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音乐过渡到浪漫主义音乐最伟大的音乐家是谁

从古典音乐过渡到浪漫主义音乐最伟大的音乐家是谁,第1张

应该就是贝多芬。古典音乐大约是在1750-1830年,浪漫主义音乐是在19世纪,中间共存的几十年恰好是贝多芬30岁到去世的那段时间。根据他的风格和其他人的分析,应该就是他。

贝多芬的简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Beethoven, Ludwig van

(1770年生于波恩;1827年卒于维也纳)。德国作曲家、钢琴家,他彻底改变了他从事写作的每种曲式。他的父系家族是弗兰德裔,祖父移民至波恩,成为该地的选帝侯的宫廷歌唱师。贝多芬的父亲也是一位宫廷歌唱师,是个粗暴的酒鬼,但希望利用他的第二个孩子路德维希的音乐天才。贝多芬的早年音乐教育得自父亲和几位平庸的教师。1779年他成为内费的学生,1784年任他的助手,宫廷副管风琴师。1786年贝多芬访问维也纳,也许曾为莫扎特即兴演奏过。回到波恩后他发现华尔斯坦伯爵是一位能理解他的监护人。他在宫廷剧院乐队任中提琴演奏员四年并兼其他职责。1792年海顿访问波恩时看到贝多芬的某些早期作品,邀请他去维也纳随自己学习。在那里,虽然贝多芬举止粗鲁,往往很唐突,但他受到贵族的资助,在利奇诺夫斯基亲王家中住了两年(1794-96)。当时他的名气只不过是个键盘乐器即兴演奏技巧大师。贝多芬对于跟海顿上课的效果并不满意,于是改从申克(Schenk)学习理论,后来又师从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和萨列里。他的Op1的3首钢琴三重奏于1795年出版,立即获得成功。 除了偶尔访问农村外,贝多芬在维也纳度过了余生。在30年中他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各式各样的乐曲。他在维也纳的首次公开登台是在1795年,担任他的降B大调协奏曲的独奏部分,1880年在该地指挥他的第一交响曲。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Eroica)是一首具有革命意义的作品,因为它大大地扩展了交响曲式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它的意义还在于它原先是题献给拿破仑·波拿巴的。当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后,就擦去了献词。1805年他唯一的歌剧《菲岱里奥》(Fidelio)(原名《莱奥诺拉》(Leonore)上演,但演出三场即撤下来修改,翌年以二幕的稿本上演。他的第五和第六交响曲《田园》(Pastoral)于1808年在同一场音乐会上演出,第七交响曲于1831年上演,第二年《菲岱里奥》进一步修改后的演出大受欢迎。1817和1818年他开始创作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Missa Solemnis),第九交响曲和以前几首全然不同,其中包括了一个供独唱、合唱和乐队的合唱终乐章。这两首作品于1824上演。1826-26年他创作了他的17首弦乐四重奏中的最后5首。 贝多芬的音乐在他生前也许有时不为人理解,但从未遭到忽视。然而他个人的怪僻和想入非非却与日俱增,主要是因为他于1798年发现他将会又耳失聪,虽说一直到1819年病情才恶化到与他只能笔谈,但其间的20年中,他的苦恼却不同程度地加剧。这也许就是他从未结婚的缘故,虽然他曾热恋过几位妇女,特别是其中那位至今身份未弄清的“永恒的爱人”(关于她的身份有很多说法)。1815年维也纳授予他荣誉自由权,这说明贝多芬之受人尊敬。他去世后,在瓦林举行的葬礼是全国的盛大事件。现葬于维也纳中心公墓。 贝多芬在音乐史和音乐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他解放了音乐艺术,使之民主化,他出于内心的需要而创作,不是为了提供炫技的材料。他写作起来并不快速,也不是轻而易举,他的草稿本说明他如何从有时是很一般的开端辛勤地发展一个乐思直至定稿。他以精湛的结构技巧和高超的调性关系技巧为基础,在奏鸣曲式的处理上加以革新。贝多芬充分显示出交响曲是作曲家的重要乐思的宝库。他把尾声从形式上的结尾扩展成壮观的高潮;他把小步舞曲乐章改为暴风骤雨般的、兴高采烈的谐谑曲乐章;他是第一个把“前导动机--主题”用作一种贯彻始终的形式手段的人。在他的慢乐章中。音乐表现出一种神秘的升华,这种境界甚至莫扎特也从未达到。在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中贝多芬大大地提高了乐器的技巧和表现性能(虽然在钢琴曲方面他的最后几首奏鸣曲对于乐器的技巧应用才超越前人)。如果说今天他的作品比任何一位作曲家的都演奏得多的,这话可能不会错。

