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浪漫的别称

向日葵浪漫的别称,第1张

向日葵浪漫的别称是“望日莲”,这是固安的称呼,之所以望日莲最浪漫主要是和它的花语沉默的爱有关。

如果说玫瑰花象征着轰轰烈烈的爱情,向日葵则更像是沉默的爱意,天天围绕着太阳转,却不索求,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爱情,是无私的、无条件的爱,不得不让人感叹,世间怕是难有不求回报的人,只能在向日葵身上有个美好的寄托。

关于花语爱慕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仙女克丽泰爱上了太阳神阿波罗,她每天仰望天空,看着阿波罗驾车划过天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克丽泰变成了一朵向日葵,永远追随者阿波罗的脚步。因此,把向日葵送给暗恋的人,既是一份心动含蓄的表白,也是一次勇敢地尝试。

向日葵的其他花语:

“信仰至上,不忘感恩“,在向日葵的心中,一直都有一个信仰,那就是太阳。是太阳给了它无限的阳光、无限的希望,为它指明了明天和方向,让它勇敢地抬起了头看向远方。而向日葵也不再犹豫、不忘感恩,终生向着太阳,不离不弃。

向日葵送恩师,正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感恩老师的栽培,永远还是老师的学生,将老师的教诲铭记于心,走到哪心里都永远记着老师。

三毛曾说:

喝茶,第一道苦如生命,

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若微风

明天又到一年七夕时,

该准备什么给心仪的TA呢?

送一份茶便是不错的选择。茶本身就是浪漫的存在,有茶相伴,最长情的告白便莫过于此。

自古以来,文人雅客咏茶诗句不胜枚举,独“从来佳人似佳茗”这句艳绝古今。东坡先生将好茶喻为佳人,红袖添香,香茗在手,自成风情。

清照“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欢喜畅怀,芸娘荷花茶“香韵尤绝”的天然意趣,小宛“文火细烟,小鼎长泉,必手自吹涤。”一帧帧唯美的画面,定格了爱中女子,茶中女子,让今人为之神往叹息。

01

茶素来被中国人视为风雅之物,因其品性高洁,不宜移植,被古人视为坚贞爱情的象征。早在明朝时就有“订亲茶”的记载。

以茶论婚的俗礼在《红楼梦》中便有记载,第二十五回中王熙凤对林黛玉笑说: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

可见,在古时便有以茶定亲的习俗,“吃了别人的茶”便等同于默认之意。

旧时,古人将婚嫁礼仪称为“三茶六礼”,所谓“三茶”,是指相亲时的“下茶”,定亲时的“定茶”及新婚夫妇洞房时的“合茶”。《梦梁录》中曾有记载,男方下聘礼时其他礼品可多可少,而茶必不可缺。

在闽南和台湾地区,将“以茶定终身”的风俗称为“三茶天礼”。因这三道茶贯穿了整个婚礼,在婚礼中极为重要,故而被称为“天礼”。

在浙杭一带,也有以茶定亲的风俗,有“吃了哪家茶,就是哪家人。”“一女不吃两家茶”等民谚。 这里“吃茶”同为“定亲”之意。因茶树必下籽,移植则不生,借喻婚姻“坚贞不移”与“与定有籽”。

现在的婚礼仪式上,虽未将茶礼看的特别重,但新郎新娘叩拜长辈时,除见礼叩首之外,也要为父母双亲奉上一杯香茗。

而七夕作为中国的传统情人节,若有女在这日出嫁,娘家则要备置“七夕茶”,以茶叶搭配各式糕点送到男方家中,这一礼俗称为“乞巧”,即讨个心灵手巧之意。

02

世界有茶千万种,也有风情千万种,爱与茶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爱情如茶,“茶性”最洁,象征爱情冰清玉洁的真谛。两颗心的靠近,如茶与水的交融,是勇敢真诚的交付,一份经久沉淀的情感,也正如耐人品味的茶汤。 以茶喻爱情,比起西方情人节的花语,更多了一份东方的缱绻缠绵。

