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古巴有什么好玩的地方,第1张

古巴好玩的景点介绍如下:

1、巴拉德罗是世界上美丽的海滩之一,是集大海、沙滩、阳光、蓝色为一体的最美的海滩,也是古巴热带风情著名的旅游度假区。

2、比那尔得里奥是古巴最西部的省份和旅游区。人们称它是古巴的天然大教堂。到那里旅游,你会发现森林、岩石和河流是多么的奇特。

3、19世纪英国文坛“新浪漫主义”代表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生的成名小说《金银岛》独树一帜,极富神奇浪漫色彩,其笔下的金银岛就是如今古巴的特别行政区:青年岛。

4、特里尼达是哥伦布部将迪戈贝拉斯克斯于1514年在古巴创建的第三座城镇。这座粉妆玉砌的小城,具有巴洛克式和新古典主义建筑艺术风格的神奇住宅和至今保存完好的小广场、饰有浮雕的阳台、贵重木料制成的大门,特殊红色瓦片。

5、圣克拉拉市是维利亚克拉拉省的省会,距离首都哈瓦那300公里,位于古巴岛中部地区。它具有百年文化历史和高科技工业与文化潜力,更是古巴健康旅游的好去处。埃尔盖亚海滨浴场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医疗作用,可供健康旅游者沐浴。

6、古巴首都哈瓦那位于古巴岛的西北海岸,是古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人口超过220万。“哈瓦那”一词来自当地原始土著居民,据说古代印第安民族西博内部落一位酋长的名字叫哈瓦内克斯。

2004年的**版《歌剧魅影》无疑是一部相当轰动的作品,人们对它的看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对该音乐剧没有了解的人普遍称赞它,而喜欢舞台版的人则往往批评它。我,很不凑巧的先听了OST,被演员不敢恭维的声乐表现力打击,于是形成偏见,在看**的时候连**视觉部分一并批评。现在心态平和一些,加之毕竟它吸引了很多观众的事实,这里我尽力客观的品评一下这个**版本。(当然需要声明的是个人观点难免偏颇,如果伤害到极其喜爱**版的人,也是无意,大家砸砖就是了。)

编导篇

1 编剧

舞台版故事风格写意而浪漫,很多地方的虚写渲染了幽灵的神秘和魔法(例如幽灵让卡洛塔失声,舞台的虚写让人感觉使幽灵魔法使然,**版则处理为幽灵给她下药),同时也使一些过渡段落衔接不顺畅,**版用写实手法解决了这些不顺畅,例如:克利丝汀与幽灵的师生关系如何开始,幽灵怎样同她一起来到墓地,幽灵最后的去向等。但同时也大大削弱幽灵的神奇性,让本来神通广大的他显得很平凡。例如末尾幽灵的消失,舞台版采用魔术,让幽灵用斗篷遮盖自己,当别人揭开斗篷时只看到面具,显得神奇浪漫,**里是他砸镜子用镜子后面的秘密通道逃走,比较平凡。

另外,在编剧的人物定位方面,编剧主要强调了幽灵的平凡一面,因为面貌丑陋,他童年受的虐待,隐居地下的孤苦,因为这些不公正待遇产生的反击,他对女主角的深切感人的爱情,放大了他让人同情的一面。而有意回避了他的绝世才华、孤傲、让人难以接受的邪恶以及对女主角的控制欲,在一定程度上使他的性格更容易被观众感知,但削弱了复杂程度,最大的遗憾就是削弱了他内在才华的吸引力,而把他塑造成一个外在魅力十足的酷哥。女主角方面,编导很下功夫,试图让她更加丰满可信,表现她从寻求保护,被保护的少女到最后成长为一个坚强女性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有时显得缺少铺垫,主要表现在让她演出幽灵写的歌剧以引诱幽灵现身,从而实现捕杀幽灵的计划前后。刚听说这个计划时,她表现出**前半部分她(成长前)的性格特征,被动软弱,犹豫和逃避(这是她需要保护的柔弱状态的写照),而在紧接着她就参与计划,并体现出惊人成熟,显然是她成长了,但是这个过程仅仅是因子爵几句劝告,显得缺少铺垫。由于子爵在舞台上戏份很少,**对于子爵的人物设计也比较用心,让他戏份有所增加,显得更加有英雄气。

在总体风格和人物塑造以后,我想谈谈一些细节的处理。**吊灯的处理很不错,舞台版为了舞台戏剧结构,将吊灯落下放在第一幕末尾,即对应**里幽灵在剧院屋顶发现女主角与子爵互诉衷情,十分痛苦决定报复以后,而**则将吊灯之灾放在临近结尾的高潮处,与**开头倒叙相呼应,恰到好处。但是**对女主角去墓地的动机实在是交代不清,舞台版众人设计捕杀幽灵要求克利丝汀参与,她对幽灵的矛盾感情(仰慕他的才华和畏惧他的残忍)使她无从选择,她去父亲墓地可以理解为她寻求帮助,但是**里,舞会以后她就直接去墓地,动机交代不够。还有就是红玫瑰这个小道具的使用,红玫瑰用来象征幽灵对克利丝汀的真挚爱情,一开始幽灵将玫瑰给她,在她与子爵相爱后。玫瑰落在地上,象征幽灵爱情的失落,最后子爵给她扫墓,在墓碑旁发现了玫瑰,象征幽灵对她爱情的忠贞不渝,这些细节是感动了不少观众的。

总的来说,编剧的意图是让故事内涵简单化,将简化后留下的元素放大,以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应该说是达到目的了。毕竟编剧不是自己独立创作故事,而是在舞台剧基础上改编成**剧本,所以没有大的创作空间,不会别出心裁的为故事添加巨大光彩,也不会给故事抹太多黑。这个**版的编剧属于完成任务型。