(1)帕格尼尼(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推荐曲目:1二十四首无伴奏小提琴随想曲。2第一、二号小提琴协奏曲。3摩西幻想曲。4《心中类乱》主题变奏曲。

5小提琴与吉他的奏鸣曲(任选)。

(2)韦伯(1786~1826):德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第一、二号竖笛协奏曲。2钢琴曲《邀舞》。3降B大调竖笛五重奏。4《磨弹射手》序曲、《奥伯龙》序曲、《尤里安得》序曲。5歌剧《魔弹射手》。

(3)麦亚白尔(1791~1686):德国歌剧作曲家。推荐曲目:加冕进行曲(选自歌剧《预言家》)。

(4)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推荐曲目:1歌剧序曲选辑。2歌剧《塞维亚的理发师》。3歌剧《赛米拉密德》。4歌剧《灰姑娘》。5弦乐奏鸣曲(共六首)。

6圣母悼歌。

(5)董尼才悌(1797~1848):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推荐曲目:1歌剧《拉默摩的露西亚》。2歌剧《唐巴斯瓜雷》。3歌剧《爱情灵药》。4歌剧《联队之花》。5歌剧《宠姬》。

(6)舒伯特(1797~1828):奥国作曲家,人称《歌曲之王》。推荐曲目:1第五、第八、第九号交响曲。2钢琴与弦乐五重奏曲《鳟鱼 》。3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4即兴曲D899、D935、D946。5乐兴之时D780。6钢琴奏鸣曲D557、D571 D556、D784、D845、D894、D850、D958、D960。7《阿贝鸠尼》奏鸣曲D821。8第一号、第二号钢琴三重奏。9流浪者幻想曲D760。10联篇歌曲集《美丽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天鹅之歌》。11歌曲集(任选)。12八重奏D803。13弦乐五重奏D956。14小提琴奏鸣曲(四首)。15小提琴幻想曲D934。

(7)白辽士(1803~1869):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幻想交响曲 。2序曲集(包括《罗马狂欢节》、《李尔王》、《海盗》等)。3哈洛德在意大利(包含中提琴主奏的主题交响曲)4歌曲集《夏夜》。5罗密欧与茱丽叶(戏剧交响曲)。

(8)葛令卡(1804~1857):俄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露斯兰与鲁密拉》序曲。2降E大调六重奏。3管弦乐曲《卡玛琳丝卡亚》、《马德里之夜》。

(9)孟德尔颂(1809~1847):德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三号《苏格兰 》、第四号《意大利 》、第五号《宗教改革》。2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3钢琴协奏曲(二首)。4《芬加尔洞窟》序曲。5戏剧音乐《仲夏夜之梦 》。6降E大调弦乐八重奏 。7第一、二号钢琴三重奏。8大提琴奏鸣曲(二首)。9无言歌。10神剧《以利亚》。

