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行地域不同
1、花儿:甘肃省、宁夏、甘南、岷县等地区。
2、信天游:陕北地区,西北地区。
二、发源地不同
1、花儿:花儿发源于甘肃临夏。
2、信天游:信天游发源于中国西北地区。
三、特点不同
1、花儿: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鲜明;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反映生活、爱情、时政、劳动等内容,用比、兴、赋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
2、信天游: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信天游
-花儿
红军当时翻雪山过草地有以下几点理由:
1、可以避开人口稠密的持敌视态度的藏民地区,受到干扰更少。
2、国民党不敢进雪山、草地,国民党无法有效围追堵截,避免了战斗损失。
3、翻雪山过草地,可以最短时间内,和红四方面军会师,获得最佳的北上抗日路线。
4、可以出其不意,国民党军队预料红军不敢进雪山草地,可事实上,红军偏偏去了,保存了实力。
扩展资料:
四川省省委党史研究室整理的史料,中央红军先后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昌德山、打鼓山5座海拔4100米以上的雪山,加上红四、红二方面军,红军翻越的4000米以上的雪山多达67座。
横亘于四川宝兴县与小金县之间的夹金山,是中央红军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以后红四方面军又两过此山。
夹金山主峰海拔4200米,山顶终年积雪,天气变化无常。当地有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畜不敢攀,要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
度过了雪山的艰险,还有被称作陆地“死亡之海”的草地在前方考验着红军。红军走过的川西草地面积约15000平方公里,每年5月至9月正值雨季,草地沼泽泥潭无路可行。
红军将士不但要经受严寒、饥饿、高山反应等极限身体考验,还要随时准备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指战员官兵平等、团结友爱、舍己救人的故事每天都会发生。
他们能够胜利翻越雪山、走出草地,证明了这是一支不同于任何旧军队的,真正‘支部建在连上’、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人民军队。”
参考资料:
人民网-红军为什么要过雪山草地一、岷归系列产品
近年来,岷县大力开发“岷归”系列产品,开发研制出了当归浓缩丸、当归浸膏、当归饮片、归芪养生保健作料、鲜当归美肤水、养足液和当归保健醋等系列当归药品和保健品、化妆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远销国内外市场,是目前全县仅有专利证书的产品。
鲜当归美(嫩)肤水由鲜当归、人参、白芍、灵芝、其他天然原料制取液加工而成,其功能是给皮肤角质层补充天然植物保湿成份,保持表皮有充足的含水量,“人工皮肤膜”发挥“保湿膜”作用,控制水分挥发。给皮肤补充植物原料中含有的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天然植物营养物质。使用该产品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使死皮皴皮很容易被洗净。可延缓皮肤衰老,预防老年斑的产生。
鲜当归蜂王浆
该产品由鲜当归、鲜蜂王浆、人参、白芍及其他天然原料制取液制成。该产品促进皮肤新陈代谢,改善皮肤微循环,保持皮肤生态平衡, 虫草归芪养生保健佐料由冬虫夏草、当归、党参、红芪、黄芪、草果、大香、肉豆蔻等二十五种中药材组成。在食用时加入本佐料,可使炒菜、煲汤、炖肉味道更加鲜美,营养丰富。食用时不再需加其他佐料,如味淡,适量增减。科学配方,纯天然无任何副作用。据消费者反馈具有养颜美容、补肾壮阳、预防感冒、延缓衰老、生津养血等功效。在北京、深圳、上海、天津、珠海、哈尔滨、厦门等地均有销售。本产品经省卫生防疫站、省技术监督局、省食品技术监督检验站专家审定。经“中国技术检验协会”审定为“2000年中国西部名优产品”,获《中国质量万里行》荣誉证书,荣获中国第七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
二、洮砚
洮砚是我国三大名砚之一。具有石质坚润,色泽雅丽,古朴典雅,发墨细腻,保湿利笔等特点,深受历代书法家珍爱。因其制作工艺的款式独特,雕刻精细,一直被收藏家视为无价之宝,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高级礼品。
洮砚的雕刻造型,因石构图,变死石为活石。雕刻技巧,渗合有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浮雕技法;木刻、石刻中的篆刻技法,着重镂空。在镂空的基础上,融各种技法于一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峰。传统的图案有“龙凤呈祥”、“九龙捧日”、“丹凤朝阳”、“八仙请寿”、“龟鹤延年”、“嫦娥奔月”、“燕山教子”、“哪吒闹海”、“岁寒三友”、“马踏飞燕”、“四君子”、“鸳鸯戏水”等,其中以雕龙刻凤最为突出。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凤是真善美的化身,光明的使者。洮砚艺术雕塑的工匠们,把自己的心愿通过细致的雕琢,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高度结合,奏出了大气磅礴的交响乐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当地党政领导的支持下,近年来岷县洮砚名声大振。“九九归一洮砚王,满怀激情走香江”。在香港回归祖国时,一方九十九条龙的洮砚,显示了岷县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继此砚之后,“百鹤延年”砚、“东方醒狮”砚、“民族大团结”砚、“百龟”砚等巨砚再创辉煌。