2 导演

如果说编剧属于完成了任务,那么导演舒马赫就的确不能让人满意了。诚然,他把这个**版拍得五光十色,很使吸引眼球。但他呈现的歌剧魅影与其说是韦伯经典作品的银幕再现,倒不如说是他蝙蝠侠作品的简单复制,视觉效果绚丽,却几乎看不到什么可以激发人思考的内容。当初蝙蝠侠前两集问世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还有导演借这个故事对人的挖掘和对社会的思考,属于娱乐与思想并重的影片,而舒马赫的第三集不仅把蝙蝠侠应有的歌特式黑色基调变成了流行漫画的鲜艳,还夺去了影片供人思考的内涵,成了一部彻底的商业片。幽灵**中,他似乎在重蹈覆辙,华丽的外衣极力掩盖着内在的贫乏。

具体到段落的处理,开头还是比较有冲击力的。黑白色调中,巴黎歌剧院破败不堪,辉煌成为了过去式,只有旧时代的遗老还在关注它。拍卖员开始拍卖那个著名的灾难事件中的主角——吊灯,吊灯升起,散发出它的光芒,光芒如给没落的黑白染上了色彩。光芒仿佛有魔力,祛散了剧院设施上历史的尘埃,当尘埃散去以后,往日金碧辉煌的剧院复活了。在舞台上采用的是直接切换法,将拍卖场的幕布揭开,显露剧院精致华丽的浮雕,**充分利用电脑技术将这个变化处理的更加惊人,可惜这样的出彩在影片以后的段落中很少出现。接下来的戏 “思念我”,“音乐天使” 又是重复的展现华丽纷繁。镜子段落以及后来的“歌剧魅影”唱段所传达的信息就是幽灵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物,我看**时还没有看过舞台版(其实我现在也不能算看过),但是当幽灵的影象在镜子中出现时,根本感觉不到神奇和惊讶,特效丝毫不能渲染神秘气氛。后来的暗道,地下湖场景幽灵巢穴在舞台版里的是最被人称道的设计,虚实相间的布景设计体现出让人惊讶的视觉效果,破败的幽灵巢穴显出颓废的美,富有神奇的浪漫气息,很好的衬托幽灵超凡的才华与气质;而**里的地下湖仅仅是个泛绿光的脏水塘,幽灵的巢穴设计照搬舞台的蜡烛阵,可惜导演忘记了舞台与**的区别,当蜡烛从水中升起的时候俨然没有舞台版的奇幻效果。整个巢穴也只有空洞的石壁,丝毫不能体现他的建筑天赋(**后来GIRY夫人称赞他建筑大师时,我想他是问心有愧的)。这个段落的平凡是**的一个巨大的缺憾,这个段落的不成功直接影响了幽灵这个角色超凡才华与气质的体现,削弱了这个人物的内涵。

这一切平凡直到NOTES/PRIMA DONNA段落才有所改观,那个段落真正意义上发挥了**剪辑的长处,用连贯的镜头语言表现了想幽灵挑衅的剧院人员众生相,狂妄的台柱卡洛塔,献媚的小人经理,忧心忡忡的GIRY夫人,这次挑衅的牺牲品,被当作玩物的克利丝汀以及要弄清她音乐天使真正面目的子爵——另一个爱她的人,这些人不同的心态在向幽灵挑衅的歌声中融会到一起,很有感染力。

接下来的戏中戏的喜剧以及戏剧的波折是丑化卡洛塔的重复,影片开始不久就把她的自恋骄傲以近似漫画的夸张手法进行处理,到这里再重复渲染的时候只让人觉得乏味,且做作过火。另外过分渲染她那可笑的做作姿态造成了喧宾夺主的影响,“看**前半部分思想完全被笑声占据”,而故事的主线却被忽略了。

几经波折之后,故事里女主角和子爵来到屋顶,子爵向受惊的她张开胸怀。这个段落处理得十分没有新意,这对情侣就仅仅在屋顶走来走去,丝毫没有渲染出温暖浪漫的氛围,而且还有阴郁而含有敌意痛与苦的幽灵不时出现在镜头角落里看着抒情男女,扰乱该唱段的优美意境。ALL I ASK OF YOU 重复段落效果尚可,飘落的雪花,凋零的玫瑰隐喻幽灵爱情的破灭,搭配歌曲煽情的组合,激发人们对幽灵的同情。

短暂见奏曲后是舞会,这个舞会是有隐喻色彩的,无论是面具这个事物的意象(幽灵戴面具,带上面具的普通人在外在上就具有了幽灵的特征,而人们热衷面具很可能隐喻他们内心有幽灵的元素),还是歌词里利用面具躲藏,欺骗的内容,抑或是舞会音乐中短暂的不和谐插曲都在暗示,不仅幽灵这个人没有离开,甚至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幽灵,幽灵无处不在。这不意味着幽灵这个角色的力量强大无处不在,而是说几乎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幽灵。舞台版的阴郁色调和舞会面具华丽和恐怖的造型(骷髅,牛鬼蛇神等),和后来纯舞蹈段落女主角近乎惊恐的舞步在一定程度上隐射这一点,如此一来,舞台版的华丽就有了象征涵义。而**里是华丽、华丽、再华丽,以金碧辉煌的色调让观众眼花缭乱,典型的舒马赫特色,拨去光鲜的外包装,我们能挖出的东西几乎没有,仅仅为华丽而华丽。人物花俏的服装,欢快舞步丝毫没有体现幽灵对他们施加的影响,在一个明显的诡异音乐段落里,导演没有根据音乐氛围表现应有的不安情绪,仍然是一幅普天同庆新春佳节的模样。幽灵的出场更是奇怪的被处理成佐罗现身,幽灵潇洒的摆造型,魅力十足,使得观众不明白为什么影片里的人们都怕他而不爱他,既然那么有魅力,何必躲在地下。