10)萧邦(1810~1849):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推荐曲目:1第一、二号钢琴协奏曲。2练习曲(二七首)。3前奏曲(二六首)。4圆舞曲(十四首)。5夜曲(二一首)。6钢琴奏鸣曲第二、三号。7《军队》波兰舞曲OP40NO1、《英雄》波兰舞曲OP53 、《幻想》波兰舞曲OP61、沉着的行板与大波兰舞曲OP22。8马厝卡舞曲(任选)。9即兴曲(四首)。10叙事曲(四首)1 2 3 4 。11诙谐曲(四首) 。12幻想曲OP49 。13摇篮曲OP57 。14船歌OP60。

(11)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交响曲第一~四号(No3莱茵交响曲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第四乐章 )。2儿时情景OP15(之第七首梦幻曲 )。3C大调幻想曲OP17(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 )。4狂欢节OP9。5克莱斯勒利纳OP16。6交响练习曲OP13。7幻想小品OP12。8森林景色OP82。9第二号钢琴奏鸣曲OP22。10A小调钢琴协曲OP54(第一乐章 、第二三乐章 )。11钢琴五重奏OP44。12竖笛与钢琴幻想小品OP73。13三首双簧管浪漫曲OP94。14《童话画册》(中提琴与钢琴)。15五首民谣式作品(大提琴兴钢琴)。16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17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8联篇歌曲集《诗人之恋》、《女人的爱与生涯》。19小提琴奏鸣曲(二首)。20钢琴与法国号的慢板与快板OP70。

(12)李斯特(1811~1886):匈牙利钢琴家、作曲家。推荐曲目:1第一 、二号钢琴协奏曲。2交响诗第二号《塔索》、第三号《前奏曲》 、第四号《奥菲欧》、第六号《马捷帕》。3匈牙利狂想曲(十九首)No1 、No2 、 No13 、 No15 。4匈牙利民谣幻想曲。5B小调钢琴奏鸣曲OP45。6第一号梅菲斯特圆舞曲。7帕格尼尼主题大练习曲OP67(共六首、其中第三首最著名)。8超技练习曲(十二首,任选) 。9巡礼之年。10第三号《爱之梦》。11死之舞(钢琴与管弦乐)。12《浮士德》交响曲。

(13)威尔第(1813~1901):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推荐曲目:1歌剧《茶花女》。2歌剧《阿伊达 》。3歌剧《奥泰罗》。4歌剧《麦克白》。5歌剧《游唱诗人》。6歌剧《命运之力》。7歌剧《纳布果》。8歌剧《假面舞会》。9歌剧《唐卡罗》。10歌剧《法斯塔夫》。11序曲与前奏曲集(任选)。12安魂曲1 2 6 。

作品及影响  济慈创作的第一首诗是《仿斯宾塞》,接着又写了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他的这些早期诗作收集在1817年3月出版的第一本《诗集》中。次年,他根据古希腊神话写成的《安迪密恩》问世,全诗想象丰富,色彩绚丽,构架宏大,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 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海伯利安》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生平只有25岁,但其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他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 “1821年2月23日,他客死罗马,安葬在英国新教徒公墓,年仅二十五岁。……如果天以借年,他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是难以逆料的。但是人们公认,当他二十四岁停笔时,他对诗坛的贡献已大大超越了同一年龄的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在英国的大诗人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比济慈的出身更为卑微。” (BY《济慈诗选》序/屠岸) 注:济慈以及其诸多诗作,曾经在著名的科幻作品系列《海伯利安》中被提及。 济慈特指约翰济慈,(John Keats),其他“Keats”译为“基茨”。

  一。浪漫时期:肖邦 代表作品:降e大调小夜曲 风格:舒缓 浪漫 艺术贡献:有以他命名的钢琴比赛

  古典时期:海顿 代表作品《惊愕交响曲》,《小夜曲》风格:幽默、明亮、轻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 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莫扎特:歌剧《费加洛婚礼》、《魔笛》。 风格:无与伦比的流畅性与自如感。贡献:进一步完善了钢琴协奏曲这一体裁,并把四重奏这一个新形式推向高峰。市民阶层共享