三、岷县点心
岷县点心皮薄个大,份量足,加工原料丰富,生产工艺考究,百吃不厌,是难得的美食。
岷县点心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多年前,由于受当时经济、文化和交通落后的影响,原材料品种单调,加工方式落后,点心馅是蜂蜜拌面粉,点心皮为白面和油,然后放在铁鏊里用木炭火烤熟,吃起来像烙甜包子似的。到了清末民初,随着商贸交易日益活跃,南来北往的客商云集岷县,同时也将各地的点心制作技术和各种原料带了进来。岷县点心就在吸收南北风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点心制作师们开动脑筋,不断革新,在点心馅里增添新的原料,如绿红丝子、玫瑰花、核桃仁、花生米、冰糖、白沙糖、豆沙和各种香料,并纷纷设立店号大量经营。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公私合营岷县副食品加工厂,10多名点心制作师傅专门加工点心,并由过去的手工捏制改变为木模具制作。再烙印上各种花鸟图案,既好吃又好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岷县点心的制作在手工作坊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竞相显艺,形成规模生产,远销省内各县,产品供不应求。当地群众更是把点心作为婚庆喜聚、逢年过节、招待宾客和馈赠亲友的上品。
四、黑仔羔羊
岷县黑仔羔属山谷型藏羊,肉质细嫩,尤以羔羊的黑色二毛裘皮著称。羔羊产后45天至60天宰杀,剥取的二毛裘皮毛穗美观,绒厚保暖,经穿耐用,不染污垢,以黑、实、明、净者为上品。黑仔羔不仅是岷县农民的致富产业,而且成了城里人餐桌上的上乘肉食品。
五、蕨麻猪肉
岷县东山区闾井一带的蕨麻猪,又名“实猪子”,皮毛粗密,一般为黑色,个别的蹄子上带有白色。嘴长而直,头小而体狭长,前肢短而后肢长,适宜于半放牧半舍饲方式喂养。因为它们是食用新鲜的牧草,采食蕨麻、野胡萝卜根茎等而长大的,皮薄肉质鲜嫩,红白相间,层次分明,呈大理石状,吃起来隽永味长,越嚼越有味。腌制成火腿后,肉质发光,呈冰糖色。切成薄片成透明状,畅销陕甘各地。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
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
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边角。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只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乔得刷啦啦起伏抖动;蛙人起落处津津乐道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恐惧感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不是石孔,不是石缝,也不是石面,而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汉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
塞下曲
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译文
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注释
鹫翎:箭尾羽毛。
金仆姑:神箭名。
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
蝥弧:旗名。
独立:犹言屹立。
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赏析
此为塞下曲六首中的第一首。本诗描写了威武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汇评
民国·俞陛云《诗境浅说》:寥寥二十字中,有军容荼火之观。
作者简介:
卢纶(748-800),字允言,唐大历十才子之一,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旧唐书·卢简辞传》说卢简辞(卢纶之子)原籍范阳,后来徙家于蒲,未可信。赵遴《因话录》卷三记其侄赵橹著《乡籍》一书,大夸河中人物之盛,以赵家为最著,说卢纶为赵家的女婿,卢纶的妻子为赵橹的姑姑,谈到外家敬氏,说“先世亦出自河中”。据此可知,卢纶祖上也居河中,不会为范阳人。而很可能因为范阳卢家为名族,便妄指范阳为卢纶祖籍。
——————————————————————————————————————————————————————————————————————————————————————————————————————————————————————————————————————————
塞下曲四首(其一)
蕃州部落能结束, 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 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绿”字下得绝佳。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编辑本段王昌龄《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解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