舞会后,GIRY夫人回忆幽灵往事还不错,又用镜头语言简练全面介绍了幽灵与GIRY夫人,歌剧院的渊源,他过去的痛苦经历,性格成因等,同样也是强调他值得同情一面。紧接着女主角去墓地的戏除了没有很好的动机铺垫外,还是不错。首先子爵为防止幽灵来袭击,守在克利丝汀门外,女主角趁他睡着去墓地,子爵醒来后急忙追赶。交代了幽灵作为车夫跟着她来到墓地。墓地布景肃杀,墓碑与黯然的天使雕像相互辉映,在漫天飞雪中如泣如诉,映衬了黑衣克利丝汀压抑的痛苦。终于营造好的气氛被下面的决斗给毁了。幼稚的斗剑动作配着幽灵招牌的甩披风摆酷,然后出现了观众难以接受的幽灵被打败。这段戏完全看不出很充分的动机和很合理的收尾,舒马赫显然把他蝙蝠侠动作片内容生硬的加到这里,的确是不伦不类。

**还是保留了子爵提出捕杀幽灵,说服或者说逼迫克利丝汀参与的内容,但是相比舞台版这个逼迫段落被大大简化,支离破碎。戏剧张力当然无存,直接影响了后面女主角性格演变的戏。于是就在这并不激烈的铺垫下,故事来到了幽灵与凡人交战的最激烈回合——演出幽灵的歌剧,并实施捕杀他的计划。对于幽灵歌剧的渲染,导演采用了现代先锋抽象的方法体现幽灵的与众不同,在骸人的前奏下,舞台一片醒目的红色,火焰象征欲望与渴求,演员们近似疯狂的歌颂引诱祭奠的主题。就连一向不会表演的卡洛塔都开始展现出表演的魅力,只是这些激进的东西引来戏中观众的不理解。在简单介绍故事因果的宣叙调以后,女主角上场,前几分钟还因害怕和幽灵直面而痛哭流涕的克利丝汀转眼间已经成长为一个主动勇敢的女人。此时幽灵杀死歌剧男主角然后上场,开始他爱情的最后一搏。克利丝汀已经克服了恐惧,开始与他正面对峙。**的一个出色处理就是在一开始就让观众和剧中人发现幽灵正在台上,使得气愤陡然紧张,对峙结果充满悬念。但是这样的焦灼没有持续太长,就被性感的调情表演处理代替。诚然,有的舞台版在这个段落搂搂抱抱故作诱惑,很吃力,而**中的性感是自然流露充满野性诱惑,外在的内容充分,但内在的戏剧冲突呢?戏中戏里是男主角引诱女主角,是幽灵计划好的,希望以次重新激发她对他的感情。但是她呢,应该已经决定与她了断或者至少是矛盾的。于是表演的人物感情亲密和演员本身的几乎对立使得演出本身充满张力,最后的高潮则是戏中戏与演员情感的猛烈碰撞,她揭面具应该表示她已经不站在他一方了。然而**里的处理是幽灵一如既往的甩披风,克利丝汀也像从前一样被幽灵迷得魂不守舍,本来的矛盾悬念变成了简单调情,然后前一分钟还对幽灵送秋波的她莫名其妙的揭面具。再罗嗦一下那个舞蹈,看到它的第一眼我就联想到《红磨坊》里的探戈,这种类似模仿的处理方式只有形似没有神似,过于简单的舞蹈动作难以传达导演预期的激烈挣扎与引诱。

幽灵现身了,捕杀计划开始实施,在吊灯掩护下幽灵挟女主角离去,一直维护幽灵的GIRY夫人指引子爵去幽灵巢穴。巨大的灾难伴随剧情来到高潮,幽灵,克利丝汀与子爵的三人对决。这段冲突张力十足,导演的处理也差强人意,少有的体现出了人物内心的剧烈挣扎,有那么一瞬间,他让人真正融入了剧情。唯一的遗憾是那个吻,在幽灵人性沦丧,几乎疯狂的时候,克利丝汀一吻顶千钧,让他感受到世间仍然有人关怀他,爱他,从而唤醒他的良知。那个吻应该她主动的,至少是充满了力量,让幽灵意外的,被爱的力量所震撼的,可惜**里,幽灵站在那里等待着,仿佛知道她要做什么,而他们的吻处理得和美国爱情片里情人的吻一样,完全没有传达出震撼的效果。终究,幽灵被打动,于是她与子爵得以自由,一无所有的幽灵黯然离去。这里又有一个让人费解的细节,那就是幽灵巢穴的镜子。通过杂碎镜子体现他的心碎不失为一种好的处理方法,但是导演似乎王了,幽灵脸是畸形的,他最大的痛苦就是面对他的面孔,他怎么会让那么多镜子来提醒他的伤疤呢?