  二。非洲音乐具有一种自然多声性倾向。经常可以看到两声部结构的歌曲和器乐曲,有的是主调式的多声部,也有的是复调式的多声部。节奏感较强。

  三。非洲 特殊的节奏是非洲黑人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非洲音乐的节奏强烈奔放,复杂多变。非洲音乐节奏可分为自由节奏和固定节奏两种。前者无明确的、有规律的律动感,一些地区的哀歌、赞美歌和少数宗教、历史歌曲属于这一类;而后者则具有规则的律动,并且可以借助于拍手、跺脚和敲击乐器,将其律动结构体现和强调出来。非洲音乐的节奏有单线型和多线型两种形式。非洲音乐的节奏具有一种丰富而独特的表现力。

  亚洲。东亚音乐旋律十分丰富,多采用五声音阶,乐器种类繁多,并有多种多样民歌、戏曲、说唱和舞蹈等。如以吸收自中国传统音乐而后被民族化了的日本的雅乐、琴、筝、三味弦音乐,朝鲜的唐乐和乡乐,当然还包括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音乐,这些都是东方音乐艺术的瑰宝

  拉丁美洲 民间音乐与欧洲民间音乐很大的不同点在于它那热情洋溢的风格,激荡人心的气氛和充满动力的节奏。但它同时又带有淡淡的忧郁、哀愁,然而并不悲痛,这是从祖先遗留下来的怀乡、思念祖国之情。它大多采用七声音阶,并常用变化音和转调,歌曲中的歌词为西班牙葡萄牙语。旋律的进行比较平稳、圆滑,声乐唱法较松弛,音色柔和抒情,重唱形式多,和声中喜用平行三度、六度。节奏以3/4、6/8拍居多,强调切分节奏。旋律与伴奏常为两种节奏。节拍的交错、交替很多。乐段结构对称方整,大量采用欧洲乐器,吉他、竖琴、手风琴、曼德林、萨克斯、小提琴、长笛用得很多。其中吉他是最重要的乐器,并在拉丁美洲各地形成了一个吉他家族,其中包括蒂波里(三弦)、瓜德罗(四弦)、恰朗戈(五对双弦)等小吉他和具有凸起背板的吉他(一种低音大吉他)。它们是声乐和器乐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来自西班牙的竖琴在拉美也流传很广,墨西哥、秘鲁、委内瑞拉、巴拉圭、……到处都有它的踪迹,而且已经成为一种真正的民间乐器。

  欧洲 第一个,分节歌。分节的,分节歌就是一个曲调配上多段的诗句组成的歌词,并且歌词常常押韵,这个叫分节歌结构,现在我们都很常见的。

  第二个,音阶是多样化的。他们儿童歌曲常常就用两三个音,五声音阶也不少,但主要是七声音阶。五声音阶不是中国独有的,中国当然五声音阶是它的很主要的特点,但是爱尔兰也是五声音阶,苏格兰也是五声音阶,匈牙利也是五声音阶,有很多。但是大多数来说,欧洲人还是以七声音阶为主

代表人物有贝多芬、罗伯特·舒曼、弗里德里克·肖邦、约翰·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等。

一、贝多芬

1、人物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2、代表作介绍

①、《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 flat major,Op55,又名《英雄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4年的交响曲,作品55号。

交响曲第一乐章描绘了英雄在战斗中成长;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亦是贝多芬独创;第三乐章是谐谑曲;第四乐章是凯旋进行曲式的终曲。、

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全曲宏伟壮阔。

②、《c小调第五交响曲》

《c小调第五交响曲》(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创作的交响曲,作品67号,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c小调第五交响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

它主导了第一乐章,并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整首交响曲可以被看到是情感的发展,从c小调第一乐章的冲突与斗争,发展到c大调末乐章的胜利与喜悦。