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
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
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
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评析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
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作者简介
李白 (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称为“诗仙”。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一首。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沈德潜评论《塞下曲》前四句说:“四语直下,从前未具此格。”又说:“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注释
[1]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译文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
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白天随金鼓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入眠,
只愿挥起腰下的宝剑,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中央朝廷与西域诸族的关系,历史上阴晴不定,时有弛张。作者却拈出了美好的一页加以热情的赞颂,让明媚的春风吹散弥漫一时的滚滚狼烟,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诗的头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左传。哀公七年》有“禹合诸侯干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之谓。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双方聘问不绝。武帝为了抚定西域,遏制匈奴,曾两次以宗女下嫁,订立和亲之盟。太初间(前104-前101),武帝立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下嫁乌孙,生了四男二女,儿孙们相继立为国君,长女也嫁为龟兹王后。从此,乌孙与汉朝长期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成为千古佳话。常建首先以诗笔来讴歌这段历史,虽只寥寥数语,却能以少总多,用笔之妙,识见之精,实属难能可贵。
一、二句平述史实,为全诗铺垫。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马足车轮,邈焉万里,这辽阔无垠的空间,便隐隐从此二字中见出。“静”字下得尤为有力。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诗的结句雄健入神,情绪尤为昂扬。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拿云的气概。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常建的诗作,大多成于开元、天宝年间。他在这首诗里如此称颂和亲政策与弭兵理想,当是有感于唐玄宗晚年开边黩武的乱政而发的,可说是一剂针砭时弊的对症之方!
编辑本段许浑《塞下曲》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本诗通过心酸细节的描写表现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和对战士的同情;
唐 王之涣(688—742)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
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具体注释: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1有没有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方面的诗
秦王扫六合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王饮酒 □李贺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宫门掌事报六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海绡红文香浅清, 黄娥跌舞千年觥。
仙人烛树蜡烟轻,青琴醉眼泪泓泓。 。
李白、李贺是唐代不同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的创作风格各具特色。同是描写秦始皇的诗篇,李白的《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与李贺的《秦王饮酒》,写法不同,但各出机杼,各呈异彩,成为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的名作。