故事主线结束了,导演加入了舞台版没有的尾声,老年子爵为女主角扫墓,看到墓碑旁的玫瑰,那是幽灵爱情不渝的象征,从**院里的抽泣声看,导演这个为打动观众的细节还是达到了效果。

综观导演的处理效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应有的绚烂与华丽,在一些段落也有值得肯定的处理创意,但是以上讨论的不少关键段落的戏剧冲突被形式所冲淡,导致内涵的单薄,使本来可以将人性挖掘得丰富而深入的故事成为了一个简单的美女野兽童话。在我看来,导演只是为我们奉献了一道浓烈的菜肴,但是缺乏回味。一部**的造就,幕后除了编导还有很多工作人员,不过既然**呈现的是综合整体效果,我就关于整体效果只针对编导进行简述,其他方面就不多说什么了。这里再罗嗦一下,以上个人观点绝对无意冒犯喜欢这个**的人,欢迎**FANS杂砖。

演员篇

由于我在看**之前就听到了OST,**版的主要演员的演唱功力的确很一般,虽然我已经把希望值降到很低,还是受到一定的打击,导致最初看**的时候,我的偏见覆盖了整个**,对演员的表演难以认同。现在回头看一下发现有了新的感觉。

1 杰拉德巴特勒(GB)

虽然很多人对**演员的批评主要集中他身上,我对他的第一印象倒没有那么不堪。不是说他的嗓音很好,声音表现力出色,表演功力多么深厚。他的夜之乐章绝对让人耳朵难受,在很多段落他的表演也仅仅是甩披风。但是他表演时感情充沛,还是有一定震撼力的,至少他表现出了幽灵魔性的一面,他的暴怒残忍以及他值得同情的一面,在非“咏叹调”段落还是有一定的感染力,而且据说在**院的音响效果修饰下他的声音缺陷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那么他的表演能够打动观众也就可以理解了。

仔细观察他的表演,发现其实不是编剧要有意把幽灵的内心简化,而是GB本人不能很好的体现幽灵桀骜不逊的天才一面,他的嗓音与气质都接近野兽的野性美,而没有音乐天使的飘逸与神奇,夜之乐的不成功导致他难以树立“天使”的形象,导致他对女主角的吸引显得难以有说服力,毕竟是他的卓越艺术才华让克利丝汀不能自拔,他真挚的感情让他感动。而他外貌的恐怖,更重要是他无情的杀戮和控制欲让她退却。**的效果是,GB把幽灵对克利丝汀复杂的感情演绎成了简单的忠贞不渝,赚取观众的怜悯。GB的表演没有体现女主角说的“慑人又迷人”的神奇效果,所以为了使他显得有吸引力,幕后人员为他设计了潇洒的服装和又酷又帅的造型,每次他出场都最为吸引人眼球。但是外在魅力不能弥补内在的简单化,他的外在魅力恰好是幽灵的演员应该适当放弃的,他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他酷而帅的外表吸引了女主角,他的偏颇影响了整个故事主题的表达。一个反映爱,控制,人性等主题的故事,被简化成了野兽爱上美女又失去美女的故事,虽然可能更容易让人同情,但让人遗憾。

2 艾米罗森

刚看**时,她给我的感觉最一般,因为早就看见**宣传中说她曾经在歌剧院的丰富演出经历,声乐水平如何“没有问题”,而从OST看,问题很大,她音色不错但是起码的基本功都不扎实,不仅很难表现歌曲的内容,有的歌甚至难以让人觉得动听。当然,**院的音响同样也能改善这些,而且在一些难度相对较小的“非咏叹调”段落她的感情表达还是不错的。**因为视觉的缘故,一定程度上有表情与肢体语言弥补声音的缺憾。她表情朴实自然,发自内心,和镜头配合很好。使她的表演比较让人信服。

唯一的遗憾是她太过年轻,在一些复杂的内心戏的处理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最明显的例子是演幽灵歌剧时与幽灵的对峙戏,这是角色内心最复杂的时刻之一,她对幽灵的复杂感情将直接影响她与幽灵的对峙,EMMY试图表现这样的复杂纠葛,但是控制不力,感觉她表现的是角色被幽灵彻底吸引,她完全站在幽灵一面,就在人们以为她要和幽灵双飞时,她揭了面具,让人费解其中原因。记得在某个采访中她自己提到过对这个角色的理解,还是比较丰富深入的,只是在看她的表演时她似乎没有完全展现出她感悟到的内容。诚然作为86年出生的青年演员,她的表现已经很难得了,但是既然她还有不少进步空间,她如果再历练一两年,应该能更好的诠释这个角色。

3 帕特里克威尔森

因为他的音乐剧背景和**演出经历,在**上映前,他是主要演员中唯一让我完全有信心的一个。但是**出来后,他却相当让人失望,他从前其他音乐剧录音所展现的实力在OST中荡然无存,作为一个音乐剧演员,他的表演并不比另外两个门外汉出色多少,唯一的优点是他能驾御角色所有的唱段。尽管**为他演绎的子爵加了很多戏,但是他呈现出来的人物并不比舞台版丰富,反倒给人感觉他的个性不那么鲜明了,从ALL这首歌曲看,主要有两种方式,柔情浪漫或者安全温暖,他试图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结果两方面渲染都不够。在后半部分由于NOTES段落被删节,子爵黑暗一面的渲染受到影响,角色内心的复杂程度打了折扣。影片着重要把他塑造成一个英雄,例如决斗打败幽灵,水塘里惊险的动作场面,殊不知子爵这个角色本来就不是能引起观众喜爱的,为赢得喜爱而放弃人物复杂内心的刻画的不偿失。总之,他本人是个不错的演员,但是这个角色的演绎水平也的确一般。

4 经理的演员

很抱歉不记得经理的扮演者的姓名,其实他们倒是演员中表现很出色的。他们将经理调节气氛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演与唱都恰到好处。

5 米兰达曼德森

她演绎的GIRY夫人可以说“风情万种”,与舞台版的人物性格共同点很少,几乎算是一个新塑造的角色了,除去有时她过于妖艳的气质外,她也比较称职,对幽灵的关心,袒护以及后来转而帮助子爵表现的比较自然。不过她的歌曲演绎很一般。