1

绿茶式爱情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李白《长干行》

绿茶的特质在于它需要保鲜,如绿茶般的爱情是两个人去经营去呵护。

细啜一口清爽,便令人不由怀念未经世事之时,两小无猜的那份感情。彼时明亮的夏天,散发着肥皂清香衣角,一起捉鱼的池塘,数星星的夜晚,微风、口哨、单车后座,某个瞬间勾起年少懵懂的柔情,庆幸当时不懂执念,回想起来更多是淡淡的青涩和甜。

2

白茶式爱情

愿得一心人,

白首不相离

——卓文君《白头吟》

“从前日色很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一份永恒的爱,不是声色浮华的追逐,而是内心的相契,如白茶一般平和、温润,少了一份轰轰烈烈,却将爱写进整整一生。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是很多人追慕的爱情,如那一杯白茶,没有浓烈的香气和耀眼的色泽,就这样平平淡淡清清雅雅却始终隽永持久

3

黄茶式爱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黄茶的滋味醇和回甘、香气浓郁,黄叶黄汤,相映成趣。对爱情的忠贞,也犹如黄茶中的“黄叶黄汤”, 你若不离不弃,我便生死相依。

黄茶的爱情姿态是等待,爱情是一点动心,她总来得矜持且低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4

青茶式爱情

金凤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秦观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金风玉露相逢的华美灿烂,如乌龙茶一般晶莹甘润、温香缠绵、似乎胜过人间一切美好,却又包含即将别离的苦涩。

兼备了红茶的鲜味和绿茶的清香,入口后总是能融入人的内心最深处,让人难以忘怀。这种感觉,像极了年少时期经历过的那场刻骨铭心的爱恋。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只不过已成追忆,当时惘然。

5

红茶式爱情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郑风•风雨》

红茶需要慢慢品味,当最初浓郁的苦涩和甘甜慢慢地化开,变成平淡如白开水的味道,只留下缠绕在齿颊间一丝淡淡的清香,那才是红茶最值得回味的味道。

对于爱情的表达真挚自然,涓涓流淌,甜蜜而温润。这正如红茶一般,经得起平淡的流年,带给你最初的甜蜜和浪漫,那记忆的滋味,一如当年。

6

黑茶式爱情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黑茶有个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越陈越香”。《圣经》说,爱是恒久的忍耐与恩慈。人的生命承受太多沧桑,终要归于沉默,如孕沙成珠的磨砺,如时间之于普洱茶的雕琢。

真正的爱也是如此,在世俗的时光中慢慢沉淀、转化,在悠长的岁月中怀一颗简单纯粹的心。即便岁月流失、海枯石烂,你依旧是TA的心上人。

03

即便你对应了茶类爱情,但爱情一事哪里有喝茶简单?

不能只是把两个人的感情放在杯子里用时间一冲就行的,这个七夕,你还需要茶类情话做神助攻。

这时候,就不得提一下茶语了,和花语类似,不同的茶更是有自己的小情话。简单列举几种:

碧螺春:含蓄而浓烈的爱

出身于吴地的洞庭碧螺春,传承了当地自古以来的含蓄婉约之风,娇小卷曲的外形别具一格。翠碧诱人、色泽银绿的外观,好似一个含蓄内敛的人,却突然对另一个人产生了浓烈的爱意,如此纠结反常,却又合情合理,浑然天成。

白毫银针:自然纯洁的爱

白茶是工艺最自然的茶类,而白毫银针是白茶中的顶级品,素有茶中“美女”、“茶王”的称号。英国王室两位王子的大婚全都采用了它作为纪念茶,象征着爱情不会褪色,经历婚姻之后愈加美好幸福,直到白发苍苍。

▲君山银针:低调沉默的爱

君山银针是黄茶中的杰出代表,茶芽内面呈金**,外层白毫显露完整,雅称“金镶玉”。据说文成公主出嫁时就选带了君山银针茶带入西藏。真是低调奢华有内涵啊!