先看李白的《古风》(其三)。诗歌前半部分肯定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巩固天下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顺应了历史的愿望和要求,使国家由战国纷争的割据混乱局面走向统一、太平,维护了百姓的利益,历史功绩彪炳千古。所以诗人开篇即满怀激情地讴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巩固统一局面,诗人接着叙述了秦始皇的“大略”:始皇采取两种措施,一是二十六年尽收天下之兵器,铸成金人(铜像)十二,存于宫内;一是刻石纪功(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彰显天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南登琅邪,“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肯定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制定法律以及中央集权等措施;三十七年,“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批判了六国诸侯企图复辟叛乱的行为,从舆论上防止了六国贵族的反抗,维护了天下统一。
于是“函谷正东开”,天下才真正归于一统。诗歌中诗人用“虎视”形容秦王,表现他目光如电,气势如虎的王气;又通过他挥动天子之剑“上决浮云,下绝地纪”的动作,刻画了秦始皇神采飞扬、大义凛然的霸气。
而《古风》的后半部分,从诗歌的章法上讲明显由“起”和“承”进入“转”和“合”。李白根据历史记载,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对秦始皇修筑陵墓、采药求仙等荒唐行为进行了批判和讽刺。
秦始皇动用七十万人在骊山修墓、置铜棺,派遣方士徐芾入海求仙、架弩射鱼,《史记·秦始皇本纪》都有记载。在写法上,后半部分诗人通过秦王种种行为,揭示其自私、愚昧的内心世界。
他劳民伤财,挥霍民脂民膏修建陵墓,这还不够,“尚采不死药”,借之托长生。所谓“神仙”之说,本来就是荒诞不经之谈,哪里能采到成仙不死之药呢?但“茫然使心哀”之后,秦始皇并没有就此罢休,又派了海船连弩射鲸,被方士接二连三地欺骗,却始终执迷不悟。
最后,诗人用“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来“合”修陵墓、求长生之事,笔力雄劲简洁,寓意深邃冷隽,从对秦始皇故事的叙述中,回到诗人创作的当下现实中来,讽刺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结尾虽说只有两句十字,却胜过千言万语 。
李白是一个久享盛名的诗人,面对这样一个诗歌圣手,后来者李贺没有却步。没有却步,在于没有模仿因袭,而是意匠经营,独辟蹊径,独出机杼,把相同的题材作了不同的处理,使《秦王饮酒》同样取得了成功,秘诀就在于创新。
《秦王饮酒》的前四句,正面歌颂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这四句诗,同李白诗的前四句内容相同,但写法上却独具特色。
李贺把李白诗的前两句压缩成了一句,写秦王能威服猛虎:在秦王面前,猛虎由威镇山林的兽中王,变成了坐下骑,它服从秦王的指令,驮着他巡游八极,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这样的描写使秦王形象披上了一层神话般的浪漫主义色彩。“剑光照空天自碧”,突出了秦王统一中国时的无比威力,仿佛他连剑都不用挥动,只要剑光一照,天空就会呈现一派碧色,立即实现天下统一。
正如《庄子·说剑》所云:“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真是所向无敌,何等轻而易举!“劫灰飞尽古今平”比“诸侯尽西来”更具有夸张意味,更强调了秦王统一中国的深远意义。
佛教认为,经过一次大水、大风、大火毁掉一切之后,重新建立世界,叫一劫。劫灰,指劫火的余灰。
灾难已经过去,分裂割据的中国,变成了统一太平的天下,七个字蕴涵着强烈的赞颂之情。 让人更为惊叹的是,李贺把秦王统一中国这个历史过程,用“羲和敲日玻璃声”来表现。
羲和驾驭六龙为日御车的神话,很多古典作品中用过。屈原《离骚》有句:“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李贺深受楚辞影响,但在羲和驾日这个典故的运用上,他却有自己的创造。屈原为了“吾将上下而求索”,惟恐“日忽忽其将暮”,所以希望日车不进。
李贺则让羲和催日快行,以表现秦王统一中国时风卷残云般的气势,与“剑光照空天自碧”上下呼应,把时间流逝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的过程,通过神话传说的运用,诉诸人的视觉和听觉,有形。
2赞扬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诗有哪些秦始皇 作者:王安石天方猎中原,狐兔在所憎。
伤哉六孱王,当此鸷鸟膺。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
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
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3赞扬“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诗歌有哪些秦始皇
作者:王安石
天方猎中原,狐兔在所憎。
伤哉六孱王,当此鸷鸟膺。
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
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
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
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
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4关于秦始皇的诗词途经秦始皇墓