最末乐章是全曲的最高潮,它比第一乐章在篇幅上更长、在声音上更有力。

二、罗伯特·舒曼

1、人物简介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

舒曼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

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

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

2、代表作介绍

①、《蝴蝶》

《蝴蝶》是舒曼最早的杰作,其特点是优美的散文形式。

全曲由一个六小节的序和十二段小曲组成,每段的标题是:《化装舞会》、《巴尔特》、《布尔特》、《假面》、《维娜》、《布尔特之舞》。

《交换假面》、《招供》、《愤怒》、《卸装》、《急忙》、《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

②、《维也纳狂欢节》

《维也纳狂欢节》是舒曼所做的钢琴套曲作品号为Op26,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抢救行动,一开始这部作品定名为《狂欢节:四个音符的玩笑》,舒曼最后将Op26题献给莫南德·席勒,他描绘它为“一首伟大的浪漫奏鸣曲”。

三、弗里德里克·肖邦

1、人物简介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

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2、代表作介绍

①、《c小调革命练习曲》

肖邦的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的悲愤欲绝。

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②、《降E大调辉煌大圆舞曲》

降E大调大圆舞曲(Valse Brilliante, op18)是肖邦献给罗拉·波斯沃德**(Laura Horsford)的一首圆舞曲,是肖邦最著名的圆舞曲之一。此曲旋律轻快欢乐,颇受大众喜爱。

四、约翰·施特劳斯

1、人物简介

约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劳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与其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同名,故被称为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Vater)或约翰施特劳斯一世(Johann Strauss I)以区别。

他的祖父名叫约翰·迈克尔·施特劳斯(1727 - 1800),是一名皈依了天主教的犹太人,原来住在利俄波德斯塔特(Leopoldstadt),也在多瑙河沿岸,离维也纳不算太远。

他的父亲叫弗郎茨·博尔加斯·施特劳斯(Franz Borgias Strauss, 1764年10月10日——1816年4月5日),会拉小提琴。

母亲叫芭芭拉·多曼(Barbara Dollmann, 1770年12月3日——1811年8月28日),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

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领导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

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了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

1849年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

2、代表作介绍

①、《拉德斯基进行曲》

拉德斯基进行曲,管弦乐曲,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48年。是老约翰最著名的代表作,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

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五、柴可夫斯基

1、人物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译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

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185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

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

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6号悲怆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

2、代表作介绍

①、《悲怆交响曲》

《悲怆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最著名、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也是古今交响曲中第一流的精品。

大约在1893年八月末至九月间完成,为作者的代表作。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另有一说为柴科夫斯基因同性恋被判死刑,服毒自杀),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浪漫主义音乐

Bright star

John Keats

Bright star, would I were stedfast as thou art ---

Not in lone splendour hung aloft the night

And watching, with eternal lids apart,

Like nature's patient, sleepless Eremite ,

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

Of pure ablution round earth's human shores,

Or gazing on the new soft-fallen mask

Of snow upon the mountains and the moors ---

No---yet still stedfast, still unchangeable,

Pillowed upon my fair love's ripening breast,

To feel for ever its soft fall and swell ,

Awake for ever in a sweet unrest ,

Still, still to hear her tender -taken breath,

And so live ever---or else swoon to death

英文详解

stedfast :笃定的,踏实的

thou :古英语里you的主格形式,意思是你,汝,尔,作为旧用词,现亦用于诗歌或宗教类语境,用作主语。所有格为thy或thine,宾格为thee,物主代词为thine。

art :古英语的用法,be的现在式单数第二人称形式,这里相当于“are”。

would I were stedfast as thou art :正常句式是would I be as stedfast as you,我能像你一样坚定吗?表达我想要像你一样坚定。

lone :孤身的,单独的,独自的

splendour :壮丽辉煌;光彩夺目

aloft :在高处,在空中

Not in lone splendour hung aloft the night :in lone splendour在孤独的辉煌中,hung aloft the night高悬在夜空。正确句式是Not hung aloft the night in lone splendour,意为但不学你长夜独明,孤悬中天。