大红袍:真挚热烈的爱

大红袍因生长在武夷山岩石缝之中,造就了独特的岩韵。它的茶汤色泽浓郁,香高而持久,不管是香气高扬霸气的肉桂,还是茶汤醇厚绵长的水仙,总能第一时间让品饮者感受到它奔放炙热的感情。

金骏眉:一见钟情的爱

金骏眉生长在世界红茶的发源地——武夷山桐木关,是正山小种的顶级品,生来有一种魅力让人难以抵挡,纤细紧秀的外形、金黄黑相间的色泽、无法山寨的茶香,不知让多少茶客一接触就彻底爱上了她。

▲普洱茶:值得等待的爱

普洱茶是黑茶中的望族,在年份的累积和岁月的陈化中,它变得越来越香,越来越醇,常常让收藏人士有很多惊喜。真正的爱情应该像优质普洱茶一样,配得上我们长久的等待。

如果我是开水,你是茶叶

那么你的香郁,必须依赖我的无味

让你的干枯,柔柔的

在我里面展开、舒散

让我的浸润,舒展你的容颜

两颗心的靠近,如茶与水的交融,是勇敢真诚的交付。一份经久沉淀的情感,也正如耐人品味的茶汤。

饮茶许一生,怕是七夕最美的情话。

话题·互动

#七夕,你的爱情是哪款茶#

欢迎留言分享

文|白桦czh

当棠棣花染白了山坡或河岸时,捕捉西鲱鱼的时候就到了。

这么美的句子出自梭罗的《野果》——一本我一直想看,却在图书馆借不到的书。很可惜,友人送的这本没有插图,全是文字。

反复看了几遍,我觉得棠棣的果实应该就是我们这儿所说的“山棱棍子”(音)。

它的口味像山楂,我小时候一直把爷爷从山上摘来的这种果子当做山楂,直到后来吃到了冰糖葫芦——这种果子远没有山楂那么大,跟蓝莓的个头差不多。

梭罗有一点说的很对,就是这种果子的奇特之处就是色泽大而红的虽然不如深紫色的熟,却比熟透了的好吃。

至于究竟是不是我们这的“山棱棍子”,还有待验证。

梭罗把西鲱鱼和棠棣花联系了起来,除此,还有草莓和鳟鱼。他说,一般说来,有草莓的地方附近就有鳟鱼,因为适宜鳟鱼的水和空气也同样适合草莓生长。

我想他说的草莓应该指的是野草莓,因为我们这儿也有种草莓,只不过是用大棚种植的,却不见得有鳟鱼。

读了野果,我头一回知道才草莓还被印第安人称为“心果”,因为它的果实形状像一颗心。顿时觉得strawberry这个名字好土,你看印第安人取的名字多浪漫啊。

在《寻梦环游记》中,看到墨西哥文化里死去的亲人会踏着万寿菊的花瓣而来。

如果要我来拍亡灵世界的**的话,我肯定会借用奇普维人的文化:他们常常能看见自己去了另一个世界,途中看到了已故人们的灵魂围在硕大的草莓四周大吃特吃。于是就拿出大匙子也挖下一块果肉来,可是吃到嘴里,草莓就变成了遍布苏必利尔湖区的那些粉红色岩石。

是不是觉得很有画面感,还很cute?一群亡灵围着大草莓吃,哈哈。

《摆渡人》里应该加上这个情节的。

这几天,山上的檫树花已经开了,漫山遍野都是**的一点一点。花香里带着一丝蜂蜜的味道。

眼看檫树花已染黄了整个山坡,可我竟不知道该去捕捉什么鱼?!唉。也许是鲢鱼?