作者:许浑 年代:唐 体裁:七绝 类别:未知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注释: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的。但他又是一个暴君,实行专制主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受到后人谴责。许浑这首诗抒写了他行经秦始皇墓时的感想。
秦始皇墓位于陕西临潼县东约五公里的下河村附近,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它建成于公元前二一○年,坟丘为土筑,经二千年的风雨剥蚀,现存高四十三米,周长二千米。陵墓落成之初,坟上“树草木以象山”。在山光水色的映照下,在空旷的平地上托起的这座山一样的巨大坟茔,这就正如首句形容的那样,给人以“龙盘虎踞”之感。诗人在墓前驻足,目光从墓基转向墓顶,见到的是层层绿树,直上云天。眼前的高坟,不正好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煊赫的声势吗?“势入浮云亦是崩”,覆亡之迅速与秦始皇在位时不可一世的声势,恰恰形成极富于讽刺性的鲜明对照。诗人将无比丰富的历史内容熔铸在这简短的七个字里。一个“崩”字,声如裂帛,宣告了秦皇已死,秦朝已亡,似乎言尽意绝,下文难以为继了。然而诗人忽一转笔:“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诗作旋即别开生面,令人称绝。这两句与前两句似断而实连,诗意从“崩”字悄悄引出,不着痕迹地进一步写出了秦始皇形象在后人心目中的彻底崩塌。同样是青山秋草,路人却只向汉文帝陵前参拜。汉文帝谦和、仁爱与俭朴,同秦始皇的刚愎、凶残与奢靡正好是强烈的对比。对于仁君和暴君,人们自会作出自己的评判。末句一个“唯”字,鲜明地指出了这一点。后两句表面看来似乎把笔墨荡开,从秦始皇写到了汉文帝,从诗人自己写到了“路人”,实际上却有形愈松而意愈紧的效果,在轻浅疏淡的笔墨中显示出了厚重的力量。
5秦王嬴政诗词秦始皇嬴政轻生似芥,造墓焚书行酷法;纳谏如流,废封置县统乾坤。
注:他筑长城,修阿房,造陵墓,焚书抗儒,行酷法苛政,役使天下臣民如役狗,有人称其为天下第一暴君;他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废分封,置郡县,统一度量衡和钱币,使书同文,车同轨,立法创制,历两千而不衰,功莫大焉,故说他生性残暴,心狠手辣,草菅人命,不为过,可他又纳谏如流,大肚能容,他就是这样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谊的文字是如此的豪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的诗句是如此的快意。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忘了作者,应该是个明朝的官写的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毛泽东 《沁园春/雪》 常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
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金台既摧折,沙丘遂灭亡。
茂陵与骊岳,今日草茫茫。 寒山 诗三百三首 六合已横扫,何须地下军?干戈区宇息,图匕梦魂惊。
嗣子鹿迷马,遗尸臭杂腥。徒凭黔首力,奇迹世无伦。
《咏秦始皇兵马俑》。
6赞扬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诗歌有哪些秦始皇 作者:王安石天方猎中原,狐兔在所憎伤哉六孱王,当此鸷鸟膺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7秦始皇生平及有关诗句诗句: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明朝的官写的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的
千古江山,凭祖龙,谈笑指点。秦桥在,雪浪裂岸,刻石依然。天有尽头谬传世,海无神仙水连天。惟江山一统说伟业,雄名传。
车骑奔,豪情现。旌旗猎,龙气还。有世代传人,国泰民安。风流论兴观日出,巨轮乘风领千帆。看碧波万顷旭日照,换人间。--林均建《满江红成山头怀古》
生平:
秦始皇
(前259~前210)
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嬴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王政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金人。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统一全国币制。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
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三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于是作书命长子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即爆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秦朝灭亡。
8关于“秦始皇”的诗词都有什么1 《途经秦始皇墓》唐代 许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2 《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唐代 张九龄
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