奇异变换 笔锋犀利

——读温皓然长篇小说《箜篌引》

青年女作家温皓然创作的长篇小说《箜篌引》是一部美轮美奂的精品佳作。 作家采用魔幻浪漫的手法,以一个小女孩秦婳为引线,通过她纯真而又带有超长洞察力的目光,把现实生活中的“妖孽神怪”,看得一清二楚,揭露得淋漓尽致。初读,以为它是一部神魔小说。因为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些混迹于商场、演艺界、文学圈内的男男女女,或是菩萨身边的仙童玉女,或是菩萨净瓶中凋落的花瓣,或是各种妖邪神魔,写得神乎其神。鳖精嫉愤,毁损百年风脉宝地的阴险之举,梵净山仙家弟子呦鹿、丹枫遭劫被谪之灾,都写得惊心动魄,较之《封神榜》、《西游记》有过之而无不及。

细读之,则顿觉这并非是一部志怪小说,而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因为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墨历、穆蘖罗,反面人物殷肃、鱼老总,中间人物萨向东等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当今之跨世纪的芸芸众生,都与现实息息相关,血肉相联。 掩卷而思,我认为《箜篌引》的写作者有两大特点:一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一是两套笔墨相融合。 通观全书,由始至终,都是由一条神秘的“禅机佛理”的绳索,把所有的人物紧紧缚住,如同如来佛的手掌,任凭孙猴子怎么跳,也翻不出他的神掌。这是一种超凡的力量。作家借用这种超凡的力量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用魔幻的力量来惩恶扬善,从而也使读者进入她所创造的浪漫主义的神奇境界中,由此而感到新鲜和喜悦。

神奇浪漫只不过是美丽的外衣,现实主义才是它的躯体。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奸诈邪恶的商人,处心积虑地谋夺财富,明目张胆地践踏他人的权益。心黑手辣的“出版商”、骄奢*逸的房地产开发商,都张着血盆大口吞噬着善良人们的劳动果实。文坛混混加商海无赖的鱼老总,勾结权贵牟取暴利又蛮横之极的萨红杏,皆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演艺界的翻手云覆手雨的某些制片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左右着演员们的艺术生命;那个沐猴而冠的殷肃,可以随意更换女一号,而让与他有染的女演员取而代之,这种“山大王”的丑恶嘴脸被揭露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在文学圈内,形形色色的文化公司,雇枪手炮制教材、出版书籍,侵害作者合法权益等黑幕也被揭示得动魄惊心;背叛感情、践踏亲情,恩恩怨怨的男男女女也都在作家的笔下原形毕露。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的结合,当是《箜篌引》最大的艺术特色。 由此我想到了箜篌这种古老的乐器,想到乐府中的《箜篌引》,想到唐代大诗人李贺的千古绝唱《李凭箜篌引》。

我惊叹温皓然的创造力和深厚的文学素养,她和李贺一样,都用“以实拟虚”的手法,极其形象地烘托出“箜篌音”的神奇美妙。她把浪漫主义发挥到了极致,想象丰富,色彩斑斓,瑰丽芬芳,引人入胜。上界的神仙魔怪,下界的芸芸众生,在作品中“合二而一”,气血贯通,难分伯仲箜篌引》犹如当代的一部《红楼梦》,书中的萨母与贾母酷肖,同样的华贵,同样的慈悲,同样的深明大义,《红楼梦》中有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惊叹贾府之华贵,《箜篌引》里则有小姑娘秦婳进入萨家的名流府邸,惊叹其豪华富贵;《红楼梦》中有金陵十二钗,《箜篌引》亦有秦芙(芙蓉)、穆蘖罗(蘖罗,又名多揭罗,即零凌香)、穆丹(牡丹)、安茜香(安息香,又名干陀罗树香)、小白果、蓝媚黛(又名蓝菊)、展檀娜(旃檀,又名旃檀娜)、黄芪、秦艽等一班以花树植物为名的仙淑佳丽;《红楼梦》中有纨绔子弟贾琏,《箜篌引》中则有萨向东这样的风流浪子,贾宝玉有“通灵宝玉”,秦婳则有洞察魔力的“悉昙”;王熙凤泼辣,萨红杏则更加骄狂……《箜篌引》如同《红楼梦》一样,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产生了现实主义,又通过严肃的现实主义,产生了完全创新的艺术。文学大师孙犁说:“文学艺术,除去给人以美的感受外,它们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教育手段,即加强和发展人类的道德观念,发扬一种理想。”

《箜篌引》正是孙犁先生所倡导的那种反映现实,又改善人类道德观念,寄托人民和作家理想的优秀作品。她思想的锋芒直达读者的心灵深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温皓然的语言技巧、文字功力达到了相当的火候。在《箜篌引》中,她使用了两套笔墨。一套是现代化语言,描写景物细致美丽,描写人物生动传神,文字典雅清新,曲折有致,有着“风神摇曳,笔自神来”的美感;另一套则采用了如《红楼梦》那样的语言风格——用古典的白话文来叙述故事,疏密相间,变换错综,涉笔成趣,如璞玉,似浑金,又如挥毫落纸如云烟之霹雳手,风神万种,精光四射,有意蕴而不质直……读其文,如读“西游红楼”,如读《聊斋志异》,如读古典散文,令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书中写现实生活多用现代语言,写魔幻部分多用古典白描,使人亦真亦幻,由此及比,两套笔墨融为一体,格调高雅,缥缈奇变。《箜篌引》的作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又有新的创造,在一部书中运用两套笔墨,这是一种创新,是我以为所读小说中没有见到过的。 凡是读过《箜篌引》这部作品的读者,都能感受到其作者多方面的文学修养,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经》、《离骚》、明清小说的文化底蕴,可以感受到佛学、美学的魂魄,也能感受到鲁迅先生那种“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其中不乏美章佳句,也有民间歌谣、现代网络语言。其审美取向直指《红楼梦》,因此,不仅赢得广大读者的喝彩,也博得季羡林、文怀沙等学界宗师的赞赏。 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箜篌引》是一部经典的上乘之作,希望有更多的人阅读它,以从中得到教益和美的享受。更希望和祝愿温皓然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当今文坛奉献出更加振聋发聩的力作!(注:滑富强 系本文作者 著名作家、评论家,现任天津北辰区文联主席。)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一、李白的一生大致可分五个时期:

1.蜀中学习与漫游时期(25岁以前):李白自少年时就博涉百家,习辞赋,学剑术,好任侠,慕神仙。

2.远游求仕时期(26至42岁):李白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游历过江陵、洞庭湖、扬州,后在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此后以安陆为中心,游历过梁宋、齐、鲁等地。在漫游中结交了许多友人,曾经隐逸学道,也干谒过权贵,希望得到重用和引荐,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

3.长安时期(42至45岁):天宝元年李白应诏进京,为翰林待诏,供奉宫廷。但李白地位和处境并不能实现他的理想,傲岸不羁的个性又难容于世,饮酒狂放,蔑视权贵,终招嫉恨谗毁,自请放还。长安的生活实践,使他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

4.再度漫游时期(45至55岁):李白离开长安后游历过梁宋、齐鲁、燕赵、江浙等地。其间结识了杜甫。理想的破灭、人生的失意及对现实的不满,使其思想充斥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5.安史之乱时期(44至62岁):安史之乱起,李白由宣城奔剡中,旋又隐于庐山。次年应聘参加永王璘幕府。永王抗命兵败,李白以“附逆”论罪,长流夜郎,中途遇赦而还。李白身经战乱,始终满怀着报国靖乱的志向和忧国伤时的情怀。

二、李白的主要思想

李白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儒、道、侠三者兼综的特点。儒家的忧患精神与用世济时的思想及其人生价值观,始终影响着李白,而道家超尘出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精神及道教的神仙世界,又始终沾溉着李白的思想与性格。此外,李白的思想与人格中还渗透了游侠和纵横家的侠义精神和人格理想。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的情绪。如《梁甫吟》、《古风》(第十首)等,赞美古代名臣贤相借表达自己的人格理想与建功立业、拯物济世的雄心壮志。《行路难》、《将进酒》、《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表现了失意后的抑郁愤懑和鄙弃世俗、蔑视权贵的傲岸个性,以及欲求超脱的旷达情怀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关怀现实的政治、忧患时局和批判现实的黑暗,以及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如《古风》中的一些诗,抨击了统治者的昏庸荒*和专横跋扈,具有很强的观实批判精神。安史之乱后的诗,如《奔亡道中》、《永王东巡歌》等,表现反对分裂割据、靖难救国的爱国精神。《丁都护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长干行》等,表现了对普通百姓的感情和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

三、热情讴歌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怀。李白一生好游历亲近自然,因此写景记游诗数量较多。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寄托。

第三节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李白诗歌风格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但也有多维度的呈现。他上承庄、骚的浪漫主义精神,又以个人的艺术天才创造性地运用了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他反对绮丽华靡、雕琢繁饰,倡导清新自然、朴素真率的诗风。他的诗歌绝句多清新隽永、明快自然,歌行多纵横飘逸、流畅自然,可谓做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下韦太守良宰》)。

二、李白的诗歌虽不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偏重于内心感受的抒写,因而他的诗歌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他的诗歌无论是何种题材都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充分地表现着生活中诗人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的感情,使我们时时体会到诗人自我抒情形象的存在。

三、李白的诗歌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并寄托着诗人的情感意蕴和精神境界。诗人常将想象与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相结合,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自然与人事,巧妙地熔铸成篇,创造出瑰丽神奇的艺术境界。

四、李白能自驾驭多种诗体,尤擅长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绝句的成就也相当突出,尤以七绝佳作最多。

[作品讲读]

一、李白《蜀道难》

1.《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其写作年代和思想主题历来众说不一。今多认为此诗约作于玄宗天宝初年,是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作。诗歌描写了蜀道的艰难、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并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的忧虑与关切。

2.全诗大致可分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天梯石栈相钩连”,借用神话传说先写蜀道开辟的艰难。第二层从“上有六龙”至“胡为乎来哉”,以山高、路险、奇景、悲愁来写入蜀道路的艰险。第三层从“剑阁峥嵘”至最后,写剑阁地形险要和环境的险恶,并寄寓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忧虑与关切。

3.《蜀道难》的艺术特点:

(1)诗歌的风格雄奇奔放,纵横恣肆,淋漓酣畅,形象绚丽多姿,想象丰富而奇诡,使诗歌充满奇险神异的色彩,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激情。

(2)诗歌大体按照自古及今、由秦入蜀的线索来构思诗篇,展开描写。第一层,首先,以三个感叹词起笔,高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起笔突兀而极有气势,不仅点题也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接着运用了蚕丛、鱼凫的历史传说和五丁开山等神话,夸写蜀道开辟的艰难。诗歌的开篇就已显示了神奇浪漫的色彩。第二层是全诗描写的重点,诗人运用了神奇的想象、奇特的夸张、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写蜀道的奇险和艰难。先总写蜀道的艰难:“六龙回日”写高,“冲波逆折”写险,黄鹤难飞、猿猱愁攀进一步写其高险,神话与夸张并用。再写青泥岭的曲折高峻,“扪参历井”夸张其高,“抚膺长叹”因高生愁。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以一问句别开生面,深入到山间古木、悲鸟啼鸣的境地,借“悲鸟号古木”和“子规啼月夜”凄凉景象,来描写蜀道的寂寞荒凉,来渲染旅途的悲愁。至此诗人的笔锋又一转,集中笔力突出描写蜀道的奇险:连峰接天、枯松倒挂、飞湍喧嚣、砯岩转石,奇景叠出,生动形象,铺排夸饰,气势奔放。第三层写蜀中要塞剑阁地形险要和环境的险恶,描写得阴森恐怖,谲诡荒怪,其中又运用了隐晦的寓托。场景的转换极为自由灵活,意象的衔接组合跨度很大,纵横开合,变幻莫测,随意挥洒,然而并没有离开蜀道难的主题。