据妈妈讲,她们小时候经常爬到树上去摘檫树的果子,摘了卖钱。檫树通常都很高很滑,常常需要两个人一起合作,一个人蹲在底下,另一个站到他的肩上,才能爬到树枝上。

檫树果子的季节又很短,没多少天,树上就没了。它可以用来做油漆,所以卖的也并不便宜,那时大概三四毛钱一斤。

时过境迁。现在则任由它开满了山坡,已没有多少人去摘了。

一、草木类

1、柳:

⊙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附:“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

2、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

(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例1: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例2: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2)凌寒不屈的顽强

例1: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例2:张谓《早梅》诗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许浑《早梅》亦云:“素艳雪凝树。”寒梅花发,似玉如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例3: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

例4:杨亿《少年游》的上片“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在雪里寻梅,从梅花处得到春的讯息。诗人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开放在雪中的梅花,不仅色白如雪,清峻高雅,还是春的使者,传递温情的驿使!

(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

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他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

例1:南朝鲍照的《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

例2:元代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 咏梅(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惹蝶,孤高纯洁。

例3:隋朝宫女侯夫人《春日看梅花(其二)》:“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这“天真”二字既是诗人对梅花的高度评价,亦是诗人的自评。作者是孤芳自赏的佳人,同是天真,诗人与玉梅便是化而为一成高洁形象了。

例4: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满庭芳》的结句:“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岁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

例5: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例6: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历代文人墨客对于梅花的高洁、孤芳自赏是肯定的,也是有其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所在的。

(4)隐者高士的象征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

例1:张可久《越调天净沙 鲁卿庵中》:“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诗人将我们带入渺无人迹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气爽,何来“探梅”之说,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高洁隐士——鲁卿。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

例2:萧德藻《古梅(其二)》:“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知。”作者笔下的古梅树花极少,但还是怕被冬日黄昏的蜜蜂知道,淡泊宁静的生活被破坏,借梅自咏,以明终隐着志。

例3:方岳《梦寻梅》:“野经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诗一开始就推出一个幽雅僻静的背景,曲径通阴者之家,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所谓“寻梅”,亦莫不是寻隐逸。

例4:周密《疏影梅影》中词句:“记梦回,纸帐残灯,瘦倚数枝清绝。”宋人制造梅花纸帐,隐士好用,灯已烧残,正照纸帐上的几枝梅花瘦影上。这样的清幽生活也只堪隐者所享。

(5)清冷淡雅的美人

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

例1:张雨《中吕喜春来》:“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濑溅溅漱玉沙,瓦瓯蓬底送年华。问暮鸦,何处阿戎家。”诗中“的的”二字形容梅花在暮色中仍显得鲜明耀眼,把灰黄的茅舍也辉映得富有了神气。“的”在古代亦指女子脸上装饰的红点,《释名释首饰》云:“以丹注面曰的。”傅成《镜赋》亦云:“点双的以发姿。”可见,梅花如美人颊上的艳艳红点,益发增添了梅花的美艳。

例2:张可久《黄钟人月圆 雪中游虎丘》中云:“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诗中“真真”指美女的容貌,见于《太平广记画工》所载一张神画上的美女,名叫真真。

例3:武元衡《赠道者》:“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诗中“麻衣如雪”化用了《诗经曹风蜉蝣》中的句子,这里借用来描画女子所穿的一身雪白衣裳。在形容了女子的衣着后,诗人又以高雅素洁的白梅来比拟女子的体态、风韵,可谓传神。

例4:苏轼《定风波 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这是词的上片,开始便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因“迟”开而与桃杏同放。梅花生就冰清玉洁之姿,怎合姹紫嫣红之群?所以“乔装改扮”,尽显美姿丰神。

例5:姜夔《疏影》:“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写王昭君的月夜归魂,给梅花形象增添了血肉。“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化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位佳人,正是诗人理想中的艺术形象。(其实,本词共五个典故,五位女性,此处仅以二者为例)

(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

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

例1: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折梅花寄赠友人,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一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预示不久的将来春天也将到北方。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

例2:南朝民歌《西洲曲》:“忆梅下西洲,者梅寄江北。”

从此,“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

例3:王安石《梅花》:“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和史诚这谢送张明叔梅台三种梅花》:“殷勤手折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继承了这一意象,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朋友。