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
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上宰议扬贤,中阿感桓速。一闻过秦论,载怀空杼轴。
3 《幸秦始皇陵》唐代 李显
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馀。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
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
4 《秦始皇时民歌》先秦 佚名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5 《秦世谣》先秦 佚名
秦始皇。何强梁。开吾户。
据吾床。饮吾酒。唾吾浆。
飧吾饭。以为粮。张吾弓。
射东墙。前至沙丘当灭亡。
9赞扬“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诗歌有哪些秦始皇 作者:王安石天方猎中原,狐兔在所憎。
伤哉六孱王,当此鸷鸟膺。搏取已扫地,翰飞尚凭凌。
游将跨蓬莱,以海为丘陵。勒石颂功德,群臣助骄矜。
举世不读易,但以刑名称。蚩蚩彼少子,何用辨坚冰。
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
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前74年),字少卿,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南)人。西汉将领,李广之孙。
甘延寿:字君况,西汉名将,北地郁郅人,即今甘肃庆城县人。与副校尉陈汤共同诛灭了匈奴的郅支单于,被封为义成侯。 (前137—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后移居湟中(今青海西宁地区)西汉著名将领。
段会宗(前83年~前9年),字子松,天水上邦(今甘肃天水)人。西汉著名外交家。四出乌孙,在西域各族人民中享有很高威望。
隗嚣(?~公元33年),字季孟,陇右成纪(今甘肃天水)人。西汉末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出身陇右大族,青年时代在州郡为官,以知书通经而闻名陇上。
王符(85年?~163年?)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字节信。汉族,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人。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之为《潜夫论》。
赵壹文学家,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西和)人,东汉著名辞斌家,作品有《刺世疾邪赋》。
秦嘉:秦嘉,字士会,生卒年不详。东汉陇西郡平襄县人(今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据南朝徐陵编《玉台新咏》(卷一)记载:“秦嘉,字士会,陇西人也。为郡上掾……”明万历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1613——1616年)《重修通渭县志》依“旧志”(按:明弘治《通渭县志》及更早的县志)载:“汉秦嘉,字士会,为上郡掾,博学鸿词,驰声先汉……今城川铺东,是其故里,祀乡贤”。“桓帝时,秦嘉为郡吏,岁终为郡上计簿使,后赴洛阳,被任黄门郎。后病死于津乡亭。代表作为《赠妇诗》。
秦嘉是一个才华卓著的诗人,但他误入官场,年近三十岁就英年早逝,为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历代研究者对其作者、作品的考据已十分充分,但对秦嘉、徐淑作品自身的研究与评价并不十分到位。他们不仅应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秦嘉徐淑用自己的人生、爱情经历,为腐朽不堪的东汉文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作品在钟嵘《诗品》,唐代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明代胡应麟《诗薮》,清代沈德潜《古诗源》均有所收录和评价。近年出版的《俄藏敦煌文献》第12213号(上海古籍出版社)《后汉秦嘉徐淑夫妻往还书》,更加详尽地说明这对“夫妻诗人”的生活和文学创作一个侧面。秦嘉是一个有建树的诗人,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清醇文学之士。他虽身为上计掾、黄门郎,却不沉溺于名利,个性张扬,放荡不羁,张显着名士风骨。从他的《与妻书》中看出,秦嘉的理想、志趣不在风尘利禄之中。“不能养志,当给郡使”“ 当涉远路,趋走风尘,非志所慕,惨惨少乐”(《与妻徐淑书》) 他之所以过这种离别孤单的生活,只因为“随俗顺时,僶俛当去”。(同上)据徐淑对秦嘉 “策名王府,观光上国”(《答夫秦嘉书》)的评价,秦嘉不仅是有名诗人,更是一个执“高素浩然之业”(同上)的淡泊名利之徒。秦嘉不看重浮华,而关注自己的情感世界,关注真实的自我。他在《述婚诗》里写到:“君子将事,威仪孔闲。猗兮容兮,穆美其言”,“ 神启其吉,果获好逑”。毫不掩饰对妻子的赞美、钟爱和感激之情,这在以含蓄、自谦的中国古代诗文中,是非常罕见的。另一个方面,秦嘉率性自然,返璞归真,在名教鼎盛的东汉末年,他的作品取材于夫妻生活、感情琐事,并能真情真性,情致博雅,实属难能可贵。但他的思想并非拘泥于此不能自拔,而诗歌境界宏阔,寄喻深远,把夫妻情爱放在彼此的人生经历中审视,点出少与多、早与晚、达与穷等矛盾,用以探究人生的哲理。