(3)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善于运用奇妙的想象、浪漫的夸张和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来创造一个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产生出令人魂悸魄动的艺术效果。特别是自然景物的描写,围绕着“难”,挪景移情,层层渲染,声色情态表现得奇绝而瑰玮。正如殷璠所赞叹:“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河岳英灵集》此外,诗歌的抒情性也很强,除了写景抒情外,诗歌还三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句,以反复咏叹的手法来加强抒情性,同时也深化了主题。诗歌的句式自由灵活,参差错落,长短相间,造成了自由奔放而又跌宕起伏的语言效果。

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天宝三年(744)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第二年又准备从东鲁家中出发南下吴、越,临行前写下了此首诗留别友人,所以此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这首诗描绘了梦中游历天姥山和仙界的情景,抒写了对大自然和神仙世界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理想的追求,以及超脱世俗、蔑视权贵的人格精神。

2.此诗可按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写梦前,交代梦游对象是天姥山,描写了天姥山的雄奇高峻。第二层从“我欲因之梦吴越”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写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过程,叙写了游踪所至及所见自然景象和仙境。第三层从“忽魂悸以魄动”至最后,写梦醒之后的感慨,表述自己的志向与品格,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要艺术特点:

(1)诗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主要采用了奇特的想象,描绘了一个异彩纷呈、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开头先以传说导入,是虚写,然后用夸张、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天姥山,是实写,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山的神奇伟壮,暗含赞美和向往之情。中间梦境的描写全用幻笔来写游景与游仙,或超然自得、飘逸洒脱,或瑰丽神奇、变幻多姿,幻化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梦游图。游景采用叙述游踪与景物描写并用的手法,从梦入吴越到飞度镜湖,从至剡溪到攀登天姥山,一路写来,景物也随之变换,同时又有联想,联想到谢公当年著屐登山。尤其是登山所见的景物描写,写得极其别致。“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仅仅十字便生动地概括出了一个曙光初照的景象,而且视听并用,声色俱佳。随后的景物描写:千岩万转、迷花倚石、熊咆龙吟、林栗颠惊、云清水淡,更是变化多端,异彩纷呈。游仙的描写更是奇诡怪异,气象万千。电闪雷鸣、山崩地裂、洞天门开,“洞天福地”的仙界景象随之展现:青冥浩荡、日月照耀、霓衣风马、虎鼓瑟而鸾回车、云君仙人纷纷而出。惊心动魄的场景和光彩缤纷的仙境,幻象叠出,想象神奇。结尾是醒后言志抒情,表达了人生如梦的失落感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不自由的愤恨。整首诗又是用虚实结合的笔法把现实与理想、人间与幻境熔铸为一体,把心灵情志的“真”与艺术表现的“幻”妙融为一境。

(2)诗歌以梦游留别为题,兼及游仙。其实整首诗对梦境和仙境的描写,也是与现实的比衬。诗歌构思奇特而有致,由现实导入梦境,由梦境又回到现实,而以梦境的描写为主。所以显得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而场景的变换、意蕴的不同,又使结构层次波澜起伏,诗情意绪也随之波动。诗歌的手法以想象为主,但也变化多端,叙述、描写、对比、夸张、议论、抒情,无所不用,使诗歌的手法显得新奇多变而富于表现力。诗歌意境雄奇而伟壮,形象缤纷而奇幻,句式参差错落,自由而流畅。这首诗歌充分显示了李白卓越的艺术才能。

第五章 杜 甫

第一节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一、杜甫生平可分为四期:

1.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前):杜甫自幼受家庭的影响,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受盛唐时代风气的影响,企望以科举入仕,搏取功名,以实现其政治理想。二十岁开始漫游,先后游历过吴越、燕赵、梁宋、齐鲁等地。漫游生活丰富了阅历,开拓了视野。这一时期的杜甫乐观自信、奋发向上,诗风也以豪放浪漫为主调,尚未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

2.困守长安十年时期(35至44岁):杜甫入长安后,应试落第,曾投诗干谒权贵,后向玄宗献赋,得到赏识。直到天宝十四年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这时期理想受挫,生活困顿落魄。但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开始以诗歌直接反映现实,走上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3.安史之乱时期(45至48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逃难。寄家鄜州,只身奔投朝廷,中途被叛军掳入长安。后冒险逃脱,奔赴凤翔,受左拾遗。旋因疏救房管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一时期杜甫身经乱离,使之对现实的理解更加深刻,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4.漂泊西南时期(49至59岁):杜甫入蜀后承友人资助在成都筑草堂定居。为避乱曾到过梓州、阆州等地,后又返回草堂。此后又辗转到夔州。大历三年决计携家回家乡,病死于归途的船上。这一时期是杜甫创作空前丰收时期,忧国忧民的思想更加深沉,诗风更加沉郁悲凉,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更有提高。

