪罗为此债台高筑,又失去教皇的宠爱,最后他不顾教皇的命令,离开罗马。后被俘。尤利乌斯二世死后,大主教梅迪契不久成为教皇克雷芒七世。克雷芒七世委托他主持梅迪契家庙和坟墓的建筑,劝他加入教派。米开朗琪罗突然改变主意,拒绝教皇的薪俸,想丢下手里的工作。1527年佛罗伦萨爆发革命,米开朗琪罗做了守城工程的总领导。而当城市被教皇的军队围困时,米开朗琪罗又匆忙出逃。克雷芒七世饶恕了他,但他必须继续为教皇服务。1534年米开朗琪罗重返罗马,他以后的全部岁月就是在罗马度过的。1547年他又被任命为圣彼得大寺的建筑师兼总监。他认为这是神圣的事业,因此拒绝任何薪俸。但他的敌人百般刁难,以至米开朗琪罗最终未能完成。他的晚年是在极其孤独的境况下度过的。1564年米开朗琪罗在度过了他漫长而苦痛的一生后,在死亡中获得了永远的平静。
《托尔斯泰传》 列夫·托尔斯泰1828年出生在俄国。两岁时母亲去世,九岁时父亲离世。父亲的死让他“第一次懂得悲苦的现实,心魂中充满了绝望”。托尔斯泰的姑母成了他的监护人,姑母虔诚而富有爱心,这些卑微的心灵帮助他认识到爱以及爱所带来的快乐,对托尔斯泰的一生影响巨大。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读书。由于不满于学校的教育,他自动退学回家进行农庄改革。1851年,托尔斯泰去高加索服兵役。1855年底,他回到彼得堡,重新开始农事改革,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提高农民的觉悟,促进社会进步。哥哥尼古拉的阵亡让他再次思考死亡问题。1862年,托尔斯泰与索菲娅·别尔斯结婚。幸福的婚姻生活使托尔斯泰迅速进入创作的高产期。他完成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1882年他参加人口调查工作,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俄国大地上的满目疮痍,改变了自己的贵族生活,根绝一切享乐,自己去锯木、煮汤、缝靴子,要用自己额上流着的汗来换取面包,并终生与文明的罪恶和谎言对抗。他的妻子和家人不能理解托尔斯泰的这些行为,夫妇之间经常为此争吵。他后期的重要作品《复活》是歌颂人类同情的最美、最真实的诗。1900-1910间,他最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社会问题的论战中,他反对谎言,反对暴力,抨击各种迷信。他的思想使他与家人之间的沟壑越来越深,1910年10月,82岁的托尔斯泰突然离家出走,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对身边的人说:“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你们大家为何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