张芝东汉书法家。字伯英。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人。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
皇甫嵩(—195年),字义真,安定朝那(今甘肃镇原东南)人,东汉末期名将。
盖勋(生卒年不详),字元固,敦煌郡广至县(今甘肃安西县西南)人,东汉末期蓍名的清官。
董卓(-192),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西凉军阀。
韩遂(-215),字文约,金城(治今甘肃永靖西北)人。东汉末年割据西凉一带的军阀。
张济(-196),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人,东汉末年军阀,张绣的叔父。官至骠骑将军、平阳侯。
张绣(—207),武威祖厉(今甘肃靖远)人。张济的从子。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郭汜(-197)又名郭多,凉州张掖(治今甘肃张掖西北)人,东汉将领。原为董卓的部下。董卓被杀后占领长安,把持朝廷大权。
贾诩(147-223),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谋士。官至太尉,谥曰肃侯。
封衡,字君达,号青牛道士,生于公元116年左右,是陇西狄道(今天武山县)人。汉末名医,善医药、针灸,自幼习道,与华佗、左慈齐名。向曹操传授了气功养身术。曹依法习练,收效显著,大喜,乃召见封衡,欲留朝中任职,衡坚辞不受;又以重金相赠,衡亦委婉谢绝,就跨青牛飘然而去。曹叹曰 :“封衡乃神医也 !” 后人评曰“陇上医圣是封衡”。
庞德(-219),字令明,东汉末年雍州南安郡狟道县(今甘肃省武山县四门)人。曹操部下重要将领。
姜维:(202-264),字伯约,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王嘉(?-390),字子年,陇西安阳(治今秦安县东)人。东晋志怪作家,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小说家,王嘉的主要作品有志怪小说《拾遗记》(一名《王子年拾遗记》)。
索靖(239一303年)中国西晋书法家。字幼安,敦煌龙勒(今甘肃省敦煌市)人,张芝姊孙,博通经史。
阴铿(南朝著名诗人五言律诗的先驱)祖籍武威姑臧(今武威市)人。
李冲(450-498),原名思冲,字思顺,北魏陇西郡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太和十年(486年)建议废止宗主督护制,提出均田制、三长制,孝文帝采纳,北魏国力大增。杜预早生李冲150多年,二人并称'李杜'。
李暠(351年—417年),字玄盛﹐小字长生,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人,十六国时期西凉国的建立者,人称西凉王。
苻 洪:(公元285年--公元350年)氐族,略阳临渭人(今秦安县东南),十六国时期前秦建立者。
苻 坚:(公元338年--385年)二十岁时立自己为大秦天王,三十一岁时先后攻灭前燕、前凉等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公元383年,征调九十万军队攻晋而败,这就是军事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姚 苌:(公元330年--公元393年)后秦国建立者,羌族,伏羌(今甘谷县)人。公元384年攻灭前秦国,在长安称帝,史称后秦。
姚 兴:(公元366年--公元416年),姚苌子,在位22年,注重农业,兴办佛教和儒学,学生达一万余人,先后灭西秦及后凉,与北魏、东晋对抗。
宋繇:生卒年月不详,字体业,敦煌人,十六国时期西凉、北凉的政治家,著名学者。
吕 光:(公元338年--公元399年)后凉的建立者,略阳人(今秦安县),初为苻坚将领,率兵攻西域,后割据凉州,建国后凉。
薛举(?-618) 其父汪,徙居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隋末十八路反王之一。
李 渊:唐代开国皇帝。
李世民:公元566年--公元635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秦安县)人。
李思训(651-716,一作648-713)唐代大将,杰出画家。字健。汉族,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以战功闻名于时,官至左武卫大将军,任左羽林大将,晋封彭国公,世称“大李将军”。
李益(746-829), 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唐代著名诗人。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南),诗文中常自称是陇西人。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
李朝威(约766—820),陇西人,唐代著名传奇作家。他的作品仅存《柳毅传》和《柳参军传》两篇。其《柳毅传》被鲁迅先生与元稹的《莺莺传》相提并论。
李公佐生卒年不详,宪宗元和年间为江南西道观察使判官。唐代小说家,代表作有《南柯太守传》。字颛蒙,陇西(今甘肃东南)人。
李复言 生卒年不详。唐小说家。名谅,字复言。陇西(今属甘肃)人。所著有《续玄怪录》。
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秦安县北)人。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他曾从韩愈学古文,协助韩愈推进古文运动,两人关系在师友之间。
梁肃唐代散文家(753-793)。字敬之,一字宽中。安定(今甘肃泾川)人,世居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代表作有《过旧园赋》、《兵箴》、《台州隋故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铭》等。
