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卢梭对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第1张

卢梭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上。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的文章主要在返回自然、描写自然以及崇尚感情、强调自我两方面探讨卢梭与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返回自然是浪漫派的口号。

但它却是卢梭最早提出的。卢梭主张从丑恶现实回到原始社会的“自然状态”中。他在小说《爱弥儿》中,写道:“在自然的状态下,是存在着一种不可毁灭的真实的平等”。他认为城市是坑陷人类的深渊,能够更新人类的是保持自然状态的乡村。

扩展资料

卢梭的浪漫主义特征

1、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 、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国学者欧文·白壁德虽然对卢梭浪漫主义持批判态度,但

他却深刻地指出:“一般来说,针对笛卡儿将思想和存在等同起

来的做法,卢梭主义者的反应是:将存在与感情等同起来。”①

所谓存在意识是指那些最原始的、最本原的、不证自明的哲学概

念,但凡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存在意识。笛卡儿在他的名言

“我思故我在”中断定,人的存在,只因为他有思维力。笛卡儿

的唯理论哲学从“清晰明白的概念”入手,依从“天赋观念”,

建构起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不再采用由

一般的不变原理以及由哲学原理演绎出来的概念,而是主张用自

己的理性来判断一切。启蒙哲学按照当时自然科学的模式树立了

自己的理想。但卢梭不相信能将人的一切都托付给(科学)理

性,反而是专注于人的感觉和情感。情感成了卢梭哲学的最终根

据,它体现为浪漫主义的存在意识。所谓浪漫主义的存在意识就

是指特别基于情感之上的那些最本原的哲学概念。比如,政治学

说中的基于感性的自然权利、法律中的社会契约、伦理中的善良

情感、宗教中的内心呼唤、美学的德性、历史中的自然道德秩

序……它构成了卢梭各个思想领域的基础,由此予以逻辑的展

开,便形成卢梭浪漫主义整个的思想脉系。

1.政治哲学——人性本善。善本自由

卢梭的政治哲学试图对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二律背反,即人与

公民之间的对立、欲望与理性之间的对立、自由与必然之间的对

立、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对立,等等,提出新的思考及解决方

法。卢梭提出社会契约的目的就在于,“努力把权利所许可的和

利益所要求的结合在一起,以便使正义与功利二者不致有所分

歧”。①并试图通过社会契约,把人自己提升为道德人,从而实

现二者的统一。

卢梭需要社会契约的概念首先是为了“公意”的形成。“公

意”是法律与主权的来源。卢梭赋予由社会联合而建立的“道

德联合体”以主权地位,他用“公意”这个术语来描述这种主

权形式,在这种主权形式中,存在着个人与道德共同体之间的完

全J司一。“卢梭政治思想企图使已经从传统社会等级制秩序的限

制之下解放出来的现代个体明白,真正的自由只有作为一个社会

共同体的成员才能获得,在这个共同体中,人成为独一无二的道

德人格,能够行使自由意志,能够许诺和做出政治判断。卢梭企

图克服个体和社会的对立,其结果就引出‘公意’ (一般意志、

普遍意志)(general will)的概念。在公意概念中,个体自由所

设置的、对自己的法律,既是个人的又是社会的。既是‘我’

又是‘我们’,因为在这些词汇之间不再存在什么对立。,,②卢梭

政治思想的开创性在于,他企图用一种完全是现代的方式,以自

主性个体的意志之首要性为基础,建立社会秩序。“尽管卢梭与

现代政治思想的自由主义传统(即霍布斯、洛克)一样,都是

从个体性的前提出发,但他是在道德意义上而非仅仅在明智意义

上来理解共和国的目标。”③这正是卢梭政治浪漫主义的存在意

识,它通过对文明的批判而彰显出来。

这里,并不想用医生问诊开处方的操作方式来比拟卢梭政治

理论的功用,但卢梭的确认为文明社会的发展史便是人类的疾病

史,而且断定是自己给自己造成的,人类疾病和不幸虽有种种表

现,但归根结底在于不健康的生存方式,即“生活方式上的极

度不平等”。一些人的过度闲逸,另一些人的过度劳累;富人们

过于考究的食品,穷人的匮乏;各种情欲放纵带来的体力的疲劳

和精神的枯竭;无数的烦恼和痛苦,心灵的不得安宁。卢梭说:

“人类的不幸大部分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始终保

持自然给我们安排的简朴、单纯、孤独的生活方式,我们几乎能

够完全免去这些不幸。”①

卢梭因此推崇“自然”、“自然状态”、“自然法”、“自然

人”,并热切倡导回归自然。自然是什么怎样才是自然的社

会什么是人的自然权利什么是人的政治权利一种什么样的

社会联结才能被人们的心灵认为是正当的自然权利向政治权利

的转换如何在卢梭那里“自然的”一切都是与“人为的”相

对立的。卢梭由“人生来是善的”、“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

处不在枷锁之中”这一人性论基点,表明了他对自然权利原则

的溯源,阐述了他的政治权利原理,探索了对自然状态中的本能

主宰向政治社会的道德自由主宰的转变,从而构建出一个新型的

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因此,相信人的本性之善是卢梭政治权利

原则追问的存在意识,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这种追问就既不可

能,也没有价值。

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一样,也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它比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要晚数十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的浪漫主义的先驱,其后的作曲家们皆可归为浪漫派。从时代上讲,十九世纪中叶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全盛时期,因为欧洲通过传教等方式与其他国家进行沟通,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派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是欧洲势力的鼎盛时期,虽然浪漫主意思想逐步衰退,但它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久远的。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处于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的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促进了物质的高度文明。资本主义的出现一方面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它给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解放和物质的富裕,而另一方面又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恶化,新的文明给人带来了新的束缚,尤其是物对人的束缚,使人的自由得而复失。新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由其私有制本质所决定,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其政治文化活动,都以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为根本目的。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反对神学教条时,很重要的一个武器是用人创造的物质产品和所具有的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的能力,来与神学“上帝创造一切”的观念相抗衡。如今在对“神”的崇拜心理弱化的同时,是对“物”的力量崇拜心理的强化。这就导致了人的自由本质被异化为“物”以及人对这种文化现象的认识和反叛时期的到来。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敏锐地感受到人与物的对峙以及物对人的自由本质的异化,开始强调人的自由天性、自由情感,以此来反抗包括封建专制和道德、科学理性、物质文明、资本主义现存制度在内的人类文明。他们向自己创造的物质世界要自由,西方各国浪漫主义文学形象再现了他们的这种精神需求。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不仅在欧洲和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它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深入到了人们的意识之中,激发了人们个性解放和感情抒发的要求。在法国出现了以贡斯当和斯塔尔夫人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思潮,这一思潮主张保证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要求国家保证个人的人身、信仰、言论、职业、经营、选举、集会等自由。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关系确立后“自由竞争不能忍受任何限制,不能忍受任何国家的监督”的现实。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浪漫派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描写的以个人的失望与忧郁为内容的“世纪病”,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对立为表现形式的“个人反抗”,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人权宣言》所宣布的自由竞争法则,在西方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资产者、小资产者都企图通过巧取豪夺,有朝一日达到权利和财富的顶峰;在大革命中破产落魄的贵族,也力图利用新的社会法则来改善自己的地位。人们对飞来好运的期望变得更加炽热,几乎所有的人都沉溺于好梦和幻想。对贵族来说,大革命使他们失去了天堂,于是悲观颓唐、消沉阴郁的情绪,人生虚幻、命运多舛的感慨以及对神秘彼岸的热烈向往便纷然杂呈;对资产者、小资产者来说,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在资本主义现实面前破灭,不免使他们失望、苦闷和彷徨。这种社会现象和心理为浪漫主义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法国大革命对一些作家直接产生了影响。德国的歌德、谢林、荷尔德林、弗·施莱格尔,英国的湖畔派诗人等作家的浪漫主义创作倾向都是在法国大革命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

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康德认为人是自然法则的制定者,人的精神具有天生的几种能力:对时空的直觉,对原因、现实、实体和整体的理解。在他看来,世界并不像人的头脑里反映的那样,人在建造世界时也形成了认识,由此证明了世界的理想和神秘性质。他为浪漫主义的非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康德极力推崇人的自由。他认为只有自由的人的选择才能决定一切,任何外在的或更高的法则都不能主宰人,人的尊严在于获得理性自由。康德的学生费希特认为,现实只是人的一种创造,反对自在之物能限制人的悟性。他把人看作征服者,人能对自然起作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强调天才、灵感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心灵提高到客观世界创造者的地位。黑格尔认为世界的真理在于它的历史中,而这历史是不断变化的;精神就是历史,历史将理性和非理性、必然和偶然、感觉和非感觉混合在一起。他认为人是自在的和自为的,“在自在自为这个意义上,人才是绝对的、自由的、无限的”。他对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的分析给康德和费希特逐渐建立的主观主义的个性披上了理论外衣。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性提供了理论基础,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从另一个角度给浪漫主义文学输送了可利用的思想。圣西门否定了现行社会,坚信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傅立叶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他们提出了未来社会的图景,圣西门预言未来社会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人人平等,各尽所能;傅立叶提出建立“法郎吉”团体,在这个团体里,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进行分工,劳动是人的需要和享受。英国的欧文以为靠知识的传播就可以消除社会矛盾。他把希望寄托在仁慈的统治者身上,主张建立合作社和职工会。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强调阶级调和、阶级互爱,并幻想以此解决社会矛盾,为浪漫主义者否定现实、憧憬未来提供了思想基础。