例4: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岭北霜枝最多忍,忍寒留待使君来。”张舜民:“为岭北客飘流远,偷报东君信息回。香气轻于新酿熟,襟怀重似故人来。舟中莫问无兼有,急急呼儿觅酒杯。”

也有抒发对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

例5:朱松《饮梅花下赠客》:“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似寄愁绝。”

例6:朱熹《清江道中见梅》:“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

例7:苏轼《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长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操。

当然,梅花还是人与人之间传达祝福的媒介。

例8:《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里讲的是“抛梅求婚”的故事。在古代,梅常被视为“媒合之果”。《传疏》:“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以起兴。”例9:传说李清照丧夫后有一上联:“独梅隆冬遗孀户”,后有一丧妻读书人对曰:“杏林春暖第一家。”二人情投意合,成为终身伴侣。

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

例10: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

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样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

★梅花的地理习性与文化内涵

(1)梅花传说在江西大庾岭上甚多,于是称此岭为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2)杨亿《少年游》:“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此处“翠岭”亦是指位于粤、赣交界处的梅岭,据传张九龄为相,令人开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称。

(3)于是,梅岭人远在异乡时若见到梅花便会勾起无限乡愁、乡思。朱松在《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中便是如此。

(4)由于梅树原产地广泛,在西藏自治区、西南及长江中下游直至台湾省均有野生梅花。因此便有了“民族融合”的象征。在辛亥革命时期,梅花的五福也象征了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的大团结。

(5)梅花的耐旱力相当强,畏涝,喜日晒,忘荫蔽。所以梅花永远站在高处,面向太阳,迎接光明。《红梅赞》便是因之而来。

(6)梅性耐瘠薄,对各种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又特耐整形、修剪、抗根癌,不遭根线虫的危害,喊少发生其他毁灭性的病虫害,而花芽分化甚易。故梅成为长寿树种,使人有鹤发童颜、枯木逢春之感。

3、菊花

⊙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例1: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例2: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例3:宋人郑思肖《寒菊》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例4: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例5: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松柏

⊙孤直、顽强、高洁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例1: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例2: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例3: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例4: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例5: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莲

⊙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例1: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例2: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6梧桐

⊙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所以,用梧桐来写悲秋,就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例1: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例2: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例3: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例4: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例5: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例6: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7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1)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例1:《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例2: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例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城。”

例4: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2)草木繁盛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例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例2:“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例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例4:“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

8、芭蕉 

⊙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例1: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例2: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例3: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凉的,巷口,送别之所。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9、红豆 

⊙爱情、相思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

例1: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例2: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10、豆蔻 

⊙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例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1、竹

⊙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高洁、谦虚

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例1: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例2: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

例3: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12、黍离。

⊙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13、丁香:

⊙愁思或情结

例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

14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15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16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17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18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19桃花:象征美人 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0兰:高洁

21牡丹:富贵 美好

七夕节别称:“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中国情人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诗经中玫瑰的雅称有刺玫花、徘徊花、刺客、穿心玫瑰、笔头花、赤蔷薇花等等。

玫瑰是蔷薇目、蔷薇科、蔷薇属多种植物和培育花卉的通称名字,是直立、蔓延或攀援灌木,多数被有皮刺、针刺或刺毛,稀无刺,有毛、无毛或有腺毛。

通常玫瑰被视为爱、荣誉、信仰、美丽、平衡、热情、智慧、奉献和永恒的象征。

不同颜色玫瑰的寓意:

(1)红玫瑰象征着爱情和浪漫,是完美的情人节玫瑰。

(2)粉红玫瑰象征着感恩、优雅、钦佩和喜悦。

(3)黄玫瑰象征友谊。

(4)紫玫瑰代表浪漫真情和珍贵独特。

(5)白玫瑰象征着纯真和纯洁。

(6)黑玫瑰则代表温柔真心。

(7)橙色玫瑰象征着热情和激情。

(8)蓝玫瑰则代表敦厚善良。

-玫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060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