董庭兰(约695年—约765年),陇西(今甘肃省)人,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著名琴师,名满天下,高适的《别董大》就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善吹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县)古乐器筚篥和弹奏七弦琴。几十年之后,姜宣演奏的琴曲《小胡笳》,被称为:“哀笳慢指董家本”(元稹:《小胡笳引》)。
王仁裕(880-956)字德辇。祖父王义甫时,迁居秦州长道县碑楼川(今甘肃礼县石桥乡斩龙村)。五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病逝后诏赠太子少师。一生著述之多,流传之广,唐以来少有其比,被时人誉为“诗窖子”。
张俊(1086—1154),字佰英,凤翔府成纪(今天水)人,宋代大将,出身贫庶,自小弓马娴熟,十六岁时以三阳弓箭手投身行伍,征南蛮,攻西夏,御金兵,累立战功,与刘光世、岳飞、韩世忠并称“南宋中兴四大将”,授武功大夫,逝世后追封为循王。人生污点在于陷害了岳飞。与当时主战派宰相张浚不是同一个人。
刘锜 中国南宋抗金将领,字信叔,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刘锜骁勇善战,在伐夏抗金的过程中屡立功勋,官至太尉、威武军节度使,去世后,谥为武穆。亦有人称为“中兴四将”。
吴玠 (1093~1139) 南宋抗金名将。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迁居水洛城(今甘肃庄浪)。善骑射,曾读经史,凡往事可师者,皆录于座右,墙牖皆格言。亦有人称之为“中兴四将”。
汪世显(1195—1243),金朝及蒙古国大臣。字仲明。巩昌盐川镇(今甘肃漳县)人。元朝加封“推忠协力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义武陇右王”。
张炎(1248~1320?),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张俊的六世孙。宋代大词人。祖籍凤翔成纪(今甘肃天水),寓居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学史上把他和另一著名词人姜夔并称为“姜张”。他与宋末著名词人蒋捷、王沂孙、周密并称“宋末四大家”。
贺元希 元代著名道人,陇西人,开凿华山栈道。
李梦阳(1472-1530),字献吉,号空同,汉族,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迁居开封,工书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胡缵宗(公元1480年一1560年),字孝思,又字世甫。号可泉,又别号鸟鼠山人。明巩昌府秦州秦安(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人。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公元1510年后,历经嘉定州判官,安庆、苏州知府,山东、河南巡抚,足迹遍及江南、中原。胡缵宗为官爱民礼士,抚绥安辑,廉洁辩治,著称大江南北。公元1534年罢官归里,遂开阁著书,有《鸟鼠山人集》、《安庆府志》、《苏州府志》、《秦州志》等14部著作传世。胡缵宗还是一位书法家,现存江苏镇江有“海不扬波”、曲阜孔庙有“金声玉振”,天水伏羲庙有“与天地准”牌匾。
金銮(1506~1595?),明代散曲家。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今属甘肃)人。
正德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工诗,钱谦益说他“诗不操秦声,风流宛转,得江左清华之致”(《列朝诗集》)。所作散曲,名重一时。
胡釴,字鼎臣,号静庵,清甘肃秦安人。以贡生主讲秦安书院,时甘肃巡抚黄廷桂、陈宏谋、杨应据等人皆器重之,王太岳人倾倒尤甚。後出任高台训导,三十五年兼署肃州学正。同年以病辞归,病故于家中。一生作诗4000馀首,词200馀首,散文100馀篇,编为诗文集20卷。并主纂《秦州直隶新志》14卷。尤以诗著名,风格刻意沉博,赋物言事,必肖其形,不苟为藻饰。诗篇流播于秦陇间,与临桃吴镇、潼关杨鸾并称“关陇三诗杰”,为“西州骚坛执牛耳者”。民国著名学考张维(《甘肃人物志》中谓:秦安有三大诗人,唐权德舆,明胡缵宗,清则釴也。
张澍(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清代著名学者,凉州府武威县(今武威市)人。一生著述颇丰。清代著名学者张之洞《书目答问》将其列入经学家、史学家和金石学家。
安维峻(公元1854年--公元1925年)字晓峰,号盘阿道人,甘肃秦安县人,清代著名的谏官。光绪年(公元1880年)中为进士,选翰林院庶士,1893年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性情耿直,不阿权贵,中日甲午之战前夕,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连续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清诛李鸿章疏》,1894年《请明诏讨诿法》
刘尔炘(1865-1931),近代著名学者。字又宽,号果斋、五泉山人。甘肃兰州人。光绪乙丑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应聘为五泉书院讲席。
杨大眼,中国北魏名将。世居仇池(今甘肃西和县西南),生卒不详。其祖父杨难当,为氐豪,先称蕃于南朝宋,封冠军将军、秦州刺史、武都王,因与宋梁、南秦二州刺史甄法护不和,遂投北魏,拜征南大将军、秦、梁二州牧、南秦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