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具有坚实的文学发展基础。18世纪法国卢梭崇尚感情抒发,德国的歌德关注“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席勒区分了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呈现出了明显的浪漫主义因素。他们共同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最早发端于英国和德国。彭斯和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他们的创作分别处于18世纪80和90年代,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先声。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发表的《抒情歌谣集》,其序言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他们在1798年创办了《雅典那神殿》杂志,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浪漫主义诗歌的文章以及蒂克、诺瓦利斯等人的浪漫主义诗作。1813年,斯塔尔夫人在法国发表了《论德国》一文,介绍和论述了浪漫主义文学。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真谛》(1802)提供了浪漫主义散文和小说的典范作品。他们共同努力,在1805年左右促成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一个浪潮。第二个浪潮从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在法国有拉马丁和维尼作呼应。意大利的白尔谢、德国的霍夫曼等人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浪漫派作家。第三次浪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雨果为首的一大批作家纷纷涌现。在俄国和东欧,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蓬勃兴起,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奇、裴多菲等浪漫主义诗人迅速崛起。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在19世纪初也传到了美国,造就了惠特曼、麦尔维尔、霍桑等一大批作家,推动了美国文学的发展。

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算是结束了,但其思潮并没有销声匿迹,其影响还历历可见。雨果在50年代还继续发表着重要作品,一些被称为新浪漫主义者的作家还不时地涌现。

浪漫主义作家们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作家怀着高昂的革命激情,从民主主义的立场出发,抨击封建主义制度或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对未来充满美好的理想;带有贵族倾向的作家,则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批评资本主义的现实,或是歌颂中世纪的“世外桃源”,或是在悲观绝望中沉溺于神秘的世界,赞美黑夜和死亡。他们批判现实的武器都是人道主义,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都企图建构理想的社会图景。浪漫主义作家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他们并不重视反映历史的本质,只是把历史作为自己自由驰骋的艺术场景。作家们喜爱自然风光、异域风情,厌恶资本主义的现实和都市文明。

浪漫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第一,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派作家认为古典主义宣扬的理性束缚了文艺,于是把抒发个人感情置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由此,浪漫派发现了“自我”,它成为对人和世界的新视野的源泉。作家们把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看待,爱情便成为他们竭力表现的对象。他们还进一步发展了对梦境的探索,因为梦境既有现实生活内容的折射,也有大量的非理性的精神表现。浪漫主义作家对内心世界的挖掘与20世界现代主义文学直接相通。第二,浪漫主义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德国和英国的浪漫主义就是从收集民间文学开始的。作家们从民间文学作品中撷取题材,学习表现手法,采用民间口语和民歌韵律创作,极大的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段。拜伦、普希金等人的诗体小说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对长篇小说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浪漫主义作家对语言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开掘,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第三,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手法,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像。雨果把艺术对照原则运用于小说、诗歌和戏剧的创作,他对丑的美学价值的认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离奇的事件,塑造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作家们充分发挥想像,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惊人的效果,浪漫色彩也由此而生。第四,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作家们因与周围现实不相协调而精神忧郁,无论是有贵族倾向的作家,还是有资产阶级倾向的作家,对现实都感到失望,都表现出了程度不同的忧郁的“世纪病”症状。

加速浪漫派的产生。

1、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德国文学界的运动,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突进”。

2、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3、以上分析可得狂暴突击运动对浪漫派的影响是加速浪漫派的产生。

浪漫主义是理想主义的一个具体化体现,因此,它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文学、哲学、绘画等,无一没有浪漫主义的历史。特别是文学领域,浪漫主义诗人以及作家层出不穷,也是光辉灿烂。我国的屈原先生,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句“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多么的催人奋进。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多么的富含哲理。

生活需要浪漫,平淡的日子能够浪漫一下,就如同是润滑剂,将跑不动的汽车焕发活力。这就需要仪式感。大多数女生的心里就非常渴望这样的浪漫行为。所以浪漫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何选择要因人而定,因事而定。

浪漫主义是幻想的产物,无论形式技巧多么高级,它始终摆脱不了它虚假的本质。因此,它的谎言性时刻存在,这也是它的最大的缺点。所以,浪漫主义是精神鸦片,腐蚀人的心灵,却也能给人带来短暂的快乐。

往往我们在满足现实的时候,就会将浪漫主义视为自己亲密的朋友。儒家有句话说的非常好:温饱思*欲。我们说在近代的时候,人们忙着果腹,忙着生存环境的斗争,就无暇考虑浪漫主义的事情。不过十八世纪的英国,却是不同的境地,条件丰厚,自然是浪漫主义盛行的沃土。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都特真诚,互相取暖。如今的社会刚好反过来,人们“温饱”已经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因此为获取浪漫主义的天堂就不惜一切代价,所以今天的社会状态是符合规律的。

浪漫主义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贡献和影响是:它极大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凸现了人的情感和个性;它把人从冷冰冰的理性原则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让人全新体会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它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密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了对自然的尊敬态度;它让人们善于发现发展中国家和所谓落后民族的长处,教导人们对不同文明胸怀一种宽容的心态。浪漫主义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是:个人主义的膨胀,为张扬个性而造成的混乱和无序;对现代科技的排斥和拒绝,文学作品中的无病呻吟和生活中的情感泛滥等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073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