eternal :永生的,不朽的

lid :眼睑,眼皮

Eremite :遁世修行的人,隐士

waters :海域,雨水

priestlike :僧侣的,祭司的

ablution :沐浴,净身礼

The moving waters at their priestlike task Of pure ablution round earth's human shores :这句承接前面的wathcing,是星星watch的景象。moving waters是起伏的海潮,earth's human shores是世上人类居住的海岸。所以整句话表示:瞭望那海潮尽着牧师的职责,用圣水给世人居住的海岸沐浴。

gaze on :凝视,注视

moor :(主要生长杂草和石南的)高原贫瘠之地,荒野,旷野

Or gazing on the new soft-fallen mask of snow upon the mountains and the moors :Mask upon:指遮在……上的面具。soft-fallen mask of snow这里将轻柔飘下的雪比作面具。因此整句译为:或瞭望那轻轻飘飞的初雪,给山峰和原野罩上一副面具。

pillow :枕头,置于枕上

Pillowed upon my fair love's ripening breast :pillowed upon意为枕着,这里作者突然跳到了“枕在爱人日渐成熟的酥胸上”,是为了表明,那明亮的星的孤寂不是诗人想要的,他想要的只是星星的亘古不变,永恒地与爱人相守。

for ever :永远,永久。与forever区分,forever可以放在句末做状语,也可以放在句中修饰动词,for ever只能放在句末做状语,但这里诗人为了表达效果将它提前了。

fall and swell :起伏

unrest :动乱,骚乱,动荡

tender :温柔的,慈爱的,体贴的

or else :否则,要不然,抑或

swoon :<文>昏厥,昏倒

And so live ever---or else swoon to death: so表示就这样,ever表示永远。永远这样生活---或昏厥而死去。

明亮的星

飞白翻译

明亮的星!我愿学你坚定不移,

但不学你长夜独明,孤悬中天,

像一名大自然的坚强不眠的隐士,

睁着一对永远不变的眼帘,

瞭望那海潮尽着牧师的职责,

用圣水给世人居住的海岸沐浴;

或瞭望那轻轻飘飞的初雪,

给山峰和原野罩上一副面具,

啊,我不愿!但我却要坚定不移,

枕着我爱人正在成熟的酥胸,

永远感到它柔和地一伏一起,

永远在甜蜜的动荡中保持清醒,

永远听她温柔的呼吸的声音,

就这样永生,或者就这样死于昏晕。

作者介绍

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杰出的英国诗人作家之一,浪漫派的主要成员。曾经创作出《夜莺颂》等优美诗篇,后来因病逝世,年仅25岁。

这首诗是济慈写给他的恋人范妮的。1818年年底,济慈搬到一个朋友在汉普斯泰德的房子去住,在那里,济慈遇见并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范妮·布朗。这段爱情激发了济慈最繁盛的创作。但是这段不被支持的爱情,也使诗人心力交瘁备受折磨。

1820年,济慈被诊断患有肺结核,后来出于身体考虑去了更温暖的罗马,但却没能回来——1821年他病逝于罗马,没能见到心爱的姑娘一面。范妮得知他的死讯后非常悲伤,她为济慈服丧六年,但直到他们往来的信公布了,人们才知道济慈和范妮的恋情。他们的爱情故事被拍成了**,名字也是这首诗《明亮的星》。

赏析

济慈的一生短暂而又悲凉,虽然与拜伦雪莱齐名,但济慈生时没能像他们一样获得世人的认可,而是始终被疾病和贫穷所折磨,颠沛流离,最终英年早逝。

"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en in water"

“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这是济慈给自己写的墓志铭。他认为自己的名字会像水上的字一样消逝,今天我们知道并非如此,但却已经无法告知百年前那位敏感自卑而又才气超然的年轻人了。

幸运的是,在他那仿若寒夜的一生中,有这样的爱情曾经闪耀过,如一颗明亮的星,璀璨了漆黑的夜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4176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