二、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思想主要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忧患精神和伦理道德思想,都深深地根植于他的思想精神中,成为他思想的坚实基础。杜甫的社会政治理想和社会批判精神及价值标准都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建立的。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积极用世,始终关心国家的命运与民生的疾苦。他的政治理想、忧国爱民的精神同忠君意识始终联系在一起。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诗歌以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广泛地反映了那一时代历史的真实,因此历来有“诗史”之称。

一、杜甫的诗歌把个人的遭际与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结合起来,抒发了悯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和爱国精神。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句》、《春望》、《北征》、《羌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二、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矛盾,揭露和批判统治者的政策,及其骄奢*逸、专横暴虐的行为,还反映了战争、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种种灾难和痛苦,表现了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如《丽人行》、《兵车行》、《洗兵马》、《草堂》、“三吏”、“三别”等。

三、杜甫的诗歌还有登临抒怀、写景咏物、思亲怀友、咏史、题画的内容。如《登岳阳楼》、《秋兴》、《春夜喜雨》、《月夜》、《蜀相》、《戏题王宰山水图歌》等。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诗歌风格以沉郁顿挫、慷慨悲凉为主,也有清新俊逸、自然平和、婉转流丽等多样风格。杜甫坎坷困顿的人生遭际和时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背景,以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个体的人格精神,决定了其诗歌风格的主体格调。而其它风格的出现,则往往是因一时一事的心境和情绪的不同所致。

二、杜甫的诗歌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就是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杜诗善于观察现实生活,提取生活中的典型素材,用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杜诗善于在客观现实生活的描写中透入自己的主观情感与思想倾向,常常是将叙述、描写和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杜甫的叙事诗还常常运用真实细腻、精确传神的细节描写手段来细致地表现现实生活。

三、杜甫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杜甫十分注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杜诗的语言既有精炼苍劲,深刻精警的特点,也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

四、杜甫的诗歌诸体皆备,而且各体都有名篇,在诗歌体裁的运用上可谓集前人之大成,并以其创作实践推动了诗歌体裁的建设和发展。杜甫的乐府诗“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白居易《乐府古题序》),直接启示了中唐新乐府运动。杜甫运用古诗的形式写出了内容深刻的长篇巨制。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多,成就也最高,尤其七律在他手中已运用得相当纯熟。

[作品讲读]

一、杜甫《春望》

1.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七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此时,杜甫自鄜州羌村只身北上欲投奔肃宗,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带到长安。至德二年(757)春,杜甫在长安眺望美好的春色又降临到满目残败的京城,伤时感乱,忧国思家,写下了这首五律名篇。

2.这首五言律诗,首联以工对的句式和概括的笔法,描写了春望所见国都残破荒凉的景象。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的沦陷,一个“深”字表现了景象的凄凉,并且景物的描写之中寄托了深沉的感慨,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景象相反,而“国破”与“山河在”、“城春”和“草木深”也都是意思相背而出,巧用对比反衬,翻新出奇。颔联以拟人化的手法借物传情、移情于景,巧妙地传达出了春望的内心感受,手法别致而意蕴深厚。颈联写春望所感发的国忧家愁,上句紧扣“感时”写国忧,下句紧承“恨别”抒家愁。“烽火连三月”形象地概括了战乱不息的局势,“家书抵万金”又写出了盼望家人音讯的急迫心情。尾联以春望中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而结尾,诗人直接传达出的是衰老的感叹,但何尝不是国破家愁所致?意脉不仅浑然贯通,而且增加了内心深处的愁苦与悲哀的抒写。

3.这首诗以“春”为背景,以“望”为线索,由景入情,情景交融。前四句主要是写春望之景,睹物伤怀。首联情寓景中,颔联移情于景。后四句主要是写春望之情,忧国思家。颈联借物言情,尾联以人传情。此诗结构巧妙,各联之间注意呼应勾连,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歌以国忧家愁为情感底蕴,风格沉郁悲凉,而又是以景、事、人的形象传达情感意蕴,因此又有意在言外、含蓄蕴藉的效果。

二、杜甫《登高》

1.《登高》约作于代宗大历二年(767)左右,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安史之乱后,诗人留寓夔州。时值九九重阳诗人扶病登台,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此诗向为人称道,杨伦称“杜集七言律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诗薮》),是诗人七言律诗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2.《登高》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以夔州的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景的壮阔与悲凉。诗人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象,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色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致,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气氛。颔联紧承首联而将写景拓展到更深远的空间,写得极为开阔而雄奇。此联上句写“落木”,下句写“长江”,“无边”、“不尽”深远开阔,“萧萧”、“滚滚”生动雄奇。此句写得气势磅礴,而且又透视着不尽的悲慨之情,体现了诗人沉郁悲凉的艺术风格。颈联转向抒发悲秋作客、多病登台的身世飘零之感和凄苦孤独的情怀。“悲秋”已难耐,又兼“多病”;“常作客”已出飘零之苦,“独登台”又添孤独之情,以雪上加霜的笔法写出了沉痛的悲苦情怀。尾联上下句分别承颈联上下句,“悲秋作客”带来“艰难苦恨”;“百年多病”引出“潦倒停酒”,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穷困潦倒的悲凉之情。结尾“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胡应麟《诗薮》)。

3.此诗在艺术上,把空阔萧瑟的秋景和凄苦孤独的情怀融合在一起,写得苍劲悲凉,典型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首先,诗歌的语言精工凝练,含蕴深刻。譬如首联短短的两句容纳了六种物象,而且又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形容描写,可谓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又如颈联意蕴极深广,“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罗大经《鹤林玉露》)所以,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地。其次,诗歌的章法也颇有特点:“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胡应麟《诗薮》)。全诗通篇对仗,句句合律,一意贯串,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工巧而又自然,刻意布置而又无斧凿之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102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